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土法門簡介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

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淨土思想是完全依據《淨土三經》。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北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他們讓往生淨土變得很難?...只一昧要求凡夫把念佛當功夫來練,非得一心不亂才好。殊不知,往生淨土全仗佛力接引。只要你願意去,你就會老實念佛;佛就不斷地攝取你。你就能夠現、當二益。

因為,你念佛,佛聽見;你拜佛,佛看見;你想佛,佛知道。但須知:佛光普照十方世界,唯有念佛眾生能被攝取不捨。比方:電波無所不在,不打開手機也收不到訊號一般。如同手機與發射台一樣,凡夫只能開機或關機;凡夫只能因念了佛,而蒙光所攝取;但做任何事都是多餘的。

所以,淨土法門不是你可以修證的法門,它是仗佛救度的法門!極樂世界是個清淨無為的涅槃世界,凡夫所做的任何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無助於到達西方淨土。只有一位清淨無為的阿彌陀佛,交給我們這句清淨無為的六字洪名;完全無須任何思量。就因為我們念佛了,滿佛的願;所以我們往生了!就是這麼簡單。  

凡夫就因為想太多,有為法做太多,對於五欲福報貪得無厭。凡夫不干寂寞,凡夫喜歡依人不依法。所以,簡單念佛就能往生;這句話信不過。楷定古今的法脈斷代了,這沒辦法...遇緣就是如此,根器就是這樣!...但佛永遠都在經典上說:念佛才能往生!所以,能念佛者堪稱人中芬朵莉花,稀有無上至極。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其特色是「勝、易」。「易」者:本願稱名。「勝」者: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淨土法門就如印光大師所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因此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宏海法師: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宏海法師答:這個問題,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講到了。那裡面說,我讓你往生西方,你問為什麼不往生東方。假如我讓你往生東方,你又要問為什麼不往生西方。所以說,你這個不是善問,只是戲論,沒有真實的意義。

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淨土,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呢?因為首先,我們作為沒有智慧的凡夫,在娑婆世界學習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而釋迦牟尼佛是大圓滿覺,他給我們設的法門和指的方向,那我們就是要依教奉行。佛在很多的經典裡面都說勸生西方,有的是正說、顯說,也有旁說、帶說、隱說。

可以講「千經萬論同宣,十方諸佛共讚」。就是在講東方琉璃世界的時候,《藥師經》裡面也說到,如果你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沒有把握的話,會有八大菩薩來給你指示道路。在這一點上,大家要專信佛語。佛讓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西方。

具體講到東方和西方的差別相,如果對照《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跟《彌陀經》,那麼可以講東方世界不是那麼容易往生的。其他的不說,最基本的你要修十善業。但是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十善業很難修起來,全憑可以帶業往生,這是西方的一個優勢。

你煩惱哪怕一絲一毫都沒有斷,都可以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願力攝受,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從難易上來講,西方容易一些。

第二個就是佛的接引。阿彌陀佛又叫接引佛。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西方三聖的形象最多的時候都是站著的;西方三聖的殿堂又叫接引殿;阿彌陀佛站在那裡,他的胳膊比例很長,就是表的接引法。人在臨命終時候,被自己的業力牽引,正是念頭最亂的時候,根本做不了主。

這時候,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現前來給你安心,把你接引到西方。這一點,我們在《藥師經》上見不到。這也是差別。

第三個選擇往生西方而不選擇東方的原因,是阿彌陀佛跟我們偏有因緣。這一點,大家更要意識得到。我們這裡所有的人,甚至不信佛的,不了解佛的,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的,都知道阿彌陀佛。這跟佛的願力有關。這就是偏有因緣。

《佛說無量壽經》講,當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即將滅盡的時候,特別地讓這部宣講西方極樂淨土的經典再多住世一百年(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那就更能說明我們跟阿彌陀佛偏有因緣。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求生東方和西方世界,在去的因緣裡面、步驟裡面有差別,但是真正去了以後,實際上也沒有差別。為什麼?生一國土即是生一切國土。之所以讓我們去西方,是因為你鎖定一個國土,你念一尊佛,容易成就三昧;三昧成就了,也更容易成就往生淨土這個法。

淨土的經典裡面講到,極樂世界的天人菩薩們,一頓飯的工夫,可以隨心所欲地到十方國土去供養諸佛,親近其他國土。這裡面就包括東方琉璃世界,包括東方一切國土,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國土。極樂世界就是總持佛土,我們常說叫法界之都。去到那裡,一切國土裡邊,隨心所去的。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往生東方和西方又沒有區別。在無差別相上,現在我們立足於娑婆的本位,還要鎖定一個目標,先把它攻剋完成,所以才說一定要求生西方。

 


宏海法師: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求生極樂世界呢?

宏海法師答:佛在《無量壽經》中確實在介紹與會來賓的時候列舉了三位最著名的大菩薩,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

為什麼把普賢菩薩列在上首位?《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普賢的行願是一切菩薩的行願,普賢是一切如來的長子,這是在《行願品》裡面聖言量明文告訴我們的,就等於說一切菩薩修的行,發的願都要跟普賢菩薩步調一致。所有的菩薩行普賢行的時候,如果在登地以前,叫做「位前普賢」;登地以後,正在行普賢願的時候,到成佛之前,叫做「位中普賢」;成佛了以後,回過來不捨眾生度化眾生,叫做「位後普賢」。

那麼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帶領華藏海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行願品》中說:我今迴向諸善根,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可以說所有的菩薩行都離不開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位居其次的妙德菩薩大家就更熟悉了,妙德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又叫做妙德、妙首、妙吉祥。妙首代表信心,一切萬行必須以信為萬德之首;妙吉祥代表他的行門;妙德表的智慧,了了見佛性。文殊菩薩既是諸佛之母,又是諸佛之師,還是諸佛法王子,普賢、文殊跟釋迦牟尼佛統稱華嚴三聖。

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現前的時候,問末法時期眾生應該修什麼法門?文殊菩薩告訴他,末法時期應該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給他親傳這個法門,這是文殊菩薩。

再來看慈氏菩薩,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翻譯叫做無能勝。什麼叫做無能勝呢?就是過去他修慈心三昧,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他的慈悲。《無量壽經》把慈氏菩薩列在普賢、文殊菩薩之後,就說明把無量壽法會的內容全部囑託給彌勒菩薩,讓他在龍華會上繼續流通,攝眾生歸於淨土。

這裡列出來這三位大士,大行大智大慈,具足了這樣的功德行者,才是直入淨土之機啊。上首菩薩已經到了等覺之位,候補之位了,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三位大菩薩後面還加了一句「此賢劫中一切菩薩」,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這句話囊括了多少菩薩?

我們現在處於賢劫,過去劫叫做莊嚴劫,未來劫叫做星宿劫,每一劫裡邊都有一千尊佛出世,我們賢劫裡邊第一尊佛叫做拘留孫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彌勒佛是賢劫的第五尊佛,賢劫裡邊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從拘留孫佛到釋迦佛包括彌勒佛到最後的韋陀菩薩成佛樓至佛,他們成佛的國土裡邊,隨他們的教法所度化的所有的菩薩,都稱之為「賢劫中一切菩薩」,大家想有多少菩薩眾來聽聞無量壽法會。

為什麼這樣身位的菩薩還有必要求生極樂淨土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邊就點過,為什麼?因為不離見佛,時時刻刻能見佛;不離聞法,在在處處能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親近供養眾僧就等於說佛也是大羅漢,僧裡面的僧王嘛。這樣的話,才能速疾圓滿菩提,為了快速成佛,還得借彌陀之力。只有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保持輔佐他的菩提心不退,否則菩提心念念都能退。

所以大菩薩們還要到極樂世界去圓成佛道,保持他的純真菩提心不會退,速疾成佛。


淨土十疑--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由於難信,所以使此易行法門只有善根成熟者才會念佛,能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

《淨土十疑論》(隋朝天台智者大師說)【第三疑】

【原文】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話譯文】

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樣。修行人應該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才是呀,而現在我們卻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個淨土。這豈不是和平等性相乖違嗎?請問為何只求生西方淨土?

