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
——淨界法師
淨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點跟大家互勉,【第一個】,你最好發心受戒,很多淨土宗的人,過度的驕慢,說我心中有佛,我怕啥,不要這樣子,業力不會放過你的,你不要去觸動罪業。
我們在處理業力,諸位你要知道,你不能只是說停留在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不能這樣。你要有一個願力,要有一個戒體,我一定要去斷惡修善度眾生。
所以你受了戒,你會有一種願力,一種戒體,如果你沒有准備好,受個三皈五戒也可以,如果你真正准備好了,我建議你受菩薩戒,你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受了菩薩戒你再來念佛,你就完全不一樣,你很多事情能夠放下。
所以你受了一個戒,你的身口意有一個標准,至少你的生命當中,會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你會知道有些事情你是要堅持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讓步的。你會把生命至少畫出一條線,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生命要有紅線的,你不能碰到你自己的底線。
好,我建議你先受個戒,【第二個】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了,我們剛剛講很清楚了,你要有功課,如果你只有一路念佛都沒有理觀,可能你臨終沒有障礙你就過去了,但是你願意下這麼大的賭注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儲存第二念的反擊能力,就是你的理觀也要准備一點,當你的佛號操作遇到重大的障礙的時候,你知道怎麼突破、怎麼樣把你從妄想執著中帶出來。所以我建議你,理觀事修都要具足,以佛號為主,但是旁邊要有一種理觀的能量,在旁邊待命,這個就是功課。
我們每一堂功課,都是為臨終在准備資糧,臨終的每一句佛號,都不是白白出來的,都是你平常的時候准備而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無中生有的。所以你每一堂功課,都是在儲存你的往生的資糧,理觀事修,這第二個,一種定課。
【第三個】最重要,相續不斷,功課不要多,但是你要有恒心。你能夠用功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思議。就算你每天一個小時,你用功三十年,不可思議。不要再用暴飲暴食的修行,打佛七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然後回去以後都不用功,沒有用,暴風雨式真的沒有用。
你這種完全是憑意氣用事在修行,沒有用。點點滴滴啊,功課不能停超過三天,說實在的,你今天很特別,休息一天,第二天到第三天你就要警覺了。所以功課不能斷,所以你要相續不斷,恒常堅守才能保持堅固的道心。
你對「感受」還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離開三界
淨界法師
佛陀說有三種方式可以打開涅槃安樂之門:
第一種,就是我們剛開始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的善念,先成就善念力,「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是第一個基礎。從這個善念的福德力,再提陞到智慧的觀照,最後變成你一種願望。菩薩的修學,最高的境界不是智慧,是心中的願望——菩提心,最後咒願。因為菩提心已經沒有理由了,「我要這樣子做,我已經不經過判斷了」。菩薩一旦把願發出來以後,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實踐他的願望。所以從善念到正念,正念就是智慧了;從正念到咒願,那是最高了。
我們開始不再隨順我們的感覺而走,我們一個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薩道,你要放棄你的感受!如果你還在乎你的感受,你就一再的啟動生死之門,你要離開三界,變成不可能!不管你多用功、不管你一天拜幾千拜,只要你對你的感受還看得很重要,你就不可能離開三界了,不可能!因為你在走生死的門,你怎麼可能出現涅槃呢?不合乎因緣法嘛。
我們要了生死,只有一個方法--慢慢把生死之門關起來,當然,不是說叫你現在--我眼睛也不要看了、耳朵也不聽,不是這樣了,佛法不是逃避,叫你都攝六根沒有叫你關閉六根,是吧?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一個東西,感受的時候,你要能夠見相離相,慢慢的知道: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假相,緣生緣滅,你走過去就好了--無住!
