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佛道雙修嗎?
聖嚴法師
在佛教的立場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過是有深淺高低的不同而已。有位李先生,對我說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認為佛道是相同的,問我可否同時修行?
佛和道的基本立足點應該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終目標的證果上是不同的。雖然是同一立足點,由於方法不同,出發後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從同為一個勸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點上,佛教可以承認一切的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乃至一切行業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為佛教承認他們各有其本身的價值,可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因對像不同,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點,是教你先發廣大心,發心之後,你仍得根據你的程度來修行。你要先認清那一樣方法適合你的趣興和性格,或者那一樣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麼,那一方法對你就是好的,不論高低,都是大乘法門。
摘自: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佛教、道教可以同時信仰嗎?
家母因為年輕時信仰道教,年紀稍長才接觸佛教,雖然皈依、持戒、禮佛,但還是常去道教的廟裏拜拜,家裡也是既拜佛也拜神,常說這是「佛道雙修」,我不知這個名詞出自何典,但印象中聖嚴師父似乎是反對這麼做的。我該奉勸家母不信道教嗎?還是一切隨緣就好?
自明朝開始,中國盛行儒、釋、道三教融合之說;道教是以佛教的彌勒信仰、濟公傳說,及借《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維摩經》等,作為其教理的依據。也用佛堂、佛像、佛名、佛經作招牌。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漸漸地,佛教也開出了若干方便法門,以適應民間信仰的需求。
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民間信仰則以盲目的依賴及媚神的行為來達成他們的希望。
對於家母信仰可以著重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及,如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得長壽、智慧。
可以隨緣使她明白: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功能。
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
那麼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再由民間信仰的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為學佛,是學佛的慈悲與智慧,以佛法的正確指導,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縱然不求現實利益,也會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的。
分享《學佛群疑》
真正的中國的道教,有其發展的傳承,在文化上及宗教信仰的自主上,我們也因各人的因緣之故,給予尊重。但依佛法來看,道教的思想及修鍊的方法與目標皆是不究竟,因為不知色身的虛妄無實,苦苦追求色身或精神能修鍊成仙、長生不老,當然便無法解脫六道輪迴三界生死之苦。
《比較宗教學》:「中國古代沒有真正的宗教,僅有原始的信仰;中國唯一的宗教,便是後來成立的道教。
道教的成立雖晚,它的起源卻很早,因為道教的本質即是方士巫術的迷信,最初與老莊的思想也沒有關係。
前漢時代方士盛行,方術風靡。到了後漢時代,更加熱烈,但已漸漸地與道教合併起來。老子之被信為宗教的神,可能是始於後漢。
