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
淨界法師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他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化的。一般來說,我們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麼多法門,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五大類,就是五乘的修學法門。
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修學重點,把它分成三大重點,就是你整個一生當中,從一種顛倒凡夫到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
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會因為一念的顛倒,受到外境的刺激,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些罪業,有些已經得果報了,那就沒了;但是有些罪業並沒有得果報,它是處在一種沈澱的狀態。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今生有時候又去造作。今生造作殺盜淫妄,就會把過去已經沈澱在深海當中的這些所謂的業種子,又給激發出來,這個就要小心了!今生的業力再激發過去的業力,就形成一個強大的業力了。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會有一個嚴重的盲點,他完全不管業力,怕啥啊,帶業往生,這句話會害死你。古人對帶業往生是有明確定義的,帶業是帶業種,你不能帶現行。什麼叫業種呢,就是這個業力,畢竟是經過你懺悔對治以後,它是一種《楞嚴經》說的,它是一種沉澱下來的業力,它不能是一種活動很強盛的,一種熾盛的現行,不可以。
我們過去因為一念的糊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可以理解。生死凡夫,你沒有學佛法,你心中沒有道理的支持,你當然是跟著感覺走。所以你在學佛之前,所造的罪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後,你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斷的輾轉增盛,你就要小心了。
業力最可怕的就是,數數現行,深深好樂。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扛不住這麼重大業力的刺激,你扛不住。所以我們往生的人,如果你有志於臨終往生的話,你一定要在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定要至少要有一次的、兩次的、三次的加行,好好的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因為你現在還來得及,你身體還健康,精神還在。我必須提醒大家,這些業力你不處理,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這第一個,業果不失。
你房間裡面有一堆垃圾,你不掃除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你只是念佛,你是把它壓住,如石壓草,你要去懺悔,要去對治,所以你現在只是用佛號去壓它,臨命終你不一定壓得住,這第一個。
第二個,它會增長廣大,因為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不想改變,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念念的隨喜,因為你沒有懺悔,表示你內心沒有反轉,你還是隨順這個妄想在跑。
所以你很可能,會造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你不斷的去激發這個業力,所以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臨終的時候,你看業力重的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直接到三惡道去了,直接!
淨土宗我們必須要爭取在阿彌陀佛沒有現前之前,你一定要讓你的身心,保持風平浪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是負擔夠重,已經內憂外患,即便沒有業力的干擾,也已經夠你受了,你要失去你一生當中熟悉的人跟環境,你要面對一個不知道的未來,你的心中已經是壓力夠大。
所以你沒有必要再用這麼大的業力來刺激你。所以我們往生的人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風平浪靜的環境,你才有助於提起正念,這是你要注意的。諸法因緣生,臨終的環境是你自己要去規劃,要去布局的,它不會自然出現。
所以我們透過不斷的懺悔,不斷持戒,慢慢的我們把重大的罪業,一次一次慢慢慢慢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慢慢把它沉澱下來,你不一定要把它完全懺乾淨,但起碼你必須把它懺成不增長業,這是往生的最低標准。
在你的生命當中,不允許有重大的業力來主導你,除了你往生的力量以外,所有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都必須要把它處理掉,讓它變成一種沒有得果報力量的不增長業,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為臨終做好准備,把臨終的障礙,把臨終的地雷,把它清除乾淨,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帶業往生,你不能帶著重業!
淨界法師
修淨土宗,你要做兩件事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不能讓你的業太重。我們講過,臨終的感應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你把罪業弄得這麼重,可能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了。
臨終時,業力馬上起現行,要到三惡道去了,怎麼跟阿彌陀佛感應呢?你自己都沒有準備啊!所以“願我臨終無障礙”,佛陀就是告訴你,要多懺悔,少做惡事。我們必須想辦法讓我們內心的業力,都變成不增長業。雖然有,但是它勢力薄弱,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帶業往生,你不能帶著重業。諸位!帶著重業你是跑不掉的。因為你的心力不足以扭轉這個業力。帶業是可以往生,但是你不能把業力弄得很強大,因為你抗拒不了它的。所以《楞嚴經》講,你至少讓你的業沉澱下來,不能再造作。雖然這個污泥還有,但是它是在沉澱狀態,這個是很重要的概念。
我們學習業果的道理,對淨土宗最大的啟示就是:你要在死亡到來之前,不管用什麼方法,讓所有的業力變成輕薄的不增長業。不管用什麼方法,用拜懺的、持咒的什麼方法都沒關係,我們必須為臨終爭取時間。
我們的正念不是很強,必須要在臨終時培養一個往生的皈依的心,至少不能有太大業力來干擾你,來折磨你,甚至於把你帶走,讓你連機會都沒有。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裏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
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眾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三界。造大惡業則下墮三塗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為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三界。
