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
如今在這個世間上,很多眾生愚昧無知,不知造惡業會招致痛苦,或者由於因果見解不深,他們表面上知道,卻常常明知故犯,這是相當可怕的。
菩薩受報的例項:
從前,龍樹菩薩從龍宮等他方世界中,迎請了許多般若經典在人間廣弘。
此舉令魔王波旬火冒三丈,為了加害龍樹菩薩,他投入樂行王后的腹中,成了樂行國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后送給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別緻、五彩錦緞的無縫衣。
太子說:“我現在還不穿,等到繼承王位時,再穿不遲。”
母后說:“你恐怕沒有這個機會了。
本來,國王駕崩之後,理當要由太子登基。
可因為你父王和龍樹菩薩成就了金丹術,生命是一體的,只要龍樹菩薩沒有圓寂,你父王就不會離開人世。
而龍樹菩薩已獲得了壽命自在,如果他願意住世,就沒有圓寂的時候。
正因為如此,你的許多兄長都沒能繼位,就已經死去了。”
太子特別著急,問:“那有什麼妙計嗎?”
母后出主意道:“龍樹阿闍黎是一位菩薩,倘若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施捨,除此之外也無計可施。”
於是,太子迫不及待地來到龍樹菩薩面前,索要他的頭顱。
龍樹菩薩心想:“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無數次地將頭顱等佈施給眾生,我也應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跡。
為了懾服魔王波旬,為了利益後代眾生,為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佈施。”
想到這裡,他爽快地答應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奮力砍去。
但無論怎樣,寶劍都好像在虛空中舞動一樣,根本無法砍斷菩薩的頭顱。
龍樹菩薩和藹地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
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果報還沒徹底清淨,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
太子就採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薩的頭時,頭顱果然當下落地。
這時,只見鮮血化為了白色的乳汁,龍樹菩薩的頭顱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
太子害怕他的頭顱和身體再重新癒合,就把頭顱拿到很遠的地方,途中被一位羅剎女搶走了……後因龍猛菩薩成就了金丹術,其法體與頭顱都化成了山。
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尊者,在《密宗大成就者奇傳》中說:兩山之間剛開始有四由旬遠,慢慢地,中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如今只有一聞距左右。
關於這事,他的上師也親眼見過。
在這兩座山上,後人為了紀念,還修有殿堂。
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南方時,有一天我們路經此地,附近有座特別大的水庫,水庫的兩邊指向兩座山——龍樹菩薩的頭和身體。
當時我們時間比較緊,就沒有去跟前,只是遠遠地看了。
(不知我們學院去印度的人多不多?很多人到那裡都迷迷糊糊的,只去一下金剛座就回來了。)
以上這個公案說明,龍樹菩薩雖為一地菩薩,但他的圓寂也跟前世業力有關。
所以,我們平時不論遭遇什麼,哪怕是兩個人在打架時,一個人拿石頭把你頭砸個窟窿,鮮血噴湧而出,這肯定也跟前世脫不了干係。
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1]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菩薩為南天竺國一大富貴人家之子,於樹下誕生,因入龍宮而悟道,故以「龍樹」為名。龍樹菩薩年少聰慧,於襁褓時即聽聞梵志們誦持《四韋陀》;該典籍廣博,共有四萬偈,每偈三十二字,龍樹菩薩皆能了解其中涵義,其才學遠近馳名。二十歲時,對於天文、地理、星象、圖讖及各種道術,無不通達熟練。他的三位好友都是天資聰穎者,在一次談話中討論到:「對於天地間種種義理,我們皆已知曉,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娛樂?」又說:「世間以追求美色、縱情欲樂,為一生最極快樂之事。」其中一人言:「若不用妙策,此樂無法達成。我們應求隱身之藥,此願方可達成。」其餘三人皆表贊同,於是前往一術師家求隱身之法。
術師心想:「這四位梵志都是聰明有才能者,驕縱高傲,看不起他人,今日只是為學習隱身之術,才屈身求教於我。若傾囊相授,待其學會後,我將不再被他們看重。姑且先給其他藥,等到藥用完後,他們必然會再向我求教,這樣就可延長教導的時間。」因此,術師交給他們每人一顆青藥丸,並且告訴他們要將藥丸和水磨細,塗在眼瞼的地方,即可隱身。這四人即遵照術師所教導的方法去做。
四人當中,龍樹菩薩聞其藥味即能辨識當中的各類藥草,他不僅知道藥丸內含有七十種藥,連藥名及所占的銖兩都分毫不差。術師聽了非常驚訝,問他如何得知?龍樹菩薩回答:「每一種藥都有其特殊的氣味,因此知道這件事有何奇怪?」術師聞言,深為讚歎,心想:「要聽聞有此種人尚且不易,何況我今日親自見到,怎可吝嗇而不教他隱身之術?」便將法術傳授予四人。
四人依術師所教導的方法隱身,並且自在遊走於後宮,侵犯宮女。百日之後,不少宮女因而懷孕,於是向國王稟告此事,請求恕罪。國王聽了甚為不悅,不知為何有此不祥之事,便召集群臣商議。有一大臣告訴國王:「發生這樣的事,有二種可能:不是鬼魅所作,就是採用道術,國王可命人在各出入口鋪上細沙,並派人守衛,不讓人隨意出入。如果是道術,必然會顯露蹤跡;如果是鬼魅所為,則不會留下痕跡。如果是人為因素,可以用兵刃除之;如果是鬼魅,可以用咒術除之。」國王聽信臣子的建議,果然發現有人從門而入,即命數百位士兵向空中揮刀,結果斬落了其中三人的人頭。龍樹菩薩因知刀兵不得靠近國王周圍七尺,所以緊臨王身站立,才躲過此禍;也因此了悟色欲為諸苦之本,敗壞德行,危害自身,且污梵行,於是立誓:「若能脫離此難,即前往沙門處求出家。」後來龍樹菩薩真的免除此難,於是捨離欲愛,出家修行。
典故摘自《付法藏因緣傳‧卷五》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的快樂,看似真實,卻不能恆久。然,人們往往因為一時的迷惑而無法自拔,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寶貴的生命,後悔莫及。是故,諸佛菩薩示諸世人安身立命之方,唯有少欲;避世險道,只此佛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