答:一切諸佛及淨土,確實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眾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好比隨願往生經里,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淨土呀,為什麼世尊您偏偏只稱讚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要眾生往生那裡呢?」 

佛陀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眾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濁雜亂,因此我只特別稱讚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淨土,是為了要使那些眾生,能夠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才比較容易能夠往生。如果要他們念所有一切佛的話,境界就太寬廣了,那麼心就會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難成就,三昧不成就沒有辦法往生了。」 其實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彌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淨土。

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無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樣的。」華嚴經又說:「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雖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來的月亮也還只是天上的那一個。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無礙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應示現。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樣的,只有一個而沒有二個。」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里獲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道理,那麼他也就能夠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為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略解】淨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法門,不僅普通人難信,就是明白一些佛法的人也處處是疑惑,好在自古以來一直有眾多的高僧大德為我們答疑解惑。

【溫馨提示】歡迎大家把此文分享給有緣人,讓他們也跟智者大師學習破除淨土十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暢懷法師: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有何分別?

問︰ 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有何分別?

答︰ 西方極樂世界和東方淨琉璃世界並沒有麼不同。但在中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因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願,其中一願說: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十念,亦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所強調的一點。因此,大部份人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亦是十方諸佛共同讚嘆的。

至於求往生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淨土就很少有人。而且藥師經有說: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字,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引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八大菩薩並未引導求生東方淨土,而十方諸佛亦沒有讚嘆叫人念藥師佛求生東方淨土。所以中國人絕大多數是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界法師:極樂世界,為什麼能讓我們受用?

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讓我們受用?因為佛陀因地的時候,他把眾生考慮進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淨土,但是你去不了。你聽過哪一個佛說:我的淨土,你往生的時候,我來帶你走?沒有。你看藥師佛,他臨終有來接引你嗎?沒有。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那就不簡單了,那你阿羅漢都去不了。印光大師說,要是阿彌陀佛沒有發臨終接引願--十八願,那不要說凡夫,十萬億佛土,連目犍連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去的。

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得到三世諸佛贊嘆呢?因為它的普遍性,它攝受凡夫。你現在看哪一個淨土有攝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我不障礙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來的時候,我親自在你臨終時把你接走。

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來自於它能夠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當然,就這個地方來說,佛陀已經怎麼樣?作為一個佛陀,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無論誰,無論哪一個佛陀,再發願,也不過如此了。他能夠接引所有的眾生,乃至於五逆十惡,只要臨終能夠一念的回光返照,都有希望。


除了極樂世界,其他剎土聖地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去的

智圓法師《一生修行的重點和歸宿》

問:

有人懷疑:越過了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的剎土才能到達的地方,十分遙遠,恐怕它不像兜率天那麼好去。兜率天很近,人間四方四隅等的神山、小剎土離我們也很近,是不是極樂世界遠了,我們去不了?

答:

其實遠近都是唯心。由於阿彌陀佛有特殊的願力,所以非常容易去。

阿彌陀佛往昔的發願是:只要對於我的剎土發願要去,除了造五無間罪和謗法之外,誰都能夠往生。下至於中陰界的有情及鸚鵡、雞鴨等旁生都可以生。

它不像其他的聖地、剎土的隱境,那都是持明者才能生,或者業清淨者才能見、密宗成就者才能安住等等。這就看到極樂淨土的條件是很低的,非常容易成辦。

認清自己的現狀

這樣自己就能夠完全認定:首先,只需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就能往生,而我作為一個凡夫是可以達到的。不像那些空行剎土,即便我費盡心力到深山裡去尋找,在我面前也只是出現森林和雪山。那時候我會頂不住,碰到一些苦、艱難或者有好多考驗等時,我就會懷疑,感覺恐怕是見不到的。

實際上,一般凡夫的心都是靠不住的。譬如說,告訴你一個神山裡有什麼,然後讓你去繞。你繞一兩圈還有雄心壯志,等繞了七天,累得奄奄一息,風雪飄飄,這時候心裡會想:還是回去吧。但是極樂世界,到了臨終下至十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往生。

讀誦淨土經典,確定最終歸宿

其次,那個世界的確非常殊勝,這一點要多看《往生論》。裡面講了二十九種莊嚴,一類一類的殊勝都指示得很清楚。很多人對淨土不重視,認為這是一般人學的,我是學密宗的。要知道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只有去讀「淨土五經一論」,才會瞭解淨土的秘密,也才知道對於我們這一生來說,它是最終的歸宿。

《無量壽經》里講到往生的因素,也就是在「三輩往生文」里講到發菩提心、修十善等廣大福德,然後為了生到這個國土而回向發願,下至十念都可以生。這是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已經做了證明的。

這就看到,這個條件的確非常簡易,是我一個凡人修得起來的,只要好好把握就非常有希望。

其他的剎土,比如華藏世界的報身大剎土,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去,顯然沒希望。而五方佛剎土里其他的東方現喜剎土、北方不空成就剎土等,要一地以上才能生,這也不現實,都還沒開悟,哪裡是一地?大成就者可以隨意示現,哪裡有緣去哪裡,但我們不是大成就者,所以必須有一個合適的選擇,看看自己夠不夠條件。


《藥師本願經》也說往生琉璃淨土,就會永不退轉了。雖然沒有說勝過極樂,但比娑婆好多了。那麼我們生東方淨土不也是一樣嗎?況且念藥師佛,現世就能求財得財,求一切得一切,為什麼不先享受現世利益,再往生東方呢?這樣不是比求生極樂更加舒服嗎?

你居士如果能夠生到藥師琉璃淨土,自然就會永不退轉了。只怕你去不了,就談不上退不退的問題了。東西兩個淨土,往生不退,當然是一樣,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樣了。看經文不能粗心大意,以免到時無效,反而怪佛不靈驗。而且居士貪戀現世享受,本來就是塵根未盡,還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裡有這樣的事呢?沒有淨因,哪裡有淨果啊?


問:有人說,願生到十方清淨國土,不願意歸向西方。對此如何看待?

答:生十方跟生西方並不類同,有三個方面可以區分這兩種發願和效果的差別。

哪三種呢?

