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醒法師

 

正確的拜佛

  

拜佛為何要五體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長壽,使我們大腦得到運動,有助於開智慧的話,自然都會願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開智慧,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詳,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才易於起信,知識分子尤其如是,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以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終日祈求。其實,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大,社會地位多高,也會在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這當中的道理,所以,當你帶他到了道場的時候,不要勉強他跪,不要勉強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溝通過。有時,我們發現東方人,身為長輩者,有強烈的支配欲,非要別人聽從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人家帶著小孩到了道場,他自己拜下去了,若發現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就急切地催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時念念有詞,不知在罵人,還是罵菩薩?

 

佛菩薩當然不會計較,因為他們心中已無我相。如果用這個樣子頂禮法師呢?有時卻會使法師起了煩惱,因為看到那個小孩一臉的不高興,嘴里又念念有詞,法師的心里就難過了。所以,不要勉強別人,佛菩薩和法師都不會在乎有沒有人拜他。法師是佛的弟子,佛怎麼做,他就怎麼學。修行人並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傳統已經形成,只好讓人家運動、運動,開開智慧罷了。

 

一般喜歡爬山的人,不只爬小山,還要爬大山、高山,甚至很危險的懸崖峭壁都要去爬,爬過了,他就很有成就感,站在山頂上,志得意滿,顧盼自豪。但是,有一座山很難爬,天下沒有幾個人能超越它,那就是我們心里的‘我慢山’,甚至於大修行人,也往往在此敗落,留下‘千年道行一朝喪’的遺憾。名利永遠是人心的腐蝕劑。所以,信徒的禮拜,可以算是對修行人的考驗;別人拜他的時候,自己心里有沒有飄飄然的感覺?有的話,那就糟了。因此,修行就是在‘修心’。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懺,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懺的典故呢?悟達法師當年做了國師,連皇帝都要向他頂禮,並特別用檀香木做了一張高高大大的座椅供養他。當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禮拜國師的時候,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來;心想‘哈哈!皇帝都拜我,我師父都沒得過這種殊榮呢!我比師父還了不起!’國師平常小考、中考都考得很好,偏偏這個大考出了問題。他平常爬山是逢山過山,什麼懸崖峭壁都經歷過了,就是跨不過這座‘我慢山’。護法神看到,搖頭三嘆,離他而去。護法神一走,那個在他身邊跟了十輩子的冤鬼,終於等到機會了,立即鑽進他的膝蓋,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還記得吧?

 

在佛教裡,拜的學問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學問,受拜者更要有學問,希望從今以後,人家拜佛要心無挂礙。有的人皈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為什麼?不願意拜木頭呀!佛是不需要我們拜的,佛要是需要我們拜的話,就不能稱佛。為什麼拜佛的功德很大?因為拜佛能使身體健康,開智慧,那是千金難買的,這不是功德無量是什麼?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于太執著。現在學佛了,以後要放下執著、放棄不好的習氣。但是突然間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須婉轉。尤其勸說別人時,更要如此。因為一執著,心里就沒有光明,現在學佛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轉,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之後,接著手要提起來轉一個彎,再張開,這是象徵得到光明。在雙掌著地時,手掌向里邊不是黑暗的嗎?當很婉轉地張開就得到光明瞭,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摩訶薩的慈悲智慧。然後握拳,這時不叫執著,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還要很婉轉有技巧的還諸大地,因為大地培育了眾生及一切生命形態。

 

在頂禮拜佛時,要將我們的無明煩惱等執著,很婉轉,很善巧地放下,同時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還要回向在大地生長的一切眾生。然後就用手指尖撐起上半身。

 

為什麼要向內轉?因為從心里面向內心求,向內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舍,你便要向外宏揚。除了這表法,它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我們手的內側有三條經絡,第一條是肺臟跟淋巴系統,中間的一條是血管跟神經系統,第三條是心臟系統跟小腸消化吸收系統。惟有這樣提起來轉一個圈,才能完全發揮兩面肌肉的運動。

 

