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重禮儀,在稱謂方面亦十分講究。皇宮有皇宮的稱謂,儒家有儒家的稱謂,道家有道家 的稱謂,我們佛教也是一樣,有著我們佛教的稱謂。而佛教的稱謂和其他宗派的稱謂大不相同,因為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顯得特殊,而且還頗具神秘色 彩。隨著歷史的前進,改革的開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當前的佛教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親睞和喜愛。因而皈依佛教的信徒也越來越 多,可是許多信徒的信仰雖然虔誠,認識的出家師父和在家佛友也很多,但由於對佛教稱謂缺乏瞭解,往往會造成一些的笑話和麻煩,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 生。為了讓同參道友和在家居士們對佛教的稱謂有所認識,今就佛教的一些稱謂作一簡要的介紹,以使有緣同修,互相瞭解,互相尊敬和互相交流。

一、七眾弟子稱謂

佛教的七眾弟子是指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和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這是根據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有區別,也是佛教日常 生活中最常見的稱謂。對於出家五眾來說,男眾稱為僧,女眾稱為尼,一般的在家信徒都可稱之為師傅。比丘、比丘尼有「弘揚佛法、普度有情、續佛慧命、紹隆佛 種」的義務,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應先學習沙彌戒和根本戒,次則登壇受戒。針對在家二眾來說,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稱為優婆夷,他(她)們可受三皈、 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等,具有供養三寶,修學、護持、弘揚佛法的義務。

比丘:梵語比丘,又稱苾廿芻,意譯為乞士、破惡、怖魔等,謂上於諸佛乞法,資益慧命;下於施主乞食。比丘是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戒,約250條)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僧人、大僧等。

比丘尼:梵語比丘尼,又稱苾廿芻尼、比呼尼等,亦名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略稱尼。比丘尼是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尼戒,約348條)的女性出家人。俗稱尼姑、二僧等。

據戒律規定,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傳法、接受俗人供養的資格。受具足戒年齡一般在二十歲至六十歲之間。

沙彌:梵語沙彌,舊譯息慈、息惡、行慈等。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全稱室羅摩拏洛迦、室羅末尼羅,又云勤策,又云求寂。沙彌是特指已經剃度、受過沙彌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齡多在七歲至二十歲之間。但二十歲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也不少。

沙彌尼:術語,新譯室羅摩拏理迦,也譯為勤策女、息慈女。特指已剃度、僅受過沙彌十戒,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即女性之沙彌也。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意譯為學法女、學戒女,新譯正學女。特指欲受具足戒者、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其間使自十八歲至二十歲滿二年間別學六法,驗胎之有無,且試行之是否真固也。

優婆塞:梵語鄔波索迦、優婆娑迦等,意譯為近事男、清信士、信男,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男信眾,俗稱男居士。

優婆夷:梵語鄔波斯迦,意譯為近事女、清信女、近宿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

此外,以上七眾還有以下一些稱謂:

沙門:亦稱桑門、喪門、沙門那等。譯曰息心、靜志、修道等。意為息心修道、消除煩惱。為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我國則專指佛教僧侶。

和尚:亦 稱和上、和社、烏社,是安息國語,鳩摩羅什法師譯為力生,謂師有能力,供給僧人四緣(衣、臥具、食、藥)滋生色身。又有法味,教導僧眾,增長法身慧命,故 名力生。也意為「親教師」或「師傅」之義。叢林中的習慣,祇有住持稱為「和尚」。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後來俗化,泛指 男性出家人。

尼姑:尼姑是雜名,就是女僧也。釋典名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為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喇嘛:義為最勝無上,廣義上說相當於漢地的和尚、師傅的意思。一般在蒙古、青海和西藏等處,都稱僧人叫做喇嘛。一般特指藏傳佛教對男性出家人的統稱。

僧伽:僧伽又作僧加、僧企耶等,簡稱僧,意為和合眾,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團。後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十二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行者是禪語,指方丈之侍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後泛指雲遊僧、禪僧或修行者。

緇素: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緇(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緇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為佛教在家男女信眾的統稱。在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為居士,轉而為佛教所用,意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二、寺院職務稱謂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寺院的嚴格管理,是一個寺院穩定發展的保證,管理寺院首先要落實到人,因職務的不同而稱謂也不同。如今一般的叢林制度,都是按照百 丈禪師創立的「清規」為依靠,在叢林裡,叢林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制大小而定。但都是按東西兩序排列,一般大的叢林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 後堂、堂主)和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以下,將這些叢林執事的稱謂做一整理,進行簡單的介紹,讓教界人士更進一步 的瞭解和認識。

上座:上座是術語,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十年至二十年)、上座(二十年以上)。後來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揚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法主:術語,指佛有諸法,故稱法主。通指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當家。

住持:住持是表示僧團聚居處之首領,有能安住於世,而護持佛法者故名住持。也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方丈是指禪林寺院中住持所居住的地方,別稱堂頭、函頭。方丈來源於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探跡,度量維摩居士石室,四方各長一丈。歸國後傳與人知,百丈禪師取而用之,訂在百丈清規上,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是指禪堂內的六頭首之一,為一會大眾的上首,也稱為第一座座元、禪頭等。也即西序居首者,凡年高德隆、戒行堪為師表者,為修行之模範,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西堂與東堂並稱,又名西庵、東庵。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為後堂首座,簡稱為後堂,與前堂首座相對稱,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為延壽堂主的略稱,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唸佛堂之事務。

