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只有一個人會傷害你,是你自己在傷害你自己。

你把《楞嚴經》讀通了以後你會發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外境只是一個助緣,它沒有理由傷害你,它怎麼可能跑到你心中傷害你呢?它是在那邊動,你自己跟著它動,然後你的妄想傷害你自己,其實說穿還是自己傷害自己。

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你要解脫很困難!

你現在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你沒辦法修行,你連路頭都搞不清楚: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整個生命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攀緣心創造出來的,外境只是個助緣,因為你動,仁者心動,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了解,所有的輪迴是我們自己願意輪迴的,其實我們可以做另外一種選擇的,我們可以換一個想法,不要用攀緣心,用真心,我們會活得更好、更自在,事情會做得更圓滿。

不是像阿難尊者說的:我離開了攀緣心,我什麼都不能做了。不是的!你也可以不迷、不取、不動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還可以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

所以它到最後不變還有隨緣,在假借因緣當中它是不迷、不取、不動。我假借佛像來拜佛,但是我成就我的功德,但是我還是不迷、不取、不動。諸位要把這觀念這個心地法門抓清楚,你就知道怎用功了,你就知道原來這條線是這樣走進去的。否則你就是佛陀經典講半天,你還是跟你沒有關係,這地方要覺悟了。

我們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夠去造業,我們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點它不動。

那麼不動有什麼好處呢?你能夠不受外境的影響。

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自己亂動。


慧律法師開示:如果有人盡一切力量傷害你,那你很快就會成就佛道!


頂果欽哲仁波切: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於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

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於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

尊敬那個人,善用這個機會來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如果無法對那些惡劣對待你的人生起慈悲,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轉化的征兆,需要更加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別人撒鹽傷不了你,除非自己身上有潰爛之處。

毎當你覺得受到傷害,是因為你有傷口,所以只要別人不經意碰觸,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要別人為你的傷口負責。

試想,如果傷口發炎的是你,卻讓別人去吃藥,你的傷口會好嗎?

凡事不要歸責於他人,而要反省自己,他人只是一面鏡子,它在照著你自己。


淨界法師:你要知道,問題都出在自己。

佛陀在《楞嚴經》舉一個例子。說虛空本來沒有花,虛空本來就沒有相,哪有花呢?但是有一群人眼睛有毛病,好像有白內障,看到:喔!虛空中有花。那麼有些人看到的是紅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白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的是綠色的花;有些人看到花比較醜陋,有些人看到花很莊嚴,其實這是個人循業發現,本來什麼都沒有。這叫作清淨本然,循業發現。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輪回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因為你心中有輪回,所以才看到了輪回。當你的妄念結束時就沒有了,本來就沒有輪回。虛空本來就沒有花,你把眼睛治好了,看虛空本來沒有花。

我們日常生活很容易看到一種現象,比方說甲乙丙三人在一起,某甲講一句話,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個法,但是某乙,如果他過去生有惡口的口業,他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刺耳,覺得某甲在諷刺他;如果某丙他本身過去生是修贊美法門的,他心中贊美的業特別強,他循業發現,聽到這句話是在贊美。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句話本來就不是什麼,本來就是緣生緣滅的東西,這都是個人循業發現。

循業發現這句話很深。諸位!你回家試試看,你在家吃飯時,晚餐一家五個人一起吃飯,其實五個人看到的飯菜,顏色不一樣。福報大的人看到這個飯菜,特別的美妙;福報差的人看到這個飯菜,就特別的醜陋。這種不同的覺受在僧團很明顯,我在帶新生時,一個團隊,比方說一期有二十個三十個,僧團大家穿同樣的衣服,睡同樣的寮房,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快快樂樂的,有些人活得苦苦惱惱的。你說這個環境到底是好是壞?那樣就是那樣,循業發現。

所以,你要知道,問題都出在自己。你心裡有業力,自然循業發現痛苦的果報;你懺悔乾淨以後再去看人生,那一切都是安穩快樂,這叫循業發現。一切法,到底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句話而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是這樣。現在呢?已經失去!叫作循業發現。本來是清淨本然,現在叫循業發現。


禪宗公案.魔由心生

有一位年輕和尚,每次靜坐到快要達到入定的境界時,就會有一隻黑蜘蛛來打擾他。和尚不堪其擾,求助於禪師。

禪師摸摸他的大光頭說:「這樣吧,下次黑蜘蛛再出現時,你就拿毛筆在他的肚子上畫一個圓圈,讓我們來瞧瞧他是哪裡來的怪物。」

和尚照禪師的指示,在黑蜘蛛出現的時候,飛快的拿筆在黑蜘蛛的肚皮上作記號。等到和尚結束修行起身時,赫然發現自己的肚皮上有一個黑圓圈:「哎呀,怎麼會這樣!」

在一旁觀察的禪師笑說:「很多事情及想法都是自己造成的,原來那隻擾人的大蜘蛛就是你自己,是你的心在阻礙你的修行啊。」


慈誠羅珠堪布:內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最可怕的是什麼呢?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大乘佛教認為,傷害最大的魔不在外面。

而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即自私心,以及與自私心密切相關的,與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違的嗔恨心——它們才是真正的魔。

為什麼說自私心是魔呢?因為,雖然人們把能夠傷害眾生、令人恐懼的有情稱作魔,但自私心對我們的傷害力,實際上卻是外在的魔或鬼的成千上萬倍。

從無始以來,正是因為有了自私心,我們才會始終自重他輕。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為自己著想,誠心實意地純粹為他人考慮的利他之心卻少之又少。

有些人甚至在一生當中,也從未生起過這樣的念頭。即使偶爾會為他人著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條件的,而非如佛陀所講的那樣——純粹地無私地奉獻。

正因為我們缺少了純粹利他的心和習慣,一切都為自己打算,才會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


如何突破修行的障礙,不要讓自己與佛法的關係,因為別人的問題而疏離

有一位師姐向師父抱怨說:我不會再參加任何佛堂的法務了...

師父關心的問說:我可以問您為什麼嗎?

她說:在佛堂我最常看到的是人在道場卻還一直在滑著他們的手機。

在佛堂很常聽到閒聊扯淡是非對錯。

有的更只是自顧自己!像這些全部都是假的修行人...。

師父沉默了一會兒說:好的。但我可以請您在做這決定之前來做最後一件事情嗎?

她說:是什麼事?

師父說:請您拿滿一杯水,到佛堂的周圍走2圈,但杯裡的水不能讓它滴出來。

她說:好的,我能做到!

過了一會兒她回來說:我已經完成我的任務了。

師父就問了她三個問題:

1.您剛剛有看到任何人在滑手機嗎?

2.您有聽到別人在說閒話講是非嗎?

3.您是否有發現其他任何人的過錯,而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她說:我完全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因為我一心只“專注”在這個玻璃杯上,這樣水才不會滴漏出來!

師父告訴她:當您來到佛堂時,您只需要專注於佛法,你就永遠不會看到別人的缺失和問題了!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不要讓自己與佛法的關係,因為別人的問題而疏離。

障礙只因為一個無關的人,而就做出了世俗不智的決定。

省思:

我們要不斷的透過自己的專注來保持著與佛法美好並行的關係成就自己的德性。

永遠不要讓一個無關的人來決定你自己未來的昇降。

我們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真正的佛法是自己用心而不是外在一切的因素!所有的原因全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人傷害你,是來渡你的!