一、 十方佛國不是不清淨。但是就初修者來講,如果所觀境非常寬廣,心就散漫暗昧;如果境狹小,心就專一。

所以求生十方一切淨土,觀境寬泛,心很難專注而導致暗昧。這是就一般眾生而言。所以《十方隨願往生經》裡,普廣菩薩問佛:“世尊!十方佛土都是莊嚴清淨的,為什麼經中偏贊西方阿彌陀佛國,勸導眾生專一求往生呢?”佛告訴普廣菩薩:“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裡,眾生多數內心非常濁惡雜亂,具正念者很少。我是想讓眾生立定專一的志願,心能夠系在一個所緣上,所以讚歎西方佛國,這是別有用意。以這種特殊方便,使得眾生能夠即生生到淨土,無不獲得大益。”也就是,一往生後,就能得不退轉而隨意往遊十方佛國,廣度眾生直至成佛。

如果沒有把握好,一開始觀境太寬泛了,眾生的心力無法專一,這樣難以達成效果。因此佛說,只要以指方立相的方便,依著自己所立的願去實修,那無不得到利益。所以我們要聽從世尊的教導,按照這個方法專一求生西方,不要自己別生什麼異見。

二、十方淨土雖然都是淨,但是其中的深淺度很難測知。

攝受凡夫、以極簡單條件而往生的彌陀清淨國土,是淨土的初門。換句話說,一進了這道門就能真正深入淨土了。怎麼知道呢?依據《華嚴經》所說:“娑婆世界的一劫,相當於極樂世界的一晝夜;極樂世界的一劫,相當於袈裟幢世界的一晝夜。”像這樣輾轉地優劣比較,乃至有十阿僧祇那麼多的級別。因此知道西方是淨土的初門。所以諸佛偏偏勸導凡夫往生西方。因為凡夫特別容易生入極樂淨土。其他佛國都沒有這樣叮嚀、囑咐,因此具信心的徒眾多數都是發願求生西方。

三、 彌陀國土是淨土初門,娑婆世界是穢土末端。

怎麼知道呢?如同《正法念處經》所說:“從這裡往東北方向走,有一個世界,叫做斯訶。那裡只有三角沙石。一年下三次雨,每次的降雨量不到五寸。彼土眾生只吃果子,以樹皮作為衣服,那是很苦難的世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又有一個世界,一切虎狼禽獸乃至蛇蠍,身上都長了翅膀,能夠在空中飛行。一遇到就相互吃,不知善惡。”像這樣的世界當然是穢土的始處,因為非常濁穢。

然而娑婆的依報環境,是和賢聖住在一起,所以它是穢土的最後一處。安樂世界屬於淨土的初門,和此方的境界依次相接,往生是非常方便的,為什麼不去呢?

——智圓法師《安樂集》講記

原文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十方淨國,不願歸西方。是義云何?

答曰:此義不類,於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國非為不淨,然境寬則心昧,境狹則意專。是故《十方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為嚴淨,何故諸經中偏歎西方阿彌陀國,勸往生也?’佛告普廣菩薩:‘一切眾生,濁亂者多,正念者少。欲令眾生專志有在,是故讚歎彼國,為別異耳。若能依願修行,莫不獲益。’”

二、十方淨土雖皆是淨,而深淺難知。彌陀淨國乃是淨土之初門。何以得知?依《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當極樂世界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當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優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為淨土初門,是故諸佛偏勸也。余方佛國都不如此丁寧,是故有信之徒多願往生也。

三、彌陀淨國,既是淨土初門;娑婆世界,即是穢土末處。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經》云:“從此東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訶。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濕潤不過五寸。其土眾生唯食果子,樹皮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複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獸,乃至蛇蠍,悉皆有翅飛行。逢者相啖,不簡善惡。”此豈不名穢土始處?

然娑婆依報乃與賢聖同流,唯此乃是穢土終處。安樂世界既是淨土初門,即與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道綽大師《安樂集》


大安法師:僅貪求極樂世界的享受,是否會障礙往生?

問:《大寶積經》說,「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請問「愛著之心」是否障礙往生極樂淨土?寶積經文,是權說,還是實說?

大安法師答:佛宣說過一部《阿閦佛國經》,不動如來即是東方阿閦佛國的教主。在《大寶積經》中,也有講到阿閦佛國清淨妙麗的境界,那裡的佛剎也有七寶池、七重行樹、寶網彌空種種莊嚴,衣食住行等五欲都很精妙。

當佛講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個比丘一聽,心生貪著,貪慕那個地方的五欲條件很好,說:「我願欲往生到不動佛剎。」在這種情況下,佛沒有說:你一定可以去。而是說:「你愚癡呀!迷惑顛倒呀!」意指你發的心念就不對呀!「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就是以貪求和執著享受的心求生彼國,這個心還是沒有離開世間五欲六塵的心,那是往生不了的。

所以,到阿閦佛國也是要發菩提心,要修菩薩六度萬行,修十善業道,修清淨梵行的。若他沒有這些修行,只是想去阿閦佛國享受微妙五欲的快樂,這種心跟那個剎土是感應不上的,感應不上,便往生不了。

那麼,你這個問題是很關注自己現在所發的心了,「愛著之心」是否障礙往生極樂世界呢?還是會障礙的。

《大寶積經》這段經文,乃實說,並非權巧方便之言。為什麼淨土法門要談信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一句就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裡的菩提心,具體到淨土法門往生三資糧當中,就是深信切願之心。用曇鸞大師的話來說,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成佛的心落實在往生淨土的心,往生淨土的心落實在攝一切眾生都生到彼佛國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我們淨業行人念佛求往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的,成佛是為了度眾生的。若不是這種心態,而只是覺得:「哦!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宮殿,種種資身用具應念即至,無不具足,我在這個世界一點黃金都沒有,為了生活掙點錢又很辛苦,到那裡享受多好啊!」這就是「愛著之心」,根本沒有離開世間人貪求五欲六塵的範疇。若以此心態來念這句佛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和極樂世界的特點不相應,感通不上,就不能往生。

所以為什麼要不斷的談信願啊!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呀!念佛求往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去那裡是要做阿鞞跋致菩薩的,菩薩是要以智慧上求佛道,以慈悲下化眾生的,是要有這種發心的。


淨界法師:為什麼要偏念一佛名?

首先我們看為什麼要偏念一佛,這當中約著能念的心來說。理論上來說,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從法身所變現的,既然是法身所變現,它當然是平等的。但是約著眾生的心念來說,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為我們眾生的特性,根機愚鈍。

什麼叫根機愚鈍呢?簡單的說,就是濁亂者多,就是我們內心不是污濁就是散亂,污濁指的是貪瞋的煩惱,散亂指的是胡思亂想。眾生這個濁亂的心,本身的問題、障礙就很多,假設在因地的時候,不能夠攝心專注在單一的所緣境,你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藥師佛、後天念普光佛,如果你已經成就三昧了,那就不講了,你本身的心就很難專注,經常被濁亂心所干擾,這個所緣境又不斷的變化,結果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

所以說,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子叫做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說,它整個修行理論的基礎,就是以一念來抵萬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據一個法、一個念頭來對治就好。

我們一般來說,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每一個法有它的對治,但是淨土法門這個一相三昧,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障礙,皈依阿彌陀佛,這樣一個以一念來抵萬念的法門,它的特點就是容易專注,容易專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亂,就容易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我們能念的心是這個的濁亂,你要廣泛的念一切佛,你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你倒不如專心念一尊佛,你能夠因為一心歸命,反而能夠成功。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求生淨剎』,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說明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最終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勸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把佛法的好處全告訴你了,你真的想學,你得上學。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辦的佛學院,那個地方設備齊全,到那裡去什麼都不要操心,可以安心學習,全心全力去學習,進度很快,一生圓滿畢業就成佛了,《華嚴經》上講的妙覺果位,畢業了。所以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教導的終極目標,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學最後的歸宿都是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諸佛剎土一個示範區,你到這個地方來,你才真正體會到性德不可思議。在西方極樂世界回歸常寂光土,就是回歸自性,才知道性德不可思議。

