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

整個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修習止觀,這個止叫五停心,四念處是觀。淨土宗也有止觀,淨土宗的止觀叫作都攝六根。就是說佛號的操作,什麼叫作心於佛號能夠安住呢?就是佛號現前時,你的六根是收攝的,是往內收的。如果你的佛號在心中運轉時,你眼睛還是到處看,耳朵還是到處聽,這個佛號叫不安住,這個佛號是不承認的,因為佛號在心中沒有根。

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就是什麼叫作把佛號念好呢?就是佛號一轉起來時,六根是收攝的,你的生命只有聽到聲音而已。不是說叫你把眼睛閉起來,也不是把耳朵塞住。就是說,你這時的心不向外攀緣,是把心收起來,不是把六根關閉。這是第一個,建立佛號。

建立佛號,我們前面強調要有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號在心中念了半天,他的佛號沒辦法生根。稍微風吹草動這個佛號就失掉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跟佛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你認為佛號可有可無,所以對佛號的認知很重要!

當然,也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很重要。必須建立一個皈依,就是救拔跟被救拔的關係。要思惟:我們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們無量劫來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處理了,沒法子了!我現在不睡覺每天拜懺也沒有用了。第二個,彌陀大願必定救拔。所以你要先認清楚,這個佛號在你的生命中,它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它是你唯一的希望,唯一!就是說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完了。一個貧窮的人,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希望,他得到一顆摩尼寶珠,他不會把它丟掉的,因為這是他生命改變的唯一的希望。

所以,如果不修皈依,佛號就整天念得悠悠泛泛,稍微妄想一動佛號就沒了,就是這個佛號沒有生根。為什麼沒有生根呢?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音聲,你不認為說,我沒有佛號就不可以了,這是不對的。

所以,一個人要把佛號念好,你最好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業障深重;你也能夠了解佛號是什麼意思,四十八種力量。所以,它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是第一個,止。淨土宗,第一個,你要先建立佛號,在妄想的心中,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你一定要很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就是要念佛!

妄想這件事情是這樣:妄想,你不堅持,它勢力就很大;你一堅持,它就沒有力量,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你可以試試看,你一旦堅持,妄想就沒有力量了。你把電燈打開時,黑暗就消失了。如果說,你覺得妄想很粗重,你控制不了妄想,那是因為你沒有堅持佛號。你沒有對佛號堅持,妄想勢力就大了。所以你一旦堅持佛號,妄想就沒有力量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要引導佛號。

很多人建立佛號以後,這個佛號沒有善加引導,很可惜!你要成功地把佛號引導至厭離娑婆而趨向極樂,這當中厭離娑婆更難。就是你不能讓佛號落到娑婆世界去。當然這個地方跟你的心態有關係,因為你的佛號是你的心帶動的,所以你的心就不能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是心作淨土,是心是淨土。

所以,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把這種貪戀娑婆、想要主宰娑婆的心,慢慢地把它調整為欣求極樂,這棵「樹」要調整過來,這個就是觀照了。你必須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用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溝通。你過去養成一種錯誤的習慣,產生錯誤的知見,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好的,你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你的想法是錯了,你看到了表相,沒有看到表相後面的道理。

所以我們透過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斷地、一次一次地把這個道理說給自己聽,讓我們的妄想不斷地改變,從一種貪戀娑婆變成厭離娑婆。其實,你只要肯努力,我們你的心會改變的。因為你打妄想,也是這樣不斷熏習,是錯誤的熏習,你現在把它反熏回來。遵修止觀,就是建立佛號、引導佛號這兩件事情。


淨界法師:必須讓佛號有個家

那麼我們上兩堂課講到什麼是佛陀,那麼現在這一科講到什麼是道法。那麼佛陀的法其實嚴格來說它有三個重點:安住力,調伏力跟引導力,但這三個力量以安住為根本。

我們要面對我們無始的妄想,我們要處理我們無始劫來留下的生死業力,其實我們一生當中我們生生世世要處理的人生問題太多了,很多很多要處理的。我們經過無量的生死輪迴,我們的內心累積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安住,找到一個家,你不能沒有家。一個流浪漢他要承受風吹雨打日曬,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動,他只能夠利用沒有下雨的時候,他只能夠利用沒有颱風的時候,他才能夠去做事情,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家。