言語傷人,比殺人還要嚴重。忍辱就像大海、能夠納百川。

1、人家侮辱你,你要當作是培福;人家傷害你,你要當作是他來成就你。你受盡委屈,記得!你是有福報的人,不要抗拒,一個人傷害別人兩種情形:傷害別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財,一個傷害別人的,心腸不好,常常傷害人家,就是拿錢去給人家賺;一個忍辱的人,就是一直收錢。這個大忍辱就像開銀行、能夠納百川。

2、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是永遠虧本,那就是發脾氣。

3、心好嘴不好,榮華富貴折去了。

4、甚麼都不能忍耐,你的成就就有限。忍辱也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恆心、毅力、長遠心。稱心如意的要忍,爲甚麼?怕生貪愛,要保持距離。冤家對頭也要忍,爲甚麼?保護你自己的清淨心。修忍辱的果報是相好。

5、「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恚(chen hui)心一起,智慧就沒有了,理性被蒙蔽了,於是全憑感情用事,不僅傷害自己,而且有意無意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緣成熟時,報應就現前,冤冤相報,而且果報必定一次比一次殘酷。

6、人的身體、心情與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七情五欲擾亂自然,擾亂人體。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其中最嚴重的,破壞力最大的是嗔恨、發怒。李炳南老師曾說,中國醫學的根本典籍《黃帝內經·靈樞》講到,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兩百歲,活不到兩百歲,是自己的煩惱把身體糟蹋了。永遠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這是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是真實的快樂。

7、縱然別人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也仍然要以善心待之,並由衷地感恩。正是由於對方的侮辱、毀謗和陷害,消除了自己過去今生所造的罪業,因而決不能有絲毫怨恨之心。若有絲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業,反而增長業障。

8、不安靜是自己不讓自己好,不修行就不能過一天安靜生活。

9、您問佛哪天能好,佛說看您哪天老實,哪天安靜,哪天聽話,哪天修行。

10、「發脾氣是修行人的大忌,『火燒功德林』不是妄說。如果不改掉這個壞脾氣,無論一天念多少部經,講多少次法,度多少人學佛,你自己都出不了三界。發脾氣本身就是無明的表現,無明就是不明白。你自己都不明白佛法,怎麽可能很圓滿的度人?

11、我們以不善的心對人,惡意對人,受害者只有十分之三,自己受害十分之七,那是糟蹋自己。你自己要健康、要長壽、要充滿智慧,你就用愛心對一切眾生,我們全身細胞都是愛心、都是善心。

12、言語傷人,比殺人還要嚴重,這個事實真相,很少人知道!口造業是最容易的,而且造得最多,來生的果報非常慘烈。

13、佛教我們不跟一切眾生結怨,寧願受別人的侮辱、陷害,絕不能有一念報複之心,才能超越三界。如果怨天尤人,生起懷恨之心,依舊要六道輪回,生生世世冤親債主互相報償,一次比一次殘酷。過去無始劫累積的這些罪業,你要是留在六道里面,冤親債主無量無邊,哪里有好日子過?世間人無論享多大的富貴,依然免不了冤親債主包圍。今天我們遇到佛法,真信切願,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永脫生死輪回。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回娑婆還債。「佛不度無緣之人」,冤親債主與我們都有緣,乘願再來度他們。由此可知,冤親債主多也未嘗不好,將來度的眾生多,幫助他們脫離苦海。

14、不論發生了甚麼不愉快的事情,都要學會不去煩惱,因爲煩惱比歲月更容易催老我們的容顏。它會影嚮我們的心境,增添我們身心的負重,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

15、測量一個人的力量大小,應看他的自制力如何。誰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遠是個奴隸。克制自己,才能駕馭自己,成就自己。放縱自己,就會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牽制,不得自由。莫說成就事業,甚至會走向可悲的境地。一個人只有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做正確的事,才算真正成爲了自己的主人。這是一個人獲得無悔人生必備的素質。

16、口最容易造罪業,多少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一生,積功累德,到後來功德都漏掉了。從哪里漏掉?從口里漏掉。你爲甚麼會看到別人過失?自己心里有過失,才看到別人有過失。每天所修的這些功德,都從口里流出去了。我們講菩提心,真誠你沒有,你心是虛僞的;清淨你沒有,你是染污的;平等你沒有,你是高下; 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 正覺沒有了,你愚癡;慈悲你沒有,你自私自利。

17、我們在造口業的時候要特別註意,有時候我們隨隨便便的講一句話,大家要註意一個「因小果大」的道理啊!我相信佛陀所說的都是真的。地獄里面一切抽腸挫斬、拔舌耕梨,這些痛苦都是真的,果報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很小心很小心,在身語意業上多做檢討,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這麽痛苦的時候,才發現到我們實在是無法承擔啊!

18、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全在於忍耐功夫之高低。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則無成就!


慧律法師慈悲開示

你的敵人沒有在外面,你的敵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那種個性強大的我、法二執,沒辦法經過人家一句話。

人家講一句話,你苦惱了三天三夜,三個月還在苦惱,你這怎麼修行呢。

所以,修學佛道的人,就是神經要大條一點,沒什麼神經,沒什麼神經啊,該有神經的時候,是講經說法,這個時候神經不能太大條了,欸,要拉緊神經的,這個要好好地講,對於別人的欺負、別人的侮辱啊,

沒什麼神經,也沒什麼看法,欸,說,師父啊,你這樣日子好過,當然很好過啊,我對一切生滅都沒有任何的意見啊,對某某法師也沒看法,對道場,八大宗派給跟尊重,會有苦惱什麼,那凡夫對不起我,因爲他的名字叫做“凡夫”啊,

他如果聖人,他也不會傷害我,師父,人家罵你怎麼樣...怎麼樣,我沒意見,沒看法,那《金剛經》裏面講的嘛,這輩子受人家侮辱,我們無量劫來的罪都被滅盡了,還得感謝他呢,造了地獄的因來成就我。


我們人最大的錯誤,就是忘記了,別人對自己曾經好過的時光,而整天想著自己受到傷害的痛苦,其實這就是修養不夠,學佛還沒有學到家。

也不要在失敗的時候,才想起別人的忠告,就猶如生病了才會想起醫生的忠告一樣。

不要在失去之後才想起應該珍惜。


淨界法師:能夠調伏自己,就戰勝了所有的外境

業力 + 煩惱 = 無解的人生!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會讓你 「痛苦」

正修當中有一個偈頌,先看一個偈頌。

《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入菩薩行論》上說,一個菩薩從空出假以後,他又來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雜染世界有什麼問題呢?「惡有情如空」,很多眾生都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善惡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著感覺走,一刺激他就起煩惱。這種眾生像虛空一樣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變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非能盡降伏」。

菩薩不能夠去改變外境,不能改變別人,那憑什麼菩薩能夠安忍呢?因為菩薩做了一件事情,他調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於調伏所有的外境。這是佛菩薩的一個開示:你能夠調伏自己,你就戰勝了所有的外境。根本問題在這裡。

那怎麼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我們把這三道智慧念一遍。

謂一切逆境惡緣現前,菩薩皆悉觀察,此等逆緣皆是自己過去惡業之所感招,而生慚愧之心,逆來順受。又當思惟,此乃菩薩及善知識之所示現,教化於我,我若不患此苦,定當陷入現世安樂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當思惟,境無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薩於中善自思惟,則為堪修忍辱。

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們遇到了惡因緣的時候,第一個,我們要知道這些逆緣都是過去的罪業之所招感,我們自己要勤修懺悔。

怎麼樣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有三道智慧,經雲:

謂一切逆境惡緣現前,菩薩皆悉觀察,此等逆緣皆是自己過去惡業之所感招,而生慚愧之心,逆來順受。

又當思惟,此乃菩薩及善知識之所示現,教化於我,我若不患此苦,定當陷入現世安樂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

又當思惟,境無美醜,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雲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薩於中善自思惟,則為堪修忍辱。

當我們遇到惡因緣的時候,有三種智慧:

第一,我們要知道,這些逆緣都是過去的罪業所招感,我們自己要勤修懺悔。我們行菩薩道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業力,這是基本常識。

你看到這個人,感受很不好。你聽到一句話,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業力,你如果沒有罪業,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句話,是沒有感覺的。

雖然表面上是他講這句話,其實事實上他只是用這句話,來刺激你的罪業起現行而已,他只是一個增上緣。

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緣起論,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也沒有一個人會讓你快樂,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快樂痛苦都跟你有關係,你最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是別人決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很痛苦的感受,你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業力。

如果你感到快樂,是善業起來了,如果你是痛苦的,罪業起來了。

別人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沒有一個人會給你痛苦,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佛教的因緣觀,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顯現了善業,顯現了罪業。

