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

慧律法師宣講

【此謂若人受持讀誦此經。應合得人恭敬。】應該受人恭敬。

【今復有疾患】「疾患」就是病苦。

【貧窮諸衰。】「諸衰」就是衰退之相,

【及為人所憎惡。】人家看到你就痛恨了。

【世人不達先業。將謂誦經為善。即無應驗。】誦經,認為是一種善事,怎麼樣?即無應驗,所以,只要沒有感應,

【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經力。應墮惡道。】因為你誦經的功德,所以免惡道。因此記得!只要你學佛,把一切的逆境,當作統統在跟你消災。知道嗎?內心不要動一個念頭瞋恨,把所有人家侮辱你的、攻擊你的,傷害你的,謾罵你的,統統觀想他在成就你,內心不難過,你也解脫,他也快樂,你也快樂,他來給你消災啊。謝謝(師雙手合十稱言),感謝消災。

所以,有人說:哎呀!師父啊!某某人傷害您、譭謗您。我都這樣講:哎呀!(師雙手合十稱言)感謝消災,感恩喔!一句話就解決了,我們也不要辯什麼。對不對?誤會不是靠解釋可以處理的,這個世間,很多東西是沒有理性的,不是用道理可以講的,不是大家可以坐下來說,用理性可以交談。不一樣了,每一個人的角度不同,背景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強迫對方來接受你的觀念,是痛苦的。我告訴你一句話,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如果你記得起來,一生一世都解脫:你想要痛苦嗎?很簡單,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真的,我沒有騙你們,試圖改變對方的,是大愚癡的人,夫妻就這樣子,還沒有結婚,結婚以後,老婆想要改變老公,老公想要改變老婆,就演布袋戲,吵,爭吵,每天吵…好,大家冷靜一下,兩個都為對方好,先生為老婆好,老婆為先生好,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我告訴你,你一生一世都會活得痛苦不堪。師徒也是這樣,夫妻也是這樣。

所以我不會把我的觀念強加在我的徒弟的身上,我給他更大的時間、更大的空間,因為他的人格發展、背景叫Background is different.不一樣,不能用畫一道線說:徒弟一定要怎麼做,不會的,所以跟著我的徒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各人的角度、學歷、思想觀念不一樣,我不會強迫你一定要怎麼做,我不會這樣子。你能發揮,那最好了,我尊重你。

所以,我今生今世不會活得很痛苦,有看法跟我不一樣的,我就是回答一句話:很正常。對不對?世界那麼美麗,為什麼那麼美麗,因為有樹啊,有高大的樹,有花、有草、小橋、流水,千差萬別,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這叫做美嘛!一片都是草皮,漂亮嗎?在沙漠當中,一棵大樹,很大的樹,底下光禿禿的,沒有小草,漂亮嗎?不漂亮。所以記住!尊重別人的看法,可以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世界。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當互相尊重。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當受到尊重。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生命不是想要改變別人,是要徹底的改變自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就這樣子。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降伏別人不如降伏自己。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為什麼不能包容更多意見不同的人呢?所以,聖人活得很快樂,大徹大悟的人活得很快樂,讓你自生,自己生長嘛,自己調整嘛!你我的時空背景、立場完全不同,我不一定要畫一線。譬如說:我們這個山,如果統統只有樹,沒有草,不漂亮;只有草,沒有樹,不漂亮,各安其分,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我們在不同千差萬別的當中,有相同之處,就是尊重。在座諸位面相不一樣、身份不一樣、背景不一樣:可是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尊重,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雅量,就值得人家尊敬。respect值得尊敬的一個人, Love is eternal愛是永恆的。見性就是永恆的,開發了內心世界,聖人是完全不一樣,他過的日子跟你過的日子是完全不同。

節録自【金剛經講解06】


如果你在修行,一定要記住,不要讓任何人,消耗你的能量,不要強迫他人醒來,親人也不可以,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體驗的經歷,無論是誰,若有緣問你則可渡,若無緣,觀其不語即可。

莫傷人、莫恨人,心存敬畏,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修行的目的在於知眾生苦,而不是讓眾生知你苦,手指都有長短,更何況是,認知,智慧和修為,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勿在別人心裡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這個見習,非常可怕!

