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師:行人莫與路為仇
「行人莫與路為仇」是黃龍慧南禪師的開悟偈中的一句,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實在的座右銘。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與作業為「仇」;在上班的時候與工作為「仇」;在日常生活中與事情為「仇」;在事業中與辦事為「仇」;在醫院裡與病痛為「仇」……
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充滿了煩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仇」。總是期待快點做完作業,總是期待快點長大賺錢,總是期待快點下班,總是期待快點到月底、年底發工資、發獎金,總是期待到某個時候可以開始做點什麼,總是期待病快點好然後可以……時間和精力就這樣放在期待上面去了,而條件總是不具備。青春就這麼過去了,頭髮開始發白了,身體開始愛上病了,頭腦開始不靈光了,同齡的朋友開始過世了……
還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首校園歌曲《童年》就這樣唱到:「……總是要等到睡覺以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當時喜歡這首歌並不是因為歌詞朗朗上口,而是因為歌詞寫出了自己的真實。原來自己從小就是這麼被培養出來的,難怪現在要開始覺悟是這麼困難。
我們就是這樣欺騙自己的一生,這在佛教裡面有個名詞叫「背覺合塵」,背離覺悟,應合塵勞。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應該反過來,就要修行,就要「背塵合覺」,背離塵勞,應合覺悟。就要明白「路途就是家舍」,不要與路為仇。生活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目的。按照佛教教導的「無為」方式生活,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這樣我們就不會有煩惱。因為煩惱被轉化為動力了,生活自然充滿陽光和歡樂。
這裡講講很容易,自己卻很難做得到。所以常常會想起師父的教導:「能做多少是多少!」這樣我們就可以慢慢地適應覺悟的生活,慢慢地不再等待。更進一步就會慢慢地喜歡生活,慢慢地喜歡白髮(至少慢慢地不怕生病了),慢慢地發現自己長大了,可以幫助別人了,慢慢地會告誡別人做事要把握當下,不要再與路為仇了。這就是佛教說的「自利利他」。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要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為什麼要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為什麼要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為什麼要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因為我們不再與路為仇,所以要感恩前人為我們指出的道路,包容路途的艱難與遙遠,分享路途的歡樂與艱辛,最後以路上的經驗與大眾結緣,告訴大家「把握當下,努力耕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