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我們要無條件地去承當過去的業力
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因為業力它沒有錯,你今天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事出必有因嘛!
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無條件地去承當我們過去的業力,這個沒有話講了,修學佛法第一個特質就是先認命,先認命。你要先認命,才能夠去改造未來。
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我們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現在弄得很痛苦,也把來生破壞了,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個智慧來觀察,你面對你過去業力的表現,反正它只是一個能量的釋放,過去就好了,不要讓這個能量再產生惡性循環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金剛就是去破壞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每遇到什麼事情都去怪罪別人,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這個心態到臨命終的時候會非常的痛苦。因為你的心是習慣於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你到臨命終的時候突然想收回來,收不回來。這個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塵當中活動得太久了。
所以你要訓練你自己,遇到事情,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任何一件事情會在諸位的身上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跟你有關係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沒有一件事情是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所以金剛王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無條件地承當過去的業力的釋放,好,我今生認了,好壞都不取。但是我們著眼在什麼?著眼在來生的創造。
你今生的使命是幹什麼?你知道我們生命的使命是幹什麼?
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兩件事:
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的債還完;
第二個更重要的,創造來生。
第一個去酬償過去,第二個去創造未來。
而這個時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麼去面對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點在過程。你重視結果有什麼好處?結果是每一個人都面臨死亡嘛,結果是每一個水泡都要破裂,沒有一個例外嘛!你福報再怎麼大,你這個水泡也要破裂。
那問題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破裂?那你這個智慧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對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們對於已經要成熟的業力保持認命隨順,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創造另外一個功德,這個下一堂課我們會說到,如何憶佛念佛來積集來生的資糧,這個是重點。
那麼寶覺當然是一種智慧,所以說,一個禪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有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人生不是來受用的。
你如果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的。你把人生要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一個所緣境。因為你要抱著一種受用的心態,那你是跟它結合在一起。
所以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歷事練心的,假借這個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你會把今生弄糟的,你也會把來生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來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
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作你往生的資糧。我遇到順境,我深深地對彌陀感恩,他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地覺悟,我不能再輪迴下去了。這樣子這個環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增上的力量!
那麼這種智慧就是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可破壞的一種堅定往生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淨界法師:覺悟,徹底改變思考模式。
‘相’是表現在外,‘性’是隱藏在內,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麼當我們把相跟性兩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一個生命的主體,這個‘體’就是相性的結合,名之為體。把外在的相,內在的性,把它結合在一起,就是構成一個生命的主體。
那麼這麼一個生命的主體,它有它的‘力’,它有潛在的功能。比方說一個人經常起貪嗔痴相狀的人,他雖然沒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潛在造惡的功能,只是沒有環境刺激而已,緣缺不生而已。如果一個人經常培養一個善良的心、佈施持戒的心,即便沒有環境讓他修善,但是他內在的潛在,是造善的功能。
等到因緣具足了,外在還境允許了,它就產生作,它表現出來了,叫做作。力是潛在的能力,作是顯現在外的作用。等到因緣具足了,外在環境允許了,他就產生‘作’,它表現出來了叫做‘作’。這個力是潛在的能力,作是顯現在外的作用。
一個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善念惡念呢? ‘因’:事出必有因。我們一個人的果報,外表的色身是變來變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樣子,你會認不出來,誒!這是我嗎?你認不出來。但是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色身是不能繼承的、外表的財產也不能繼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繼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歡拜佛,他前生喜歡拜佛,他今生還是喜歡拜佛;有些人是喜歡打坐,喜歡靜態的打坐。為什麼呢?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歡打坐,他今生來還喜歡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鋼琴彈得特別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鋼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趕快想要上去彈幾下。
所以我們內在的思想,是繼承前生的思想。所以,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當然這當中有一個過程就是‘緣’。你今生所接觸的教育,這當中特別是佛法的教育。一個人要徹徹底底的改變思考模式,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覺悟,沒有其它的方法。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
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而那種改變的力量,來自於你內心的覺悟。你看受戒,為什麼佛陀要你自己‘發心’?你自己緣境發心--我重新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從今天開始,我生命當中有三大目標: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為什麼這樣的願你要自己發出來?就是這個‘緣’,你內心當中要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然後去改變你過去的因。所以這個因要變成果跟報之前,‘禍福由因,改變在緣’嘛。
淨界法師: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是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了以後,我們發覺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是一個主導者。
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整個一心三觀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內觀,就是安住清淨心。從今天開始,不管發生什麼事,莫向外求!你向外求,你就落入無量的生死茫茫的業力大海,落入因緣所生法,那誰也救不了你了。如果你現在什麼事還都要找出一個為什麼,還要講出一個理由,那你就完蛋了。修行一旦內觀以後,人生沒有理由,就是一個歷練,沒什麼理由。我的人生是假借這種人生的因緣來啓發我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
所以第一個,養成內觀的思想。就是遇到事情,把這個能量,把它變成開顯自性的力量,不管是順逆。第一個內觀,第二個離相,就是空觀。我們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緒,我告訴你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就是本來就沒有,我現在有,那只是暫時的,那只是生命的一個假相而已,我不理你,我不跟你互動,相信佛菩薩,它自己會消失;你跟它互動,那你就牽動很多過去的因緣,那就沒完沒了了。
因緣,我們現在沒辦法斷它,但是起碼讓它沈澱,就是不要再相續了。所以,當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情緒,它一定會把過去的因緣現出來,你跳進去,那人生就沒完沒了了,那你跟它的因緣就錯綜複雜了。你要處理因緣你就回不來了,你知道吧?那這個賬就不好算了。
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你要跟他沒有這個業力,我講實在話,他講什麼話你也不會快樂也不會痛苦,諸法因緣生,你跟他沒有因緣,你怎麼會快樂呢?如果說:哎!奇怪,我跟他講話我就會不高興,這個過去有業力,你懂嗎?你說:哎!我不高興!我要去處理它,那你們兩個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放下它,因為它是暫時的,這是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個生滅心嘛,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如此而已。內觀,離相,第三個就是關鍵的,借相。我們不能只是消極的破妄,不是走出過去,要開創未來。