慧律法師

這個見習是非常可怕的,叫做執。見到什麼都執以為勝,執著自己所見到的為殊勝,這個是很可怕的!執著自己親近的師父,就毀謗所有其他的出家眾,統統沒修行:我的上人做有修行!這個是很可怕的!執著某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最有修行,其他的道場統統沒有修行!由於這個見習,使整個世界亂成一團,[見]就是看法不同,執著自己以為是最殊勝的。

所以,宗教是解脫的,政治是對立的。這個見習,我們要學一種功夫,就是尊重異己的存在,能夠包容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在這個世間,跟我們意見、看法不同的,比比皆是,人家沒有必要一定認同我們,就像我們也不一定認同其他的人。那麼,在這個知見、觀念、看法不同的時候,我們又執以為勝,他也執以為勝,就打起來了!一點小事情,也會變成嚴重的後果,街頭一眼看不順,就砍人!

...所以,這個見習是非常可怕的一種習慣,就是只要人家觀念、看法跟他不一樣的,就說人家是魔,人家沒修行。所以,這個是很可怕的!夫妻之間為什麼吵架?因為觀念不同,見習;朋友之間,為什麼一念之間可以反目成仇,怒目相視呢?因為看法不同,不懂得尊重,也不懂得退讓。

所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你不要想要改變對方,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能降伏自己的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統領百萬大軍並不偉大,一個能降伏自我的人,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看法,我們給予尊重,但不可以傷害眾生,這是原則。


你一直想當道德的警察,你也是個業力的囚犯

慧律法師《楞嚴經二》總論07

人爲什麼要學佛?他發現一直追求這個物質的世界,非常的痛苦,他不知道怎麼活,活得很辛苦!

有一對夫妻,吵架吵得很厲害!她的先生來到了講堂,娶到這個老婆,他很難過、也很痛苦,因爲老是言語幾句話就衝起來,他常常責備他太太: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他老婆說:我這樣沒有什麼不對啊,那是因爲你的觀念跟我看法不一樣而已啊,沒有說對跟不對的問題啊!

他就來到這個地方,他活得很煩惱,他一直想要請示師父;可是,師父的生活有固定的時間,他就在那邊等......中午我吃飽飯的時候,他就站在那個角落,說:敢問師父一個問題?我說:好!那你就簡單吧,講幾分鐘。

他就把他太太常常衝突、起煩惱的事情告訴師父,

他說:我爲什麼會活得這麼煩惱呢?我說:很簡單!

從你這樣的描述,是你一直想當道德的警察,你不知道,你也是個業力的囚犯啊!觀念稍微轉一下。

他說:什麼叫做道德的警察呢?我說:就是自己認爲夠資格糾正別人,你自己認爲你是道德的警察。

現在你一直煩惱,你看你太太有問題;你太太看你有問題,那你現在一直煩惱,你不是一個業力的囚犯嗎?你還在被煩惱所控制啊!是不是?

他說:那我應該怎麼做呢?我說:應該降伏自我,是不是?

認知自己,自己仍然是業力的囚犯,你也被業力關在煩惱的籠子裏面,你哪裏是道德的警察呢?

是不是?

不要動不動就一直想要糾正別人,這樣你很活得很辛苦、很累的!你做得讓你老婆感動,她自然就會慢慢的感化。

他說:喔!太好了!他說:這一段開示太好了!

他說:感謝師父,非常的感謝!他一直在找這個答案,一直找不到,他活得很累、很辛苦!

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老是覺得自己夠資格糾正別人,不知道我們也是業力煩惱的衆生,自己也是業力煩惱的凡夫,不知道,所以,活得苦不堪言!

底下,所以,

這個奢摩他就是止,就是讓我們的痛苦停止,正因爲佛法能讓我們痛苦息滅,

所以,我們今天懷着一顆虔誠的心來學佛、來求智慧、來聽經聞法,發大菩提心,轉大法輪,能夠在內心裏面轉識成智,轉迷成悟,然後,進入佛的領域,苦就慢慢的息滅......