既然是這樣子,跟別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有多多懺悔自己,改變我們的罪業,罪業改變了,你的感受就改變。

第二個,這個是更高級,歷事煉心。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薩的示現來教化我。假設我們不墮入這種痛苦,我們就會落入這種安樂當中,忘失正念,因此,我們應對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實從菩薩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圓滿。因為你太圓滿的話,你就很難生出離心。

你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一個居士說:「師父,我的家人怎麼樣,我子女多麼的不孝,我的身體有多少的病痛。」怎麼怎麼的……

印光大師說:「你要感激這個逆境,這個逆境剛好給你一個當頭棒喝,讓你厭惡生死,生出離心,這個比你讀經典來得更貼切一點。」

當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會失去大悲;痛苦得剛好,最好。就是你人生裡面,有一半是快樂的,一半是痛苦,這種是最好,非常好。因為快樂會給你信心,你能夠得到某種安定,但是逆境它會激發你向上。所以,適當的痛苦,其實對自己有幫助的。

我們最後再思惟,「境無好醜,唯人自招」。在我們身心當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執著的境界呢?這個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觀,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面對煩惱。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對。你沒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對了。因為這個境界一來,一定夾帶業力而來,來勢洶洶,來者不善。

諸位!生死業力,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業力一來衝擊你的煩惱,就無解。單單有業力還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動,業力的衝擊一下就過去了。因為你造業的時候,你也不是經常造,你偶爾造一個業,所以它會過去的。

但是如果業力,又加上你貪、瞋、痴的煩惱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沒有解了!外有業力,內有妄想執著,那就無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但是業力的衝擊這一塊我們不能改變,這個是已經成熟的業力。所以所謂的認命,是安住在空性來面對這個業力。我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那是緣生緣滅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來面對它,再來處理它,這樣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說,我不能控制外在的業力什麼時候起現行,但是我能夠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動,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淨界法師:我們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

佛陀開悟之後,他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這五位比丘,就度了這五比丘。他宣說的法門,第一件事情講到四諦法門,把生命分成了二部分:一個苦集的流轉門,還有滅道的還滅門,生命就是苦集跟還滅二個重點。當時佛陀講出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乃至於小乘的阿羅漢果,完全是因為你心中的客塵煩惱之所耽誤。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裡!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進步,跟外在的人事沒有絕對關係--你不能說:誒…我不能修行是因為你障礙我。不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我們,完全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即便我們現在有障礙,是外境的刺激產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住,我們可以不要去選擇住在感受的那個想法。

別人給我們一個惡逆的因緣刺激我,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惡的想法,這一部分我們不能控制,這個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選擇無住,這個想法你不要管它,讓它過去就好;你要是住於感受、住於想像,那就糟糕了!想法讓你一住下去…在唯識學上說 --【觸】接觸外境,感觸、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開始造業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為我們有所住。那麼這當中就指出了我們整個修行的罪魁禍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煩惱耽誤了自己。


淨界法師:從今天始,別人怎樣,我都不管。

這第六意識開始修觀,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關鍵在「迴光返照」這四個字。你就不再管外境怎麼樣。修行人「迴光返照」,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生死業力太重,你希望臨命終的時候,離開三界比較好離開啊,有一個觀念很重要:你從今天開始,別人怎麼樣,你都不要管他,跟你沒有關係,他造他的業,你只是在受果報,你做你該做的事。

你說:誒,你罵我、我也罵你,那兩個都墮落。一個修行人不是這樣子。你罵不罵我,是你決定,我做我該做的事。你怎麼說,那是你的事,一個菩薩不會因為別人說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可能的事情。你講你的話,是你自己的心攀緣一個所緣境,你造你的業,我安住我的真如,我圓我的菩提道,我造我的業,這本來就是各人走各人的。

‘迴光返照’就是說,你的心不要在外境活動,‘把心帶回家’。然後安住真如以後,你啓動的是‘般若解脫法身’。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開始‘仁者心動’,你就出去了嘛,就跑出去了。跑出去以後,就開始創造生死業力。你的心遇到外境的時候,‘迴光返照’修空假中三觀。安住當下、創造未來,做你該做的事,你的心就往聖道的地方走了。

你看我們一般人說,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小小判斷力的人,都知道說你賺再多的錢,你都帶不走,對不對?但是一個人執著錢的時候,他會犧牲生命去賺錢,這個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說你沒有生命,你有錢有什麼用呢?但他還會去賺錢,這個就是盲點,這個是沒辦法溝通的。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

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就是說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帶回家,你回光返照,看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看看你生命的原點。一個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對治執著,其它通通沒有辦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識,成功的把第七意識帶回家,第七意識的自我執著才會可以破壞掉。

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執著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識去壓它,第七意識是不吃你這套的。我們看看四禪八定,外道的四禪八定,用高深的禪定壓這個執著,根本沒有用,只有我空觀、法空觀,它只有怕這個,其它都不怕。所以你要成功的把三界業力的枷鎖從你的生命裡面把它拔開來,你別無選擇,必須要面對恆審思量這一塊了。


淨界法師:不管遇到什麼事,一定先觀察自己,很重要!

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這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先看兩方面的二義,那麼二義當中先看覺察,然後再看覺悟,這兩個一起念一遍: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那麼這個佛者,覺也。其實應該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有兩個不同的觀照,有對內跟對外兩種觀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內觀跟外觀。從對內來說呢,叫做覺察。它能夠覺察煩惱的障礙,就是這個貪嗔痴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當中活動,就像賊,就是因為這個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我們好不容易佈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寶,但是你這個脾氣一髮了以後,你的這個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壞了,就像盜賊把你的珍寶偷走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方法,要把這個煩惱的障礙把它消滅掉,否則你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然後又把資糧給破壞掉,又積集資糧又破壞掉。所以我們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計起來,這個叫做覺察。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我們跟別人沒關係啦。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第一件事情,這個很重要,先觀察自己,這個次第不能錯。諸位,我們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我們對人生的操作有問題,操作錯誤,這個很嚴重啊!我們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遇到事情我們先看別人對不對,這個非常嚴重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你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你的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是向外攀緣,你頂多是個好人,你不可能變成一個道人。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操作,第一件事情,發生第一件事情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這是空觀的智慧。把自己的自我意識空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內調,你要內觀才有資格外慈,對眾生的幫助跟度化。所以這個覺察是第一件事情,你先把你自己的煩惱賊調伏了,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空觀的智慧。

那麼當然身為菩薩我們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穩下來而已,我們開始外觀,這個觀呢就觀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的現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說,人事的差別這個不是障礙,但是我們沒有假觀的智慧,我們自己產生障礙。所以這個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我們沒有好好的學習一切法的差別的事相,就好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裡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只有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要學習兩種智慧:一種是內觀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別人,怎麼樣去幫助對方,但是第二道比較複雜,第一道比較深妙。空觀的智慧比較深但是它比較單純,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觀就不一樣了,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甚深廣大,你要學心理學,學科學,學人際關係,那菩薩道的所知障太廣了,塵沙惑啊。

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線,你只要做一件事,內觀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視假觀,因為小乘以出離心為根本,所以它生命的訴求以趕快自己離開三界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觀的內調以外,還要假觀,調他,安住在多事多業多希望住。菩薩戒就是這樣講,你要廣學無量法門,你不是讓你自己離苦得樂,你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當然,淨土宗它偏重在內調,它的確偏重在內調,因為淨土宗的訴求,淨土宗啊,我發覺,它前半段走得有點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這一塊,你看印光大師說生死沒有把握之前,少管閒事,是吧。所以淨土宗在沒有求生淨土之前,他的行為跟小乘有點類似。但是他不完全一樣,因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的希望規劃在到了淨土以後,然後再怎麼樣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把利他這塊往後,把那個往後延遲。


淨界法師:別人障礙得了你嗎?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裡。我們今天修行不能進步,跟外在的人事沒有絕對關係。你不能說:誒…我不能修行是因為你障礙我。不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我們,完全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即便我們現在有障礙,是外境的刺激,產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住,我們可以不要去選擇住在感受的那個想法。

