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為何要求「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要求學人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要求學人一晝夜或十晝夜「一向專念」。

徹悟禪師說:「念佛若能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

既然惡人臨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十念也可往生,為什麼又要求一不心亂呢?《彌陀要解》對一心不亂,作了詳盡的解釋,文說:「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惑)思(惑)先儘,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世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圓至頓,以念念即佛故。」大師這樣解釋,對學人很有幫助。

為什麼要求學人持名要一心不亂呢?《要解》又說:「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這是持名要求一心不亂的理由。

離欲上人說:「全部佛法,歸結到一點,即是斷除妄念。」《楞嚴經》說:「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攀緣心就是妄想心。就是第六意識在起作用,妄念不能斷除,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輪迴。眾生生死分二種,即「粗生死」和「細生死」。人從出生到死亡,叫做粗生死,妄念生滅,叫做細生死。妄念不斷,生死難了。佛所製定的修行法門,如參禪、觀心、念佛、持咒,無非教人斷除妄念。佛說:「妄念若歇,歇即菩提。」當妄念歇下,妙明真性即會呈現出來。南懷瑾居士也叫學人要「善護念」,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元音老人說:「什麼是生死命根哩?就是我們的顛倒妄想啊!……當我們用功作觀或念佛,用到著力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別無他念。這生死命根——妄念,即將終斷。到最後忽然根塵脫落,一心不亂,當下即親見真佛,生到淨土了。」

他又說:「現在我們就持名念佛法門來談一談它修法的奧妙。釋迦文佛默察末法眾生垢染深重,難以打開玄關識鎖,離苦得樂,從悲心中運用廣大智慧,巧妙地設一念佛法門,將一粒清淨佛珠——萬德洪名——安放在眾生妄染心中,密密轉移其顛倒妄想,從切近處斷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開敷,見彌陀佛性,往生淨土。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貪、嗔、癡。念貪、嗔、癡則殺,盜、淫業起,生死輪迴無有止息。

佛乃因勢利導,抓住眾生不能無念的習氣,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來代替妄念,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妄念轉為佛念,染心換為淨心,從而輕而易舉地往生淨土,出離生死。古德云:‘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蓮池大師云:‘念佛就是於眾生生死切近處(妄心)作最親切、最簡易的轉換。’我們如果不體察佛祖的深心和偉大的教導,認真以念佛的功行來改造自己,單靠依賴彌陀之願力接引往生,又怎麼能達到目的呢?古德云:‘單修(單靠彌陀願力)生西難,雙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應)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們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確切不移,無可改變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問哪種人,都須遵照這確切的指示,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統統攝在一句佛號上,綿密提持不絕,自然於不知不覺中將妄心轉化為佛心,與西方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

念佛法門,雖說是易行道,從即生成就,現生就證得念佛三昧來說,似易而難。我有個同修講:「老師您開始講修淨土法門很容易成功,十念可以往生,老鼠、八哥念佛也可以往生,現在越講越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說:「說法要對機,對初念佛人,要說往生很容易,引其入門,就要告訴他,怎樣一步一步前進。好像學生一樣,對幼兒班學生說,你來幼兒班,有唱歌、跳舞、玩木馬、吃糖果,多開心。他就來了。如果一開始就談學習很辛苦,他就嚇跑了。這道理是一樣的,我現在仍舊在說十念可以往生。不過學佛,修淨土應從易處信入,難處下手,決定成功。」

再錄元音老人對「淨念」的開示:蓋「淨念」二字非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淨心念佛,即為淨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忘,空有皆泯之正念,方為淨念。

至於「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忘,本性顯發時為初顯淨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座都顯,須隔數周、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為靜中相繼,相當於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復打失,不能稱為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煉,上而至於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歷歷,無有走著,方為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禪宗「保」字功夫的第二個階段功夫,是為事一心。

三、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法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癡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為事事一心。斯真淨念相繼者也」。

以上是元音老人對「淨念相繼」分四個階段——理一心,事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也是運用華嚴哲理指導念佛的開示,要達到這一步相當不容易,但只要功夫深,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呀!