淨界法師: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改變。他自己想要改變的因緣不成熟,佛陀都不能讓他改變,不要說凡夫了。就是說,他要改變,一定是他自己要改變。那麼這樣子講,你說,欸,我是做師父的,我收一個徒弟,我不要去改變對方,那我做什麼呢?你要盡心盡力地去教育對方,但是不要刻意去改變對方。這兩句話沒有衝突。

你要創造一個讓他反省的因緣,創造一個讓他改變的因緣,但是讓他自己去改變。你看佛陀度化眾生,他講「成熟有情」,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佛陀說法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你去自己覺悟。佛陀沒有說「改變有情」。

我想我們這樣子講:你不要去刻意改變對方,然後你又盡心盡力地教育對方。這兩句話你要參透,你就有資格收徒弟了。要不然,你要不能參透,你收徒弟,多一個徒弟多一個怨家,沒有效果,因為你要改變他,他不讓你改變,兩個吵起來。所以,智慧永遠是整個行動的指導,你要懂他的因緣。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你自己反省自己,你自己是因為別人而改變嗎?你自己都是在自我反省當中改變。別人是告訴你一個道理,你吸收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反省、自己改變。

你自己的心創造一種作用,「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你自己去反省、自己改變。既然我們自己是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他也是要自己去反省。他因緣不成熟,你要他改變,他不想改變,那有什麼效果呢?

所以諸位要知道,諸位!你以後一定會攝受信徒,如果你說我不想改變對方,那麼我什麼事都不要做,那也偏一邊。你不要去改變對方,但是你要教育對方,要創造一個讓他未來有改變的一個種子,先把它種下去,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已種善根令成熟,乃至於增長、脫落。

所以,成熟有情,這句話是很重要!佛陀沒有要你去改變有情,佛陀告訴你成熟有情。這個東西都是你要去學習的,菩薩要廣學無量的因緣。

《攝大乘論》


淨界法師:不要試圖改變別人,只能影響別人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

2、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善法欲。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地配合。

3、在修學佛法的因緣當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識最殊勝的就是佛陀。

4、修行的性格要帶一點鋼骨,但不要帶鋼氣。

5、面對煩惱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

6、龍樹菩薩說,無我智是一個如實的觀察。就是說,並不是本來有一個我,佛陀硬生生要我們修觀把這個我消滅掉。而是本來就沒有我,佛陀只是要我們恢複本來面目而已。這是如實觀。

7、《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

8、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

9、空性是一個生命的總相,不管是快樂,不管是痛苦,它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的,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10、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會平等,平等你就沒辦法修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惡念,是要善法來對治的,以善破惡。

11、一切法是染淨和合的,看你用什麼因緣來面對,往往危機也就是一個轉機。所以這當中就使令整個菩薩的法執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來面對一切。

12、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你講道理也沒有用,幹什麼?拜佛去。拜佛,嘴巴讚歎佛陀,內心觀想佛陀。為什麼?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瞭的心跟三寶關係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乾,總有一天聖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

13、我們對因果的態度,應該是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這稱為「觀果知因」。反省自己今生的果報中,有哪些是滿意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曾經有這樣習慣性的善業;有哪些果報是不滿意的,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心中,有一些是你習慣性的罪業,這些應該要處理修正的。

14、所以修行的內涵,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佛陀宣說眾多的教法,並非要每一個人都去修,而是要針對自己比較弱的部分去補強,若某方面做得很好,就不用再加強。

15、在修學的方法上,有的經典是屬於破壞性的,如《般若經》專門破執,你講一個東西,它就來破,破到最後就無有少法可得;有的經典則是建設性的,它要你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這是屬於有相行。

16、在滅惡方面,惡法雖有很多,但哪些惡法絕不能觸犯,若觸犯馬上會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雖也眾多,佛陀告訴我們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則將一事無成。佛陀在臨命終時,對滅惡生善的內涵已沒有時間廣說,只能抓住重點宣說,諸位在讀《佛遺教經》時,你將能體會佛陀的徹底悲心……

17、聲聞法對菩薩來說是共學的,聲聞法主要是對治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對凡夫是比較實際一點,因我們現在經常所起的煩惱都是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聲聞法,對我們現前的環境來說特別扼要。

