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固然神奇,但智慧卻是涵蓋一切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為了考驗弟子們,對弟子們說:「我現在要到天上去說法,你們有緣也跟著來吧!」說完,立刻走了。
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學生,請天主配合;天主意會了,立即變成另一尊釋迦牟尼佛,和真正的那尊,排排坐,坐在一塊。當佛的弟子們做完佛陀交待的事情後,也來到天上,上去一看,全傻了眼,居然有兩位世尊併肩而坐,如果對兩位都同樣頂禮,足見無法確認真假,沒有智慧,若是不頂禮,又極為失禮,不知該如何是好。
說到頂禮,有些修行人見到佛菩薩都要五體投地,其實,這不是佛教的規矩。佛教是很民主的,若是看到佛菩薩不跪拜,佛菩薩也不會生氣;如果他們居然會大大的不高興,即表示仍有「我相」,也就稱不上佛菩薩了 。
佛陀的弟子見到兩尊釋迦牟尼佛,真假難分,不知該如何是好,只有請師兄弟中神通數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來辨認,目犍連尊者連續的看了三次,慚愧的表示,實在看不出來孰真,孰假。
大家討論了半天,仍然想不出對策,幸好這時有人想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因為有事留在地上;目犍連尊者立即以神足通回去找尋舍利弗尊者商量。舍利弗尊者在得知事情的經過後,不加思索的說:「世尊已成佛,他的戒、定、慧是無上的,沒有任何菩薩、眾生能夠超越,三十三天天主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定力方面一定不如世尊。看見佛弟子們的窘態,他必然會為之動心,心動,眼睛也會跟著動,你回去只看眼睛就能辨真假。」果然,就照如此這般的讓佛弟子們過了關。
一般人不太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如果有須要將注意力專注於某一件事情上時,總是不知不覺地被其他的念頭牽引走,而且速食品吃多了,貪求快速,缺乏耐心,是沒有耐心就無法達到目的,學習佛法更是如此;神通力固然神奇,但是智慧卻是涵蓋一切的,從「地藏經」這段經文和上面的那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智慧是超越神通力的。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法裡,是表法智慧第一、智慧第一的大菩薩,他的謙虛和尊師重道,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地方。
達真堪布:沒有智慧,只有神通,活著會變成什麼
現在很多人都想玩神通玩神變,說的還很好聽:“有神通多好啊!更有能力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如果你的內心裡有智慧、有覺悟,那你活著就成菩薩、成佛了;如果你的內心沒有智慧,只有神通,那你活著就變成鬼神了。如果活著成鬼成神了,還能利益眾生嗎?
《佛子行三十七頌》裡講,世間的這些鬼神利益不了我們,不能把他們當作究竟的皈依處。他們自己還在六道裡輪回,無法能夠教我們脫離輪回的方法,因為他們自己都是愚癡顛倒的。他們修神通神變也是嘔心瀝血,過程也是非常艱苦的,因為他們也是為了解脫,也是為了圓滿,但是最後的結果都是相反的,不但不能解脫,沒有成就,反而還要輪回,還要感受痛苦。
所以,神通神變也解決不了煩惱、痛苦的問題。雖然有神通神變,煩惱依舊,痛苦依舊。你自己都這麼煩惱、痛苦,怎麼能幫助眾生擺脫煩惱、脫離痛苦呢?所以,為了幫助眾生,為了救度眾生,我們若是去修神通修神變,錯了!有的人就是自己想修神通,想搞神變,然後找借口,說是利益眾生。
不要找借口!有的人也許真的是這樣想的。若是你真心想幫助眾生,想救度眾生,就要解脫,就要成佛。只有你解脫、成佛了,才可以幫助眾生解脫,幫助眾生成佛。怎樣才能解脫,怎樣才能成佛呢?去修持善法,修持菩提心;去斷惡,對治內心的煩惱、習氣。自度才能度他,自覺才能覺他;自己覺行圓滿了,才可以幫助眾生覺行圓滿。
佛的四種智慧、六種神通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性清淨:什麼叫大圓鏡智呢?佛有四種的智慧,大圓鏡智,就是由第八識所轉的,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什麼樣?是清淨沒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無病: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叫第七識;你開悟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識,叫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所以叫傳送識;第八識又叫藏識。梵語叫阿賴耶識,翻譯成中文,就叫藏識。藏識,就是我們所做的善惡的種子,都藏在第八識裏頭。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以又叫做八識田,就好像一塊田似的,你種什麼,它就出什麼。第七識呢?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諸佛和眾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心怎麼叫無病呢?無病,就要沒有障礙,沒有妒忌,沒有貪瞋癡。你若沒有障礙、妒忌,沒有貪瞋癡,也就可以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智,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第六意識,什麼都分別,分別善惡、是非。你的種種思想,看見這個是好,看見那個是壞;這是善,那是惡;這是非,那是是;這是男,那是女,什麼都分別出來。第六意識,就幹這個工作,所以它很聰明的;好像很聰明,實際上這已經變成一種意識。若是轉識成智,就成什麼呢?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的智慧,見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別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觀察。妙觀察和分別心不同的。分別心,是要你用一種分別去分別;現在不要分別就知道,這叫妙觀察智。所以證果到阿羅漢的境界上,他都要作意觀察;作意觀察,就是用妙觀察智,知道一切的。他若不作意觀察,他還是這種的意,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那麼他作意──就是靜一靜,平靜下來;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用妙觀察智一觀察,就知道了。能知道多長的時間呢?能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
