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善良,才能遇到菩薩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人只要有善心,向道之心,一定會遇到佛菩薩再來的人來度化人。好比我師公佛源老和尚說,一百個出家人中,一定有一個是羅漢來度眾生的。那近代也有許多高僧,這些高僧在生前事蹟都很平凡。直到他圓寂,人們才知道他是真的菩薩再來。
比如說近代的慈航法師,人們都喜歡尊稱他為慈航菩薩。因為他是台灣唯一的成就肉身不壞的修行人。慈航法師到台灣後,對台灣佛教的影響,乃至東南亞一帶的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提起慈航法師,並不像許多高僧一樣,天資聰明。不像虛雲老和尚,雲公十七歲就能做《皮袋歌》。而慈航菩薩到了三十多歲,讀書都讀不好,在閩南佛學院時,其他法師甚至笑他,四肢發達,但腦袋就這麼簡單。但他因為一心向道,加持堅持念觀音聖號,後來竟然能讀了佛經。到後來留下一千多萬字的文字,這個是法身舍利。
慈航菩薩也是預知時至,在他54歲,就跟他弟子說,我有好多事情沒有做,但我估計住世不到六十。果然,慈航菩薩不到六十歲,就在閉法華關中,圓寂了。圓寂後成就了肉身。
還有一尊成就肉身的,是九華山的大興和尚。他一輩子不講法,不著書,不當方丈住持,以前就放牛,空閒在九華山敲鐘。但他內心很好,嘴巴常年念叨著:“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到了晚年,他圓寂後,去裝缸,肉身也不壞。放他法體的缸在野外,牛都不吃缸旁邊的草。現在人們都把他供奉起來,大興和尚在九華山還是很有名氣的。
近代也有不乏菩薩來度眾生。慈航法師圓寂前,留下了遺囑:“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須自受,誰也替你不了,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這個遺言很好,希望大家都能背誦下來,很有加持力。開悟的人,講出來的話,就是能吞天吐地。
有的人會說,我怎麼都遇不到善知識呢。其實,善知識是怎麼樣的面孔呢。好比慈航法師,好比大興法師,生前誰也不知道,他竟然是菩薩再來。如果我們沒有恭敬心,業障很重,菩薩出現在面前,我們都會起邪見,輕慢他們。想要遇到善知識,首先內心要有善良,有向道之心。這個心發起來後,業障少了,才能發現善知識的功德。我們要供僧,要恭敬一切僧寶。因為不知道裡面誰是菩薩再來。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詬淨,菩提影現中。我們的心垢乾淨了,什麼是心垢,就是內心有傲慢,有自私,這個就是心垢啊,心垢乾淨了,才能發現善知識的功德。
慈航菩薩生前現的是彌勒相。他人前人們供養他的善款,他全部一手接受下來,一手馬上又供養出去。身上不存分文。
索達吉堪布: 善心為何具有加持力?善良對修行人非常重要
心地善良是一切快樂、一切功德的根本
從前,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於是把手放入在家弟子仲敦巴的懷裡,說:「請給我加持一下,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
加持的力量,其實是無欺存在的。現在有些人因為受唯物論、無神論的影響,什麼都不承認。但不承認是你的事,在名言中,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確實有一種加持力。而且作為一個修行人,心地善良的話,加持會特別大。
藏地也經常有這種說法:「這個大成就者非常了不起,讓他唸經加持加持,這件事情肯定會順利成辦。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太好了!」不管是任何一個寺院,若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大德居住,當地人就有了依靠處。或者,即便不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只是個一般的老人或居士,但心地善良的話,人們也會把他當作菩薩。其實這並不是迷信,而是有道理的。
像阿底峽尊者那樣鼎鼎有名的人,都讓弟子加持,這不是他實在找不到人加持了,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弟子求助。雖然按理來講,應該是弟子生病讓上師加持,沒聽說過上師生病讓弟子加持的。但這裡主要是闡明瞭,無論上師還是弟子,只要為人善良,三寶的加持、菩提心的力量自會融入他的心,此時哪怕他吹一口氣,或者給人摸頂、唸經,都肯定對眾生有利。
此外,阿底峽尊者一直將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時問安也是說:「生起善心了嗎?」不像我們一見面就問:「你身體好不好?最近怎麼樣?」弟子如果閉關修行,出關時阿底峽尊者也不問:「見到本尊沒有?見到風脈明點的本體沒有?」而是問:「你生起善心沒有?」他在一切教誨中都著重強調:「心地要善良啊!」
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修什麼法都容易成就;沒有它的話,惡法自然會湧現的。《大智度論》也說:「若勤修道法,惱害則不行,善惡勢不併,如水火相背。」假如精進修持正法,做到心地善良的話,一切惡法和邪法均無可乘之機,煩惱和損害也會銷聲匿跡,為什麼呢?因為善和惡的勢力無法並存,就像水和火不能同住一樣。
所以,我總強調大家多聽聽課、學學法,就是因為當你們聽課時、學法時,至少會全神貫注於善法,斷盡大多數的惡分別念。儘管我也明白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沒資格給你們講法,但不管怎麼樣,我講課時會提前看一遍,儘量憶念前輩大德的教言。這樣的話,我在講課的一個多小時中,惡念基本上沒有了,講完課之後還要回向,每天有短短這麼一段時間,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在座的道友也應該如此,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好每天都聽一下課,哪怕只有 一兩個小時,這也非常有意義,可以將善心引發出來,噁心儘量制止。因為在聽課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生起極大的貪嗔痴,最多是不知不覺睡著了,但這種煩惱不是特別猛厲,甚至有些人還能邊睡覺邊聽課,一心兩用——(眾笑)