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熏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熏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眾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眾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一樣會受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眾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為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
可見,如不往生淨土,便將永遠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業受報,受報造業,循環不已,稱為流轉。若能往生淨土,帶業而去,消業而還,再來世間受報,已經沒有苦果的實質,而僅有類似於果報的現象。因此,我們也不妨相信帶業往生、消業受報的觀念。但這和造業受報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一個是自主的,以願力來度眾生;一個是受業力牽制的,不能自主,是出於苦果和苦因的循環再循環。
不過,密教另有一套理論,認為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能即身消除一切業障,而以清淨無障之身心,往生佛國。看來相當迷人,實則此乃與一神教的神力贖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觀念有點相似,與根本佛法的因果觀念不甚相應。
淨空法師:有大德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那怎麼辦?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當前海外佛教界於帶業往生之旨,頗有诤議」,這句話同學們讀起來可能不知道,我知道。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在美國,美國那個時候確實加州有一派,他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消業才能往生,帶業不能往生。我到美國去,正好碰到這一派還在最興旺的時候,我到美國,當然跟他們碰到了。修淨土的同學茫然無所措,連老居士,周宣德老居士,台灣大學的教授,退休之後住在洛杉矶,碰到我。我下飛機他到機場去接我,坐在車子裡就跟我說,「淨空法師,現在有大德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那怎麼辦?」提出這個問題問我。
我就告訴這個老居士,老居士早年在台灣我們都認識,他也是李老師的好朋友。我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話不是佛說的,你相信佛還是相信這位法師?你看看你到底相信哪一個?相信佛,你就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你就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實在說,都是對於教理沒有搞清楚,沒有真正通達。我在那邊講經,面對大眾,而且他們勢力很強,我怎麼說?我說帶業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悲心、悲願,消業往生是這位法師,我跟他沒見過面,我知道他,是他的大慈大悲,讓你們多消一點,不就少帶一點,是好事不是壞事。你能夠少帶一點,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增高一點,他也是好心。
初到美國,不可以得罪人,得罪人,以後日子不好過。所以我給他化解這個問題,我說帶業是祖師大德說的,這是他們新的一派說的,我們也贊歎他,勸大家多消一點業,消就更好!消不了的,你就跟佛,佛叫帶業往生,能消得了的,那就他。一樣都是往生,消業也可以,帶業也可以,我們折衷兩種說法。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二三集) 2010/12/16
淨空法師:帶業往生帶舊業不帶新業,邊念佛邊作惡不能往生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自己的力,「兼行眾善也」。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念佛一定要修十善業。「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就是你不再墮三惡道,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帶業往生,這裡講得好,是帶宿業,宿業是過去的,前世的罪業,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以前造的罪業,這個可以帶。天天念佛,天天還造罪業,這個不能帶,這個帶不去的。或者我們再說,進一步的說,先學佛,對佛法並不了解,有學佛之名,無學佛之實,現在對佛法明白了、了解了,那你就不能再造惡業。你再造惡業,你想想,第一個對不起自己,第二個對不起佛菩薩,第三個對不起父母,第四個對不起老師,第五個對不起一切眾生,你自自然然就不會造罪業了。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會怎麼做,真的是依教奉行。所有一切善與不善自己知道,境界現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應該要怎麼做。所以帶業往生,要知道帶什麼業往生,決定不帶現行。
下面,「彌陀第二願曰: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這是第二願所說的,四十八願第二願所說的。「但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說得很肯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千萬不要搞錯了。天天還在造業,不行,這不能往生,這把意思全搞錯了。你沒有覺悟的時候情有可原,為什麼?你胡塗、無知,做錯事情不怪你。現在你明白了,明知故犯,哪有這種道理!明知故犯那不能原諒你。「如《涅盤經》中,廣額屠兒」,這是以殺生為業的,在古時候大概就是殺牛、殺豬的,一般是指殺牛的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真的後悔了,永遠不再殺生,真放下了,他就成就了。「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屠刀代表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成佛了。
下面說,「若行人習淨」,修清淨心,習淨是修清淨心,「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就是說他決定不能得清淨心。往生真正的條件你不能不知道,心淨則佛土淨。為什麼?記住,世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清淨了,外面一切人事環境清淨了,物質環境清淨了,沒有一樣不清淨,道理在此地。淨土從哪裡來的?自己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佛給我們做增上緣而已。佛的土清淨,為什麼?他心清淨,我們心也清淨了,跟他的清淨心沒有界限。所以我們的淨土跟佛的淨土也沒有界限,是一不是二,是一體的,往生的道理建立在此地。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這個世界怎麼亂,災難怎麼多,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剛才說的,災難是在表演,覺悟的人是在旁觀,是看戲的,不是演戲的,看戲的。他在欣賞,欣賞什麼?自性跟阿賴耶的變化,他在欣賞這個,妙絕了!比欣賞藝術表演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在看戲,生智慧不生煩惱。只有自私的心、輪回心看事情才會生煩惱,清淨心、平等心怎麼會生煩惱,哪有這種道理!我們要學菩薩,永遠用清淨心、平等心來看戲,十法界依正莊嚴在我們面前表演。如果我們心有染污,有分別、有執著,不平等了,有好惡了,那就不是看戲,去演戲去了,你就上了舞台去表演去了,你不是旁觀的,你受影響了。
印光法師開示:懺悔罪業,是帶業往生的關鍵!
