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法語
沒有聞思何來修行,方向不明確,修行就會懈怠退轉 出離心,則是輪回之道和解脫之道的界線。沒有出離輪回的決心,不論做了多少善事,修行了多久,都屬於人天乘,也無法從輪回解脫。必須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修持小乘以上的教法,才能夠從輪回解脫,才是解脫之道。菩提心,是小乘和大乘的界線。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算修的是大乘法門,再如何努力修,再如何博學多聞,也不算是大乘佛教徒,當然也得不到大乘的成就。所以,見解很重要。見解不同,修持的方法也會不同,最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它就像地圖一樣,可以確定方向和目標。如果找不到方向,學佛久了就會懈怠,甚至失去信心,最後就放棄了。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很強調聞思修。薩迦班智達,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高僧,他曾說過:“沒有聞思而要實修,猶如沒有雙手的人要攀登懸崖,難度非常大。”因為沒有聽法,就不知道正確的見解﹔而聽聞之後,沒有一再思維法義,排除疑惑,就無法生起穩固的定解,要如何修行呢?又要如何能斷除煩惱呢?我們在紅塵中,要做好一份工作不也是如此嗎?要先建立相關知識,然後重復運用,最後熟能生巧,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所以,在實修之前,不能沒有聽聞和思維,聞思修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方向和方法對了,有耐心地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進步的。即使只做到一點點,對生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對他人也會有幫助的。 ~噶瑪仁波切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數!
大寶法王講於菩提迦耶德噶寺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把它減少一點(大眾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眾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裡卻沒有什麼改變。 (大眾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 (大眾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 (大眾笑)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為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為那個修行!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眾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眾大笑)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為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為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一切佛法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
阿底峽尊者開示
仲敦巴問:“什麼是一切佛法中最核心的內容?”
尊者答道:“一切佛法中最核心的,就是空性與大悲。猶如世間的萬應靈丹,能治一切疾病。同樣,如果悟解了空性,就能夠對治一切煩惱。”
“然而,有些人號稱已悟解了空性,卻貪嗔煩惱一點也沒減少,這是為什麼呢?”
尊者說:“這些人都是空口胡說,若真悟解了空性,身語意柔軟如綿毛一樣可卷可壓,如梳子過粥一樣無有掛礙。聖天阿阇黎說過:'就算對諸法是否性空,僅僅在心中猜度,也可以粉碎輪迴。'真正悟解了空性,就如同萬應靈藥一樣,涵攝了一切修行之法”
“證悟了空性,如何涵攝修行的一切法呢?”
尊者說:“修行菩提道的一切法,都攝在六度之中:
如果無倒證悟了空性,則對於身內、身外的所有財物無所貪著,因而布施波羅蜜無有間斷;
心無貪著,則遠離不善法的垢染,持戒波羅蜜無有間斷;
沒有由我執和我所執生起的嗔恨,忍辱般羅蜜無有間斷;
對所證悟的境界心中歡喜,精進波羅蜜無有間斷;
沒有實執引生的散亂,禪定波羅蜜無有間斷;
對於一切法,遠離(執)三輪(為實有的)分別之心,所以般若波羅蜜無有間斷。 ”
“然而證悟空性的行者,僅修空性見能夠成佛嗎?”