18、精進與不忘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不斷的用功;不忘念則偏重在內心智慧的觀照力。


常常看人不順眼,就像生活在垃圾場

如瑞法師

我們要訓練自己,就是要訓練我們的這顆心。從行上,我們以持戒入手。當我們遠離了緣非,心就要安住在智慧上面。因為有了智慧,我們用好的心、大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來包容這個世界,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就會和諧。

如果我們常常看人不順眼,那你們說,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當中呢?我們就會生活在垃圾場中,你生活的環境就是垃圾場。為什麼呢?天天在收穫別人的不是。因為啥?看看這個不對,看看那個不好,所以把別人的不好都裝到自己的心裡,那你說你能快樂嗎?你一定快樂不起來!

所以的話,如果常常看人不順眼,你的生活一定不會美好。因為你天天都在挑別人的毛病,所以也就把你自己變成了一個病人。這是有懺悔文裡所講的,看人毛病也是病的。希望我們能夠健康起來。

那如果我們把別人都看成是文殊菩薩,都看成是佛呢?那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呢?我們一定生活在佛國的世界裡,生活在文殊菩薩的身邊的。那我們的世界一定很精彩,我們的世界一定很美好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道理呀?

所以,我們天天說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看看你自己莊嚴不莊嚴國土,你利樂不利樂有情。你的心是怎麼樣,你感的環境、感的人也就是怎麼樣。因此,《維摩詰經》裡面講到:「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我說的這些話大家都會說,「我不要煩惱哦,我要煩惱的話就生活在垃圾場了。」但是你還天天煩惱,你一點也不厭離那個垃圾場。佛國那麼美好,為什麼你不讓自己住在佛國當中呢?因此,我們大家要有份佛心,生活在佛的國土當中,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情!

我們凡夫修行,心裡有一分智慧,就會多一分光明,就會減少一分黑暗。如果心裡充滿了智慧,那我們的心裡就會充滿光明,一定不會有黑暗的。這需要修行、修行,這需要依戒定慧修行,以戒為根本起行。這就要腳踏實地地學一點,用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多給自己鼓勵。


慧律法師:修行就要觀照自己,不要想著改變別人

我們如果要修行,就要從觀照下手。佛經裡面講,若不觀心,法無來處。我們如果沒有觀照我們的心,我們要了解佛法無有是處,絕對沒有。一切佛法不離方寸,一切佛法就是從心下手,才有辦法修行。

自古以來所有開悟的祖師大德,都叫你要關照我們自己的心。要常常看自己的過錯,不要常常看別人的過錯。這樣才不會痛苦才不會煩惱。我們要改變自己,不要勉強自己要改變別人。

學佛,釋迦牟尼佛最了不起,佛他就是先改變自己。再講一遍,不要一直想要改變別人,要改變自己這是學佛的根本。改變自己才不會痛苦,改變別人會有很大的痛苦。所以我們如果在污泥當中,要修成蓮花一定要觀照。

有些在家居士結婚以後來跟師父講:「不瞞師父說我覺得修行很困難。」我說:「怎講?」 他說:「我覺得男女的淫慾很難斷,很痛苦。」

以前有人問一位禪師:「請問禪師我的淫心這麼重,我有辦法修行嗎?我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嗎?」禪師跟她講:「但論見性不見性,不論淫慾不淫慾。」

明心見性的人,淫跟不淫都是一樣。佛經裡面記載維摩詰居士娶妻生子,照樣開悟照樣度眾生,一樣的。只要我們有見性,證悟到不生不滅,所有一切身口意的造作,當下就是解脫。

你如果沒有辦法開悟,就用這重辦法,這麼觀想:淫是束縛法,是痛苦的東西。今天最令你痛苦的就是那種東西。你可以從這種東西的經驗,產生遠離、排斥,因為你的心沒有辦法證悟。這樣污泥裡面也可以長出蓮花。

因為淫是不清淨的,但是不清淨當中,你可以發現很多道理。自己去參悟,世間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世間人認為最快樂的不過是如此。慢慢、慢慢、你的心態就會向佛,你就不會注重這種東西,慢慢地減少,慢慢地減少,次數慢慢地減少,慢慢減少這個束縛力就沒有了。