都監:位在監院之上,上輔住持,下匡監院,雖不如監院勤勞理事,而大端則須盡知,故名都監。

監院:是總領眾僧的職稱,為一寺之監督。即負責協助方丈或監管理寺院之事務,有權指揮,一切行政事宜。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幾名監院。

當家:為監院之俗稱。

維那:維是漢語,綱維、統理之義。梵語「羯摩陀那」,後稱「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偽等。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知客:又稱作典客、典賓,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凡是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都是由知客引領。大叢林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本為值日僧,又稱「糾察」,負責監察僧人上殿過堂,管理清規執行情況及僧眾威儀。僧值在開大靜後,要由頭山門到後山門各處巡查,防火、防偷等安全。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受其支配的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

寮元:為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全稱為衣缽侍者,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又稱書狀、記室、外史,是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 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淨頭(管理環境衛生)、毛頭(管理 發)、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

三、部分禮節稱謂

禮節稱謂是表示對四眾弟子的尊敬,也體現我們佛教人士的道德、禮貌。今就常用和常見的一些稱謂,作個簡單的總結和介紹。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稱號,是指常修梵行、通達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才可稱為法師。而現在漢地用起來比較濫,往往將他與居士稱謂相對應,作為僧人的通稱。

三藏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略稱三藏。一般是指精通經、律、論三藏,能為人講說的僧人。如玄奘法師、鳩摩羅什法師等就是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

經師:指善於誦讀經文或精通經藏的僧人。

律師:又稱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

論師:指精通論藏、善於講解經義的僧人。

禪師:指通達禪理、善修禪定的僧人。

阿黎:又作阿闍梨、阿闍只利,略稱闍黎。譯作教授、軌範師、正行者。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並給予教授之僧,故又稱導師。

活佛:雜名,即呼圖克圖大喇嘛之名號。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為「朱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思是「轉世者」或「化身」。而漢族人習慣將他們稱為「活佛」,其實是不確切的,不如仍稱他們為「朱古」或「呼畢勒罕」。

長老:指年齡長、法臘高而智德俱優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等。禪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稱。後泛用作對德行兼備之僧的尊稱,亦用於對一般僧人的敬稱。

大德:梵語婆壇陀,指有修有證有德行的僧人,後來泛指高僧。近代以來,使用範圍擴大,凡對有德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詞來尊稱。

大師:佛經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眾生之師範者,稱為大師。漢地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

師父:是指在家人對僧人的敬稱,猶言以師、父般的禮敬。此詞現通用於對出家男女二眾,用得也比較濫。其實一般稱為師傅即可。

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導人於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勝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貧道:為僧人的自謙語。僧人以道德為尚,而自謂道貧德乏,以示慚愧、自謙。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三壇大戒之僧人。

禪和子:亦稱「禪和者」,指一般禪僧或參禪的夥伴。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捨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禪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遊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術語,眾生受佛戒者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也。又因其能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為弟子。因學於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三、亦可作自謙之詞。

檀那:意譯為佈施,即給予、施捨之意。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後引生為施主之稱。

施主:原為佛門中人對施捨者的稱呼。後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龍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來稱讚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稱之為「法門龍象」。

菩薩:義為覺有情、大心眾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聖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實中往往借用於對那些肯發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居士:雜名,梵語曰迦羅越,原義有家長、家主、長者的意思,又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現在一般是對在家學佛者的統稱。

護法:指護持佛法的意思。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為護法,常用於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除了以上介紹的稱謂外,還有其他許多稱謂,如飯頭、菜頭、火頭、水頭、碗頭(通稱行堂)、鐘頭、鼓頭、門頭、園頭、浴頭(亦稱知浴)、圊頭(即淨頭)、 塔頭(亦稱塔主)、樹頭(巡視山林、保護樹木)、柴頭、茶頭、炭頭、爐頭、鍋頭、桶頭、燈頭、巡山、夜巡、香燈、司水(禪堂專任)、照客等。

結語

佛教稱謂也是佛門的規矩,作為教內徒眾,很有必要學習和掌握這些最普通也最常見的佛教稱謂。關於佛教的稱謂說起來很多,一般都是根據他人的職務、修持、 德行、學識、年齡等方面而定的稱謂。當今的一些人對佛教稱謂不甚明瞭,所以稱呼起來比較濫,祇有對佛教的稱謂理解了,才不至於出現濫喊濫叫濫稱呼的現象, 在出外參學時,才不會鬧出不必要的笑話和麻煩來。基於以上的佛教稱謂用語,是我個人收集總結的結果,不當之處,尚祈大德、法師、居士不吝賜教。■

參考書目:
1、《中國漢傳佛教禮儀》,聖凱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2、《佛學大詞典》,丁福寶編;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3、《中國的佛教儀規》業露華著;南海菩薩雜誌社,臺北,一九九四年。
4、《沙彌律儀要略集注》廣化法師述;高雄文殊講堂恭印,西元二○○三年九月。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