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你有多少時間在享受,又有多少時間在痛苦?
孩提時代,自己沒有能力賺錢,所以不具享樂的條件;壯年之時,為了積聚錢財而忙碌,故沒有享樂的時間;老態龍鍾的時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沒有享樂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人在尚未成年時,一直忙著讀書,再加上年齡沒有成熟,無有積聚財富的能力。
在財力不允許的情況下,怎麼會有享樂的機會呢?之前也說了“無酬不可得”,學生哪裡有很多錢啊?
在《論語》中,孔夫子把人從十五歲到七十歲之間,分了幾個不同階段 ,比如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等等。
人在15歲左右,要一心立志於學習;30歲要安身立命,做各種事業;到了40歲,會不為世間所誘惑;70歲的時候,心比較寬容,做任何事情都會圓滿。
說是這樣說,但實際上,現在人有這樣的精力、智力、體力也很困難。許多人在少年時,身體還沒有成熟,想享受一些欲樂也不可能。
成年後雖然有了錢財,但是沒有時間,天天為了事業而操勞;到了老年,自己筋疲力盡,已經沒有力氣了。
人們執著於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這種生活有沒有快樂可言呢?成過家的人恐怕最清楚。
人還沒有結婚時,認為結婚最快樂,如同往生極樂世界一樣,但真正結了婚之後,每個人的臉色上,好像寫滿了痛苦和無奈。
尤其是女人生了孩子後,幾十年中要為之服務,不但成了丈夫的僕人,而且成了孩子的僕人。
同時還要應酬親戚朋友,今天這家的人死了,明天那家的人要結婚。一個月的工資安排下來,所剩的寥寥無幾。
儘管自己很不想去,但不去的話,大家說你不近人情;去的話,諸多苦惱由此而生。所以回顧自己的一生,有多少時間在享受欲樂,多少時間在飽嘗痛苦?
聖天論師說:“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年輕時所追求的感情,老了以後不會再有興趣了。
當然,這是就大多數人而言,也有極個別的人,人老心不老,正如藏地俗話所說:“白髮蒼蒼的老人也會發瘋的。”
總之,世間人的生活非常痛苦,為了賺錢,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四處奔波,如宣化上人所說:“在家人很可憐,整天為貪欲而奔波,正是所謂的風餐露宿,披星戴月。”
在這裡,也不是說在家人不好,而是提醒他們,應將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仔細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感受皆為痛苦”。
如果經常思維佛陀及高僧大德們留下來的殊勝教言,自己一定會得到不可言說的受益。
達真堪布:沒有什麼東西不會變!
佛講過,其實萬物的本性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好也會變,壞也會變,感情會變,事物也會變,變是常態,如果我們心中沒有準備,外境突然變了,就會煩惱痛苦不斷。
但當我們懂得了萬事無常的道理,那不管感受到什麼,面對什麼,就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沒有不應該的。
不管發生什麼,都是正常的,沒有不正常的。因為諸法的本性就是這樣——變化的、無常的、虛假的。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對什麼事都一定要看淡,都不要太當真,不要太執著,因為這都不會長久,有一天肯定會變。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煩惱、痛苦就會消除。
然而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並非如此,常常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把無常當成恆常,然後去執著。面對順境,大喜過望。境況一變,又大失所望。
已有的一些好處怕失去,沒得到的怕得不到,總是在這樣的狀態中患得患失,這一切都緣於我們不明白諸法無常這個真理。
不管在何處,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該得到的一定會得到,該失去的一定會失去。
有的人心裡很矛盾:這個工作對我不合適,我想換個工作,換了又怕不好。換也不踏實,不換也不踏實,心裡總是猶豫。
請記住,沒有必要這樣,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一切隨緣而做,才是真正的自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