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時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今生都不護持別人,把福報花光就慘了
我們為什麼要做義工修福報?
淨界法師
問:尊敬的師父慈悲!師父上一堂課提到說,修淨土宗的居士,如果說年齡在六十歲甚至五十五歲以上的話,應該要都攝六根,要收心,不要對外攀緣。
弟子們對這個方面有一些疑問,就是說,我們平常在道場,不管是每個禮拜的共修,或者是特別的活動,譬如說放生、佛七都需要很多義工的護持,尤其是佛七會動用幾十名的義工。一般年輕的同修們,因為忙於家庭事業,很難投入參加義工的工作,所以一般道場的義工都是五十幾歲以上的同修發心來幫忙。如果說這些同修都想說要收心不攀緣的話,好像道場的活動就辦不下去了。而且在美國是六十七歲才退休,所以我們五六十歲如果說不工作,好像也不是很實際,因為還沒有達到退休的條件,所以在美國五六十歲還上班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方面請求師父慈悲開示。
淨界法師答疑:
好,請坐。我想我們不能夠落入藏教(縞者注:此藏教是指天台判教藏通別圓的藏)的思考,藏教思考就是「不是A,就是B」。你不能說都攝六根然後你就什麼事都不做了,不能這樣講。我們要降低以攀緣心所造的業,但是你做義工,諸位!
做義工是用攀緣心嗎?當然不是,你是發願的。你今天是為了護持三寶而發了願,這是一種往生的資糧。
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個重要的資糧,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願我臨終無障礙」,叫作善終。我講實在話,你沒有福德力,臨命終你很慘的。
所以你今天在三寶中所付出的,是一種願力,第一個,它不落入生死業力;第二個,它是一種往生的資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資糧而生彼國。
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福報,臨命終時你就是插滿了管子,你一定福報享盡了,誰幫你助念呢?臨命終的時候,諸位!福報不現前,就業障現前,這兩個東西是互相影響的。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福報?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諸位!身體影響你的內心。你身體不安穩,你的心就不安穩,這很正常。你的福報力會讓你的身心安穩,這個時候有助於你的臨終正念。
你看,師父五十七歲了,我還是到處跑,積集資糧,為往生積集資糧。就是說,你做義工那是發願,那是還滅門,你現在要知道,你今天造的事情它不是生死業力。但是生死業力,佛陀所訶責的是什麼?攀緣心!你今天跟那個講講話,明天去哪裡旅遊,這個是攀緣。你不能說我發了願去美國、去澳洲旅遊,這個不是發願。這個跟發願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你做義工,那你是一種犧牲,那是一種願力。欸,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要護持三寶,那是一種願力。
首先,你要把心態分清楚。一個是向外的攀緣,攀緣人事而啓動了業力,這叫生死流轉門,它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的;但是做義工你的心態是回光返照,你憶念你的本願,護持三寶,利益有情,那是往生的資糧。
你今生都不護持別人,把福報花光了,到臨終時你很慘!
如果沒有福德力攝受,臨終時你很難保持正念,因為你福報沒有現前,罪業現前了。你看看《觀經》的下品就知道了,你沒有那個本事來產生反轉的。
我們正常人晚年要有一點福報力,尤其臨終要有一點福報力。所以,為什麼懺悔業障,要積集資糧?善終啊!讓你在一種身心不受罪業干擾的情況之下提起正念,這個最穩妥。
就是說,我今天護持三寶,護持道場,我不但不創造生死業力,我還創造一種臨終無障礙的力量,這個跟往生是隨順的。
我再講一次,雖然淨土宗講臨終的正念,但是你別忘了,那個正念是住在你身心安穩的基礎之下。如果你很躁動不安,罪業不斷地傷害你,刺激你,你很難安穩的。你沒有安穩,就很難保持正念,很難憶佛念佛,你光是抗拒罪業給你的痛苦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你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一個有福德力的人,到晚年時身心安穩,這時你容易生起正念,是這個意思。
節選 《天台教觀綱宗》
****************************************************
淨界法師:"善念" 和 "善根"的差別是什麼?
菩提心它是一種善根,我們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別,就是這個善根它多了一份願力的支持,還有一種智慧的觀照。比方說佈施,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受了菩薩戒你去救助慈善事業,你拿一百塊出來佈施,外道或一般的凡夫他也拿出一百塊出來佈施,你知道會有什麼不同的差別嗎?
