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有很多人持名不出聲非常不吉祥

這句佛號怎麼念呢?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注:阿彌陀佛)淨土宗它是以音聲來攝心的。

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音聲,它是一個音聲佛事。

所以這個佛號你要透過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心念,念從心起,從你皈依的心生起,這個時候沒有聲音;

那麼聲從口出,那麼經過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一個音聲當所觀境;

第三個再把它聽回去。

所以念佛法門它的整個攝心的方便就是──聽你自己的音聲。

你看打佛七,有很多人不出聲的,其實這個對你非常不吉祥,你的所觀境是音聲,你自己不去創造音聲,那你要跟著誰走啊?

打佛七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能跟著妄想走,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所緣境要清楚的現出來。

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淨土宗是有相行,你前面要有一個所緣境來帶你!你說…你信心具足、願力也具足,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接下來做什麼?就是創造佛號…然後跟隨佛號──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你不創造聲音,你的所緣境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念法塵跟念音聲有什麼差別?

法塵的所緣境──你看《楞嚴經》講到,是非常闇鈍、非常模糊的。你用心去憶念你的法塵,你耗損的精神體力,是聽音聲的好幾倍,這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

所以念佛人,你最基本的條件,你嘴巴一定要振動,即便你輕微的振動都可以,就——金剛持,聲音在唇齒之間,你嘴巴只要有微微的振動,它就是一個聲相,你完全嘴巴不動,那就變成法塵,那就糟糕啦!你很難抓住佛號。

淨土法門是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創造一個音聲→然後再聽回去→然後再創造一個音聲→再聽回去,一念相應一念佛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你一定要聽你自己的音聲。

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印光大師說:

我們把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吸一口氣念三聲,吸一口氣念三聲,最後再念四聲,形成一個節奏,妄想不容易插進來。一個是專注力,一個是相續力。


淨界法師:念佛不出聲心裡默念可以嗎?

學員:請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你先去想厭離娑婆,然後欣求極樂,最後回歸於一聲佛號。那回歸於這一聲佛號的時候,像我們坐下來念佛號,像我們年紀大,念念就沒聲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有的時候,念佛機它念,我可以跟著它念,就是心裡面我念不出來,有的時候我自己念,在我打坐的時候,我可不可以心裡頭什麼也沒想,我就是念那一聲佛號,還是怎麼樣,這一段呢,我就不大知道。

師父:首先我們要知道念佛,諸位,你們認為念佛的所緣境是什麼,所緣境,一定有所緣境嘛,對不對。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但是你要把所緣境現出來,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

你怎麼取到所緣境,所緣境在哪裡,念佛的時候,是什麼?

是的,音聲,對了!它是音聲。它是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它是耳根所緣。你如果都沒有出聲,它就不是音聲,它變成法塵,變成第六意根所緣,那就不一樣。意根在緣法塵的時候,困難度比較高,因為第六意識它是變動,它變來變去,音聲是穩定相。

所以它念佛法門的最低標準,最好是金剛持,嘴巴震動,因為你嘴巴不震動就列入法塵,你要捕捉法塵非常困難,因為它變來變去,你第一句佛號,跟第二句佛號不會一樣,你創造的所緣境都不一樣,你怎麼得到禪定,得到三昧。

你在法塵的時候,你念的第一個佛號的聲相,那個法塵的聲相是大一點的,是明瞭的,是怎麼樣的,變來變去。所以音聲有個好處,它穩定,它保證它每一句佛號是穩定的,你所緣境穩定,你的心也容易穩定,所以最好是嘴巴輕微的震動,叫做金剛念。

第一個它不會耗氣,養神,因為你出聲耗氣,但是你完全不出聲,又沒辦法攝心,所以這個平衡點最好呢,就是稍微出一點聲。這祖師為了在有聲跟無聲之間的平衡點,他創立一個金剛持。那個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念,這個方法很好,因為你經常出聲,你耗神傷氣,但是你不出聲,你心攝不住,它跑掉了,你第六意識的法塵跑掉,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打很久妄想才發覺。

我的意思不是說,你每一堂功課都要修觀,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的心已經準備好了,你這個觀可以暫時不修,但是如果你佛號念得很生疏,很提不起勁,那你就要修觀。所以什麼叫做正修,什麼叫做助行,正修就是說,正常情況就是提起佛號,但是你如果操作得不好了,狀況出來了,你要排除狀況,你這個修觀善加調伏,善加引導就變得很重要。

你怎麼跟自己溝通,先把佛號放下來,因為沒有效果,你看看你到底哪裡出了差錯,要調整心態跟自己溝通。溝通好了上路了,這個觀就不要了,就繼續往前走,佛號繼續提起來,這個叫做正助合行。

有些人一提起佛號就容易昏沈,對不對,他不念佛還不會昏沈,他一提佛號就昏沈,這個你要知道你要拜懺,你真的要修懺。因為你能念的心哪,那個心,已經出了差錯了,已經有障礙。我們一般自己不知道,你那個心,已經被那個業障給卡住了。

所以你早就覺得你那個心跟佛號中間,好像有一個東西障住,你這個效果就很差,因為你每次念佛就打瞌睡,不是打瞌睡的時候還念佛,是念佛就打瞌睡,打瞌睡還念佛,那表示你還不錯啦,但是這兩個分不清楚了。

所以你一提起佛號就打瞌睡,表示有些人心一靜下來,就打瞌睡了,一定要修懺。我提醒你,因為你的造業力薄弱了,你那個能念的心,被太多蜘蛛網蓋住了,如果你不把蜘蛛網拿掉,你那個念佛都沒有效果,因為你身體沒辦法念佛,一具臭皮囊何來做功課,嘴巴也不能念佛,能念佛的是那個明瞭的心哪,這嘴巴只是個工具而已。

有些人的心一路走來,他的業力也沒有懺,煩惱也沒有調,他的心很粗重,那個堪能性都沒有,那個造業力,就是那個修行的力量都沒有,不要勉強,先修懺。你這台車子已經是狀況連連了,不要勉強開啦,先去修理一下再開。


大安法師:念佛你自己的佛號都聽不清楚,這是不可以的。

在六根當中最難攝的,一個是耳根,一個是意根。大家都會感覺到:念佛念佛就會胡思亂想,口裡念著佛想其它的,就說明這個意根跑了;念念念,念得昏沈,念得含糊,自己聽不清楚了,這就是耳根沒有攝住。所以六根當中我們要分析,最難辦的是耳根和意根。好,知道難辦,那就是在這兩個上把它對治好。

攝耳根也就是要把這個佛號念清楚,聽清楚,自念自聽,念茲在茲。念清楚聽清楚,這是必要前提:你聽清楚才有質量。不能含糊,你自己的佛號都聽不清楚,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也不能去趕數量,你趕數量就:「阿彌……」你都不知在念什麼。一定要歷歷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在聽清楚的前提之下,速度可以加快;你不能為了趕速度,念得很含糊。攝耳根,然後意根:當你全身貫注地在聽這個佛號的時候,意根也容易攝住;或者你帶有深切的宗教情懷的時候,意根也不容易跑。

但往往也不容易,它還會跑,那怎麼辦呢?那就要用一種方法,印光大師給我們推薦了一種方法,就叫十念記數法。你給這個意根派個任務:「南無阿彌陀佛」,意地當中就記數一;「南無阿彌陀佛,二」;「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同時你默記數字,從一記到十。記到十呢,再倒回來,從一記到十,從一記到十。你就會發現意根不容易跑,如果意根一跑,這個數字就記不下去,就會中斷,一中斷你知道意跑了。意根跑了,你就把它攝回來,再從一開始數。印祖不斷地在《文鈔》說:「我念佛原來也是覺得妄念波翻浪卷,自從用了這個方法之後,覺得心慢慢地穩定下來了。」他自己得到利益就把這個方法介紹出來。

我們試一試還真的覺得管用。年前我也參加過一次閉關,在關房裡面也嘗試著在經行的過程當中用這個方法,就用「三三四」,當時邁左腳的時候就念三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用你的左耳聽這三句佛號;當你邁右腳的時候你用右耳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你再邁左腳的時候,再念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正好這個速度呢——也就慢慢走,左耳右耳伴隨著你左腳右腳去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也很輕鬆,也比較攝心。大家可以試一試「三三四」,左、右耳來聽,當你那個左耳聽,你就避開右耳,你所有的注意力就傾注在左耳,聽得很清楚;右耳就這樣同理。可以試一試,這都是我們找到的一些把六根攝住的方法。


希阿榮博堪布:心亂的時候,就不能念佛持咒了嗎?