把你的感受放掉,古人說的:「放四大,莫把抓」,不要老是抓著感受不放,它來就來、走就走,你要慢慢的放下你的感受,你才能夠走上清淨的智慧、清淨的願望的涅槃之路。所以,你必須面臨抉擇,沒有人同時又要走生死之門,又走涅槃之門,沒有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菩提心,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要慢慢的關閉向外攀緣的這種老是跟著感覺走的這個門。那你說:我以前的生命的動力,都是感覺來引導我的了--我為什麼願意讀書?因為我希望追求快樂,因為我讀書能夠得到好的工作,是吧?沒有人真正喜歡讀書了,很少了,大部分都是為了謀求好職位;但他為什麼喜歡工作呢?他也不是真的想工作,他為了掙錢,是吧?那他為什麼為了賺錢呢?因為他要過美好的快樂的生活……所以說穿了:人還是追求快樂感受嘛!
我們從小到大,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一個--追求美好的感受,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願意讀書,我們願意犧牲我們的時間,去讀書、去工作。但是快樂的感受出現了以後,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你看我們在三界裡面一次一次的輪迴到現在,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有那種虛妄的感受,但是那個感受,付出我們的辛苦、帶動我們的煩惱、帶動我們的罪業,引生生死的輪迴——我們就為了追求刀上的蜂蜜。
所以我們不能再為了感覺而活了,我們應該為了願望、理想、抱負而活,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必須放棄你的感受,從今以後,你的生命,由願望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的生死之門就慢慢的關掉了,你就走上了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道路了——走上了菩提道了。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但起碼你上路了,是吧?你走上了菩提道了,成佛是遲早的問題,至少道路沒有錯了。
厭離娑婆有兩個方法
——淨界法師
從生命的差別因緣當中,我們的生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娑婆世界;第二個是極樂世界。我們應該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怎麼厭離娑婆呢?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思惟死歿無常——對治今生的愛取。
有些人前生的善業力強,前生的佈施、持戒的善業,所以今生有很多安樂的果報——身體健康、身相莊嚴、眷屬如意圓滿。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樣的「愛取」怎麼對治呢?修「死歿無常」。你應該觀想死亡決定會到來,有生就一定要有死亡,遲跟早;第二個,死亡隨時會到來,你根本不可能去規劃,它可能今天就到來;第三個,你觀想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它都「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也就是說,死亡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但是我們往往到死亡時才開始後悔──該做的沒有做、不該做的卻去做。就是說,我們把死亡的因緣提前告訴自己:原來我有一天會死亡,而死亡的時候,有些東西是帶得走的,有很多東西是帶不走的。透過死亡的觀照,我們就很清楚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只是暫時的因緣,讓你知道如何來作取捨,透過死亡的鏡子一照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對治今生果報愛取的方法。
第二個、思惟生死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
有些人今生很苦惱,他把希望寄託到來生,來生做國王、大富長者、生到天上去,這樣的想法也是有問題的。就是說來生的果報,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刀山油鍋的危機。
也就是說,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阿賴耶識」,它含藏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雖然我們今生造了善業,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罪業還沒得果報,就算你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也很容易墮三惡道。說是「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去嘗這個美好的食物,同時也把毒藥吃下去了。就是讓你做一生的大國王,然後下一生讓你到刀山、油鍋去過一生,我相信你也不願意。所以三界的果報我們不能當歸依處,因為它有三惡道的危機。
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放棄了娑婆世界,我們還有其它的選擇嗎?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開始欣求極樂!