◎善惡均由心決定
隨著我們心的善惡,一切黑業、白業以及業力的強弱,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有些人表面上供僧、修路、造經堂,似乎功德特別特別大,但如果沒有善念、只有惡心,這些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所以,功德的大小不隨形象,關鍵在於內心。
《德育古鑑》中有個人叫衛仲達,有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陰間。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惡檔案呈上來。他發現自己作惡的檔案堆滿整個法庭,而行善的記錄,卻只有筷子那麼小的一卷。
冥官吩咐拿秤來稱,沒想到那一大堆惡事的檔案,反而比行善的記錄輕。冥官說:「你可以走了。」
衛仲達問:「我年紀還不到40歲,怎會有這麼多的罪惡呢?」
冥官回答:「只要一念不正,陰間就有記錄,不必等到行為犯法。」
衛仲達又問:「那小卷行善的檔案,寫的是什麼內容?」
冥官說:「朝廷想大興土木,建造三山石橋,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朝廷不要這麼做,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朝廷雖沒接納你的建議,可你這一念善心是為了萬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這些民間故事,在善惡因果方面有很甚深的意義。在我們藏地,也有許多這樣的民間故事、民間習俗,勸導人們要如法取捨因果。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了知,善心的力量非常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一直處於善心的狀態,修行肯定會成功。否則,即使天天閉關、唸咒語、作功德,但惡心充滿的話,形象上再怎麼了不起,也沒有特別大的功德。
現在有不少人,平時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心很惡,特別不善良,哪怕殺個人也一點都不在乎,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這樣的話,你修大乘佛法真是白修了。阿底峽尊者曾說:「修行的驗相,關鍵看煩惱是否減少。」如果煩惱減少了,說明修行有進步;假如你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惡心越來越增盛,修行又會好到哪裡去呢?
所以,修行的好壞主要在於心。若懷有一顆善心,縱然身體做的事、口中說的話不太如法,但因為心百分之百善妙的緣故,這些也會成為善法,就像前面所講的把鞋墊放在泥像上的公案一樣。
《心地觀經》也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整個三界輪迴中,一切皆以心為主宰。假如你有清淨心、信心、悲心,就有解脫的機會;若是沒有,只耽著於表面行善,究竟還是會深陷輪迴,無法得到超脫的聖果。
其實,不要說修行人,就算是世間人心不善,也會大大折損自己的福報。從前,福建有一個姓李的,他赴京應試,路過衢州。有個店主夢見土地神對他說:「明天有個李秀才來,他有望高中,你要好好接待他。」第二天早晨,李生果然來了。店主慇勤款待,送給他乾糧,並提供車馬。李生問其原因,主人把所做的夢告訴了他。他聽了非常高興,晚上暗自琢磨:「一旦我考中當了大官,妻子相貌太醜陋,不配當官夫人,該換一個才對。」
李生走後,店主又夢見土地神說:「那個人居心不良,功名還沒成就,就想拋棄妻子,現在他已失去考中的希望了。」李生再來時,店主對他非常冷淡,甚至不留他住宿。李生又問是什麼原因,店主原原本本地講給他聽。李生又驚又愧,灰溜溜地走了,一輩子都未得到功名。可見,一念善惡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很大。
在世間上,心地善良的人,不但自己問心無愧,別人也會交口稱讚。而心腸歹毒之人,即使有各方面的能力,做過一些貢獻,人們也像見到毒蛇一樣,對他沒有信任感,不敢經常接觸,以免被他坑害、出賣。
所以,心地善良,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目標。然而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一味追求的,只是金錢、洋房、名牌,對真正有利的善心,卻嗤之以鼻。其實,你若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就算沒有那些身外之物,生生世世也非常快樂。相反,假如你心存惡意,那無論做了多少善事,也統統成了惡法。
因此,大家不管在城市裡也好、寂靜山中也好,坐車也好、乘飛機也好,早上起來也好、晚上睡覺也好,唯一要修心地善良。對偶爾冒出來的貪嗔痴分別念,要想方設法儘量懺悔。
宗喀巴大師說過:「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心若善良,出世間的五道十地會順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這些,反而可能墮入三惡趣。所以,解脫與沉淪完全依賴於自心,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善心。
現在有些人心非常惡,儘管暫時享受種種快樂,但這也只是前世善業的餘報,消盡後就沒有了。一旦他閉了眼,今生所造的惡業定會成熟,無欺感受痛苦的果報。所以,只有心地善良,才是一切快樂、一切功德的根本。
《了凡四訓》中曾記載:呂洞賓當年跟漢鍾離學點鐵成金術時,漢鍾離告訴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幫助很多貧困的人。」
呂洞賓問:「此金以後會不會變為鐵?」
漢鍾離回答:「五百年後,鐵才會恢復原形。」
呂洞賓說:「如此,則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這樣做。」