如果我們心中有一個家,我們不管是下雨不管是颳颱風,我們都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而去做我們想要做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我們內心當中是有家的,只是我們選擇了我們不願意待在家裡面,我們願意跟妄想在一起,這是眾生的一個很大的盲點,明明我們受到妄想的傷害,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離開它,不想離開它。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塊沒有風雨的地方,沒有煩惱的地方,沒有業力的地方,沒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安住的家。

你不能永遠活在說,沒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不起煩惱的時候,把冷氣打開來的時候你才可以修行,你才可以提起佛號。所以你這個佛號生起來太多條件要具足了,你這個佛號是太脆弱了,你怎麼經得起臨命終的時候呢?臨命終的時候你全身插滿了管子,哪是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時候呢?

所以你必須讓佛號有個家嘛,是不是?這個家是很堅固的不受干擾的,這個家是哪裡呢?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個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來就這樣子的嘛,如果我們本來就有妄想本來就有煩惱本來就有業力,那這樣子人生就沒有希望了,那佛陀也不要出世了,因為我們不可能改變自己,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但事實上不是嘛,我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是後來才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應該把失去的家找回來,這叫安住真如,你必須把這個家建立起來,你後面才有資格去處理所謂的調伏煩惱,導歸淨土,導歸菩提,才有所謂的調伏力,引導力的問題,你的心就是整天動盪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沒有家,你修行你就很麻煩,你永遠進進退退了,你人生充滿了變數啊。

所以我們首先我們知道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問題要處理,這是沒辦法的,我們要對過去概括承受,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過去,因果絲毫不爽。我們也不逃避我們的過去,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頓下來,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來,那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妄想;本來沒有業力的角度來面對業力;本來沒有老病死的角度來面對老病死,你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時間成功的。

禪宗的祖師把佛法修學分成三個道次第,第一個你剛進佛門,內心很歡喜,這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古人說有相形,你心中很多的願景,你希望能夠透過今生的修學來生有美好的快樂的果報,這個可以理解,安樂道,所以我們願意做義工,我們願意利用人家睡午覺的時候偷偷跑去掃廁所,我們心中有願景,我今生痛苦沒關係,我積集善業,我來生照樣可以享受快樂的果報,剛開始都是這樣子的,有相行嘛。可是你慢慢慢慢的告訴你自己,有相的果報它會觸動生死業力,你要付出代價的,一個甜美的蛋糕裡面是有毒藥的。

所以我們慢慢慢慢的從有相行提升到無相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段太重要了,整部《楞嚴經》就在講這個觀念,告訴你怎麼離一切相,好的相狀不好的相狀通通不要管它,剛開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你拒絕它幾次它就沒有力量,這個妄想為什麼勢力那麼大,是你把它養得又肥又大的,你每次都隨順它,輾轉增盛,《楞嚴經》說的自心取自心,結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滿足你的妄想都隨他的願,結果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大,到臨命終的時候你的佛號被妄想吃掉了,因為你打妄想的時間比較多,你念佛的時間比較短,所以你不對治妄想,你臨終的時候就糟糕了,你心中兩個勢力,一個佛號的勢力,一個妄想的勢力。

所以我們要做到不隨妄轉第二個階段很重要,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開始要見相離相,雖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訴你自己安住,不隨妄轉,因為這個本來就不是你的東西,你沒有必要去招惹它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業力,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件事情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它不會因為你打妄想而改變的。

你看我們現在操心說這個人還沒有回來,那個人怎麼樣,諸位你要知道,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會因為你的操心而改變事實,你要知道你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打妄想你倒不如去裡面念佛。所以這個第二階段是很重要啊,離相,離相清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離相就是《楞嚴經》的思想,但是離相不能把它當圓滿,因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華會上即一切法,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告訴你,再把相狀再找回來,籍眾生的相來修你的六波羅蜜的法,但是那個時候的心情不一樣,你是見相離相,那個時候你心中有眾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執著,你是暫時借用。很多人都勸我講《法華經》,我說不要緊張,先學《楞嚴經》先修離一切相。

有一個禪師他在行腳的時候,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那麼他遠遠望去在山上的最頂的地方有一個茅棚,那個茅棚幾乎沒有路可以走上去,就全部長滿了草叢,看這個人是在上面住很久了,因為他沒有路可以走上去。

所以這個禪師很辛苦才登到了山頂,找到這個茅棚,跟他敲門,這個修行人看有行腳比丘,請他進來喝一杯茶。那麼這個行腳比丘就問這個修行人說: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問這個問題,內行人,內行人不會問你說:你一天拜幾拜啦?念幾聲佛號啊?這個是枝末。他說你心中是安住在什麼道你才能夠住下來,得何道理在此修行?