在因地當中,印祖分成兩科:第一科是“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這個是在佛堂當中早晚的定課,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勢力是很強大的,所以你剛開始要把一切的工作、萬緣都放下,專心的念佛。“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以這一念的佛號,重複的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們在妄想當中,經過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夠在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中,成就一種清淨的力量,就是在污泥當中,生出一朵小蓮花出來,這個是一種靜中修,先成就一種清淨的念力。
其次,“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總有一些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乃至于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你只要有因緣,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個念力,再把它提起來。你單獨的提你的佛號,這個就是“一切”。你的身體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內心當中還是一樣,一句彌陀念誦聽。古人說:“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你的身體是在行住坐臥,但是你的內心“心中念佛忙”,這當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靜中修的基礎,這是動中修。
要修到什麼程度呢,“念茲在茲”,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當然能夠斷煩惱最好,但起碼的標准要達到“念茲在茲”。什麼叫“念茲在茲”呢,其實印祖也解釋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個“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樣子,有緊急的情況發生了,乃至于“顛沛”,就是很狼狽困頓的樣子。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切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受熏習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業力來熏習,這句佛號經過你這樣子,重複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習,它就“由生轉熟”。其次,那個煩惱的勢力,貪煩惱、瞋煩惱,它被你的佛號一次一次的折損以後,它“由熟轉生”,這個時候在你內心當中,煩惱雖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內心當中,佛號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師說: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煩惱活動的時候,貪煩惱、瞋煩惱活動的時候,你過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勢力,你一提起來,佛號在心中一運轉,煩惱就不動,你有這種功德力。在所有的內心等流當中,佛號是最強大的等流性,這個時候要以祖師來說呢,“淨業成就,往生有分”。這個就是一種功德消長,念茲在茲,這個時候你念佛起來都是有味道的,這個佛號有味道,不是我們剛開始覺得念起來好像沒什麼法喜,這個時候念起來,佛號散發出功德力,你能夠感覺得出來,你真的知道這是“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你內心跟佛號的距離很接近,這個就是“念茲在茲”,這是一種功德相狀,這是一種正修的因跟果。
我們再看第三段。“居士既能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這個地方是一種助行,前面是一種正行。這個助行怎麼說呢,天台智者大師講“對治助開”。就是說,天台宗修止觀有十個次第:第一個是真正發心,乃至于遵修止觀,這個遵修止觀是一個正行,我們怎麼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修止修觀,修觀修止。但是我們從這一念散亂的顛倒心,要趣向于那種止觀雙運,那個清淨心,有些人很順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礙。譬如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過去了,中間什麼事也沒發生。有些人就發現了毒蛇、發現了老虎、乃至于有石頭把他擋住了,他根本走不過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當中,有些人一句佛號他提起來很快就成片,中間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風平浪靜。有些人就不同,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會障礙你,業力障礙你,你的果報體、這個地方痛那個地方痛障礙你,這怎麼回事呢,過去有重大的罪業。所以我們要“對治助開”,把這種障礙的因緣去掉,障礙佛號相續的因緣去掉。所以說要能夠“發露懺悔”,對于過去所造的罪要能夠發露懺悔。
為什麼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先講出一個懺悔的意義,就是“心淨則佛土淨”。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一種清淨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要有罪業就不容易相應,罪業是不能夠招感清淨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呢,要能夠“發露懺悔”,什麼叫懺悔呢,“懺”就是止斷未來非;這個“悔”呢,恥心于往犯。先解釋“悔”,悔就是恥心,羞恥對于過去所造的罪業,一種羞恥。這個“悔”是對望著過去,我們這一念心,去觀察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或者已經學佛以後,我們也曾經有顛倒的時候,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一造作以後,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變成一個種子,被我們的心識給保存下來,保存在我們這一念心的唯識的的心識當中。那怎麼辦呢,已經造的怎麼辦呢,怎麼改變那個罪業的勢力呢,佛陀講“悔”,就是你思惟你過去的罪業,然後你深重的訶責自己,當然訶責是訶責那個煩惱,訶責能造業的煩惱,我不應該這樣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訶責自己。罪業也是無自性的,它也是因緣生,它加上你這個訶責的因緣以後,它會從所謂的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唯識說,它從一種強大的識,能夠得果報的這個業力,轉成不能得果報的,它業力羸弱。這個地方要注意,要轉成不增長業必須要“斷相續心”!就是你過去造罪業,那個煩惱的等流,被你一訶責以後,它勢力被你消滅了,也就是說你依止貪煩惱、瞋煩惱,煩惱一訶責,它不活動。這樣子煩惱一停止以後,罪業也跟著轉,這個是“悔”,對望著過去罪業的一種羞恥訶責。
