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諸位,如果人生你不學佛就順其自然,人生無解!
首先你要忍辱,你要對你內心的相狀有所了解,相狀是很重要的一個傳遞的橋樑,就是說,諸位,你說外境傷害你,可現在有個問題了,你以外的東西,怎麼就跑到你內心來傷害你呢?外境是個色法,是一個質礙的東西,你的內心是一個心法,這個心法跟色法這兩個是有界限的,它怎麼跑到你內心來傷害你呢?原來它有一個相狀,就是我們去取這個相,就是說首先第一個出現了是一個因緣的相狀,第二個產生一種分別的相狀。
我們先講因緣相。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他講一句話,這是一個很多文字的組合,他講這句話,你為什麼痛苦呢?從諸法因緣生的角度,就是你跟他有業力,如果你跟他沒有業力,他講什麼話你都不會痛苦,要不然你怎麼說諸法因緣生呢?如果這句話本身它就能夠讓所有人痛苦,那這句話就有自性了,那就不是諸法因緣生了,但事實上不然,你看他,他講這句話,四個人聽到,三個人都沒有痛苦,只有你一個人痛苦,那表示你有問題了。就是這個相狀跑到你內心的時候,你有不安的感覺。很簡單,業力。第一個你跟他過去一定有某種業力,某種程度,就是你對他有業力,所以它現在反彈回來。
第一個因緣相狀。那這個還不可怕了,因為這個只是第一個感受。第二個你又把這個相狀取過來,加以想像,分別,那麼這個事情就變成更加複雜了,就不是單純的過去的業力了,還加上你今生的妄想,那麼經過你的這麼一想像,這個事情就牽涉到很多事情了,你可以想到過去,想到未來,然後在這句話裡面不斷的取相、分別,然後你跟他的因緣就又會產生另外一個業力,因為你一定會反擊,那麼這個業力到來生的時候,又會產生一個妄想,所以就墮入了一種生命的惡性循環。
其實人生是無解的,說實在,諸位,如果人生你不學佛就順其自然,人生無解,無解。為什麼無解?我告訴你,第一個你前生有業力才來嘛,然後你又沒有好好的面對,然後你又用情緒面對業力,好,就把這個業力擴大了,擴大以後來生業力更重。所以按照正常的發展,善因緣會越來越好,惡因緣會越來越糟。如果順其自然。過去,有一個母親,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其中考快到的時候,這個母親就先到大兒子的寮房,去看他用功的情況,她一看,哎,這個大兒子在打瞌睡,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很生氣,這個兒子實在是懈怠。那麼接著她又到小兒子的房間去,一看這個小兒子也是在打瞌睡,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這個兒子精進,然後這人父親回來了,那這父親說,今天兩個兒子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母親說啊,這個大兒子實在是懈怠,沒有善根,這怎麼說呢?你看,他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可能平常不見得打瞌睡,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那小兒子呢?小兒子非常好,他打瞌睡的時候,還不肯放下書本,你看多好,是吧,連打瞌睡都不忍心把書本放下。
諸位,相同的相狀,但是進入到母親的心中,產生不同的震盪,你看,這明顯嘛,我們諸法因緣生,她跟大兒子過去生結惡緣嘛,那麼結惡緣以後,這個相狀以後經過她的分別就擴大了,她開始用身口意去把這個業力擴大了。她跟她的小兒子就是結善緣,他所有的行為進入心中,她作美好的解讀,這就是感受的問題。諸位,我們太相信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讓業力直接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諸位,業力本來是個阿賴耶識,是一個種子位,它怎麼,是誰把它喚醒?就是我們把外來的相狀,引到我們內心裡,就喚醒了我們過去的業力,然後再把這個業力加以分別,然後又儲存到心中讓業力更加的強大,所以它的可怕就在這四個字,叫做展轉相續。這人生無解,說你們母子關係,我來調停調停,沒辦法調停,無解。因為各打各的妄想,就是說,如果人生只有業力那很簡單,我今生還你就算了。如果人生只有妄想,那各打各的妄想,你也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那也就算了,最可怕就是業力跟妄想合在一起了,那後果只有四個字,叫展轉相續。
淨界法師:我們內心的三類活動軌跡
【學員提問】〈藥草喻品〉的核心理念是“權實不二”。但作為末法時代的凡夫,我們對佛法雨露的希求具有多元化的傾向,雖然內心仰慕成為大樹,但是遇事逢緣還是容易落入小樹、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為,雖然有了一定的信解,但是修證上還差得很遠。請示師父:一、平時如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二、學習了《法華經》,如何做到把內心的菩提願景穩定維持在大樹的水平?