作為初學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靜下來再去念佛,那樣的話,你很難有機會開始念佛,相反,你應該通過念佛使心安靜下來。

心裡越亂的時候,越要果斷地提起佛號、心咒,把散亂、四處攀緣的心收回來。心咒又稱為「心的保護者」,持咒或念誦佛號能夠讓我們的心不外散。

通過長期、耐心的訓練,我們會慢慢習慣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誦的心咒或佛號上,即使在嘈雜、混亂的環境中,內心的專注和寧靜也不易受到影響。

念佛的時候發現自己雜念紛飛,是因為此時你的心比平時安靜,所以才會察覺到雜念紛飛。這是很好的開端,不用去管雜念,堅持念佛,借以時日會見到成效。

另外,剛開始修行的人,很少能做到一心不亂。你需要保持覺察,在念頭生起時,知道念頭生起了;念頭紛繁變化時,知道它在變化。

不需刻意制止念頭生起,也不要刻意輓留。如此保持覺察,自然而然地,就不會那麼容易跟隨念頭亂跑了。久之,心會慢慢安靜下來,安住的時間也能越來越長。

初學者往往以為凡事都有竅門,總想找個機巧的法子,其實最大的機巧就是堅持,串習。

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百遍不成功,就做一千遍。反復堅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淨界法師 : 我再把持名的一些關鍵強調一下,持名的過程當中你一定要扣住的就是……

最後還有幾分鐘,我再把念佛的一些關鍵,再強調一下。我們在念佛過程當中,你一定要扣住,就是:

第一個、把目標確認。我念佛的目的要成就一心不亂,並不是要見到什麼、見到什麼,這些都是屬於枝葉花果,都是虛妄的。你的目標要確認是成就一心不亂,這是一個目標的確認。

第二個,你在過程當中,你怎麼知道你現在念佛,是隨順於功德?還是隨順於一種損惱相?就是說,你念佛,越念,你這個明瞭跟寂靜這兩種相,更加的殊勝,更加的強烈,那就對!你這個方法對!你越念佛,佛號提起來,內心那個昏昧的相狀降低了,內心那個寂靜的力量增加了,就對。如果你念佛的時候,內心昏昧心越重,內心越浮躁,你方法有問題,要調整,這絕對不是隨順三昧相狀。就是要成就三昧一定是明瞭寂靜,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

這整個過程當中,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一定是明瞭相、寂靜相。如果是昏昧相、掉舉相,那就是不對的,方法不對,你一定要檢討,這當中有問題出現,一定要把問題找出來,是你的煩惱太粗重應該對治?還是怎麼回事?要把這個問題找出來,否則你永遠沒辦法進步的。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整個過程要很清楚,你在這個地方有障礙了,這個障礙是怎麼回事?這個石頭應該是要怎麼搬開?是用推土機、或是用堆高機?你一定要把這個障礙的因緣找出來,再找出對治的方法。就是第一個,確認你的目標是要成就一心不亂,並不是求人天福報,也不是求感應神通,就是成就一心不亂,在整個過程當中,一定要保持明瞭寂靜,這整個過程,這大家應該都要注意的!至於方法,我們都說過了。


律航法師《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一、念佛須明真理

生死何來?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須斷妄念。怎斷妄念?莫如念佛,念佛者:以一念而制多念,以淨念而代染念。日久功純,即有念而達無念,念既無,雲何妄?妄念一斷,生死自了。

二、念佛須備資糧

信願行三,往生資糧,資糧具備,遨遊樂邦。
(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己本覺,是心是佛;信佛願力,定來接引;信佛勝智,不可思議,有感斯應,聖言不虛。
(二)生死海中,願為能渡,願生西方,見佛聞法;乘願再來,普度含識;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三)持名正行,心佛不二,佛生於心,聲出於口,返聞於耳,復還於心。六根都攝,淨念相繼,循環不絕,萬修萬去。

三、念佛四遍

念佛法門,遍行一切,人法時處,無不賅攝。
(一)遍一切人:老少男女,貧富貴賤;法界有情,皆可念佛。
(二)遍一切法:教律禪密,統為攝心;一句彌陀,萬法歸宗。
(三)遍一切時:忙閒寒暑,苦樂無記;二六時中,皆可念佛。
(四)遍一切處:行住坐臥,熱鬧僻靜;默念出聲,隨地從容。

四、念佛四訣

念字從心,不僅用口。今為現在,莫管過未。念茲在茲,自得心開。欲知其訣,口耳聲意。
念佛四訣:
(一)口須清清楚楚。
(二)耳須明明白白。
(三)聲須勻勻淨淨。
(四)意須綿綿密密。

五、念佛四要

六根都攝,淨念相繼;意根最要,從這裡入。怎樣攝意,看表自知:
念佛四要:
(一)要虔誠,最忌欺偽。
(二)要恭敬,最忌貢慢。
(三)要懇切,最忌虛浮。
(四)要專一,最忌雜亂。

六、念佛十法

念佛方法,都為百種,茲約十法,可以會通:
1、高聲念。2、低聲念。3、追頂念。4、金剛念。5、默憶念。6、參究念。7、觀想念。8、四字念。9、六字念。10、晨昏禮念。

七、念佛四不

有心貪求,便落執著,因藥成病,玉琳所訶:
(一)不貪靜境。(二)不除妄想。(三)不求一心。(四)不希瑞應。

八、念佛須修三福

世出世間,修福為先;淨業正因,功不唐捐。
(一)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九、念佛須具忻厭二行

(一)厭離行
娑婆穢境,眾苦共集,生老病死,怨會愛離。
所求不得,憂悲煩惱,富貴恩愛,緣盡誰保。
(二)忻樂行
求生淨土,為救眾生,七寶莊嚴,萬種清淨。
金地瓊林,蓮花化生,見佛聞法,載樂載忻。

十、念佛往生在臨終一念

生寄死歸,一切放下;保持正念,千鈞一髮。
往生與否?判在剎那;眷屬助念,西方相見。
附錄憨山大師念佛偈
但觀一句彌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 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 便是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 不可更起差別見

自跋

上來‘念佛要義十則’,作於新竹佛教支會,當時聽眾多不懂國語,不得已隨寫隨講,提綱撮要,加以說明,以期大眾明瞭,至掛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識者諒之。


你念佛念對了嗎?教你正確的念佛方法

文:妙蓮老和尚

我們靈岩山寺不是觀想、觀像,更不強調實相念佛;就是守住本分,老老實實持名念佛。怎麼樣老實?發個至誠心,不亂打妄想;至誠心發不出來就發個慚愧心,以這二種心來精進念佛。從至誠心發出,口中念得朗朗爽爽,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記數,記得毫不錯亂。

一念是如此,百念、千念、萬念也是如此;今日是如此,明日是如此,乃至畢命為期也如此。臨終時必能蒙阿彌陀佛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安住不退轉,直至一生成辦,度生自在。

持名念佛固然要口念,但千萬不要忘了用心念。用什麼心?「今心」。

今者現在、此時此刻;當下這一秒是現在,到第二秒時,第一秒已過去了。鐘一秒秒很有規律的運轉著,我們的心也要如鐘滴答滴答一般,不斷保持著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念無間。當下這句一念過就不再理會,心念緊隨下一句佛號;句句保住「今心」,念茲在茲,不思前、不想後,只把握當下,安住現在。

時時安住就不空過,則道業時時增長,佛果圓成。經雲:「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重要的還有「現在心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萬法亦了不可得,煩惱虛妄也無自性;故念佛時先保持現在心不動,則一切煩惱、妄想之心就沒有了。為什麼?實相無相,三心不可得;能如此正念作觀,即持名而入實相,則可直生上品蓮台!

現在我們是持念佛名,那怎樣觀呢?觀就是觀照,也就是注意、集中心力;觀佛號就是指注意聽念佛的聲音,用耳根觀聽;如果口念著佛號心卻沒聽到,讓佛號跑掉沒收攝回來,這就是沒有觀照、觀聽。

念佛人將佛號音聲聽回來,這就是反聞觀音,此是用耳根修法;聲聲佛號聽回心中,此是憶佛念佛。聖號是彌陀佛,耳聞是觀世音,憶念是大勢至;如此念佛人是取西方三聖為所正觀境、正念法。

念佛不管大聲念、中聲念、小聲念,抑或金剛念、默聲念都好,只貴於「念念淨念相繼」不可間斷!「金剛念」就是只有唇舌在念,你旁邊的人都聽不到;若唇舌都不動,只在心中念,這叫「默念」。默聲念雖是不出聲,但自己心中念得字字分明,也聽得明明白白,意中佛號仍觀得清清楚楚。如是念,心清淨,聲音分明,聽得法喜。

如何知有用心念?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得清清楚楚、心記得明明白白。

能聽清楚表示心在,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雖口念佛,耳未聽明,表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憨山大師也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心佛相依,藉口持念,耳聞,此乃用功之命脈處。

佛家有「多散眾生數息觀」,每個眾生都是心散亂的,天南地北地亂想,這就離不開輪回六道;佛陀大慈悲,教我們不要亂想,斷絕凡心,回歸正念。怎樣回歸正念?數息是一種方法,但沒有佛功德力,還是念佛好。

念佛怎樣念?平時你一面念還是一面天南地北地想,現在要叫它不要想;初步你聽念佛的聲音,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明明白白,心中念一句你知道一句,乃至百千萬句,句句你都清楚。照這個方法念,久之怎麼不得一心?如何不得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不邪思。

念佛可以用念珠念,也可以按手指來計。若用念珠就每念三聲佛號撥一粒念珠,你不要念一句撥一粒,這樣一粒粒撥過去很容易打妄想。我們用功念佛一定要用心念,用功這「功」字一定要「工」上加「力」才行;要發至誠心力,記得好好的。照這樣三聲撥一粒,再慢慢增到十聲一記,用此方法就能對治妄想了。妄想消滅就得念佛三昧。

持名念佛當然重在心,但初發心的要重在身、重在口——身要禮佛、口要念佛。口念得清清爽爽,耳朵聽得明明白白,再加上心在記數,這樣就是身、口、意三業同時用功。

如此日積月累,罪業清淨了、功夫相應了,福慧就來臨;到那時你對一切人事自然應付如儀、得心應手,對任何人不起分別心,不憎不愛、沒有是非,過著最自在、最安樂的人生。學佛的人,此生就快樂,將來還更好呢!