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識所成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圓鏡,你用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塊圓鏡一樣的。
五八六七果因轉:五,就是前五識,八,就是第八識。這五八是在果上轉,六七呢?是在因中轉。六七是因中先轉,轉第六識、第七識;然後前五識和第八識,是果上轉的,轉的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
但用名言無實性:雖然講在因上轉、果上轉,這都不過是這麼樣子來講,實際上,沒有什麼實在的一種性,只是名而已。
若於轉處不留情:若你在它正轉的那個地方不留情,就是不停止,不用你凡夫的心,來想這種轉的情形。
繁興永處那伽定:「繁」當「多」字講,「興」就是當「興起」講。就是很多的時候,常常都在那伽定的裏面。
怎麼叫那伽定呢?那伽,是龍的一個名字;龍常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在龍的定。你看龍為什麼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所化現出來的,所以叫神龍,因為龍有變化。前邊不是講,六祖大師用缽把龍降住,說:「你若是神龍,你不單能現大身,你還可以現小身;如果你只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那不是神龍。」所以龍就現一個小身。六祖大師說:「你不敢到我缽裏來。」這個龍,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氣,很大的無明:你說我不敢到你缽裏來,我單試試看!於是乎,就跳到缽裏;跳到缽裏後,再想跳出去,就沒有法子了。所以老和尚──六祖大師就給牠說法,牠就往生了。雖然牠常在定裏,但是牠還沒有破無明,所以還發脾氣,嘿!我就現一個小身給你看看!牠如果真在定裏,你說我不會現小身,我就不會現,那又有什麼呢?我就這個大身給你看!牠被他所轉動了,定力就失去,所以六祖大師就把牠降伏。
那伽定,就是龍的定;龍的定,言其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以前我問你們,龍為什麼變成龍呢?因為他修佛法、學佛法是很努力的,晝夜精進,但是牠不守戒律。牠說那戒律,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我是一種非常的人,我是簡直不在一般人之列,我可以不守戒了!於是乎,牠就變成龍了。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自己心裏明白了,才生出這四種智慧。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Sutra_Selection2/selections_02_65.htm
何謂四智?何謂六通?
四智(梵語catvari jnanani),指四種智慧,佛果之四智,全稱四種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唯識宗立大菩提之智品為四種無漏智相應心品: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又稱大圓鏡智、圓鏡智、鏡智,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遍映萬象事理,纖毫不遺。
二、平等智相應心品,又稱平等性智、平等智,係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平等普度一切眾生。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又稱妙觀察智、觀察智,係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依有情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又稱成所作智、作事智,係轉眼、耳等前五識所得之智。此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具此四智即可達於佛果。
六神通(梵語sad abhijnah),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
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qanda/Q7/q7-83.htm
神通與智慧
一日,佛陀與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在阿耨達泉,佛陀安坐七寶為莖的金蓮花座上,大比丘們也各各端坐於寶蓮花座上,此時,阿耨達龍王來到世尊面前,虔誠恭敬地向世尊頂禮,退坐一旁。
龍王環顧四周後說:「今日怎麼沒看到舍利弗尊者?懇請世尊派遣一位比丘通知,願舍利弗尊者能前來會面。」於是,世尊告訴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你去通知舍利弗,阿耨達龍王想與他會面。」目連尊者轉瞬間已到了祇洹精舍。
這時,在精舍中的舍利弗尊者正在縫補舊衣。目連尊者對舍利弗尊者說:「世尊派我來轉告你,阿耨達龍王想與你會面。」舍利弗尊者回答:「你先過去,我隨後就到。」目連尊者見其仍未動身,便說:「大眾和龍王都在等著你,希望你及時到達,不要錯過了時間。」舍利弗尊者還是說:「你先去,我隨後就到。」於是,目連尊者慎重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的神通會勝過我嗎?竟然叫我先去,如果你不及時起身,我就要抓著你的手臂過去阿耨達泉。」
舍利弗尊者心想:「目連想藉機試試我。」便解下了身上的帶子,對目連尊者說:「如果你是神通第一,先將這帶子舉離地面,再抓我的手臂過去阿耨達泉。」目連尊者心想:「舍利弗今天故意逗弄我,我就來試一試。」便伸手要將帶子拿起,但帶子卻絲毫不動;目連再次用盡全力,還是無法將帶子拉動。原來此時,舍利弗尊者以帶子綁著閻浮樹枝,看見目連尊者要舉起帶子時,拉得閻浮地都震動了,便轉將帶子繫著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甚至是繫著須彌山、二千世界、三千世界。這時,天地大動,只有如來安詳穩坐在金蓮花座上不為所動。
對天地如此劇烈震動,感到疑惑的阿耨達龍王,便請世尊開示其中因緣。世尊如實告知龍王後,龍王好奇地問:「舍利弗與目連尊者,誰的神力最勝?」世尊回答:「舍利弗。」龍王又問:「可是世尊之前不是說目連尊者的神通第一嗎?」世尊答:「龍王可知有四神足?自在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精進三昧神力、誡三昧神力。如果比丘、比丘尼有這四種神力,並且能認真修行不捨離,即是神力第一。」「難道目連尊者沒有這四種神力?」「有的,目連比丘亦能不捨離且認真修行,然而舍利弗所入的三昧,目連比丘連名字都不知道。」