發起往生的願力
——淨界法師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歲以後,你最好都攝六根,不敢說做到淨念相繼,但是起碼這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訊息,要做最後衝刺。
印光大師講,好事不如沒事,開始要收攝六根。管閑事都是用六根,臨終的時候突然間要收,收不起來。
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過佛法修學。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
如果你有志於往生,到晚年一定要把六根慢慢關掉。不要再接觸外境的剌激,不要再跟外界業力接觸。因為業力給你的快樂讓你貪愛,業力給你痛苦,讓你心理不平衡,對你都沒有好處。
你把六根關掉,業力對你衝擊降到最低了,就從源頭下手。第二,調伏你的執著,思想問題不大,但是思想跟執著結合就糟糕了。小乘是完全斷滅,用無常觀、無我,把執著完全破壞掉了,破我執。
大乘佛法是疏導,我們把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黃河泛濫成災,你加以疏導灌溉良田。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不墮斷滅,你把所有的執著都斷掉,把生死業力的力量斷掉,但是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叫做錯損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沒有了。
大乘佛法是追求無上的菩提,西方的淨土。透過你的思想去引導執著,叫欣求極樂。你透過思想向外調伏感受,透過如理的思惟,改變執著,從對娑婆世界的執著,改成對淨土的執著。
淨土宗的執著是好的執著,我們一般不叫執著,叫做發願。其實就是執著,體性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不安立這個執著這個名稱,叫做發起菩提心,發起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
念佛時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
問: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答: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不可以的。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十五分鐘,可能三十分鐘,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
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只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只有聲音,法界一聲,這個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
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的安住、調伏、引導。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主修。
那麼理觀幹什麼呢,你要準備你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要去儲存,這個能量要去儲存。
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你慢慢覺得,慢慢慢慢你會發覺,誒!你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衝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它是一個過失相。
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的從空、假、中裡面,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你一種去衝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衝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你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日常生活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你這個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你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只要是有障礙,它主動的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所以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正式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面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的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
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皈依的,是無分別的,你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的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
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的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好,這就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先分開再結合。
理觀跟事修,剛開始要在佛堂修喔,你不能開車的時候修哦,開車的時候你就修不來了。
對治娑婆世界的愛取,這是成敗的關鍵
淨界法師
你的生命有限,你要把重點放在哪裡?是業力還是執著?(學員答:執著)對啦,所以諸位有善根。這個地方一錯就糟了。一個人生命只要方向錯了,今生就毀了。業力,你不可能懺乾淨,我們只能夠抓重大的業力懺悔懺除,所以他帶業往生。你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拜懺,不可以,它不是正行。當然你要拜懺,因為有些重大業還真的要拜,但是它不是主軸,關鍵在於愛取執著,這一塊是比較嚴重。所以智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拜懺只是一個兼帶的助行,臨終的正念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智慧的觀照跟往生的願力。這是心理的問題,不是業力的問題,就是考驗你的心理素質了。關鍵在這裡,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了!你面對問題時、臨終時是怎麼想的,對未來是怎麼想的;你是繼續執著娑婆世界,還是把所有的希望求生淨土,這影響到你所有佛號的去向。到底這個佛號是隨願力走?,還是隨業力在三界得果報,讓你今生得到一個糖果?這個業力的走向是由你思想來引導的。所以這個「二取」——你的執著是關鍵!
你如果能夠把這種執著成功地調伏,成功地引導,把它變成往生的願力,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做的是這件事情,因為你不可能面對所有的業力,不可能!我們要選擇性地把幾個重大的業懺一懺。你要把大部分的精神體力用來對治你的執著。凡是三界所有的執著都要對治:欲界,五欲的快樂;色界,禪定的快樂;無色界,空亡的快樂,什麼都沒有那種快樂。三種快樂都要對治。這個我們後面會說到。我們必須把心往哪裡引導?其實我們淨土宗所有的功課都在對治第七意識,要把重兵壓在第七意識,因為你精神體力有限,把一部分的精神用來懺悔,把其它所有的精神用來對治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取,這是成敗的關鍵!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淨界法師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這個錯了!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花很少時間去經營心地法門,這是錯誤的,錯用心了!以致人生一代一代地一直錯下去。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
你今生的成敗得失,這個是前生就決定了。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你不能改變它。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他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不能改變了。我開始要去創造我的來生,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開始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那麼他開始發心修行時,必須在心中建立三種功德力來面對來生:
第一個,引導力。修行是先有目標的,叫以願導行。所以我們第一堂課,第一章發心篇,就是引導大家對來生先要有一個願景,你才有資格修行。你每一個行為,都要有一個東西來引導你,所謂的「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你這樣子所造的業才能夠很強大,而且是特別的廣泛,堅定而廣大。