持名念佛的一些重要觀念(一)

※以下是後學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聽法師講《佛說阿彌陀經》時,法師提到執持名號很多的重要的觀念跟開示,以下是根據上課錄音內容,記錄出來的(節錄):

執持名號很多的重要的觀念跟開示,我們來談一談。不管是《無量壽經》也好,《觀經》也好,跟《阿彌陀經》,還有各祖師大德的開示,都還是要我們執持名號是最方便、最簡易,下手易、成就高的。那我們就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觀念,我們要把它搞清楚弄明白。

第一個就是要「老實念佛」。在《印光祖師文鈔》裡面,都離不開的,誰問都是老實念佛四個字。我們一直覺得聽太多遍了不喜歡,想創新的東西,實際上,你看誰老實了,沒有人老實嘛,不然我們修行怎麼會零零落落,不光指念佛法門,如果我們今天修任何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夠老實修行的話,其實都可以成就。那念佛法門,祖師叮嚀我們要老實念佛,這個意思,它有很多的涵意,你不要小看它,覺得很煩。祖師說「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你就聽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可以是有聲音的,可以是心的那個聲音,每一句每一字你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他所謂的老實念佛,我們念佛的要領要抓住。

再來第二個重點就是我們念佛「重質不重量」。很多人拼一天三萬五萬,我不是說不好,但是你要仔細去檢查這個是不是只有在量上有,不然為什麼剛剛蕅益大師沒有說往生與否全由數量之多寡,他沒有講這樣嘛,所以你十萬幾萬,可是你每一句佛號都是這樣滑過去,沒有心的話,那就是白念的嘛;那我們現在是往生,不是拿來計一下功課多少,秤一下幾萬能夠領多少黃金,不是這個,所以要仔細地去檢查你這個佛號一句話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到底滅了多少,有沒有滅啊?一句八十億,十句就八百億耶,你有多少業障,你一天念十萬,怎麼會滅不完,奇怪,可見質不夠。所以在佛時代,就有一對夫婦,老夫老婦念佛,以前沒有這個念珠,念珠是到中國來這個道綽法師,淨土宗這個道綽法師發明的,以前沒有。他們兩個夫婦就拿了一籮筐的穀子,一個是空的,念一句阿彌陀佛,丟一個,念一句阿彌陀佛,丟一個,佛看到這樣子,這樣子根本沒辦法專心嘛,就像我們計數一樣沒辦法專心,佛就教他怎麼念,說你不用這樣念佛,你這樣子念,怎麼念,你就是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然後就把整個一籮筐的穀子搬過來,再念一次,再一籮筐穀子搬過去,因為你念了三十六億嘛。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數量不是重點,重點在質,怎麼樣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攝心地念。所以憨山大師才會講,你如果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啊,這個是重點,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統統失掉重點,一直記那個數字,越多越好,記不夠,算盤沒辦法算,電腦打開用電腦算,這個我不在說誰,說我自己,我自己曾經這樣做過,我用EXCEL每天記多少,什麼時候達到十萬,這個都失去重點,光有那個數量沒有意思,因為每一句佛號那個質量不夠,所以要重質不重量。重質不重量你可能不相信,你說我還是不放心,那個量一定要有,你看唐朝一個屠夫叫張善和,在往生錄上我們常看到,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這樣的故事。他都是殺牛的,一輩子殺牛,也沒有人教他,跟他講這個殺生不好,他一輩子殺牛,等到他臨終的時候,地獄相都現起來,那個每一隻牛,曾經殺過的牛,統統要來跟他索命的時候,他才起了這個大恐怖心,剛好有一位僧人,從他家門走過去,他就請他太太趕快把他叫進來,跟他講,「師父你救救我,我現在非常痛苦,過去所殺害的這些生靈要來索命,請你救救我」,這個僧人就跟他講,「我不能救你,但是我知道有淨土法門,這一個法門,你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這個時候當然照念,念一念,幾句,你說臨終的人,他可以念幾句,一句,十句,果然,他就喊阿彌陀佛帶著蓮花來接他了,就這樣往生,臨終前才念。這《觀經》也有講。我們說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裡面,「乃至十念」,實際上,一念都可以往生,看我們信心夠不夠。所以表示什麼,就是這個質最重要嘛,量沒有啊,你說這個臨終的人,他能夠念幾萬,沒有,可是這一句至誠懇切,他就可以往生,所以第二個重點是告訴我們要重質不重量。

那也有人會問,第三個會問說那要不要拿念珠呢?這念珠有作用,這念珠你念的時候,我們說放下萬緣,心往內攝,你撥念珠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往內攝,念珠有兩個作用,可以幫助你攝心,然後可以幫助你提醒,我們有時候出門等車坐車,空空地在那邊等著,有時候胡思亂想,你不如就是拿起來慢慢念,你只要不趕這個數,數目這個壓力拿掉之後,你都可以慢慢念,你一句要撥一個念珠也可以,你念十句「阿彌陀佛……」再撥一個也可以,看你歡喜怎麼念就怎麼念,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讓我們攝心,這是念珠的作用,有這個作用。念珠道綽法師發明之後,因為在清朝,如果有仔細去看的話,清朝早期他們在宮裡面都誦無量壽經的,前面這幾個皇帝也都信佛的,你看那古裝,清朝的官吏都要戴那個念珠,有沒有發現,那個朝珠,它也是一百零八顆,就是從佛珠演變過來的,官越大佛珠越長,然後質越好,越珍貴的寶石去弄的,這個是另外談的。這個念珠有它的作用,看你歡喜怎麼念能夠讓你攝心,心往內攝,不要手撥著,然後一直看,這邊又怎樣,那邊又聽什麼,一直往外,你六根一直往外馳散的話,你這個念佛就只是消遣,沒效,我們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往內攝,念珠可以幫助你心往內攝。

又有人要問到底要不要出聲念,要念出聲音嗎?出聲好還是不出聲好?這個很多人會問。《大集經》上有講,大集經上講說「小念見小,大念見大」,這句話是說你大聲念佛,你所見到的佛身就越高大,小聲念呢,就見越小,是不是這樣?方便說啦。你如果今天氣力很好很足,你就大聲念,因為它有好處。我們知道剛光復的時候,民國三、四十年那時候,有個律航法師,大家有看過那個往生錄上也有,律航法師,他坐車從北到南去弘法,他在車上就一路念出聲音,念很大聲,車上很多人都看他,照念,為什麼?他說「給你種種子啊,你看我,你嫌我都沒關係,我就是要給你種種子。」實際上,念佛念出聲音有十個好處,經典上講的,我告訴各位。

第一個排除睡眠,你現在念念念,很睏很想睡,你就把它念出聲音。
第二個天魔怖畏。
第三個聲遍十方。
第四個是惡道息苦。鬼道眾生一樣跟我們在同一個空間,只是我們沒辦法見聞,他聽到這個佛號聲,他的苦可以息滅,這個是惡道息苦。
第五個外聲不入。你專注在念這句佛號,把它念出聲音,其他的聲音,吵雜的聲音,別人在講話的聲音,就不容易打擾你,外聲不入。
第六個容易一心不亂。
第七個勇猛精進。
第八個是諸佛歡喜。
第九個是三昧現前。
第十個最重要就是能夠往生淨土。

那你說好啊,那這樣子我就執著我一定要出聲念,其實出聲念很費氣,很多人體力不夠的話,你不堪的,你身體沒那麼好,你不堪,你不必執著。那現在這樣的社會,你說我在捷運裡面大聲唱,唱佛,誰怎麼看我都不管,可能明天就見報了,你說我講的,不要這樣說。所以這個念佛,實際上不管你出聲不出聲,它一樣有十種利益,我一樣唸給各位。這個就是提醒各位,我們要去勸別人的時候,這個家親很苦沒有學佛,念佛法門最容易,勸他念佛,你怎麼講都講不清楚,你說念佛怎麼好,「臨終佛來接引」,「臨終佛來接引,我就臨終再來念就好」,是嗎?不是耶,你沒有講清楚,他為什麼不能接受,你沒跟人家講清楚。念佛當下就受益耶,不是臨終的時候,只有佛來接引才受益,不是的。你看這十種利益,你就可以知道,前面九條都是現生得利益的。