所以講實在話淫也是可以開悟,但不是菩薩就沒有辦法。《維摩詰經》裡面講一句話,淫、怒、恚無非就是戒、定、慧。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煩惱當下就是解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煩惱即是菩提」。

色,色法就是煩惱法,空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醒、悟性、覺悟。煩惱就是色法,因為六根、六塵、六識,所產生的東西會讓我們煩惱。比如婆媳之間,只要相互看到就氣得發抖,就很痛苦;朋友之間仇視也是如此,看到他就產生嗔恨心。這個就是因為沒有改變自己。


圖登多杰:無需去改變別人,做好自己就可以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緣分;

心與心之間,就是一種交流;

愛與愛之間,就是一種感情;

情與情之間,就是一顆真心;

錯與錯之間,就是一個原諒。

人生就是這樣一種交往。

人人都有自尊,都有苦衷,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

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無需去改變別人,做好自己就可以。


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秋陽.創巴

"最要緊的就是,絕對不要把他們拉入你自己的團體組織當中。這是最不該的。重點在於幫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做個良善的人類,而不是要去轉變他人,他們可能會自己有所轉變,只要和他們保持聯繫即可。

通常在各種組織里,我們可以這麼說,人們老是想要把別人拉入他們的場合或是行程里。這不在我們的計劃之中,我們是要確保所遇見的人,每一個都有良好的生活。同時,你也應該用你各種可能的方式,與這些人保持聯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轉變他人,而是因為我們要來溝通。"

榮格離世前跟徒弟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改變自己  會更快樂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
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
於是我縮小的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
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
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
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
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變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相信嗎?
當你發現別人改變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改變很多了。
因為如果自己沒有轉變,就無法察覺或體會別人的改變。
而改變自己又比改變別人容易。
所以,想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吧!

以上是一位安葬於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誌銘~~  ​

我們很難改變別人,
但可以透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別人,
我們更不要抱怨他人,
但能透過讓自己變得更傑出,來說服他人。
所以,一切的改變,首先都來自於自己的改變!


達真堪布:改變別人的方法是改變自己

一切圓滿都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你的生活美滿了,工作順利了,這就是你的成就。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不要自私自利,把心胸打開,不要狹窄。佛法是圓融一切的。你真正能圓融一切的時候,你才有佛法。佛法是容納一切的,你真正能容納一切的時候,你才有佛法。

什麼叫容納一切?你真正能夠放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放棄一件事,不管是家裡的事還是單位的事;不要放棄一個人,不管是恩人還是仇人。放棄是罪過,無論什麼時候放棄都是罪過。不盡責任、不盡義務,這是罪過。真正能夠盡到責任、盡到義務,這是修行,這是功德。

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別占別人便宜,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讓別人做,這都是消耗福報,欠別人的,早晚都要還。欠一條命要還五百條。同樣,你現在欠一件事,以後要還五百件。不要欠別人的,多幹點有什麼?按世間法來說,是鍛煉;按佛法來說,是消業。通過這些,能增加你的見識,能增長你的智慧,這不是壞事,是好事!可是人都特別自私,總想占別人的便宜,自己不幹讓別人幹,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讓別人做,這都是造業,別這樣!在家裡也是,在單位裡也是,多幹點又怎麼了?你想改正別人,首先改正自己;你把自己改正過來了,別人自然而然就會轉變。如果自己沒有改正,自己沒有做到位,別人也不會轉變。

不用說別人,先說自己。先自己做,做好了別人自然而然就會轉變。尤其是你周圍這些人,兒女也好,愛人也好,你們之間有特殊的緣份,你好了,他們也會好;你不好了,他們也不會好。你真想改變他們的命運,首先改變自己的命運。你的命運轉過來了,他們的命運也能轉過來了。他們那邊不好,你也受影響;你這邊不好,他們也受影響。好好學佛,好好修行。怎麼學?怎麼修?好好地接待人、處理事,認真老實。佛是讓你過日子,不是讓你混日子。佛法是過日子的方法,不是混日子的方法。讓你放下,不是讓你放棄;讓你認真,不是讓你執著。


修行是在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

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

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

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圖滇悲桑格西:佛法為何只教我改變自己?

