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 麼是禪?從釋迦牟尼佛的捻花微笑開始,一直到達摩東來、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接著轉到南懷瑾帶進禪七、聖嚴法師大開方便法門、政治人 物、影劇圈人士紛紛打禪、中台禪寺一場禪七,大學女子紛紛出家、新竹市前文化局長璩美鳳與靈修講師之間的糾葛……﹔種種的歷史,讓人見識到禪的魅力,但卻 終究說不清,究竟什麼是禪?

什麼是禪?有人說,禪就是無我、禪就是生活、禪就是平常心、禪就是不動心、禪就是智慧、禪就是超越對立、超越人我、是非……,也有人說,禪就是活在當下、禪就是佛心……..,說了很多,可是,究竟什麼是禪?什麼又是打禪?

「那個就是禪。我的手所指的那個就是禪,禪就是那個,你不要光看我的手指,以為我的手指就是禪,禪,是我的手所指的那個。」語言文字只是指向禪,真正的禪,就是語言文字所指向的「那個」,那個就是禪,那個才是禪。

六祖傳下的「祖師禪」,果真魅力不凡,這種從根本直指人性的開悟方法,總能讓人深深著迷,只是,畢竟太難。而透過打坐、修行,並能明顯改善身體機能、增強意志力、忍耐力、判斷力的「次第禪」,也就因此逐漸興盛,造成目前社會大家紛紛打起禪七,追逐靈修。

農禪寺果醒法師表示,台灣禪七起源於民國60年間,最初由南懷瑾帶進,到了民國68年,聖嚴法師從美國回台,隨後開始積極推動禪七,並分別針對社會菁英、學校教師、大專青年、兒童等等,依其需求與特質個別開班,之後因為效果顯著,也引發其他寺院跟進,才造成目前社會一陣「哈禪風」。

之所以名為禪七,主要是通常一系列的打禪課程總共7天。果醒法師表示,透過禪七修行,確實可以增強意志力與判斷力,也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在以往的經驗中,他曾看過一位大專青年,打禪7天下來,近視少了200度,也曾看過一位風濕病患,透過禪七,風濕好了將近9成。

如果光以聖嚴法師的經歷來看,果醒表示,有一次聖嚴法師到榮總做健康檢查,醫院人員突發奇想,想要試試法師的腦波與一般人有什麼差異,測試結果,確實讓大家都嚇一跳,一般人腦中波動的「貝它波」,在法師腦中幾乎無法發現,反倒是充滿平靜的「阿發波」。

果醒表示,打禪可以讓人提昇智慧,讓人以另一種角度去思考,甚至有某些人可以因此產生短暫神通,例如他也曾見過有人突然之間有了能夠得知週遭人心裏想法的「他心通」,然而,如果打禪過程中一昧求開悟、求神通,卻也可能做出不恰當舉動。

例如,曾有一位學員在打坐3天後,就大喊自己已經開悟,從此不再打坐或做早晚課,甚至因認為眾生平等,於是趨前撫摸聖嚴法師頭頂,結果遭到法師拍桌叱喝。果醒表示,後來事實也證明這位學員尚未開悟,但這種因為過於執著開悟與神通的心理,往往會造成「狂禪」,這是打禪七時偶爾會出現的負面作用。

除了上述負面作用外,目前社會也出現不少打著「靈修」名號的次級團體,這些靈修團體,講求的是立即性的效果,但學費通常十分高昂,甚至經常引發種種金錢詐騙與性侵害等等醜聞。

除此之外,打禪確實有助於身體健康,以及平靜思緒,讓頭腦更清楚,意志力更堅定﹔也因此,許多人在開會前,都會讓自己先打坐沉靜,這樣的情況,也常見於政治人物在做決定,或是影劇圈人士召開記者會前。

坐禪對心智能力之影響

Cranson等人(1991)曾進行坐禪對於改進智能績效的研究,一共有45位大一學生參與實驗,坐禪組受試者每週打坐二次,衡量效標為CFIT智能測驗(Culture Fair Intelligence Test)與簡單的選擇反應時間(Simple Reaction Time, RT);控制組則為另一大學的55位受試者,歷經二年長期追蹤後,發現坐禪組的CFIT與反應時間均有顯著的改善,而控制組則無任何改進(關田一月,1991)。Fergusson 等人(1994)曾針對高棉大學生探討坐禪對於學生安寧與認知的效應。一共有95位受試者參與,研究結果發現,有89%的大學生於坐禪後其心理安寧與認知能力有顯著的效應。此外,此一研究亦發現,坐禪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注意程度、身體健康、心智穩定度以及個性等五個因素,均有正向的相關。