為什麼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課時,或參加法會誦經持咒拜懺時,會喘氣?因為不懂技巧。無論念佛、誦經、唱讚都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這是讓我們訓練呼吸。人的一生過程與呼吸有極密切的關系。譬如持名念佛,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執持佛的名號。持名念佛法門也有很多種方法;有一口氣念十句佛號的,因為他的橫膈膜運動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經驗,可以一口氣念十聲,甚至二十聲、至三十聲以上,不急不緩、不喘。所以持名念佛法門有一口氣多念,有多口氣(換氣)多念,有用上氣念,也有用下氣念;不懂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念,因此就會喘。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沒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領。如果能用正確的姿勢來拜佛,能量場就會擴大,呼吸就會順暢,氣血就容易流通。

 

有一位老太太覺得佛教很好,所以希望她的女兒也能接觸佛法,親近法師。但是因為她女兒和婆家的眷屬都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成為障礙。她女兒十七年來鼻子一直過敏,屢醫不愈,現在已屆中年了,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幫她的女兒結個善緣。但因女兒心有疑慮,自認並非佛教徒,所以不太願意來親近法師;她也擔心法師不喜歡她,因此總不肯聽從母親的勸導。後來,我對她說:‘你不要叫她來寺院親近法師,不要跟她講結什麼緣,做什麼功德;只要告訴她來看醫生,這樣就好了。’

 

提供學習的場所是學校,用來治病的場所就是醫院,所以道場不一定叫它道場。《金剛經》上說的:‘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以此類推,‘所謂寺院,即非寺院,是名寺院。’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不要執著這些名稱,回去只要告訴女兒,叫她來醫院給醫生看一看就可以了。

 

果然她照法師的話告訴她女兒,第二天,她女兒就來了,但她保持她的原則,一進門就說:‘醫生你好!’那倒無妨,反正‘所謂醫生,即非醫生,是名醫生。’

 

她四肢發達,肌肉很有彈性,為她診斷之後就告訴她:‘你雖然很喜歡運動,尤其是游泳,但是,因為你皮膚不好,很乾燥,又有香港腳。現在又有身孕,平常容易喉嚨痛,中耳炎等,所以游泳對你不太適合。’

 

既然游泳不能解決鼻子過敏的問題,可見這種間接運動不適合。所以又告訴她:‘你不如直接地運動內臟吧!’尤其她已有孕在身,有些運動容易導致流產,於是教她拜佛。但一聽到拜佛,她就心有顧忌,說:‘我們天主教沒有這樣拜呢!’我說:‘你不要想那是拜佛,只是運動。不過你的運動有別於你媽媽的運動,你拜的時候,就面向著你的聖母瑪莉亞五體投地好了。’

 

‘還有當你五體投地拜下以後,手要做翻掌、握拳後再翻掌的動作,並且要連續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她說:‘坐著做不可以嗎?’我說:‘不可以,因為這個時候,你足趾的閘門沒有打開,手臂的閘門也沒有打開,所以不行。聖母瑪莉亞是慈悲的,何況你是在拜她。為了你的健康,免得你媽媽擔心,還有你婆婆等著抱孫子,為了這些人,你就應該做這個運動。’

 

她又問:‘那麼,一天要拜多少呢?’我說:‘既然你一天可以游泳 一兩 個小時,那就拜一百零八拜吧!’於是她就照著這個方法去拜,結果拜了一個月以後,十七年的鼻子過敏就治好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拜佛不是迷信,如果佛菩薩要我們拜的話,那對她應該沒有效才對。為什麼還這麼有效?就這一點可證明佛教的教主,不是要人向他禮拜的。可是,你單是去念佛號、誦經、持咒或打坐,缺少了拜佛,效果就不好。因為動靜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一定要先拜佛,然後才開始誦經,持咒,這是有次第的。

 

記得,不可一到道場,看到人家在打坐,你也跟著打坐;人家在誦經,你也跟著誦經,但人家誦到那裏,你卻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念得太快了,跟不上怕不好意思,只好嘴巴跟念念有詞。勉強地跟,到後來就容易喘氣,有的人就生煩惱。有些太太很虔誠,惹得先生不高興,就說:‘你呀!不拜佛都沒事,你拜佛參加法會回來臉青嘴唇白,還喘氣。不拜佛、不信佛就沒有這些煩惱,看你,一信佛就這樣。’

 

因此我們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如同進一所學校,本來就要按部就班。依照著一定的課程、教法和修法來學習,怎能盲修瞎練呢?因此,誦經持咒不要跟別人比,他快是他的事,你跟不來就是跟不來,因為每個人的肺活量、橫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動範圍有所不同。

