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就愛反駁人挑人過,都是薄福薄命人
興國寺
見世間過是什麼?他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貪嗔痴欲諸想,他才見到世間過。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如果不著相,他怎麼見到世間過?自己改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哪裡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一管別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下德好德
執著之者, 不明道德
這個意思是說: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在大眾面前言行做君子,做高尚,做正派,顯得別人都修養不夠,道德不足,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拿道德來指責別人不道德,指責別人不高尚,指責別人不清淨,這是道德比較差的人才這樣做,也就是書上寫的「下德」。
扁子就說得更清楚: 「修養身性是為了顯示自己潔淨,為了指責映襯其他人不乾不淨,這就好像是舉著日月在街上行走一樣,為的是炫耀自己,像你這樣的人,能夠保持一個完整的身體,維持九竅的齊備,沒有中途聾啞盲瘸,那就很不錯了,哪裡還有資格埋怨老天呢! 你還是快快走吧!」
真正的道德,他不執著做正派,做清淨,而是什麼對別人實實在在有益,他就怎樣做。所以書上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執著於道德的人,其實不懂得道德。
只認為道德是做正派,不懂得道德是為了讓他人有益,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搞道德綁架,沒時間看自己,光審判別人長短是非。別人在前面做事,自己在人屁股後做股評,好像把別人不清淨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說,聖人「混兮, 其若濁」。
書上解作:聖人和凡人的最大區別——
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高尚清淨的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高尚清淨, 看別人都不清不淨,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
佛家說道德心重的人,其實是大嗔心(重)。
因為一般凡夫有一種通病,別人的過失纖毫都能觀察到,而自己過失大如山也不知道。看到別人不嚴謹,就發出嗔恨。
好哭有悲魔來找,好清有好清魔來找。
佛家講修定,總看別人有過,永遠不會得定。因為心不停的隨著別人的境界轉。
下德好德——著相
無論見到什麼,你也不要隨著它轉,不要跟著它跑去,不要被這個境界轉。要怎麼樣子呢?要見有若無。見到境界就和沒有見到境界一個樣,也不要生歡喜心,也不要生討厭的心。
你見到魔,若生這歡喜心,你這也是隨著魔境界轉了;你若生一種討厭的心,你這也是隨魔境界轉了。那怎麼樣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歡喜,也不討厭,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要說:「喔!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或者「喔!這是不好的境界,不要來了。」不要有這個心,你如果有這種念頭,這就是錯了。
人修道,無論什麼也不要貪——好的也不貪,壞的也不貪,不要生一種貪心,你貪什麼都是不對的。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生活中說話第一句總是想反駁別人、第一個念頭總是想批評挑錯的人,他的命運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顛倒流離,貧窮,又經常被人辱沒!為什麼呢?
他永遠沒有柔順眾生的心,所以他永遠沒有順的果報。命運不會順他,眾生不會順他,工作不會順他,一切生活瑣事不會順他。
他永遠沒有恭敬眾生的心,永遠輕眾生,所以永遠得不到尊,得不到貴,永遠被人辱,被事辱。
他總認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高明,顯示自己知識,顯示自己多麼不同,卻不知道,自己這個薄福薄命,就薄在此處!
一個人的炫耀心,恭高我慢心一生起來,自己身邊的百千萬億鬼神道,一齊對他生嫉妒,想揶揄他,他要做事怎麼都不可能順利。就好像我們平時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績好,工作好,總愛發個看他以後怎麼倒霉的念頭,總不想配合他。
我任何不如意,都不敢怨老天,我知道正是我一顆薄命薄福心,腦袋里生薄命薄福想,嘴巴里出薄命薄福話,手上做薄命薄福事,才是這個樣子困苦失意,我還不快快找出自己的過失,轉掉這個薄命心,還要繼續過個幾十年的苦日子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