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儒家和佛教的孝道區別

文/索達吉堪布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春秋時期的郯子 ,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古代有這樣孝子,而現在有沒有呢?很罕見。2004年有個人把腎捐給了母親,這在當時轟動一時,感動了很多人。但古代並不是這樣,那時人人對父母都特別孝敬。

  或許有人問:“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後世有《二十四孝》等許多故事。可這孝順之舉,佛教有嗎?”

  佛教不但有,而且遠遠超勝,更不可思議。如虛雲老和尚,他為報答亡母深恩,吃盡了千辛萬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發願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親早脫輪迴。在這個過程中,他兩次凍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薩化身救他脫險,三年後才到五台山。後來又念未見母親現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見母親一面。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得知母親已轉生淨土。

  以這種偉大的行持報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難見到。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應以禮承事;死後,要以禮埋葬,並於逢年過節時,以禮祭奠。所以,他們對父母的報恩僅限於此。然佛教可謂更上一層,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了真實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個人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條件就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見,“孝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瞭解孝,就應深入佛經,像《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都可以稱為“佛門孝經”,經中詳細描述了父母恩重難酬,做兒女的應如何報答父母深恩。佛陀還親口說:“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因此,人想學道,孝順非常重要。

  而孝順方式,佛教的與世間的有很大不同。佛經云:“飲食及寶,未足報父母之恩。唯導父母向於正法,便為報二親。”意思是說,以金銀財寶、飲食衣物供奉,不能圓滿報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導他們行持正法,才是真正報答了雙親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讓父母不高興,也做了讓他們傷心的事,現在懂佛教的道理後,就應該行持善法,並把善根回向給他們——這是我們的報恩之舉,是最圓滿的!


最徹底的孝順

    如今是商品經濟的時代,由於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而忽略內在的精神生活,導致社會道德的逐步淪喪;多少家門支離破碎,有多少老人兒孫滿堂卻流落街頭,人們呼喚道德的迷失,期盼道德的回歸,提倡孝道勢在必行。

    我們知道,中國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那麼,這種孝道文化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從民族的宗族社會來。孝道是古代維系社會的中心力量。孔子的學生曾子寫了一部重要的書叫《孝經》,為孝道的典范;此處就佛教孝順思想的應用予以簡單說明。

  佛教孝順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順思想是不—樣的。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照顧;每逢過節、生辰以禮慶賀、使父母歡喜。這就包括了贍養父母,給父母吃好穿暖,經常陪著父母。享受人間天倫之樂等等,這些都是為人類羨慕的世間孝順。孝順方法於佛教看來就是“小孝”,真正令人欽佩的世間孝子.其行止是“大孝於天下”。這種精神同佛教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行願,正好不謀而合。孝與忠也是同樣一回事,國家危難時.顧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個忠臣而為國犧牲,一點都不後悔。這也是孝道——孝自己的國家、孝自己的民族。這種孝道意義就擴大了!  而佛教所說的孝順是出世間的孝——解脫生死輪回:佛教認為孝順父母最究竟的方法就呈讓父母離苦得樂,脫離生死輪回,這是最徹底的出世間孝順方法。我們以佛陀的孝順為例,可以清楚的知道佛教孝順思想觀念是如何落實於現實生活中,並把世出世間的孝順融為一體.達成究竟圓滿。

  據那拉達法師《佛陀與佛法》中說:佛陀成道後,特別應自己的父親——淨飯王迎請回到迦毗羅衛,並為父王說法,淨飯王聞法後證得三果阿那含。 當淨飯王病重時,佛陀為他做人生最後一次開示,使他證得阿羅漢果,並親自體會了解脫之樂。七天以後。淨飯王入滅.永遠脫離輪回之苦,這就是佛教最大的孝順了。

  佛陀的父親示寂後。佛陀回來舉喪,親自把自己父親的遺體放入棺木中入硷,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已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佛陀這樣,合情合理的孝順做法,人們怎麼能說釋迦牟尼佛不孝呢?因為佛陀是世間最大的孝子,真正把出世間的孝順徹底落實在教導自己的父母,修習佛法,離苦得樂。所以古德贊歎說:“大孝釋迦尊,歷劫報親恩。”

  又如大乘佛教的《地藏經》被稱為孝經。經文一開始就是佛陀到忉利天說法,報答親恩。接著是地藏菩薩前生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拔慈母於地獄、餓鬼諸道中……再如蓮池大師《七筆勾》中說:“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說父母恩重比山丘更高,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長大,立足社會,縱然用世間最好之物質,如皇帝的五鼎三牲這樣珍貴的物品,豐富飲食去供養父母,也難以報恩於萬一。唯有學佛辦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菩薩道,將此功德回向父母,使令父母脫離生死煩惱,方算圓滿為人子女之責任。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出世間孝道,讓父母離苦得樂,趨向解脫。

  佛教孝順思想涵蓋了世出世間的孝順之道,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道德淪喪,很多人不孝順父母,為此,提倡佛教的孝順思想,利益一切眾生的俗世生活或出家修道生涯,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