 

學佛皈依後,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夠一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氣喘,不臉紅,然後才開始打坐、誦經、持咒、念佛等等,這樣效果就不一樣了。有的人不明白,以為師父捉弄他;叫他拜佛,他就小聲地跟人家說:‘你看他天天都這麼忙,他自己都不曉得有沒有天天拜呢!’你要了解,你還沒飽,你只好繼續吃,別人吃飽了,只是招待你,不一定要陪你吃。同一桌吃飯,各人吃飯各人飽,他不吃他餓肚皮,你吃你飽。別人有沒有拜,是他的事,你為了身體健康,為了讓大腦運動,開智慧,你便得老老實實地拜。

 

另外,還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位老太太,因為膝蓋痛,來看病,問她痛多久了?‘一個月。’‘以前有沒有痛過?’‘沒有。’‘有沒有摔過?’‘沒有。’‘有沒有出過車禍?’‘沒有。’什麼都沒有。‘那麼你一個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特別的一些活動或事情?好好想想!’‘啊!有啦,拜佛呀!’問她怎麼拜,拜給我看看!她就在磁磚地板上‘喀’的一聲跪下去,頭也‘喀’的碰地,這麼虔誠會有好報嗎?

 

再問她:‘除了膝蓋會痛,你還容易頭昏,對嗎?’她說:‘是啊!你怎麼知道?好厲害喔!難怪人家說你有神通。’唉!有時想解釋都很麻煩。拜佛,明明是為了健康,開智慧,怎麼會拜到這般糊塗呢?不要說老人家,就是年輕人這樣‘喀’地跪下去,膝蓋也會受不了,頭也如此用力碰撞地板,不但開不了智慧,還會長個包。所以剛學拜佛的人,要用一個軟拜墊,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他拜下去就起不來,所以要用軟拜墊,讓肌肉、橫膈膜、腰大肌強壯了,然後才拿開軟墊。一俟功夫純熟,連拜墊也不用了。

 

一般人常愛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拜佛不要比賽快慢,平常我們的心就難得靜下來,最難修的,就是動中修。凡是一舉一動都是修行,所以身體雖然在拜佛,但仍應練習保持心如止水。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鬆以後,這時就可以更進一步專注的來修心。雖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機器人一樣,喀!喀!喀!要像打太極拳的樣子,慢慢的,很柔和很連貫得拜。佛教的‘太極拳’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體投地、腳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來,就這三招,全身統統都運動到了。

 

這時不必用軟墊,因為跪得很慢,膝蓋也不會受傷,一點都不痛。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夠,可用指尖把身體撐起來。功夫再好一點的人,就用三只手指,更好一點,就用兩只,最好的只用一只。

 

在地毯上拜好不好?地毯有長毛,容易藏灰塵,有的人貪快,又給自己訂了目標,十分鐘要拜一百零八拜,所以拜得像風一樣,一拜下去就起來,幾次以後,地毯中的灰塵也跟著起來了,呼吸又很急促,所以拜下去就‘哈咻!哈咻!’,本來是很健康的,拜了一百零八拜後,就鼻子過敏。所以家里或道場要是鋪地毯的話,要準備毛巾或墊布使用,以防灰塵。

 

天上的電與地下的電,正負常常不一樣,所以高樓屋頂上有避雷針,把上面的電導下來。電的產生,一定要形成一個迴圈才能導電,在我的《醫緣說法》一書中,就談到我們人類的電磁場,在印堂處的電磁場就與我們腳板腳背的電磁場不一樣。因此,五體投地時,才能形成一個迴圈,如果不是五體投地,那個磁場就不能形成一個圓圈,因此就沒有電磁場的變化,就不能與大地、大自然的電磁場打成一片,這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智慧的開發。

 

現代人常常穿皮鞋,與大地的電磁場都絕緣了。古代人常打赤腳,對身體多少都有好的影響。了解這一點,以後如果前後院花園有草地,大家看清楚沒有蛇或昆蟲螞蟻的話,早上起來最好打赤腳在草地上走一走,對身體很有助益;尤其是患高血壓的老人家,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覺放在腳板底,常常如此,就能幫助血壓下降,不用完全依靠藥物了。

 

