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清淨法師

一個居士訴說:一塊學佛的一個同修出於嫉妒心理,散佈謠言誹謗自己,為此和她吵過幾次,也託人捎話給她,可她還是不改,因此想找人在街上攔住揍她一頓。

清淨講了一個「婁師德息謗的故事」:

唐代有個名叫婁師德的人,器量過人。

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聽到有人指名道姓地罵他是畜牲,他假裝沒聽見,直接走了過去。

他的隨從實在忍不住,就說:「老爺,別人罵你,你沒聽見嗎?」

婁師德說:「他是罵別人吧,你聽錯了。」

隨從說:「他明明叫著您的名字辱罵,怎麼會聽錯呢?」

婁師德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是在罵另一個婁師德。」

這時,那人越罵越凶,隨從忍無可忍,又說:「老爺,那個人又在指著罵您是畜牲,連禽獸都不如……」

婁師德打斷他的話說:「他罵了我一句,你又對我重複一遍,你不是也在罵我嗎?不要多管閒事。」

這一句「不要多管閒事」很有意味。辱罵的話語本來只是幻化的聲音,正現之時,不論怎麼觀察也找不到一點實質。對這樣毫無實義之法,內心還去分別,不是沒事找事嗎?若要分別,可以分別一天、兩天、三天,分別一年、十年、一百年,可以永無止盡地分別下去;然而智者誰會這樣浪費心思呢?最初不去管它,也就沒事了。

學道人須學「木石頑」,風吹雨打不相干,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罵不還口看似愚笨,實際是大聰明。

古人說:「何以息謗?曰:無辯。」又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就是教人要「聞謗不辯」。

所謂「仁者無敵」,就是「仁者心中沒有敵人」。即使她誹謗你,你也不會失去什麼;即使她停止誹謗你,你也不會進步什麼。

但如果你的心能在她的誹謗中產生智慧觀照,超越對誹謗的嗔恨和煩惱,捨棄對虛名的恐懼和依賴,建立對眾生的同情和悲憫,則會令道業增進,變得天下無敵。

如此轉戾氣為祥和,化違緣為道用,也算是她沒白誹謗你,你也沒枉受誹謗。

唐代寒山大士問拾得大士:「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皆仁法師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中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有人對此就表示不理解了。因為遇到被冤枉或者被誤解的情況時,平常人的反應是立刻出聲為自己申辯。為何禪師要求「不辯」,也就是不為自己辯解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禪門的故事:

大慧宗杲禪師的《宗門武庫》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法演禪師在白雲守端禪師門下參學的時候,深受白雲禪師器重。他曾經任過磨頭,也就是打理磨坊的事宜。後來有人嫉妒他,造謠誹謗,說他每天在磨坊飲酒吃肉,而且還蓄養莊客婦女。寺院內風言風語不斷,傳到白雲禪師耳中。

白雲禪師把法演禪師叫到方丈查問其中的緣故,法演禪師只是喏喏,並無一語為自己辯解。白雲禪師氣得當時就給了他一巴掌。法演禪師神色不動,無嗔無懟,作禮離開了。

白雲禪師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看著他,怒極說:「你趕緊滾出去。」法演禪師回答道:「等我算清賬目,請人交割。」

有一天,法演禪師帶著賬本呈給白雲禪師說道:「我在磨下‘沽酒買肉’之餘,還剩下三百千錢歸入常住。」白雲禪師聞言大驚,這時才知道是有小人因嫉妒法演禪師而造謠。如果真如謠言中所說每天飲酒吃肉,蓄養莊客婦女,哪裡還有那麼多錢歸入常住帳中呢?此時,法演禪師也終於洗脫了不白之冤。

如果法演禪師在白雲禪師質問他時,極力為自己辯駁,後果也許是越描越黑,不但冤屈難解,還要背上一個不敬師長的罵名。正是因為法演禪師忍辱功夫到家,超然是非之外,在洞悉其中因由之後,用事實說話,這才得以洗脫冤屈。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其實有兩層意思:

一、從世間法來看:

一般人在蒙受委屈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為自己辯解,其實在心理上就已經居於劣勢,而在為自己辯解的同時,思維模式毫無疑問已經落入對方的套中,就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在這種理智不清的情況下,能夠為自己辯解清楚才怪呢。只有超然是非之外,用局外人的心態來觀照整件事情,明白箇中的緣由,這樣才有可能跳出思維的定勢之外,用事實為自己洗脫冤屈。

二、從出世間法來看:

其實世間無常,一切都是緣起的顯現,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執著的?對修行者來說,人我是非只是世間浮塵罷了,不需要對其執著。尤其當蒙受冤屈而為自己辯解的時候,人我的執著就會生起,並且急劇地爭扯、對立,嗔心也會隨之而生,正如經中所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很有可能讓你以前所有的修行功夫都毀於一旦。對於修行者來說,這可是極為可怖之事。

一如龍山和尚詩云:「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對於修行者來說,如果還在人我是非中打轉,那就需要反省自己了。也許會有人質疑說,那既然不辯是非,那是不是經義不明也不需要辯論了?這裡說的是不辯是非,經義那是另作別論的,不能混為一談。議論經義,是就經論義。而世間是非,那可是人我之爭。其中差別,大家懂得。


「爭道理的過失」

爭道理會有很多過失。浪費時間,這個是第一點。時間可以用來做事情,可以培養福報。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做事情,在做的過程慢慢改進,慢慢進步,所以社會發展進步很快,因為我們埋頭苦幹,不爭道理。

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也是一樣的。一定要埋頭苦幹,有福報了,講話才有力量。沒有福報,講話都沒有力量,不如不講話。

爭道理還有過失,讓我們夜郎自大。目光狹隘了,為什麼?時間都用來爭對錯,沒有用來發展福報了。所以爭道理還有這種過失,看不到更強大的對手。好像有的人,只會對身邊人嫉妒,卻不會嫉妒更遠更厲害的人,這就是人的狹隘的一面。

所以眼界要高遠,不要爭小小的名利。其實,什麼是名?爭道理贏也是名,總要證明我是對的,我是好的,這也是名。一遇到事情,就解釋證明自己的清白,這也是名。為什麼會吵架,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所以就吵架了。為什麼要對?因為自尊心,這也是一種名。所以凡是爭有理、爭名的,反而容易損福報。所以不要爭,連有理都不爭,被誤會也不去解釋,爭和辯嘛,叫爭辯,辯也是一種爭,都是損福報。真修行人不去爭辯,沒時間去爭辯。但是這不妨礙護法,該護法的要護法,要大辯特辯,這個不能讓。

佛法是行動,去做,做多少是多少,能做得到才是自己的,不是講道理一大堆。做到了才有福報,道理懂了不一定有福報。有福報,道理才有力量。


能做消業想,就能天下太平

福安古觀音閣

天下其實沒有事,有事都因為自己心中不平而起。所以,遇到壞事,都能做消業想。那壞事也是好事。

一般人都很對立的分,這是好,這是壞的。發財是好,破財是壞。健康是好,生病是壞。我們大腦一直在搞對立。然後就有了取捨,這就是痛苦開始了。念經拜佛,都是為了往好的方向跑。這個對不對呢。也是對的,但不究竟。

有好就有壞,人有健康時,總難免會生病。所以,好壞的觀念不要太強。比如生病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的,你能做消業障想。生病,破財,都是消業障的方式。人都不生病,就不會珍惜健康。人都不破財,就不會珍惜福報。所以,境界沒有好壞,就看你能不能用。

如果你沒有智慧用,好境界也變成壞境界。有人身體健康,就拚命造殺盜淫,結果身體就垮掉了。有錢了,不懂得用,浪費的多,造惡業也更多。沒有智慧,這些外在的好事都變成生命的壞事。