法界虛空界是性德變現出來的,能生萬法,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就是萬法變化無盡。為什麼會有變化?隨著眾生的念頭。那我們想想,我們從早到晚有多少念頭?有意無意,念頭有善有不善,無論什麼念頭,不管是有意無意都起作用,沒有不起作用的。這些作用?有一些應對在自己身體,有一些應對在虛空法界,就說明起心動念要小心、要謹慎,一個善念,也許他方世界人享到福報;一個惡念,也許他方世界的眾生遭到災害了。不要以為我們念頭好像無所謂,沒有關係的,不是的,決定有影響,不定影響在哪裡,這個裡頭的原因我們不知道,佛說了,八地以上知道。八地以上能力,本能完全恢復,他可以看見,他可以聽見,他能夠接觸到。從八地到妙覺五個位次,這五個位次都能看到,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

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包括你我他都在裡頭,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自己要承認我錯了,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怎麼變的?佛說得很清楚,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放下執著,什麼都不執著,隨緣,聽從別人,什麼都好,你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好,自己完全不用再有主意,我心清淨了。清淨心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是這樣隨緣,他不會執著;提升一級,分別都沒有,不但不會執著,分別都沒有,那個人就是菩薩;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實報莊嚴土,不起心不動念的人。還有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生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沒放下的,生凡聖同居土。但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他們的凡聖同居土裡面只有善念沒有惡念,決定不造惡,而且得到佛力的加持。

阿彌陀佛前面我們念過,本願大行的加持。加持得有東西,沒東西怎麼加法?阿彌陀佛是以他的弘願,以他修持的功德來加持給你,讓你雖然是凡夫,你的智慧、道力、神通跟大菩薩一樣,享阿彌陀佛的福報。彌陀的恩德,在遍法界虛空界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換句話說,他的弘願、他的修行是為幫助我們,我們得到這個加持,所以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有智慧、就有神通,這個娑婆世界你還有家親眷屬,你想度他,你就有能力回來幫助他。你回來不是業報身,回來是什麼?乘願再來的。這些事情知道,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要時間,我學佛四十年才真正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因為你有懷疑,所以往生有障礙,這一生不一定去得成。一聽就不懷疑,那個人是什麼?大善根!我比不上他。到你真正契入境界了,逐漸逐漸你才發現到,這經典字字句句真的不是假的。經典裡面所說的,經上說得很清楚,但是我不相信,現在相信了,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智慧,對於一切眾生都是真實利益。

「今經正是華嚴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普勸有情同歸極樂」。現在我們學習的這部《無量壽經》稱為《華嚴》中本,這是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的,這位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告訴大家,淨宗是稀有的法門,他說出我們遇到淨宗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跟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是一個意思,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不懂,遇到了不相信,遇到了沒有求生淨土的願望,這是什麼?阿賴耶識種點善根,他在六道輪迴裡還有苦受,這一生不能出離。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可以這麼講法,《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大乘佛法、無量法門最後終極的目的是到極樂世界,這部經直截了當指導你同歸極樂。

我們要「求生淨剎」,還要「普勸有情同歸極樂」,他願不願意,他懂不懂沒有關係,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這個種子,他就跟你有緣了。你生到極樂世界去,他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知道,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就像你回到無盡之網,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你完全收到。在極樂世界心是清淨的,不是浮躁的,這是極樂世界的環境好,我們今天講磁場好。

「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這什麼人勸我們?不是普通人。所勸者是彌陀的本願,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如來的本心,本願是幫助我們一生當中圓滿菩提,證得無上的佛果,釋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們的本心,就是勸導一切眾生求生極樂世界,諸佛如來的本心。

只要你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切就圓滿,你在極樂世界的享受,物質生活圓滿。每天聽彌陀講經說法,同時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同時能到一切諸佛剎土去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所以極樂世界絕對不會有一天空過。甚至於我們可以說一分一秒都不空過,都是在修福修慧,所以那個地方很容易福慧圓滿。

「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萬事萬法,看的是幻相,沒有看出真相,假相。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即相離相」,你就看到真相了。離相是什麼?不執著,也就是說,我們眼見的一切相、一切人事物,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就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樣子?《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相。真正能見到這個真相的,徹底見到的,八地以上的菩薩,對於這一切幻相,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但是實實在在是念念俱不可得。不是相沒有了,你才看到無相,不是的,即相無相。幻相跟無相它是合在一起的,你能夠看出來,真妄一如,真妄不二,你才得真實受用。這真實之際。

「實欲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目的在哪裡?目的就在這一句,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契入阿彌陀佛的境界,一乘願海是究竟圓滿。「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這個真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大利。為什麼?這個境界裡頭你得到的是大圓滿,究竟圓滿,無論是智慧、德能、相好,我們一般人講的福報,都沒有絲毫的欠缺。為什麼?這是自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信願行中,願為機樞。出生死海,唯賴願王。」王是尊稱,真信、發願、念佛,行就是執持名號,這三個條件當中願是核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建立極樂世界,好像建立一個學校一樣,這個學校有健全完備的設施,能幫助一切眾生在這個地方,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轉凡成聖。你只要到那個地方,自自然然你就轉,而且一點都不費力。關鍵是要你真想去才行,信了,我真信了,不想去,還不行。真信之後,一定要想去,很想去,念念都想去,那你就一定往生。隨時都想去,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在這個世界裡面幹什麼?就像諸佛如來一樣,把我們自己學習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勸大家往生極樂,就這樁事情。這樁事情需要的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不一定相信,不一定發願,如果是智慧,肯定真信切願,他真往生。

〈本篇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91集〉

念念阿彌陀 心心極樂土 具足信願行 今生必成佛


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是道場

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是道場。佛的事業是教學,大眾的事業都是求學。佛教我們到那裏作學生,天天上課。以無量劫這麼長的壽命接受佛陀的教誨,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決定成就! 

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往生到那裏去,不為別的事情,是去留學,充實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後回來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西方世界的宗旨是培訓佛、菩薩。佛、菩薩培訓出來,是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的,不是在西方世界享樂的。所以淨土法門不消極,西方世界也決不是我們的避難所。

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種行業:當老師的,當學生的。除了當老師、學生之外,你查一切經,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沒有其他行業?沒有。講經的是老師,聽經的是學生。這才知道淨土殊勝。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聽說那裏有做工的、種田的、經商的,都沒有看到,這些事,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他們幹什麼?天天讀書,「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說多快樂!極樂世界怎麼去?堅定信心,一句佛號念到底,專修就成功。

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學,是十方諸佛共同辦的學校,不過是請阿彌陀佛當校長而已。裏面的主辦人,董事會的成員,就是十方諸佛如來。所以,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世界,你的道業才能在一生中圓滿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學要穩當得多,要快速得多。

學佛人從初發心到成就佛果,所有應具備的觀念與行持。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恭錄自:上淨下空法師 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文殊、普賢諸大菩薩為什麼皆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唐朝以前,很多人都以為淨土法門淺顯,是凡夫修的,而自以為上根利器者則以參禅為榮,對淨土法門不屑一顧,甚至大肆誹謗,以顯示自己高明。至唐德宗貞元間,南印度烏茶國王進獻《普賢行願品》之梵本全文,譯成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即八十華嚴經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第四十一卷,乃現在所流通之《普賢行願品》。 這時人們才吃驚地發現,華嚴教主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四十一級位的法身大士,一致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華嚴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始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此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菩薩多有不信,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具縛凡夫!