請問悲桑老師:明明對方做了不善良的事情,佛法提出的方案卻永遠都是要我們回頭改變自己的心。這種作法感覺上很消極,就算我的心改變了,但對方還是一樣壞、一樣那麼討人厭,將來還是會有別人被他傷害,或是看他不順眼啊。佛教難道沒有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答:改變自己的這種作法,雖然不一定會為對方帶來正面的幫助,但你的心境變得祥和,這就是收穫了。此外,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會變得愈來愈有力量,只要這股力量還在,即使往後類似的情況重演,你便能駕輕就熟地改變自己的心。

我在年輕時曾遇到一些逆境,在努力去克服的過程中,我的心也曾經變得稍微有點力量。但後來既沒有再遇到太大的逆緣,又沒有刻意去練習,所以現在的我早已不如當年了。看來,我得要去徵求一些講我壞話的人才行了。(哈哈)

就利用你現在遇到的境界去訓練自己的心!練久了,心的力量強大了,你會變成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境,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人。至於能不能幫助到別人,那就不一定了,有些人你幫得到,但有些人暫時看來你就是幫不到。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例子。

年輕時寺院裡有一位同伴,他在跟我聊天時刻意套我的話,然後轉述給別人聽、批評我犯的錯。我雖然沒有非常生氣,但心裡覺得不舒服。

覺察到心裡的這個不舒服,我在心裡跟自己討論:「他批評我,讓我很不舒服;但我有缺點一事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我並不是佛。」接著再去思惟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的種種教示,得到一些理解之後,我的想法轉變了。我那時想:「如果他這麼想要批評我,那我可以提供更多材料,讓他可以如願講個夠。」於是我就主動跑去跟他講話,一講就講了兩三天。

之前他為了套我的話,經常必須費盡心思、拐彎抹角,但這回他完全不用多費心思,我一五一十地把自己曾犯過的錯誤與缺點,毫無保留地全部告訴他。然而,我特地花了兩三天時間跟他講的這些話,他卻沒有再跟別人提起。從此之後,他不再刻意挖我的缺點,就算知道我有什麼錯誤,他也不會告訴別人,並且與我成為很好的朋友。近年來,他甚至是我最好的朋友。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有時,我們努力調整自己的心,不但對自己有益,也能幫助到對方,讓他終止了不好的行為。

 

問:我想問的重點不是能否幫助到對方,而是為什麼即使對方再壞,仍然都是我的錯?

答:你可能有點誤會了我的意思。

當我們生氣了,問自己:「我為什麼生氣?」時,答案當然並非都是自己的錯,對方也可能有錯。但是,你去研究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理由生氣時,會發現原來有很多不同的思考面向。

比如,就像自己有時明明知道不應該發脾氣、不想罵人,可是卻管不住自己;有人明明知道不該再喝酒,但就是控制不住;很多人被壞習慣控制了,心裡不想這麼做,卻還是忍不住變得很驕傲、愛挑剔,或是身不由已地做出不該做的事。即使是對方錯,但他並不是存心的,因為他其實並不自由。

從現在發生的情節來看,沒錯,他是傷害了我;但從其他的角度來看,他卻可能因此幫了我大忙,所以他不但不是仇人,反而是我的大恩人。
從佛法業果的道理來看,現在受的果,來自過去造的業。因為我自己在前輩子講別人的壞話,所以現在才會承受這種結果。換句話說,現在的遭遇是我自己造成的結果。在這樣的思考中,你會把矛頭指向自己。

同樣再從佛法的思考角度來說,這個遭遇其實是在勸諫你,要努力斷除受苦的因。以我剛才的例子來說,是因為我前輩子曾經講別人的壞話,所以今生才會被別人講壞話而心裡受苦。如果我不想再受這樣的苦,那我就必須要求自己不要再去講別人的壞話。

如果你對於無我的道理有一些理解,那麼你還可以思惟:被批評的我沒有自性,批評我的人也沒有自性。

就像這樣,可以思考的面向很多,並非只能想著「一切都是我的錯」。

 

強行渡人損耗自身,隨緣助人才是正道

真正的好夫妻緣,也很難超過1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