就在此時,舍利弗尊者心想目連尊者尚能牽動三千大千國土,我曾聽聞如來寶座無人能動,應將此帶綁在其上。結果,無法拉動繩子的目連尊者暗自思忖:「難道是我的神通退步了?竟然無法舉起這條帶子,應請世尊開示其中因由。」便以神通回到阿耨達泉,沒想到遠遠地就看見舍利弗已坐在如來面前。目連尊者心想:「世尊弟子中屬我神通第一,怎麼我卻不如舍利弗?」便請示世尊:「我的神通退步了嗎?為何我先從祇洹精舍出發,舍利弗卻早已端坐在這?」
佛陀慈悲為目連尊者開示:「不是你的神通退步了,而是你未能了解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舍利弗智慧無量,心得自在。你雖有神通,但未能如舍利弗由心上用功所得的心神足。」目連尊者頓時默然不語。
此時,阿耨達龍王非常歡喜,不僅見識到舍利弗尊者不可思議的神力,亦聽聞佛陀為其開示的微妙勝法。至隔日清晨,佛陀即帶領比丘眾回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
省思
有些人追求佛法中的神通感應,卻忽略了修行的目的是為從煩惱執著中解脫,本具的清淨智慧得以彰顯,神通妙用自然現前。建立修行的正知見,不斷精進才能引領自己邁向光明圓滿的人生。
《大法炬陀薩尼經》云:「五通具足。能作種種自在變化。能分一身以為多身。而是神通有時退失。以退失故還自害身。何以故。皆由無彼智慧力故。」神通是人人本具的妙用,由清淨安定的心所顯發而來。但,神通僅是修行中的過程而非目的,若無智慧,執著妄求,則易生禍害。公案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敵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即是因舍利弗尊者定慧等持,心得自在之故。清明的智慧,才是幫助我們解脫煩惱、出離生死輪迴的最佳途徑!
《增壹阿含經》卷29〈37 六重品〉:「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達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斯是羅漢,三達、六通神足自在,心無所畏,唯除一比丘,阿難是也。
爾時,世尊坐金蓮華,七寶為莖,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寶蓮華。爾時,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龍王遍觀聖眾已,白世尊曰:「我今觀此眾中,空缺不具,無尊者舍利弗,惟願世尊遣一比丘喚舍利弗使來。」
爾時,舍利弗在祇洹精舍,補納故衣。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大目連如人屈伸臂頃,往至祇洹精舍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有教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舍利弗報曰:「汝竝在前,吾後當往。」
目連報曰:「一切聖眾及阿耨達龍王遲想尊顏,欲得相見,唯願時赴,勿輕時節。」
舍利弗報曰:「汝先至彼,吾後當往。」
是時,目連復重語曰:「云何,舍利弗!神足之中能勝吾乎?然今先遣使在前耶?若舍利弗不時起者,吾當捉臂將詣彼泉。」
是時,舍利弗便作是念曰:「目連方便試弄吾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帶,語目連曰:「設汝神足第一者,今舉此帶使離於地,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是時,目連作是念:「今舍利弗復輕弄我,將欲相試乎?今解帶在地云:『能舉者然後捉吾臂將詣泉所。』」是時,目連復作是想:「此必有因,事不苦爾。」即時,申手而取帶舉,然不能使帶移動如毫釐許。是時,目連盡其力勢移此帶,不能使動。是時,舍利弗取此帶繫著閻浮樹枝。是時,尊者目連盡其神力,欲舉此帶,終不能移,當舉此帶時,此閻浮地大振動。
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目連比丘尚能使此閻浮地動,何況此帶?我今當持此帶繫著二天下。爾時,目連亦復舉之;繫著三天下、四天下,亦能舉之,如舉輕衣。」是時,舍利弗復作是念:「目連比丘堪任舉四天下,而不足言,我今持此帶,繫著須彌山腹。」是時,目連復能動此須彌山及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宮皆悉動搖。是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千世界。是時,目連亦能使動。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亦復能動。是時,天地大動,唯有如來坐阿耨達泉而不移動,猶如力士弄於樹葉而無疑難。
是時,阿耨達龍王白世尊言:「今此天地何故振動?」
爾時,世尊具與龍王說此本緣,龍王白佛:「此二人神力何者最勝?」
世尊告曰:「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龍王白佛言:「世尊前記言:『目連比丘神足第一,無過是者。』」
世尊告曰:「龍王當知,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神力、精進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試三昧神力。是謂,龍王!有此四神足之力。若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親近修行而不放捨者,此則神力第一。」
阿耨達龍王白佛:「目連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世尊告曰:「目連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親近修行,初不放捨。然目連比丘欲住壽至劫,亦復能辦。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
是時,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三千大千剎土,目連皆能移轉,蠕虫死者不可稱計,然我躬自聞:『如來座者不可移動。』我今可以此帶繫著如來座所。」是時,目連復以神足而舉此帶,然不能動。時,目連生此念:「非我於神足退乎?今舉此帶而不能動。我今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目連捨此帶已,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遙見舍利弗在如來前坐,見已,目連復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無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爾時,目連白佛言:「我將不於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發祇洹精舍,然後舍利弗發,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來前坐。」