道教本由方士的術數而來,故在《淵鑑類函》的道部之中,崔元山作的〈瀨鄉記〉說:「老子為十三聖師,養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所謂三十六法,實即是將秦漢各種方術的彙集而成。
道教的初出,是後漢順帝時的太平道。
《太平經》雖不受後代的道教如何著重視,它卻是道教最早的一部經典,比起《道德經》及《南華經》之受道教重用者,尚要早些。道教的尸解說、身中諸神說、功過說、辟穀說等,在《太平經》中都已有了。
老子《道德經》之被道教利用,始於張道陵。
道教汲取了好多佛教的東西,充實他們的道藏內容,佛教也反轉來向道教學習。相傳《梁皇寶懺》、《水陸儀軌》,均創於梁武帝世(西元五○二~五四九年),距離寇謙之出《雲中首誦新科誡》已近百年,無疑是受了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修煉方法
符籙的使用
講到道教的符籙,引起我對佛教密宗與之對比的興趣。例如密宗有瑜伽法,道教有導引術;密宗有無上瑜伽的大樂法,道教有性命兼修的房中術;密宗有曼荼羅(Mandala),「真靈位業圖」即為道教的曼荼羅;密宗信仰行者可獲即身成佛,道教主張肉身能致白日昇仙;密宗盛行咒語咒字咒印,道教使用咒術符籙。
晚期的印度密宗,是以佛教基礎而披上了印度外道的迷信之衣;流於民間的中國佛教,是以佛事之名而戴了道教的迷信之帽。外道的本質,不論中外,有其相同之處。印度教與道教,相同之處正多,以致直到近世,凡學密宗的佛教徒,對於道教的方術,也有相當的興趣。
道教為何如此的重視肉身的永存,因為道教有唯物論者的思想,除了肉體,沒有精神。《酉陽雜俎》中說:「三魂營骨,七魄衛肉。」道教認為人的精神是三魂七魄,實際上三魂七魄僅是骨肉之身的異名,依舊是唯物思想。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輯第4冊)
《中國佛教史概說》:「道教,是起於漢末及三國時代的張角、張脩、張魯等所主倡的太平道及五斗米道,乃是誦《老子道德經》而利用符咒祈禱治病的民俗信仰,以此和同時代的左慈、葛玄等人倡導的神仙、養生、丹藥之方術,合流而成為組織化,產生天師、布行都講、祭酒、都督、主簿、姦令、鬼使等的職制,獲得了廣大的信徒,再加入老莊哲學的意味而成為道教。」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2輯第2冊, 頁61, 行7~11)
三教融合的思想發展,
《比較宗教學》:「至於儒教,本不成其為宗教,漢儒及宋儒的思想中,雖有迷信的宗教色彩,他們也只是將孔孟儒學附會了原始的巫覡方術而成,故也不能構成為宗教的要素。」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輯第4冊, 頁173, 行2~4)
三教融合、且以佛教的彌勒信仰等表相作為招牌,乃是「一貫道」之類的民間信仰。
《學術論考》:「此外在中國民間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宗教,例如白蓮教、白雲教、無為教、羅教,乃至今天的一貫道等,近世學者們通稱他們為「民間信仰」或「民間宗教」,是為有別於正統儒、釋、道、耶、回之五大宗教」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3輯第1冊, 頁399, 行13~15)
《比較宗教學》:「白蓮會係以念佛的名義為掩護,實際是在教忠、教孝,以圖推翻異族的統治。白蓮會的各分支,均以儒道釋三教同源的見地來作為宗教的信仰。起初均為政治的企圖,到了理教便漸漸變為宗教的一型。
理教的經典,它們是:《無字真經》、《在理真經》、《忠經》、《孝經》、《黃庭經》、《道德經》、《觀音經》、《心經》、《金剛經》。正好是儒、道、佛三教並收的陣容,與全真教初期所用的經典,幾無二致。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輯第4冊, 頁230, 行8~10)
《明日的佛教》:「一貫道算是外道嗎?從理論上看,它標榜積聚功德以返回理天,以及崇拜無極老母或無生老母的神我思想,是屬於天道的層次。僅就小乘的標準來看,它已是不折不扣的外道之流了。
又好比今天臺灣的一貫道等,它所依據的理論和經典,非常地幼稚和複雜,沒有歷史淵源,沒有哲學背景,只有想像、拼湊。他們也講所謂「無極」,結果「無極」是「老母」,「無極」是無,「老母」是有。他們既然是無神教,也是一神教,也是多神教,也可以說是一個雜教。
由於一貫道缺少一般正常宗教的內容和型態,也即是沒有具備教主、教義和戒律的軌範,也沒有歷史的依據,只是由一般的民間信仰、神祕崇拜、神祕經驗及神鬼活動所形成的。所以,早期有不少為害善良風俗和歪曲正常民風的事實,加上祕密結社的組織就是政治亂源的溫床,像漢末的黃巾黨,明朝的白蓮教乃至於清末的義和團,都是民間的神祕信仰和政治野心家的結合,雖然一貫道自己說是成立於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它的淵源並不能脫離白蓮教等祕密結社的關係,所以,在一九五○年底,政府明令禁止活動。