“懺”是對望著未來,止斷未來非。這個時候你在三寶面前,在你的上師面前發願,從今以後不再造作。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個時候你發願,以一種強大的願力,來做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懺悔,這個是講懺悔的方法跟意義。懺悔以後呢,必須改過遷善,這個地方提到的要能夠“斷相續心”,你相續心沒有斷,是不構成懺悔的!為什麼呢?“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你煩惱的相續心,你沒有把它訶責調伏,它的罪業還是在的,你懺悔不能折損它的業力,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真正的懺悔,是要“斷相續心”,你這樣子一懺悔以後,它的罪業就不構成障礙,雖然有業,但是不能構成業障,因為它的勢力薄弱,這是一個帶業往生的關鍵,它不能障礙你的佛號,沒辦法障礙,這個是講一種助行。
源自: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帶業」是指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往生」是指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即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
帶業往生的意思(印光大師)
眾生無力斷惑業,靠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帶業往生是什麼?(星雲大師)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一個人的善惡業,在往生時是可以帶去的。因為阿彌陀佛好像一艘大願船,我們的罪業像那可能下沉的石頭,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之後,不但不會沉下去,還可以被渡達彼岸。所以,我們要是信仰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就可以得救。尤其一個人到了老年,榮華富貴隨時會舍我們而去,親情也會舍我們而去。但是,如果我們信仰佛菩薩,則永遠不會被捨棄,而且還可以前往永恆真實的解脫世界。
帶業往生是什麼?(大安法師)
帶業往生乃念佛法門的特質,不管是舊業還是新業,都可以帶。對於一個淨業行人相信了念佛法門之後,儘量不要去造新業。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修淨業三福,就是讓我們在新業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它。但並不意味著你念佛之後就不造一點業,這是在凡夫層面不符合事實的。
他的習氣會使他有意無意地去造作一些惡業,但這惡業呢,他要警覺,他要懺悔,要儘量減少一些惡業。就好像犯錯誤,不二過,你犯了第一次錯誤就不能犯第二次錯誤,要減少犯錯誤的這樣的程度和頻率。
一個凡夫念佛人一點錯誤都不犯,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還會有新業,無論是有多少舊業和習氣很重的新業,只要他能夠至誠懇切念佛求往生,也一定能夠往生。這就是念佛一法的本質特點——帶業往生。如果念佛得念佛三昧能見自性,但念佛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沒有證到本性,他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帶業往生是什麼?(聖嚴法師)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裡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
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眾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三界。造大惡業則下墮三途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為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三界。
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眾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眾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一樣會受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眾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為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
帶業往生是什麼?(宣化上人)
帶業往生,是指你造的什麼罪業,都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可是你又要知道,帶業是帶宿業,不帶新業。宿,就是宿世,前生的、未學佛前的罪業可以帶去;新業,就是將來的罪業。帶宿業不帶新業,就是帶過去的罪業,不帶將來的罪業。你以前所造所行所作,無論造了什麼罪業,現在你改過自新、改惡向善,那麼以前你所造的罪業,可以帶到極樂世界去,但不帶將來的業。
若你現在明白佛法了,說:「喔,我現在念點佛,我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將來我可以把這個業,帶到極樂世界去!」那是錯誤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不單帶不去,而且你也不能往生了。為什麼不能往生了呢?你所造的業就把你贅住了,所以不能往生了。我們信佛的人,知道念佛了以後,切記不要再造罪業了。這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念佛呢?就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十個劫以前成佛,在沒成佛之前,那時候他做比丘,叫法藏。他在當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一願,大意是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者,若不成佛,不取正覺。」十方一切的眾生,若有念我的名號的人,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所以所有念佛的人都會生到極樂世界去。
帶業往生釋疑
大安法師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見微細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帶業往生疑,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涉及到淨土宗關於往生的重要的關鍵性問題。
