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佛說「減肥經」一句偈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

波斯匿王減肥記 轉自網路

佛在世時,於捨衛國為弟子說法,他的身邊繞了上千的比丘和比丘尼,連城中的女居士,每天都會三度來到佛前,聽佛說法。

在那時,捨衛國國王波斯匿皈依在佛的座下,為佛的在家弟子,他曾經有這樣一段趣聞。

波斯匿王的身體不知怎麼一直發胖,胖得行動困難,連坐、臥都不便,既懶得動又嗜睡,直到看醫生、吃藥都沒有效用時,他才想到佛陀。他想:「佛乃是大醫王,我應該請求佛教我療法。」於是他就去見佛。

波斯匿王身體肥胖得需旁人扶持才能步下銮駕走動,至於禮拜佛陀,則根本無法做到。他便坐在一旁,禀告佛說:「因為我發胖成病,以致行動不便,請佛寬諒我無法禮拜您。」佛說:「不要緊,你可坐在我身邊,談談你的近況。」

國王就請問佛:「佛陀啊!不知我是什麼業,身體一直發胖,行動笨拙不得自在,我要怎樣才能恢復過去輕安的生活?」

佛陀開示發胖五因

佛告訴他:人之所以發胖,有五種原因。

第一是數食──整天進食不斷,吃了很多餐;

第二是──喜眠,睡眠多時,好閒懶動……;

第三是──驕傲,態度驕慢,只會指使別人,卻不肯自己動身用力;

第四是──無愁,心無所思,從不肯用心思考、探索人生的真理;

第五是──無事,凡事不肯躬自親身去勞作……。

就是這五種原因,以致得『發胖症』。」

國王聽了,覺得很對,慚愧的說:「我就是這樣的人。」

身為國王,他的廚師整天都在為也的餐飲忙碌,而他就從早吃到晚,甚至娛樂時,眼看宮女舞蹈、耳聽歌樂,還是不停的吃;沒事就是睡覺;而且他驕傲無度,習慣大聲罵人;他雖已皈依佛法,卻從沒想過生死大事,更何況是國事,所以他無愁於一切事物;無事則整天享受。這些都是使他發胖的原因。

於是,他在佛前發願改過──現在開始要用心關懷自己的生死大事及國民國事,要培養溫柔的態度,以寬心待人;也要節制睡眠時間,控制飲食。

他發願後,回去便交代廚師每餐送飯來時,要提醒他運動、節食、多珍重,就這樣開始每天自我提醒,每餐酌減飯量。他的飯量一直減少,進餐次數漸減;睡眠時間也縮短,並盡量以佛的教法,在心中思考生死大事;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時時關心周遭的事物,凡事皆親自去察看、瞭解。

如此,他的體重一天天減少,身體也就一天天的結實。到能行動自如時,他就到佛前,在遠遠的地方便下轎,以輕安的步伐走向前禮拜,叩謝佛陀所授予的妙法,使他能節食、減睡、運動,修養心性,然後親自處理國事,因而重獲健康。  


佛說減肥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

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欝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於王食時食食為誦,
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液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

右膝著地,三說是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
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
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法句譬喻經‧廣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說法教化,天龍鬼神帝王人民三時往聽。
彼時國王名波斯匿,為人憍慢放恣情欲,目惑於色,耳亂於聲,鼻著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細滑。
食飲極美初無厭足,食遂進多恒苦飢虛。
廚膳不廢以食為常,身體肥盛乘輿不勝臥起呼吸但苦短氣,氣閉息絕經時驚覺。
坐臥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轉側以身為患。

便敕嚴駕往到佛所。侍者扶持問訊,卻坐叉手。
白佛言:「世尊!違遠侍覲諮受無階,不知何罪身為自肥,不能自覺,何故使爾?每自患之,是以違替不數禮覲。」

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數食,二者喜眠,三者憍樂,四者無愁,五者無事;是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減食麤燥然後乃瘦。」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從是痛用薄,節消而保壽。」