《要解》又說:「非持名妙行,何由滿所願證所信。」我們決定生淨土,一定要持名,才能滿所願,證所信,證明自己所信的淨土法門真實不虛,所以我決定把現有事務處理完畢,告一段落,有些任務都分配好。個人白天以念佛為主,晚上仍輔導青年佛子學習教理,做到念佛、學習、弘法三不誤,得「一心不亂」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必須掌握四大要領

昌臻法師

「都攝六根」就是一心,「淨念相繼」就是不亂。

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這個是根據什麼經典呢?主要就是根據《阿彌陀經》。

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持名念佛,持念佛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快的一天、兩天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慢的六天、七天也能達到一心不亂,實際上更慢的是要幾個「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念佛七的最後的目標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

達到了一心不亂就可以保證往生,「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及西方三聖等大菩薩們就顯現在這個人的面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就依仗阿彌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淨土。這個就是我們舉行念佛七的根據,這個也是佛陀對我們的開示。

怎樣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第一點:放下一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念佛「七」中來。

在這七天之內,不要想家務事,不要擺龍門陣。我們參加的人應當把一個「死」字頂在腦殼上,應當時時想到好像臨命終時一樣。有這樣的思想,才有緊迫感,才能發起勇猛精進的心,才能夠生起至誠懇切的心。這個是我們首先必須具有的思想準備,這個非常之重要。

第二點:要掌握念佛的要領。

根據《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上說的兩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個窗口。攝,就是收攝、收攏。都攝就是一齊收攏,把這六個窗口統統關閉起來,單單提起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就叫「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心,「淨念相繼」就是不亂。所以做到了這兩句,就達到了「一心不亂」。

這六根裡面意根是關鍵,心猿意馬,無始以來的習氣是很難對付的。其次就是耳根,也不好收攝。如果我們能夠把意、耳兩根收住,其他的四根就容易收住了。所以「心念耳聞」,就是都攝六根的要領。希望大家都要掌握這個要領,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提起精神,高聲念佛。

永明禪師開示:高聲念佛,可以振奮勇猛精進的心,可以排除散亂和昏沉,可以使諸佛歡喜,可以使天魔恐怖,可以使三途息苦。就有這樣大的好處。

大家平常在家裡雖然也在念佛,但有顧忌,不敢大聲念。我們在這七天中,一定要振作精神、高聲念佛,不要只在喉嚨上打轉轉,更不應該閉口不念,古代高僧早上起來站在山頭上高聲念佛,使附近的居民都能夠聽到佛號、種下善根,這個就是很大的法布施。

還有的高僧,在冬天念佛要念得全身出汗。這說明拿出全部精力在念佛,可見高聲念佛非常重要。反過來說,如果念的聲音很低沉,或者只在喉間模糊地念,這樣精神容易渙散,妄念容易滋長。

念佛的快、慢、高、低都要合節拍。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聽大家念佛的聲音,不是只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而是要把自己念佛的心及聲音都溶彙在大家的有規律的念佛聲音中去,這樣念佛自然就容易感應,也不會覺得疲勞。

第四點:要防止散亂和昏沉。

我們都知道,散亂和昏沉是我們念佛的兩大障礙。如果能夠做到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那麼我們念佛功夫就容易成片。成片以後,就容易做到一心不亂。

怎樣防止散亂?

必須至誠懇切地念,必須按「心念耳聞」的方法去唸。必須做到念一個字、聽一個字,念一句、聽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裡聽得明明白白。

這樣念,雜念就無從產生,保證心不會散亂。如果聽不清楚,說明產生了一些雜念,就有一些散亂。如果完全聽不見,就說明雜念佔了上風,我們的心已經跑得很遠,大家可以試驗。

還有,在殿堂內,眼睛不要東張西望,目光應該自然下垂,只看到身前三尺以內,一心念佛,不管旁人,不要到處張望。如果東張西望,必然引起妄想。

口裡雖然在念佛,心已經跑遠了;人雖然在殿堂上,心已經不在殿堂內了。這樣念佛,效果不大;這樣念佛,得不到受用。再說怎樣防止昏沉?高聲念佛,是防止昏沉的有效辦法。

但是我們坐著默念的時候,容易發生昏沉,怎麼辦呢?

