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怎麼樣去拜八十八佛呢?

淨界法師

學員:師父慈悲!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如何臨終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幫助亡者往生?

淨界師父(以下簡稱“師父”):這個助念,《印光大師文鈔》有提到,它是兩個重點:一個開導,一個念佛。當然你要看狀況,這個人佛號已經念得很不錯了,你不能說,欸,剎板,我一定要開導一下,不可以,他已經上路了,是吧?但是你發覺你佛號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沒改變,那個相貌看起來還是很執著,他的心根本沒有跟著你的佛號轉,那你佛號就要先剎住了。因為你佛號念不進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他的執著破掉,這念佛就沒有用了,這個時候就要剎板了,開導,最好先了解他的盲點在哪裡?

所以到底是要開導還是直接持名,看情況。但是一個原則,少去碰他,不要去動他。斷氣後八個小時,斷氣後,就是西醫所謂的死亡,就斷氣以後八個小時,盡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勢好不好看,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講一些會打動他感情的話。只有做兩件事:要麼開導他,保持正念、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不然就直接提佛號,只做兩件事情。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昨日拜八十八佛的時候,提到拜佛要上虛下實,腳跟抓住,是否要一直抓地直到拜完九十分鐘,還是拜完起身後才抓地?

師父:它是下去跟起來的時候要抓地,這兩個是重點。因為你腳掌不用力,有些拜佛的人,他越拜,他頭會發熱,心煩意亂。因為我們在修行,調身、調息、調心,身體很重要,因為你身體會影響到你的氣息,氣息又影響到你的內心的活動,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氣血往下降,你的心才靜得下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降,你的氣血要往下降。

所以你在拜的時候,拜下去的時候抓地,起來的時候也要抓地,其它時間你就專心佛號就可以了,當然這個是一種習慣動作,你習慣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用管它了。像我們拜習慣了,我們自然會抓地,所以我們就一路的聽你的佛號聲音就可以了。但是你的身體的操作也很重要,你的身體操作錯誤,你的心就很難靜下來,因為你會拜得滿頭是汗,你就不喜歡拜佛。

諸位,所有的法門你要跟它相應,一定要喜歡它,你沒有意樂,這個法門跟你就沒有緣。所以你要拜佛,拜得你覺得:啊,拜完很舒暢!這個法門你才可能修下去的,不能勉強。所以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你就越拜越痛苦,你每次拜完佛都是腰酸背痛的,你會喜歡拜佛嗎?不可能。所以身安則道隆。

所以你每次拜完以後,覺得身心很舒暢很寂靜,坐下來念佛修止觀,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你才會喜歡拜佛嘛!所以我們掌握一個正確的拜佛,它會提供一個很好的一種基礎,道前基礎,它會提供你一種很寂靜的身心。

也就是說你拜佛前可能相對躁動,拜完了以後很寂靜,那麼你每一次都得到它的好處,你就更喜歡拜佛。

諸位,你不能永遠活在信仰,信仰一定要跟你的意樂結合——好樂。所有的修行,你一定有功德相出來,才會激發你往前走的。那麼功德相要出來,方法就很重要,它的過程就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把所有的修行都變成很勉強,你只是活在一種信仰當中,你永遠沒辦法上路。知道它、信仰它,你不如好樂它來得更好。所以我們要學很多善巧就是這樣,因為你每修一個東西,它就會出現功德相,你就更喜歡它,更喜歡它,就更進步,它會讓你產生一種善的循環,一種相續的力量,這個很關鍵的。

好,我們今天這個簡單的研討課,就到這裡了,也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我們回向。

唯識學概要——232


大乘的因果思想

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

淨界法師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生命是遵循著一定的軌則。你今生會快樂、痛苦,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對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

第一個軌則,就是因果的軌則。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道因緣觀。這個因緣觀,從粗淺的角度,因緣的角度來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結合起來的,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念珠,像撥念珠一樣。一百零八顆念珠雖然相續,但是它們是變化的,沒有兩顆念珠完全一樣。所以從外面的角度,表層的因果思想來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結合起來的。

如果預先把大乘的思想跟因果結合,就是法法銷歸心性,那就不一樣了。本來這是在後面才會講到的,但是我們先提醒一下。大乘的因果思想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所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時,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人生就是一剎那的念頭而已。這個念頭對望過去,是個結果。因為你前生造了很多業力,產生了很多思想,這個業力跟思想結合,形成妄想,所以這個現前一念的思想,對望過去,它是一個結果。但是對望未來,它又是一個因地。你可以改變它、主導它、調伏它,在它沒有表現出來之前,都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你說人生是無奈,也對!人生有一半是無奈的。因為我們要繼承過去的業力跟思想,我們是跑不掉的,不管願不願意,一定要繼承你的過去。但是你說人生充滿了希望,也對!因為在它沒有出現之前,都有希望,在臨終之前都有希望改變。你可以主導思想,往好的方向走,或者往壞的方向走,你還有機會,因為它有變化的一面。

因此,天台宗安立一個觀心法門。就是說,想要瞭解自己,就看念頭的流動。其實心的流動就像水流。只要向內看,就一定知道你的過去,知道你的現在,也一定可以規劃你的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你一念的心中。這個就是我們後面會講到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們預先把它做一個結合。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會歸到心性,人生就是整體的,不是片段的。

蕅益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輪回的思想,從人天的業果來看,是業力創造的,這是粗淺層面的解釋。從大乘的角度來看,輪回就是一念的妄想。蕅益大師說,流轉三界中,誰在流轉?「欸,我在流轉。沒有一個‘我’怎麼會流轉呢?」蕅益大師說,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妄想醒過來,流轉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我們要去參這個道理:誰在流轉?流轉的是誰?它不斷地相續,不斷地變化,其實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它不斷地積集業力,不斷地創造果報,但當這個妄想消失時,輪回的生命就沒了。

所以,成佛以後,再來看看今生,就像一場夢,「夢里明明有六趣」;醒過來以後,「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現在看到的感覺是真的,但是醒來以後,回顧過去就如夢幻泡影。我們現代人卻把它當真,在夢境里看到真的有老虎、珍寶,但是醒過來以後,「醒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到後面再來探討心性的思想,但是現在,業果的思想要先知道。生命一半是無奈的,一半是開創的。說它無奈,是因為你要繼承過去的業力;開創,則是你今生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因為它可以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