別人給我們一個惡逆的因緣刺激我,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惡的想法,這一部分我們不能控制,到這個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選擇無住,這個想法你不要管它,讓它過去就好。那你要一住就糟糕了,想法讓你一住下去,「觸」在唯識學上說,「觸」,接觸外境。感觸、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開始造業... ...我們自己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為我們有所住,那麼這當中就指出了我們整個修行的罪魁禍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煩惱耽誤了自己。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消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下面講一個譬喻。「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就是好像一個鏡子來照像狀。這個鏡子就是譬喻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顯現種種的境界,我們分別心能夠顯出善的境界、惡的境界,「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像來」的時候也不拒絕,但是無住;「像」離開的時候也是無住,內心當中不為妄境所轉,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

這個是講到我們在面對俗務糾纏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隨所轉」。「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假設我們今天修行,不知道這種道理,縱使你屏除俗務,一無事事。好,你說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過都歸咎於別人,說:你為什麼起煩惱呢?我為什麼起煩惱,是因為他講一句話來觸惱我!我為什麼起煩惱,因為這個環境不適合我。

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咎於他人,你到最後你就一個人住,一個人住的時候,「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因為你內在的煩惱在干擾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個人住,內心的煩惱還是不放過你,你還是「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問題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惱生起的根源,在我們的「分別心」,假設你的內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不可能!所以講你縱然「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這個地方是要注意的,應該把這個苦惱的根源找出來,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應該是從自己的內在的妄想去對治,這個才是根源。


淨界法師:其實,外境傷害我們時,大概只有十秒鐘。

我們這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愛取的力量,愛取的力量就會產生一種造業。你看到這書很喜歡,或者你看這個東西很討厭,就會很多種種的造作,就有業力,業力的力量就使令遞相為種。

「遞相為種」就是外境去牽動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當中對外境又產一種執取,又創造另外一個外境。因為這樣的一種輾轉力量的因緣,使令整個有情的器世間,就因為這業力的因素,就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相續下去。

我們剛開始這世間上是沒有這些環境的,沒有山河、沒有大地,那怎麼就有呢?就是我們無量劫當中,一念迷情的妄動,就把這世界創造出來。創造出來以後,為什麼這個世界會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出現呢?你看有些人他經常會出生在海邊,他經常就出生生長在海邊,有些人就經常出生在高山,有些人就經常出生在都市。為什麼某一種的環境,在某些人的心中會不斷的出現呢?這地方講到「交妄發生,遞相為種」,其實我們對它產生愛取的力量,所以這個環境會不斷的在我們心中產生出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處所跟內心的互動。環境我們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你內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決定。

所以我們常說:「心境決定處境」,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一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時間很短暫的,大概在十秒鐘左右,我們就產生一種想象,名言的分別,這時候我們內心就會被外境牽動。而其實這外境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經過我們的想象而產生。

比方說你看到半杯的柳橙汁,我不知道諸位想法會怎麼想,有些人會說:真是感恩啊!還有半杯柳橙汁存在。這種人大部分是做正面思考的,他的生命當中充滿了快樂;有些人說:糟糕!剩下半杯,他看到的是空的這一部份,他做了負面的思考,這個環境對他產生一定的傷害。

其實外境在傷害我們的時候,大概只有十秒鐘而已,就是你的直覺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其實最早的那個十秒鐘,是真正外境在傷害我們。但是當我們開始想象力生起的時候,是我們的想象力在傷害我們,我們產生很多名言分別。這時候外境就產生二種方向:第一個是正面的力量,第二個是負面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境無好醜,損益在人」。說是一個珍寶你拿得不好,你會被它割傷,但是你好好拿,你可以欣賞它美妙的光採,它對你產生傷害、它對你產生一定的加分,其實是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想象決定出來的。這地方是講到外境生起的因緣。


淨界法師:你不從內心改變,麻煩就會不斷出現。

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一陣風,風吹動了幡。有一個禪師說:是風先動,才帶動了幡動。另一個禪師說:不對,幡先動,才產生風。幡動產生風動,或者幡動產生風動。

六祖大師說:通通不對,「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其實這三個人講話,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三個都對,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要分析一個道理給你聽聽看:說因為風動產生幡動,他也沒有講錯;說幡動產生風動,也沒有講錯。錯在哪裡?諸位你知道錯在哪裡嗎?錯在這二個心外求法,他看到生命的現象。

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他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根源,問題在這個地方。這個都是表相,你心不動,風也不會動,幡也不會動。所以,我們一個人總會習慣說外境跟我內心是沒有關係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我遇到了一個逆境,我遇到了挫敗,我們的心本身會認為逆境本身是真實的,挫敗本身是真實的,我們不認為它是從內心而來,我們不這樣認為。

所以我們永遠沒辦法改變它就在這個地方。你看我們一輩子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挫折,我們都沒辦法改變,因為我們認為它跟我們的心沒有關係。所以你不從內心改變,它就永遠不斷的出現。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徹底的看到,你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才有辦法改變它,否則你一輩子也改變不了它,你就被它牽著走,你永遠是被動。你不瞭解生命的真相,你就被生命牽著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瞭解生命的真相,是我要怎麼樣,你自己可以設定一個目標,我希望來生變成怎麼樣,你變成一個主動。這二個完全不一樣,轉被動為主動。

你一個人不瞭解生命的道理,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那叫做「天定勝人」,你的生命上天安排的好好的,你一點都沒有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你生命的寫照。你瞭解生命的道理,你是「人定勝天」,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希望變成一個極樂世界,我內心當中開始去培養生起極樂世界的思想模式,我開始去發願,產生對淨土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皈依,極樂世界就顯現了。

你瞭解道理以後,生命是可以規劃的,你不瞭解道理,生命由不得你規劃,生命幫你規劃,你只好被動的配合。所以我們講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六祖大師他開始在主導生命了,講風動、幡動的人都被生命所主導,差在這裡。


明如居士:沒有人可以傷害你的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諸如此類的話語︰「你說的話傷了我的心!」「你的行為傷了我的心!」「我的心被這件事傷害了!」……說這些話的人顯然內心正處在痛苦的狀態之中,而且他們認為內心的痛苦是外面的人或者事情強加給自己的,所以理應對帶給自己痛苦的人或事生起嗔恨心,或者以牙還牙地去報復給自己造成傷害的人。

其實,站在一個理智的立場上仔細進行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自己的心被外境上的人或事傷害了」的斷論,完全是人們的一種觀察錯覺,不是事實的真相。為什麽這樣說呢?讓我們來客觀地觀察一下心是怎樣受到傷害的?

例如,當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譏諷、誹謗或謾罵時,別人的譏諷、誹謗或謾罵能夠傷害我們的身體嗎?絕對不會!因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堆有形的肉體,而別人的話語只是一些聲波的振動,這些聲波的振動不可能對肉體造成任何傷害。這個事實可以通過如下的實驗加以證明︰用耳塞堵住我們的耳朵,用黑布蒙住我們的眼睛,此時即便我們身邊有一百個人在用最惡毒的話語來謾罵我們,由於耳朵聽不到這些人發出的聲音,眼睛也看不到這些人,雖然這些人所發出的聲波可能會觸及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的身體也不會感到有絲毫的不適。這個實驗就充分證明了別人謾罵我們時所發出的聲波絕對不會傷害我們的肉體。

其次,別人的譏諷、謾罵或誹謗能夠傷害我們的心嗎?也不會!因為心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正如經書上所說,心猶如虛空一般,沒有任何形狀和顔色,沒有任何來處、住處和去處,而聲波是一種物理的存在。既然如此,物理的存在如何能對如虛空一樣的心造成傷害呢?如果有一個人宣稱︰「我用刀砍傷了虛空」或者「我用聲波使得虛空裂成了很多塊」,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人的腦袋出了問題,因為任何有形的物質不可能對虛空造成任何傷害。同樣的道理,別人所發出的聲波根本不可能直接將我們的心碎成很多塊,或者使得我們的心出現裂痕!外境上的一個有形的東西可能可以損害另外一個有形的東西,譬如,我們可以用有形的刀將另外一個有形的東西碎成很多塊,但是外境上有形的東西如何能夠傷害我們內在無形無相的心、將我們的心碎成很多塊呢?佛在《寶積經》中對迦葉尊者說︰「此心者,於外不隨有,於內不隨有,二者之中不隨有,若遍尋之,無有可緣也。」在《楞嚴經》中,佛陀也向阿難「七處徵心」,結果經過仔細辨別發現,阿難所說的心在「身內、身外、潛伏根內、開合明暗、隨所合處、中間、一切無著」這七處都無法成立。既然心的本質是了不可得的,那麽說「別人的話語傷害了我們的心」則根本不可能是事實的真相!

