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身為一個菩薩,我們內心要面對很多的境緣,
你要斷惡、修善、度眾生,而這三個功德都必須在所緣境中完成。
問題是,你今天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之前,
對於所緣境一定要有所認識,你才能把菩薩道修好。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叫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
他成就阿羅漢以後,有一天想到他過去的母親,在禪定當中觀察到他的母親,
因為過去慳貪的業力,墮入了餓鬼之中,受到餓鬼道饑餓口渴之苦。
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用禪定力帶著飲食,來到母親面前,給他母親受用。
但是他母親心中的業沒有改變,他母親慳貪的業力跟飲食接觸的時候,
變成猛火燒灼她的喉嚨,這個時候,目犍連知道,哦,拿飲食給母親吃,
這是沒有辦法救她的,就請示佛陀。
佛陀說:你應該要七月十五,大眾師在自恣日的時候,仰仗大眾師九旬用功的功德回向,
這個時候來供佛及僧,用這個功德回向,消她的業障。
就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往往想要改變外面的境緣,
但是忽略了這個外境存在,是由內心業力的釋放。
我們忽略了改變自己,而直接去改變外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是說你今天要去改變外境,那你要知道這個外境是怎麼來?
我們行菩薩道,我們會遇到很多如意的境界,也會遇到一些我們不喜歡看到的、聽到的一些境界,
當然我們一定就觸動煩惱、起煩惱,可能是貪、或者瞋、或者嫉妒、高慢等等;
但是我們要馬上提起正念:「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境,起煩惱是沒有用的,遇到不如意的境界,
我們應該去懺悔,因為這個境緣會在心中顯現出來,就是一種罪業的反射。
但是最可怕的是說:當一個菩薩不能夠去判斷外境的來源,他就會在不如意的境界裡面造罪業。
這個本來是一個果報,結果你在果報當中又造了一個罪業,那你這個罪業招感果報,
果報又勾引你去造業,這個時候因果的牽扯,就沒有一個了斷的時候。
所以佛陀慈悲告訴我們:我們心跟境接觸時候,你要知道,其實這個外境都是你心中的業力所變現,
所謂的「循業發現」,你心中有什麼業,就發現一個什麼境相讓你受用。
餓鬼道有慳貪的業,他就會看到這個水是猛火;天人有善業,他看到的是七寶莊嚴的大地。
所以重點不在外境,而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什麼樣的業力。
這都是我們在行菩薩道之前,應該對外境有所認識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