那麼,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圓教等覺菩薩、法身大士、皆能現身作佛,為何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是諸佛秘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不容置喙、毋庸置疑。我只能根據祖師開示,淺近推測一下,極樂世界除了我們通常所知的好處外(詳見淨土五經),等覺菩薩一致求生西方淨土的原因大概是:

一、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阿彌陀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而娑婆世界容易退轉,成佛甚難,連釋迦牟尼佛都感歎“我於五濁惡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所以再三殷切囑咐我們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寶積經》雲:“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如來名,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彼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

《無量壽經》雲:“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安法師譯注: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的共因,悉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本願是指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當本願究竟圓滿之時,便法爾自然地產生慈力。這種慈力能量輻射在虛空法界,攝受一切有緣眾生。眾生只要信願念佛,便如針被磁鐵吸攝一樣,被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取不捨。只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願意往生,都能生到彼國,萬修萬人去,真實不虛!只要生到極樂世界,由彼土依正莊嚴,光明妙德加持故,法爾自然地獲得不退轉位,成為阿埤跋致菩薩。可見,十方眾生得以成辦往生大事,乃至圓成佛果全過程,端賴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其奧秘悉在“其佛本願力”上。淨土法門之所以注重信願,就在於唯有信願,才能感通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以往生。是故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善導大師開示:“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對十方諸佛以現量齊證所作的開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吾人當谛信斯言,銘記五內,拳拳服膺,歡喜奉行。如是淨業行者,真可謂人中最勝人,最幸運,最快樂人!感恩十方諸佛的慈悲開示,感恩十方如來的慈悲護念。南無阿彌陀佛!

據東林寺《淨土》雜志)慈法法師認為:“這四句偈是指導淨土法門的根本教誨、決定的教誨、不置疑的教誨,是唯佛與佛乃能知的教誨。我們看這四句話,就會知道諸佛如來何以徹底悲心。”

二、西方淨土橫超三界、圓攝四土

西方淨土橫超三界、圓攝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無有障礙。所謂“橫出三界,圓證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淨空法師解釋說:“橫出”也叫橫超,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一步步修,豎出,不是橫超的,這樣一步一步修到哪年你才能出頭?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你去,到那邊之後圓證四土,沒有界限,這是在十方世界裡沒有的現象,只有極樂世界特別,彼此沒有障礙,所以說“一生一切生”。我們能夠以凡聖同居土往生,你到極樂世界都能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都在那裡。你常常跟這些大菩薩在一起,那你真走運,這是法身大士、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除了佛教你之外,這麼多菩薩來幫助你、來提攜你,你就很快成就。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所以感得十方諸佛贊歎。據《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集)

三、往生淨土可以圓滿一切大願,成為一生補處菩薩

《華嚴經》雲:“既得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阿彌陀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候補佛),其數甚多!”

淨空法師解釋說:“普賢跟文殊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一句話很重要,把普賢菩薩為什麼發願求生淨土的原因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這個十大願圓滿了,換句話說,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這個願沒有圓滿,還有欠缺。到達西方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了;這也就表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可見得西方淨土是無比的殊勝,連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我們為什麼不去?普賢菩薩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的願望,希望一切沉淪在六道輪回的眾生,趕快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跟隨釋迦牟尼佛的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再來的,示現來接引我們往生淨土的。”

四、往生淨土才能迅速圓滿功德與佛果

在極樂世界可以瞬間以無量妙寶供養禮拜十方無量億諸佛,迅速圓滿功德、成就佛果。(詳見普賢行願品)印光大師雲:“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淨土五經重刊序》)天親菩薩《往生論》雲:“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慈法法師認為,淨土是諸佛徹底悲心所在。《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上都有這樣一段話:“佛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就是這萬德洪名的給予。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是優惠之利,不是修行之利,不是買賣關系,不是對我們有所求。猶如父母對一子,諸佛如來視一切眾生視若一子。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出世本懷,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就是惠以眾生易行之道,就是惠以眾生迅速出離生死、迅速圓成佛道、迅速成就轉相教化因緣。諸佛的本懷,諸佛的無盡大悲就是惠利,也就是萬德洪名之惠利。

五、彌陀授記,迅速成佛

到極樂世界後拜見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親自授記,能迅速成佛。《觀佛三昧海經》文殊菩薩發願偈:“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華嚴經》雲:“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印光大師雲:“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系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可見只有往生西方淨土,才能得到阿彌陀佛授記,迅速成佛,圓滿菩提,普度眾生。

六、一生成佛,如阿彌陀

到極樂世界後決定能一生成佛,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法身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往生彼國花開見佛,當下即是法界身、法身佛,跟阿彌陀佛不一不異。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贊歎。《無量壽經》雲:“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印光大師雲:“華嚴一經,王於三藏,乃如來初成正覺,為界外四十一級位法身大士所說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歸宗結頂究竟實義,在於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普賢行願品疏鈔撷序》)學佛偶感(了悟子)

看破世間總是夢,輪回六道逞何能?懷才不遇遇佛教,壯志未酬酬淨宗。

自是不歸歸便得,從今發願願往生。彌陀授記成佛道,圓證法身最上乘!

世出世間苦探尋,惟有彌陀知我心;禮佛一拜消眾罪,稱名十聲滿善根。

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朝暮頂禮阿彌陀,至誠發願必往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既得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十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華藏世界上首菩薩,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弘誓願末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滿足這一願,決定念佛往生,如果不念佛往生,不修這個法門,成佛道的這個願非常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華藏世界上首菩薩,普賢、文殊是華藏世界的上首,在華嚴會上他們兩位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發願要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最初讀《華嚴》讀到這一段經文,大惑不解,我想不通。如果說其他的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想得通,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有什麼理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想出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想必也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華藏世界雖然等覺慢慢修成佛,成佛的時間要長,沒有極樂世界來得快,他們到極樂世界,一到就成佛了,而在華藏世界,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這是真的。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早一點成佛,不要耽誤這麼長的時間,不要修行這麼苦,要想解決這兩個問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文殊、普賢不但自己願意往生,他不吝啬、不吝法,他知道這個法門好,普遍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淨土,他搞這一套。

我們想想,這是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佛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把他的徒眾統統搞到極樂世界,搞到阿彌陀佛去了,把華藏世界搞得空空的,你說毗盧遮那佛生不生氣?佛跟眾生不一樣,要是眾生這個受不了,我這裡法緣這麼盛,你到這來一搞,都把我這個法緣搞沒有了,都帶到別的地方去了,這還得了嗎?毗盧遮那佛不但不生氣,還要贊歎。正如同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這經文還沒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法藏菩薩的老師,法藏菩薩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自己成佛了,也把世間自在王會下那一些徒眾,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世間自在王不但不生氣,還嘉獎,說他做對了。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你到他那裡成佛快,在我這裡成佛慢,你到他那裡去,對了,佛的本願達到了。所以這個作法真正是暢佛本懷,做得沒錯、做得正確,佛心跟凡夫心確實不相同。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一生當中要滿足四弘誓願,唯有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我們要修學真實功德、第一功德,功德裡面就包含福德。修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福德,給諸位說,無過於勸人念佛,這是大福德,無比希有的福德。我們今天有機會修、有緣分修,應當認真努力去修學。這一句「具足無量行願」六個字,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四集)  1998/6/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14


淨空法師:顯密八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的龍樹菩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深刻的含義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什麼樣的人物才能夠懂得佛的意思,對於佛一代的教學真正透徹的了解?大師說了四個人,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是印度的,都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大菩薩,他們念佛往生淨土。尤其是龍樹菩薩,對於大乘教的興起有無量的功德。他是大乘八大宗的祖師,八大宗都是從他傳下來的,所以他是八宗共祖,這個了不起!連密宗他都是祖師,密宗就是他傳的,是龍樹菩薩開鐵塔,遇到了金剛薩埵菩薩,也就是金剛手菩薩。在上次跟諸位介紹過,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密宗的祖師就是普賢菩薩。是金剛手菩薩把密法傳給龍樹,龍樹才傳到我們人間來,密宗是這麼來的。所以,龍樹是顯密八大宗的祖師!

