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情慾的方法(一)

本經與《增壹阿含經》第35品第9經、《雜阿含經》第1214經、《別譯雜阿含經》第230經、巴利語聖典《相應部》第8經、巴利語聖典《相應部》第4經《Ānandasuttaṃ 》等諸多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古今中外的文化一再灌輸我們對幸福的認知,告訴我們愛情是神聖的,性愛是美好的。舉凡:小說、漫畫、電視劇、電影、舞台歌劇、音樂等等,都是圍繞著情愛為主題,充斥著令人迷惑的浪漫情節。正因為如此,使我們耳濡目染,且理所當然的相信這些就是幸福。但以佛法的角度來說,這是邪見。因為有了根深蒂固的邪見,一旦遇到令人喜愛的對象時,便易「顛倒妄想」(想入非非),接著衍生出情愛及性衝動。

但是,佛陀卻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苦」,一如刀上蜜,雖不否定其甜蜜滋味,但若吐舌品嚐,卻易有割舌之患(見四十二章經)。佛陀時代雖無毒品這種東西,但相信佛若知有此物,定以此為喻,告誡我們一旦沈迷欲樂,將使我們身心如老象身陷泥淖之中,無法自拔,最終枯竭而死。

本經是以多耆奢尊者自身的修行經驗為例,告訴我們情愛及性慾是「顛倒妄想」(胡思亂想、想入非非)的衍生品,欲滅除欲愛,就必須追本溯源,先矯正自己的「知見」(正觀諸法無常),以「正思惟」滅除「顛倒妄想」,以「正念」滅除「邪念」(慾念)。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邪聚品第三一六篇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9/6農曆七月十八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佛陀與五百位阿羅漢一起住在古印度的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林裡時候的事。有一天早上,該是比丘托缽乞食的時間,阿難與多耆奢兩位尊者穿著僧袍,帶著缽,一起走入城內乞食。

當時,多耆奢尊者在一條巷子中遇見了一名女子,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的漂亮,可謂沈魚落雁,閉月羞花。

這位美女的絕色之姿,立即令多耆奢尊者的心智神魂顛倒,意亂情迷。尊者自己也非常的困擾,他知道比丘不該如此,但他就是無法克制自己的衝動。於是,他轉頭向阿難尊者求助,並說出以下的偈語,表達出內心的煎熬: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這時,阿難尊者便以如下的偈語回報說: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便自休」

阿難尊者的意思是說:舉凡情慾、情愛、欲貪、及性衝動的產生,都是緣自於胡思亂想,想入非非,或稱之為「顛倒妄想」。就是因為內心的「邪見」而令「顛倒妄想」產生,故而心情、情緒、及意念等被慾念、情愛、情慾等等心魔所佔據並騷擾。所以如果欲消滅這些心魔,就應當摒除邪見,矯正「顛倒妄想」,如此便能重獲平靜,情愛及性衝動自能休止。

阿難尊者的話雖然非常的正確,但多耆奢尊者已深陷情網,對他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多耆奢便以如下的偈語回覆阿難: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多耆奢尊者的意思是說:對方的美姿美態已深入其眼簾,早已烙印在內心深處,就算是睡覺時也會魂牽夢繫,導致自己的形貌枯槁如凋萎的亂草一般。

阿難尊者深表同情,立即走上前,以右手撫摩著多耆奢的頭,並說著以下的偈語安慰他: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睹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阿難尊者是勸多耆奢尊者不妨轉移注意力,以憶念佛陀的方式取代對美女的繫念,並以「守護根門第一」的難陀尊者為例(參見給孤獨園林的「如來聖弟子傳」單元之「守護根門第一」),鼓勵多耆奢尊者要堅定意志。