眾所周知,一個人是由「身」和「心」這兩個要素構成的,除了身心之外,再也不會有其它所依。既然外在的聲音等既不能傷害我們的身體,也不能傷害我們的心,那麽「外境誹謗我們的聲音傷害了我」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心和外境只能是感知和被感知的關係,而不可能成立傷害和被傷害的關係。例如,我們可以承許心通過耳根感知了外境的聲音,通過眼根感知了外境的色法,但是外境的聲音和色法根本無法傷害我們的心。

那麽,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心,使得我們的心隱隱作痛或者悲憤難忍呢?是心自己!為什麽這樣說呢?當我們的耳朵聽到別人的誹謗或謾罵的那一刹那,心還不會有任何痛苦。如果心進一步分辨︰「這是謾罵和誹謗我的話語。」此時,內心也不會有痛苦。內心的痛苦是什麽時候開始産生的呢?是內心開始對這些話語分辨之後,進一步産生厭惡、痛恨、憂愁、畏懼等情緒時,痛苦才在內心真正誕生。如果我們的心在聽到並分辨外境上的誹謗或謾罵的話語之後,並沒有進一步産生任何厭惡、痛恨、憂愁和畏懼的情緒,則內心根本不會有痛苦的感受。由此可見,我們內心的痛苦並不是外境造成的,而是內心生起的厭惡、痛恨、憂愁和畏懼等情緒造成的。所以,心靈的一切痛苦,完全是心自己造成的,根本不是外境造成的。

心的這種「自我傷害」的秉性是一種病,這種病也被稱為「煩惱」,去除存在於心靈之上的這種病是修習佛法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當我們將存在於自心之上的這種疾病去除之後,我們的心就獲得了自在。有時候,我們說外境繫縛了自己的心,其實這也不是事實,外境根本不會繫縛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心以外境為緣,自己繫縛了自己。當自心不再被內在的煩惱習氣所繫縛,我們的心就獲得了自由。

如何才能去除存在於心靈之上的這種「自我傷害」的疾病呢?要修習安忍。所謂「安忍」,就是在六根感知不悅意的外境之後,內心學會如如不動,繼續保持安樂與祥和,堅決不讓憂愁、痛苦、怨恨等負面的心態在心中生起來。六根感知不悅意的對境之後內心開始憂悲苦惱,是我們凡夫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不好的「條件反射」。所謂「安忍」,就是通過訓練,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面對逆境保持內在的安樂與祥和,以此來抑制原來的不好的條件反射。《入菩薩行論.安忍品》中說︰「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是無形無相的,外境上的任何事物實際上是無法傷害它的。有人認為︰心將身體執為我所,身體是能以痛苦加害的,所以傷害了身體就等於傷害了心。這種說法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別人的輕蔑語、粗鄙語以及惡語等,根本無法傷害我們的身體。既然別人的誹謗等對我們的身心都不能造成傷害,我們的心為何對別人生起嗔心呢?所以,對不悅意的外境生起嗔心是愚人的習慣,而對其修習安忍是智者的所為。

如果一個人的肉體之上害了一個膿瘡,則稍微碰一下這個膿瘡,這個人的肉體就會感到痛苦難耐。事實上,很多人的心靈就和這膿瘡一樣,稍不如意的外境現在其面前時,內心就會感到深深地刺痛。這是一味縱容自心,讓自心隨隨便便就「自我傷害」的結果。所以,從此之後,在面對種種不悅意的逆境時,我們要拒絕痛苦和憂愁,學會堅強、學會安忍,學會用一種全新的態度來面對。

有一次,我看到街道上有塊公益廣告牌上寫到︰「每個人都是一座山,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就是自我這座山!」其實,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我們固然可以戰勝無數的外境、翻越無數外境上的崇山峻嶺,但這並不是佛教中所讚嘆的英雄。佛教中所讚嘆的英雄是戰勝了內在煩惱、翻越了自我這座高山的修行人!


淨界法師:都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

前六識這是屬於心法,根、塵是屬於色法。那麼前六識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造業。但是第六識能明瞭、造業,要有一個所依,也就是它的根——六根,依止六根在六塵境界了別,得到所緣的六塵。

其實,我們所緣的六塵,剛開始第八識變現的六塵叫本質相分,這是眾生共業所變現出來的。譬如說佛桌的蓮華燈,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出現呢?是我們共業把它變現出來的。但是共業變現出來的蓮華燈,我們不能受用,我們受用什麼呢?只是看到影像相分,每個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蓮華燈,取到自己的影像。也就是蓮華燈是共業──大家的業力把它變現出來,這是本質相分,我們看不到。之後我們去看蓮華燈,取到自己眼識裡面的影像相分,福報大的人,看蓮華燈特別的莊嚴,福報差的人,看蓮華燈比較丑,這是個人的業力關係。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本質相分跟影像相分,好比水,以人的業力,大家看到的都是水,不管是中國人、美國人、印度人、男人、女人看到都是水,但是餓鬼道看到水是火,鬼道的十八界特別粗重,是苦惱的。雖然水是一個本質境,是人的共業把水變現出來的,但是每個人跟水接觸的感覺不一樣,有些人喝水,覺得特別的甘美,業障重的人,喝這個水就是苦苦的,這是什麼呢?影像相分,都是自心所變現起的影子而已,所以說如鏡中之影子。

又好比有一尊佛像,萬德莊嚴坐在佛堂中,每個人拿一面鏡子去照他,如果你的鏡子是黑的,那佛像印在你的鏡子裡,是黑黑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鏡子有問題,本質境並沒問題。那麼另外一個人,把鏡子擦的特別亮,佛像在他的鏡子裡,又清淨又莊嚴。為什麼呢?因為二個鏡子不一樣。本質相分是眾生共業所變現出來的,那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未必是一樣?是因為眼識之見分,借著第八識所共變之境相(佛像)作本質,然後再變現自己眼識之相分(影像)而攀緣之。

在《維摩詰經》佛國品裡,有講到一首偈頌,解釋天人的境界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欲界天跟我們人道一樣,有男女、飲食、睡眠的慾望,同一桌吃飯,福報大的人,看到飯菜特別香美,福報少一點的人,就差一點。就像當初行佈施,之後你升天,他也升天,大家同在一個法界,但是隨各人施心之大小,所感得的飯菜卻不一樣——隨其福德,飯色有異。為什麼?福德力不一樣,也就是各人的影像相分不一樣。所以世間事的確是萬般皆是業,都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境界。這是說明本質境與影像境的不同之處。


觀心無常,調伏我見的顛倒

淨界法師

以下的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偏重在調伏我見的顛倒。就是我們明瞭分別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我們是沒有一個常一主宰性的,叫觀心無常。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我們心中,有一個自我概念。我們先講妄想,這個明瞭、剎那剎那的心是怎麼來的?就是「迷卻真常」,我們迷失了真實常住的真如佛性,或者說現前一念清淨心向外攀緣,「緣氣」就是一種攀緣的作用;「紛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緣,它不是一次的攀緣。

