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治貪瞋癡的修法

宣化上人 

「多貪的眾生不淨觀」,多貪,就有貪慾。有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一些個問題,就要修行不淨觀。多數的人,都是貪這個欲,認為慾望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要修行不淨觀,就要觀察:啊!所有的眾生再美麗,不過都是一個臭皮囊,也都是一個帶著肉的骨頭。你把這皮割破了一個地方,就要流血,時間久了,就化膿;並且九孔常流不淨,這個臭皮囊,沒有什麼可貪戀的。

「多瞋眾生慈悲觀」,你好髮脾氣,就要修慈悲觀。對任何人也不發脾氣,看一切眾生都如我的子女一樣;生出一種慈悲心。

「愚癡眾生因緣觀」,愚癡眾生修這個因緣法;修觀假、觀空、觀中,觀一切因緣。

昨天,有位法師說「舍利弗修這個因緣觀」,又說「愚癡的眾生,修因緣觀」。現在我們要補充一句,舍利弗尊者並不是愚癡人,那麼他為什麼修這個因緣觀呢? 因為這種法門,對他很相應的;雖然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也一樣修因緣觀。並不是只有愚癡眾生,才修因緣觀的。

又像「多貪眾生,修不淨觀」,若不貪的眾生,就不可以修不淨觀了吧?不是的。你不貪,也可以修不淨觀,那對你更好!說「愚癡的人修因緣觀」,可以開悟。有智慧的人,你若修因緣觀,開悟開得更快!所以沒有一定的法。

「多障眾生念佛觀」,你做旁的都有障礙,那麼你就念佛。念佛什麼事也不費,也不用打坐、也不用觀空、也不用觀假、也不用觀中;什麼都不要,你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一念,就成功了!

「多散眾生數息觀」,數息觀,就是由第一開始數,或者數呼吸。或者數呼氣、或者數吸氣,都可以的;你數呼氣、就不要數吸氣,數吸氣、就不要數呼氣。「呼 ──吸──」吸,是向裡邊吸氣;呼,是向外邊吐氣。「呼──吸──」由第一口,數到第十口;然後再從第一上開始,還是到第十上,這叫數息觀。

你要是晚間睡不著覺、打妄想,最好修數息觀;你一數,這一吸一吸的,就呼呼睡著了,很妙的!因為你這一吸,就不打妄想了,就很快睡著了。你為什麼睡不著?就因為打妄想。不過數息觀,也要修習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會入手了。

《妙法蓮華經》淺釋


五毒的對治(貪嗔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貪著的對治:

一為修不淨觀。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美麗女子而起希求心。此時應觀修,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淨。當命終之後,身體漸漸地膨大,猶如吹滿風的皮囊,即「膨脹相」。後逐步現出「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復於這裡那裡為各野獸所食啖,名為「食殘相」;頭軀手足四散,是為「散亂相」;血液溢流滿地,是為 「血塗相」;又為諸蛆蟲散佈其上,是為「蟲聚相」;最後白骨畢現為「白骨相」。此觀發時,知如夢境般變化無常而不執著,故能破一切貪著之心。

一為修喜捨念。比如看到商店裡漂亮的首飾或皮包,心中會想:若是我的有多好。當貪著心產生時,對治的方法是轉念。我們馬上想說:願將這一切美妙的東西,供養佛菩薩,使其歡喜。同時可以發一個善願:希望這些東西能夠利益到很多眾生,讓眾生也歡喜。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二、瞋恚的對治:

瞋恚者,應修慈悲、忍辱觀。例如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並將之種種,視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將障礙、折磨,都轉換為修行的方便。或可將這些障礙視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凈,而痛苦也隨之消除。

更進一步了知,加害者本身亦為累劫惡業所累。作此傷害,更為其來世加深惡因。當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昇起。若反而視之為敵欲予摧毀,則徒加深煩惱。應當誠心迴向功德,願諸魔類得慈悲心並親遇善法。願他們不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三、愚癡的對治:

愚癡為三毒中,最難破除,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愚癡人多不信解深法,心不得清淨。多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多行瞋恚,自高輕人。為妄想蔽覆,種種顛倒。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

愚癡者,應修因緣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

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

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生死流轉,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四、我慢的對治:

面對稱揚讚嘆時,應思索自己若有一點點成就的話,亦均是來自三寶、師長、父母、社會。平常更應時時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心裏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中,煩惱心皆如熊熊烈火般彌天漫地,焚燒了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

如此下劣的我,每日裏各種煩惱惡業接連地湧現,長此以往,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哪裏還有像我這樣,渾噩、庸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若能經常如此內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亦不會對他人產生出輕視與怠慢。

五、疑忌的對治:

疑即不信,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若疑佛、疑法、疑僧,則修行了不得力。以念佛往生為例,如信願不足,或感邊地胎生。原因如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以不知取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均非知佛。佛智離四句,即離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印光大師:如何對治貪嗔痴

問:如何對治貪嗔痴?

印光大師開示: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1)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於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

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慾而生,淫慾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

瞋者,見境而心起忿憎之謂。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是知瞋習,其害最大。華嚴經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德雲,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提道,忍辱護瞋心。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豈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喪身失命,亦只生歡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薩捨頭目髓腦時,皆於求者,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觀華嚴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只因迷背本心,堅執我見。則一切諸緣,皆為對待。如射侯既立,則眾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如天普蓋,似地均擎,不以蓋擎自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其德。雖具佛心理體,其起心動念,全屬凡情用事。認妄為真,將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慚愧。若於平時,常作是想。則心量廣大,無所不容。物我同觀,不見彼此。逆來尚能順受,況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

愚痴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複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貪瞋痴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數息一觀,可不必用。以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其攝心與數息相似,其力用與數息天殊也。念佛一觀,但看印光文鈔,及淨土著述,自知。

註:(1)事相——不生不滅之無為曰理性,則生滅之有為法曰事相。《丁福保佛教大辭典》


星雲大師: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一.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麼呢? 

我現在要告訴各位,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說,就是時時刻刻盤據在我們心中的貪、嗔、痴。

身體上的病痛,可以請求醫師來醫治,但心理上的大病,再高明的醫師見了也會束手無策。為什麼說人生的大病是貪、嗔、痴呢?「貪嗔痴」又為什麼是人生的大病呢?

為了便於了解,簡單的先把貪嗔痴解釋說明如下:

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間上,不是想要擁有新式的洋房汽車,就是想要擁有漂亮美麗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貴上打主意,就是設法如何得到珍饈美味。這些希求妄想的念頭,就是我們人生的貪病。

本來這個貪不一定完全是壞的,比如我們貪求知識的廣博,學問的淵深,或是貪求了生脫死,證得無上果,把貪用在這一方面,不能完全說它不對,不過,像學問、知識,希求了脫生死,證無上佛果的心,不是損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反而是人生無價之寶,我們所說的貪是損人利己、自私貪婪的欲望。

人為了貪求眼前的一點暫時福樂,或是一點私利,往往父子之間爭得面紅耳赤,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一腳踢開。為了想滿足貪的欲望,什麼義理人情,什麼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顧。我們這個社會,一旦黃金、美色、名位當前,就會打劫、強姦、鬥爭、訴訟,什麼花樣都會搬演出來,這種貪慾,豈不是人生的大病?

說到嗔心的大病也是人人俱有的,不分男女老少,大都患有這個大病。

一個小孩子,希望母親把奶給他吃,稍一不如他的意,他馬上就會拍手舞腳,大哭起來,這個嗔心不是與生俱來就有了嗎?

有的人口蜜腹劍,這是隱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猙獰,這是外現的嗔心;破口相罵,舉拳相打,這都是由於內在的嗔心所發動!

當一個人嗔心生起的時候,再好的東西都可以把它毀壞。我們常見到一個家庭里夫妻起了爭執,某一方面為了發泄他的嗔心,什麼心愛的物品打破了也在所不惜,等到事後花錢再買,雖然懊悔,但已經遲了。

人們往往為了一時感情衝動,壓制不住嗔怒之火的時候,再恩愛的夫妻可以因此而離婚,再好的朋友可以因此而反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嗔厭蘇俄投降的俘虜,下令凡是紅軍一律格殺,逼得俄軍只有拚命而不敢再豎起白旗,希特勒優勝的戰局因此而劣轉;張獻忠嗔怒四川人,下令屠殺,數百萬人的生命在這一嗔之下而犧牲。

嗔心一起只望人家痛苦加深,只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不管什麼刻毒的言詞,不論什麼狠惡的手段,都會從萬惡的嗔心中搬演出來。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嗔心的確是人生最大的毛病。

其次說到愚痴也是人生的大病,我們在生死的大海之中翻滾,在六道眾生之內輪迴,天災人禍,有著無量的苦惱侵害我們的身心,我們為什麼不能脫離這些痛苦而得安樂?因為我們沒有智慧而天天在愚痴里打滾啊!