漢鍾離讚嘆:「修仙本要積累三千功德,你這樣的存心,三千功德已圓滿了。」
這雖是道教的說法,但佛教中也有類似的公案,如大悲商主、星宿婆羅門的故事,儘管表面上看來是惡行,但以一顆純淨的善心,短時間內就能圓滿無盡資糧。
所以,佛陀在《本事經》中云:「由意有清淨,故有說有行,樂隨此而生,如影隨形轉。」有了清淨的心,身體和語言就會變得清淨,所做的一切會感得樂果,這種快樂就像影子跟隨身體一樣,無論到哪裡都會跟著你。反過來說,心若不善,身體和語言也會變成不善,這樣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成為痛苦之因。這一點,大家要反反覆覆思維,經常觀察自己做得如何。
◎心善前途光明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
下面就以實例來說明:從前,有母女二人互相攙扶,趟過一條大河,結果她們被大水沖走了。當時母親想:「如果女兒得救,我被沖走就沖走吧!」女兒也同樣想: 「如果母親安然無事,我被沖走就沖走吧!」二人彼此間生起了這樣的善心,雖然她們都溺水而亡,但死後都轉生到了梵天界。這個公案,在《大鵬展翅》等密續中也引用過。
我還看到漢地的《涅槃經》中講,有個貧女在行乞的途中,生了個孩子,她一直漂泊,準備到另一個國家去,結果渡恆河時,水特別特別大,母子二人被捲走了。母親在淹死之前,心裡一直想:「只要我的孩子沒事,我死了也無所謂。」以這樣的善念,她死後轉生到了天界。
佛陀告訴文殊菩薩:當時的母親即使失去性命,也始終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樣,作為一個佛教徒,即使捨棄自己的身體,也要保護佛法。當時,佛講這個故事的側重點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不管是離開世間時,還是活在世間上,心生善念都特別重要。
昨天我去學校返回的路上,就產生了一顆善心,又生起一顆傲慢心。什麼樣的善心呢?我們在過拉則山時,天已經黑了,一直下著大雪,路都看不見了。在山頂轉彎處,一輛長長的貨車陷在泥中,很長時間都出不來,司機冷得不停發抖。我們趕緊下車幫忙,但過了一個小時,車還是弄不出來,我們也一直發抖,當時我就想: 「不管怎樣,晚上也要陪著他,不然他可能會凍死。」後來又來了一輛車,我就求他們幫幫忙。最後大家齊心合力,一起把車給拉出來了。
在拉的過程中,那個司機很可憐,從來沒去過那個地方,不斷地跟我們打聽:「前面有沒有村子啊?」我說:「 二十公里之內應該沒有。」「那後面的村子有多遠?」我說:「可能要十多公里。」那個人看天黑了,就特別害怕,又問:「這裡有沒有強盜啊?」「不好說。」「如果我的車實在出不來,可否搭您的車到下面村子?然後我準備包個車。」我說:「搭車下去沒問題,但半夜三更的,肯定誰都不敢跟你上來。」後來,幸好把車給弄出來 了。
我回來的時候,想到剛才的事,覺得自己生了一顆善心還可以。但再一觀察,這又是個傲慢心,善根又被摧毀了。
其實,凡夫人依靠偶爾的因緣,有時候會產生一點點善心,但善心之後可能有更大、更可怕的惡心,要麼是傲慢心,要麼是競爭心,真的很可憐。我們平時沒有觀察的話,經常不覺得,但只要一觀察,看看每天生了多少善心、多少惡心,這時候就會非常慚愧。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既然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度一切眾生,還是要在這方面努力。四無量心的根本就是心地善良,依靠不斷努力的話,應該可以慢慢修成。若能修成,一切違緣和魔眾就不會來干擾我們,如《諸法集要經》云:「智者善調伏,心種種過患,則超出魔網,得渡於彼岸。」倘若善巧調伏自心,對治諸多過患,就能從分別念的魔網中解脫,迅速達到彼岸。所以,我們平時要向自己的惡心挑戰,努力培養相續中的善念。
以前在夏薩夠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個信使上了同一條船。船行進到河的四分之一時,船伕對大家說:「船超重了,要麼你們中會游泳的一個跳下去,要麼我跳到水裡,你們一個人來划槳。」但所有的船客既不會游泳,也不會划槳。那位信使見後,說:「與其所有人都死,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水中。此時空中彩虹環繞、花雨紛紛,信使本來不會游泳,但卻安然無恙,順利到達了彼岸。
由此可見,善心的力量確實不可思議。
來源:大圓滿前行99課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幸福美滿的背後隱藏著虛妄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什麼?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系。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厭惡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因而積聚了身陷輪回的業。
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我們將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而且不只是一次,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我們應該像証悟者一般,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証悟成佛的願望,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將能產生無量功德。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所說的:“喔,偉大的國王,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無論你是在行、住、坐、臥,願你所有的行為、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如此一來,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麼?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証明。然而,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里面的兩個眾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當做我們的父母,並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然而,什麼是利益他人?毫無疑問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