那種相續的攀緣作用,就形成一股強大的「水流」,這個水流因為它一個接一個,相續的力量太緊了,所以我們感覺上它是一個恆常的東西,其實它是剎那生剎那滅。就是心念的活動,其實它是有相續的生滅相,但是因為我們本身產生錯覺,我們認為是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這段偈文主要是在說明我們本來是沒有一個自我概念的,這種自我意識本來沒有的,只是一種攀緣的作用,念念的相續產生出來的一種錯覺。

我們再看下面的正文。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妄想的心跟真實的心判斷就在這一塊。《楞嚴經》上說:怎麼知道我是打妄想?很多人問:「我現在想要幹什麼,我要去買一個東西,到底我買這個東西的動作,是來自於智慧的觀照,還是來自於一時的妄想衝動?」

妄想有一個特點,它是離塵無體,離開了外境,就沒有自體了。我們前面說過,妄想一定要透過感受,感受是所有罪業的根源。一定要外境刺激感受,然後再啓發妄想。所以你把外境拿掉,你這個妄想就沒有了。你看我們今天對某個人起瞋心,你心中把那個影像拿掉,你的瞋心就不活動了;你的心對某一個人起貪愛,你把那個所緣境拿掉,貪愛心就沒有了。它離開了前塵,離開了所緣境,它就沒有自體。

這就是為什麼《楞嚴經》要我們修行人反應慢一點,妄想的天敵就是時間。你想要做什麼,如果沒有把握,你放個一兩天。如果是妄想,一定消失掉,因為這件事情它所緣境消失掉,妄想就消失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妄想一定是外境刺激才有的,離開外境它就沒有自體了,所以「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是第一個觀察妄想沒有真實體性的一個方法。

第二個,「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

我們打了這麼多妄想,關鍵是它毫無意義,這個很重要!我們透過佛法的道理去思惟,我們這個能量是有意義的,對你的解脫,對你的離苦得樂,對你往生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打很多妄想,比方說,我們以前做過轉輪聖王,打轉輪聖王的妄想;你做過螞蟻,就打了螞蟻的妄想。那麼無量劫來,我們每一個生命得到的時候,我們都站在自己生命的本位來打妄想,結果到現在對解決輪回的問題一點都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要知道「終歸罔象」,就是妄想是沒有實質效果,沒有實質意義的,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

這個說明妄想沒有自體。前面是講沒有意義,這個是講沒有自體。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比方說有些人喜歡吃豆漿,豆漿的境界一刺激,他吃豆漿的心的妄想就開始活動——我要吃豆漿!那個自我意識就出來了。

那麼這個心到底有沒有自體,怎麼知道呢?這分成三塊:

第一個就是「未生無潛處」。我貪愛豆漿的心,在以前它到底在哪裡?豆漿沒有現前的時候,我貪愛心沒有活動,還沒有生起這個貪愛心的時候,它在哪裡?

第二個,「正生無住處」。它在活動的時候,它到底住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第三個,「生已無去處」。等到這個豆漿吃完了,你這個貪愛的心也沒了,那麼它又到哪裡去了呢?

所以,從還沒有生之前、正生的時候、生了以後三心來看,都沒有自體,它只是一種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只有作用,但是它沒有自體。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它沒有真實義,所以叫作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總結:「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就是說這種自我意識,其實是以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心機,一種流動的作用來形成的,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個主人翁。

外道,他也相信輪回,有很多外道也是相信因果的,但是他不知道妄想是沒有自體,他在妄想當中有一個自我概念。他認為說:我去造善業,也是由我來得果報。就好像我今天死亡,我這個房子破舊了,我不要了,我換到一個新的房子來住,但這個裡面的人是不變的,這就是一種自我概念。

其實我們生命改變的時候,我們的想法也改變了。你想想看,你前生是個男人的時候,你是這個想法嗎?不可能!一個男人的身心世界轉成女人的時候,你的思想也改變了。你以前是個螞蟻的時候,你是這個想法嗎?也不是這個想法。所以這個妄想,它是隨你的生命在變化的。

我們過去經歷過很多次的生命,只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清淨、離一切相、明瞭的心性就像念珠一樣貫穿到最後,只有你當下這一念心性,是你真實的東西。

浮在心性表面那些影像,通通是捏造出來的,只有「鏡子」是真實的。一個男人站在鏡子前面,它現出男人的影像;一個螞蟻站在鏡子前,它現出一個螞蟻的影像。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是虛妄的,那是循業發現,隨順因緣而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觀心無常,就是破壞我們對內心的一種自我概念。這個地方其實是一種空觀的智慧。


仁澤法師: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別人傷害不到你的

——你聽明白了這個就太有意思了,所以說智慧是最有意思的,要有智慧啊!你看這個菩提心把智慧放進去以後就太殊勝了。

如果你有慈悲心,別人就傷不到你。你看佛菩薩這樣示現,快成佛的時候,無數的箭、無數的傷害集體投向他,但是佛陀的慈光可以讓那些傷害全部都掉落,傷不到他,為什麽?傷害都是自己傷害自己的,別人傷害不到你的,就是那個嗔恨心使他傷害他自己。他那個嗔心可以引發你的嗔恨心,如果你的嗔恨心不被他引發出來,你就傷害不到自己,你就不會死了。

所以說還是自己傷的自己,因為你自己有毒,它才能毒到你。蛇咬你,為什麽咬不死?其實你要是心里面沒有毒,你的八識田里沒有這個種子,它怎麽咬你也不會死的,傷不到你的,它那個毒並不是真的有毒,是你心里有毒,所以它咬完你以後,它那個所謂的毒液,是在你的八識田里面有這個業,有這種種子,它就所謂的傷害到你了,所以說還是你自己把自己毒死的,搞懂了沒有?

從唯識的角度來說,都是你自己把自己毒死的,你把自己害死的,對方是害不到你的。不管他有多強大的嗔恨,只要你沒有嗔恨心,他就一絲一毫都傷害不到你。知道嗎?聽懂了沒有?

02

所以你要記住,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要懺悔,為什麽呢?因為我們肯定會也有嗔恨,他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嗔恨心會被他激發出來,所以說當他嗔恨我們的時候,我們就猛厲地懺悔,就可以減少自己的傷害。當他嗔恨我們的時候,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猛厲地懺悔,就可以減少我們的嗔恨心,然後讓我們沒有傷到自己。

你想不傷害到自己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猛厲地懺悔和發菩提心,特別是發菩提心。他傷害你,你就猛厲地發菩提心,回向給他,就沒事了,他就傷不到你了,因為你沒有傷到自己。不是他傷害你,是你就傷不到自己了,你的菩提心把你的嗔恨心給熄滅了,一點都沒有翻出來,就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

你看到沒有,是這樣子的,修行是這樣修的。

03

你不僅沒受到傷害,說不定你還能夠轉化他,當你的慈悲心夠強大的時候,就像火一樣的,他不僅沒有燒到你,你的水還可以把他的火都滅了。你不光把自己心中的火滅了,你還可以把他的火都滅掉,那就把他轉化了,所以說看你的力量了。

你首先要把自己心中的火滅了,他的火就像一個火種一樣,你心里面有汽油,那他一下就把你點燃了。是我們心中有汽油,那我們首先要有一種化學物質把這個汽油給轉化了,或者用菩提心的水,或者用什麽東西把你心中的這個汽油給它滅了,給它蓋住了,讓它點不著,然後還要把他的火也給滅了,那你是菩薩,你是大菩薩,你的修行功夫可以做得到,佛陀就可以做得到。

當然對方也得有善根,如果沒有一點善根的話你也滅不掉它,所以說你能滅掉它,是你的慈悲心過去了以後,他慈悲心的種子被你激發出來,他自己把自己的火滅了。所以說如果他一點善根都沒有,那你就沒辦法,佛也沒辦法。你們聽懂了沒有?所以說你看,你要感化他還是他要有善根,他要傷害你,因為你有菩提心的話你才能不會傷害到自己。

04

你看,從一切唯心造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那麽修行就是自己的事,別人傷害你是傷害不到的。打比方你說他砍你一刀你覺得痛,痛是因為你自己有惡的種子。你有殺業才會痛,你要是沒有了殺業是不會痛的,一點都不會痛。痛是因為你有惡,你過去的惡業讓你痛,不是他讓你痛的。