站在通途佛法的立場來看,一個具足煩惱,被煩惱纏縛在三界的凡夫,自然從無始劫以來,由於有貪瞋癡,鼓動身口意三業,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非常厚重。凡夫有一切煩惱,煩惱一般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概稱為一切煩惱。凡夫是一毫煩惱未斷,別說斷無明瞭,就是見惑都沒有斷。那麼,對一點兒煩惱都沒有斷的業力凡夫來說,本來按他的自因自果一定是在三界六道出不去的。那麼,現在淨土法門卻講一個惡業凡夫卻可以信願稱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西方淨土是一個什麼樣的剎土呢?它是出過三界,即超越三界的一個淨土。三界是眾生業感所招集的一個輪迴的世間了,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只要在三界裡面,雖然有升沉的差異,但本質上有一個特點,都是無常、逼迫、毀壞。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業感的世界,乃是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的清淨的剎土,是實報莊嚴土,是佛的法界,它所展開的不是虛妄的世界,乃是法性土,涅槃的常樂我淨,它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所以,出過三界,到達一個佛的淨土,具足煩惱的凡夫怎麼能夠去呢?這個是一個大問題!
這裡的回答,確實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談自力和他力的分別問題。
首先看自力。在這個娑婆世界修道,一個惡業凡夫靠自己的能力,很難斷盡煩惱。從這個層次上來看,你有這樣的一個疑問是有道理的,惡業凡夫在這個世間修道,靠自力是絕對難以生到極樂淨土的。
這裡就引用《菩薩瓔珞經》,《菩薩瓔珞經》是敬首菩薩向佛稟問菩薩道修行的四十二個階位,乃至於受菩薩戒的戒品。經典中講,一個惡業凡夫開始不了解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當然也沒有信心,不能信仰三寶,當然聞不到佛陀的教誨,也就不了解三世因果的法則了。一個不信佛的人,不了解因果的法則,決定就是造惡業為多。因果是建立道德的一個堤壩,道德心理的必具前提。以後,這樣的一個凡夫有善緣聽聞佛法,皈依三寶,就是初步發菩提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初發菩提心,進入佛法大海,要以信心為本。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首先要信因果的法則真實不虛,要信自己本具佛性,要信自己當下一念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不二,要信只要按照佛陀的修法,也一定最終能破煩惱顯佛性,都要有這些信心。
以信為本,就得開始有修道的行持。住在佛家,就得以戒為本,要受持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受戒特別以菩薩戒為高妙之戒,超勝聲聞戒。菩薩戒如以殷重心來求受,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隨從三師來受,如果感得菩薩戒的無作戒體,這個戒體是盡未來際都會伴隨著自己。聲聞戒的戒體就是盡形壽,這一期的生命斷了,下輩子就沒有這個戒體了。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身身相續,菩薩戒的戒行不欠闕。不欠闕,就是生生世世修菩薩道的動力了,攝護身口意三業,這樣的修行經過一劫二劫三劫,就得初發心住。
這裡談到的菩薩的階位,主要是指別教。四教裡面有藏通別圓四教,別教的初發心,初發心住就是屬於圓教的十信位的初信位。在初發心住,就是十住,十住之後進一步修行十信、十波羅蜜。十信就是要修信心,信心的內涵;要修念心,要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要修精進心,對道業精進,有進無退; 修定心、慧心,智慧之心,了達空性、無我的空性見;戒心,要持戒,三業清淨;迴向心,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相;護法心、願心,修行種種清淨的菩薩願,這就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十種菩薩行,到達涅槃彼岸的行持。一般我們會講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再加上後面四種,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還有智波羅蜜,加上這四種就成為十波羅蜜。後面四種是助,輔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輔助的行為。比如方便波羅蜜是幫助佈施、持戒、忍辱的這麼一個行持,願波羅蜜是輔助精進波羅蜜的成就,力波羅蜜是輔助禪定波羅蜜的成就,智波羅蜜是輔助般若波羅蜜的成就。這是修行十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就是修行到家的意思。
這樣修行,還要修無量的菩薩行願,在生生世世當中不間斷,這樣修行十劫百劫千劫,到一萬劫的時候才能夠到達第六正心住。正心住就是能夠成就般若了。如果再更增進到第七不退住,就是種性位。種性位相當於圓教的八信、九信,到道種性就相當於圓教的十信位。第七不退住,就相當圓教的第七信。七信的菩薩從斷惑的程度來看,是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斷見思惑。到了八九信,就是侵斷塵沙惑。到了十信後心,斷一品無明就到了圓教的初住位、別教的初地位。
這個過程,就是從自力通途修道的角度,來展開菩薩四十二位階位的修行。這個過程都是要靠自力,自力修行,你就是修到了正心住、不退住,也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為什麼?你到了第七不退住,無非是在通途的佛法過程當中,你得到不退轉位,但是你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沒有斷。那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如果用本具的因果來感應的話,那是法身大士才能夠去得了的,阿羅漢都不夠資格的。阿羅漢如果按自己的因果,只能生到他方世界的方便有餘土。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疑問還是問得有一定道理。在這個世間,具縛凡夫靠自力修行,哪怕修行得到了第七不退住,到了種性位,仍然是不能生到極樂淨土。這是靠自力修行之難的這個過程,這就比喻成就像螞蟻爬高山,甚難。
請看下面: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此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跟自力相比較,這裡看看他力。他力就是佛力,跟自力相對的一種指稱了。
如果一個人能夠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惡業厚重,煩惱深廣,靠自力修行很難破煩惱、證佛性,他就會尋找另外一種方法。站在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立場,就要信解自己這麼苦惱,修行這麼困難,一定有他方的諸佛以他同體的大慈悲心,給我們及時的幫助。只有對自力修行有一個絕望的時候,才會將眼光投向他力的救度。這對於淨土行者來說,是一個由嚴峻地解剖自己,轉而對同體大慈心的、大慈悲心佛陀的一種歸命的信仰的跳躍。這個跳躍在善導大師兩種深信裡面,是表達得非常地切要。
善導大師講兩種深信,解釋《觀經》的圓發三心,至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之心包含兩方面內涵:
第一,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以來頭出頭沒,無有出離之緣。要深信自己的根機,這個業報身是罪惡生死凡夫。罪惡是來自於我們舉心動念都是罪惡,無不是惡,無不是罪。生死,由於有罪惡的念頭才會導致生死輪迴的惡果。無量劫以來,自己也曾經靠自力修行,但是頭出頭沒,在六道裡面頭出稍微到了點人天道,頭沒常常到三惡道,頭沒的時間長,頭出的時間短。所以,無量劫靠自力修行,無有出離之緣,沒有出離三界六道的緣,缺乏這個緣。