因此,佛教的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如果小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佛菩薩都光腳丫?’你就知道怎麼回答了。有時候小孩子問一些問題很有趣,也很實際。有一位媽媽居然回答小孩說:‘因為那個時候印度很窮,沒有鞋子穿,所以佛菩薩都打赤腳。’所以有很多年輕人、知識分子不能接受佛教,我們身為佛教徒,要好好反省、檢點與懺悔。

 

有居士問到,拜佛的時候,到底往東拜好?還是往西拜好?或往南還是往北?又有居士說,反正拜佛就應該向著佛菩薩聖像拜才對。這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國某個很有名、很大很莊嚴的道場,舉行三壇大戒。因為是新成立的道場,剛拿到使用執照,正是百事待舉的時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準備妥當。可是三壇大戒時間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員只好全力以赴。因為準備工作未盡理想,報名參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寶殿舉行法會,當大家一起拜佛懺悔時,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線道,倒數第一位。大眾拜佛時,為求動作整齊畫一,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如同軍隊一般,只是用引磬代替密碼而已。所以,‘叮!’的一聲,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來很大,但受戒的人多,這時場地便顯得小了,感覺很擁擠。因此當他拜下去時,發現前面已無餘地,想往後退,又發現後有成排的腦袋,大家拜時,他總不能站著不拜,因此,拜下去時,很直覺的反應就是往空的地方拜。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沒拜,卻朝向走道那邊拜,但拜得很自在,沒有起煩惱,他沒想到什麼虔誠不虔誠,或恭敬不恭敬等問題。

 

後來他一拜下去時,就聽到後面的人在講:‘胖又不知自己胖,還往後退!’另外一個人拜下去就回過頭來說:‘誰叫你頭這麼大?’他聽了也覺得好笑。再拜下去時,他又向空拜,這時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看他再拜下去時,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說:‘這邊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動、太虔誠,拜昏了頭,佛在這邊!’

 

他不想解釋,也不適合在那種場合解釋。在莊嚴的大雄寶殿中,除了維那的聲音,及大眾誦經、持咒、念佛聲之外,不應該有其他聲音,所以他就不講話,繼續往空拜下去。但旁邊的人又抓住他:‘過來這邊,你是不是沒戴眼鏡?’

 

拜佛到底要向那裏拜?一定要向著佛像拜嗎?像這種情況,知果向著佛像拜,勢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後退,就會擠到後面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正在雜念紛紜時,他抬頭看到了三團光。他是一位受過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跡等事情,當時雖已近傍晚,但不致于有如此鮮亮的光團出現。難道是拜時頭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再仔細看,光團仍在,而且自遠而近,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整整看了兩分鐘左右。這時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顯然不能專心。後來他生起了貪念,想一直看下去,當再抬頭時,光團已消失無蹤了。

 

事後他在想,大概是佛菩薩要告訴他,心里有光才是重要,否則只是在裝模作樣。本來法會是讓大眾懺悔的,怎麼會有人說;‘胖不知胖?’‘頭這麼大?’等等。所以我們拜佛時,要是沒有懺悔心,不知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話,那拜佛懺悔有何意義?

 

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禮本折慢幢’。本來一種禮貌,一種形式,是用來折服我們驕慢的‘幢’,如同禮拜、鞠躬、五體投地等,只是一種幫助你表達謙虛的儀式,以折服自己驕傲的心,如此而已。所以我們拜佛時,驕傲的心不能夠折服、不能夠減少,那我們拜什麼佛呢!

 

有一個國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的國民好像很有禮貌,他們一見到人就鞠躬,你鞠四十度,他就回六十度;你鞠六十度,他就回九十度。鞠躬本來是在提醒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因此鞠躬的時候總是互相低頭。但是這個民族,鞠躬了這麼多年,他們的驕傲心、我慢心如果不改,這種儀式就變成一種沒有效果的形式;可能越鞠躬就越驕傲、越狂妄。

 

因此,我們拜佛千萬要小心,不可犯了這些毛病。要是越拜越驕傲的話,無論一天一百零八拜或兩個一百零八拜,甚至更多,都變成毫無意義。不要以為拜佛拜久了,就有功夫;就算有功夫,那也只是做做體操,運動、運動而已。如果不了解拜佛的精神,那就不容易開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