這與坐的姿勢很有關係。我們身體要端正,腰要挺直。不是挺胸,而是腰,腰部要打直,要坐得舒適。小腹部要放鬆,頭部不要上望,也不要低垂。昏沉來了,必然頭部低垂或者東倒西歪的。

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自己應該把精神振作一下,把眼睛睜一下,把腰桿直一下,這樣可以驅散昏沉的現象。假如昏沉很嚴重,這些方法沒有效果的時候,可以站起來拜佛,這樣昏沉自然就解決了。這是第四點。

這四點是保證我們在七天之內達到一心不亂的重要條件,希望一定要按照這樣做,就可以保證我們都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南懷瑾老師:念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亂!

那麼,念佛如何一心不亂呢?我們大家念佛時,幾乎都是邊念邊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為罪過,不念還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氣,越氣越念,最後胡思亂想克服不了,乾脆放棄,自己討厭自己,念也白念。一般念佛的情況,大致不離此等現象,落在貪、嗔、癡、慢、疑、悔諸種惡習中。

其實,念佛別怕妄想,不要後悔,不要懷疑,首先應相信自己念佛一定成功,絕對往生西方,什麼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掛慮?!現在我們點根蠟燭,大家看看,這根蠟燭在亮,同時冒著黑煙,亮光愈大,黑煙也愈大。我們心念的狀況正是如此,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邊習慣性地亂想,亂想等於黑煙,「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光明,光明不畏黑煙的存在,亂想無礙正念的延續,黑煙儘管冒,光明一直沒有熄過,這不也是一種一心不亂嗎?為什麼要大驚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講,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例如,我們上街走路時,道路兩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這對你有無妨礙呢?沒有。所以,你念佛只須一路念去,其它妄想雜念:哎呀,今天股票不曉得跌價沒有?阿彌陀佛;明天房子賣不賣得出去?阿彌陀佛;李大嬸那邊的利息下次應該收回來,阿彌陀佛。這樣,又想專心,又打妄想,一邊慚愧,一邊盤算,反正只要你中間這條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路前去,向著目的地,不管街上人多人少,規規矩矩直往前走,終會到達。念佛之理就是這麼簡單,毫無難處,所以念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亂,本來已是一心不亂,何必另外苦苦追求?!

至於全然爐火純青的一心不亂,有如火光到達最強烈的高溫,變成青色青光,沒有餘煙。功夫深時,一下「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動了,忘記身體感覺,或者知有身體,但動不了。此時,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體怎麼沒有了?怎麼不能動了?」又自我障礙,自尋煩惱起來。何苦嘛!既然念佛,還管身體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實這是念佛得力的正常現象,非關死亡,何足怪哉!


在念佛的時候心不專注,有沒有什麼方法,讓心專注些呢?

問:年初參加了阿彌陀佛聖號的念誦,到現在已經近一年了,感覺自己的心變化不是很大,什麼原因?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不專注,有沒有什麼方法,讓心專注些呢?

答:您好,您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

1、為什麼我們念佛了,但覺得收效不大。

2、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的心在念佛時更專注。

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開始探討。

念佛要做到如實修行

第一, 念佛時,收效遠沒有我們預期的那樣大,這應該不僅僅是您,而是自古至今,很多淨土修行人都有的困惑。善知識們因眾生的根機不同,開示時的角度也不盡相同。

早在唐代,面對弟子提出的類似問題時,道綽大師是從見解與修行兩個方面為做了開示。見解方面,大師說:「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所以者何?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這裡大師告訴我們,念佛若沒能做到如實修行,就不能與聖號之義相應。其中的原因是念佛者不知道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對聖號沒有生起勝解。

大師說的「實相」指的是如來法性法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體如來藏,妙明真心等;「為物」是指如來的方便法身,此方便法身是從法身本體起妙用,化現成行人念誦的彌陀聖號。