唯識學明白了以後非常有意思,多清楚。所以說仁者無敵,沒有敵人多好,沒有人能傷害到你。所以說成佛以後任何魔都傷害不到他,為什麽?不可能傷害到他,因為你心中充滿了菩提心、慈悲心和智慧,他怎麽傷害得到?因為他必須通過你心中的惡業種子才能傷害到你。你要是心中沒有這個惡習種子,他不可能傷害得到你。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他怎麽傷害?一切萬法都是空的,那你心中沒有那個惡習種子他怎麽傷害得到?傷害不到的。

你聽明白了這個就太有意思了,所以說智慧是最有意思的,要有智慧啊!你看這個菩提心把智慧放進去以後就太殊勝了。


為對方處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執著

濟群法師

問:如果對別人的事,覺得對方處理不善而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濟群法師答:你覺得惋惜,可能是出於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給他一個建議,一個忠告。關鍵是確定自己本著慈悲心在做,至於怎麼表現,並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你覺得他一定要這麼做,不這麼做你就感到難過,感到痛苦,那就落入執著了。

菩薩以悲憫心幫助眾生,但這種悲憫是建立在無所得的智慧之上。無所得不是說沒有結果,而是結果再好也不執著。你的心不粘到結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為一切法的當下都是空性。菩薩安住在空性中去度眾,去行種種利他事業,只是在慈悲心推動下的自然反應,並不會粘著於事情本身。在做的過程中,當下就是無所得的。不是說沒結果就無所得,有結果就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薩了。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因為,你再用心、慈悲,也無法盡如人意。在說話時,牙齒都會咬到舌頭,自己的口舌都難以控制,更何況是長在別人身上的嘴。

佛陀教世人要觀自在,只要觀看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夠活得自在,但我們的眼睛、耳朵就是不聽話,愛追尋外界的訊息,尤其是對自己的風評,更為注意,更加提高警覺,聽到一小段話,就自己對號入座,以為別人在談論自己,心裡七上八下,整天過得不自在,結果別人只是在談論他家的狗,自己才清醒過來,原來被自己擺了一道。

日本有位白隱禪師,他的崇高修為,被鄰居們尊奉為過著純潔生活的人。

有位女孩未婚懷孕,她父母知道了非常生氣,嚴厲逼問女孩,對方是誰?女孩先是不肯說,後來實在躲不過去了,說出了白隱禪師的名字。

她的父母聽到勃然大怒,於是氣沖沖去找白隱禪師算帳,白隱禪師聽完後,只說了一句:「哦!是這樣嗎?」孩子出生以後,就被送到白隱禪師那裡照顧。

此時白隱禪師已經名譽掃地,然而他並未因此受到干擾,默默忍受著他人的白眼與非議,獨自準備孩子所需的一切用品,細心照料這個幼小的生命。

一年以後,年輕的媽媽實在忍受不了良心的責備,終於將實情告訴了她的父母親,孩子真正的生父是外村的一個年輕人。她的父母親得知真相後大吃一驚,立即去找白隱禪師,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誠懇的請求他的寬恕,並將孩子領回。

白隱禪師把孩子送還給他們時,只輕輕的說了一句:「哦!是這樣嗎?」

白隱禪師心中不起任何嗔恨、不平,因其心中沒有感到我被冤枉,問題來了,只是順勢接下手來,把它處理好;問題走了,則放手讓它離開。禪師不受外在事物叨擾清靜的心,才能過著身心自在的修行生活。

我有一位朋友,個性溫和,不愛跟人計較,和同事間相處的很融洽。有天下班時,發現自己的車子,被人刮得慘不忍睹,左思右想自己得罪誰,卻也不得其解。問同事,同事替他抱屈,還揚言若找到那個人,必定要好好的修理他。我朋友只好自認倒霉,花了幾萬塊,把車子重烤漆。過了一個月,他準備下班回家時,竟有位同事跑來,告訴我朋友,車子是他刮傷的,他原本是想要報復另外一個人,結果認錯車,造成一場誤會,並願意賠償損失,希望幫他保守這個秘密。我那朋友看他誠心道歉,也當作沒這回事,大家還是和平相處。

在這世間,你不犯人,他人卻會主動跑來找你算帳,平白無故被人陷害,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讓你身處窘境,或是努力了大半輩子卻不得志,其實這些事情不是空穴來風,事出必有因。

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他是位檢察官,為人正直清廉。年輕時很喜歡釣魚,一有空閒,到處找朋友出海釣魚。他身上有種怪病,晚上只要躺下來睡覺時,背脊就會感覺一陣陣酸麻,到醫院去檢查,卻找不出原因,這種病跟了他三十幾年,讓他無法好好安眠。

快到退休年齡的他,最近卻莫名扯上貪污案,被人做假證,陷害入獄。還好他修行有為,去獄里看他時,他也不起怨恨心,還告訴我,這樣也不錯,可以趁機休息,過過不一樣的生活。因他辦案經驗豐富,其它的檢察官遇到問題都來請教他,因而成為他們的顧問,也正好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就這樣無辜坐了三個月的牢,事情終於水落石出,最後無罪釋放。從獄中出來後,他晚上都可一覺到天亮,背脊不再感到酸麻,反將把宿病給治好了。

之後他想起過去愛釣魚,喜歡魚被釣起來的快感,因而投射到他的背脊上,讓他受此痛苦,這次被人冤枉入獄,正是讓他還清業報的時機。

因此,別妄想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你,因你不知道在哪個時空里,得罪、傷害了人,而不自知,不自覺,只是時機到了,對方以牙還牙而已。當遇到冤屈、不平、毀謗時, 不要感到痛苦、難過,把它看做是在幫你消業障,前世欠債,今生來還清,還完了,帳清乾淨了,你和他人的恩怨才能結清,下輩子才不會繼續再來糾纏。

遇到逆境時要心存感謝,它的出現可以讓你重新認識自己,你才有機會還清過去世中,欠人的因緣果報。因我們的智慧不夠,只能知道此世所做之事,不瞭解前一世自己做過什麼,唯有它們來找你時,才有機會看到過去的我。

既然我們無法知道自身果報,到底欠了多少債沒還,債主還會不會上門討債,何不多學學彌勒菩薩的 「大肚能容天下事,笑開天下古今愁」,逍遙自在過完這一生。


勸君莫恨,恨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人的病因都是由生氣而起。氣多就變成恨,恨心是生死大病,恨心如果不除,造下罪業,死後多變成毒蛇。

恨,是三毒之一。恨心一起,首先危害的是自己,怎麼說呢?人的身體是由四大組成,地‧水‧火‧風四大失去平衡,互相侵犯,血液就發生毒變,變成黑色,氣血不能暢通,馬上陷入病態,苦就現前。大概每個人都體驗過吧!只是沒有分析而已。當你氣的全身發抖的時候,就有一股怒的力量,這種怒的力量變成黑氣,黑氣走到哪裡不通過就變成病,人正常的氣是白色的。中醫學說: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氣大就變成恨,越氣就越恨,輾轉難眠,徹夜不能入睡,睡眠受到影響,身體馬上虛弱,面部憔悴,肝火上升,雙眼無神,四肢無力,所謂氣大傷身。這種恨氣是由心而發,氣一次就加種一次心藏的負擔,心跳不正常,引發冠心病。醫學家曾做過實驗,當哺乳期的婦女生氣的時候,給小孩子吃奶,孩子會腹痛,腹瀉,嚴重導致死亡。母親經常生氣憂愁,孩子吃母奶,孩子勉強活下來也是病魔纏身,你看多麼可怕。

恨心起的時候,就像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身體一樣,像拿一把火燒自己一樣痛苦,恨有多種,有時對境發怒,自己恨自己,有時恨別人,不滿意某件事或某個人也是恨,有時自己坐在屋子裡怨天尤人,罵天罵地,罵某個人這都是恨的表現。瞋,恨,氣是三兄弟,這三兄弟連在一起,有害無益。

怎麼對治呢?佛的法藥就是慈悲,用慈悲對治嗔恨,佛的偉大就是沒有嗔恨。當你生氣的時候,馬上想到阿彌陀佛,念出聲來,或者走出門去,找一個空曠的地方,用盡全身的力量大聲喊:阿-彌-陀-佛,或者一個人冷靜下來,靜靜的思考,檢查自己是否錯誤,或者找你最要好的朋友傾吐出來,有人傾聽你的敘述也能消除你內心的煩惱和氣恨。我們學佛了,就要廣學慈悲之心,冤親平等,不但親友,對你有意見的人甚至仇人也不要恨。不但對人慈悲,對六道眾生,地獄,惡鬼,畜生之類也要慈悲。佛對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所求,只是希望眾生覺悟早成佛道,我們學佛就要心量放大,在世間生存就要有大量,正所謂:君子量大,小人氣大。你能做到哪一層呢?從現在開始練習「大量」吧!


