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堅持的力量,來自哪裡?

淨界法師

蕅益大師說,眾生法界造業也是不可思議的。佛法界是不可思議,因為眾生法界造一念心性的時候,心性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當中,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個譬喻,他說為什麼不可思議呢?說我們這一念心性,這清淨的本體就像黃金一樣,那隨緣,就像相狀。你可以把黃金做成佛像,讓人家恭敬禮拜,你也可以把黃金做成兵器去殺人,兵器跟佛像就是它隨緣的作用,黃金就是它的不變之體。當然你說兵器你也可以重新把它燒一燒,又可以做成佛像,那關鍵在哪裡呢?蕅益大師說是在迷悟的差別。眾生隨順於迷惑的因緣,跟隨順於覺悟的因緣,而產生差別不同。這個想,一個是以迷惑來引導的,一個是由覺悟來引導的。

不過這個地方的想,我們再說明一下:

我們一路看來,你要超升比較高的境界,想是不夠的,他要達到純想的時候,還加一個思。五遍行裡面,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常說思想思想,其實這個觀念不對,應該是想思,思就是種決定性的造作。比方說,很多人說,我內心存有善念就好了,我乾嘛受戒呢?不一樣!你沒有受戒,你對於持戒這件事是存在這個想,我很想要做善事,但是你受完戒以後,到思的時候,是我一定要造善業。

諸位知道想跟思有什麼差別?一種是一種增上意樂。你看我們為什麼淨土宗一定要發願,我為什麼要發願呢?我覺得淨土很好就好,不可以!因為你很想要往生,這叫作想;我一定要往生,這叫思,這地方有所不同。這地方就是說,你內心的堅定的力量,這個是成敗的關鍵,那種堅持。你看我們修行人你最關鍵就是,每一個人都會修行,但是那個力道有所不同。你看懺公師父對善法的堅持,我們比起來就差一截的,當然這就是善根的問題。那麼這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能夠堅持,而我們就沒辦法堅持呢?智慧淺深有差別,就在那個勝解,對功德法的勝解。

我自己參加佛七,我有這種感覺,你看我們同樣是依止佛號來抗拒煩惱,以一念敵萬念,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每一個打佛七的人,都是妄想紛飛才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是寂靜來打佛七,都是在這個地方,打滾了很久沒辦法了,到佛堂去,把佛號提起來,誒,有些人一下子就上路了,有些人他念了七天還是老樣子,佛號總是建立不起來。關鍵在哪裡?就是你沒有堅持佛號嘛!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那個堅持的力量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對生命的勝解,對淨土功德的勝解,那種堅定的理解。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說:誒!我們看那麼多經典幹什麼呢?看那麼多經典你平常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你讀聖賢書,你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但是你一旦修行的時候,你真妄交攻的時候,你會對正法多那一份的堅持。那一份堅持就是養兵千日--平常的聞思來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想,你不能停留在想,要到思,到增上意樂。好,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情跟想的差別,做一個說明。


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淨界法師

妄想為什麼會創造出六道輪回來呢?(這一段很重要)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關鍵在有無相傾,這一句話很重要!

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是一個不知道真如本性、整天向外攀緣的人,為什麼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遇到染污的因緣,起了惡念,造了殺盜淫就得果報了。那麼一個人到三惡道的時候,他在苦中,會起慚愧心;慚愧心久了,累積到一個能量,他的慚愧心,又變成一種堅固妄想了;慚愧心表現出來,他就產生無殺盜淫的善念,變成他的一個強大的勢力,就出現人天果報:人天果報久了以後,他那個慚愧的善念,又慢慢放松了,累積了一個放逸的堅固妄想;一個人一旦放逸了,就驕慢;驕慢之後,貪嗔癡慢又出來了,又累積一個惡念出來…所以他的生命,就永遠在惡性循環,痛苦的時候起慚愧心;慚愧久了,得到快樂又開始放逸,然後就這樣不斷的輪回!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跟有無相傾,起輪回性這句話相符的──他說: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這一句話是針對凡夫。

說:凡夫在造善的時候,已經產生一個惡的因緣在裡面,因為他貪愛果報,所以他造善之後,快樂果報現前的時候,他肯定會放逸的,結果就埋下三惡道的一個因種。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從事相上的覺悟是不算的。

你說:我現在很痛苦,我真的不敢造惡了。這個覺悟還不夠!因為事相的覺悟,好了傷口,忘了疤。我們過去在三惡道多痛苦,卻沒有一個人記得了,所以真正的覺悟是從道理上的體會。

我們沒有通達心性的人,怎麼作,都不可能離開輪回:造善、快樂的時候,開始放逸;放逸久了,產生痛苦;痛苦了,又起慚愧心,慚愧心…又開始造善、放逸。就是這樣─善中帶動惡,惡中帶動善,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我們三界的果報。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楞嚴經》…你才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原來我的本性是清淨的!

所以讀《楞嚴經》的人,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很冤枉,無量劫來,白白的受苦,實在是很冤枉!

所以你會重新開始創造未來。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