這個住茅棚的比丘說:我幾年前看到一隻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這個牛充滿了泥巴沉入水中。那麼這個行腳比丘說:那你準備什麼時候出來呢?等待泥牛浮出水面。那麼這個泥牛沉入水中是說,這泥牛當然古人講那個泥牛就是我們的心,心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個牛可以做一件事情,說這個心以前打太多妄想,我必須讓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裡面,從空觀的智慧好好地洗滌這個牛身上的污垢,我必須讓自己先沉澱下來,讓妄想沉澱下來。那麼等這個牛再出來的時候是一個乾淨的牛了,是一個離相清淨的心,我就有資格從空出假廣修方便,這個時候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我籍眾生的心來修布施;我籍眾生的心來修持戒;那麼籍各種因緣來念佛,但這個佛號是堅固的,這叫不生滅心。

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失敗,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轉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必經的過程,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修行的時候很快樂,他突然間變得不快樂,不要緊張,好事。他現在開始,真的修空觀的人沒有什麼快不快樂,他的心是寂靜的,他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你一定要經過一個沒有快樂沒有痛苦的階段,你的修行才正常。

如果你學佛以後一直很快樂,不正常,因為你沒有辦法進步,因為你活在有相。你不斷用妄想來刺激你,你完全用善業來刺激你的感受,你永遠很快樂。學佛要先求快樂,然後沒有快樂,然後才有快樂那就對了,第三階段再出現那是法喜。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說安住,你必須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淨心先安住下來,你才有辦法去處理無量的生死問題,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在進入主題之前先談安住的問題,那麼以這個本來無一物為住。


淨土問題回答

淨界法師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你是要配合呼吸比較好。但是你吸氣的時候不能念佛,要吐氣的時候才能念佛。你吸氣的時候念佛,你的氣會出狀況的。

2、師父,阿彌陀佛!我有一個朋友,工作上的地方有一間小房間,他安裝了無主孤魂的牌位。這個朋友在工作的時候,他看到有眾生干擾他,結果他就請這個無主孤魂不要去打擾他。這當下他就感受到這個眾生握住他的脖子。他口中念不出佛號,但是他心中一直念佛,因為佛號的感應,這個無主孤魂當下就消失了,他的身體感到很輕鬆。請問這是阿彌陀佛的感應嗎?

答:當然吶!因為你的因地是念佛嘛!你因地是念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你因地念地藏王菩薩,就感應地藏王菩薩。我問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念阿彌陀佛,跟念地藏王菩薩,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功德有沒有一樣?功德有沒有一樣?一樣?怎麼會一樣呢?因緣所生法是各式各樣的。你念阿彌陀佛,你是感應阿彌陀佛的本願嘛!你念釋迦牟尼佛,你是感動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他們因地發的願不同,名號是由他的願力創造出來的,以後你成佛以後,你也可以丟出一個名號,你來念我的名號,但是,這個名號會產生什麼效果,跟你因地發的願有關係,不是每一尊佛發的願都一樣的。

但是,大方向來說都能夠消業障。但是,念阿彌陀佛跟其他不同,他多了一個特別,臨終接引往生淨土,這一點其他的佛的本願就比較沒有。你說十方世界這麼多的佛世界,為什麼單單阿彌陀佛?因為你容易去,十念必生。其它的佛世界,你絕對不可能十念就去的,做不到的。因為它成功率特別高。那你因地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了。你不可能念阿彌陀佛,感應地藏王菩薩,那不可能,因果不符嘛!所以,智者大師說,說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出現地藏王菩薩,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因果不符嘛!可能是魔障。你因地念佛,出現地藏王菩薩,這就不對了。

3、弟子的弟弟患了癌症,到觀音廟求籤,簽上說,弟子業障太重,所以,雖然開了刀,還是沒有效,必須誦《地藏經》來減輕他的痛苦,使令他走的時候比較輕鬆。請問師父有沒有什麼辦法延長他的壽命,讓病好起來?