舉出幾件愚痴的例子來談談:

世間上大多數的人,以為我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的色身,是真實的、是常住的,所以,大家都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塗生活,「誰人肯向死前休?」這是很少有人來研究的問題。人生在世,數十寒暑,大家不懂人身難得,不求解脫,這豈不是最大的愚痴嗎?

有些人,生在世間上,以為人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但另一種人卻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前者的思想覺得人生做惡事也沒有關係,因為死了還是做人,當然沒有什麼因果報應;而後者的思想是覺得人不必作善,就是作惡也不要懼怕,因為死了以後一切都沒有,所以最好及時行樂。持有這種愚痴的見解,對於人生實在是很危險的!

還有一種人,雖然也想解脫痛苦,求得安樂,因此信仰了宗教,但他們並不能走上正信的大道。古時的印度,有人以為走到深山中餵虎,或走到懸崖上捨身,或者以為投入火中焚死,就可以得到解脫;今日的台灣,殺生拜拜,造無量罪,以為如此就能獲得鬼神賜福的也大有人在,這不是愚痴嗎?

更有一種人,明明知道貪嗔痴不好,明明曉得殺盜淫罪惡,但他還是離不了貪嗔痴,去不了殺盜淫,這不是別的,這就是愚痴的大病在作祟呀!

上面說的是人生大病的名稱,當一個醫生替人治病的時候,一定要把脈、驗血、測量溫度,來探求病源,然後才能應病與藥。我們已經知道了人生大病的名稱,現在進一步來研究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麼原因?

二.人生的大病究竟因何而起呢?

貪,貪是由於「愛」生起的。人因愛美色,愛錢財,愛名位,愛享受,為了滿足「愛」,雖然美色如虎狼,錢財如蛇蠍,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還是要貪求這些。

從前有一個仙人,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從小就跟隨仙人到深山裡去,仙人為了讓他倆容易證得仙道,所以把他們兩個完全與女色隔絕,等到倆人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仙人就想試一試這兩個徒弟的道心。有一天,把他倆人帶到一個熱鬧的都市上去走了一遭:

「仙師!那個是什麼呀?」小徒弟用手指著一個婀娜窈窕的年輕女郎。因為他們一生還沒有見過女人。

「吃人的老虎!」仙師說時,看也不看。

他們回到深山裡,仙人問道:

「徒兒!你們在都市裡玩了一天,覺得什麼是最可愛的呀?」仙人考問他的兩個徒弟。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師兄弟都這樣回答。

「沒有出息的東西!」仙師氣得就把他們師兄弟倆逐出了深山。

人為了這一念貪愛,給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給蛇蠍似的金錢毒害了,給陷坑似的名位束縛了,給利刃似的享受殺害了的,處處皆是,說來真是可驚可畏!

其次說到嗔,嗔怒的大病由於什麼而來的呢?是由於「不愛」而生起的;不愛就是憎惡。

人因為不愛怨家仇人,不愛別人做事有不如自己的意思,不愛別人勝過自己,不愛自己所愛的為別人奪去,嗔怒就因此而生。

過去有一個家長,他家中的兒女子孫、奴婢童僕,無論做什麼事,稍有一點不如他的意,他就怒火中燒,不能自已。因為他性情暴躁,家中財產雖多,可是人口總是不旺,他自己也知道嗔怒不好,一心想改,就在一塊小木牌上寫「戒嗔怒」三字,並且掛在胸前,以示警誡自己。有一天晚上,他聽到家裡的僕人集合在一個地方批評他說:

「我們的主人,雖然很有德性,就是嗔心太大,一點都不如隔壁劉先生的仁愛慈和,所以我們時時都想離此他去。」

「你們的膽子真大!」這位主人說時,就拿下掛在胸前「戒嗔怒」的木牌,打那個批評他的僕人:「我現在已經很有修養,把嗔心都已改去,你們還要說我不如人!」

這個主人口上雖然說得好聽,但他不愛別人說他的過失,不愛聽說別人比他好,終於嗔恚的心又給引起來了。

唐朝魚朝恩問藥山禪師:「什麼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的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

「你這呆子!你問此何為?」藥山禪師反問他。

魚朝恩聽了,不由嗔心大生,怒形於色。

「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藥山禪師笑呵呵的說。

我們因為不愛別人對我有嘲笑譏罵的口吻,嗔心馬上就生起來了。這都是嗔心受不住境界考驗的證明。

其次再講到痴,痴的大病是由迷而起的。迷就是不明白道理。人因為不明白道理,所以起惑造業,由業感苦,因此人在這個世間上就不會安寧自在了。 春蠶為什麼會自縛?飛蛾為什麼會投火?人們行事明明也知道前面是懸崖的頂端,或是黑暗的深淵,但他還是愚痴的向毀滅的路上走去。

偷盜的人知道會被捉去坐牢,殺人的人懂得非要抵命不可,但他們還是要盜取別人的東西,還是要傷害他人的生命,這不是愚痴是什麼呢?

到妓女院中去的人,明明也曉得會染上花柳病;走進賭場時,也料到可能會把錢輸去,但他終於還是去做了,這也是愚而不能覺啊!

一個人不知道世間是苦空無常,不懂得煩惱重重難以解脫,終日沉緬於短暫的享樂中,或是陷落於痛苦的泥淖里,不來研究道理,不來信仰佛教,這種愚痴大病的人生,真好比是一場迷糊的大夢!

過去有一位大富翁,住的是高樓大廈,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的心,每日在名利上打主意,生活過得極其煩躁不安,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愁容滿面。可是離他樓下不遠的地方,有一間茅屋,裡面住了一個貧窮的人,這個人雖然貧窮,收入也僅能餬口,而他閒暇無事時便看經念佛拜佛,精神非常愉快,終日面露笑容。富人見了他既妒又疑。一天,他將此事告訴法師,法師對他說:「你過的生活,雖然有名有利,但這只是物質的生活,物質是有限的,而你的欲望是無窮的,有限的物質當然不能滿足無盡的欲望,所以你就苦惱了。你不了解人生的真義,好像在迷途彷徨,尋不到歸宿,當然就不安了。那位窮人,雖然貧困,但他看淡了物質束縛,他信仰佛教,學道明理,認識了人生的意義。所以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以外,一定要有宗教信仰,精神才有寄託,心境才能安寧!」

這位富人聽了,也連連點頭稱是。當他回家後,帳簿子一翻,算盤一打,又忘記好話,終日還是恍恍惚惚,愁眉不展,真是一個迷而不覺、極其愚痴的人!

我們現在對於人生大病的名稱,以及人生大病的來源,都已經懂得了,進一步就要求醫治療這人生的大病。一般人都曉得,身體上感到不舒服,馬上請醫生打針吃藥,但人們卻把這心理上貪嗔痴的大病,放在旁邊而不設法對治,那豈不是至為愚昧的事?

身體上的大病是有害我們色身的;心理上的大病不但有害我們的色身,而且有害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非要設法把它治好不可!

三.人生的大病究竟如何醫治呢?

醫治我們人生的大病,一定非要我們自己努力不可。因為醫生為你開藥方子,但不能勉強你吃藥,你不吃藥,你的病不會好,當然不能怪醫生。佛法雖能醫治人生的大病,但佛法只能指示你如何做,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大病就不會好,那就不能怪佛法,而應該怪自己不上進。

學佛,本來就是學自己,遵照佛陀的指導,依佛法所指示的人生大病的藥方子,不只是要完全相信,並且要我們努力去實踐。雖然信仰佛法,而並不依照佛法指示的方法去實踐,如同紙上談兵,說食數寶,也是沒有用的!