【師父答疑】這個是從〈藥草喻品〉的權實不二的概念,提出兩個問題:
我們平時如何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瞭解別人,對不對?你把你周遭人的個性都抓得清清楚楚,結果你不瞭解你自己。因為你很少去靜坐觀心,你很少觀察你自己。其實,你不斷地去靜坐、觀察你的內心活動,你會發覺你的內心有一個趨勢。每一個人的內心的活動有一個軌則的。就是說你只要看昨天,看我昨天做什麼、今天做什麼,我遇到這件事情怎麼反應,我遇到這個人怎麼反應。你把你自己的內心活動畫一條曲線,你發覺你的內心是有一定的軌範的,你內心有章法的。
我們內心活動的軌範,佛陀分成三類:
第一個,你特別喜歡追求安樂。對世間的榮華富貴、健康長壽你特別在意。我們先不講對錯了,就是你的因緣就這樣子。第一個,追求安樂。
第二個,有些人覺得,快樂對我來說沒關係,我要的是寂靜。他喜歡寂靜,因為他認為快樂你沒辦法掌控,快樂一下變成痛苦。快樂跟痛苦,這兩個是姐妹。你要快樂,你就得概括承受它帶來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智慧高一點,那我快樂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追求寂靜。
第三種人追求功德。他為了功德,一個菩薩為了成就功德,他什麼都不怕。佛陀說,那種六牙白象,不管你用什麼箭去射它,菩薩為了廣度眾生,跳入生死大海,積功累德,他無所畏懼。他為了成就功德,他什麼都不怕。
當然,我們一般也不是絕對的。你說種性,其實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決定的,也追求快樂,也追求寂靜,也追求功德。那當然這是比例的問題。
為什麼要了解自己?
那麼為什麼要瞭解自己呢?瞭解自己,你才有辦法引導你自己。諸位!我們現在生長在一個沒有佛陀的時代,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你生長在佛世,你不必瞭解自己。你就整天過一天、過一天,時間到了佛陀會把你叫過來,告訴你,你怎麼怎麼做,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好了。現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所以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整天大家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大家有藥就亂吃了。
問題是,你的時間不多,我的時間也不多,大家時間都不多了。從往生的角度,我們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把我們的生命要怎麼樣?欣求極樂!就這棵樹,你要往極樂方向傾倒。這不是嘴巴講講的。
那現在問題來了,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四十八願講了很多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找出能夠引導你自己的。就是說,你現在為自己開藥了,你現在不是等著佛陀來開導你。咱們現在沒有窮子的幸運,窮子他一天到晚在街頭巷尾,佛陀把他帶過來,佛陀有方便力啊!但是我們今天沒有生長在佛世。就是說,依報莊嚴,宮殿樓閣,大地莊嚴,琉璃地,空中莊嚴,空中雨天曼陀羅華,各種香氣,哪一個更能夠激發你對極樂世界的好樂?正報莊嚴,你說,身體健康很重要,有些人說身體健不健康沒什麼,我要身相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跟佛陀一樣的莊嚴!有些人說,神通很重要,我不能老困在一個地方,我得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到其他諸佛世界看看。沒關係。
就是說,你必須要找到你相應的法門,來引導你欣求極樂。你不是把《阿彌陀經》讀完了就算了。淨土宗,你要欣求極樂,佛陀講這個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麼欣求?就是契機。你的心中自己要畫出一套極樂世界的藍圖,而這個藍圖是會讓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極樂世界激發不了你的興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會念佛。就是你會念佛,不會往生了,這個問題在這兒。
關於了解自己,有沒有問題?因為我們生長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時代,所以,我們不得不為自己開藥方。你自己要為自己配藥,就是什麼樣的法會讓你欣求極樂,什麼樣的法會讓你厭離娑婆。娑婆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過失,哪一個過失會讓你覺得內心會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惡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樣的痛苦,愛別離苦,得到以後失去的痛苦。就是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佛陀講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夠記住的有限。你怎麼樣能夠在佛陀講的這麼多法中,配出你相應的、會讓你厭離娑婆的、讓你欣求極樂的法,讓你不斷地思惟而達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效果?這個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現在所有的法師只能講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講《法華經》,《法華經》例外,《法華經》是顯露說的;《法華經》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講《阿彌陀經》,你會聽到你最相應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但是現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講通途性的佛法,那麼個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這樣子的。就是為什麼要了解自己。