答:延長壽命不是很容易的。如果說他的壽命沒有盡,壽命還在,但是他有一個很強烈的業障過不去,這一點還容易做到,只要你破障就好了。如果他陽壽已盡,而且業障又現前,那就很難,這個就比較麻煩。很多人死亡的時候是陽壽沒有盡就死掉了,突然的業障現前,這種要救,只要遇到好的法門是可以救的。當然,延長壽命的話,我們一般來說,大乘佛法放生、誦經、念佛都可以。懺公師父說,誦《金剛經》對延長壽命很有幫助,《金剛經》。我覺得都可以嘗試。

如果你真心念阿彌陀佛,你該好的時候就好起來,該走的時候就走,但是你要對這句佛號很有信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修習所有的法門,你內心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你看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的人心裡面,產生的效果不一樣。這表示什麼?表示念佛,你的過程是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他是很重要。有些人根本沒辦法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開展出來,你做不到,你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方法。有些人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接觸的時候,他就可以把他的功德開展出來,就是你要掌握他的心法。我覺得念阿彌陀佛,如果他的心理準備夠的話,應該是可以,會有效果。

5、請問法師要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呢?

答:我們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這道牆壁諸位知道是什麼嗎?對啊,就是妄想。所以我們就覺得剛開始的時候,你看打佛七的時候,我們覺得離佛好像距離很遠,因為你中間有妄想。你差不多念了兩天、三天以後,你會覺得,哎,好像感覺你跟佛陀距離拉近了。這表示你妄想減少了。一個人要念佛要少妄想,就是你沒有什麼原則,多訓練。當然,我剛剛也提出一個觀念,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是先有目標,才有佛號的。就好像一個人,先有目標,才去賺錢的。如果你一個人沒有目標,你也不會很在乎賺錢的。我要去蓋一棟大廈,我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你有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只有錢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地賺錢。你一定是先設定你來生的願景,你希望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種種的願景,而這個時候只有佛號可以幫助你,你才能夠死心塌地地安住在佛號上。所以你要沒有妄想,第一個,你要有一個目標;第二個,你要多訓練。剛開始都是跑掉了,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我們打佛七也會有方法,到時候會告訴大家。這個妄想,你要能夠多多地訓練,它就會慢慢消失掉,因為它是不真實的。

6、請法師慈悲,行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到極樂世界有機會修六波羅蜜嗎?有這種因緣嗎?

答:我們後面會講到很多因緣。極樂世界它為什麼提供你五種神通?你如果說你不修六波羅蜜,就極樂世界乖乖地呆著就好嘛!古德說,阿彌陀佛他不但提供你一個這麼好的環境,他提供你五種神通,就是讓你親近十方諸佛,然後廣度眾生用的。五種神通就是讓你離開極樂世界,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要不然他提供神通給你幹什麼?這個後面在最後一個願文會說到。

7、曾經有人問說,淨土法門可信嗎?我回答說,很難相信,我也不知道。這算謗法嗎?

答:應該是沒有。你說,我很難相信,結果,我也不知道。這個叫愚癡啦!這不是謗法啦!謗法是邪見,愚癡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愚癡頂多障道。但是,你不能說它是罪業。邪見就是罪業了,邪見跟愚癡不一樣。因為你愚癡,你還猶豫不決。所以,你看外道叫邪見,你沒有學佛,也沒有學外道,這個頂多叫作愚癡。外道就是邪見,因為你是堅固有想法了。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剩下不能回答的我們明天回答,再不能回答的就佛七的時候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8、修淨土的佛弟子應該如何發願?應該在淨土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應該先從淨土轉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再成佛?