現在就把醫治人生大病的方法,一一說明如下:

醫治貪病,要用「舍」字。

人生所以患了貪病,就是一切都是為自己著想,不肯利益別人。天下可愛的東西,恨不得完全歸諸自己一人,管什麼別人的幸福,談什麼別人的安樂,他人的死活存亡,都與自己沒有關係,因此貪病就纏繞到我們的身上來了。假若這時候懂得了「舍」,見到別人精神或物質上有苦難的時候,總很歡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捨給人,這樣,貪的大病當然就不會生起了。

不過,一講到「舍」,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會做到的,例如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一些痛苦,這樣還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為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痛苦,心中難免有一點希望報酬的觀念;「希望報酬」,這還是叫做「貪」,不叫做「舍」。

真正的舍,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夠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樣,明知自己瞬將滅亡,但還是用微弱的力量滋潤萬物生長;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陽的光熱一樣,太陽的光熱,照撫著大地,沒有條件,沒有代價,不希望萬物對他報酬,覺得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佛經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這個意思。

醫治嗔病的是一個「忍」字。

人生所以患了這個嗔病,就是沒有修養的工夫,一有不愛的逆境當前,嗔心一動,多年的朋友可以變為仇人,結髮的夫妻可能成為冤家聚頭。這時,身邊的事物,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厭,恨不得一拳要把世界粉碎!假若這時能懂得「忍」,懂得世間上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沒有你我他的分別,沒有壞與好的不同,有了這種忍的修養,嗔的大病當然就不易生起了。

其實,世間上一切不愛的事情,一切難以解決的問題,難道生起了嗔心就能解決了嗎?那是不能的,嗔心唯有增加事態的嚴重性,所以,凡事都要仔細的想想,不要無謂的嗔怒,佛說:「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爭。」實在是至理名言!

不過,說到能忍,這確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可以從這一個「忍」字的構造來看,「忍」上面一把刀,刀上加一點,成為刃,刃是鋒利的刀口,刃字的下面寫個心,就是「忍」,這就是說用一把極快的利刀,插在你的心上,你能不叫一聲,不動一下,這樣方能稱為能忍!

再說醫治痴病的是一個「覺」字。

人生所以患了這個痴病,完全是因為迷而不覺。前面講的貪嗔兩種大病,所以那麼厲害,歸根還是由於愚痴。人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人生的死死生生,一切還是淵源於這個「痴」字。這個「痴」可以增長邪見,邪見可以造一切罪業,將來招致地獄畜生的苦果。假若有一點覺悟的心,明白自己有一個大智覺海,努力維持平靜的海面,不要讓愚痴的風,掀起了駭人的波浪。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茫茫的前程,沒有邊際,人生在這世間上,沒有一個覺悟回頭的心,而迷失了航程和路線,實在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要奉勸諸位:趕快來信仰佛教,把不明白的道理弄明白了,把一些自以為明白而事實上並未明白的邪知邪見捨棄了,把一些人生的大病和一些習氣,盡力的革除和治癒,那就是真正的覺悟解脫。

貪病的對治是舍,在不能完全做到舍的時候,應該要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樂;嗔病的對治是忍,在行忍的時候,應當行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做到慈悲方名能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痴病的對治是覺,在求覺的時候,不忘增長自己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覺今是而昨非。

為什麼我要把貪嗔痴說為是人生的大病呢?前面已經說過,因為普通的病有害身體上的生命,而貪嗔痴可以戕害我們心理上的慧命。我現在把這心理上的大病,和身體上的大病做一個比喻:心理上的貪病好比是身體上的胃病;心理上的嗔病好比是身體上的肺病;心理上的痴病好比是身體上的精神病。因為害胃病大多數是由於貪吃飲食太多的緣故;肺病能爛壞人身體的內部,和嗔心能壞事一樣;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做主,言行失常,而痴病正是做錯事的一個根源,列一表如下:

病名 起因 對治 比喻

貪 愛 知足、舍、戒 如胃病

嗔 憎 慈悲、忍、定 如肺病

痴 迷 學道、覺、慧 如精神病

最後,我以佛經上的兩句話,贈送給諸位,作為一個座右銘。這兩句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八種佛教對治憤怒的訣竅

馬特·林登

這個時代,大家都說我們該表達出憤怒,但佛陀大概不會同意。用行動表達憤怒會讓我們之後更輕易表達憤怒,最後變成永無止息的負面循環。佛陀教導我們既不要悶住情緒,也不要讓情緒氾濫,卻要分析它們並學著了解憤怒背後的錯誤思考。