但是,阿難尊者的一番苦口婆心還是幫不了多耆奢尊者,他聽完阿難的話後,便要阿難別再說了,因為他已中情毒至深,已聽不進任何的開導。

兩位尊者回到了精舍,用過餐後,便各自分頭用功修行。 

只能說,因緣業力實在是不可思議,那位讓多耆奢尊者朝思幕想的美女竟然又出現了,美女雖然與尊者保持著相當的距離,沒有任何的接觸,但她遙見多耆奢尊者時,竟嫣然一笑,這一笑果真是百媚叢生,對尊者來說勝過世上的千金珍寶,但也著實令尊者更加蝕骨難耐。

多耆奢尊者理智的告訴自己不可以再這樣下去,他決定拯救自己。所以當他看見美女的笑容時,便開始思考對方的形體不過是一座由皮肉所包纏的骨頭,又像是一隻內盛穢物的美麗花瓶,只是在誑惑欺騙世人的感情,令人想入非非,胡思亂想而已。

多耆奢尊者生起勇猛精進的決心,對眼前的美女展開進一步的不淨觀,他觀察眼前的女人,從頭至足,身體中究竟有何處得自己如此迷戀?他遍觀對方身體中的三十六種器官都是不淨之物,發現竟無一處值得貪戀執著。

其實不淨觀的修持方法不是僅僅觀察對方的不淨而已,也可以用來反觀自己。多耆奢尊者覺得觀察對方的不淨,仍無法完全令自己從情愛的泥淖中解脫,於是,他覺得與其觀對方的不淨,不如拿自己開刀。

他開始參問自己身心的情慾究竟是從何而生?是從地種(骨肉)產生的嗎?還是身體的水(血液、唾液、精液、尿液…)、火(體溫)、風種(呼吸)所產生的?他反問自己假設是從地種所產生的,但地種是如此脆弱易壞,又豈能產生情慾?他又假設是從水種所生,但他發現水種是非常的潮濕且不可捉持,又如何產生情慾?他再假設是從火種所生,但發現火種也是如此不可捉持,不可能產生情慾;他最後假設是從風種所生,但發現風種無形無狀,也是不可捉摸,不可能產生情慾。 

尊者因為從身體的四大元素找不到情慾產生的根源,這時他發現原來情慾是從思想所產生的。

尊者有了這番體驗與心得以後,便誦出以下的偈語: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尊者的心得是:情慾啊,情慾!我終於認清你的真面目,我知道你的來歷,以及你是從何而生。原來你就是「顛倒妄想」所衍生出來的產物,只要我不去胡思亂想,不顛倒妄想,不想入非非,那麼你就不存在了!

尊者終於深刻的體認到就是因為當初自己的思想齷齪不淨,才會衍生出情慾及性慾的衝動,徒令自己困擾不已,自尋煩惱。也因為這番領悟,尊者斷除了一切的煩惱,當下獲得解脫,成為一位受人類及天神尊敬的阿羅漢了。

之後,阿難及多耆奢兩位尊者一起出羅閱城,來到佛陀的住所,他們一起頭面頂禮佛足,然後各自坐在一旁。

多耆奢尊者先開口對佛陀說:「世尊啊,我真的好快樂,我實在太幸運了,我從佛法中已獲得極大的好處,我有非常深刻的體驗與心得。」

佛陀說:「喔?真的嗎?你說你有心得,不妨現在就說出來給大家分享。 

多耆奢說:「簡單的說,就是無常!就是五蘊無常!比如說:

一、肉體色身是如此的不牢靠,亦不堅固,我們從其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永恆不變的堅固實體,所以它是如此的虛幻、虛假、不真實。

二、感受情緒的本質也是如此的不牢靠、不堅固,就像水中的泡影,稍縱即逝,所以它是如此的虛幻、虛假、不真實。

三、思考、思想的本質也是不牢靠、不堅固,亦如脫韁的野馬一般難以駕馭。

四、行為、行動的本質也是不牢靠、不堅固,猶如芭蕉樹一樣,根本沒有實心。

五、知覺、認識的功能也是不牢靠、不堅固,如此的虛幻、虛假、不真實。

世尊,以上就是我近日修行的心得,我深刻的體認到五盛陰是如此的虛幻、虛假、不真實。」

這時,多耆奢尊者便以如下的偈語總結他的心得: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解不真  今還上跡。」