答:這等於是兩個問題。第一個,修淨土的應該如何發願?修淨土的人你心中只有兩個願望,只有兩個願望而已:第一個,你要厭離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這個願開出是兩個。有些人他想要求生淨土,但是娑婆世界的手沒有放掉,這個會有問題的。諸位知道嗎?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你這邊打滾太久了。諸位,你知道你長久以來都呆在哪兒?呆在娑婆世界嘛!你跟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都太熟了。

所以,憨山大師說,你只有欣求極樂,沒有厭離娑婆。結果,娑婆世界是熟境界,極樂世界對你來說,你只是依稀彷彿了解,叫生疏的境界。臨終的時候,心是隨熟的境界轉。所以你厭離娑婆也很重要啊!所以你發願是,它是兩個方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都有。那麼到底,你到了淨土以後,你是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先度眾生再成佛?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佛法很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由你決定。如果你是悲增上的菩薩,當然你就會去先度眾生;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薩,你就會去先成佛道。怎麼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呢?可以測試。可以從你的學佛的緣起看出消息,就是你當初的發心,有些人是看到眾生的苦而感動發心的。你為什麼想成佛?因為我看到眾生太苦了,我要趕快幫助他。他是緣眾生無邊誓願度而發心的,他是緣眾生的苦而發心的。

有些人他為什麼發菩提心?他看到諸佛的功德太殊勝了,他也想要成就而發心的,從這個最初的你發心的緣起,大概就知道你這個人的根基了。但這兩個都不錯,沒有說誰好誰壞。但是從這個緣起可以判定,有些人會先成就聖道再度眾生;有些人會先成就眾生的緣,福報會很大,然後再成就聖道。你去回想看看你當初是怎麼學佛的?當初你為什麼受菩薩戒?你那個最初的念頭你找出來,你大概就知道你未來成佛的時候,是先成佛,還是先度眾生,大概跑不掉,那個根基養成以後很難改的。但這兩個都不錯,都不錯。


淨界法師:可以有妄想,但是不能隨它而轉

諸位要知道,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要進步快一點是有捷徑的,其實佛法是有捷徑的。佛法如果沒有捷徑,那天台宗就不要判教了,沒有高下了。為什麼天台宗要判成藏、通、別、圓四教呢?為什麼它每一個法門,它有的是腳踏車,有的是牛車,有的是大白牛車,就是說它進步速度有快慢嘛,不是說你學佛久你就進步快,不是這個意思,跟時間沒有關係的,跟你的方法有關係。

你沒有掌握一個方法你學佛三十年你還是老樣子,因為你走不出妄想,你的人生就無解,你來生來照樣打你這個妄想。你如果說要進步快,你要先找到你的生命的原點,就是《楞嚴經》說的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道理太重要了。就是你要住在什麼角度?如果你住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人生,你今生無解,你也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因為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你的無量的妄想,你的佛號根本沒有用,你根本走不出妄想。這時候臨終的正念,什麼叫臨終的正念?就是走出心中的妄想,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樣。

我們可以有妄想,但是你不能隨它而轉。我要求你沒有妄想,這個叫做強人所難,因為也沒有人做得到。所以臨終的正念有兩種,一種是聖人的正念,它是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完全沒有妄想。這個是誰呢?這個是藕益大師印光大師的臨終正念,沒有妄想。我們凡夫的正念叫做不隨妄轉,不是沒有妄想,就是你不要受它干擾。那麼不受它干擾你站的位置就很重要了,站對位置就很重要了,這是關鍵。我們要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面對煩惱,要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也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處理事情,就是把生命回到原點。

這個你平常就要訓練了。我們舉一個實際例子,比方說你跟你兒子起爭執了,你跟你兒子之間會起爭執一定有業力,這個事出必有因一定有業力嘛,反正這個孩子來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來還債第二個他來討債,他如果來討債他給你的痛苦就很多,他如果是來還債他幫助你就很多。但是也不可能全盤是討債,也不可能全盤是還債。這人生的因緣啊這個是苦樂參雜,假設這個兒子他是觸惱了你,你要怎麼解決,你一定打妄想,因為這個業力刺激你感受妄想執著,你就住在你的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沒辦法解決了。

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就有兒子嗎?沒有嗎?你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本來就沒有你最後也沒有,你死亡的時候你有把兒子帶走嗎?也沒有,所以這個兒子是個過程,本來無一物,你何必惹塵埃,這個本來無一物太重要了。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那只是個因緣業力的顯現。

其實這種公式放諸四海皆准,你本來就有房子嗎?你本來就有兒子嗎?完全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我們今天要不隨妄轉,你要先從妄想裡面跳脫出來,這個很重要,叫做安住真如。這個《楞嚴經》,整部《楞嚴經》講了十卷,開悟的楞嚴就是告訴你安住力,你要站在什麼角度來處理問題。