王聞此偈歡喜無量!即呼廚士而告之曰:「受誦此偈若下食時,先為我說然後下食。」

王辭還宮廚士下食輒便說偈,王聞偈喜日減一匙,食轉減少遂以身輕即瘦如前,自見如此歡欣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為佛作禮。

佛命令坐而問王曰:「車馬人從為所在也,何緣步行?」

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輕,世尊之力。是以步來知為何如。」

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無常,長身情欲不念為福。人死神去留身墳塚,智者養神愚者養身,若能解此,奉修聖教。」

於是世尊重說偈言:「人之無聞,老如特牛,但長肌肥,無有智慧。生死無聊,往來艱難,意倚貪身,更苦無端。慧人見苦,是以棄身,滅意斷欲,愛盡無生。」

王重聞偈欣然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波斯匿王減肥記

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是佛陀忠誠的大護法,長久以來飽受肥胖的煩惱,更為自己肥胖的身形羞慚不已。有一天,他去見佛陀時,才一舉步便滿身大汗,好不容易頂禮完佛陀,在一旁坐下時,還氣喘噓噓的。

佛陀於是直言:「大王,您太胖了。」波斯匿王很慚愧地承認:「是啊,世尊,我也覺得胖成這樣實在很慚愧。」佛陀於是以一偈贈與波斯匿王:「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人要能從自己的念頭著手,覺照並節制對飲食的貪念,進食時便控制食量,如此一來便能減少因飲食過量帶來的種種隨之而起的苦受以及煩惱,也自然能夠瘦身,並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

波斯匿王一聽,即以重金請一位少年隨侍在側,每當他用餐時,便在一旁覆述這四句偈以做為提醒。過了一段時間,波斯匿王再次來見佛陀時,已經變得身形瘦長、容貌端正,他感激地讚歎佛陀:「無上正等正覺的世尊啊!因為您的教導,讓我不但能夠解除肥胖的煩惱,更令我得以擺脫貪欲的束縛,利益到未來的生生世世!」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意即貪欲是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若能減少貪欲的念頭及行為,從少欲知足而進步到離欲無欲,那麼苦的原因就沒有依止,自然不會為自己製造苦惱了,如波斯匿王因為貪口腹之慾,而得到肥胖、不健康、行動不便以及自我厭惡的苦果。

佛陀對波斯匿王的教導,雖然並非至高無上的佛道,甚至並不特別,然而,仔細思量之後,我們得承認確實如此。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不需如波斯匿王般貴為王者,一般人便有能力讓自己享用各種美味豐盛的飲食,也因此,肥胖成為一種普遍的煩惱,更衍生出許多健康問題,減肥也成為社會共同的想望,許多人捨不得放棄口腹之慾,而求助於催吐、減肥藥、開刀、抽脂等各種方法,期待可以兼顧美食與身材,殊不知沒有從「貪慾」這個源頭斷起,終究還是離不開煩惱。

聖嚴師父解釋何為貪欲:「取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名為貪欲;只是想要而超過需要,便叫作貪欲……多貪多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還是無法滿足,等於是個窮人;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

所以佛陀教我們最究竟的減肥之道,是在於減去心的肥胖——貪心。若能如此,身體不會肥胖,也能感受身心的輕安與自在。

典故摘自《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

 

聖嚴法師法語

一般人認為煩惱是外在的環境帶來的,
其實,真正的困擾,是來自內心的掙扎。

省思

所謂:「食色,性也。」然此謂習性,非助長也。修行當以自在為苦,以不自在為樂。無始以來,放縱五欲是我們所習慣的自在;而收攝五欲是我們所以為的不自在,可知囿於過度的貪求,終將造成自己身心的負擔!唯有「少欲」、「知足」,如此財色名食睡皆能淡薄。寡欲而後清心,方是真正的消災延壽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