第一個就是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隱形守護。這個經上都有的。
第二個常得觀世音菩薩及諸菩薩守護,就是諸佛菩薩會來守護。
第三個是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第四個是一切的惡鬼,一切毒蛇毒藥不能害。
第五個是一切水火刀兵大難及橫死、枉死、牢獄等,皆不受,這個都是現世得利益的。
第六個是先所作罪,悉皆消滅,所有冤命,更無執對,就是消業障。我們說一聲你誠誠懇懇的念,一聲佛號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在指這個。
第七個夜夢正直,就是夜夢安樂。很多人尤其現在,壓力很大,常常作夢像在做連續劇一樣,都是惡夢,追殺啦,鬼呀,這些東西。你如果常睡覺之前念佛的話,夜夢安樂,或可以夢見佛身。
第八個心常歡喜所做吉利。這個很重要,我們經常心都是歡喜心的話,你做什麼都順利。如果你心裡都是充滿煩惱的話,當然都是跟這些逆境會比較相應。
第九個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所以一到九都是你現在念,現在就得利益的。
第十個才是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親見佛及菩薩放光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從這兩個十大,這兩個十個利益就知道,不管你有念出聲音沒有念出聲音,只要念就有利益。這個我們要清楚。

第五個有人說,現在有計時器,你說我計時,用時間,三十分、一個鐘頭這樣念,好不好?好啊,當然好,只要你願意念,只要行住坐臥,念佛法門就是方便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看你自己,怎麼樣的方式念你的效果好,你就用這個方法,你找出你自己相應的方法,就這樣子念。但是要注意的就是躺著的時候不要念出聲音,這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會傷氣,躺著時候念,念出來會傷氣。第二個就是不恭敬,因為躺著嘛,然後到廁所,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一樣也不要,在不乾淨的地方你不要念出聲音,恭敬這一句佛號,這幾個重點,其他都可以,行住坐臥,只要相應你都可以念。

第六個就是有人念佛很容易上火,就是火氣有時候嘴巴破掉舌頭破掉,很容易上火,這個要怎麼辦,是不是就不要念了?有方法,我們在《天台小止觀》也看到,如果容易上火的話,你就是把心念往下降,降到肚臍以下,你看要把心念放在丹田也好,或者放在腳底,就是湧泉穴的地方,把心念放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行,你起來走,走著念,把心念放在腳底,或者是你可以觀想,經行的時候有一朵一朵的蓮花,你踏在蓮花上,這樣觀想,尤其要睡覺之前,如果你的睡眠品質一直不好的話,你就可以睡前走一走,五分鐘十分鐘走一走之後,再去睡,把那個火氣往下降,降完了之後再睡就很容易睡,然後又夜夢安樂,所以很適合現代人。為什麼把心念放下就可以治百病,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人很容易打妄想,然後心浮氣燥,所以整個心火都在上面,你只要把心念往下降的話,病就不藥而癒,不用吃藥就可以好,當然要經常做,不是做一次就好的,知道原因有空就做。

第七個要提醒各位的話,就是有人修行時間比較久了之後,還有可能體質的關係,他很容易有境界,這個講不完的,感應錄上講不完的。你不管看到什麼,見光啦,見佛啦,見到任何的瑞相,你都不要說,不要去跟人家說,然後也不要執著,我這一座見到了,我下一座還要見到,因為你一執著,你就著魔,這個我以前提醒過,為什麼?如果說我們這一座一上座之後念念念,念佛念一陣子之後,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講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都看到了,影像都看到了,山河大地佛世界都看到了,往上看看到佛世界,往下看還看到地獄眾生咧,這是不是得神通啊?不是耶,如果你一直執著的話,你就會著魔,為什麼,為什麼你會這樣?因為這樣子的狀況,通常是來自於我們這個修行人二元對立的心太強,喜歡佛世界,喜歡見佛,不喜歡地獄,一個喜歡,一個討厭,那個對立心太強,經常有這樣的想念之後,就會現出這樣的形象給你看,實際上不是真的,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再去執著它,你就著魔了,著魔之後就很麻煩。所以不管你看到什麼,你都不要去執著,這些都是心變現出來的,不是真實的境界,這個要小心。

總之,念佛人不管你現下有多少作功課的樣子,你這個心就要真的想去,真的想去。這個心要真的想去,想去到什麼樣子呢,才叫真的想去?看宋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時候,有一個畫馬的,大家也常聽老和尚講,趙子昂,就是趙孟頫,他畫馬。這個人他是趙匡胤的子孫,皇室的子孫,他畫馬畫得很好,他畫一百零八匹的時候,每一隻馬的動作都要不一樣,結果就是馬仰著四腳朝天那個樣子,他畫不出來,他就到馬廄裡面去研究去看,然後自己還躺在那邊,想像自己是一匹馬的樣子,看要怎麼摩那個背,一直在那邊揣摩揣摩,揣摩到最後,有一天他睡午覺的時候,他太太在他後面進去一看,床上不是他先生,是一匹馬躺在那裡,這是真的。從此之後他嚇到了,喔,想馬畫馬會變成馬,那他就改畫佛像,是這樣子的。一切法心想生嘛,你這個心這麼切的時候,你畫那個馬自己會變成馬,那如果我們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想佛念佛有這樣的心的話,你說你去不去,一定去的,所以這個心就是要這樣的切。

提醒自己,「不要念子、不要念孫」。我們也講過「八苦」,告訴我們父母兄弟的情、恩情最深,最讓你放不下的,可是你要了解,我們講夫妻好了,同理可證——每一對夫妻結婚的時候,是不是都非常恩愛啊,高高興興的嘛,是不是,對方都沒有缺點嗎?有嘛,可是你專看他的優點啊,缺點你都沒有看到,可是結婚之後,你就專看他的缺點,優點你也都沒看到,這表示什麼?這個緣一直再改變,今天是父母或者是兄弟,再好的感情,一個因緣改變之後,可能就六親不認了,為了錢為了什麼。很多種因素,都可以把這樣的關係…不管是親或者是怨,它的關係不是一定的,它一直在改變,這一世是這樣,下一世更是這樣。你說為什麼這一輩子哪一個兄弟,為什麼一直來為難我,找我麻煩,為什麼?淨做一大堆事情,要我去幫他收尾,為什麼?為什麼偏偏是你,表示什麼?過去我們一樣是這麼地親,才有因緣結下這樣的怨,這輩子他來要了,要債你就得還,所以這個冤、親都是我們過去世結來的緣,它是不定的,一直在改變的。

你現在知道了念佛法門這麼好,又知道因緣不定,更要度他們啊,要他們念佛求往生啊,要他們信佛啊,所以你心越切,效果越不好。有碰過釘子沒,有嘛,碰過很多,我也碰過很多,現在他們看到我,可能不好意思,不然就是把門趕快關起來,假裝不在,嚇到了,就是我們方法沒有得力。要了解這個法門雖然很好,但是你要去請家親眷屬或你的朋友,要去宣揚這個法門的時候,要很多的善巧方便,要看時機,這個時機當然如果你智慧夠的話,當然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動作,他們容易接受,可是就是我們是凡夫,沒辦法,那怎麼辦?回頭你要把自己,更努力把自己修好,把自己做出模範來,他會來找你,因為你改變了啊,變這麼好,他會好奇,到底是怎麼回事,要一段時間,你要更加努力用功,你才能夠真正盡到孝、盡到悌,對子孫才能夠真正盡到慈。

我們說父母能夠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嘛,「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那如果你常常碰釘子,你也不要氣餒,為什麼?我們看144頁,第4行中間,這一段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一聽到念佛法門可以信、願、行,有些人怎麼弄都不行,看一下…「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踊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是這樣子的,因為他還有…這講很清楚嘛,他從惡道剛來,還有很多障礙障在那邊,你怎麼講,他就是不能接受。佛時代,佛在宣說《無量壽經》的時候,143頁第2行下面,「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時代就有一億個退轉,聽了聽,「你說什麼,走了,不要聽」,何況我們。所以知道道理,你也能夠比較心平氣和。我們還是盡心盡力,但是這個結果…你要了解,因緣還沒有到,他不會信。但是你是不是就不說?也不是。這個眾生你始終是不棄捨的,但是要了解道理,這個得失心就不會那麼重。我們先講到這裡,「不念子、不念孫」,後面還有一些提醒,我們再看,下禮拜再來看。


持名念佛的一些重要觀念(二)

◎接續持名念佛的一些重要觀念(一)

第二個就是「不念家產」。大家也知道,有些財富很多的,其實他如果沒有放下的話,反而障礙他往生。你說叫他布施,他也做,但是少少地做,越積越多,每天都在算銀行存款簿裡面後面有多少個零,然後又要怎麼樣把它拿去投資,拿去以錢賺錢。滿腦子都是這些東西的話,你要他這句佛號念得好,不容易。那他不布施,他就想:「這些我辛辛苦苦賺的,我本來就是沒用掉也要留給我的子,留給我的孫。」你要想,這些子孫如果他是賢孝的話,他是孝子賢孫的話,其實他不需要你留多少家產給他。你只要留個德行給他,留個我這個祖先學習念佛法門,到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歡喜地往生,留這個東西給他就好,然後把他的德行導正,留這個給他是如青山一樣用不完的,如果你的子孫是賢孝的話。如果不賢不孝的話,那更不用留給他,你留再多給他,一樣敗光,一夜之間賭個博,就可以全部敗光了,你能留多少?留幾億,幾千億,來不及他花。所以想通了這些事情的話,你這些家產你要怎麼來管理,怎麼樣作處理,你自己心裡就有數。

