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性格不好,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都沒有用

淨界法師:學吃虧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我們修行人有三個重點:解門、行門、性格。這當中性格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性格不好都不行。這所謂的性格是什麼呢?什麼是一個人美好的性格呢?只有三個字:學吃虧。

「學吃虧」這三個字,我體驗了很久,現在有一點心得。我覺得「吃虧」這個道理非常好,我現在很喜歡吃虧,我很希望我付出很多,但是我得到很少,我覺得這個對我非常好。剛開始對於這樣的遭遇不是很滿意,但是我覺得在我生命當中,我希望我的吃虧的因緣要越多越好,因為學吃虧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太多……

簡單講出兩個。諸位!如果你對常住付出的很少,結果你得到的很多,你覺得這種因緣好不好?對啊!你在耗損能量嘛!你付出的很少,得到很多,那你在耗損你前生的福報,你今生福報越來越少了。那差額是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表示你生命在退步當中。

反過來,你對常住付出很多,但是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非常好!你的生命在進步當中,你這個人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你不一定有美好的過去,你可能也沒有一個暫時的現在,但是你肯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你著眼未來的話,你應該學吃虧,這第一點。

第二個,從學吃虧當中增加我們的菩提心,培養一個內在的德行。一個菩薩什麼事都斤斤計較,你很難把菩薩道做好。某種程度來說,行菩薩道路是很多障礙的,要靠一點願力來支持,而這種願力就是說你願意代眾生受苦的那種學吃虧的心情。往往是這種心情,使你產生了突破。

我們剛開始是發學吃虧的心,來幫助眾生,結果這種心態幫助了我們自己,是這樣子的。諸位懂這意思嗎?你學吃虧你不一定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對方得不得度那要看很多複雜的因緣,但是肯定是幫助了你,對你肯定有好處。

你們以後去學菩薩戒,菩薩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大部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這是斷惡這一部分。當然菩薩對治的是嗔部分,貪、嗔都有,嗔比較重;攝善法戒,菩薩是很重視這個六波羅蜜,特別是智慧的學習;攝眾生戒這一部分的戒,你把它讀完以後,只有三個字:學吃虧。你度化眾生就是學吃虧——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那麼你就是從這樣的心態當中,你慢慢成就廣大的功德莊嚴。

我講實在話,你心態不改變,你不可能進步,因為它是根本。所有的善業跑哪裡去了?諸位想想看,你所做的善業還是安住在你的心中嘛,在你的心中醖釀!如果你的心量狹小,你怎麼培養廣大的功德,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說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希望我們先調整自己的心態,比你去做廣大的善業這件事更重要!你有美好的心態,你才有美好的狀態。所以在這個地方,自他交換就是說你要相信我們去幫助眾生比幫助自己更重要,心態改變,你的生命就完全不同。


淨界法師:修行中如何安排行門與解門

​ 【學員提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上課提到大乘菩薩的修法,是先修戒、再修慧、再修禪定。請問想修大乘的行者是否應先修戒、後修解門、再修行門?

【師父答疑】 這個解門跟行門,你不能這樣子分開。因為你說你都不行門,你不拜佛,你心靜不下來,你解門也讀不下去。所以我不同意說,把解門跟行門好像切開,這段時間完全解門,這段時間完全行門。其實這樣的分法是不對的。你可以不成就禪定,但是你要成就寂靜的力量。如果你完全沒有行門,完全看書,我看你身體也受不了,沒多久高血壓,因為你這個看書都是分別嘛。所以我覺得你應該也要有行門,因為行門它是安定。你要拜佛、持咒,都是無分別、安定,而且它這當中有佛力的加被。你看你念佛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念〈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個都可以滅罪。一個人如果不從行門上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你修習解門,你身體的病痛障礙特別多。光是你自己的障礙你就沖不過去,不要說度化眾生。所以我覺得解行不能分開,解行是不能切割的。

禪定跟智慧是可以有次第。我們剛開始偏重智慧,這是對的。如果你沒有智慧,遇到禪定你就迷惑,它那個誘惑力太大。你雖然修智慧,但是你這個智慧也要有一點寂靜的力量,就是行門的定課。我再強調,行門的定課不是寂靜而已,如果只是寂靜那跟外道差不多。這當中有不可思議的三寶加持力!你在拜佛、念佛的時候,有三寶的滅除罪障的力量,有增加福報的力量,那個是我們所有的佛弟子的根本,就是皈依。如果你對於念佛、持咒產生的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都不相信,你連三皈依都不具足,那你連佛弟子都不是。佛法是重智慧,但是它這智慧剛開始要帶一點宗教情操,就是對三寶的皈依,你相信三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所以我認為,行門跟解門是不能分開。而且初學者行門的時間要多於解門的時間,你妄想那麼重,你聽佛法也聽不懂。


有五種情況會使令我們所造的任何一個業變重

淨界法師

第一種,就是這個人一天裡從來沒有做一點解門行門的功課,來持一個學處,一天過一天。這個人造的業容易變成重業,因為他完全不對治。這個人做什麼事都不踩煞車的。

第二種,他不能半月半月的去受持齋戒,或者在八號、十四號、十五號這個六齋十齋日受持齋戒;也沒有嘗試去約束自己,用齋戒來調伏自己的身、口、意。

第三種,這個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三寶或者他所皈依的境界,從來不修福、問訊、禮拜、合掌恭敬,他什麼都不信。這個人要小心!他所造的任何一個業都可能變成重業,因為他完全沒有任何信仰,誰都不相信。

第四種,他不能經常在日常生活當中產生一種自我反省、增上慚愧。就是心裡想要做什麼就做了,也不會事後去做反省。

第五種,他更不可能去修止觀來產生對世間的離欲,或者修空觀,來做一種我法二執的調伏。

總而言之,就是這個人的生命當中,沒有宗教信仰,沒有自我期許,也沒有目標,反正就是把前生的福報花完為止,縱情地享受。也就是說,他造業是盡情地造,完全不踩煞車。這個人造的業就很糟糕了!