“所見所聞的一切諸法,無不是依自心而生,而心性則是明了空,悟解明空無別,這是見;
在這個悟解上護持正念,心無散亂相續安住,這是修;
由修力的攝持,如幻地積聚二種資糧,這是行;
如果能夠隨時通達現起,那麼夢中也能夠現起;
夢中能夠現起,則死時也能夠現起;
死時能夠現起,中有時也能夠現起;
若中有也能夠現起,則必定獲得成就。 ”
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的人往往學佛不通
作者:南懷瑾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
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什麼“般若”、“供養”、“布施”、“因緣”都是術語,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套,要用普通的話來講。很多朋友對我說,來這裡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學生不正常。我說,對!這些學生不正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非要作個莊嚴的樣子出來不可,多討厭!所以社會常看我們這一群人是瘋子。
學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幹久了就有職業病。
像我當老師當久了,就愛罵人了,看人都不對勁。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隨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請我吃飯,還請了教育部的次長作陪。吃完了飯,這位次長對我說,“老師啊!我學了個東西,你終席沒有喝過一杯酒,沒有吃過一點東西,沒有說過一句話。”人家敬酒我也要舉杯作個樣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點就放下了,人家說什麼我就說“好,好,是啊,是呀,謝謝”。我決不會像你們一樣,擺個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職業病。人家恭維我世界聞名,我就說沒這回事。說我學問好,我就說我是跑江湖的。說我懂禪,我就說“我只懂饞,來來來,快吃,快吃”。
我一再說,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結果很多學佛的人既不解脫又不逍遙。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要解脫要逍遙,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著說,“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你學佛學得滿嘴佛話,滿臉佛氣,那就是眾生顛倒。本來好好一個人,又油漆上這麼多東西。人生已經被很多繩子捆起來了,結果想解脫這些繩子,又到解脫繩店裡買了些繩子,菠菜(般若)啊,金菇(真如)啊,再往自己身上捆。所以說:法想也不對,法想也是顛倒。一念顛倒就是大毛病,還是要丟離。
真正的大乘道不用裝學道的樣子。
像有些年輕人一來就要行跪拜禮,你有恭敬心一進門就看出來了,打個招呼就好了嘛!不須要來這個,害我還得跪著還禮。你規規矩矩學佛,好過跟我磕頭。你成了佛我還來拜你。我一輩子不受人跪拜,因為我受八關齋戒,不坐高廣大床,這都是沙彌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講經白衣升座已是不應該了,所以我一定擺個佛像在前面。你們是拜佛不是拜我,這樣一來有人來磕頭我也不在乎了。
《維摩詰經》沒有一點形式主義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裝起那個學道的樣子,有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進了房間把空氣都染污了,我最怕這種人。當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這樣的基督徒同樣害怕。有一次有輛基督教的宣傳車開到我家門口,講了兩個鐘頭還不停,我已經忍辱波羅蜜吃了好幾個了,只好寫張條子遞出去,上面說:上帝曰不要騷擾別人的安寧。他看了只好把車開走了。人家問我遞了什麼條子,我說是道教張天師畫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這麼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學佛就是學佛做人
作者佚名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如果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
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
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
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
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
在家的人學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禪,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強求。
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為榜樣,以佛法為準則。
太愛討價還價、算來算去,愛就消耗殆盡了
嘎瑪仁波切
導語:人有時太愛討價還價,總想把愛衡量出來,算來算去,把愛都算沒了。總是感受到痛苦,就是因為太在乎自己了。世間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學著面對,接受無常,懂得感恩,痛苦會減少很多。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被別人愛戴,有時候,你想得到的愛,卻不一定能得到;但是,無私付出你的愛,去關愛他人,每個人一定都能做得到。如果你想得到愛,就要去付出愛;如果你常常無私地關愛他人,一定會有人來愛你,這是必然的。
無論你是愛自己的父母,愛兄弟姐妹,還是愛周邊的朋友,只要你去愛他們,總會有人來愛你。這就像你對十個人笑,可能會有五個人也對你笑,如果你能用一個笑容換來五個人的笑容,那就賺大了,這道數學題就看你怎麼算了。
其實,人們有時太愛討價還價,總想把愛衡量出一個標准,或者說我愛你這麼多,你為什麼不愛我這麼多;我愛你用了十分力氣,為什麼卻得到了五分的回報?
想把愛算清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往往會忘記別人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卻老記著自己為他人付出的分量,這樣算來算去,把愛的快樂都消耗殆盡了。
有些人會沉溺於失戀的痛苦無法自拔,就是因為老想著自己付出了多少,老想著對方虧欠自己的部分,因為自私,占有欲太強,所以才不容易走出來。
像我們從小就被培訓:要把別人的喜怒哀樂當成自己的喜怒哀樂,學習自他交換,他比自重,這種感同身受是從小培訓出來的。我們有個師叔叫賈瑪塔,是個老喇嘛,貧窮潦倒,身上又臭又髒,走到哪兒都瘋瘋癫癫的,大家都瞧不起他,說他念經也念不好,修行也修不好等等。
老上師就讓我們經常觀想自己就是他,說“連小朋友都看不起他,你們就觀想自己是他,每天瘋瘋癫癫,又髒又臭,如果自己是他該怎麼辦?”