明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又進一步開顯了聖號的甚深含義:「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民國高僧圓瑛大師在解釋蕅益大師這段教言時說:「光壽二義,即彌陀心性。光則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也。壽則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也。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

幾位祖師的開示都在告訴我們,佛號即是真如法界,即是究竟實相,佛號與佛等同。

所以佛陀在《觀經》中,說到眾生在觀佛念佛時,直接宣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之人若是有這樣的見解,並在心中時時牢牢持住,這樣念佛就很容易與佛相應,極為善妙。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我們在念佛時,萬萬不可因為佛號不過短短六字,看到下至剛剛會講話的孩童,上至不識字的老婦老翁都能念,就對淨土法門與彌陀聖號心生輕慢。哪怕生起一絲輕慢之心,便很難與彌陀大願相應。不相應,佛號的功效就很難在我們相續中生起功效。

在修行方面,道綽大師繼續開示:「復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謂余念間故。迭相收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信心不淳,就是有時有,有時無;信心不一,是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還沒有決定的信解,內在的心上還處在猶豫不決中;信心不相續,是指修行時常常被其他的心念打斷。

這是大師歸納的修行時的三種狀態,實際上都是在說信心。淨土法門以信願為先導,信心上有了缺陷,念佛的功效自然會受到影響。反之,若能在信心上淳厚專一,相續不斷,則決定可以往生,若不往生,無有是處。

回到您的問題,我們感覺念佛的收效不大,這只是果。果不圓滿,是因為在因上有欠缺。按照道綽大師的開示,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見解不深,或是修行時的信心不圓滿,才導致沒能獲得我們希求的效果。

大師的開示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用來對照自身,找出原因,原因找到,就可以從因開始改變。

因若圓則果必滿,這是無欺的緣起律。

念佛要一心專注

第二, 雖然散亂念佛的功德也很大,但念佛時若能做到一心專注,更可以讓我們的修行事半功倍。

有沒有一個讓初學者也能做到的簡單的專注念誦的方法?印光大師在晚年,對佛弟子的淨土修行和涉世立身的十二個關要問題以回信的方式做了開示,這就是著名的《一函遍復》。

其中就有如何專注念佛的教誨,大師說:「(念佛)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均須心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開示中大師傳授的方法言簡意賅,行持起來簡單有效,可以說是念佛法門的訣竅。

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像六扇門,若沒有嚴格守護,心很容易沿著這些「門」出去散亂,心一散亂,無論修什麼法,都很難到量,功效很難生起。

如何攝住六根?按照大師的教言,念佛時每一句佛號都力求在心裡念得清清楚楚,並隨著佛號,心中「皈命無量壽覺」心念不退,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實際上就是攝住了自己的意根、耳根、舌根。

如果能在座上金剛跏趺坐,身體端坐不動,就攝住了身根;雙目垂視而不東張西望,這就攝住了眼根;鼻子緣著供香的香氣,或者僅是緣著一呼一吸而不散於它處,就攝住了鼻根。這樣,把心繫於一句佛號上,一聲一聲相續不斷,堅持下去,念佛的功夫會漸漸精純,佛號的功效也就自然顯發。

所以我們平時念佛也好,其他的修行也好,條件具足的時候,在座上完成一定的修量,非常必要。

對於修行過程,像祖師們經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知道了方法,您不妨嘗試一下。

希望上面的回覆能對您有幫助,如有錯謬,我們向上師三寶至誠懺悔。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淨空法師:聽經不能攝心,念佛不能專注,怎麼辦?

淨宗能夠相信,不容易,不是真正的大智,你怎麼可能相信?信的人很多,信中帶著有疑惑。

一切修學淨土的大眾,李老師常講,當年老人在世,我們常常聽說。台中蓮社的蓮友,老師往生的時候,我聽說台中蓮友大概有五十萬人,真正往生的,老師講了,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三、五個往生,其他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信,信裡頭摻雜著有疑,到臨終的時候會產生障礙,你不能往生。

