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

其實,這就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我們一般人追求名聞利養,你怎麼把它調成正呢?這不是勉強,我現在開始要走向正了,沒有用了!你要有一種智慧的觀照,從佛法來說,修行就是要自我溝通,你要跟自己溝通,你一定有盲點。所以為什麼佛法是「覺」,佛者覺也,因為覺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覺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覺悟,你打他也沒有用。所以,當你的心都是邪的時候,你自暴自棄也沒有用,你怎麼辦呢?你跟自己溝通,要先說服自己,你說,世間上人追求快樂可以理解,人性本來就喜歡快樂嘛,連螞蟻也希望快樂,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樂嗎?五欲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了!

我們今天早上說過,你追求今生的快樂,無常敗壞的過失——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還憂惱,一切無樂時。你追求的過程很辛苦,得到的時候,弟子心不安;擔憂,失掉的時候,你又開始抱怨,你根本沒有真正的快樂嘛。所以五欲快樂是有過失的,佛陀說,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歡刀鋒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雖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頭被割傷了,我們一個人喜歡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極樂世界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聖道樂沒有過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慾望轉到極樂世界來嘛。

所以,佛法它怎麼樣?它轉,它疏導。小乘人他喜歡用「斷」,就是把善惡念斷了,菩提心善念也斷了;大乘佛法是疏導,這個水,你有本事黃河泛濫,沒關係,我把你疏導為灌溉。所以,念頭沒有錯,它是因為被一種錯覺誤導了,你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把它導過來,用智慧跟自己溝通,把思想導過來就好了。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你,你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

你看有些人他不用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惡——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惡,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造惡,他不知道。所以,強壓式的修行沒有用,因為你還是想造惡啊,你只是怎麼樣?不敢造惡而已了!你不敢造惡,但是你的思想沒有改變,你本質沒有改變,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惡,這才是重點,這個很重要!

如果你還停留在你不敢造惡,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間的解脫都沒你的份了。因為你沒有形成這種性嘛,你沒有葡萄的種子,怎麼種出葡萄,你必須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你要把它轉識成智,轉成我真的不想造惡了,因為沒有意義嘛!我造惡的目的是什麼?我不就想追求快樂嗎?但這個快樂值得嗎?你得到這個快樂卻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來生到地獄去,值得嗎?!

其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也可以常得到快樂啊!這個快樂是聖道的快樂。所以你現在就是說,當你有一個錯誤思想的時候,你不要責怪自己,坐下來,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溝通,你把道理說明,你用現在的你來說服過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溝通,因為過去的你留下很多。

我們一個人內心當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謝過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負面的思考,你要調整這些負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這叫「轉識成智」,它是可以轉,但是你不能強壓。有些人他是用強壓式修行,就一直訶責自己:你看你什麼事都干不好,你這個人就是不行!到最後這個人會沒有用了,沒有用了,他惡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憤世嫉俗的厭離心態,他極度厭離,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羅漢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溝通,不要訶責它。這個講邪正。


淨界法師:一個人,經常心「動」,就很麻煩!

一個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聽到兩個聲音,第一個「鐘聲」,第二個「無聲」。無聲也是一個聲音,所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佛陀所說的「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我們放棄了大海,去追求一個水泡。我們去住在一個境上的時候,其他的什麼都看不到。

所以只聽到一個聲音,這是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攀緣心,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聲音,所以你忽略了那個無聲的聲相。若把心帶回家,不要動念頭,就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

你要是能如如不動,你的心就遍滿,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緣心。用那個「動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就糟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難脫離生死的業力。一個人,心經常「動」,你要跳脫生死就很困難,即便你念佛都很難!所以你經常要保持如如不動。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你平常就應該這樣訓練自己,臨命終的時候,也就是這樣——「保持正念」。

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若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內心會生起邪念呢?因為我們的正念不足,有如房子為什麼黑暗呢?因為光明不足。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污染境界。別人雖觸惱你,你並不在意。如果內心沒有正念,心中空虛,有一點惡因緣的刺激,自己就會起煩惱。

所以一個人是否會起煩惱,重點不在於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寶。修行不是讓眼睛不看東西,耳朵不聽聞,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猶如穿著堅固的鎧甲,雖然處在刀、槍的危險軍陣中,刀劍也不能傷害他。

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很多心靈的力量發揮不出來。其實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

我們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妄想走,認賊作父。如果你的修行是完全不在心地上下工夫,那是粗重的苦行,那就可能什麼事都沒有。但是你心靜下來要面對煩惱的時候,這當中有很多事情要學習的,你要解行並進。

善業本身並不能決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樂的果報,但這安樂果報是在人天受用,或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或在卑賤的三惡道果報受用,關鍵點在於心中是否有正念。


什麼是臨終正念?

