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第一件事是什麼,諸位知道嗎?
淨界法師:培養第二念的反擊力量
我們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創造一種覺悟的力量。所有的事情若不是覺悟啟動的,通通不是佛教,你這是慈善事業了。你一定是有菩提的智慧引導的,所以我們面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業力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讓生命啟動那個覺悟的力量,這是你要做的。
當然你可能覺悟,剛開始是在佛堂在講堂,但是歷緣對境的時候,你先訓練你第二念的反擊力量,訓練看看有沒有辦法,就是我第一念,控制不了自己,該發脾氣發脾氣,該貪念還貪念,但是你事後,在當天當中,叫第二念,你如果過了一個禮拜就不叫第二念,當天能夠馬上啟動反省調伏,你臨終就有把握。
培養第二念的反擊力量,對煩惱跟業力的反擊力量,看看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你這一點做到了,你臨終的時候,你即便你一時的失常墮入了妄想,只要有人開示,你只要訓練第二念的反擊力量,有人開示你,就會觸動你覺悟的力量,你就產生反轉,你就有救了。
我們沒辦法去抗拒外境對我們的刺激,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就這麼回事,心游理外,但是你那個系統,就是看看有沒有辦法,能夠很快的反轉,心隨境轉,然後馬上迴光返照。第二念從這邊下手,當然我們會失敗,但是你不要放棄,你先設定這個目標,創造第二念的正念,先做這件事情。
諸位,我們在學佛,你要有一個觀念很重要,這個信仰就是相信真如。當我們學佛以後,我們內心有兩種力量,一個是無明的力量,你前生、過去生留下來的,不能怪現在的你,第二個就是一種真如的力量,你開始啟動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所以我們會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遠記住,無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虛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實的,你要用力記住,它不是你的對手。
如果你覺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對真如皈依不夠,正常情況,邪不勝正。那你為什麼為邪氣所侵呢,因為你正氣不足,你對正的力量,順從不夠,正常情況,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我們沒有看過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光明,電燈點亮,你不要管那個燈光有多暗。
所以佛教為什麼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我們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麼,我們在乎的是你未來是什麼?你是不是能夠把握未來,你要把握未來,你要去開創未來,你一定要在你的煩惱當中,你要建立一個反轉的系統,就是覺悟的力量,否則你臨命終的話誰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們不能消滅煩惱的勢力,這是事實,但是你要產生一種反制的力量。存在煩惱當中有一種真實的力量,只要你把這個力量放進去,臨終有稍微聽到佛號,稍微有一點開示,就能夠把你的開關啟動,你就有救了。在煩惱中把你的善根種起來,看看有沒有辦法,這是關鍵哦,因為善根是可以破壞煩惱的。
當然有人會問,就是說這個階位,我們一路看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十地就不講了,這些還沒有入真實聖道的階位,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雙修,但是我們看它的每一個階位,完全從智慧的善根,來判定一個人的高低,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為什麼?為什麼沒有說這個人福德資糧,到什麼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從菩提跟涅槃兩種善根,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
答案是:福報是生滅法,它靠不住。
因為你今生福報大,你可能福報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所以福報不能當做判定標準,它是靠不住的。因為你今生有福報,你來生不見得有福報,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來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
所以我們不用福報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因為這是靠不住,善根不可破壞,它只會暫時的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會因為你福報差,也不會因為你造業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會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線,把它啟動起來,善根叫做金剛種子。
但是福報不是金剛種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不能列入階位的判定標準,因為它是變來變去的,說不準。
淨界法師:修行最可怕的兩件事,因地不真、道眼昏暗!