同樣的行為,外道的佈施,他這個善念是情感性的,他突然間看到眾生苦惱,觸動他的惻隱之心,他是一時的情緒,所以他佈施了,這是善業。
那麼這種佈施呢,他能夠在天上可能經過幾劫或多少時間,他福報享盡以後他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善念的佈施,當他的善念變成福報的時候,他受用完裡面都沒有留下痕跡了,就是這個能量釋放完了就沒有了。
一個菩薩的佈施,他也生到天上去,但是福報享盡以後他還有相續的功能,他那個善根、那個佈施的心在增長,所以這個想跟思不一樣,想是一時的,思是一種願力。佈施有兩種,一種是一時的興趣,一種是堅定的願力,這個就不一樣。
什麼叫諸法因緣生,諸位知道嗎?就是你做這件事,什麼叫因緣?你的過程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來做事很重要,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你做這件事可做可不做,以一時的情感去做,這是一種情況,這種能量帶你到了西方去一下就用完了。
你做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你在做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堅定的願力,它不一樣了。
所以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慈善家是一念的好心,宗教卻是把它當作使命,結果不一樣。你看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講菩提心,講發願,就是這個過程太重要,你用什麼過程來完成這件事情,影響你後面很重要的結果。
宏海法師:別等老了糊塗了再念佛
問:家中八十多歲的老人過去是醫生,三年前頭腦還很清醒,患上老年癡呆後,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都念得顛倒錯誤。我們帶著她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她念佛的時候很虔誠,但由於腦子糊塗了總是念錯。如此念佛,還有功德嗎?做兒女的應該怎樣教老人念佛?感恩法師開示。老苦病苦真是可怕,莫到老來方修道啊!
宏海法師答:有功德呀!能念一個「佛」字都叫功德。到末法時期就是這樣,念佛號都念不全了。這還是個別的老年癡呆的,將來娑婆世界繼續顛倒到什麼程度?所有的人念佛都念不全了,正常人都念不全。念了「南無」,就念不了「阿彌」,念了「阿彌」就念不了「陀佛」,能把南無阿彌陀佛念全的人,就是天人師了。所以說趁早念佛求生。
如何教老人念佛?一個是讓老人自己念;二是你自己要念,給她迴向。
這位同修最後說的,不是在提問,而是在講法了。他最後說的意思就是,別等老了、糊塗了再念佛。大家都要記住這句話。
淨界法師: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這當中有「正修止觀」,這個止觀在修學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發菩薩願。《楞嚴經》在修學之前先發願,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開始要修行之前,要發菩薩願——你為什麼而修習。你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當然這個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我們思惟道理、了解本性以後再發動出來的。
第二個,正念真如。正念真如是整個正修。
正念真如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從你的心中找到不變的體性,然後再從外境——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
《楞嚴經》的正念真如——其實真如是包括不變跟隨緣兩個功能,但是它主要先找到不變。就是說,生命是變化的,你看那個波斯匿王說,我三歲的時候身心世界是這樣子,二十歲的時候是很年輕,現在六十歲又衰老了。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變化。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前一個小時的你跟現在的你也不一樣。
那我怎麼辦呢?云何應住呢?所以,你在這個變化當中,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楞嚴經》是先找到不變,然後再去求隨緣,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楞嚴經》的觀念,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緣。你連不變都沒找到,你怎麼隨緣呢?你隨緣的時候就跟著妄想走了,你沒辦法隨緣!你先找到不變以後,安住在不變,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
這個時候你再隨緣,不隨妄轉,而你能夠轉它,不是它轉你,是你轉它,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你的心來轉外境,而不是外境來轉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找到不變的理體。這非常重要,先找到不變的理體。整個《楞嚴經》的關鍵在扭轉我們的命運,在返妄歸真。你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先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
我們的生命像水流一樣,不斷地流動,但是你要把那個不變的東西先找到,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每一天安住個三分鐘,再五分鐘,慢慢地加強,十分鐘,叫正念真如。就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然後慢慢地觀察久了,你的實踐慢慢地加強。不變的力量越大,你產生扭轉生命的力量越大。
《楞嚴經》它不對治毛病,它認為你身體健康了,你毛病自然消除掉,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對手。你為什麼會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光明嘛。你找到了那個不變的清淨本體,妄想自然消失掉,你都不要去對治妄想。這個正念真如,在本經當中有很多內涵。
總而言之,就是要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這是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宗旨,包括它的基礎,包括你要發願,包括應該怎麼來修學。
學佛Q&A:「結緣」與「攀緣」怎麼拿捏?