保持大樹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斷地吸收法水
看下一段,我解釋第二題,菩提願的問題。我剛剛解釋認識自己,第二個是,我們如何把內心的菩提願穩定地維持在大樹的水平?菩提願是來自於智慧的支持。你說發願跟智慧是兩回事,其實是一回事。你沒有那個智慧,你這個願發不出來的,我不騙你。你沒有學《法華經》,你的願發得出來嗎?你不可能。只有通達整個生命的真相,你才會發自內心地發願。所以這個願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斷地要學習大乘經典,不斷地熏習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長你的智慧的觀照。信解然後才觀照,觀照才會發願。你老是不學大乘經典,你也不聽經,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懺、拜佛,然後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聽聞佛法,你的願就慢慢地退失掉了。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們現在是會退轉的,十信位的菩薩是進進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你自己進步,沒有其他方法。生命沒有保持原狀這個東西,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剎那剎那生滅,所以我們的生命要么進步,要么退步,不可能說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樣,沒有這回事。所以,哪怕是進步一點點都沒關係。
其實很多菩薩不聽經,這個是很吃虧的。你不聽經,你怎麼保持你的觀照呢?你說觀照是怎麼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觸的六根六塵,沒有一個東西會增長你智慧的,沒有。你說我靠生命的經驗增長智慧,如果你生命經驗會讓你增長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嗎?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經驗只會增加你的妄想。增長智慧只有一個方法,跟佛陀、跟法學習,沒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過去生也是學過佛法。所以,保持大樹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斷地吸收法水,就這樣子。
淨界法師:諸位!你要讓自己變成大樹!
也就是說,我們學了《法華經》才知道,決定我們生命的結果不是只有法力,還有心力,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議。這個蕅益大師前面特別強調。我們以淨土宗來做例子好了,那種感應道交,蕅益大師講性修不二。就是說,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會不會感應道交?未必!但是如果你方法正確,你念佛之前加上信解跟發願,你有信、願、持名,那就不一樣了。所以,心態準備很重要,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把自己變成小草,諸位,你要讓自己變成大樹。所以,每一個法門修學為什麼要有道前基礎?就是做好最好的準備。當下雨的時候,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小草,讓自己變成大樹。
變成大樹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佛號的時候,做好準備,就是信解、發願,那麼這個佛號一進去的時候,那叫做“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說,我們的心是業障深重,佛陀的心是萬德莊嚴,這兩個是距離很大。但是你如果是信解成就,當然這個信,蕅益大師的“信”是很廣,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他是把真如理性的觀慧也放進去,你這個時候就能夠跟佛陀隨順。隨順以後怎麼樣?你就不只是念佛。所以諸位!你感應道交不是靠佛號,佛號只是一個助緣;是你操作佛號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信解發願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在操作那念心的十如是的時候,這個佛號隨順佛陀了,而感應道交,“即眾生心,投大覺海”。
按照善導大師的標准說,什麼人可以把他的心投到佛陀心中?為什麼有些人投不進去?善導大師簡單講一句話:順從本願。順從本願,以教理的判斷,最少是我空,就是你自己沒有意見了。就是說,你操作佛號,對來生還有很多想法,你對來生還有很多的規劃,你對來生還打各式各樣的妄想,那麼你沒有順從本願,你在順從生死業力。所以你這個佛號是怎麼樣?投不進去!