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嘆也。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最怕兩件事,還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夠,怕的是第一個、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後沒有真正地思惟輪轉之苦而發起出離心乃至於菩提心,那么你只是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而修行。發心不正,這個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個、道眼昏暗。我們發心出家修行以後,也沒有如實地依止善知識學習經論,只是兩個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就開始修行了。什麼因緣能夠成佛作祖、什麼因緣墮坑落塹,你完全不知道,你心裏面在那邊自己打妄想。這個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沒有正知正見的引導,盲修瞎練。這個是修行最可怕的兩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會發生兩件的狀況:第一個、或為世味所牽,世間的五欲的快樂所牽引,我修到最後就放棄了修行;或者--或為邪師偽法所誤,為邪師邪見所耽誤。結果呢,袈裟下失卻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來是這個是解脫衣、要成就解脫的聖道,結果你因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結果為世味所牽、為邪師偽法所誤,反而墮落到三惡道去了。
這個是蕅益大師俯仰時流,俯是往下觀察,仰是往上觀察,就是觀察現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嘆,寤就是覺醒的時候,寐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對這種當時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這個修行的兩大流弊,感到感嘆、感到感嘆。
我們能夠來到三寶地,能夠出家修行,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緣,多少在過去生當中可以說是已承供養無量諸佛,植種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資糧。由於這一個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支持,我們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數在順境中捱過。
捱過了以後呢,我們會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我今生短暫的這樣的一個經驗就是生命的真相,原來生命是快樂的,原來生命是可以向這樣一個地方安住下來,是一個皈依處,使令我們沒有真實地發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那談不上菩提心。
所以說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金剛眼,他指出應該要以遠大的慧眼曠觀無始輪迴,你應該在思考生命的時候要從你現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來,看到你過去在流轉當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設你不離開輪迴你未來所將要面臨的三惡道的痛苦,這個時候“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對三界當中生起真實的怖畏心、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種情緒的,哎呀……突然間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發起出離心,其實那個是沒有力量的。
因為你這種情緒的因緣,會因為逆境而發出離心,一時的逆境,你也會因為一時的順境而貪求娑婆世界。
所以,這個出離心的如實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氣和地、很寂靜當中去曠觀生死輪迴,經過祖師和佛陀的法語,很冷靜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這當中你真實地了解到“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生死當中的確是一個不安全感、不安穩感,你真實地要出離三界。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不是一時的衝動,一時衝動那個不能持久的。
所以這個地方的四聖諦、知苦,如實地了知三界的痛苦,這是一個關鍵,這個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方便。
換句話說,菩提心它是這樣——我們先觀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轉當中的痛苦,然後發起菩提心。然後再觀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裡面流轉,而這些都曾經是我的母親,所以我自己要離開這個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責任幫助一切有情離開三界火宅。
所以,當我們苦諦的觀察的所緣境是面對自身的苦,那叫出離心;而這個把自身的苦擴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轉當中的痛苦,而生起一個使命感,要度化他們的使命感,這個就叫作菩提心。
所以,不管出離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諦而建立起來的,都是依苦諦建立起來的。
諸佛以苦為師,三世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的關鍵點是因為觀察苦諦而引生的。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出來。
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
淨界法師
「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千萬億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
前一段偏重在畢竟空的「自他不二」的體性相應,這地方的「畢竟空」當中講「因緣有」;雖然是「畢竟空」但是又「因緣有」。
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個功德,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千萬億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不偏「空」,也不執著「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假設我們心中不念佛,內心就保持寂靜安然。
「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儻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
「一念心性」,從「空觀」的角度是畢竟空,從「因緣」的角度又是因緣有。但是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又生起種種雜念,就算你不生起三界的雜念,也會落入一種偏空的坑洞當中。因此這地方 要注意的是:
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念頭,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個念頭,「因緣假法」肯定會出來。雖然本來沒有,但是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習性。
我一再強調:「阿賴耶識」這個魔王它絕不放過你的,肯定會經常釋放一些念頭來給你感覺,讓你想像來誤導你。也就是說,我們要是不念佛,一定是憶念過去的因緣,因為你擺脫不了過去的你!
我們現在必須要用「佛號」,來取代過去的你。
為什麼要經常念佛?很多人都說「我憶佛就好。」不對!你說我皈依阿彌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你不一定要念佛,你的心要住在什麼境界呢?你不可能無念,眾生不能離念,這個念頭是過去的因緣產生的,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的過去牽著走,你過去打什麼妄想,你現在還打什麼妄想。所以你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憶佛、念佛。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淨界法師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這一句話有警覺的意思。
阿難!你應當了知,前面十種識陰的魔境。
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二部份訶責:一、是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你也應該去順從法空、法空的真如,怎麼在中途當中生起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麼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
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他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說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不錯,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高明!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你打不了的。
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會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第二個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想,這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得少為足之想,這也應該加以鼓勵鼓勵。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總而言之,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所謂的真妄交攻,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要沒有修行他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樂,福報享盡,只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麼事都沒有。
什麼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麼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二個東西,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總而言之,在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的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看很多,他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喜歡假觀、喜歡唯識的人,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他就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有所愛。
這是什麼回事呢?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在這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認為自己已經滿足無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
如果是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就很可能依止這個而成就大妄語,說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臨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落無間地獄,這是前面八種的邪見。後面二種聲聞、緣覺,因為這樣子無上菩提就不能繼續前進,得少為足,偏空涅槃。
勸誡保護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勸勉我們,我們應該要存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將此楞嚴法門,辨別邪正的法門,在佛陀滅度之後而傳示於末法,魔強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習止觀之人都能覺了這十種魔境的差別異相,不要被自己邪見之魔,而自己造作罪業,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
什麼叫做自作沉孽?因為你到了行陰跟識陰,天魔都不能干擾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個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綏哀救,消息邪緣。
保護安定修行的內心,來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夠證入佛陀中道的知見當中。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趨涅槃之城。
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麼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為什麼呢?經典講很清楚,一個是我過去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個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教誡我們,我們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二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它不同意,我們經常這樣真妄交攻。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統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就是這個過程最困難,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腳踏二條船的過程當中,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
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就這個意思。它把五種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看過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麼辦呢?