第二,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決定救我,乘托願力決定往生,對這一點沒有懷疑、沒有憂慮。四十八大願就是今生我得解脫的緣,強緣、增上緣。如果他有這麼一個從自力的絕望到他力的一種投向,那就滿足了這個條件。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要信解這麼一樁事情。
但這樁事情是不容易相信的,首先是我們不了解法界當中還有這麼一件事情,還有一個阿彌陀佛就是為我們發願,就是為我們建立淨土,就是為我們施設名號度眾生的方法,就是要把他一切的功德無條件地給我們,是這麼一個大慈悲父,十劫以來都在頭頭救拔我們,放光注照我們,望眼欲穿地等待我們回家。這樁事情,我們業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不知道的,所以是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我們。
佛告訴了我們,我們首先是聽聞到這個法,然後還得要相信這個法,你才能夠從內心深處,生出悲喜交集,相信阿彌陀佛同體的大慈悲心,四十八大願的力量就一定能夠接引、攝取我這個念佛的眾生。
你相信之後,就能生起菩提心,這個菩提心還不是從通途的佛法來談,是從淨土特別的法門來談。具足深信切願,就是淨土宗的菩提心,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你有這個深信切願,就會落實在自己的老實念佛當中,你就行持念佛三昧。當你開始去念佛的時候,每一聲佛號都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加持,就能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現前,直接的表達,就是我們會對這個三界的業報身產生厭離心。否則我們在無明愚癡當中,對這個身體的身見是一個很強的執著,對這個身體愛得不得了,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如果有智慧的話,才觀照我這個身心都是污穢的、都是堅固妄想的產物、都是種種煩惱的結晶,一點都不可愛,厭離這個身體。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生起對身體的厭離。身心的厭離,也就包含著對我們身心所感召的外部環境的厭離,那整個三界的正報、依報沒有一點的留戀,就成就了厭離娑婆這樣的一個本質內涵。
我看有些念佛的女居士,她開始不念佛,覺得自己這個女人的身體還很了不起,天天梳妝打扮,認為自己很漂亮,走在大街上回頭率很高等等,自鳴得意,等念佛念到一定的時候,她才發現:作為女人身真不好,真煩惱,真有厭離呀!她覺得女人身。
你有厭離自己身體的智慧,這恰恰是在你信願持名的過程當中獲得的,否則是不可能的。你這時候通過念佛,喚醒了自己的良知,喚醒了自己的佛性,深信因果的心就會上來,那就開始按照佛陀的教授去修行,就對極樂世界產生一種欣慕。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它是對應我們的善心善行的。為什麼要講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乃是十方諸佛淨業正因,淨業三福能夠跟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特點對應。所以就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的福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修出世間的戒行;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修大乘的福德。就起了佈施、持戒,修種種福德的心了。那在這一一的行持當中,都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這個心態,把一切修行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這樣去行持,臨命終時就會感得阿彌陀佛拿蓮台來接引,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光明,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他力。
所以,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十住毗婆沙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龍樹菩薩有一個總括性的判教。他是針對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菩薩道,首先要解決的一個修行的階位,就是阿鞞跋致的問題。
一個菩薩修行如果沒有達到阿鞞跋致,是非常有風險的,所以要如救頭燃,得到不退轉的位次,到了阿鞞跋致不退轉的位次,才能有進不退。如果你老是在退轉,或者在十信位,如風中柳絮左右飄蕩,進一退九,那可能動經塵沙劫又塵沙劫,修道都沒有結果。
那麼,一個菩薩要得到阿鞞跋致,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難行道,一個是易行道。靠自力修行得阿鞞跋致的,為難行道;靠佛力加持,稱念佛號得阿鞞跋致就叫易行道。
對難行道的困難,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的界定。歷代祖師大德對難行道難的內涵又多有發揮。
在這個五濁惡世,前面講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是一個惡的世間,生活在五濁惡世間的眾生都叫惡人。這些惡人裡面也有發菩提心想修道的人,但還是惡業深重的初發心的行人了。在五濁惡世,沒有佛的時候,要求阿鞞跋致不退轉位,困難很大,甚難可得。這個困難的類別有無數塵沙那麼多,要具體展開去說,說不可盡。這裡把無數的困難裡面,概略地表述了五種,這五種在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裡面首先給予了這麼一個界定。這五種界定不是龍樹菩薩界定的,乃首先出自曇鸞大師的界定,智者大師就把它引用過來了。這五種大家看一看,跟現在的情形都有很大的相應。
第一難: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那些宗教。在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心外求法的其他宗教,乃至於種種的民間信仰、新興的宗教,大概都屬於這個範圍。這些宗教包括新興宗教、民間的信仰,它的相,就是表現形態、相狀,也有善的一面,它也講做善事、關愛他人、博愛之心,都有善的一面、善的相狀。但是,看它的宗教信仰的本質內涵,它的善是不究竟的,是一個相似的善。在大乘佛法來看,與實相不相應的行,都是屬於邪的,一定要跟實相、法性、無漏的智慧、自性清淨心相應,這樣的法才叫正法。那些外道的表現形態的善,它是相似善,與實相法性不相應,也常常以邪亂正,一般的人就辨別不了,以為它是正法、是好東西,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對正法,佛法的一個障礙。他接受了這個宗教,覺得也很好,那就信仰這個宗教,然後在這裡做他所要求的一切東西,但是他亂菩薩法。
那麼,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它要給予眾生真實之利,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不是僅僅做一點慈善,讓他吃飽穿暖,不是這個世間的人天福報,要讓他了脫生死輪迴,要讓他圓成自性本具的佛性。這才是菩薩法、大乘法給予眾生的究竟利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讓他成佛。那些外道,那些其他新興宗教、那些民間信仰,它能讓眾生了脫生死輪迴嗎?圓證自性本具的涅槃常樂我淨嗎?它做不到。它即便有點修行,還是用心意識裡面去修行,乃至於心意識修行,它也修一切善、也持戒,乃至於得到五種神通,五通仙人他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呀!所以這在無佛的時代,在這種困難當中,是把它擺在第一個困難,我們很多眾生就缺乏這種大乘菩薩的正見,容易被其他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誘惑,而且認為它好,甚至比佛教還高妙。這是謗菩薩藏,說相似法,在菩薩戒裡面屬於十重戒的其中之一呀! 在末法的時候,由於眾生的智慧短淺、福報淺陋,這樣的一種情況是越來越普遍。這是第一個困難。