我們人生有兩種思考模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你有兩種選擇,看你是要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還是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反正人生不是有就是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站在本來就是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因為這些因緣沒有人可以,不能障礙你,你就能夠做你該做的事情。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這個是大智慧的人。你執著有來面對空,因為你總有一天要空嘛。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你人生就很無奈。你完全被業力牽著走被妄想牽著走,兩個都牽著你。

我們現在會把人生弄得很複雜,會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就是我們站錯了位置。我們思考事情的時候,我們習慣性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我們太在乎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影像太在乎了。太在乎的結果讓你今生很痛苦,第二個你生生世世的業力就很重,你又觸動了生死業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你還沒有離開家之前,你是這樣子的,後來你離家出走你跟那些乞丐搞在一起,你就整個跟妄想打成一片了,但是你恢復你從剛開始離家出走的時候你是怎麼回事啊,你要把你原來的面目找出來,否則你人生無解,本來清淨是最重要的,就是說,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諸位,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反應,記得是調整心態。如果你現在起煩惱了,不要馬上跟人家講話,這個錯,不對。你先告訴自己我本來沒這件事情,你要先從妄想裡面跳脫出來,你要先遠離對立。

那麼你站在一種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世,你的心是寂靜的。你不斷的訓練自己,告訴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先念三遍以後再來處理事情,你慢慢慢慢你就在真如裡面安住了,臨終的正念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諸位,臨終的正念不是靠佛號去壓妄想。很多人不知道,以為用佛號去壓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對手。藕益大師說,你這個人不理觀,沒有真實安住真如用佛號來壓妄想呀,他說你一天持十萬聲佛號持一百年,你壓制的妄想如爪中土,你沒有調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臨終的正念是靠理觀,諸位,你不可能說你生生世世打這麼久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覺也打,你今生幾十年就要處理,不是這樣子的,不是這個意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處,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根本,你安住錯了,後面的調伏引導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因為你安住錯了你就很辛苦了,整個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別人很多的時間效果更糟糕,沒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完了。

這個地方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找到我們生命的安住處,雖然我們還是會打妄想,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來清淨的角度。

所以我們再看第二個返妄歸真,今欲返本,那麼我們現在從妄想裡面要恢復到本來面目,就必須要先發願,一者立斷惡的誓,二者立修善的誓,三者立度眾生的誓。那麼斷惡就是修這個戒定慧,遠離雜染的身口意的行為,複本清淨名為斷德。那麼修善呢?就是修種種的六波羅蜜的方便,這個叫積集資糧,那麼複本自在這個是智德。那麼第三個度眾生,修慈悲行,那麼複本平等,名為恩德。這個修行的次第,先求斷惡破惡,先求破惡再顯真,就是先遠離這個妄想。

過去有一個雪峰禪師,禪宗的一個大德,那麼有一個禪師他等於是比較後輩的,他去參訪這位雪峰禪師,那麼從山下慢慢慢慢爬上去以後,看到雪峰禪師就頂禮了。雪峰禪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禪師說我從山下走上來。雪峰禪師說,那你辛苦了,一路辛苦了。那麼這個禪師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說我仰慕你的功德,所以我不怕辛苦。那麼這個時候,禪師是明眼人就講一句話說:汝猶醉在。說你還沒有醒過來,這個古代的人善根深厚,你折服他你罵他,他起慚愧心。他馬上跪下來說,請和尚開示如何讓我醒過來?我不遠千里而來,我就是希望你指點我一條明路,我不知道怎麼下手。雪峰禪師講了一句話而已:出去,然後轉身就走了,出去就是說,你要從妄想裡面走出去,不要老是住在妄想裡面。

我們剛開始不是去調伏妄想,諸位要知道,你如果你現在思考模式還是很衝動,拿著刀就敢跟那個有機關鎗的妄想去對抗,你最後死路一條,你最後一定有嚴重的挫折感。剛開始不是跟妄想對抗,不是啊,先從妄想跳脫出來。所以先有安住力,才有調伏力。你要先站在一個沒有妄想的角度先跳出來,然後你才有資格去對治妄想。

修行的次第一錯亂你就完了,你根本一生一世無成。安住空性不隨妄轉,空性就是清淨心,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道證法師:改變價值觀——執著變灑脫

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禪宗有一位祖師說:「快樂無憂,是名為佛」,但是我們時常都不快樂,所以一直不能成佛,那怎麼辦呢?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我們來想想看,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呢?可能是因為我們失去一樣很喜歡、很寶貴的東西,也可能是失去一個很喜歡的人;比如說先生有了外遇,喜歡上別人不回家了,或者是好朋友誤會你(你),你失去了一個好朋友;也有可能是聽到一句很不中聽的話或者批評;也可能是工作的成果或者考試成績不如理想;也可能是因為失去一個好機會或者是沒有得到關懷,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發生這些事情,我們就會不快樂呢?