問:佛教鼓勵廣結善緣,又要人不攀緣。「結緣」與「攀緣」怎麼拿捏?
答:在佛教中,建立關係稱為「結緣」;讓他人主動、被動接受世法的幫助,或佛法的接引,建立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結善緣」;不涉及私欲的關係是「淨緣」,與眾生建立許多的善緣與淨緣,彼此互助走在學佛修行的路上,稱為「廣結善緣」。
學佛的人若內心或外在遇到障緣,最好的辦法便是廣結善緣,並且多懺悔。廣結善緣是培福,禮拜懺悔是消業;業力減輕,福緣增加,對於修行就有幫助。聖嚴法師也提醒,能用平等的慈悲心,與大眾結緣,運用智慧量力而為,施與受都是在結善緣。
「攀緣」通常相對於「隨緣」,原本的意思是,內心跟隨環境的變動,因追逐、執著而造作業與煩惱。和「結緣」一起說,攀緣是存著自私自利的心與人互動,希望對象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帶來好處,內在執著於人我是非、計較得失,對於名利地位不斷追逐。
如何知道自己是在結善緣還是在攀緣?關鍵在於有沒有存著利他的心。
◎文:轉載自《人生雜誌》356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隨緣不攀緣,緣未成熟時,努力充實自己
淨空老法師開示
有緣,廣利眾生,沒有緣的時候怎麼辦?
現在佛門普遍都在做慈善事業,是好事,但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如何讓做善事也是佛法?
做善業,我們會起心動念、貪瞋痴慢,這個事情還能做嗎?
隨緣不攀緣,緣未成熟時,努力充實自己
佛法要想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世法跟佛法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佛法是正覺,世法是迷情。佛門裡面的事情,如果不覺悟,也是世法;世法裡面的事情,如果覺悟了,也叫佛法。佛法、世法在哪裡分?在覺、迷上分。所以佛教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態度是自在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攀緣就是世法,隨緣是佛法。
換言之,讓我們一切不自在,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十惡一定要捨棄,離開貪瞋痴慢就自在了。內無煩惱,外面境界就沒有辦法誘惑你。外境還能誘惑你,是你的煩惱沒有斷,它讓你的煩惱起現行。所以我們內裡把煩惱斷了,無私無我,無有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無動於心,這樣才能得自在,才能隨緣。隨緣一定是自在的,隨緣裡面帶來煩惱那就錯了,這個事情我們就不能隨,隨緣裡頭決定沒有煩惱。
世間的煩惱大多起於得失,得失心太重了。果然無私無我、無有貪瞋痴慢,得失心沒有了,這時候可以隨緣了。有緣,廣利眾生,不是為自己,為利益眾生;沒有緣的時候,利益眾生的事、心行也絕不中斷,做的方法不一樣。古德常說的,有緣分我們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社會;沒有緣分,那就獨善其身;所以沒有休止的。這正是古人所謂,有緣兼善天下,無緣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就是準備將來遇到有緣的時候為大眾服務。念念不忘這個心,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
有一些佛門弟子,慈悲心很重,念念不捨為眾生服務,想盡方法去找機會,惹得一身的煩惱。這就是攀緣而不是隨緣。自己精心在那裡計畫,應該要怎樣怎樣做,這個錯了。明白的人不會這麼作法,但是有另一個作法,求佛力加持,這是正確的。努力充實自己,念念不捨為眾生服務的心願,這就是求佛菩薩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薩加持決定不捨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有成熟,這個機會就遇不到。所以在沒有成熟的時候,一定要加功用行。
恭錄自《佛說十善業道經》
世間事隨緣不攀緣
世間事隨緣不攀緣,有機會那就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認真去做。這些事情,幫助世界和諧,幫助正法久住,值得我們去做。如果不是這兩樁事情,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求往生淨土,這樣就好。
這個世間,古人所說的未必是他親眼所見到的,但是他所說的我們現在都親眼看到了。古時候社會像這種苦難有,很少,不普遍。現在這個世界上的苦難到處都是的,有些地區,特別像非洲這些地帶、東歐,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其他地區許許多多的天災,幾乎每天都有暴發。這個都是警惕我們學佛人,我們看到了、聽到了要更加努力,往生淨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離苦得樂圓滿是我們遠離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只有這一個願望。同學們在此地給我們做證明,決定有感應,決定能往生。堅定信心就是發菩提心,然後再加上一向專念,沒有不往生的。顯示出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接引十法界一切在苦難當中的眾生,我們就是這裡面的一分子。