淨界法師:痛苦是內心引生的,而不是外境引生的
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為什麼會有痛苦。從大乘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這痛苦是內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干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產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
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我們內心當中經常生起一種不平等的單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壞得失當中,所以我們產生了很多的痛苦。這個時候,佛陀要我們修四尋思,用這種雙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們安住在一種平等的、無分別的內心狀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破徧計執。
我們一個修行人,你要經常去觀照你的念頭,你一天當中,你的心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你發覺你一天當中,睡覺不算,你都在這些人事上分別:這個人對我很好,那個人對我怎麼樣,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得失……你都在這個人事因緣上打轉,你的生命很難增上。你來生來的時候,還是這樣子,沒有增上的力量。
一個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時候,要往道理上去會。這個人對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結善緣;這個人對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結惡緣。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觀察道理,這個人事只是借事來顯理。當然我們從人事當中,哦!你看這個人長得很莊嚴,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個人事上的莊嚴去打轉,就是說,看到什麼因緣,你就想到什麼道理。
這個無我性真如,包括人無我,也包括法無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經常說:「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說如如智是從如如理引生的,然後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這個無分別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無分別智,你的心的去處,就是觀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壞的。因為你要修無分別智,它的所緣只有一個——無我性真如。你要經常把生滅的因緣,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這個就是你的所緣境。
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你從什麼地方來?從阿賴耶識而來。說你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心呢?因為你前生有這樣的經驗,阿賴耶識就是業識。我們從阿賴耶識而來,又攀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果報,這些根身器界,然後又造業,造業以後又回熏到阿賴耶識,又加強一個經驗;這個經驗,來生又產生一個新的分別,又去分別這些人事的因緣,然後又造業,又回到阿賴耶識。這個就是為什麼構成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主要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
現在你要修無分別智,這個思考要改變——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真如而來。你從什麼地方去?我從真如而去。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個地方就是,其實這個所依、因緣跟所緣,這三個就是告訴你怎麼修無分別智,後面只是在講它的功德作用。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緣當中,你都要觀察:不管是順境、逆境,它的真實義就是無我性真如,這是你的所緣境,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
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捨掉的時候,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處是捨,結果是得。說是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還在流轉、痛苦當中,就是我們不願意捨掉自我意識,不捨掉心中的法執。
淨界法師: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使這個障礙擴大!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就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以後,發覺:我們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道理呢?
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它是一個主導者,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
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你應該有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應該怎麼改造呢?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第一個,你要「確認你修行的目標」。
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我們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分散的,而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你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必須有一個遠程目標,成佛的目標;有一個中程的目標,你來生要到哪里去?近程的目標,你今生當中要完成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我們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煩惱會障礙我們、罪業也會障礙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使這個障礙擴大,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的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我們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的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淨界法師:情緒變化多端?你心中一定藏了很多相狀!
「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成就「離一切相」;第二個要成就「即一切法」。在我們的菩薩道當中,首先你要成就的是,你要把這個離一切相的「心性的本體」先找到。我們一個凡夫眾生,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內心當中有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惡業,我們只要跟外境接觸,你心中一定會出現「相狀」,一定有相狀的,因為有業力,它就會出現相狀。
這個相狀可能是安樂的,你歡喜的相狀;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雜染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相狀。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會出現。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只要是一個有形相的東西,它就是一種「生滅變化」之法;它是生滅變化的,而且虛偽無主,它要往哪裡「變」,你做不了主的!當我們心中出現相狀的時候,你一旦「住」在這個相狀,你這個菩薩就躁動不安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功課也做很多,但是他那個情緒,變化多端,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的相狀不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所以,我們剛開始,在觀照這一念心的時候,先用「空觀」。「空觀」它的特點,就是直接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中本來沒相狀的,所以我們抓了很多相狀,其實是失去我們原來的面目。所以你修「空觀」的人,你會慢慢的,明瞭的心跟相狀會慢慢的脫離,把這個心中這些灰塵、這些相狀慢慢的脫離,慢慢脫離,我們講「還它個本來面目」。
你本來就沒有相狀的,你一直要把這個相狀抓住,其實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就是這樣子。世間上,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就是「你自己」!「外境」不會讓你痛苦的,它只是一個助緣而已;「外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顯出一個相狀,但是接不接受、執不執著看你;要不要顯現這個,是你沒辦法決定的,但是你要不要把它執取,這個是你可以做主的。修「空觀」的人,特點就是你心中的相狀還是會出現,但是你慢慢、慢慢能夠達到「無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以「無住為住」。
所以,修「空觀」會讓一個人輕鬆: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做你該做的事情。那麼你一個人修空觀的人,慢慢、慢慢你的心,對這個相狀,就有免疫的功能,慢慢、慢慢「離一切相」。但這樣還是不夠的,這個是比較消極的先把自己安住下來。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因你的行為破壞了別人正念的生起,這個過失你扛不起!
照顧心念就是修行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非常好的法門:責心懺!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知者真的無罪嗎?佛祖是這樣說……看後驚出一身冷汗!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
一個嗔恨的念頭竟換來躲不掉的果報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