由於臺灣地區經濟的繁榮、政治的清明、社會的穩定及教育水準的普遍提高,一貫道本身也從混亂、低級的迷信,漸漸地走向所謂合理的天道思想,著重人性和諧及家庭和樂的輔導。所以,政府雖有禁令,並未查禁,更未壓制,甚至以種種民間社團的名目而受到多方的支持和鼓勵。加上神祕型態的面紗,一般民眾基於神佛不分的民間信仰習慣,為一貫道所吸收,極其容易。
所謂一貫道,它是根據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來的。孔子主要講的是仁道或王道,但是一貫道的道是指的天道,它既不是道家的自然,也不是儒家的人倫,是指的神祕信仰的根本和對象,是一種集合民間多神信仰加上粗淺的人性論而完成的混雜體宗教。本來各大宗教彼此有所不同,多神的、一神的和無神的,但是一貫道卻把它們東摘西抄大雜燴式地炒成一鍋,不會為任何宗教所接受,也不是任何其他宗教的同類。基督教講聖靈、聖子、聖父三位一體;佛教講佛、法、僧三寶具足;儒家講天、地、人三才合一;道教的一炁化三清,那是指的原始天尊化為無形、無始、梵形三位天尊,分別住於玉清、上清、太清的三宮。一貫道也仿照佛教,利用「三寶」這個名詞,可是既和佛教的三寶毫不相涉,也和以上的幾個「三」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的內容是點玄關、唸口訣、結手印,其中特別是點玄關,是入門的首要,所以,稱他們的傳教師為點傳師,經點傳師而把神道──他們自認為的天道的那個「道」──傳承下來,其中確有神祕的力量在。
一貫道的理論是借用禪宗的一句話──萬法歸一。此在中國明朝的時候,早已流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現在的一貫道又加上了基督教和回教,更倡出「五教合一」之說。所謂五教合一,是採用儒家之存心養性、忠孝精神,道家之修心煉性、感應精神,佛家之明心見性、慈悲精神,以及耶教之洗心移性、博愛精神,回教之堅心定性、仁慈精神,據之以為開發五教之心法真傳。
對於一貫道的化暗為明,我們應持如此的態度──佛說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根、種種業、種種因緣而起種種心行,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提供正確知見來抉擇正確的道路。有些人因善法而進入佛門,有些人以鬼神信仰而進入正信的佛教,由一貫道的天道信仰轉而為佛、法、僧三寶的弟子者也不少,雖然他們會付出痛苦的代價,但也很有可能因此而成為進入佛門的階梯。
化暗為明的一貫道,雖然高唱儒、釋、道、耶、回五教合一,其實是介乎多神與一神之間的民間信仰。其他許多名義上稱為道教的宮、觀、堂,信的多半不是老莊的哲學理念,而是民間的多神信仰。還有許多獨立的王爺、祖師、關公、媽祖、城隍、土地、仙姑、濟公等神廟,當然是民間信仰。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5輯第6冊, 頁25, 行6~9)
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可否佛道雙修? 佛道雙修是否有造犯戒律?
以當時世尊對外道的修行者的態度來看,似乎不在意對方是否兼修外道,這個我們從《阿含經》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因為有些皈依了佛的人還必須回原來的道場照顧他原來的門下弟子。
像某位道長或法師,那只是她的演藝生涯的一種扮相而已,換了個裝繼續在演藝圈生活下去而已,和宗教無關。電影中扮神父修女或比丘比丘尼的多的是,這位只不過是常期扮這個相而已。
照阿含的記載推測,世尊不禁止外道皈依佛法後繼續原來外道的生活。世尊是真正知道一旦皈依了佛,則不管此人現世如何,這種子總有一天會萌發的。
我們由《阿含經》中也看到了,那些知道當下放棄外道或惡習而發無上心的人(如鴦崛摩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另外若是佛弟子是否可以學習如大小周天的靜坐或是如太極拳等道家的功夫? 這樣如法否?
世尊並不同意那些修法或儀軌,因為那些和悟佛法無關。
而世尊最常作的運動也是走路而已,飯後經行(來回直走) 的確是有益健康,而且是最不傷身的。
禪座時對入門者提倡安般數息,對有經驗者提倡入禪。僅此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