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博士:修行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就像耕田的時候你不下種子
下面說「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恆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也」。
這是佛經上講的,修行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就像耕田的時候你不下種子,你怎麼能有收成?你光耕田沒用,沒有種子它不可能長莊稼。
種子是什麼?種子是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所以要先發菩提心。
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是首重發菩提心,你看《無量壽經》裡「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條件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你老念佛,念念不斷的念佛,這叫一向專念。可是光念佛還不夠,得要發菩提心,真正四弘誓願變成自己的觀念。
有的人問了,有些老頭、老太太又沒有文化,四弘誓願他都沒看過,更不懂什麼意思,可是他念佛真的往生了,怎麼解釋?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他發了,他真正發起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的心,他的心是很仁愛、很慈悲的,雖然他這個四弘誓願的語句他沒見過,他不識字,可能不懂,可是他心上真的有這樣的一個願,你看他的行動就能看出來,他對一切眾生都這麼慈愛、這麼關懷,無私的幫助,能犧牲自己為人奉獻,他菩提心真發了。所以這個四弘誓願我們不是只講一個句子,死在這個經文上面,是真正在內心裡以它為觀念。真發起菩提心那就真有成佛種子,所以這種人念佛就能往生;沒發菩提心念佛也沒用。
還搞自私自利,還跟人爭的,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還怨天尤人,跟人對立、跟人沖突,他眾生無邊誓願度沒發起來,口上是念了,心裡沒發,這樣的人念佛就很難往生。所以沒有發菩提心的人,即使是時時刻刻都發世間善願,而且他這裡講,經恆河沙劫,恆河沙劫這麼長的時間,可是這些善願累積的功德,都不如暫時發起一念菩提心的功德。
這個我們凡夫好像難以思議,為什麼發一念菩提心有這麼大功德?因為這一念菩提心,他的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恆河沙劫算什麼?叫滄海一粟,無量無邊法界的眾生你都要去度,這一念真誠發起這個心,確實超過世間任何善願,因為世間善願心量有限,有局限的怎麼能跟無限的來比較?
選自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八集) 2008/10/12 華嚴講堂
達真堪布: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所行善法都是輪回的因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僅僅在心裡想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想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想為了救度眾生發誓要成佛,這個功德、福德比供諸佛還大。將整個世界裝滿各種珠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個功德、福德非常大,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僅僅心裡想了一下,或者是有這樣一個想法,也可以說是發願菩提心,這個功德、福德遠遠超過剛才供養諸佛的功德、福德。
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講:「俱胝那由他剎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恆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眡那由他剎土」,指這些盡虛空,遍法界,清淨、不清淨的佛剎。「所有無量諸供品」,這麼大的容器裡裝的都是各種珍寶,各種珍貴、稀有的供品。「恆時以此供聖士」,時間不是百年、千年,而是恆時,以此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聖士」指佛陀。「不及慈心之一分」,也比不上一瞬間的慈心或願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而欲求佛果的這樣一個發心,其福德和功德遠遠超勝前者。可見,慈悲心多重要,菩提心多重要啊!
現在很多人都在做一些形式上的善法,根本不去發菩提心。我們做供養、做佈施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但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都是有限的、有漏的,都只能得到世間暫時的一些利益而已,根本不能成為解脫的因,不能成為成佛的因。若是發了菩提心,哪怕一剎那的善根,也是解脫的因,也是成佛的因。不一樣啊!石頭再多,再大,也是石頭,不能成珍寶,也不能用來做裝飾;而黃金就不一樣了,雖然只是一克黃金,那也是黃金,也屬於珍寶,可以用來做裝飾。
也許有些人還不明白:「不可能吧?供養諸佛的功德、福德多大啊!」是大,但是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就不能成為解脫的因、成佛的因,所以要有菩提心的攝持。不是說其他善根沒有功德,但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你積累的善根再多、再殊勝,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只能成為世間福報的因,這還是有限的、有漏的,還是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
大家做供養,做佈施,做懺悔,修忍辱,這都沒有錯,這都是要做的,但是都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很重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才能成為解脫的因,才能成為菩提的因。我們每天上早、晚課,每天聞法、修法,每天上供下施、懺悔、修禪定,有沒有菩提心的攝持?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都是輪迴的因,始終還是煩惱。
是否有菩提心的攝持,結果差距很大,這個差距是本質上的差距,就像石頭和黃金,石頭再多也比不了黃金。若是相續當中沒有生起菩提心,即使行持的善法再多,所積累的福德再殊勝,也沒有多大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