但修行人要把每個境界都當成好境界。生病了,你當做消業障,病往往好的快。要是怨天尤人,病就反而就加重。所以一切都要當做消業障想,這也是不容易的,除非他人格很健康。

人業障一來,歪念就來了,就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樣子只會越來越痛苦。這時就需要祖師大德的一棒喝。佛教講的要無爭,遇到壞事,不要去推脫,去找其他原因。你不要以為大腦的聰明能解決,跟你講,解決不了,因為那是業力在影響。現在科技一直在發展,人的疾病卻也是越來越強悍,為什麼,業力。人造了惡業,就有更惡的眾生來懲罰。這就是疾病。或者是癌症等奇怪的病。你要怎麼辦,只有通過懺悔。

修行要唸唸迴光返照,確實也不容易。尤其是能做消業想,更是不容易。德林老和尚在高旻寺,誰要是不聽話,他就棒喝誰。不管男女一律出坡,幹粗活,抬鋼筋水泥。有的人累到趴下,吐血。吐血了好,也是消業障。

人只要有一念爭辯,不管是贏是輸,業障都到你身邊。所以修行人,是非不爭辯,不為自己爭取好處,否則這些都是業障。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秧。


素以「水果師」聞名的廣欽老和尚,忍受不白之冤的故事。

廣欽老和尚早年在福建泉州的承天寺出家,由於自認沒有福報,不敢接受十方供養,一向縮衣節食;又盡力承擔許多勞役苦差事,以培養福德。

四十三歲時,在承天寺後方的清源山,覓得峭壁上的洞穴苦修,逐漸了斷人間煙火食。中間曾發生降伏猛虎,猿猴送樹子、水果等事,可見真正有修有證。有一次,由於入定長達四個月,已無入出息而被認定必死無疑,差點被火化成灰燼,幸虧弘一大師趕來,輕輕彈指三下,才出定。

十三年後,體悟到若不弘法度眾,就像洞穴被石頭塞住,無法進出,洞裡再有什麼稀奇寶物,也不能與人分享,於是決定出山。

回到承天寺,倍受尊敬、禮遇,但堅持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每天晚上在大雄寶殿打坐---行不倒單。過了一段時間,監院師召集大眾,宣布說:「大殿的香火錢不翼而飛了!」

廟裡就靠這些銀錢過日子,從來沒發生過失竊的事端。所以,眾人自然懷疑到廣欽和尚身上,認為這個人號稱苦修十三年,結果還做出這等卑鄙的事,態度瞬間一百八十度轉變,全不給他好臉色看,一有機會便挖苦他幾句!

廣欽和尚倒是一派雲淡風輕的模樣,任人毀謗、由人傷害,並沒有隻字片語的辯駁:「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像這件事徹頭徹尾與他無關。

這樣過了一個星期,監院師又集合大眾宣布:「沒有香火錢被偷這回事,完全是為了考驗廣欽師編造出來的,想試看看他苦修十三年的功力到底如何,現在證明他功夫了得!」

在我們看來,蒙受冤屈是多大的侮辱,心海波濤實難平復,但廣欽和尚卻不起瞋心,了無罣礙,令人折服!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菩提就是覺醒,就是清淨心。能忍辱,煩惱自會轉化為覺醒的清淨心;不能忍辱,這煩惱瞋恨的火焰,就會燒毀好不容易修得的功德,所謂「一念瞋心起,能燒功德林」。在眾口鑠金之下,往往積非成是,此時若多做辯駁,徒增口舌之爭而已,倒不如忍一時之氣,保持緘默或離開現場,讓大家的心冷卻下來,尋得暫時的解套,靜待機緣成熟再說吧!


1、生氣的人,其實自己已經先服了毒藥,卻還想用這毒藥給他人吃。

2、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4、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

5、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6、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