首先發現腦波存在的是德國耶那大學精神科教授Hans Berger,他在1924年確認人類腦部神經細胞所產生的電波可加以測量,並於1929年發表第一篇有關「人類的腦波」論文之後,引發許多學者專家對於腦波的研究興趣(吳美麗譯,1979)。腦波是腦的神經細胞共同產生的電波,它代表腦的活動訊息,因此腦波的波形提供很重要的資料,使我們得以判斷腦的功能是否正常,此外,亦可了解人體所處的狀態。

一般而言,腦波的形狀可由振幅與週期(頻率)加以區別。振幅是由波峰到波底的高度,係以微伏特(μv)為單位;週期(cycle)是從一個波峰(或波谷)到另一個波峰(或波谷)之間的距離,以毫秒(msec)為單位。一秒內有幾個週期,稱作頻率(frequency),用Hz或c/s表示,根據國際電腦圖學會命名委員會的分類,依頻率不同,將腦波分成下列四種基本波型:

Delta(δ)波:低於4Hz(徐波)

Theta(θ)波:4Hz到低於8Hz(徐波)

Alpha(α)波:8Hz到13Hz

Beta(β)波:高於13Hz(快波)

然而,亦有學者將腦波的波形做更細的劃分,例如Linsley 將人類的意識狀態與腦波的關係劃分為五種情形,用以說明人類從覺醒到睡眠的五種狀態,亦即說明興奮、活動、安定、朦朧及睡眠等情形,並分別以γ波、β波、α波、θ波、及δ波來表示,且其頻率與振幅依序為(平井富雄,1990):

γ波:頻率為30~50Hz,振幅為10~20μv

β波:頻率為20~30Hz,振幅為20μv

α波:頻率為8~13Hz,振幅為50μv

θ波:頻率為4~7Hz,振幅為50~100μv

δ波:頻率為0.5~3Hz,振幅為100~150μv

Kasamatsm 與 Hirai(1966)曾針對日本曹洞宗的禪師進行第一次有關坐禪對於腦波的效應研究,結果發現:

(1)坐禪時不但出現α波,而且比α波更慢的θ波也會出現;

(2)坐禪時所出現的θ波與睡眠時所出現者不同,坐禪時仍能對外來的刺激敏感地反應,且其程度比起平常覺醒時更強;

(3)坐禪終了後,尚有餘韻,α波不易消失,且亦有結束後高達五分鐘而未消失者;

(4)坐禪時受試者的呼吸數顯著減少,但脈博數與精神電流量則顯著增加,顯示坐禪時人體的大腦皮質與自律神經可以獲得均衡作用;換言之,坐禪時可以使交感神經鎮靜,而副交感神經則變為活躍,除了有助於身心的休息以外,對於外來刺激更能採取敏感有效的防衛機制。

Kasamatsm 與 Hirai(1966)更進一步探討坐禪的經驗年數、年齡的差別以及坐禪程度的深淺對於腦波的影響,結果發現坐禪時的腦波變化有一定的方向,且意識變化的內容程度也會受到禪修年數不同的影響。就腦波變化方向而言,從最淺的程度漸漸到最深階段的θ波,一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

(1)先是β波漸漸消失,而出現50μv,10~12Hz的α波;

(2)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α波的振幅增大,但頻率不變;

(3)到了後期,α波的頻率減少,每秒中約為8~10Hz左右的慢α波,也就是αs波;

(4)最後則隨禪修的工夫,會變成 70~100μv與4~7 Hz的θ波出現。

此外,若將坐禪的經驗年數(區分為5年、20年及40年)與坐禪的熟練度(分輕度、中度及高度),並分別與坐禪時的腦波變化(第Ⅰ、Ⅱ、Ⅲ及Ⅳ階段)予以統計相關係數,結果發現坐禪時的腦波變化階段與坐禪經驗年數的相關係數為0.786,而與坐禪熟練度的相關係數為0.825;此一結果意味著坐禪修行所產生的意識變化及變化程度與坐禪的腦波變化有著密切關係(平井富雄,1990)。

李嗣涔與張揚全(1991) 曾針對氣功師父於練氣時腦α波振幅的變化予以測量,並發現兩種不同的氣功狀態。

第一種狀態為腦α波的尖峰功率大幅降低,定義為「入定態」;

第二種狀態則剛 好相反,腦α波的尖峰功率大幅增加,定義為「共振態」。

此外,從實驗資料推論,中國傳統道家在開始練功時是處在「共振態」,當練到高深境界以後,則進入 「入定態」,而佛教禪宗的「坐禪」則從修練開始就在練「入定態」。李嗣涔(1990)亦曾測量禪師於坐禪時的腦α波效應,結果發現禪家師父剛剛閉眼時,腦α波的功率很小,振幅約在10μv左右,頻譜也不單純,但在開始練功約2分鐘40秒後,腦右半球α波功率平均增加4倍左右,並且頻率變得很單純很乾淨,表示大腦皮質運行得很有秩序,但隨即腦左半球的α波消失,表示進入「入定」狀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