我們常常看到經典裡讚歎佛菩薩的功德,讚佛甚深功德海。諸位有沒有想過,佛菩薩是怎麼把這個功德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我們凡夫創造一個善業,不能講功德深廣如大海?其實我們看經典,佛陀在因地時並沒有比我們多做出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因為他的願廣大。我們在因地時,做的事情並沒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們發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後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發出來。你必須把格局放大,才有資格以後叫做「讚佛甚深功德海」,你才有資格叫做大海,否則你永遠就是一個小水桶,頂多一個小湖泊,你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導力,就是要我們在剛開始時,當你是一個充滿煩惱業障的凡夫時,你就必須設定你的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這就是當我們要去創造來生時,第一個,先把來生的建築的圖畫出來。雖然我們還沒有蓋,但是先把願景創造出來——往生西方圓成佛道。
第二個,就是討論到安住力跟調伏力。我們怎樣慢慢地隨順我們的願景,現在還沒有談行動,行動是修行篇,就是你內心先隨順它,隨順我們的本願,安住跟調伏。
諸位!我們在講的時候是講兩件事,安住力跟調伏力,但是實際操作時,這是一件事情。你會慢慢覺得佛教的修學跟外道不一樣,外道都是強壓的——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佛法都是先講道理,你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是有道法來攝受你的,它完全透過覺悟的智慧來疏導你的行為。所以你安住在不同的道法,會產生不同層次的調伏。
我們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業果,業果之道或者叫安樂之道。我們不能去攀緣外境,你內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從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來面臨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來面對人生,你就容易做到調伏身口意的過失。所以佛教是以安住來產生調伏的,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淺的。
後面還有更深的,安住苦諦,安住空性,每一個層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當我們設定目標以後,我們怎麼隨順目標呢?怎麼隨順本願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安住業果,調伏我們身口意的過失。今天正見篇講的就是這一塊,這第一個業果道理就講這一塊。我們對道法的理解很重要!因為你道理不了解,就很難產生堅定的不動轉的調伏。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淨界法師
我想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佛法修學的法門是廣大的,所以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門,它的重點在哪裡?
基本上淨土法門跟聖道門,有些法門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標是不同的。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那麼當然如果這兩種選擇,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都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到了末法時代,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因為你離佛的時間越來越遠——去佛久遠。那麼我們離開佛世的時間越久的時候,會發現兩個狀況:第一個魔強;第二個法弱。就是這個干擾我們的因素越來越多了;第二個我們接受佛法的這種力量、時間、因緣越來越少,就是這個世間上,宣揚佛法的因緣越來越少。
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果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障礙太大。在末法時代的修行有四個字是很重要,叫做內憂外患。當你在娑婆世界得果報的時候,你內有煩惱的干擾,你經常打妄想,這個你沒辦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產生煩惱了,因為這個妄想會讓你產生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一個人一旦對立,要麼就是喜歡,要麼就是討厭,兩種情況。所以你經常打妄想的結果,就很容易讓你結成一種煩惱,這個對你修行是一種障礙——內憂。
第二來自於外境的刺激太大。如果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的共業,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話:這個魚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個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們每天在佛堂裡面做功課,離開佛堂以後接觸外在的環境,基本上,頂多把我們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東西,我們很難保持進步,因為它來自於逆境的干擾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須要面對內憂外患,而這個是不可避免。
第二個:時間太短了。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給我們的壽命太短,扣掉我們日常生活的耗損,你剩下的時間太短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你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你不得相續。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到下一個果報體投胎的時候,你不能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加一不能等於二。這個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其實一個人善根最強的時候,是晚年的時候,你的修行、你對人生的體悟、對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你死掉以後,你在來生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要經過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陰之迷,你不能馬上把前生的善根啟發起來。所以死亡對我們的傷害太厲害,就是說它中斷了我們前生跟來生的一種相續的力量,所以構成一加一不等於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難要面對:第一個來自於內外的障礙太大。雖然我們不斷的努力,但是障礙太大呢,往往把我們衝回原點,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經常有挫折感;第二個時間太短;第三個不得相續。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選擇到淨土去,這是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這個眾生已經形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共業了,這個磁場,你改變不了眾生,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最後是世界改變了你,所以選擇暫時離開,這個是菩薩不得已的選擇。
那麼你選擇到淨土去,這就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你必須要跟佛陀感應道交。沒有人能夠離開佛力的攝受,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法身菩薩以前的眾生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佛力的攝受!所以來自佛陀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沒有一個人。所以你必須去啟動佛陀的力量,這個力量本來就存在,誰能夠找到那個啟動彌陀的開關,誰就到淨土去了,諸法因緣生嘛。
你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壽命的問題
——淨界法師
諸位如果你今天是選擇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其實你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知道嗎?並不是娑婆世界對你的干擾,你修行正念現前,干擾對你都不是問題,你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壽命的問題。
分段生死對你產生的傷害實在太大了!你二十歲出家,修到八十歲,修了六十年,正是你修行的黃金時段,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了以後,投生到印度,好不容易被找到了,又開始修行,修行到正好的時候,又死掉了!又投生到法國去了。
你光是這樣死來死去,修行沒辦法串起來,生死被片段的切開,所以你現在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你變成什麼時候都要從頭開始。
我講這個是有事實根據,你看一些修行人轉世,當然轉世優秀的不少,但是失敗的例子也很多,你去查查看,在不斷轉世以後,他的今生表現比前世差的很多,非常的多,為什麼?死亡啊!他光是這樣換來換去換得內心都糊塗了,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分段生死的障礙!