淨界法師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臨終妄想生起時,你能夠回光返照--不隨妄轉,這叫正念分明。所以唯識所現、妄想的生起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住在妄想。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啟動自己的觀照力,以空觀正念真如,啟動真如的力量;以假觀順從阿彌陀佛本願,啟動往生的願力。在修行當中,安住是很重要的,《金剛經》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諸位參考;這個公案是我們在讀佛學院時,老和尚說給我們聽的:

過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事業做得很大,到了晚年,專修淨土。因為年紀大了,開始為來生准備,就拿了一部分財產,蓋了一個念佛道場,每天參加共修,很精進。後來生了一場病,臨終的時候,因為平常跟很多人結緣,所以有很多蓮友來為他助念。他本身有善根,加上外在的助緣又特別好,內因、外緣都具足,所以正念現前,安祥念佛,一心求生淨土。

但是他娶了兩個太太,跟小老婆感情很好,在這個時候,小老婆剛好現前,小老婆沒有學佛,就向他哭訴說: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因為林居士對小老婆的感情沒有放下,平常沒有起觀照,堅固的執取種子還在。諸位都知道,有種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結合,一定會起現行。

所以小老婆哭泣的聲音,就喚醒林居士對小老婆的愛著,結果當下整個心念一變,相貌就改變了,臉色變得不好看,就往生(去世)了。往生(去世)之後,沒多久他兒子作了一個夢,夢到他投胎為一只小狗,還把投胎的地方描繪得很清楚,他兒子循著去找,才把這只狗要回來。這只狗是白色的,頭上有個黑點,他的兒子把它送到谛閒老法師的道場去放生。

這個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也栽培了很多善根,問題是:臨終緊要關頭是善根起現行,還是妄想起現行?這部分我們做不了主。如果你一直是住在妄想,它就變成很有力量,所以平常如何擺脫妄想的執取,重點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行,應該先修空觀,先做到不隨妄轉,這樣憶佛、念佛才能堅固,才有解脫的力量。


臨終的兩種正念

淨界法師

臨終的正念它是有兩種正念:

第一個是聖人的正念、祖師的正念。他臨終的時候真的沒有煩惱,真的沒有妄想,這是第一種,他的阿賴耶識得到適當地調伏,這一般人做不到了;

第二種是凡夫的正念。我們臨終的時候肯定是錯綜複雜,平常打的妄想執著都會現前,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個很重要——無住!就是說:我沒辦法一時調整我的煩惱跟執著,但是我有辦法不受它干擾,就是這個意思了。

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不可能!這個修到「萬里晴空一輪明月,虛空都沒有這個妄想」,不可能!但是你可以做到:雖然我有妄想,但是我不隨妄轉,那這個是智慧的層次。

淨界法師《彌陀要解導讀》


臨終的人要達到正念,要有這三種力量

淨界法師

如果你看《彌陀要解》,你就會知道,我們臨終的人要達到正念,要有三種力量出現,缺一不可。這三種力量都跟智慧有關係,你不可能天生就有!都要經過後天的教育。

心隨境轉

在《楞嚴經》裡面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安住的,有攀緣心,這是習慣,不需要教育。這個攀緣心有什麼問題呢?它讓我們的生命不得自在,我們沒辦法控制我們的情緒,因為攀緣外境,我們就住在外境,就心隨境轉。

心隨境轉有兩個過失。如果你沒有在打坐,那你就感覺不出攀緣心有什麼過失。

第一個,你在禪定當中,過去的業力會出現很多的影像,只要你仁者心動,你就完了!這是第一個過失,破壞你禪定的功德;第二個,最可怕的是臨命終時。諸位!臨命終時,它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時候,絕對不是!古人說,臘月三十算總帳,那是算帳的時候。我們先不談過去的業力,這一塊太複雜了,就談談今生的業力,談談你今生從小到大所做的事情,這幾十年就夠了,算這筆帳就夠了。

