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別正信的佛教團體及真正的修行人,看他有沒有持戒律 ,遵守佛制

佛教的戒律是佛祖所制定的。

其制定的因緣是為了匡正當時出家僧眾的不當言行,使其不因修行未到解脫境界之前,因為放逸身心,而導致修行功虧一簣。

佛陀所制戒律都有其因緣,但是當佛陀住世時,都是口頭傳法,包含戒律也是,並無明文整理記載。

而在佛陀涅槃滅度後不久,便有比丘口出狂言,說:總算沒人限制我們了,大家日子可以不用過的那麼苦了。

此時迦葉尊者得知消息,認為若不將佛陀教法做一整理、歸納、記載,則正法將會很快滅絕,於是集合以證四果的阿羅漢,於七葉窟中做佛經結集的工作,當時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口頌出大部分的經典、戒律,並由與會的500阿羅漢做研討確認,史稱第一次佛經結集。

佛教三藏經典即經、律、論。 

「經」就是佛陀所教導的修行法門。

「律」即戒律為匡正修行人身心所定,乃修持萬法成就的基礎。

「論」就是高僧大得的修行心得,是供後人參考的經驗。

佛遺教經亦載,要比丘在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於修行解脫之路方不致產生偏差,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性。

佛家戒律分很多種,出家比丘要守  250 戒,破戒喪失比丘資格,非僧。

不過一般佛弟子,如在家居士,大多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此五戒是基本重戒,比丘250戒也是構在以此五戒為基礎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