我們看宋朝范仲淹,他有一個《義田記》。如果有接觸的話,就知道范仲淹他從小非常地貧苦,他當宰相之後,他就知道怎麼樣來救濟這些貧苦的人,他就買了很多的良田,來救濟這些族裡面鄉親父老,叫「義田」。他做好這個義田之後兩年他就往生了,往生之後,他有四個兒子,按照他父親的遺志繼續做,做到最後,他十幾代的孫都還非常地有成就,四個兒子都到朝廷裡面做大官,老二還做到宰相;可是這樣子的狀況,等到范仲淹往生要入殮的時候,沒有衣服,這麼窮,可是他子孫十幾代,讓人家這樣子傳頌,說這樣子的義行。所以古人的行誼也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家產雖然是你辛辛苦苦賺來的,但是老實講,是你過去所修的福報來的。你這輩子得的這些福報,你沒有再種福再積福的話,就到這輩子就完了,就花完了,就沒有了。像銀行存款一樣,你沒有再存進去,你一直領一直花,就沒有了。那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你再拿去,再種福田,種的福…你自己種你自己得嘛,別人都搶不走的。所以要把家產,你要放下,真正放下。

再來就是「不念人我是非」。我們也了解,彼此之間、朋友或兄弟姊妹坐下來,你仔細去看,兩個人講,談到第三者一定是是非。你說這個是一般人的劣根性,很難避免;可是你說很難避免,你要我改,不可能。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凡夫為什麼生生世世輪迴,就是為了這個,要爭一個我是對的,我自己是對的,你是錯的,就為了爭這個我是你非,為了爭這個東西,讓我們生生世世累劫地輪迴。其實你的念佛還沒有成片,功夫沒有到事一心,沒有到理一心,你從這邊下手,很快進步。你談論之間,你不要去看人家的…不談是非,不說是非,不聽是非。剛開始很難,可是你慢慢做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清淨很多。在《六祖壇經》裡面,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說這個世間,我打開電視,所有新聞哪裡沒有世間過,它可以報三個鐘頭,統統是世間過,怎麼不見世間過呢?這個意思你不要錯解。

「不見世間過」的意思就是不管多少人造多少的惡,這些東西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你要了解「因緣所生」,這個人他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無二無別的,是一樣的。那他今天為什麼會造惡,為什麼會五逆重罪他都犯了,為什麼?因為他現在隨著這個緣是惡緣,他沒有碰到好的老師,他沒有碰到好的父母教導他,沒有碰到好的善友,所以他今天造惡。但是哪一個因緣,他回頭之後,他可能很快速成佛,比我們還快,這很難講。因為本來佛性,人人都是平等的,眾生都可以成佛。如果我們一再地看人家的缺點,你怎麼會快樂,光看人家的缺點,你怎麼修行,你哪有時間修行?所以真正的修道人,他改過、改自己的習氣都來不及,哪有空看哪邊對哪邊錯,沒有空的。更何況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你有什麼說他哪裡好哪裡壞,自性跟佛是一樣的。那他現在隨哪一個緣,他是迷是悟,那就看因緣怎麼改變,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這邊。

應該把重點「反求諸己」,怎麼樣快速把自己改過,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在讀經論,不管你的早課是什麼,晚課是什麼,所有的經論就是來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你不要用戒律、用經論去框別人。有人持戒很好、很清淨的,但是他去看別人,「唉!他犯戒,他又破了,這條也破,那條也破。」持戒本來要得定的,結果你拿戒條去看這個也破那個也破,你怎麼得定,那就背道而馳了,就相反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意思就是,見人我們都是看他的功德,看他的所有種種不符合自性的部分,都是佛菩薩的示現,來讓我反省,我如果像他一樣做錯了,我要改正;如果我沒有他這個錯誤的話,我要無則加勉,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做錯這件事情。

所以蕅益大師才會說,其實「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嘛。你看宋朝的佛印禪師跟蘇東坡,「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禪師跟他說:「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說:「你怎麼不問我,我看你像什麼?」佛印禪師就說:「那你看我像什麼?」「我看你像一堆糞便。」他回去非常開心,覺得他把他比下去了。他妹妹問他:「你怎麼回答?」她一問,「哇!你自己心裡像一坨大便一樣,你看誰都是大便。人家佛印禪師修到…他自己像佛,他看每一個眾生都像佛。」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就像我們人在照鏡子一樣,這個鏡子,胖的人來照,看到自己胖的;瘦的人來照,瘦的。如果它執著這個相,胖的人來照,它就執著這個胖,那瘦的人來照,現不出瘦,還是胖,那就不對了嘛。

所以我們也一樣,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眾生我們只看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這些缺點。因為要明白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他這時候造惡或造善,都是隨因緣而改變的,你不要把它當成是真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所生的。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就是晝夜要常念善法,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都是想著:媽媽做錯哪一件事情,爸爸做錯哪一件事情,兄弟姊妹哪一件事情又錯了,又不如法。那你就是糾察隊,比學校糾察隊還辛苦啊,真的很辛苦。所以這個一定要注意,就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到哪裡,處處都是道場;每一件事情,不管是逆境順境,都是為了增長我們的菩提心。如果能夠這樣子慢慢去學習的話,我們進步會很快,你念佛自然功夫也會比較提升。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就是「不念恩恩怨怨」。這個恩恩怨怨,如果你有專心念佛或是修禪定的,就很容易跑出來,真的,十幾年前欠你五百塊錢的,都會跑出來,很容易。你平常散散亂亂的,行住坐臥你都不覺得,你只要發願要修行的時候,一靜下來,哇,這些就好像演電影一樣,一幕一幕一直跑出來。你說你再念這些恩恩怨怨,實在是沒有辦法、真的沒辦法修行,通常對於過去有加害於我們的,真的是咬牙切齒,沒有辦法平復。我們就要想,真正願意發心修行的人,你如果遇到逆境的話,我們要想…不要怨天尤人,遇到順境的時候,也不要志得意滿。你說這個太難了吧,但是道理明白之後,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子觀想。

你看唯識道理告訴我們,第八阿賴耶識裡頭,像一個記憶體一樣,我生生世世所做的善、所做的惡,這些種子都含藏在這個記憶體裡面。你說你今天遇到逆境,這個逆境怎麼來,是別人給你的嗎?還是佛菩薩為了考驗你,給你?不是。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惡業的種子起現行,等於說就是我過去所造的業,現在因緣成熟,所以它起現行,我願意、我應該要歡喜承受,因為我過去自己造的嘛。你說我不能歡喜承受,為什麼?你想想看,記憶體裡面有善有惡,你現在是希望善業先成熟還是惡業先成熟?先善業成熟,我就養尊處優,到最後善業種子都報光了,沒有了,剩下一堆惡種子它要報了,結果我年紀又大又老,身體又衰,這樣可以嗎?這樣好不好?還是我現在有體力,我也學佛,我也知道這個道理,我惡業先報,報一個了一個,第八阿賴耶識的惡業種子就消一個,你覺得哪一個好?這道理你一定要想清楚。

所有善惡的種子都是我們過去自己造的,「深信業果」的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現在遇到惡業現前的時候,你雖然很苦,磨得很辛苦,實在快熬不過去了,可是你要想,這個惡業你如果歡喜受的話,不要再造新的業,你就報掉了,報掉就沒有了嘛;倉庫裡頭惡業的種子起現行報掉了,報一個消一個,報兩個消兩個,最後惡業都沒有了,只剩下善業了,剩下善業的時候,你不是到晚年的時候非常好嗎?往生的時候,統統是善因緣、善種子起現行,又有善友來開導,又有蓮友來助念,不是很好嗎?還是你要等到那個惡業,最後在你臨終的時候,全部給你報出來?你想想,你就能夠更有心力來接受現在所處的這個逆境。這個是道理,我們可以理解,你慢慢疏通之後,你就對於現在這個逆境不會這麼難過,你可以歡喜一點去受。

再來就是,既然我是佛弟子,我皈依了三寶之後,你可以在佛前稟白三寶,祈請三寶加持,加持你,讓你現在正在處這個逆境,非常難過,能夠讓你長報短受、重報輕受,然後你在三寶佛法僧裡頭,好好地去廣修供養。你聽到我這句話說「廣修供養」,你就開始害怕,「我就沒錢,我就是被人家倒會,你還叫我廣修供養。」你誤會了。廣修供養的這個廣就是…這個定義很廣的。你有錢,只是財布施,所有的供養,什麼東西最大?眾生對佛菩薩最尊貴的供養是什麼?「如法修行」,經典說一句,你做到一句,這個是最大的供養。你在三寶當中,盡力地去求,我們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嘛,你就是去求,你把所有你的困難統統掏出來,送給佛菩薩,請他加持,讓你能夠更有心力、更有毅力、更有智慧能夠度過。可以的,盡量求。