訓練正念

唯識學上說,你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可能忘掉了,但是臨終的時候都會現前,你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在一瞬間都會讓你重新看到,所以你的心是百感交集。

只要你的心看到這個所緣境,只要你動一個念頭,你的佛號就沒了,因為心隨境轉,你就去投胎,中陰身就是這樣。一念差池全體殘,你才知道生死業力的可怕,所以,這個生死關不容易過。

為什麼呢?因為你臨命終時,它不是風平浪靜。我們要訓練自己不隨外境的干擾,才能夠很自在地憶念你的佛號,然後跟彌陀的本願接觸,跟彌陀的本願感應而往生西方,不受外在業力的干擾。這個很重要!

不迷不取不動

其實,光是生死業力,它不可能讓你投胎。那是需要一種因——親因,你一定要動念頭,要動愛取。你只要不動念頭,這個業力它沒辦法影響你,所以你跟業力也是感應道交,你要不感應它,它有跟沒有一樣的。有地雷我不去碰它,就等於沒有。

所以,臨終的正念,你要知道,我們不是今生才來到人世間,我們在人世間打滾太久了,這個因緣業力錯綜複雜,我們不知道臨命終時,會出現什麼景象來刺激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就是你的心中必須有一個機制、有一個系統,能夠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淨界法師

我想沒有一個人,臨終時是顛倒而能往生的。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臨命終時,只要你的心力不現前,還活在心中的顛倒想,就不可能往生,因為淨土宗強調臨終必定要正念分明。淨土宗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它要求你臨終時要保持正念;如果臨終的時候心力不現前,法力就不現前,佛力便不現前。

當然蕅益大師也強調:臨終的正念從什麼地方來?是要靠平常的正念而來,所以才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因此,我們現在念佛,除了把佛號念得清楚之外,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緣境--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一點很重要!當你生起顛倒的時候,就算佛號進入你的心中,也很難產生強大的力量,所有的佛號,一定是在正念分明的情況下,進而產生感應的力量。

我再說明一次: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中往生,不可能,這樣阿彌陀佛根本沒有辦法救你。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怎樣呢?是我們自己準備好了(確實具足信、願、行),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好比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太陽根本照不進來,應當先求自己走出來,才能享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要先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救拔我們。


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

淨界法師

淨土宗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也不是佛菩薩賜予的,而是平時栽培起來的。如何栽培呢?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首先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讓這個有漏的生命再相續流轉下去,一心一意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在這個前提之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淨土的正行,以深重的信心跟願力來執持名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要顧及到,就是我們第八識當中惡業的勢力不能太強大,否則臨終時身心嚴重的苦惱會破壞佛號、干擾正念。反過來善業力強的人,他的身心有堪能性。因此除了正行之外還要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的助行,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一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前面是從事相上斷惡修善,是針對業力的修學,它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安樂,但是不能調伏煩惱,而煩惱也會構成感應道交的障礙,所以還要提升到理性上的修持,禪淨雙修理事無礙。這個禪不是指禪定而是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空性的智慧。因此用般若波羅蜜來調伏煩惱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

以上三條是約著平常的修持,最後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是教導我們怎樣準備自己的臨終以及怎樣為眾生做臨終關懷,借助臨終的開示和引導來幫助成就往生。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初中興淨土宗的一位大德,他個人的自修和弘法是我們末世眾生的榜樣。遵循他老人家為我們指引的淨土宗的道次第,真正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通過這樣的修持都能夠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這兩件事

淨界法師

帶業往生它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續,它不能是一個活絡的業力!帶業往生它必須是一個沈澱的業力,就是它的相續心被你破壞,它這個運轉的功能被你破壞了,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必須要檢討我們身口意當中,哪些罪業還在相續的,這個地方你趕緊要處理,這是第一個,業力的熏習這一塊,我們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這個罪業給調伏下來。

第二個就是來自於顛倒的熏習,就是我執產生的攀緣跟愛取。那麼這個地方在唯識,它是用調伏跟引導兩種力量的作用:一方面修習空觀的無分別智,告訴我們其實你人生毫無所得,我們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種生滅的影像,你不可能從今生帶走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分別,該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沒用。所以你透過這種無分別智的時候呢,你就放棄了攀緣,你會把心專心的放到來生去了。