佛教徒可能很會說慈愛、悲憫、忍耐,但即使是如達賴喇嘛這樣的大師也承認自己有時候會生氣,我們其他人還有什麼希望呢?科學可能會說,憤怒是完全正常的,心理學家建議我們表達出我們的憤怒,有些宗教甚至合理化憤怒。反之,佛教認為憤怒絕對是不好的。

八世紀的佛教學者寂天說,憤怒是最最負面的力量,沒有之一。它有著能摧毀我們努力建立的所有良善的威力。想想看,一分鐘的憤怒加上一把槍,就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未來,不管是失去生命,或終身在鐵窗內失去自由。更日常的例子是憤怒能摧毀幾十年建立的友誼與信任。最終,憤怒比世界上所有的炸彈、槍支、刀械通通加起來更危險。

我們知道憤怒不是什麼快樂的心理狀態,但我們能怎麼辦?佛教提供了一整組的簡單方法,幫助我們轉化心緒。別太興奮,沒有什麼神奇藥丸!以下是我們選出的前八名佛教對治憤怒的訣竅:

1. 這就是人生:輪迴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第一個教導就一針見血:生活是令人不滿的。猜猜怎麼著?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令人滿意。

我們出生,我們死去。在這中間有時好,有時壞,有些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感覺。這個永無休止的循環就是佛教講的「輪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人說生活會又好又輕鬆,沒完沒了的快活,我們總是能心想事成。當我們了解到自己身處輪迴中時,就能進一步了解所有其他人的處境。

我們無一例外都在此中。對情境、他人,或自己生氣,都不會讓事情變好。其他人說話做事讓我們不爽,但…他們的生活也很糟嘛。

這種思考能快速轉變我們的觀感。即使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自己那個宇宙的中心,不代表事情就該順著我們的意思走,實際上也不可能。

2. 當自己的英雄:忍耐

有害的情緒最好是用它們的反面來克服。用火來滅火是沒有用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同時無法持有兩種相反的情緒。你不可能又對某人吼叫又對他有耐性,沒這回事。忍耐對許多人來說是軟弱:你讓別人從你身上踩過,讓別人得到他們要的。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當我們沮喪時,大吼大叫多簡單啊?保持平靜跟情緒自制有多難?跟著情緒走並不會讓我們變成英雄;那只會讓我們軟弱。所以下一次你氣得想喊破喉嚨時,拔出忍耐的劍刺破你自己的憤怒吧。

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這是對我們憤怒時短促呼吸的直接對治法。當我們發現自己緊繃時,我們緩緩從一數到一百,讓自己不要講出日後會後悔的話。或者,當我們遇到當面挑戰,我們可能會想要在狀況變糟前先離開。每個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你得運用大腦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3. 面對現實:分析局勢

我們生氣時,我們的憤怒看起來好像能保護我們,好像我們最好的朋友來照顧我們的利益,跟我們並肩奮戰。這種幻覺讓我們合理化憤怒。但如果我們小心檢視,憤怒不是我們的朋友,卻是敵人。

憤怒製造壓力、煩悶、失眠與失去食慾。如果我們持續對某人生氣,別人就會對我們產生一個長期印象。面對現實吧:誰想跟一個易怒的人來往?

當我們因某事被指責,感覺那股防衛的結開始在胃裡收緊時,我們應該停下來理性思考。只有兩種狀況:一是別人說的是對的,一是錯的。如果是對的,我們在氣什麼?如果我們想當成熟的大人,我們應該承認錯誤,學習改正,然後放下它繼續過日子。如果那指控是錯的,我們又有什麼好氣的?他是錯了,但我們自己也不是沒犯過錯嘛。

4. 看見你的心:禪修

禪修與覺察練習對擊敗憤怒極為有益。許多人可能覺得禪修是浪費時間:幹嘛花二十分鐘坐在墊子上,而不拿來充分利用,對吧?有些人則認為禪修是不錯的逃避真實人生的方法,讓我們可以暫時離開小孩/電郵/丈夫/妻子。

但禪修遠超過這些:它是對真實人生的準備。如果我們每天早上禪修悲憫,但一上班就對職員大吼或抱怨同事,那就沒什麼好處。

禪修讓我們的心熟習正面思考:耐性、慈愛、悲憫。而且我們任何時地都可以做。如果我們在早上通勤時間花半個鐘頭聽我們喜歡的音樂,至少可以撥十分鐘升起對他人的慈愛念頭。這對減少憤怒極為有效,而且讓我們變成大家喜歡接近的人。