第二難: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惡人,他是下三惡道的種子,這些惡人自己心術不正,充滿貪瞋癡,不能以博大的胸懷成人之美,看到別人行善、修行,他還生起嫉妒之心。在嫉妒心的推動之下,他就誹謗他人,給人家修道設置種種障礙,破壞他人修行殊勝的德行。
而且一般來說,一個修道人,他跟這些無賴惡人如果相對作對的話,都弄不過這些惡人。惡人他有很多手段、很多機心,修道人又可能比較木訥一點、比較老實一點,根本就不是這些惡人的對手。就好像世間人,一個君子跟小人鬥,君子鬥不過小人,小人很厲害。所以孔子也說,君子不要跟小人鬥。就好像君子像一塊玉,小人像一塊頑石,玉跟頑石碰的話,肯定玉會碎的,乾脆不要去碰。
在這個五濁惡世,以後惡人會漸漸地佔主流。佛在經典裡面甚至講到,在僧團裡面,魔子魔孫都紛紛出家,披上如來的袈裟,正法的比丘在寺院呆不住,被排擠,可能他們就走向深山叢林,都是這麼一個情況。
但哪怕在偏僻的山林,有五比丘如法共住,也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以後到末法的時候,求五比丘如法共住可能都很難哪。所以,無賴惡人破他勝德,會越來越成為普遍的現象。
第三難: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這是對三善道的善人而言,善人行善積德,成了他的一種好的習性,但是由於他發不起無上菩提心,大乘的心發不起來,於是他行善積德的善果,最終成了一個顛倒的東西。
為什麼叫顛倒的東西呢?比如今生他聞到佛法,他也修善,但是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沒有選擇一個當生能夠了生脫死的法門,來今生真正得解脫,於是他的善行就能感得下輩子的大福報,等到下輩子大福報大富貴的時候,他借助那個大富貴來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第三世就會下地獄。所以他的善行善果就完全顛倒,叫三世怨。由於下地獄這樣的過程,就破壞了他原來的梵行。梵行就是清淨的修道的行持,他就沒有了,結果不好。
這就是一切修行人,他沒有一種清淨的超越意向,求人天福報,離不開煩惱,有漏,他想追求今生的超升,一種解脫,最終反而是一個墮落的後果。這就是對一些善人而言。
第四難: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這是對於小乘種性的修道人而言。他是厭離三界之苦,視三界如冤家,趕緊要出離,所以他側重在自利,自己趕緊得解脫。為什麼叫小乘?乘是車子的比況,小乘就是車乘比較小,他就只能運載自己過去。大乘就是不僅運載自己,而且車子比較大,能夠帶很多的眾生,這就叫大乘。
聲聞大多數都是求自己解脫,這叫自利,於是他障礙大慈悲心。所以聲聞人斷見思惑,證人我空,他就好樂空、無相、無作三昧。如果聽到菩薩法,要莊嚴淨土,饒益眾生,他不愛聽,也不願去做。在《法華經》裡面,摩訶迦葉就在稟告這樣的心態,以後聽到大乘佛法,知道莊嚴淨土饒益有情,利他實際上就是自利,能夠得大乘的佛果,得大乘佛果有種種大不可思議的功德。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利的狹劣的心,是多麼有危害。這種悲痛之聲,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了解大乘的佛果之後,他才能回小乘心向大乘心,不中止化城,再向五百由旬之外的寶所而進發。
但是,定性的聲聞緣覺,他在無為法裡面,不能以大悲心出來,他就障礙了同體的大慈悲心。既然沒有同體的大慈悲心,這樣的定性聲聞緣覺在大乘佛法看來,是焦芽敗種,永遠沒有成佛的可能性。寧可造罪下地獄,也不能成為定性的焦芽敗種。下地獄者,從地獄出來還有發菩提心成佛的可能,如果是定性聲聞、緣覺,就永遠不能成佛,危害甚大。
第五難:唯有自力,無他力持。
這是指修大乘佛法的通途法門的行人。雖然他也指向成佛的目標,發了大乘心,但是他修行是通途佛法,唯有自己的力量,沒有他力的加持。沒有他力的加持,這裡面危害很大。
《法華經》有句話叫「佛種從緣起」。雖然我們有大乘的種子,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一定要有緣,從這個緣,才能生起大乘的佛的種子。所以這個緣在某種情況下,成了決定要素。如果沒有這個外緣、強緣、增上緣,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他就走難行道了,缺強緣。這就好像是一個有殘疾的瘸腿的人,他要步行,走得很困難,一天也不過走幾里路,極為辛苦,這就是自力。自力修道之難,沒有他力的加持。
請看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力加持的易行道: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見微細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這裡談易行道。易行道的特點,就是以信心作為方便。
信什麼呢?信佛的誠諦之語。如來者,是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是真實語。雖然我們對佛說的淨土法門在理上的證悟,我們沒有這種能力,但是我們信佛是滿足大慈悲之人,信佛是一切種智者,所以我們就尊信、仰信佛的語言。
佛千經萬論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就隨順佛語,聽話。佛叫我們捨娑婆,我們就捨娑婆;佛讓我們取淨土,我們就取淨土;佛讓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就老實念佛,就是聽佛的話。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樣就一定能夠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對我們的攝受,臨命終時一定會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對這一點沒有一絲毫的懷疑,在心地上作決定的信解,作得生想,作淨業成辦之想,作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有我的一朵蓮華,我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嘉賓之想。這些都是隨順佛語給予我們心性上一種信解,一種知見。
這樣就得到了他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就像人在水路上借著船的力量,順風颺帆,很快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彼岸,這就是他力——船的力量、風的力量、舵手的力量。
這種他力再用比喻,就比喻一個劣夫,就是一個很陋劣的、身體很多疾病的、一點力量都沒有的一個人,他靠自己力量可能叫他跨到驢背上,他都跨不上去。但是,這個陋劣的眾生卻跟上了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幫助他。轉輪聖王有七寶,自然福業感得七寶,其中有個輪寶。如果是金輪王,他統治的範圍是四天下,只要他能統治的地方,他就一定能夠去。那轉輪聖王怎麼去呢,怎麼巡視呢?他的交通工具就是輪寶,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飛碟。他是坐上飛碟,速度很快。現在說飛碟的速度,一秒鍾就到了一萬里的地方,它拐彎都沒有圓形拐彎,是直線拐彎,那都不是我們地球的科技所能解決的問題了。一天、一晝夜,這個輪寶就帶上劣夫周行一四天下,四大部洲都觀光完了。這不是劣夫自己的力量,乃是轉輪聖王幫助他,讓他坐上輪寶的力量。所以,這裡面的差異是雲泥之別啊!