我們今生可以好好的用功,我們希望創造一個生命,一個極樂世界的生命,希望一勞永逸,希望不再受到分段生死的干擾。
阿彌陀佛知道在資糧位的菩薩有分段生死的死亡問題,所以在發願的時候也特別規劃壽命。
就是說「彼佛壽命」,當然阿彌陀佛的住世也很重要,我們壽命在,阿彌陀佛不在也不可以。阿彌陀佛的壽命跟我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使令你在整個修行當中,能夠很順利地從頭到尾不斷地用功,乃至等覺菩薩,你不用再受到死亡的干擾,這點是很重要的!
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是不同的!
淨界法師
淨土宗,它在整個大乘八宗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要按照密宗的說法,它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身為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它一個修行的特點,簡單的說就是要你能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在淨土宗當中,不管你是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歎、意業的觀想,你的所觀境都是彌陀的功德,因為這個法門的重點是要你跟彌陀感應道交。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彌陀的功德甚深廣大,誰能夠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呢?
如果從《本經》的開示,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名以召德,以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聖號,來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我們在憶念佛號的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呢?就是一種即眾生心,投大覺海。
所以我們古德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叫萬德洪名,但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他的功德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是不同的。
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念佛分成二種功德。
第一種就是信願不具足,有些人念佛他只是追求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情,他現在有痛苦;或者他追求健康、長壽、富貴的安樂:他以離苦得樂的心情來念佛,他不想求往生的。這樣子佛號對他產生的力量,是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產生往生不退的力量。如果是這樣的心情,你念阿彌陀佛跟念持〈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效果是完全一樣的,這萬德洪名它的特質、它一個特殊本願加持的力量,就表現不出來了,所以這樣的念佛叫做成就世間的福報。
第二種人念佛的心情,他是對來生有所期望的,他是為了要成就往生、成就佛道而念佛。這樣一個信願具足的心情,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就啟動了彌陀的加持力,不但能夠現生業障消除,更重要是能夠往生不退,它能夠刺激彌陀本願的攝受,產生一種救拔的力量,你這樣的念佛,就變成出世間的一種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同樣一個月亮映在不同的水中,這個月亮的光明是不一樣的。同一個道理,同樣是萬德洪名,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它對你的加持力,是世間的福報、還是出世間的聖道,那就因人而異了。
所以我們前面講到,這個關鍵點在於信願具足。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這個佛號對我們的加持力,是一種能夠帶業往生的、能夠超越三界的力量,那我們在念佛之前,要好好的培養我們心中的信願,這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你沒有把心理准備好,你突然間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很難把佛號的功德全部開啟出來。
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淨土法門是怎麼樣的一個解釋。
我們常說:‘聞經達理,斷疑生信。’真實的信心,來自於對經文的了解,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抉擇,而斷除心中的疑惑;而不是說人雲亦雲,你叫我往生我就往生,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心平氣和的來了解經文──到底淨土法門是怎麼一回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