有人會說:「你不是叫我深信業果,這都是我過去世做的,我現在得惡報,我應該的,就歡喜受,就受啊,就苦苦地受啊,幹麼要祈請三寶加持?」這樣的觀念對嗎?我要請三寶加持,還是我明白這是我過去所造的,我就深信業果啊?哪一個對,可不可以請求三寶加持,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啊。你看你在遇到逆境的過程當中,你又在佛法當中廣修供養,你又有機會造福,福慧又雙修,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因緣,你又在佛法裡面修福修慧。所以有人會覺得,我深信業果嘛,現在我不管碰到什麼樣的逆境,我就是苦苦地受,其實這看起來好像很勇敢的樣子,其實它不是正見,是宿命論,它不是正見。佛法就是叫你…你有什麼事情,你就在三寶裡面,好好地去做…該懺悔的懺悔,該修福的修福,該修慧的修慧,這樣才能出脫嘛,就按照佛法所教的方法去做,這才對的。我們說法身菩薩,在沒有成佛之前,都需要仗佛的威力來加持,何況我們博地凡夫呢?所以這個東西才是正見。所以不管我們現在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就是可以好好地去祈請三寶加被,讓我們能夠長報短受、重報輕受,幫助我們度過日常生活中種種的逆境。


慧廣法師:通過什麼表現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對路了

問:師父,通過什麼表現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對路了,還請師父慈悲開示。

慧廣法師答:如果我們修行後,心變得柔和、善良、積極、穩定和安寧,以智慧與他人相處和合作,這就是如法修行所得到加持的一種表現。比如:我們在沒有念佛之前,脾氣暴躁、總喜歡怨天尤人。

然而,在念了佛號後,我們不那麼容易發脾氣,怨氣也慢慢淡化,人變得柔和、仁慈、寬容,甚至還有了一點點慈悲和智慧,這就是如法修行的表現。有些人修行之後,心不但沒有變得柔和,反而變得強硬、孤傲,我慢很強,目中無人,非常喜歡宣揚自己、批評別人,這是修行的不如法,不要顧及自己的面子,越不好的習慣和習氣越要祛除,要讓自己變得柔軟、仁慈、積極、隨和,有胸懷,有勇氣,敢於承擔責任,願意為他人付出和貢獻。實際生活中若能做到這樣,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很遺憾的是,放眼望去,當今這個社會到處充斥著自私、慾望、固執、唯利是圖、自以為是、錯誤觀念等等負能量。很幸運的是,我們大家內心深處平等地具備潛能——正能量,我們只要透過佛法修行,就可以把這些正能量挖掘出來,讓生活變得輕鬆愉快,讓家庭變得溫暖和睦,讓周圍變得和諧安寧,讓事業做得正當清淨,這樣的修行才是正確的。


智圓法師:如何判斷出自己臨終是否能往生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在目前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準確地判斷出自己臨終時是否能夠往生?我們就來談談,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

業成熟果報的次第

我們都知道,來世去哪裡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業,也就是依靠業的牽引決定來世的生處。從總體上看,造惡業會轉生三惡趣;造有漏善業會生到三善趣;修集淨業資糧可以往生到清淨佛土。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為止,相續中已經積累了無量無邊的業。那麼,我們臨終的時候會受哪種業的牽引,下一世到底會在什麼地方受生呢?這就要看在臨終的時候,自相續中的哪種業先成熟。這個最先成熟的業就會牽引自己去相應的地方受生。

那麼,臨終時哪種業會最先成熟呢?

《俱舍論》中這樣講到:在自相續中許許多多的業裡面,重業最先成熟;如果有些業輕重程度相等,就看臨終時哪種業現前,這個業的果就會先成熟;如果幾種業在臨終同時現前,就看生前對哪種業串習的次數多,次數多的先成熟;如果有的業串習的力量也相同,就看造業的次序,哪種業先造,它的果會先成熟。

對於這個道理,古德曾經用一個比喻這樣解釋:在一個碼頭上只有一艘船,但是有很多人要過河。這時,如果來了一個大官,因為他的權勢大、力量大,所以一定是他最先上船渡河;如果來的人權力相同,就看誰離船最近,就先渡誰過去;如果他們離船一樣近,就看誰跟船老大比較熟悉,熟人先過;如果都是熟人,就看誰先打招呼,誰就先上船。

又好比說我要出門買衣服。但是服裝店很多,我到底去哪一家呢?如果平時對於某一家店情有獨鐘,特別信任,就會毫不猶豫、不加選擇地直接去那家買;如果都差不多,就看哪一家店離自己住的地方比較近;如果都很近,就看平常習慣往哪個方向走;如果在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街上,就看當時遇到什麼緣,比如哪一家搞促銷,就會到那家去買。這樣就很清楚臨終時到底哪種業先成熟了。

淨業成熟的情況

我們臨終的目標唯一是往生極樂世界,那麼,臨終的時候,能不能保證自己相續中的淨業首先成熟呢?現在我們依靠這種規律,來觀察一下就會知道。

首先看看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是不是最重,重於所有的輪迴染業?

如果你淨業的成分非常大,平時根本不想輪迴裡的事,心心念念唯一想著阿彌陀佛,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又一直不斷地念佛,迴向時心也很猛利,全部迴向於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非常精勤地積集淨業資糧,到臨終的時候,必定已經形成強大的勢力,這樣就決定能夠往生。

如果自己的淨業不是最重的,平時造的淨業和染業的勢力均等、不相上下,那就要看臨終時哪種業先現前,也就是遇到的緣能夠把哪種業引發出來。如果當時能夠遇到善知識、善道友,在一旁提醒自己一定要求往生,要憶念阿彌陀佛,並且給自己助念。依靠這種因緣,自己的心能夠轉到求生極樂淨土上面,能夠提起念佛的心。由於自己現前的心已經緣在淨土方面,一心念佛,這樣也能往生。

如果臨終的時候,淨業和染業同時現前。比方說,道友們在助念,自己的家人在一旁哭哭啼啼,結果自己的心既想往生又放不下兒女,這兩種心同時現前。那麼就要看自己平時在哪方面串習得比較多一些。如果自己平時很多時間用在念佛方面,心裡想阿彌陀佛,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次數多一些,那麼,這時求往生的心就會先冒出來,能夠回轉心意,緣在念佛上面,從而實現往生。

如果平時串習的力量也是一樣的,就要看染業和淨業當中哪種業先造。但是這就很難把握了。

這樣分析完,一方面能清楚地知道,按照現在自己的真實狀況,到底能不能往生?另一方面也會明白,該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臨終時能夠往生。下面我們把這個問題展開來具體講講。

淨業最重,決定往生

為了能夠更有把握、更穩妥地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在必須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古人也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所以,我們要以最保險的方式去做,這樣往生的把握就大。最保險的就是從「重業」下手,讓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成為最重。這樣到臨終的時候,自己的心識才會被淨業的力量牽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徹悟大師曾經說過:「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也很明確地指出由重業、強力牽引心識的道理。

重心修淨業

怎麼才能讓自己相續中的淨業成為最重呢?首先要知道業的輕重依什麼來決定。對此,徹悟大師說:「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意思是說,業沒有自性,它的強弱、輕重等完全由心決定。因為心能造業,也能轉業,所以心的力量最重。以重心就能形成強大的業力,眾生就是被這種業的力量而牽引受生的。如果學過唯識的教法,就會很清楚這一點。這個世界上力量最大的莫過於心。所以在造業方面,心的力量越強,所集的業就會越重。

徹悟大師又說到:「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意思就是,如果你以最殷重的心,來修集淨業,那麼淨業的力量就會很強,會成為重業,必定趨向西方極樂世界。到臨終的時候,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而不會生到別的地方。這就像大樹或者圍牆,平時一直向西邊傾斜,等它倒下來的時候,也一定是倒向西邊。它的重心就在西方的緣故。這樣就知道,想讓自己的淨業成為重業,平時心裡的重點就要落在西方淨土,對此念念不忘,到臨終時才會有強大的力量,牽引自己往生極樂世界。

信願深切,淨業則重

具體該怎樣以重心修淨業呢?徹悟大師又說到:「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這就是告訴我們,修習淨業的時候,要想讓它的力量最重,關鍵是信心要非常深厚,願力要至誠懇切。有了足夠程度的信願之心,那麼,無論是聽到一些非理邪說,還是遇到輪迴當中各種的順緣、逆緣,自己的心都不會動搖,只會一心堅定的趨向西方。

這樣就知道,我們要在信願行的強度上用功,要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對阿彌陀佛有強烈的信心,對往生有特別懇切的希求心,要讓這種力量完全勝過對娑婆世界的意樂。所以,首先要生起真實無偽的信願,然後每天不斷地加強它。能夠這樣做,讓自己的心完全專注在這上面,那麼心的力量就會不斷地增強。通過幾年、十幾年成千上萬次的串習,你的信願就會達到強有力的程度。到臨終的時候,決定會成為重業,牽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

信願深重的根本是出離心

怎樣才能有深重的信願呢?關鍵在於出離心。為什麼呢?要知道,信願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耽著世間,愛重娑婆。因為越是耽著輪迴世間的事,愛重娑婆世界的享樂,與它相反的心——看破世間,放下娑婆,希求極樂的心必然會越薄弱。因為欣樂和厭離是截然相反的心態,對輪迴有欣樂之心就決定不會厭離;而生娑婆和生極樂也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只要對娑婆深深貪戀,就決定不會欣求極樂。

相反,如果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不再貪戀輪迴,那麼你所造的業決定不會再隨順輪迴。這樣就遠離了往生的違品;再加上對淨土法門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串習,決定會生起真實到量的信願之心,也就具足了順緣。如此一來,念佛,修集淨業資糧就會很有力量,因為心的方向已經決定。這樣出離心越強,求往生的心就會越重,你所修集的淨業就會相應地成為重業,到臨終時必定牽引你去極樂世界。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出離心和信願的關係。