修行人的成功很重要就是:你必須把今生放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剛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們很難去攀緣今生,又去專心的去規劃來生,很難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嘛。你透過你的這個上班、休閑,你剩下的時間,剛好能夠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須要把心正確的引導到來生去。

淨土宗它的人生觀只有一個:為了來生而活!你必須把你對今生的攀緣的心,全部收回來,完全把心皈依到來生去,你就成功了。雖然來生還沒有出現,但是你必須要透過憶念,透過你的憶念,把你內心的能量全部導到來生去。這樣子你對今生的顛倒相對降低,臨終的時候它也不可能起顛倒,因為你的心的能量,已經成功的移到來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顧今生了。

臨終最可怕的就是回顧你今生,人生不堪回首,這個很重要,你臨終的時候,只要你回頭去看你今生,你就完了。臨終只能夠向前看,不能向後看,所以臨終的時候,往事不堪回首,因為你只要回憶過去,你就跑不掉了。

所有臨終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戰,他心中想的只有來生,他把今生完全放棄了,這種心態才可能會往生的,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所以我們在淨土宗,你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個業力的調伏;第二個思想的調伏跟引導,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

那麼我們現在談談菩提心,當然引導有兩種引導,一個正確的往生的人,他的心態:長遠的目標是引導到成佛;短期的目標是引導到往生,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假設我們今天已經把今生放棄了,反正今生它是一個成熟的水果,我們現在要的是,好好的去播種來生的種子。它這形成一個水果了,它已經很難改變了。


修行的人,最好不要暴露自己的功德!

世間人會把福報暴露出來,把惡習藏起來。比如有的人福報很大,但都露出了。

就是賺了很多錢,但都拿來給自己享受,衣服買了一件又一件,車換了一輛有一輛。看起來,大家都很羨慕他福報大。

但福報轉化為錢時,也意味著福報消失了。享受一定不是好事。有錢後,應該多去佈施,佈施就是把福報藏起來,錢佈施出去了,就把有形的財富轉為無形的福報了。

祖師都很珍惜福報,自己沒有享受,那福報到哪裡去了?他把福報留給了佛子佛孫,後人就敬仰他。

功德也一樣,要藏起來。中國人講的,要積累陰德,就是做了好事,都不讓別人知道。那誰會知道呢?

他做好事,不為了名利,那他就能完全服從天道,做善事就是我的本分,人活著就應該做善事。就像白居易說的,留下慈悲與後人。陰德給後人,那福報則能綿長。

相同的,見到別人贊嘆我們時,反而要小心翼翼。首先,要問自己真的有這個福德,能頂的起別人的贊嘆嗎?不是自己的功德,卻自己居功,這個是很損福報。修行人都要謙卑。

無論多有成就,要記得,這些榮耀第一歸於父母和祖先,父母給予這個色身,才能做人,父母和祖先,是第一功德主。

第二要歸於師父,歸於佛陀,歸於歷代祖師,我們能遇到佛法,修行佛法,都是歷代祖師一代代的努力,傳承了兩千多年,才能傳到自己手上。

人有惡習,就是不要去美化自己的缺點。惡習就像一個毒瘤,把它曝光出來,它就死了。卻去美化自己的惡習,這個惡習就帶給他下輩子。要真心懺悔,是不容易的,這需要佛力加持。

發不起懺悔,因為有業障,業障蒙蔽後,我們就會美化自己的惡習。所以念地藏經,很重要。第一,就是讓人歸零,第二,就是念念起慚愧心,面對內心的習氣,人把惡習懺悔掉了,他內心就光明瞭。

自己所修的功德,確實可以回向給他人。

所謂回向,就是從自己的方面,回轉朝向他人的方面,這是屬於心力的感應。

這是由於自己的心力通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達於所要回向的對方;這像天空的太陽光通過反射物(如鏡或金屬體)的折射,便可使戶外的太陽光照射到室內的黑暗處,室內的黑暗處,雖未直接曝曬到太陽,卻已接受了回向而來的太陽光。

同時,雖把功德回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絲毫不損,這在佛經中有一個比喻:一盞燈,可以點燃許多燈,這盞燈雖然點了許多盞燈,卻不會因了點燃其他的燈而就減弱了自身的燈光。

 

回向非常重要!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

 

回向護法神很重要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你的念頭,就是飄蕩輪回之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