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實了
夢參老和尚:
我們若學菩薩,想離苦得樂,在你供養三寶的時候,下施給眾生的時候,都要具足大慈悲心,這是根本。
所以在《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問佛,為什麼同是一樣的佈施,有種種的差別,怎麼樣差別法呢?說他施個財物,一生、兩生、三生,就享受完了,財物功德就沒有了。那個人行佈施時候,無量劫、無量劫他功德還在?
佛答覆他,從他心上來分,不是物質來分。心上,或他一個恭敬心,把眾生當菩薩、當佛那麼恭敬。起碼他供養人家的時候,他生一個尊敬供心,當三寶看待,那他功德就大了。
如果輕心、慢心,隨便給人一點,這功德很小。如果以物質有形有相、有自有他,不能達到空,那功德就小。達真空義的供養,那就功德就大。說若以大慈悲心,來恭敬供養的,供養給眾生,這是真實菩薩。
大慈悲心是什麼樣子?大慈悲心就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不沾邊,就是供養時候對色身香味觸法不沾邊。我們沒有這個念頭,說心裡頭不染著、不執相,沒有愛好,沒有執著。這是大菩薩心行的佈施,這是真正的福田。
咱們講著把《華嚴經》引來最好。咱們講《華嚴經》初住的菩薩時候,十信滿了。這回又發菩提心住初住的時候,這叫發心住。發心住,就住在所發的心上。因此一發心,就成正果。說那個菩提心,初發的菩提心,跟成佛那菩提心是一個,這就是《華嚴經》如是講。說凡是做菩提的事業,屬於菩提的事業,在任何時、任何處,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菩提事業。因此說,初發心時成正覺。所以這發心哪,非常的重要。
同時,不要把發菩提心理解錯了。怎麼樣叫理解錯了呢?發過就完了,我已經發心了,這不算是。怎麼樣住在菩提心上?念念時時。一忘、一離開菩提心了,那就退了。念念不離菩提心,念念住在菩提心上。
為什麼到發心住才叫住菩提心上呢?說那你不經過一萬大劫呀,你發那個心哪,脆弱得很,風吹草動菩提心沒有了。見了可愛的、見了可貪的、見了可嗔的,你煩惱就來了。那你菩提心還有了嗎?沒有住啊。說住在菩提心上,那你所做的全是菩提心,全是菩提事業。這樣說初發心時成正覺,是這樣的含義了。
我們經常說,發菩提心要真實。真實這兩個字,含義非常深。當我們講《善惡業報經》的時候,我曾經講過,講過《善惡業報經》的下卷的時候,在你止觀雙運,止觀雙運就是一實境界。
一實境界是個什麼樣子?就是咱們現在講的無相福田。這個福田不是有相的福田。這一實境界說你佈施的時候,這看著有能佈施、有受佈施、有所施的物都是妙有。不是真實的,妙有沒有。在我講妙,都要加個有。講空的時候,必須得加妙有。不加妙的時候,就認為真空了。妙有非有,妙有就是真空。就是說,這有不是真有,這才叫真實福田。
那我們講這個福田業,菩薩行佈施的,大悲心行的佈施是真實的。真實在什麼地方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他不斷地在世間行大佈施,是大慈悲行佈施。若是不斷世間的五欲,那這個大慈悲,不是真慈悲。那這個菩薩,也不名為菩薩。這個福田,也不是真正的福田。
這種道理一定得懂。不但懂,運用於自己身心,那這個福德可真大。你越不要的越大,越要想要的,越想求,得不到。信吧?一定要信。
有一個道友來問我,怎麼樣得大名聞?怎麼得人家多人供養?我跟他講,我說打廣告沒用。你到這個上得一個網絡上去,上它到處宣傳沒用。他說那怎麼的才有用?我說你學我,我現在像得大名聞。那怎麼得呀?你住到山裡頭去,你不要名聞,名聞才大,越要越沒有。信嗎?不要財富,什麼都不要,越不要越有。唉,它就那麼怪。這叫菩薩道。求啊,求不到的。越貪求越沒有。你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貪求。越不要他越給你,給你還你是不要。不要怎麼辦?那他給別人哪。求名沒得名。
你看我們古來祖師在山洞裡頭,一住幾十年,等他一出世的時候,名聞利養都來了,那他還是不要。這想得,你什麼都不要得,就真正得。若想得,什麼也得不到。經常想去吧,越是空的,越是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得到真實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