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蟻塚、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心中生起慈悲,並祈願:“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回惡趣之中。”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証悟的願望──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
我們不能用表象來評判行為。行為的價值取決于內在的態度。驚人的利他行為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動機──例如期望被人感謝,在來世享受業果──完全和心地善良無關,如此的動機貶損了行為的功德。記住,誓願帶領一切眾生解脫的愛與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兩個層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于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
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頭。他不會想:“這個眾生向我祈求,我必須幫助他。”或“這個眾生沒有祈願。”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于偏愛分別、執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陽,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無論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濁。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離于概念,超越形述。
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如果你了解這一點,你將明白,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
善良是最好的修行
從前有一個人,偶然在路上看見一尊佛像,他心裡想:
「如果有人從這佛像上面跨過,豈不是造成惡業?」
於是他把佛像請去安放在路邊。
因為他動機是純善的,所以造了善業。
後來有一個人走過同一個地方,發現了路邊的佛像,心想:
「這尊佛像上面沒有任何東西遮蓋,日晒雨淋,日久一定會毀壞。」
他想保護佛像,左找右找,在佛像旁邊找到一隻破舊的鞋子,於是把鞋子蓋在佛像上面。
在平常的情況,這種行為當然非常要不得,由於他在當時動機非常純善,也給他造了善業。
不久,又有一個人走過,看見鞋子蓋在佛像上,心想:
「是誰把鞋子放在佛像上,真是太可惡了。」
於是,他趕緊把鞋子丟掉。
這個人動機純正,當作也造了善業。
隨後又來了一個人,他看見被放在路旁的佛像,心想:
「這太不恭敬了,不應該把佛像放在這裡。」
於是順手把佛像放在附近的牆頭。
他因此也造了善業。
最後來了一個人,他想:
「佛像應該在家虔誠地供養才對呀。」
於是把佛像請回家,清理清凈,找到一個清凈的地方供養起來,每天焚香禮拜供養。
這個人也一樣造了善業。
這是密宗在教化人關於身、口、意三業清凈的一個故事,說明了人所造的業,主要是在他背後的動機。行為反而在其次了。因此,要使自己三業清凈,一定要先有一個清凈的意念,只要意念純善,則身業、口業的清凈也就容易達到了。
那純善的意念是哪裡來的呢?純善的意念是來自心和智慧與慈悲之開啟。有許多佛弟子常常發願說:
「我要為佛教工作。」
一位上師曾說這個觀念是不夠廣大的,佛的弟子應該發願為所有的眾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來與眾生的苦難相交換,甚至在呼氣時,觀想把自己擁有的善根福德隨風飄送給眾生,在吸氣時,觀想一切眾生的眾苦都流入我身,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進入純善的境地。
所謂的純善,就是利他,就是慈悲喜舍,就是發菩提心。我很喜歡幾段關於菩提心的格言:
「修行者心中存有真實菩提心,即使他只是撒一些穀物給小鳥吃,也算是大乘行者,堪稱為菩薩。如果沒有菩提心,縱將珍寶充滿三千世界布施給一切眾生,也不能算大乘行者,更不能堪稱為菩薩。」
「一旦發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即使他是宇宙中最邪惡的眾生,也能當下成為佛之子,成為一切眾生最偉大者。」
「我們不要只顧珍愛自己,要把眾生看得遠比自己重要。我們必須準備接受極大的苦難,以把幸福帶給眾生。我們只能為眾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如果我們不能忍受任何犧牲或幫助別人,我們就喪失了發菩提心的要義。」
菩提心的要義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時時保有善與正的品性,並隨喜別人善與正的品性,那麼,不但我們想法與發心是清凈的,我們的行為和最後的成就也必然是清凈的。
再回到前面的故事,那在路邊被棄置的佛像,正是我們心的象徵,有的人怕被踐踏,就把自己的心放在旁邊;有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心,卻蓋上一隻破鞋子;有的人喜歡心胸坦蕩,就丟掉鞋子;而有的人則把心放在高高的牆頭,看待這個世間。
最後一個人,他撿回自己的心,寶愛自己的心,在清靜的地方,他用菩提與大悲供養,而使心有了安住的所在——這是「心即是佛」,這是「純善」!
