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德是不是一種“貪”?】
《文殊真實名經》裡說:“大供養者是大貪欲。”對功德的貪念,是累積善業的貪,是正面的貪。
就像很多人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是因為那裡無憂無慮,大地鋪滿金銀珠寶,所有聲音都是宣揚佛法的妙音,放眼所見都是我們喜歡的事物。但這卻是因為我們所處世界的黃金珠寶非常稀有而顯得珍貴,便希望能擁有多一點;而這個世界講好話的人也很少,便希望說好話的人多一點;我們更希望這個世界完全沒有煩惱、憂愁、痛苦。
這種種希望都是貪念,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符合我們“希望”的地方,所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大的貪念了。
其實,當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業力完全清淨時,金銀珠寶就和桌子、石頭是一樣的價值,因為自己已經沒有貴賤好壞的念頭,也就是心已經從散亂不安的分別念平靜下來,這時也就沒有所謂的貪念了。
當我們想擁有金銀珠寶等財富時,就必須先努力付出,過程一定是辛苦的。而在最終有收獲時,內心或許會有短暫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卻無法長久延續下去,甚至根本沒有快樂可言。
相對的,對於修行上的貪,過程當然也要辛苦付出,但最終卻絕對會帶給我們快樂,所以這種貪念是善貪。
其實,菩薩想成佛的貪念,不僅不會傷害別人,連瞋恨和嫉妒等煩惱也不會產生,甚至還可以對治煩惱。所以,當自己不想做功德時,就讓自己對功德多貪一點,在發脾氣時,就對自己的壞脾氣更加瞋恨一點。
因為不想做功德和發脾氣,是向外傷害其他眾生的貪與瞋,而貪做功德和不滿意自己的壞脾氣,卻是對治自己煩惱的貪與瞋。這兩者雖然一樣是貪與瞋,但在動機、過程和結果上,卻有很大的差別。
如同渡海必要搭船,但到岸後就不再需要船只了,在修行道上的我們,暫時還是需要猶如渡海之船的肉體,以及精進累積功德的大貪念。所以,要盡量多做功德,因為這是善貪,有助於我們脫離輪回。
獲得無量無邊功德的回向方式
要讓你的回向成為圓滿正等覺之因,還必須以三輪無緣智慧攝持,否則,如果被三輪實執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回向。
《匯集經》中雲:猶如食用雜毒豐美食,佛說緣於白法亦復然。吃了雜毒的美食,對你一定有很大的傷害,而實執就是回向中的毒,如果你回向時帶有實執,那就會傷害善根。所以,當你緣於白法而回向時,一定要以三輪體空攝持。
這樣做到了三輪無緣,才是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如果有實執,只能算是世間的波羅蜜多。如《入中論》在講完一地的功德以後,說道:“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由於三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蜜多。”不僅是布施度,持戒、安忍等也都是如此。
所謂的三輪是哪些呢?《甚深大回向經》雲:“無有回向者,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菩薩摩诃薩當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時三處皆清淨。”三處,也即三輪:作回向的人、回向的善根、所回向的對境眾生。
我們知道,在名言當中,這三者的確如夢如幻般地存在著;但在勝義當中,它們的本體都是空的。
諸佛菩薩如何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
當然,三輪體空——以證悟無實智慧攝持的真實無毒回向,在凡夫薄地時,根本無法做到。因為這對我們來講,是矛盾的,心裡出現這三輪的時候,就是實有的;要思維體空的時候,又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以凡夫心是無法實現這樣回向的。
要實現這種功德,我們就應當觀想:“往昔的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這種回向可以代替三輪體空的回向。法王如意寶非常重視這一回向方法,對我們來講,這也是非常殊勝的方便。
在念《普賢行願品》時,如果你實在無法觀想每一個偈頌的內容,就在開始時心裡意念:“諸佛菩薩如何回向,傳承上師及前輩的聖者們如何回向,我今天也如是回向。”這一點應該不難,我們完全做得到。做到了,就可以代替三輪體空的回向。
這一竅訣其實出自佛經,如《三十五佛忏悔文》雲:“過去諸佛如何回向,未來諸佛如何回向,現在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普賢行願品》中也說:“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可見,讓善法成為圓滿菩提之因的無誤要訣,唯有依賴於以回向印持的這一結行。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精進作回向。
讓回向成為習慣
你們可以總結一下上面講的回向要點,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行持。比如,造了任何善根以後,至少觀想一下:“諸佛菩薩怎麼回向,上師如意寶等傳承上師們怎麼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願將此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善根,全都回向一切眾生,以令他們自在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這可能不用一分鐘吧,但如此觀想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其實修行是一種習慣。長期做的話,發菩提心也好、回向也好,最後什麼都很容易。像課前課後讓大家轉經輪,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今天忘、明天忘,但現在習慣了,也就沒什麼困難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讓這種回向成了習慣,那在任何時候,你一做完善根就會回向,一回向就會想到要像上師及諸佛菩薩那樣回向,就會想到眾生,就會想到菩提,但不會想到自己。能這樣修的話,修行也不會很困難的。
不可因貪其功德而布施
淨空法師解答
問: 一直未能明白,請老法師慈悲指導,您老在講《地藏經》有提到布施財物時,不可因貪其功德而布施,否則便是用了地獄之心來做布施。我想起之前助印經書,就是因為貪圖有大功德利益,因此非常慚愧,如果勸別人來助印經書,應該怎麼做才不會使別人也覆蹈這個錯誤?