「就是這樣,世尊,以上就是我的解脫心得。」多耆奢尊者說。

佛陀聽後感到很欣慰,當眾稱讚尊者:「善哉,多耆奢。你能善加觀察這五盛陰的本質,真是了不起。這就是「正見」、「正念」、「正思惟」,正觀五蘊是如此不牢靠、不堅固、虛幻、虛假、不真實。這是非常正確的修行方法,就像我當年在菩提樹下欲求無上等正覺時,亦如你今日所觀一般。」

當佛陀說完後,在座的六十位比丘竟漏盡意解,成為阿羅漢,多耆奢尊者聽到佛陀的肯定,心中也非常的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九) 聞如是。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
多耆奢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是時。
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
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 是時。
多耆奢即以偈向阿難說。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曰。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便自休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是時。尊者阿難即前進。
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睹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
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 是時。
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
便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
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
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
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
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
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
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
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
水種極濡不可獲持。設從火種生。
火種不可獲持。設從風種生。
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
但從思想生。 爾時。便說此偈(上文火種類餘應少二字本同未詳)。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
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 時。
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
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 世尊告曰。
汝今云何自覺。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
不可睹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
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
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
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
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
亦不堅固。幻偽不真。 是時。
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解不真  今還上跡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 世尊告曰。
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
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
皆不牢固。所以然者。當觀此五盛陰時。
在道樹下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
 爾時。說此法時。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巴利語經文 
SN.8.4/ 4. Ānandasuttaṃ 
   212. Ekaṃ samayaṃ āyasmā ānando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āyasmā ānando pubbaṇhasamayaṃ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sāvatthiṃ piṇḍāya pāvisi āyasmatā vaṅgīsena pacchāsamaṇena.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ato vaṅgīsassa anabhirati uppannā hoti, rāgo cittaṃ anuddhaṃseti. Atha kho āyasmā vaṅgīso āyasmantaṃ ānand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Kāmarāgena ḍayhāmi, cittaṃ me pariḍayhati; 
   Sādhu nibbāpanaṃ brūhi, anukampāya gotamā”ti. 
   “Saññāya vipariyesā, cittaṃ te pariḍayhati; 
   Nimittaṃ parivajjehi, subhaṃ rāgūpasaṃhitaṃ. 
   “Saṅkhāre parato passa, dukkhato mā ca attato;
   Nibbāpehi mahārāgaṃ, mā ḍayhittho punappunaṃ. 
   “Asubhāya cittaṃ bhāvehi, ekaggaṃ susamāhitaṃ; 
   Sati kāyagatā tyatthu, nibbidābahulo bha. 
   “Animittañca bhāvehi, mānānusayamujjaha; 
   Tato mānābhisamayā, upasanto carissasī”ti. 


消除情慾的方法(二)

世間很多的男女在相戀時總是把對方看得非常的完美,可一旦走入婚姻後,發現對方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於是佳偶變成了怨偶。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初愛上的又是什麼?

本經是佛陀藉由一個發生在非常久遠以前,一位富家女子迷戀上一位辟支佛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情的真相與本質就是「無常」,唯有「正觀無常」,時常思維「無常」,認清並深刻的體會「無常」的真諦,才能從情感的創傷與煩惱與中獲得治癒與解脫,才能真正得著平靜、喜樂、與幸福。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三百一十六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年)9/13(農曆七月二十五)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時代的事。當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一起住在古印度波羅柰城裡的鹿野園林中。

有一次,佛陀對所有的比丘們說:「比丘們,你們應當要思惟無常,體會無常,認清並深入的觀察無常的真相。如此,你們便能斷除對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貪愛與執著,也能同時斷除驕傲自大的心理,以及錯誤的邪見等等。你們可知何以『無常觀』有如此功效?」