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只有一個: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達得到,這個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麼樣,你這過程很多事情要處理的。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它不會投降的,你要對治它,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好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沒有實體。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所做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我們是真實體性,它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我們是真實體性的。
所以無明煩惱最怕什麼?煩惱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它怎麼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它是生住異滅,因為它不稱合本性,所以它一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經不起你時間跟它耗,你要不動,魔就消失掉了,你連對治都不要對治,你要一動,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
我們要慢慢體會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主要來自哪裡呢?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你沒有實體,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這地方我們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時間講七處破妄,十翻顯見,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對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完了。
修行人,不能感覺自己一直有缺欠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今天是藥師佛聖誕,藥師佛跟中國人緣分很足。生死問題上,中國人更喜歡談生,印度人更關注死,怎麼個死能得到解脫。印度就有許多外道,比如裸體外道,拜火外道,甚至修各種奇怪的苦行,希望能得生。那這些外道中,像密宗修火供,煙供,這些其實是拜火教的東西。有沒有用,當然也有用,但不是佛教原來的。
中國人重生的觀念很強,中國的環境就比印度好,印度四季都很炎熱,在這裡更容易思維苦空無常。中國山好水好,所以容易修仙,要生,而且要長生。這都是文化的差別。但諸位,你千萬不能小看文化對人的影響。如果跟文化土壤不相應,你去修就很痛苦。就像漢地的法,都是很適合漢地人思維方法。包括參禪打坐,念佛等。南傳的托缽,和藏地的一些修行方式,你在漢地就很難適應了。
講到生,印度人認為東方代表發心,所以你發心要像藥師佛一樣,他的十二大願,就是發心的願。西方代表成就,西方是阿彌陀佛,成就了,一定到西方。有些修藥師法門的,搞不懂,發願死後跑去東方,藥師佛也不會來接你。藥師佛代表的是你的發心。你不要被思維意思給困住。南方代表什麼,代表你要學習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往南方參學。南方是寶生佛,代表你自性的寶在生長。北方是不空成就佛,表示你成就後,再起用來度眾生。所以不是你跑到極樂世界就好了,當養老院了,而是成就後再來。中間是釋迦佛了,代表圓滿了。
藥師佛跟中國人緣分特別足,中國有黃帝內經,有孫思邈,有扁鵲,有華佗。中國的醫藥也特別發達。尤其是中國道醫,他發展出了一道修行方法,大家也不能輕慢。古人講的,你修性不修命,只會懂得知識,身體轉化不過來,死後還是要過地府一朝。
講到藥師法門,要怎麼修。你要順應自然規律去修,這就是藥師法門。現在很多人都在盲修瞎煉,半夜起來拜懺,一頭埋進去誦經,一心想著消業障。其實反而消不了,藥師經講到,入邪見稠林。修行很不容易,一不小心,你就修偏了。
如果要修藥師經,最好配合法華經。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觀音菩薩普門品》《法師功德品》。這幾品都特別好。可以看《黃帝內經》。現在末法時代,要度眾生,藥師法門是很好的,而且內容豐富。古人講的,要以醫入道。為什麼以醫入道?
打個比方,有個愛發火,乃至猶豫,多疑,其實是他身體的問題。他以為是自己的習氣。但你又不承認,怎麼辦呢,就是通過藥師法門,某一些表徵,可以證明你是多疑性格。比如手紋很亂,這就是證明。
修行的基礎,是要人格健全,身心健全。現在多少人,身心本來就帶著嚴重殘缺,然後要喊著,我要修什麼高的法,哪怕你脩大圓滿都沒有用。人格不健全,你越修越容易成魔道。人格不健全的人,沒有福報還好,有福報後,反而很危險。所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是修行的基礎。
藥師佛是讓你身心先健康起來,然後談修行。包括一心想要消業障,一心想要開悟,這些人都是身心有問題的。他耐不住修行的漫長,就想著用快餐。把世俗的要快要好的習氣通通帶進來,然後磕頭也很認真,拜懺也認真。但人格上卻不健全。因為他覺得自己生命中缺少一樣東西,比如孩子,比如金錢,比如婚姻不順,比如事業不順,他就想通過這個修行的方式來彌補缺欠。這也是錯誤的。你覺得有缺欠,你的人格上就不健全。
只要你帶著缺欠感,建議你先不要修行。你先去求三寶,供養三寶。先把你世俗的願望滿足了。你心中沒有缺欠了,這時你才說,我要真正開始修行。否則你越修,越精進,就會越有問題。
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他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圓滿的,自己也不曾缺少任何東西的。你知道嗎?有人說,我缺少智慧,缺少財富,我要拼命念地藏經。只要你有缺少的心,你的人格上就會有偏差。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一切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你本來就具足一切。我們首先要有這個生命觀,我們具足一切,沒有任何缺欠,然後這時才可以資格進入真正修行階段。
所以發心第一步,就是藥師佛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喜,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時你就知道了,我也要和藥師佛一樣,具足相好。對不對。你不會缺少的。為什麼要覺得你缺少呢。
大家要修行,要出家,千萬不要帶著破碎的心去,婚姻不順,事業失敗,心理很破碎,然後跑去出家。你要帶著一個很圓滿的心來修行。你心很破碎,你修行就有問題。修行的第一步,先要把心圓滿了,你才說,我開始修行了。如果你的心真的很破碎,你就先修地藏經,先彌補你人格上的漏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