造集染業的根源是沒有出離心

我們凡夫的心與生俱來會被世間的安樂吸引,會非常喜歡輪迴中的享受。無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情感方面,都抱有無窮無盡的幻想、計劃,這樣就會造下各種各樣的生死染業。

為什麼會這樣貪著、追求不舍呢?要知道,心有一種規律,就是對於安樂、有功德的事物會生歡喜心,進一步會去求取;對於痛苦、有過患的法會心生厭離,進而舍棄。我們把輪迴看成了一個美好的樂園,認為世間當中有真正的安樂、幸福,也就是認識上出了問題。那麼,遣除這種顛倒認識的方法唯一依靠出生正確的認識——看清輪迴的真面目,確定輪迴完全是苦海、火宅,根本沒有絲毫安樂可言。

如果你在見解上能夠完全抉擇到量,心態必定會隨之發生巨大的轉變。會從原來對輪迴世間的滿腔熱情,變得索然無味,能夠非常乾脆地把輪迴中的事全部放下。一心想要從輪迴當中脫離出來,這就是出離心。有了這種心,決定不會再貪戀輪迴,會極為有力地遮止一切追求輪迴的心,也就不會再造生死染業了。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出離心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解脫和往生的關係。所謂「解脫」,指的是從惑業苦的繫縛中脫出來。對於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說,依靠自力解決這些我執、煩惱是相當困難的。但是依靠阿彌陀佛大悲願海的加持,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徹底解決這些輪迴雜染法,從此只進不退,能夠很快成佛。

所以說,往生就是解脫,這兩者是一樣的。如此一來,我們就把一個寬泛的解脫主題,明確地定位在往生淨土上面。正所謂「一門即是普門」,往生極樂是一成一切成,一了一切了的捷徑。在這上面成功了,整個解脫成佛的大事都能圓滿成辦。所以,修淨土法門,最開始一定要認清往生就是解脫,自己的解脫大事就靠往生來成辦。對此心裡要完全確定,這一點相當重要。

這樣觀察下來,「出離心」就是看到輪迴過患,想要出離,知道解脫的利益,唯一希求。在這裡,把出離心的內涵配合在往生上:見到輪迴的過患,就是認清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毫無安樂,從而徹底地厭離娑婆;既然往生就是解脫,那麼希求解脫就成了希求往生。所以說,出離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

出離心的作用

有了真正的出離意樂——欣厭之心,就會像遊子想盡快回到家鄉那樣,一心期盼早日回歸極樂淨土。這樣你心上就會出現一個極大的轉變。原來對於娑婆世界非常愛重,對極樂世界則是無關緊要的態度。等到真正生起出離心的時候,就會完全反過來,變成重視極樂世界,不在意娑婆世界。也就是心上的比重會變成對娑婆世界的心最多佔5%,對極樂世界的心大於95%。如果這種心再進一步加強、加重,那麼你的心就可以全部從輪迴當中抽出來,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所以要知道,有了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出離心,你的整個身心會完全被攝持住。你在行為上會唯一修集淨業。那時你會從早到晚,心心念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無論吃飯穿衣,工作生活,包括睡覺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念佛。而對於娑婆世界裡的一切都只是隨緣而過。打比方說,一個人要回家鄉,在路途當中暫時住在一個旅館裡面。他一心盼望的就是啟程的日子早日到來,我好趕緊回家,而對於這個旅館絕對不會作任何長久的打算。同樣,如果一心想要往生,暫時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時候,能夠吃飽穿暖心裡就滿足了,不會把世間裡的任何事情當成重點來做,也不可能在這上面還有很多追求。

相反,如果你沒有出離心,只是在表面上信佛、念佛,對於娑婆世界的貪求仍然很多,心裡重視的還是輪迴裡的事。那麼,必定是信心淺,願力弱,造下的染業重,淨業輕。往生極樂世界就會成為相當困難的事。

你能往生嗎?

我們現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重,還是繼續留在娑婆世界的力量大?

如果提到洋房車子、嬌妻美妾、陞官發財、上網娛樂等五欲享受的時候,你心裡一點興趣也沒有,反而很想出離這些輪迴裡的染法。那就說明你粘附在這個世界的心力量很小。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你心裡馬上生起特別強烈的歡喜心、希求心,就想立即往生到那裡,有很深重的信願。對比這兩種心,結果發現對娑婆世界的心遠遠沒有求往生的心重。你就可以確定自己基本能往生。因為你心的重點就在極樂世界,在這股力量的牽引下,往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相反,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心裡一點觸動也沒有,念佛的時候也是散散亂亂、漫不經心地隨口溜下去,或者僅僅是趕速度、湊數字。表面上說我要修淨業、求往生。實際上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微乎其微,完全沒有力量。但是,對於娑婆世界就不是這樣了。錢財名利、感情子女、聲色享受……樣樣都貪。

就連對幾件衣服、一點吃的東西,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像是每天非常精心地打扮自己,花很長時間布置房間,甚至買個東西也要精挑細選、費盡心思。至於聲色娛樂方面,那更是興致勃勃,玩的不亦樂乎。狂歡幾天幾夜都絲毫不會疲厭。如果你對輪迴的事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對娑婆世界的貪心這麼重,那就很危險。這就意味著你心上有無數根繩子緊緊地綁在娑婆世界,綁在你認為的美好事物上面。既然這個世界對你的吸引力這麼大,那麼你多半是要繼續留在輪迴裡了。

念佛不得往生的根本原因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屬於哪種情況呢?如果你對極樂世界的心很重,完全超過重視娑婆世界,很有把握往生,那就非常隨喜。但是,很多人會是後一種情況。雖然學了淨土經教,也在不斷地念佛,甚至學佛、念佛幾十年,可是按照上面說的標準觀察下來,還是存在很大問題。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盡管自己每天口中念佛,也發願往生,做善法之後也會說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內心深處還是貪著輪迴,心仍然陷在娑婆世界當中。其實念念造的都是輪迴的業,一生幾萬天累積下來,相續當中充滿了輪迴業、惡趣業。所以在你業的賬本上,輪迴的染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相比來說,真正能往生的淨業就少得可憐。

輪迴方面的事情,只要粘上一點,十天、半個月心都下不來。無論是哪種五欲享受,一旦觸及,很快就圓滿了前行、正行、後行,而且數量多,持續的時間長,程度又特別的深。一遇到悅意的對境,不必刻意地作意,依靠無始以來的習氣,能夠任運地現起各種不清淨的心念,而且每一念都起得非常強。

但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於修習淨業資糧,說實話,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你可以捫心自問,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呢?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

其實,念佛不難,一句佛號大家口頭上都能重複。但是,真正生起信願是相當不容易的,必須真正從心底深處生起非常猛利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而現在的人大多不重視培養出離心,所以真正的信願很難產生。

臨終時的外緣非常重要

如果觀察自己的心,發現淨業和世間染業的輕重程度基本相等。那就要看第二個條件:臨終時哪種業最先現前。這取決於臨終時遇到的外緣。

在《眾經譔雜譬喻》當中,有這樣一則公案:曾經有個僧人在草間行走,忽然聽到有聲音叫住自己。僧人很驚訝,向左右看去,結果見到一條大蛇。蛇對僧人說:「您知道阿耆達王嗎?」僧人說知道。大蛇又說:「我就是阿耆達王。」僧人覺得很奇怪。(我們知道,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阿耆達王親近過佛,在佛前聽過正法,而且造了很多佛塔,並且供養過佛和僧眾。)

大蛇又說:「本來我生前做過很多善法,但是臨終的時候,旁邊人的扇子掉到我的臉上了,當時我就生起了嗔恨心,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投生為蛇。」後來僧人給大蛇講經,大蛇七天不吃不喝很歡喜地聽法,命終生到了天上。

本來他的因緣那麼好,直接親近過佛,也信仰三寶,做了不少福德。如果當時沒出意外,再怎麼也不致於墮落成旁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顯然是臨終時出現的外緣導致他惡業先成熟了。所以說,臨終時的境緣相當關鍵。如果在那個緊要關頭,身邊有道友幫忙助念就會非常好。因為依靠善友的提醒,能夠引發求往生的心,從而使淨業先成熟,這樣也能往生。

重視往生,充分準備

怎樣才能保證自己臨終的時候身邊有善友提醒、助念呢?這就要看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了。如果對往生有非常重視的心,把它看得比一切世間的事都重要,那麼肯定會提前把一切相關的事都準備好。

也就是說,會提早跟家人交代好:我臨終的時候怎麼請佛友來助念;你們在一旁不能哭喊,也要跟著念佛;出現各種突髮狀況怎麼解決等等。方方面面會周密、細緻地交代好。像這樣,平常已經安排得十分妥當了,真正到臨終的時候,大家就不會手忙腳亂,能夠自然按這個規矩來辦,也就不會有惡緣出現。到時候自己的心也早就訓練好了,所以會很自然地專注在祈禱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上面,這樣就能很順利地往生了。