佛陀接著便說出一段發生在非常久遠以前,一位富家女子迷戀上一位辟支佛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長得非常俊俏挺拔的辟支佛,全身上下充滿著男性的魅力,不但是容貌端正完美,而且口氣清新,如蓮花的香氣一般,身上還不時散發著栴檀木的香氣,非常的迷人。

有一天,這位辟支佛帶著缽,走入波羅柰城內乞食。他慢慢地走到一位非常有錢的長者家門前,站在門外默然而立,等候屋內的主人布施飲食。

這時,長者的千金在屋內遙見這位修行人在門外站立,便出來仔細端詳對方的長相,這不看還好,一見竟驚為天人,立刻迷戀上辟支佛的男色,她發現辟支佛長得實在太帥了, 就算稱為當代世上第一美男子也不為過。

這位富家千金一見鍾情,已愛上了辟支佛,她不顧少女應有的矜持,鼓起勇氣向對方告白:『大師啊,您長得如此英俊帥氣,非世間一般男子所能相提並論。我雖生為女兒身,但論姿色亦非庸脂俗粉之輩,不如我倆就此結為連理,比翼雙飛吧!而且,您拖著缽到處乞食化緣,真的很辛苦,如果你我結為夫妻,以我家財萬貫的背景,定能保你一生吃穿不愁。』

辟支佛發現富家女已深陷情網,且情根深種,實在不忍對方因他而生起情感煩惱,決定幫助她掙脫情網的束縛,便開口問道:『女施主啊,很感謝您對我的愛慕,但不知您究竟是看上我哪一點?』

富家千金回答:『喔!您全身上下實在是太端正完美了!譬如您的眼睛,是如此明亮有神,深邃又充滿著感情;還有您的口氣是如此清香,如蓮花的香氣一般;您身上散發著迷人的栴檀木香氣,令人聞之神魂顛倒,意亂情迷。』

辟支佛聽完對方的告白以後,便以右手將其中一隻眼珠給挖了出來,放在左掌上,攤在富家女的面前,說道:『喏,給妳!妳不是很愛這隻眼睛嗎?現在我把它挖出來送給妳。』

富家女被辟支佛突如其來的舉動給嚇壞了,心中滿滿的情慾也立刻被嚇退了。

辟支佛接著說:『女施主啊,妳看!這隻眼睛現在還有什麼地方值得妳如此迷戀?它現在就像是爛瘡一般,令人做噁,根本毫無可愛之處。這隻眼珠裡,充滿著血液與神經,都是些不乾不淨的東西。

所以,女施主啊,妳現在明白了嗎?妳愛上的東西根本就不牢固,虛幻不實,只會誑惑妳。舉凡眼、耳、鼻、口、身、意等等,皆不牢固,都是在欺騙妳的感情,並不真實。還有,妳說妳愛上我的口氣清新,可是嘴巴也不過是充滿唾液的器官,而唾液也是不乾不淨之物。再來,我的身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裡面包藏著白骨,非常易脆受傷,且終究會老去死亡。妳說我身上散發著迷人的香氣,但那是因為妳沒有聞到其他噁心難聞的地方。這幅身軀,平時還會遭受各種蚊蟲的侵擾。雖然,它的外表看似端正完美,但事實上不過是支充滿糞尿膿血的花瓶而已。女施主,妳自己好好的想想吧,妳愛上的到底是什麼?』

辟支佛繼續開導富家女:『女施主啊,現在請您聽我的話,集中妳的注意力,不要再胡思亂想,也不要再想入非非,請妳專心並仔細地觀察,妳所愛上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假象幻影。