剛開始我們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跟他做交換呢?後來,師父又教我們跟寵物做自他交換,跟貓、狗、牛這些動物做交換,想象如果自己是它們該怎麼辦。
從小接受這樣的訓練,讓我們沒什麼煩惱,像因為失戀跳樓、割腕這些,在藏區幾乎是聽也沒聽過的。
人們會很詫異,“難道他沒有父母嗎?難道他沒有親朋嗎?戀人是後來才有的人,從小把他養大的父母還陪伴在身邊,為什麼要為了一個後來出現的人,活活受罪呢?”
藏民會覺得比起為自己付出一輩子的父母,那些陪自己一陣子的人離開就離開了,沒必要去尋死覓活,太不值得,太不懂得感恩了。
這些紅塵的痛苦,以前我們在藏地時不會有太多感受,但從1993年我出國弘法後,陸續碰到很多這樣的事情。開始的一段時間,我們也感同身受,別人痛苦我們也跟著痛苦,別人快樂我們也跟著快樂。
當時元旦喇嘛(現在美國弘法)對我說,“仁波切,我們兩個這樣是否有點問題啊?”我說:“是啊,我們是來當醫生的,怎麼能也變成病人呢?我們要是不改變,這病就不輕啊。人家來一個病人我們安慰一下,來了太多病人我們也跟著痛苦起來,悶悶不樂,這就不對了。”
我們很快就調整好心態,不受他人喜怒哀樂的影響,就像佛菩薩慈悲眾生,但卻不會跟隨眾生在輪回夢魇中,一會兒傷心欲絕,一會兒喜極而泣一樣。所以,讓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也是需要長期學習的。
如果你感到痛苦,主要是因為自己太在乎了,俗話說“在乎者,多傷害”。不要說失戀,就算你買了個喜歡的杯子,你覺得非常好可以保留很久的東西,突然一下子掉地上摔壞了,你也一樣會覺得痛苦。
那些喜歡車的男人,買了輛好車被人刮一下,也會痛到心裡去,這些都是“我執”在起作用。當你認為這個東西屬於你,是你的一部分之時,你對它越執著,就會越痛苦,因為你還沒有對無常有所認識。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要有隨時隨地面對無常變幻的心態,並將此作為一種常態,你就不會總是感到痛苦了。
【往生決疑】念佛多少真的沒有差別嗎?我總有點想不通。
常敏法師
居士:念佛多少真的沒有差別嗎?我總有點想不通。
常敏法師:你喊媽媽,喊多與喊少有差別嗎?和媽媽的關係程度有差別嗎?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在於你念的數量多少,如同母親的恩德,不在於你喊多喊少而有增減,不會因為你念得多,功德就多一點;念得少,功德就少一點;你不念,蓮花就枯萎了。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哪裡是凡夫眾生計數可以稱量的呢?
居士:可是念佛能消業障,念得多就消得多啊。
常敏法師:《觀經》里說得很清楚,犯了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以至誠心具足十聲,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就是告訴我們,念佛就能滅除這些無量的罪業。也就是不管罪業有多重,只要念佛就能被攝取不舍,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等到我們往生凈土後,所有的罪業皆悉消除。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所以不是你念得多,罪就消得多;念得少,罪就消得少。我們念佛,念念之中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論你念多少聲佛號,不論你罪有多深重,具足十聲時,往生的利益就已獲得,我們不會再被無始以來的業力所遷流,墮入三惡道。下至一念,十念;一聲,十聲,都可以斬斷我們的惡業惡緣。
居士: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去參加百萬閉關念佛呢?