純善也許很難,但可以從小處訓練,這裡有一個故事能給我們更大的啟示: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生性非常慳吝的人,不要說叫他布施,就是叫他開口說出「布施」這兩個字,他都覺得非常困難,因為在他心裡,根本沒有一絲一毫布施他人的意願。
他後來遇見了佛陀,從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是由於心性慳吝,還是無法布施。
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叫他想像把右手當自己,左手當別人,然後叫他把那微不足道的草交給左手。即使只是這樣,那人開始仍然猶豫不決,反覆地想:
「我是不是要把右手的東西交給左手呢?」
經過幾次練習,佛再叫他把左手的東西交給右手,左右手反覆訓練久了,他慢慢習慣把東西給出來,也發展了布施心,終於能布施自己的財產,最後他有了大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甚至布施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
菩提給我的,是右手交給左手,我給眾生的是左手交給右手,不管是左手還是右手,都是我自己的手,一樣美,一樣好,一樣痛,一樣困難,流著一樣的血。想到這裡,就蕩氣迴腸起來,心胸熱流滾滾,放眼雲山,恆美如斯。
那澄觀清明的雲山,是不是我的左手,或者右手呢?
達真堪布: 逆境是成就的助緣
我們正處在佛法衰落、隱沒的時期,現在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比佛在世、佛法興盛的時候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要大成千上萬倍。因為那時環境等各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佛的加持力也非常大,很多時候都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帶領大家受戒。在這樣的情況下,受持八關齋戒沒有什麽難度,這是很容易能做到的事。
但是現在不一樣,到末法時期、法弱魔強的時候了。現在這個社會上魔力特別強,人內心當中沒有什麽正知正見,邪思邪見卻非常嚴重,所思所想都是貪嗔癡慢疑,所做所行都是殺盜淫妄酒。佛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周圍的這些眾生也是福慧淺薄,業障深重。修法的條件很差,造惡業的條件卻非常具備。
在清凈處對境很少,學佛不難,持戒也不難。但是在魔力比較強,違緣比較大,對境比較多的地方,學法修行、受持戒律就非常難。你們現在說,“我有家,學佛不方便,修行有障礙;我家人不信佛,還反對我,我不能學,太難了!”其實家里人天天給你制造對境,這是好機會啊!在這樣的對境當中修,你的進步會非常快,成就會非常快。
難度越大,功德越大;難度越大,成就越大。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進步,有進步才有成就。沒有對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對境修一剎那。在對境當中修,在對境當中磨練這顆心。智慧是人和事之間磨練出來的。你沒有為人處事,怎麽能增長智慧呢?
在順境當中積福,在逆境當中消業。遇到逆境了,遇到違緣障礙了,消業、還債、修忍辱、修出離心的機會來了。若是沒有這些,你感覺不到輪回的痛苦,那你怎麽能生起出離心呢?沒有人傷害你、欺騙你,你怎麽修忍辱呢?不受侮辱、不受痛苦,你怎麽能消業呢?不受傷害,沒有付出,你怎麽能還債呢?不經歷風雨不見彩虹,不經過魔力不能成佛。有魔才有佛,通過魔力才能認識到佛。
創古仁波切《修行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痴、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瞭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產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
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到,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瞭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
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 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 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
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道: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 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
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
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 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
例 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 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禪修的物件,應該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 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 「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現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