所以,我們可不要忽略了心力不可思議,就這個十如是的操作。這個佛號跑到你內心的時候,它不是一個佛號的音聲;更重要的是,當這個音聲進入你心中的時候,你內心生起什麼相狀、什麼習性、什麼樣的觀照,創造什麼樣的因緣果報,這是重點。所以法門不能單獨成立,法一定要跟心和合才知道結果,這個是我們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個意思。佛陀可以知道我們,這個法進去以後佛陀開始觀,說你這個人進入這個法,你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是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然後以何法得何法。真正的結果就是,這個法透過你的內心,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思考模式,這個結果才會出來。這個是我們凡夫不自覺知的。
那麼這樣講就講得更圓滿了,就把佛陀的權法、實法講得很清楚了。同樣的雨水,重點不是法門的高低,是你不能把自己變成小草,你要把自己變成大樹,你才能夠產生大樹的水果,否則你永遠長不出水果,就是變成草。就是說我們自己心態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就是法力跟心力要結合。
淨界法師: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見」
我們的五根、六塵種種的色法,其實是一念的心所相續變現、相續轉生的,不是離心別有的。我們凡夫的顛倒,開展出來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但是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見,我們一直認為生命是恆常住不變異的,這樣的顛倒,就很很容易使令我們產生錯誤判斷而起煩惱造業。
這個常見的顛倒,以前在佛學院有一個學生,是二十歲的年輕人,這個人很有善根。他來讀佛學院的時候,他整個依他起的因緣法,可以說是福報享盡、業障現前,身體也不好,整個因緣都不是很好。後來他發心出家修行,在佛學院用功了五年,很有長進,他的身體變得健康,身相變得莊嚴,福報也現前,供養也變多了。這當然是一個因緣的改變,好的現象。
但是後來他起了常見的顛倒,他認為:我現在的因緣非常具足,身體健康、福報又現前,我現在還俗回去,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那個時候大家就勸他:你不能有這個的念頭,這是不對的!但是他沒有聽從同參道友的建議,他還俗了。後來還俗不到半年,他整個身體的健康、福報的因緣,全部破壞消失掉,變成以前的苦惱相、業障相。
這怎麼回事呢?就是你現在的影像是因為歸依三寶,有出家眾戒體的攝受,你有福報相現前,這個影像的背後是有因緣的力量資持的;結果你破壞你的根本,你去追求枝末!就是說,我們現在之所以有這麼好的影像受用,有色、聲、香、味、觸、法,那是因為我們奉持佛陀的教法,努力的熏修戒定慧;假設你忘了後面內心的功德,你去追逐外在的影像,那你後面的功德沒有了,你外在的影像也沒有了,因為它是心所變現的,它是某一方面善根的心所變現的影像。
我們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在佛前很真實、很認真的宣布:從今以後,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佛前許下這個願望,但是我們在實際行動的時候,發覺我們理想跟目標有一段距離,就是你在實踐的時候。所以菩薩戒說:菩薩在受持戒法的時候有三種力量:一是誓願力,你要有目標;第二個觀照力;第三個行動力。內心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目標,第二個你有真實佛法正見的觀照,第三個你有真實的行動。
但是從誓願力到行動力,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我們很容易在受用果報時產生顛倒,你不要說逆境會障礙你,順境也會讓你顛倒,所以菩薩的智慧很重要。就是說你的目標要完成的時候,這個智慧的觀照是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其實你所受用的果報,是你內心所現的影像,就算它有種種的福報現前,那也是內心有善業的關係,跟外在的影像沒有關係的。你不要以為信徒供養你,你很快樂,其實那是因為你有善業;你要是不相信,你把你的善業用光看看,你看誰供養你!
所以說,其實我們所受用的影像,都是心中的業力──種子所變現的。這個時候,你心對於外境的執取會慢慢的鬆脫。你一個人對外境的執取鬆脫以後,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夠操作自如,做你該做的事。你這一念菩提心一天到晚住在外境,你菩提心一下子就迷惑掉了,你在外境裡面起顛倒,你曾經發什麼願你也忘掉了,就跟著外境在那個地方轉,等到你把福報享盡的時候,就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說,這個「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為依止處。」就是說身為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為什麼他不能夠努力的去實踐他的目標呢?因為他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很容易因為果報的相續而產生顛倒,顛倒的結果就產生貪愛的煩惱,就起種種殺、盜、淫、妄的罪業,最後就墮入三惡道去,這一切都是因為色法的「一類堅住,相續而轉」,使令我們產生了迷惑。這個地方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件事情,它的相續,那是因為我們曾經有一段的業力相續,所以果報才會相續,這個就要修無常觀來對治。
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此為世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
為何世俗的快樂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