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少女身背後,臭氣顯露九孔門,

如骯臟器難填滿,皮飾遮掩亦不淨。
——龍樹菩薩《親友書》


  對欲界眾生來講,貪執異性比較強烈,此處憑借我們的智慧,男修行者觀察女人的身體,女修行者觀察男人的身體,就會發現正如佛經所言,男女身體都是不淨物組成,沒有一處是乾淨的。

  佛經中經常以女身為對境作剖析,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僅古代如此,現在廣告中女身也比較多。幾年前我隨上師去西方國家時,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男身清淨不清淨的廣告不太多,女身的廣告卻觸目可見。包括現在電視裡的廣告,也一直圍繞著女人的頭髮、女人的身體。所以,佛教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特定的緣起所致。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間知識。

  此處以女身為例,說在美女身體的背後,骯髒不堪、臭氣難聞,九個孔道[1]暴露在外,流出的不淨物沒有一個可愛的,就如同盛裝屎尿的不淨容器。同時,貪慾極其嚴重,就像無底洞一樣,不論享用多少飲食、擁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心滿意足之時。

  有些人說:「女人體內雖然骯髒污穢,但外表有皮膚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帶金銀珠寶,打扮得非常莊嚴,不是也很好看嗎?」這種說法不對。從另一面來審觀,表面再怎麼裝飾,也無法改變女身本質,用你的智慧來觀察,從頭到腳有哪一處是乾淨的呢?

  《出曜經》中說,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他便想獻給釋迦牟尼佛。他把女兒帶到佛面前,佛就問他:「你認為你的女兒很好嗎?」他讚歎道:「從頭到腳沒有一處不好。」佛說:「我從頭到腳觀察,不覺她有任何可愛之處……[2]」於是開示了很多身體不淨的過患。

  所以真正觀察的話,女身內外具足不淨,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環、金鼻環、金臍環、金項鏈,也只是衣服和裝飾物漂亮,並不是人體漂亮。很多人有種迷亂的錯覺在作怪,喜歡把裝飾物與身體混為一談,其實人體就像一個裝滿不淨糞的瓶子,只不過外面用五色綢緞包著而已。使人生貪的女身,藏在華麗衣服與裝飾下的,實際上是令人厭惡的本性,《入行論》云:「長髮污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聽到這樣的道理,有善根的人會頓然醒悟。《大毗婆沙論》[3]中有一個因儒童的公案說:佛世時,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很多婆羅門參加婚禮。天還沒亮,佛就帶著阿難遠遠地來了,有些婆羅門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今天我們辦喜事,沙門瞿曇來幹什麼?」佛對阿難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想喜事順利圓滿,假如世尊不來,又怎麼會成功?」阿難把佛的話轉達給他們,並說:「因儒童今天要隨佛出家,任誰也無法阻礙。」那些婆羅門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們出家人到這裡,原來就是為了幹這個啊!」有一個婆羅門說:「沙門瞿曇還是很厲害的,不能輕視他,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羅門說:「我們這麼多人,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麼辦法讓他出家。」

  不久太陽升起來了,因儒童信婆羅門教,所以崇拜太陽,立即上房向太陽禮拜。突然,見到梵天沿著太陽光在遠方出現,他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感招梵天來見證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問他:「你今天在辦什麼大事?」
  他說:「我今天要結婚。」
  「你怎麼操辦這件事?」
  「我準備了三萬兩黃金,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一萬兩供養這些婆羅門,還有一萬要送給我未婚妻。」
  「你請婆羅門吃飯,又供養他們,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萬兩黃金,值得嗎?」
  「很值得,因為我最喜歡她。」
  「既然如此,那你覺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流的汗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的鼻涕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她的腦漿值多少錢?……」這樣說了36種不淨物,越說越污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最後,因儒童就沒有貪心了。因為他在迦葉佛時曾當過出家人,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在一萬年中修界差別觀[4],而且修得非常精進。由於前世的善根成熟,經梵天一問,他當下斷除了貪慾。(有些人聽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覺,稍微聽一下斷除貪慾的教言,馬上就如夢初醒,不生貪慾,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關係。)斷盡貪慾後,他再仔細一看,梵天瞬間變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佛陀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即證得三果,從婆羅門層層包圍中,隨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氣壞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飛走了!

  [1] 九個孔道:指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發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裡儘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攣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污穢的人體,究竟哪裡好呢?」
  [3]《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作者:索達吉堪布講    文章來源:摘自《親友書講記·第六節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