如果用通途的教理來說,具足煩惱的凡夫往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用這個判言來推斷,就是有煩惱的凡夫也就見不到佛身了!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
如果你修行念佛法門,因為這個名號是阿彌陀佛的無漏的功德所結晶的,名號是清淨的、是實相。這個實相的名號,就能帶起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這就如同法相宗講本質境和影像境的關係。正因為我們念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具足萬德,其中就有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有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所以雖然我們有煩惱,但是我們至誠心去念佛,念到相應,也能見到佛身。
隨分得見佛身,是根據我們念佛的心態、念佛的功夫,見到佛身的粗細程度不一樣。有煩惱的凡夫得念佛三昧,他也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粗相,就是劣應身,比如丈六八尺的身體。劣應身,比如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比丘的形象,成佛之時坐的不是七寶蓮華,而是吉祥草,他所示現的是劣應身。但是當下那些界外大士,菩薩眼裡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乃是盧舍那佛的報身,他坐的那個蓮台是千葉的七寶的蓮台。所以菩薩破煩惱、破無明,見到的是佛的微細相。微細相就是他的勝應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是八萬四千相八萬隨形好,以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見的是報身。
見正報的是這個樣子,見依報的淨土也是隨眾生的心性、煩惱厚薄的程度,所見的不一樣。從淨土本身來說,是阿彌陀佛願心流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是阿彌陀佛無漏的善根,大慈悲的願力、大行所成就的。但是我們有煩惱的凡夫,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由我們不同的眾生心識所變,那個無漏的法性土,在我們有漏凡夫的心性的變現當中,也分別出四土了。
所以,我們煩惱沒有斷的生到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的生到方便有餘土,斷無明的菩薩生到實報莊嚴土,所有無明斷盡的就安住常寂光土。這四土的差異,不是說在阿彌陀佛的層面他構建了四土,乃是我們不同的眾生相應感得的四土。所以見阿彌陀佛、見極樂世界,隨分隨業所見不同,這些都符合大乘圓頓的教理。
所以《華嚴經》有一個偈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剎土,都是從實相、空性,借助願力所顯現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平等一味,都是法性土。佛無量的功德來莊嚴淨土,也有無盡的莊嚴。釋迦牟尼佛也有他的淨土。這個平等、普遍莊嚴的淨土,但是往生到這個淨土的眾生,他自己的業行有差異,所以對這個平等的淨土,他所見的也各有不同。
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是有九法界眾生去往生的。九法界眾生包括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他們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他們所去見到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跟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業力眾生來說,又是不同的。但是不同裡面又有共同點,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又能夠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一起,這就奇妙了。
他方世界的四土是隔開的,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是見不到菩薩,見不到聲聞的,就好像我們同類相感,你也是凡夫,我也是凡夫,我們天天見凡夫,但是我們見不到聖人。你到五台山去,沒有特殊的因緣也見不到文殊菩薩。我們這個世間也叫凡聖同居土,但是是凡聖同居土的穢土,這個世間也有聖人,但我們不一定見得到。
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的淨土,在那裡很奇妙,那裡天天見聖人。這個世間我們想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那很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面,還是把手同行,跟觀音勢至是同修的關係、同學的關係、道友的關係。為什麼?都是面對阿彌陀佛同一個老師。
所以,這些平等當中有差別,差別當中又有平等。從平等的角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到上三土。雖然是平等,但仍然又有差異。隨著往生者的業力的不同,他感得的土又有差別性。這都是辯證統一:平等不礙差別,差別不礙平等。這就是大不可思議了。
淨空老法師:一個能有效訓練放下往生的「笨」辦法!
《淨影疏》曰:願己得土同阿彌陀,名國無異」。這個妙!這個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成就淨土,也像阿彌陀佛一樣,我們自己修成功,就等於說是極樂世界這個模式我又建了一個。成佛怎麼樣?成了佛之後,名,老師是阿彌陀佛,學生也叫阿彌陀佛;你看國,國是極樂世界,老師的國是極樂世界,學生的國也叫極樂世界。名、國無異,跟老師的沒有兩樣。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們在三時繫念佛事,看到中峰禪師兩句開示,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好像在第一時的開示里。中峰大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後面兩句是依報,是國,前面兩句是名。成佛之後,都叫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共名,共同的名字,都叫阿彌陀佛。你要從意思來講,那一點都沒有問題。阿彌陀佛四個字什麼意思?用中文翻過來,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無量覺用梵語說就是阿彌陀。跟彌陀同號同名,跟極樂世界也是同名同號。
「普念,平等大悲也。願普度一切眾生,各各發起無上菩提之心」,發這個心幹什麼?「厭舍輪迴業身」,這個東西要放棄掉,「同登極樂彼岸」。今天想往生的人很多,真正能到極樂世界的人不多,什麼原因?輪迴業身捨不得放下。頭一個就是道場,道場建得愈大愈難放下。再就是什麼?情執,在家人的情執是妻子兒女,出家人的情執是徒子徒孫,想著這個,念著那個。有絲毫放不下就去不了,這是真的。還有恩恩怨怨放不下,那個人對我很好,我恩沒報,那個人對我不好,我仇還沒報,還有恩怨沒放下,那怎麼能去!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這些東西是染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大眾決定不容許你把染污帶到極樂世界。你得把這些東西處理得乾乾淨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你才能去得了。這樁事情是大事,比什麼都重要。什麼時候干?現在就要干。因為不知道災難什麼時候來,災難突然來了怎麼辦?我還想這個想那個,這個沒放下,那個沒放下,就去不了,那你隨業流轉,又搞輪迴了。什麼時候?現在就放下。
放下是心裡放下,事沒有關係,事沒有障礙,最重要是你的心,心裡頭不再掛念,沒有這個念頭了。也就是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了,喜怒哀樂七情的牽掛沒有了,貪瞋痴慢疑大幅度的降溫,你往生就有把握,什麼時候往生都沒障礙。如果這些拉雜東西還有,你就得多想想,你往生沒有把握。這是愚痴,這是煩惱、習氣。雖然極樂世界主張是帶業,帶業是指帶舊業,不帶現行。最後一口氣還沒斷,還有牽掛,那不就完了嗎?所以,真正有把握,平時就淡薄,緊急關頭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決定得生。
用什麼方法來練習?我有個方法,用了好幾年,有一點效果,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每天晚上上床睡覺就想著我死了,那還有什麼放不下?在練習,練習死,每天晚上練習一次。到真死就很平常,天天都這個樣子,什麼都不想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笨拙,但是它有效。人到死的時候,你什麼能帶去?眼前的東西,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全不放在心上就對了。有一樁放在心上,那都是你的麻煩,障礙你清淨心,障礙你往生的功德。平常要淡薄,每天睡覺的時候練習徹底放下,不再放在心上。真的像中峰禪師所說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厭舍輪迴業身,這個身要厭惡,不要喜歡它。天天去打扮它,天天那麼愛惜它,麻煩可大了!這證明什麼?證明你捨不得,舍不掉它,這是最大的障礙。能舍才同登極樂彼岸,舍不了那就不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