常敏法師:這是個人喜好,個人的想法、追求,但是就像你念一聲媽媽,念十聲媽媽,念百萬聲媽媽,是不是一樣的?媽媽的恩德有沒有增減?所以,念多念少是個人因緣,不論你念多念少,不論念佛久近,你所獲得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無上功德利益都是一樣的,不會有增減。
居士:通過閉關,對調攝自己的心態還是有幫助的。
常敏法師:剛才不是說了嘛,這是個人的想法、追求。但進去以後,就想出來了,而且出來後,還不是一樣嗎?為家人操心、為工作忙碌,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因為凡夫的本質就是煩惱成就。而念佛是佛在救度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從西方極樂凈土過來的法音,它過來做什麼?就是「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我們聞名念佛就獲得往生利益。這個世界處處是染緣:眼所見,耳所聞都不清凈,都在牽引我們墮落下去。
做功課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真的在集資凈障
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千遍。反覆堅持做下去,熟能生巧。哪怕每天只做半小時的功課,堅持幾年做下來,你看你的心胸氣度怎麼變。——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齣戲》
文:根據菩提洲網站慧智法師在線課程整理
一、做功課的必要
1.保持、增上和穩固信心
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中說:「要求大家馬上捨棄世俗生活,去山洞中閉關修行,對很多人來說是不現實的,但我也不希望大家以世間生活作為理由放棄修行佛法。」
皈依佛門之後,很多人還要繼續在世間承擔家庭、社會責任,要求大家馬上捨棄世俗生活,到深山老林、寂靜山洞裡去閉關,對很多人來說是不現實的,但也不要以世間的瑣事忙碌為理由放棄修行。如果我們皈依之後一點兒不修行,是很難有進步的。
做一點功課,既能保持、增上和穩固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保住我們佛教徒的身份,同時能享用到皈依三寶的種種功德。
2.以量化的修行、以串習的方式獲得三寶加持
常有人問,阿彌陀佛聖號要念多少遍、百字明要念多少遍、阿彌陀佛心咒要念多少遍,這樣一遍遍地念誦有什麼意義?這是不是落入了形式當中?大家一定要遣除這種疑惑。
通過這種量化的修行,一遍遍地念誦串習,能使我們的內心獲得三寶加持。雖然我們了知了一些佛菩薩親自宣說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斷惡行善、獲得今生來世安樂的很多方法,但只有我們真正願意從語言、身體、發心上去實修,親自念誦、打坐觀想,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
佛陀曾說過:「吾為汝說解脫道,當知解脫依自己。」佛陀已為我們開示了解脫的道路和方法,但解脫依賴於我們真正去實際行持。我們要以親修親證的方式量化修行,以串習來獲得三寶加持,調伏煩惱,斷惡行善。
3.做功課就是在積資凈障
做功課就是在積資凈障,求福報也好,求智慧也好,都可獲得,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要積資凈障,增上福報——包括智慧、財運、福運,要遣除違緣、病障,都可通過念誦經咒、祈禱文、儀軌來實現。這是佛菩薩的諦實語,金剛語。我們要有信心。
二、做功課的內容
1.每天修行的內容,一般來說是按照上師的要求或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
2.打坐觀想
3.念誦經文及佛菩薩的咒語聖號等
念誦是真正的修行,大家不要小看念誦的功德利益。念誦什麼?念誦經文、佛菩薩的咒語、聖號。有道友經常誦讀的《阿彌陀經》《藥師經》《觀音菩薩普門品》《地藏經》,以及彌陀聖號、觀音心咒、百字明等,都可歸納於其中。
每天早晚固定時間做早課、晚課,非固定時間持誦心咒、聖號。我們可固定在早晚各念一些功課,在非固定時間,比如通勤路上、工作休息的間隙念一點。固定和不固定的時間都可以做功課。
希阿榮博堪布對我們再三叮囑:「從皈依開始,不論你的工作多忙,每天都應當拿出一定的時間來修行,這對於我們將來的解脫非常重要。」
這裡的修行,特指做功課。做功課對我們將來的解脫非常重要。不僅對解脫,做功課對我們今生的安樂,也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能重視做功課,這本身就是修行,不是一種形式。
文章節選自菩提洲網站——在線課程
有的人念佛只是湊數,在跟佛陀算賬!
功課不要定得太多,不如定得很簡單,很踏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