他的歸宿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義就很深了。龍樹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他的含義就是顯密八大宗統統都歸到淨土,不就這個意思!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所以他往生跟別人往生代表的意義是不相同的。

智者、永明,這是我們中國的法師,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日本人對於智者敬佩得五體投地,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提到智者大師沒有不尊敬的。永明是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這位大師實在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化身有三個,我們都知道得很清楚。第一個是善導,第二個是永明延壽,第三個是豐干和尚,就是國清寺的寒山、拾得、豐干;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阿彌陀佛是豐干。這三個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都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像他們這些人物才能夠『徹底荷擔得去』,就是我們常講直下承當。

無量壽經玄義   (第九集)  1989/11  新加坡

「佛陀第二」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當頭棒喝也要去求的法門

佛理法師

龍樹菩薩的淨土著作是《易行品》。

《易行品》是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的第九品,在《易行品》之前,還有《發菩提心品》以及《調伏心品》,這幾品皆講難行道。《易行品》則介紹易行道,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有兩段文字:第一段是難易二道判文,第二段是本願取意文。

先講難易二道判文,此段分兩重問答展開,第一重問答抉出易行道,第二重問答突出阿彌陀佛易行。

第一重問答,問:

「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龍樹菩薩沒有直接回答,先呵斥來問之人。「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發菩提心求菩薩道,應該精進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現在卻退心求易行道,這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呵斥後,龍樹菩薩又繼續說道:「行菩薩道應該精進地修行,不惜生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在龍樹菩薩的呵斥和試探性勸勵下,問的人還是堅持請問易行道。

這說明眾生已經不堪修行,諸久墮之難行道確實修不了啦!經過難行道的修行,深刻體認到自己不是發大心行菩薩道的根機,才來真誠、懇切的請問易行道。

龍樹菩薩的呵斥,其實是在考驗問者是否真的放棄難行道請求易行道。問者沒有退心,仍然希望得到易行道。龍樹菩薩話鋒一轉,「汝若必欲聞此法,今當說之。」

龍樹菩薩並沒有一開始就說:「求易行道好呀!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易行道了!」如果是我們,我們可能就這樣回答了。龍樹菩薩先嚴厲呵斥,除了有考驗來問者的意思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龍樹菩薩身擔弘揚大乘佛法的使命,他站在復興大乘佛法的角度,不能一開始就直破聖道門,只讚歎淨土門。在講淨土法門的同時,還要保護聖道法門,其棒喝激勵皆有此意。

龍樹菩薩呵斥後即許說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佛法有無量法門,有難有易。有的人聽到佛法,會以為佛法就是修苦行,住在深山老林裡,唯有青燈古佛相伴,吃的是樹根草皮,穿的是破爛衣服。很多人就被嚇到了——學佛太辛苦了,還是不要學了。可能不瞭解佛法的人會有這種畏難情緒,其實佛法即善巧又慈悲,對於如迦葉尊者這種樂修苦行者,可選擇精進苦修的法門,但若不願苦行者,則有安樂易行法門。

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讓一切眾生都能解脫。不論正、像、末法任何時候,對於任何人,都會有適合的法門拯濟群生,這就是佛法的慈悲。尤體現於易行道,不擇根機,不擇時節,遇無空過。

龍樹菩薩接著舉例說明難易二道——「如世間道,有難有易」。世間的路,有難走的,有容易走的。比如大家來書院,坐車來就很容易,很快就到了,不費力氣。但是如果走路來,時間就很長,而且很辛苦,往往走得滿頭大汗。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法也和世間法一樣,有困難的,也有容易的。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龍樹菩薩時代可能還沒有車,要麼就是陸路,要麼就是水路。如果有車的話,龍樹菩薩就可能會說:「陸道步行則苦,車道乘車則樂」了。「陸道步行則苦」,就像我們登山一樣,登山可以坐車上去,也可以自己步行上去。那步行上去就很苦了,從山腳到山頂,可能最後走到山腰的時候,就走不動了——算了,不走了。「水道乘船則樂」,坐在船上不需自己絲毫努力,觀賞著兩岸的風景,不知不覺就到目的地了。

李白有一首詩,能很好的形容「陸道步行則苦」。《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想要渡過黃河吧,可是現在是冬天了,整個黃河都冰凍了,沒辦法過去;想要登太行山吧,太行山滿山是雪,也沒有路了,還是上不去。

這時候,李白就感嘆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天下這麼多路,現在卻不知如何走了!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很多很多法門,我們都修不來。持戒?持不了;打坐?也不行,坐一會就腿麻了……這些還是比較淺的。斷煩惱、破我執、般若觀照……這些就更難了。

佛法這麼多法門,到底哪個法門是我能夠修行的?哪一個法門能夠讓我解脫生死啊?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還有一首詩卻可以很好的說明水道乘船則樂,那就是《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晨從白帝城出發,這時候太陽剛剛升起,滿天的彩霞很漂亮。江陵有千里之遠,但是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聲啼不住」,兩岸猿叫的聲音還在耳朵響起呢,「輕舟已過萬重山」,輕舟已經過了千重萬重的山了。這可以形象的說明淨土法門的輕鬆、安樂、易行。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菩薩道有兩條,一條要精進修行,雖然精進修行,最後很可能就失敗。還有一條,「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以信方便」,這裡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信」。其他法門要精進修行,淨土法門呢?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信。信了,就是你的;信了,就得到打開淨土法門的鑰匙;信了,就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

「信」,本身就是一種方便,入佛法之門的一種方便,入淨土門的一種方便!

這裡的「信方便」還有另外的理解,「信」是「能信的」,「方便」是「所信的」。「能信的」是指我們;「所信的」是指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我們,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信方便」。

「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易」是容易,「疾」是快速,容易、快速達到不退轉。求菩薩道,最重要的是達到不退轉。像高中生考大學一樣,最關鍵的一點是拿到錄取通知書。拿到錄取通知書,雖然還沒有進入大學,但是已經證明他是這所大學的一員了。發願求佛道也是這樣,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如果達到「阿惟越致」,就不退轉了,決定成佛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菩薩道」不僅包括聖道門,還包括淨土法門。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沒什麼嘛,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老太太沒有文化學的。」其實淨土法門非常的殊勝,我們稱學佛的老人家為「老菩薩」,念佛人必定往生,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念佛老太太堪稱真正老菩薩。雖然還是一個凡夫樣子,沒有修行,智慧也不夠,還老態龍鍾、滿臉皺紋,但因為念佛,種性變了,是佛種了,往生後就必定成佛!


