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金剛經的「應無所住」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二)「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當我們行佈施、做好事、發起慈悲心的時候,不要有一定的對象。「色」就是一定的對象,紅的、綠的、方的、圓的、長的、短的、親的、疏的……等一定的 對象;「聲」就是各種聲音;「香」就是諸般氣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觸」是感觸、身體官能的接觸;「法」是自己心裡的想法或觀念,一切屬於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學上的最高原則或「神」。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合稱為六塵,都應該全部擺脫,這樣心靈才能得到清淨,這樣行佈施才不 會生煩惱心。

(三)「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佈施」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意思是說,如果心仍然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於菩提心」。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該以「無住心」佈施,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07281.html

*********************************************************************************************************

●學金剛經有何用途? 沈家楨居士述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唸過就算了,正和唸佛一樣, 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唸唸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如此,唸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唸唸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 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瞭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瞭解了一個道理, 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唸唸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瞭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 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 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譭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佈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佈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佈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 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 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