不能有疑,願,願生淨土,但是這個世界親情有一些牽掛放不下,這也不能往生。這都是什麼?都是智慧缺少。

真正有智慧,統統放下,沒有懷疑。真有懷疑,自己不能客氣,不要隱瞞,一定要斷疑生信。

用什麼方法斷疑?讀經,讀經能幫助你斷疑生信。一天如果能讀十個小時,念上三年,疑就斷掉;沒有十個小時的功夫,不行,你的疑惑拔不掉。業障、習氣、罪業、冤親債主都是你的障礙,所以你必須要徹底放下。

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會起很大的作用,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聽經不能攝心,有妄想、有雜念,心不能專注,聽經不生功德。念佛,念念就念跑了,就想別的東西去了,不能專注,這都是業障的現象,這都是不能往生的現象,我們要覺悟,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那怎麼辦?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我推薦給你的,海賢老和尚的光碟,一天真正用五個小時,聽三遍、念阿彌陀佛一萬聲,一萬聲大概兩個小時。要注意佛號不間斷,要注意佛號不夾雜,念阿彌陀佛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

念佛、聽經的時候,最好把電話線拔掉,沒有人打攪你。一打攪,功夫斷了,就破了。難,真難!真有恆心、有決心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但是這些障緣你可不能疏忽,它確確實實把你拉到六道輪迴不准你往生,很可怕。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集) 淨空法師主講


淨空法師:念佛念了很久,心還是很亂,沒有辦法攝心。怎麼辦?

同修有很多人告訴我,念佛念了很久,心還是很亂,沒有辦法攝心。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古人也有。

印光大師有很好的開示,教導我們為什麼念佛念力不能集中?是我們沒有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念力就集中,不會有妄想雜念夾雜。

大勢至菩薩講得好,你看在念佛之前先叫你都攝六根,攝是收心。孟子也講過,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都往外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它都往外跑,你要把它收回來。

觀世音菩薩他有本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修耳根圓通,他的耳不聽外面的,聽裡面的。耳聞,聞裡面什麼?裡面聞自性。念佛法門確實就是反聞聞自性。什麼是自性?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自性的德號,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名號。世尊為我們解釋為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表空間,無量壽是表時間,時空之內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它怎麼不是自性? 印老教給我們,他說古人德行厚、妄念少,心細,所以一般念佛他就得力,功夫就得力。

現在人心思很亂、妄念很多,外面的誘惑力量非常強大。印祖指他自己,他說他不是上上根人,下根,他自己承認他是下根,那怎麼念法?

他有個十念法,不用念珠,用念珠分心,用真誠恭敬心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都行,就是念十句。十句,心裡頭每一句都記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一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到十,這個方法可以攝心、可以養性,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這種念法跟禪定的功夫很接近,就是讓心不散亂。

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這樣就能夠攝心,而且一句一句很清楚。 如果十句覺得困難,可以分為兩段,這兩段,第一段從一到五,第二段從六到十;不能從一到五,又從一到五,這個不行。再不能夠攝受的話用三段,三三四,三三四一定也是要記得,第一個是一二三,第二是四五六,第三個是七八九十。清清楚楚,你就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這樣子妄想雜念不容易進來。

一天念得愈多愈好,隨時隨地都可以念。千萬不要用念珠,念珠撥珠的時候分心,這個不分心,精神完全能集中,這方法好!關鍵就是一定是一到十,再從一到十,永遠是一到十,分三次、分兩次都行,一次最好。

有一個妄念進來就斷掉了、就破壞了;破壞,再從一開始,養成習慣好!他自己在《文鈔》裡講,他用這個方法非常得力,這我們可以效法,這個不難。

但是要成就,關鍵還是在放得下,不能萬緣放下非常可惜,這一生不能往生。你對世間,你搞名利,做了全世界的大法王,最後還搞六道輪迴。世間人尊重你、禮拜你,到地獄沒有人尊重你,也沒有人禮拜你,連小鬼都欺負你。世間的歲月很短,地獄的時間很長,人只有想到地獄苦,真誠心才能生起來。所以不相信有地獄、不相信有因果的人,這個人誠心永遠生不起來。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0四集)  2012/9/9


大安法師:念佛為何要記數,記數不是分心了嗎

問:既然都是念佛,何必要記數呢,記數不是分心了嗎,請師父開示:念佛是記數好還是不記數好啊?印光大師開示念佛著重點要放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上,憨山大師也開示「口念彌陀心散亂,念破喉嚨也枉然」我們是否要計數呢?