恭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97集2014/11/04
有漏福報未必在人天裡面享
現在佛門普遍都在做慈善事業,是好事,但是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修清淨心,了生死出三界。如果做世間慈善事業,心地清淨,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行!那是行菩薩道。
如果做這個事情,我們會起心動念,會起貪瞋痴慢,這個事情就做不得!做了怎麼樣?自己墮落輪迴,所修的是有漏福報。這有漏福報,我都不加「人天」兩個字,為什麼?未必在人天裡面享,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應當警覺。
不出三界、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太嚴重了。這一生遇到佛法決定要往生,決定要見佛,我們只有這個目標,只有這個方向,只有這個希求,其他的統統沒有。
所以我們做事,就是弘法利生,這個還不是普通的慈善事業,也要隨緣,不能攀緣。稍有一點攀緣,我們心不清淨,縱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間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福報。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恭錄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01-003-0195
怎樣創造一個臨終的安穩環境?
在《智度論》上說,依貪欲造業是最輕的。嗔心其次,愚癡是上品,持邪見是特重。當我們用佛教的思想建立正見的時候,作佛教的因緣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我們的生命由思想跟業力結合,才有今生的果報。我們學佛人剛開始是改造自己的業力,它影響到我們生命的快樂跟痛苦,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系,有間接的關系。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學有兩個重點,一是懺悔業障,在我們死亡之前,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一是積集資糧。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盡可能的積集善業。
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是不一樣的,聖道門是為了追求來生的安樂果報,比方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是聖道門的訴求。淨土宗的淨罪集資,偏重在臨命終沒有障礙。雖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往生淨土是靠正念,但是提起正念要有條件。古人說,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到來前,為自己准備臨終的資糧。一個沒有經過佛法或其它宗教訓練的正常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把他過去的善業盡情享受,死命地花福報,臨命終的時候福報花得差不多了,善終的人很少。能安安穩穩,沒有病痛折磨往生的人非常少。因為福報花得差不多,甚至于透支了。既然臨終的正念對我們修學淨土宗的人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儲存一點資糧力,讓臨終來受用!臨終的正念,那個明了的心要現前,身心世界必須在一種沒有很大傷害,沒有很大干擾,相對安穩的狀態下,才可以生起正念。所以淨土宗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某種程度為了要臨終的時候用。
從臨終的角度,懺悔業障又比積集資糧更為重要,我們臨終不一定要很快樂,但起碼不能有障礙,我們必須注意身口意當中有沒有很強大的業力,所謂的增長業。我們會來到娑婆世界,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喜歡造身業,殺生,偷盜,邪淫的罪業,有些人口業很重,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有些人貪瞋癡煩惱熾盛等等。我們必須在死亡到來前,把自己的盲點抓出來。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樣,醫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幾種病,他先治你最重的病。我們對治自己的問題也是一樣,要把你的盲點找出來。所謂的增長業就是最大的盲點,在日常生活中滿足兩個條件,一、數數現行; 二、深深好樂。某些過失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造作,幾乎每天出現一次就要小心了。當你的過失出現時,幾乎沒有人能夠勸得了你,你做這件事情時,心像石頭一樣堅固,誰勸你都沒有用,深深好樂,你用猛利的心來數數現行。這個業在你生命當中已經形成了增長業,它在臨命終時一定會起現行,變成你臨終正念一個最大的阻力了。如果我們沒有懺除這個業障,臨終時候,正念起現行,罪業也起現行,但你很難從罪業里面扭轉出來,我們一個薄弱的正念抗拒不了罪業的干擾。我們舉中國歷史上一個公案來說明:
宋朝的曹彬將軍,是同宋太祖一同打天下很重要的大將軍。他年輕的時候,給他算命看相的的陳先生說:“你額庭飽滿,眼神炯炯有神,年輕的時候一定飛黃騰達,但是你的下巴,地格有凶煞之氣,你晚年要麼生重病而死亡,要麼有殺身之禍。曹彬很相信,就自我反省說:我這個人脾氣暴躁,沒什麼耐心,個性刻薄。他就開始自我調整,有一天他接到軍令攻打江南。江南守得很緊,曹彬知道只要凡是死力抵抗的城, 一旦被攻下,一定被大屠殺。他就裝病,其他的大將軍都來看他,慰問他說:“你得什麼病啊?情況怎麼樣啊?”他說:“我這個病非常嚴重,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救,就是你們向我保証,一旦把江南攻破以後不要濫殺無辜。”這些將軍都是他帶出來的子弟兵,就跟他對天盟誓。這件事情傳出去,以後,江南老百姓聽了說,他把我們打下來以後,不殺我們,我們幹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他就因為這一念的慈悲心,把整個江南用很和平的方式給征服了。也因為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變了,回到家鄉以後,又遇到陳相士說:“你的相貌改變了,以前下巴的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個很大的陰德。”古人在這段公案里面做一個批注,一念的慈悲心趨吉避凶。我們從佛法的因果來探討,相由心生,他有凶相肯定就有劫難,業障消失了嗎?沒有消失!業力必須有煩惱的念念支持。他的個性改變了,思想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其實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把一個業障改變,那麼願我臨終無障礙是不是變得不可能了?並非如此!我們的生命有限,無始劫來留的問題太多,生生世世留的業障太多,但是,改變你的心態很重要,你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業障,像《楞嚴經》說的,你可以讓業障沉澱下來。懺悔業障真正的意義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我們造業的時候一定有一個煩惱在活動,你把那個煩惱停下來,雖然你過去的業還在,但是它沒有煩惱的滋潤就不能起現行,把那個業沉到大海去叫帶業往生。
我們修學淨土宗的人要想辦法不能讓罪業太重,臨終感應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把罪業弄得太重,可能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你臨終的時候,業力馬上起現行到三惡道去了,怎麼跟阿彌陀佛感應呢?連准備的時間都沒有。佛陀告訴我們要多懺悔,少做惡事,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內心的業力變成不增長業,雖然有但勢力薄弱。所謂帶業往生,不能帶重業,帶著重業是跑不掉的。因為你的心力不足以扭轉這個業力。帶業可以往生,但是你不能把業力弄得很強大,而抗拒不了它。
《楞嚴經》講,你至少讓自己的業沉澱下來,不能再造作,雖然污泥還有,但處于沉澱的狀態。我們學習業果的道理,對淨土宗最大的啟示就是你要在死亡之前,不管用什麼方法,讓所有的業力變成輕薄的不增長業。用拜懺或持咒等方法都行,我們必須為臨終爭取時間!我們的正念不是很強,臨終的時候要培養一個往生皈依的心,至少不能有太大業力來幹擾和折磨,甚至于把我們帶走,讓我們連機會都沒有。我們懂因果的道理,就要想辦法為臨終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身心狀態,有足夠的時間把正念提起來,然後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臨命終的安穩快樂,是要去准備的。諸法因緣生,它不是天上掉下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斷惡修善,就是為了臨終的時候,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讓我身心無障礙,就是想辦法把罪業降到最低,讓它不要來障礙我往生,帶業往生簡單說就是你有業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就帶業往生。我們大家都有業障,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時,業障不起現行,有些人業障起現行,因為你去刺激它,這個地方有地雷,你不去碰觸它就不會爆炸。懺悔更重要的是改過,你要斷相續心,否則,你這種數數現行深深好樂的煩惱,一定會觸動你的罪業,到時候破壞我們佛號的正念。整個因果的道理就在于,怎樣創造一個臨終的安穩環境,就是要減損你惡念的勢力。
──摘自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講座
不要怕你沒有福,一念佛就有福了!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毀壞修行的最大障礙,就是手機!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