如果,妳能認清並體會妳的眼睛所看到的美色,不過是因緣聚合的暫時存在,本質上就是無常,瞬息萬變,終將過去,終將消失。只要妳能循著正思維,所有困擾妳的情愛、迷戀、情慾、及性慾等等煩惱,都將消滅。其他如:耳、鼻、口、身、意等,皆可類推。』

這時,富家女的心已經靜下來了,她感到非常的慚愧,而且覺得辟支佛為了開導她竟做出這麼大的犧牲,實在是罪過,便心懷恐懼,立即上前跪地頂禮辟支佛的雙足,懺悔道:『對不起,大師。我真是色膽包天,愚不可及,竟妄想跟您作夫妻。從今以後,我願改過修善,絕不會再心生情欲了,只希望您接受我的悔過。』

辟支佛很慈悲的安慰富家女:『不要這樣,妳快起來。女施主啊,這不是妳的錯,是我前生的業力,令我受此外貌,使女人一見,便立刻愛上我。

我希望妳能深入的觀察我手上的這隻眼睛,它並不是我,也不屬於我,而我也不屬於它。它也不是我所創造的,更不是他人或天神所造。它一開始就不存在,它產生後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敗壞退化。它本身並沒有一個叫做「眼睛」的實體,可以永遠的貫穿過去、現在、及未來。它不過是因緣聚合的暫時存在,一旦適當的因緣碰在一起便有了它,一旦因緣發生變化,它便隨之消失。簡單的說,就是緣起緣滅,或簡稱為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眼、耳、鼻、口、身、意等等,都是如此,皆悉空寂。所以,女施主啊,不要再貪愛、執著妳的眼睛所看到的男色,只要能不迷戀與執著俊美的男色,妳就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快樂,不再被情慾所桎梏,不再有感情的困擾,也不再為情所苦。女施主啊,請您好好的照著我的話,這麼修行吧!』

本來,辟支佛又稱做沈默的佛陀,也就是不為眾生說法的聖者。但這位辟支佛卻打破慣例,為富家女演說了一段非常難得可貴的無常法。

辟支佛說完法後,自覺塵緣已了,不願繼續留在世間了,所以他開始施展神通,騰空飛昇到虛空之中,展現十八種神奇的變化,最後又回到平地,入無餘涅磐。

富家女依照辟支佛的指導,獨自在無人打擾的地方,正觀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皆了無所有。

富家女更進一步的思惟六根、六塵、六識等,皆無我、也無我所,遠離了情慾,因此修得了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所以當她死後便轉生到梵天上。」

佛陀最後對比丘們說:「所以,比丘們,這就是為什麼思惟無常,體會無常,認清並深入的觀察無常的真相,便能斷除對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貪愛與執著,也能同時斷除驕傲自大的心理,以及邪見的道理。所以,比丘們,你們都應當如是學習!」

所有的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上開教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木*奈]鹿野園中。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
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色愛.
無色愛。盡斷憍慢.無明。何以故。
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顏貌端政。
面如桃華色。視瞻審諦。口作優缽華香。
身作栴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著衣持缽。
入波羅[木*奈]城乞食。漸漸至大長者家。
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
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立。端政無雙。顏貌殊特。世之希有。
口作優缽華香。體作栴檀香。便起欲心。
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政。面如桃華色。
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復端政。
可共合會。然我家中饒多珍寶。資財無量。
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
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
我今正著眼色。又復口中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
以右手挑眼著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
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
然此眼中。亦漏不淨。大妹當知。眼如浮泡。
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眼.耳.鼻.口.身.
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
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
恒盛臭處。諸虫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大妹。
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
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
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
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
便無欲想。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
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
更不興欲想。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
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當熟觀眼。
此眼非我。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
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
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
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
此滅則滅。眼.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
皆悉空寂。是故。大妹。莫著眼色。以不著色。
便至安隱之處。無復情欲。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之法已。
昇在虛空。現十八變。還歸所止。 爾時。
彼女人觀眼.耳.鼻.舌.身.意了無所有。
便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法。
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
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是故。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