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生命僅剩一天

索達吉堪布

面對死亡,內心自在

不論生活中發生什麼,我們都應坦然、灑脫地面對,甚至死亡降臨也淡定處之——這就是佛教中最重要、最精采的理念,所以佛教徒遭遇困境時,比較容易做到輕鬆面對。

世間很多人對死亡充滿畏懼,甚至連“死”字都不敢提。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們從小在“人死如燈滅”的教育中成長,始終認為:“我原來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旦死了就變成一抔泥土,多麼可怕!”但如果明白了死亡的真相,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反而非常坦然了。佛教歷史上有很多成就者,在死亡面前就十分逍遙、灑脫。

宋朝有一位宗淵禪師,他從小出家,主要修學《普門品》,後來四處參訪,成了一名雲遊僧。83歲接近圓寂時,他告訴大家:“我有件特殊的事要做,你們給我製作一個鹿頂座,明天供齋時用。”

第二天,他的弟子和道友都到了,禪師作偈一首:“舉世應無百歲人,百年終作塚中塵,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意思是,世上能活到一百歲的非常稀少,即使有這樣的人,最終也會化為塚中塵土,而我今年已經83歲了,作這首詩為自己送別,免得勞煩世人為我送終。

話音剛落,他就安詳地示現圓寂了。

大家想一想,世上很多位高權重的人,很多學富五車的人,他們活着時備受矚目,也自認為了不起,但是面對死亡能否這樣自在超脫?再看看我們身邊的很多普通人,他們死亡時,不論在醫院裡還是家裡,都是在巨大的痛苦、恐懼和憂愁中離去的。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以怎樣的方式度過才好?我想大家有必要去佛法中瞭解一下。

青島人常常讚歎青島的很多功德——這裡的資源如何豐富,這裡的人如何純真、誠懇……這些我也非常認可,然而青島還有一個值得讚歎之處,就是曾經出現過不少卓越的佛教修行人。

比如明哲老法師,是你們青島湛山寺的,曾任山東省佛協名譽會長——很多年輕人不一定知道他。以前我去有些大學時,發現校園旁邊的寺院裡有很多精采故事以及很有境界的高僧,但不少學生卻漠不關心。

差不多在二十年前,明哲老法師曾去我們那裡學習密宗,那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法王如意寶給他取名益西炯內,並且給他傳授了一些密法。後來他回到青島,展開了廣大的弘法事業。

2012年9月16日,明哲老法師預知時至,當天早上繞佛、拜佛之後,坐在蓮花墊上安詳而逝。

由此可見,信仰的力量確實非同尋常。

當然,我並不是要求大家信仰宗教,即便你不信仰,也要知道信仰有神奇的作用——人一旦有了信仰,內心的力量會截然不同。我剛才見到很多慈善家,他們也認為:有信仰的人做心理安慰時,力度完全不同,可以做到無條件地付出。

所以對於佛教信仰,各位有必要重新審視。有沒有信仰是你的自由,但是信仰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利益,這方面大家可以觀察,比如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照此去做,會是怎樣的人?必定是受整個社會歡迎的人。

實際上佛教的很多理念,在如今的社會非常需要。

現在人心普遍冷漠,人與人關係疏遠,即便家人之間也比較冷淡,所以人們需要培養慈悲與愛。而無條件的慈悲,正是佛教教義的核心。

這種慈悲心,在心理學中,叫換位思考——我站在你的位置上,你站在我的位置上,角色互換來體諒對方;在儒教中,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強加於別人;自己希望得到的,無私地給與別人。

因此,我覺得學校如果能夠向學生灌輸大乘佛教的教義,是非常好的,這是心靈最需要的營養。當然,要完全做到無私利他,有一定困難,但是可以把它作為教育的方向。

索達吉堪布《青島大學演講》人類面對災難的心理安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