大安法師答:念佛的方法是要都攝門根,淨念相繼,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這句佛號上,這句佛號能夠不間斷地念下去,就是淨念相繼。為了使六根攝起來我們要記數。

為什麼呢?在這六根裡面,我們常常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口裡念著佛號,甚至耳朵在聽清楚這句佛號,然而意念就象野馬,它跑了,想其他的東西了,這在念佛法門有一個詞叫輕忽養識,這個意識養在那個地方,培植在那個地方,這樣就達不到都攝六根,一個重要的意根沒有攝住。所以為了使意根攝住,給這個意根不讓它跑,不讓它跑,就有一個方法,好像這是一條到處漂流的船,小舟,給他一個木樁子,把這個小舟用繩子把它系住,不讓它東西去漂走。

那麼怎麼系?就給派它個任務,派什麼任務?記數。你用你的意根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就會記一,南無阿彌陀佛記二,南無阿彌陀佛記三,記到十的時候再倒過來,從一記到十,從一記到十,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心不會跑。因為你的心一跑,馬上就記數中斷,記不下去。所以都攝六根除了念清楚、聽清楚之外,再加上一個記數清楚,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因為六根裡面最難攝的是意根和耳根,耳根會容易隨便聽外面的聲音,意根是容易跑,就象孫悟空那樣的,孫悟空大鬧天宮,一下子到天宮去大鬧,一下子到閻羅王那裡把他的生死簿撕掉,一下子到大海裡要搞一個海龍王的棍子,金箍棒,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想的,我們最難對付的就是這個意根,所以印光大師為什麼特別提出這樣的十念記數方法,如果在古人修行,他心比較清淨,只要他當下提起正念,他就靈明不寐,這個念頭就能夠相續得下去。

但現代眾生心太散亂了,這句佛號一提起來,馬上妄想雜念的洪流就把這句佛號衝得無影無蹤了。於是他就順著他的妄念流呀。現在有一種小說寫意識流,一個妄念接一個妄念,一個妄念接一個妄念。所以他的佛號不是在作主宰,佛號是漂在上面的,他佔主宰的是妄念。這樣念佛就很難得到益處,這還真的就叫口念彌陀心散亂。

為什麼呢?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名號,心裡想著其他東西,甚至還打歪主意。原來有一句話:「口裡念著阿彌陀,心裡想著拔人家禾」,把人家田裡的禾怎麼拔過來,還想這個東西。所以為了使心口相應,記數是一個方法,然後通過記數,心攝在這句佛號當中。

這句佛號是用什麼來繼念?叫意精明,精明根性。就是六根裡面它有一個精明識,用這個聲塵上的識去念這個名號,它也屬於心意識範圍,但是它是心塵的一種心理力量,等到你這種意精明念到能念心和所念佛打成一片,能所相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當入無生忍的時侯,就是實相的心現前了。

所以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方法,六根一定要攝住,攝住六根的方法,對末法眾生,最好就是記數。這是非常要注意的,再就是,有時候你不記數,也可以用觀想。如果你觀得清楚,那也可以。

但往往我們觀不清楚,於是就直接用記數的方法。這是把念佛法跟這種數息法結合起來,大乘的方法和小乘的方法結合起來的一種方法。是比較有效的,你只要去做,可以實驗一下。你原來不記數是什麼情況,記數以後心裡是什麼情況,你再來做一個比較,就有數了。還是提倡記數來的好。

這記數是指一個微觀的記數,宏觀你還得記數,或者一天念五千聲,或念一萬聲,每天也有一個數量給自己規定起來,這就是宏觀的記數和微觀的記數(結合起來)。現在是數字化時代,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也要貫穿數字化的情況,然後有個功課冊,我每天念一萬,一個月三十萬,一年就三百六十萬。你就循序漸進,記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