5. 低頭:向你的敵人學習

佛教經常教導我們做我們平常所做事情的相反。當我們對某人發怒,我們想做的是報復。結果呢?我們只是跟原來一樣,或更加悲慘。看起來可能有悖常理,但做相反的事情卻能帶來相反的結果:導向快樂之道。

聽起來很瘋狂,但試著把你發怒的對象視為你的老師。如果我們想要變成更好:例如,更有耐性、更有慈愛、更慈祥、更快樂的人,那麼我們得要練習。我們都知道,想變成世界級的足球員或小提琴家需要練習,那麼為什麼心理訓練不用?如果我們總是圍繞著只做跟同意我們所想要的人,我們永遠不會面對挑戰。

因此,讓我們生氣的人是非常珍貴的,他們給我們機會練習忍耐。這想法立刻平息了漲起的憤怒感受,因為這把我們的觀感從他們做過的事情移轉到他們正在做的事上。

6. 記得死亡:無常

你會死。我會死。我們都會死。所以當那個我們無法忍受的傢伙又做了什麼討厭的事,停下來想一想:「當我在臨終時還會在意這件事嗎?」除了我們確信那個人真的會一意孤行占領並摧毀世界,否則答案顯然會是「不在意」。這個小訣竅如此簡單,但能幫助平息許多生活裡的小煩惱。

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一天會死,但顯然我們並不真的知道這件事。死亡是一個抽象而遙遠的概念,只發生在別人身上:那些老人、病人、可怕意外裡的人。但這並不是真的。每一天都有年輕人死在老人之前,健康的人死在病人之前。

當我們想著那一定會來到的死亡(明天?一年後?五十年後?),許多通常會惹怒我們的事情就變得微不足道了。不只是它們不再能煩惱我們,我們還會認識到我們不需要浪費寶貴時間、呼吸、跟精神在上面。

7. 出乎爾者:業力

人常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或者「業力因果,活該報應」,說明了種下什麼就收穫什麼。其實佛教對業的認識比這個更複雜與細微。當人們看似對別人承受自身業力的後果幸災樂禍時,他們大部分看不到自己也在他們業力所形成的情境中難以自拔。

所有我們經歷的事情,從不可思議快樂的時刻,到深切的失望,都由因所生。這些因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我們自己造作的。所以,當我們經歷到糟糕的狀況時,與其讓憤怒占據自己,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這些狀況是從何而來,我有沒有讓它變得更糟?

業力是我們對事物強迫性的,總是那樣反應的老法子。如果我們了解業力如何運作,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其實有能力可以藉由現在的行為來改變未來,也就是我們要在憤怒啃嚙時練習忍耐。

8. 不是真的:空性

儘管忍耐可以是直接的對治,空性卻是最強力的對治。不僅只是對治憤怒,而是對治所有我們的問題跟困難。事實上,不管我們多有耐性,只要我們還沒有了解空性,問題就會跟印度雨季的雨滴一樣不停降落。

如果我們在生氣的時候花點時間分析我們的心,我們就會注意到一種強烈的「我」的感受。「我對你對我說的話非常生氣。我無法相信他對我的朋友做那件事!這件事我絕對是對的,她絕對是錯的!」我,我,我…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獲得絕佳良機去分析這個看似堅固的「我」。它其實根本不存在!我們不是說我們不存在或什麼都不重要,而是當我們試著去分析這個「我」:它是在我們的心裡嗎?在身體裡嗎?還是都在?沒有人能說「它就在那兒」。

這個訣竅人們比較難以理解,但事實是只要我們開始分析實相,它就會迅速地改變我們的觀感。我們將會發現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可以產生憤怒的兩造。

總結

不管多少次我們對自己說「我不會生氣」,只要不去努力改變,我們永不能達成我們所期望的內心平靜。

上面這八點不只是好看的列表,它們是可以實際用來讓我們從沮喪、憤怒與悲傷中解脫的工具。藉由練習,任何人都可以辦到。

 

佛陀講對治五種心理煩惱的方法:五停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