他這一期的生命會創造很多生的問題,他要為今生的享受付出很大代價,因為他所造的很多業都是強大的業力。


慧律法師:要修行,一定要先學修養

我們要修行,一定要先學修養。這是很重要的,Very important。對我來說,任何一個人,不管有錢沒有錢,地位是高是低,統統一樣。

但是,這是指有智慧的「沒有分別心」。比如,有一個台南的人,打電話說:「慧律法師,麻煩您來幫我爸爸加持。」我說:「你是誰啊?」他說:「是人家介紹的,說慧律法師很有修行,所以請你來幫助。」我說:「你平常有信佛嗎?」他說沒有!這樣,我就不敢靠過去了,因為他本身不是佛教徒,如果你去給他加持,很可能發生毀謗。

我曾經去幫一個人加持,第二天,他弟弟出車禍。於是,他父親罵他:都是你!請什麼和尚,害老二出車禍!你去給他加持,還要保證他們一家人都平安。而這個台南打電話的人,也是沒有智慧的,他就說:「慧律法師,您來幫我爸爸加持,我用一百萬供養您!」我說:「佛法不是買的,佛法是求的,對不起!」I’m sorry。哪有你出一百萬,我們就會去?一千萬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要了解,沒有分別心是對的,但不是指那種愚痴的、迷迷糊糊的、搞不清楚狀況的那個「沒有分別心」。

也有的人,把自己的知識變成一種驕傲,這也是修養不夠。如果我們用驕傲來表現自己,容易使別人反感;我們用謙虛來表現,就容易讓別人接受。要表現自己,不需要用那種狂妄高傲的樣子,好像是社會上很有地位、分量的大企業家、政治家,走起路來好像都很威風。沒有必要!這也是一種平等心不夠的表現。

我們對人都要有一點恭敬心。當然,恭敬也要看情況。有的人是很謙虛,對師父非常恭敬,但是注意:師父在刷牙、吃飯、剃頭髮的時候,不可以頂禮,要懂這個禮貌。懺公講:我們對人都要有禮貌,何況對佛菩薩?在大殿裡注意不要下風(放屁),這個要小心。


不該知道的,你就先不要知道

古往今來,修行人都是豁出命來去尋找善知識,找到自己的老師,找到能夠調教和啟發自己的人,而不是先去找書本。

在古代,因為印刷業不發達的緣故,經本比較難得。到了現代,印刷業和網絡高度發達,獲得經文已經不是一件難事,《大藏經》在網上隨時可以檢索。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通過讀書獲得修行的成果呢?

其實,還是不行的,還是需要老師。任何行業都是這樣,一定要有一個引自己入門的人,要有點撥和教誨自己的人,要有善知善識自己根器的人。

有經驗的法師,在引導學人時,不會讓他亂看書。但是新人往往就願意多看書,就是很想看,難以遏制,主要是因為好奇。佛教有那麼多的宗派,三藏十二部經典有那麼多的法門,那麼多的修行方法,對一個新人來說,充滿了誘惑力。

這個時候格外考量一個人聽話的能力,是不是對自己的師父有信心,是不是能聽得進去自己師父的話,然後克服自己的習氣,照著師父說的去做。

師父是過來人,看什麼書,怎麼看,什麼時候看,什麼時候看什麼書,其實都是很有講究的。

對於很多修行人來說,需要不斷加強聞思的量,如果沒有廣大的聞思,所學就會很膚淺。但是要找到真正對我們有益處的書,甚至怎麼讀,一天讀多少,都需要有明眼人做指導。否則,不加揀擇地看了很多他人的言論,如果理解錯誤或沒法貫通,就容易中毒,知識就會在頭腦里變成垃圾。

有一位法師,剛出家的時候,師父就告訴他不要亂看書,他忍啊忍……終於有一天,在圖書館,他實在沒忍住,就選了一本看。那是一本講禪的書。

後來,他又碰到一本漫畫書,講《金剛經》的,也是沒有忍住,雖然也想起了師父的教誨,但是還是拿了起來,給自己找個理由說:「這個是漫畫,不算書,看了也無妨。」

片刻,他還是覺得這個理由太牽強,就乖乖地把書送了回去。

其間,還有幾次沒有忍住,亂看了幾次,知道了不少說法。後來,他非常後悔,因為佛門有解門和悟門:開了解門,往往就可能關上了悟門;開著悟門,就不要打開解門。

說白了,就是不該知道的,你就先不要知道。

真聽話的,師父的辦法就會比較多;不聽話的,師父就不好辦。

自己懂得太多,最後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就不好悟了。

文:節選自學誠法師《好好聽話》


什麼是善知識?

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你有本事,為啥不生在正法時代?

一句惡語種,世世怨仇果--小心!別讓這些「口頭禪」減損你的福報!

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沒有福德的人,很難遇到善知識

學佛要親近「善知識」,也要辯認「善知識」

惡友的危害非常大

一犯到這兩大禁忌,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前世修行過的人,為什麼今生六親緣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