宏海法師 :天竺十四祖龍樹菩薩

在佛教的歷史上,大成就者數不勝數。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位,可以說是大成就者中的大成就者,他對大乘佛教的弘揚和影響是極其深廣的。他跟馬鳴菩薩一樣有一個併列的稱謂,也叫做千部論主。但是要說到繼釋迦牟尼佛後最偉大的人物,還數這位龍樹菩薩。

在我們漢傳佛教中,龍樹菩薩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就是八個大乘佛教的宗派,他們的祖師爺同為他一人。那麼這位龍樹菩薩,他生活在差不多公元二世紀,也是南天竺國的人,他生在一個大婆羅門的家庭,在印度是貴族。那麼他的父親當時苦於沒有兒子,膝下無子,求子,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就是有人跟他說,如果你能夠發心,發善心佈施心去供養齋食一百位婆羅門,當時婆羅門也有好多修道的,做宗教祭祀的,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兒子。

他就聽信了這個話,就「依教奉行」了,專業術語,我們叫做「聽話照做」了。那麼果然生了一個兒子以後,這個相士又說,說這個孩子衹有七天的壽命,如果你想讓他增長壽命,就要繼續供養齋食一百位婆羅門。所以大家看龍樹菩薩來的時候,就帶著這種成就別人做功德的功德。那麼再供養一百位呢,可以活到七歲,然後就沒有辦法了。

那麼等到龍樹菩薩的爸爸媽媽,看著孩子長到七歲的時候,他們有點絕望了,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兒子就這麼死去,所以就一狠心,就把他和帶著一個僕人就雙雙給趕出家門了,眼不見為乾淨,愛去哪兒去哪兒吧。

那麼年幼的龍樹菩薩,就開始很淒苦的去流浪了。因為他功德招感,總是柳暗花明,他到了一個那爛陀寺,見到一個大婆羅門,這個婆羅門了解了他的身世以後,就給他指點,說你只要出家,就可以免除要死的劫難,還傳授給他一個密咒,就是教他在第七年的最後一個夜晚,你就是通宵相續的持誦咒語,相續不斷,不要讓你死亡的因緣匯聚在一起,讓它變成現實。

在這樣的精進下,龍樹菩薩才度過了這個劫難,八歲出家。出家以後就對一切世間的學問,大小乘所有佛法的經典,全部都通達無礙。

但是他成年後,他認為自己已經通曉了一切的經典了,也產生大傲慢了,認為說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也不過如此,自己就可以開宗立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位大龍菩薩就邀請他去龍宮裡面游了一圈,讓他閱讀了自己收藏的經典,他終於見到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都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開口宣說的第一部最核心最圓頓的經典。像我們現在的版本有八十卷的華嚴,還有六十卷的華嚴,這屬於什麼?只能屬於叫下本。

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力腦力能夠把它看完,還有這樣的人。那我們現在讀誦一部《華嚴經》,也是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但是《華嚴經》還有中本和上本,上本的句子多到什麼程度?經典裡面形容的是數恆河沙偈,你根本人力都數不清楚,就那麼大部頭的經典,終於把他給折服了,他才知道自己是多麼淺陋。那麼他就後來發心把下本的《華嚴經》帶出龍宮,我們現在才能在世間廣為流佈,能夠看得到。

那麼關於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裡邊就有所授記。大家可能聽到授記這個詞,覺得有點專業。授記就是說,佛依照他佛心佛眼的智慧,然後現前一念就觀到宇宙萬法中的真實狀態,前因後果的律動節奏,所以他隨便挑出來一個點,他就可以知道他前因是怎樣,後果必然會怎樣。那麼他授記,其實就是已經知道了後果必然會怎樣的部分,說在南天大國中,有一位大德比丘叫龍樹菩薩,他能夠弘揚大乘佛法,並且是證到歡喜地。

我們可能不曉得歡喜地是怎麼樣的一個歡喜,如果菩薩修行到歡喜地,他的神通可以分身散影到一百個佛土,同步哦,一百個佛土去示現作佛,度化眾生。有了這樣的本事,龍樹菩薩最後選擇什麼?往生安樂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了。

所以佛陀給龍樹菩薩授記往生極樂世界,一方面,證明了龍樹菩薩確實跟淨土有著甚深的因緣。我們有機會去讀到龍樹菩薩的很多論典中,他對於淨土都有提及,而且很有這種一往情深的這種依止。

他在他的代表作《大智度論》裡面就說到,我們修行人都如果修得好,相續一心不亂,會入三昧,就是大禪定。那麼所有入的禪定,它也是分門別類的對治我們的煩惱。有的禪定能夠對治我們的,比如說淫慾情慾心,但是不能夠斷除我們的嗔恨火,不能斷除嗔,好發火的這個煩惱。

有的能抑制住好發火的煩惱,但是它不能斷除我們的慾望。有的能夠破除我們的愚癡,可是又不能斷除我們的嗔恨心。有的都能夠除,貪瞋癡都能夠除去,但是它又不能夠滅除過去世的罪業。

所以龍樹菩薩為什麼這麼講呢?最後他是襯托出衹有一個三昧,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三昧,它可以不但除現前的煩惱和先世種種罪業,這是其他三昧都達不到的。因為其他的三昧都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功德才修成就,念佛三昧是靠自力和佛力的二力法門,來借此力量,斷除煩惱和滅罪。

可能我們有的佛友們常會念「往生咒」,大家知道「往生咒」是怎麼來的?就是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得來的。

大家想想,像這樣的一位已經證得歡喜地的大聖人祖師,居然最後還是選擇了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對他們來講叫做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他告誡我們,特別是末法時期的學修佛法的行者,你也要向他學習,當然我們是求生極樂世界,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這也是他老人家用這樣的選擇和親身的示範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啟示。


 

宣化上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

我們很不幸生在這個魔強法弱、去佛甚遠的末法時代,可是在不幸之中又幸遇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既省錢,又不費精神,很容易而且方便,因為念佛就能成佛。為什麼念佛會成佛呢?這是因為藉著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以前發的四十八大願;在四十八願中,有一願說:『若有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極樂世界,我誓不成正覺。』 

阿彌陀佛發此願力,願願皆是攝受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只是眾生要有一個信心,相信真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和切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必生西方。

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雖然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但這都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一種變化現出的境界,並不是真有畜生。極樂世界沒有娑婆世界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煩惱,它晝夜六時皆演說妙法──念佛、念法、念僧。可是,我們若要生到極樂世界,就要老實念佛,不要不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專一其心在念佛,不管成佛不成佛,也不管往生不往生,一心只管念佛的工作。念佛念得專一純熟, 一心不亂,等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你去成佛。

為什麼我們一個普通人,能勞動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呢?這是很難相信的道理。不錯,這就是難信之法,所以《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因為沒有人懂,也沒有人相信這個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地把這種末法修行之捷徑,告訴我們這些末法的眾生。

老實念佛就是口念佛、心也念佛,行住坐臥都是念阿彌陀佛;口中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身上行持阿彌陀佛的行。什麼叫行?好像我們現在打佛七,無論如何都要百忙放下,來參加打佛七,要念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茲在茲,不是念一陣子就覺得辛苦,要回去休息了,躲懶偷安,這樣不會得到念佛三昧的,這就叫做不老實 念佛;老實念佛就是一心一意念佛,連吃飯、穿衣、睡覺都忘了。

本來吃飯、穿衣、睡覺是人生離不了的事情,每個人天天都不能缺少的;念佛時能把這三件事忘了,不知吃飯、穿衣、饑寒、睡覺否,這就是老實念佛。若到時間便 知道吃飯,這是不老實念佛;或冷了要穿衣,這是不老實念佛;或睡不夠要回去休息,這也是不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無論行、住、坐、臥,只知道『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洪名。

你念得打成一片,綿綿不斷,乃至水流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風吹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小鳥叫的聲音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念得『南無阿彌陀佛』和我自己分不開,念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一個我,我之外又無一個『南無阿彌陀佛』,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和自己合而為一。

這時,風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得到念佛三昧;水流風動都是演說妙法──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老實念佛。

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風動知是風動,或東張西望看各處有什麼動靜,這就是不老實念佛。

若一邊念佛,又前瞻後顧地好像要偷東西,這也叫不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念茲在茲,什麼妄想也沒有,也不想吃東西或喝茶,什麼都忘了,這才是老實念佛。沒有什麼秘訣,只要能把心管住,不打妄想,這就是老實念佛;你管不住這個心,盡打妄想,那就是不老實念佛。你提起正念,那就是老實念佛;你盡胡思亂想、打邪念,那就是不老實念佛。所以老實念佛是妙不可言,你要是真會念佛,便會 得大自在,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說的是法,行的是道,單說不行是說食數寶,一點用處也沒有。我今天所講的道理,你們明白了,就要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打佛七,這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切莫空過,希望大家努力念佛,拿出『堅、誠、恒』這三心來打佛七! 