淨空法師答述:
你這一覺悟就好了,怕的是不覺悟,覺悟了之後,真實功德。所以勸別人修布施,總要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我們不為自己為眾生,為幫助眾生覺悟。為什麼? 世間的劫難,是眾生迷惑顛倒造作惡業所感得的,劫難是這麼來的。怎樣消除劫難? 眾生各個都覺悟了,各個都明白了,各個都回頭了,斷惡修善,這劫難自然就化解,這是真實功德。
所以不貪圖自己的利益,自己得的利益無比殊勝,如果為自己小利益,這個利益是很有限的,微不足道。幫助眾生,幫助社會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眾生沒有見性之前,他的果報都是業感,業力感得,你修善,你就感善果,種善因得善果;你造惡,就會有惡報。惡的心,做了好事,《了凡四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善是正,惡是偏,惡心做了善事,偏中正;善心做了惡事,正中偏。諸位看看《了凡四訓》,現在我們做成VCD有兩個光碟,看看你就明白了。必須要辦別清楚,曉得什麼是真是假,什麼是雖然是善,裡面並不圓滿,善裡頭還著缺陷,我們如何避免,你要不通答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真實功德不容易修。
所以你明白了,生慚愧心,回頭就是岸。由此可知,你是因為聽到講經才明瞭,而後就知道了,講經才是真正利益一切眾生,是法布施,比什麼樣的布施都殊勝。《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幫助人覺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幫人覺悟,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幫助別人,第一殊勝的幫助他明瞭佛法,特別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我們用什麼方法? 用《認識佛教》、用《了凡四訓》。印光大師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都是幫助初學,讓他真正的了解業因果報,就是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覺悟,他才會積功累德,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改善他的命運,他的命本來不好,會變好。他的命本來很好,好上在加好,會增上。
所以印祖這個提倡,我們知道細細去思維,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受印祖的影響,我們也明白了,我們接著幹。《了凡四訓》拍成電視劇影響就更大,書有很多人不願意看,拍成電視劇大家喜歡看,這兩片雖然沒有做得很完善,裡面毛病很多,現在北京有些同修他們要重新來做,我給他們建議,希望做六片,只有兩片,裡面的內容受到很多的拘束。希望做成六片,也不算長,大概在今年六、七月可以做成。現在他們做得很積極,首先要寫劇本,寫劇本審查比較耽誤一點時間,他說拍攝時間不長,很快就能拍出來。這個方式如果做得很好,往後我們弘法利生,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我們跟演藝人員要拉上關係,他們也求消災免難,做這個事情是積大功德,他們很樂意做。
勸人印經書,如果貪圖眼前的功德福報,也未嘗不可,為什麼? 偏中正,心雖然不好,但是做了好事,也能得人天福報,不過得的福報小,不大就是了。不為自己,不貪圖名聞利養,你得的福報大,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都是好事。你本身是個例子,你是因為貪圖功德才肯布施,才去印經,現在你覺悟了,也回頭了,那些貪圖功德去做好事的,慢慢將來接觸到佛法,他也會覺悟,這一覺悟小功德就變成大功德,假功德就變成真功德,都在一念之間,就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所以者是好事情,都可以去做。
公元2000年講於新加坡居士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