佛言:「汝不於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從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目連即時默然。
是時,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今舍利弗比丘極有神力,不可思議,所入三昧,目連比丘而不知名字。」爾時,世尊與阿耨達龍王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即於彼說戒。清旦,將諸比丘僧,還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自相謂言:「世尊口自記:『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目連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爾時,諸比丘起輕慢想於目連所。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受罪難計。」告目連曰:「現汝神力使此眾見,無令大眾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禮世尊足,即於如來前沒不現,往詣東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彼土。是時,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在鉢盂緣上行,又彼土人民,形體極大。是時,諸比丘見目連已,自相謂言:「汝等[視>觀]此虫,正似沙門。」是時,諸比丘復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爾時,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爾時,彼佛告目連曰:「此諸比丘起輕慢意,現汝神足,使大眾見之。」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聞佛教已,以鉢盂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時,目連以左脚登須彌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爾時,便說此偈:
「常當念勤加, 修行於佛法,
降伏魔眾怨, 如鈎調於象。
若能於此法, 能行不放逸,
當盡苦原際, 無復有眾惱。」
是時,目連以此音響,遍滿祇洹精舍,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目連為住何處而說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東方,以繩絡盛彼五百比丘,左脚登須彌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目連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於懈慢於目連所,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
是時,世尊遙現道力,使目連知意。
是時,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而為說法。時,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是時,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為從何來?是誰弟子?道路為經幾時?」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奇光如來,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復不知為從何來?為經幾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欲還詣彼土。」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今當與汝說六界法,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復以絡盛五百比丘,遶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頃,以至彼佛土。是時,目連捨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708, c11-p. 710, c4)
《經律異相》卷14:「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於十五日說戒。時諸比丘僧及五百比丘眾(大智度論云五百大羅漢)從祇洹沒詣阿耨達池。時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觀如來顏色及諸比丘。即白佛言。觀此眾中皆空無所有。舍利弗比丘今無此座。佛告目連言。汝速至舍利弗所以我聲告。目連承教。往舍衛城謂舍利弗言。佛呼汝來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舍利弗自解祇衼帶著目連前。謂目連曰。汝有神足舉此衣帶結閻浮提樹。目連執帶不能移動。盡力欲舉地皆大動。舍利弗便恐目連著弗于逮。又以纏須彌山。目連便舉動須彌山。舍利弗復以此帶纏如來坐。目連遂不能動捨帶還龍王所。遙見舍利弗已在前至。結加趺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言。我不失神足耶。何以故。我從祇洹前沒不現後至此池。舍利弗後沒不現先至在坐。世尊常說我第一云何後至。佛曰不退。舍利弗比丘有大智慧。還舍衛城眾亦生疑。佛告目連。眾多比丘無恭敬心於汝言舍利弗神足勝汝。可於此眾中現其威力。對曰承教。即於坐起往須彌山頂。以一足蹈須彌山頂。舉一足著梵天上。蹴須彌山使地六反震動。時以梵音而說此偈。
當速求方便 於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 如象食竹葉
若於此佛法 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 亦盡若源本
時諸比丘歎未曾有。大目揵連說此偈時。六十比丘因此漏盡意解(出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七卷)。」(CBETA, T53, no. 2121, p. 73, b1-c1)
佛教不講神通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