嘎瑪仁波切:心量太小,就會覺得別人處處都在針對自己

對於“我執”,印度的寂天大師概括為“在乎者,多傷害”,非常貼切。如果一個人太過在乎每一個細節,那么任何人的一舉一動或每一句話,都會覺得是在針對自己。現代生活,每天都需要接觸很多的人和事,過多的“在乎”,只會讓自己感覺永遠都在受傷害,總覺得大家都對自己不好,傷害到自己了。其實,這就是心量太小了,小到只夠容得下自己。

作為凡夫的我們,總習慣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反擊所有不喜歡的人、事、物。有人講了一句你不愛聽的話,就希望他立刻消失;有人傷害到你,你馬上更強烈地反擊。這樣以冤報冤,糾纏下去,相互間得到的傷害只會越來越多,沒完沒了。有些人脾氣很大,自己也控制不了,明知道不應該去做的事,可總停不下來,這就是無始以來累積的可怕業力。

嗔恨心就是深深的我執在作怪。自私的我,永遠忍受不了別人在行為和語言上挑釁,受不了別人否定自己的觀念和想法;認為自己的領地或安全範圍,受到了威脅侵犯,這些都是潛意識在自我保護的反應。無論人還是動物,感受到危險時,立刻會把自己最恐怖的一面表現出來。還有很多體積很小的動物,會在瞬間把身體膨脹好幾倍,裝出很兇猛的樣子,向對方示威。這些行為,都在展露內心缺乏安全感,生怕自己受到傷害或侵犯;只能試圖通過大吼、大叫或兇狠的模樣,來遮蓋自己內心的脆弱,試圖阻止對方傷害自己。

連帶受到最深傷害的人,還有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在陌生人或不是那么親近的人面前,我們都會偽裝得很好,很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心裡知道,一旦對陌生人發火,對方立刻會以同樣或更為強烈的方式,回報自己。但是面對自己最親的人,我們往往任性到一點點控制能力都沒有。因為我們知道親人對自己的包容和忍耐是無限的,即使給他們造成很大的痛苦,我們也不會受到同樣的傷害,所以才會這么肆無忌憚的爆發。“我”就是那么的狡猾,欺軟怕硬。

嗔恨心是把我們帶往地獄的種子,把我們好不容易累積的一點點功德,全部燒得一乾二淨。就好像對一個你善待了幾十年的人,只需要用一句最惡毒的語言,對方馬上就會把你之前所有的好都忘記,只記得這一句傷害他最深的話。因為那句話是帶著嗔恨說出去的,把之前的功德全部燒完了。喜歡發脾氣的人,做完功德,回向一定要勤快些,否則太可惜了。同時也要試著調整,以前天天都發脾氣,現在能不能隔一天或一周再發一次;最後變成一個月一次,漸漸就忘記要發脾氣了。此外,爆發過後,要馬上向對方懺悔,大多數時候對方是能夠原諒的。千萬不能死要面子,特別是在親人面前。面子真是一錢不值,可我們都小心翼翼捧著面子;但面對把我們帶往地獄的壞脾氣,卻可以很奢侈地揮霍,這就是無明和顛倒。

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給自己造成傷害了,就應該放下,但很多人卻一直揣在懷裡,念念不忘。這就好像有人把你的衣服弄髒了,你為了讓別人知道衣服不是你弄髒的,而是其他人弄髒的,就一直穿著它,不肯脫下來,而且還嫌它太臭。人都有這種毛病,特別是別人傷害到我們的時候。其實,傷害的過程結束後,如果我們理智一點,這件事可以很快放下,後續的傷害與痛苦,就不會再持續下去。但大多數時間,我們還繼續愛著它,愛什麼呢?愛這個傷害,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被傷害了,我們就緊緊抱著那個傷害,念念不忘,不願放開。

我們太善於去回憶和愛戀自己的各種念頭,越跟著它走,想法就越多。不停地想,越想越複雜,越想就會跟著它越走越遠。一件痛苦的事情,越回憶會越痛苦,越痛苦越不能自拔;完全掉入它的漩渦里,被它掌握,被它欺騙,讓我們誤以為整個世界就只剩下它,把它放大成生活的全部。

要對治這個問題,佛陀教給我們的妙藥,就是發菩提心,把自私的“我”從執著中解救出來。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傷害任何其他生命,對身邊所有生命都充滿感恩的心。有容乃大,只要有開放的廣闊心胸,就會過得非常舒服,脾氣也會很好。漸漸就會發現,似乎傷害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並不是傷害你的人少了,而是你的心接納身邊事物的範圍擴大了,能包容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別人已經傷害不了你,因為你根本不再把那些小小的言行舉止,放在心上了。

以前,你可能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別人的一句話就能讓你火冒三丈,別人的一個動作也可以把你氣瘋了。可是現在不同了,當心胸和虛空一樣廣大時,沒有什麼可以影響到你,這時候就可以達到如如不動的狀態。就好比我們的腳是很柔軟的,如果光著腳滿山跑,雙腳肯定早被樹枝、草木或石頭弄得傷痕累累了。但只要穿上鞋,無論跑到哪裡,腳都被鞋子保護著。表面看起來,我們好像征服了一切,不再受外在的影響;最後會發現,其實是因為自己的腳上穿了一雙鞋,地上那些紮腳的東西,在我們還沒察覺時,都被鞋子提前隔離開了。心也是一樣,把自己的心保護好了,無論面對怎樣的外境,都不會再受到任何傷害了。

心境這樣的轉變,就像在腳穿上鞋子的那一刻起,不再受干擾或傷害了。不是那些外在的傷害消失了,而是已經擁有時時刻刻都能保護自己的防彈衣了,任何傷害都不可能再影響你的身心。這也說明你已經把學到的佛法,很好地運用到心裡,繼而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了。

學佛,就是讓我們擁有開朗和包容的心,把“我執”——痛苦的根源消除,把自私的心慢慢打碎。一個人越自私,感受傷害的機會也就越多,所承受的痛苦也會越大,生活的品質也就越來越低,越來越不快樂。所以,一定要學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感恩的心和慈悲的心,是破除嗔恨最好的方法。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在世界上生存。自己的吃穿用度,如果沒有整個社會、親朋好友和家人的奉獻和付出,不太可能過著現在的生活。所有人都需要彼此扶持、互相幫助,才能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因此,我們需要時時感恩身邊的每一位眾生,感恩所處的團體,感恩這個社會和國家,感恩這個世界。當心量越來越廣大時,慈悲就已經在我們的心裡了。

 

何謂修行?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責怪別人,就會業上加業!

讀通《楞嚴經》,再看儒、道思想,都是善巧方便

「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

輪回中,我們最大的三個問題!

現在減劫中人的福報越來越薄,人們越活越痛苦

真的不見世間過,那你是個白癡!

他就看你不順眼!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

要跟這種磁場不和的人保持距離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對上輩子做過你不知道的事要負責嗎?誰該為前世善惡負責?

三界輪迴的三大業因!輪回不是指一個地方,而是心的狀態!

一念嗔心,大悲水變滾水--勿使咒水變滾水,願將火焰化红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