真正學佛的人,才懂得什麼是老實念佛!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若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蓮池大師出家受具足戒後,行腳遍參善知識。六載崎嶇坎壈,行頭陀行。當他聽說北京有兩位禪宗大德——遍融大德、笑岩大德,就想著去參見這兩位。

見到這兩位老禪師時,遍融老禪師只是告訴他:「不要攀緣,要遠離名利,老實念佛。」當時跟蓮池大師一起的比丘想不明白了,「哎呀,我們跑了幾千里來參學,誰知道講這幾句話?誰講不出來呀?」可蓮池大師卻說:「你們不要這樣說,這就是這位大德禪師的可貴之處。他並沒有弄那些談玄說妙的東西、機鋒轉語來說,而是說這幾句話,這正是老前輩的受用之處。」

「不攀緣,遠離名利,老實念佛」看似簡單,確是修行大道理。訪遍群山高僧大德尋不到高深佛法,因為佛在心中,不必他處尋,蓮池大師終身頂戴奉持這一句話。真正能夠把「不攀緣,遠離名利,老實念佛」這幾句話做到,那是要得大利益的!

民初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之教化,可以四句概括,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

印祖也曾說:"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將此一句佛號,當作今生事,誓求往生,不再這山望那山高,此就是老實念佛。

無論你是心念佛,還是口念佛,心裡有佛就有利益。因為念佛本來就有很多種,有出聲念、有金剛持(口動無聲音)、默念,念佛時,五蘊皆空心清凈,如果心裏面是有妄想雜念,你就很難攝心,難攝心時就要出聲念,出聲容易攝心,這是出聲的好處。為什麼有人大聲念佛?雜念妄想雜不進去。不出聲的時候,有時候妄念還是有,只要有念佛經歷的人都知道。

我在寺院共修念佛時,常聽到有很多居士說:「哎呀,三點鐘起來念經,念了兩個小時,終於把經給你念完了。」我心想,這人定是修行不夠,他念佛是念給釋迦摩尼聽嗎?連念佛是念給自己聽,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我有見過許多人,一輩子都只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包容一切,沒有這句佛號消不了的,萬事盡化為無,念佛一切煩惱皆消。

那作為現代人,應當怎麼樣才算老實念佛,如何保持長時修行?

念佛要信

念佛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退轉,畢命為期,即是老實念佛。一旦生疑,就念不下去了。所以許多師父都說剛學佛的人,不用著急著了解佛經含義,跟著念就是。了解一知半解,念佛過程中,幾種念頭閃現過來,閃現過去,但是內心對佛經又存疑慮,念佛的功德就全沒了。

念佛要勤

念佛,我們一定要有定課,要念足一定數量的佛號,一萬、兩萬、三萬。要把念佛作為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歷代祖師大德都沒有去修無相念佛,都是在執持名號,並且日持幾萬聲佛號,例如蕅益大師就特彆強調計數念佛,一天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這是從相上下手,指方立相,住相證果。通過阿彌陀佛提供的相就能讓眾生證到真如法性的佛果。

古人有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若是天天念佛萬遍!自然見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念佛要真

念佛做功課,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欺騙師父做功課的數量,對實際來說也沒有幫助,反而自己的分別心、輕慢心就出來了,壞習慣也出來了。

我們學佛念佛是自己需要,我是一個生死輪迴的凡夫,我今生今世要往生西方凈土,那我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世間皆虛假,念佛最真實。

真誠念佛,定慧自得,真假自知,是魔是佛,自然顯現。

 

見此文者,先念三句阿彌陀佛!

轉發者,功德無量!


南懷瑾老師語錄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國王(頻婆娑羅王)、皇后(韋提希),都是修行學佛的,生了一個兒子非常壞,就是阿闍世王,是印度一個名王。阿闍世王受佛的那個壞兄弟提婆達多挑撥,希望父親早一點死,自己做皇帝。於是叛變,把爸爸關在牢裏頭。他的媽媽很痛苦,心想我們兩個人都修行,怎麼有這樣一個兒子!她偷偷的去看丈夫,曉得丈夫要死了,就跪下來禱告:釋迦牟尼佛啊!你知不知道我的兒子這個樣子!你老人家一點都不關心啊!我們現在怎麼辦啊?佛那時正在打坐,忽然皇后眼前一亮,看到佛的一道光到牢裏頭來,說是你們的業報,該還的賬就還,你現在要求解脫,唯一的方法是好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你有緣,會救你。她就誠心合掌,唸南無阿彌陀佛,後來把兒子也感化了,因緣是這樣的。

佛說十惡業太嚴重,大家不如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且虛空中所有的世界都有缺陷,都不圓滿,你們要嘛往生東方藥師佛那裏去,要嘛到西方阿彌陀佛那裏去,佛沒有介紹自己。你看釋迦牟尼佛多偉大,是最好的經紀人,他沒有給自己拉生意。我常常對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回教的阿訇說笑話,也是真話,我說你們每一家都開了一個天堂,有很好的飲食招待,我說你們的生意做不過佛的啦!佛的天堂有他的佛土,你要向西方走有阿彌陀佛,向東方走有藥師如來,南方走有寶生如來,北方走有不空如來,上方有金粟如來;萬一下了地獄,沒有關係,地藏王菩薩在那裏等著。萬一都去不了,茫茫苦海,觀世音菩薩在那裏救你。我說佛的分號太多了,四方八面都有佛,把你們的生意都佔了,你們的天堂只是個小生意。

你看佛的宇宙觀,阿彌陀佛是往生法,真實的。那極樂世界究竟和我們的世界距離多遠呢?剛才說三千大千世界,以我們地球為中心向西方走,我們講十萬八千里太少了,是無量數的途程,太遠了。那樣遠的途程我們可以往生嗎?佛說你心力強,臨死的時候心不散亂,這個時候放棄身體,就算你是大壞蛋、大惡人,罪業深重,只要提起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嘴裏唸哦,心裏念,就帶業往生到西方了。

到那裏以後,都無煩惱,一天到晚修行想成佛。等於我們天天坐在禪堂裏,不愁吃,不愁穿。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再回到各種世界,回到地球度眾生。眾生個個本是佛,所以念阿彌陀佛是發願往生佛的國土,每個佛都有國土。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第六日第一堂╱ p. 308

#南懷瑾老師語錄

#佛的宇宙觀 #極樂的淨土 #心不散亂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什麼才是真正老實念佛?

 

修藥師法門是否比彌陀法門好

 

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什麼是華藏世界?

 

七大淨土各殊勝

 

彌勒法門與淨土

 

淨土的種類——淨土到底在那裡?

 

藥師佛號正名運動--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 消災延壽藥師佛 的開示

 

蓮師藥師佛是蓮華生大士所化現的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最殊勝的六字大明咒《觀音心咒》

 

極樂世界跟天堂有何區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