「價值觀」令人不樂

如果今天丟掉的是一件不太喜歡的東西,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平常啊,心裡不會難過,因為那件東西你覺得不怎麼有價值。

如果今天是別人失去了她的先生,你也不會覺得不快樂,可以說根本就不會受影響。因為別人的先生對你不怎麼重要,你不認為他對你有份量,就是送給你,你也不認為有必要,所以失去了也覺得不要緊啊!

有些話我們聽了實在很不合意,譬如說嫌我們不好的話,人家如果說:「你為什麼那麼笨啊!做這個是什麼工作啊!考這種什麼成績啊!」,我們聽了就會很傷心。第一方面,因為他嫌的是「我」,我們對自我都有執著,如果他嫌的是別人,我們就不會那麼難過。第二方面,因為我們覺得「笨」是不好的,「能幹的」、「棒的」才是好的。因為我們有這種觀念,認為「笨」比較沒有價值,「棒」的才有價值,所以聽了那種話才會不高興。

那一種比較有價值呢?

其實是不是「棒的」就比較有價值,「笨」就比較沒有價值呢?是不是成績好的人比較有價值,成績不好就比較沒有價值呢?這是不一定的。我小時候隨著別人的觀念也有這種想法,但是現在,我完全舍棄這種觀念。有些父母對我說,本來他覺得有幾個孩子很棒很好,結果那些孩子都去留學了,沒有一個留在身旁照顧他,當他老了,骨節酸痛、行動不便的時候,竟然是那個最笨、不能去留學的孩子留在身邊照顧他,你說是那一種比較有價值呢?

價值是沒有標準的——隨人心執著而定;執著的愛,使你痛苦

「價值」是沒有標準的,是隨著人心的執著才訂出來的。譬如說,對一個小學生來講,可能一台電動玩具對他很有價值,但是對我來講,實在沒有必要。所以一個很愛電動玩具的孩子,如果他的電動玩具丟掉了,他一定很難過;但是對我來講,我本來就不要,如果丟掉才不會佔地方,反而更好。所以可以說,其實不是失去什麼東西會使人痛苦,是你愛那個東西的「執著」才使你痛苦。假如你有一件貂皮大衣價值連城,可能你會很得意,穿起來很快樂,不過如果丟掉了你也會很著急,好幾天睡不著又吃不下;但是對我來講,那種衣服是充滿了殘忍的血和淚,我一輩子都不想要那一種衣服。所以價值是沒有標準的,是個人觀念不一樣的,也是隨時在改變的。

認為有價值,就不能看破、放下

我們時常說:「看得破、放得下」。如果你覺得某一種東西,或者是某一件事情還有價值的話,那是不可能看破又放得下的。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去體會,體會到認為一件事完全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才有可能真正看破,把它放下。

——輯自《毛毛蟲變蝴蝶》


明一法師:被自己的成見拖入妄想執著中去

前面我們看了很多有關「業」的日記,知道了我們的「業」主要表現為成見、價值觀、思維模式、習慣等等行為結果的精神方面。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精神方面的意識,不容意接受新的價值觀、思維模式、習慣等等精神狀態,那麼我們就算是被成見所障礙了,我們佛教徒稱之為業障。

佛陀開悟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裡說妄想執著在目前看來,主要就是成見。因為我們最大的成見或者說一切的成見就是這個妄想執著。我們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智慧等等都是因為我們對事物存在的成見障礙了。

因為我們的成見不是一天兩日形成的,是歷劫以來日積月累起來,真的是冰凍三尺飛一日之寒。而且,我們的成見不光是在今天表現出來,積累起來,而是一邊表現一邊積累。遠的成見我們先不說了,我們看看現在生活中,我們的成見是怎麼積累起來的。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所看的電影,總是看到電影或戲劇中的反面人物或者說是壞人,都是相貌丑陋。而正面人物(或者說是好人),都是相貌英俊。於是在我們小小的心中,就形成一種壞人都是長得丑陋,好人都是長的很英俊的成見。現在即使我們知道,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成見,但我們還常常會犯這錯誤。