其實,我們一輩子修行,就是為了臨終的時候能夠往生,從而徹底解決生死大事。所以,真正有心的人一定會把往生極樂世界作為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必定會提前準備妥當。就像我們舉辦奧運會時那樣,七、八年前就開始準備了。因為非常重視這件事,所以方方面面都十分周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很圓滿。

另外,你不要說我家人不信佛,很頑固,覺得談死亡很不吉利,到臨終時只會把我送到醫院等等。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智慧,如果你真正重視往生,肯定能想出解決的辦法,也必定可以擠出時間提前把這件事訓練好,絕對可以準備得非常完善。打比方說,有些女性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無論生活、工作有多忙,家裡的事情再多,也絕對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蓬頭垢面的樣子,必須花上幾個小時,從頭到腳打扮得非常好之後才出門。為此再辛苦也認為很值得。這就是因為她特別重視這件事。所以,關鍵就看你有沒有這個重視的心,是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生死大事。有了重視往生的心,一切都不成問題。

沒有出離心就不會重視往生

怎麼才能重視往生這件事呢?這就要看你心裡到底是想解脫還是想要繼續輪迴?也就是有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出離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對輪迴裡的事特別貪著,對於世間上的享樂是真心的喜歡。結果一有機會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衝進去,絕對不會拖延。比如,今天幾點鐘有球賽,或者有歌舞節目、韓劇、美劇等等,那是半分鐘都不能耽誤的,馬上湊到電視機旁,看得津津有味。或者今天要到哪兒去旅遊、去玩耍,或者吃大餐等等,在這些方面也是特別的積極主動,會滿腔熱情地去做。

這樣下去,往生極樂世界的份量,在你心裡就會越來越輕,求往生的心也會越來越淡。在一切事情當中,它已經排到了最後。盡管幾十年前就開始信佛、念佛,口口聲聲說要去極樂世界。然而事實上,這些早已成為一種表面形式。念佛、修行成了一種簡單的敷衍,心裡沒有真實的求解脫心,沒有想往生的意樂。到最後,變成了每天例行公事一樣,應付著念完淨業功課就算完事。

在這幾十年當中,每次念佛都發不起真實求往生的心,沒有一天好好修持過淨業資糧。也沒想過要提前給家人交代好臨終助念的事。每天都在為來世繼續流轉輪迴增添因緣,對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準備。這樣,到死亡現前的時候,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不必說往生極樂世界,能不墮落惡趣就很不錯了。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還怪阿彌陀佛:他一生精進修行,怎麼沒往生呢?這只是不懂道理的想法而已。自己根本沒有出離心,沒有信願,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麼可能往生呢?

現在很多人身上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出離心,導致生不起真信切願,所以根本不重視往生這件事。反過來說,如果有出離心,那麼一定會把這件事看成重中之重。必定會把臨終時的一切事情提前準備妥當。

總而言之,來世的去向取決於臨終時最先成熟的業。往生極樂世界唯一依賴淨業。所以務必現在就開始準備,最好能夠使淨業達到最重,這樣往生的把握才會最大。最低也要讓淨業在臨終時現前,有好的因緣幫助自己往生。如果這兩點都把握不住,雖然念佛修行,也只能種個遠因,將來肯定能往生,但是要想今生結束就生入極樂世界,這個的可能性就很小。

那麼,把握好這兩者的關鍵是什麼呢?唯一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一方面在境上能夠出離染污外緣;另一方面從心裡會出離對輪迴的貪染。以這樣清淨的心,會逐漸遠離貪瞋癡等煩惱,也不會再故意去造集追求名利享受,散亂、放逸等各種各樣的身口意染污業。念念積集的都是求解脫的清淨業,是能夠往生的清淨資糧。以這樣清淨的心念佛,淨業必定會逐漸加深,跟阿彌陀佛會越來越相應,這樣就很容易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

為了臨終時能更保險的往生,下面再簡單講講應該注意的兩件事。

斷除惡業方能往生

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盡量斷除惡業。當然,對於凡夫眾生來說,一點惡業也不造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定不能再造大的惡業。心裡至少要有慚愧心,要想到,我現在已經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不應該再做壞事。然後盡可能地多做好事。

為什麼呢?印光大師說過:「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意思是說,善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決定能夠往生,因為以他的善心能夠跟阿彌陀佛相合,所以會感得佛慈悲接引。如果一邊念佛,一邊還在不斷地造下各種殺盜淫等的惡業,這樣黑業已經把心障蔽住了,心是黑的,跟佛心徹底相背。這樣即使佛在你面前出現,由於你的惡業太重,也見不到佛,根本沒辦法跟佛心感通,也就很難往生了。

有人會說:「張善和平生以殺牛為業,後來他臨終時十念念佛也往生了。這又怎麼解釋呢?」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他過去世已經修過很深的善根,這一世在臨終時才會遇到善緣,結果就得佛接引,成功往生了。但是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幾千、幾萬個人裡面也找不到一個。另一方面,張善和以殺牛為生,是因為他在世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斷除殺業,不知道有極樂世界,應該念佛求往生。

結果到臨終時惡報現前了,才幡然醒悟,叫妻子趕緊去找僧人救自己。那個時候,他能夠很猛利地懺悔,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因為他有誠心,有真實的信願,所以阿彌陀佛會攝受他。其實,他的心力非常強,一般人很難達到那種勇猛程度。他一聽說有極樂世界,知道有阿彌陀佛,當下就發起了猛利的信願之心,求生極樂淨土。像他那種人,如果提前十年知道念佛,肯定十年前就成就了。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早在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聽過有極樂世界,知道要念佛求往生。可是直到今天,心仍然是疲疲軟軟的。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是越來越強,反而變得越來越弱;求生的願心也是越來越差;念佛都成了隨口溜。但是造的惡業卻是越來越重,身心的狀態越來越差。情況已經這麼危險了!相比於心相續當中那些深重的惡業,有口無心、輕描淡寫地念佛、修行無異於杯水車薪,這要想想:這樣能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實在是自己的心離佛太遠,跟佛的願海相應不上。

有人會想:「不是說能帶業往生嗎?」所謂「帶業往生」是指我們凡夫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很難在一生當中斷惑證真,如果要等到開悟後成就聖者果位,徹底斷除一切業惑再往生,那對於我們來說就太難了。所以,阿彌陀佛發下種種的大願,我們凡夫人只要具足信願,發心念佛之後,不造大的惡業。盡可能地斷除惡業,修持淨業。

這樣一來,雖然還有業沒消完,但念佛的淨業佔了上風,和阿彌陀佛的願海合上去了,就仗佛願力攝持而生到了淨土,一生到淨土,沒有起煩惱造業的因緣,也就徹底超出了生死,這樣叫做「帶業往生」。而不是說,因為能帶業往生,所以我可以明知故犯隨便造惡業。這樣根本不可能往生,阿彌陀佛是不會鼓勵你造惡業的。

一心決斷方能往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想去極樂世界,認為那裡很好,我要往生;另一方面又很貪著娑婆世界,認為輪迴世間的事也很好,也想佔有。實際上,這是非常矛盾的想法。真正觀察下來,他的心多半是重於輪迴世間,不是真正肯去極樂世界。這種情況是很難往生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於我們取相凡夫來說,一個分別心沒辦法走兩條路線,不可能既在娑婆又去極樂。當然,已經成就的人,意識化現多少都可以。一個去極樂淨土,一個在娑婆世界也沒問題。但是我們只能選擇一條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舍棄輪迴世間。

因此,你的心一定要有個決斷,不能模棱兩可,想要腳踏兩隻船。必須要有徹底的出離心,就想從娑婆世界出去,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才有希望往生。打比方說,如果覺得現在住的地方不好,想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就一定要離開這裡,才能搬到那邊。這樣,心裡必須是真正想去,才會毫不猶豫地搬過去,一旦心裡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就不可能搬過去了。同樣,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必須非常的決定,不能有絲毫的遲疑、動搖,必須有這樣的決定求往生心才行。

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是每一個凡夫都能修成的。但是,要知道,如果你求生極樂世界的心,連吃一根冰淇淋的意樂都比不上,那也根本不可能往生。因為如果你吃一頓美食都是那麼的發自內心,那麼的真心實意,但是對極樂世界的心卻是那麼的輕,那麼的弱,顯然輪迴染業的力量已經遠遠勝過了往生淨業的強度。

如果你能夠興致勃勃地花上幾個小時去逛街、買衣服,卻從來沒有為臨終做過準備,顯然臨終時現前往生助緣的希望非常渺茫。這一切都是沒有出離心導致的。所以說到底,念佛法門再容易,是仰仗他力的易行道,也不可能無條件往生。你必須努力培養出離心,才會有真正的信願,臨終時才會有把握隨淨業的力量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

 

臨終業障現前,遇到橫禍,神識昏迷無法念佛,是否還能往生?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為什麼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金剛持誦念咒法的力量--打通全身經脈,能治癒百病!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如何正確運用十念記數法念佛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方法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世間學問跟佛法的區別,不要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

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散亂心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

由“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談如何選擇修學淨土的善知識

"喊破喉嚨也枉然"是禪宗對淨土宗的誤解,不是淨土宗的教理

佛陀的話是自相矛盾麼?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往生淨土三志願:極樂淨土、琉璃淨土、兜率淨土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蓮池大師指出的念佛十疑,是不是也說出了你的困惑?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