因為有了這個錯誤的成見,我們常常以貌取人。認為相貌丑陋的人,其心靈一定丑惡,相貌英俊的人心靈一定美好。有了這種成見,我們就算是完蛋了,因為我們如果以這種成見去使用人才,那麼我們的事業必然是障礙重重。因為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成見。

再比如我們總認為錢可以無事不辦;再比如我們常常認為保母就愛佔便宜,常常會手腳不乾淨;再比如我們總認為民工是社會不安定的根源;再比如我們總認為漂亮的蘑菇會有毒;再比如生病了就要多吃東西增加營養;再比如……無窮無盡的成見,這裡是舉不完例子的。

可以這樣說,我們的成見遍布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修行中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稍微用點腦筋思考一下就會知道,這些成見是多麼可怕。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可怕的成見世界之中。我們被自己的成見牽著鼻子走,對這自己的喜歡的就貪;對著自己討厭的就嗔……

我們不但擁有這麼多的成見,我們還在執著於這些成見。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由我們的成見在指導著我們;我們的行動無不是由我們的成見在左右著我們;我們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是對的、那是好的、這是黑的、那是白的……等等二元對立。

這些二元對立就是因為我們的成見而產生的。這些從大到小的各種各樣的成見,生成了我們二元對立的觀念,這些觀念接著就障礙了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機會,失去了正確判斷的能力;使得我們失去了處理事物的智慧……使得我們墮落在妄想分別之中難以自拔。

我們就是這樣被自己的成見拖入妄想執著中去。所以,我們一切妄想執著可以說都是因為成見而有,因成見而起。同樣,我們要想跳出我們的妄想執著的深淵,我們就要去掉我們的成見;就要克服我們的成見;就要放棄我們的成見;就要斷掉我們的成見;就要……否則就脫不出這個成見的輪迴。


廣欽老和尚:修行人是境遇愈壞愈好

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只有三五個人。人多才有壞的可參,那些壞的人,才是我們的指路者,這樣才會進步。祖師大都出自廚房、種菜……等,在最沒人注意的地方、最沒中用的地方修行。

參是要參壞的,不要因為被人打擊,就覺得他是壞人。其實,他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把我的頭砍掉,我也要度他。要修到不生不滅,現出我們的本性、佛性。參人的壞處來修正自己。

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了家是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樣,不是爭對不對。以前有兩個徒弟打坐,一個坐得很莊嚴,一個坐得東倒西歪,可是師父拿起鞭子,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

要是現在的人馬上起嗔恨心、生煩惱了,但那個徒弟很慚愧地請師父開示指導。修行不是爭對不對,而是要有這種功夫,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你也能接受。

別人說我們,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還是被冤枉,都唯唯諾諾,以不辯應之,心中不起煩惱則智慧生。若是執理與人辯白,則無明起矣。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應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不要說好人、壞人,要把壞人拿來修,好的就好了,哪還要修?就是要參那些壞的,拿來當借鏡。阿彌陀佛多念一點。若人家不好,你不會拿來修,則讓他度走了,為他起煩惱。人都有優缺點,人家好的你沒得到,壞的你卻得去了。我們看到人家不好,把他當做一面鏡子,他不如法,我們可要如法。

修行要掃除四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看到別人的缺點,不要起分別心,應先觀察自己,人皆有佛性。出家就是要舍身,人家怎麼罵、怎麼侮辱,都無所謂,去掉「我相」才好修行。


慧律法師: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過日子就好,這像什麼,你們知道嗎?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顆大鑽石去換一顆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鑽石去換一支棒棒糖,這樣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可憐!你今天求平安,明天呢?明天平安,那明年呢?這個世上你要天天平安,年年平安,可能嗎?不可能!所以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業」要還。所以這個人不懂佛法,念佛要求往生極樂世界,佛本身就會加被你保佑你平安,臨命終又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念佛,晚上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迴向要求往生極樂世界。迴向,你如果不懂問出家眾就懂了,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

 

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愚痴!能讓人永難回頭!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不要以為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