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合的朋友,在此指的是那些會增加你貪、嗔、痴三種負面情緒的人,以及慫恿你去犯下惡業的人。
當你和某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你的缺點和煩惱只增不減,這顯示那些人或許不是真正的朋友。
有一句諺語說:
當你和一個騷動的人在一起,你將被散漫席捲而去;
當你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一起,你將失去所有;
當你和一個貪圖舒適的人在一起,你將被瑣事佔據;
當你和一個過度活躍的人在一起,你的定力將會分散。
頂果欽哲仁波切
佛陀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佛法也教導世間的為人處事
據說,很多人都喜歡玩“朋友圈”,忙得廢寢忘食,也有人說,不要真把朋友當作資本和能力,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朋友呢?說到這裡,我想起一部佛經,在南傳經典中叫作《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在漢地叫作《佛說善生經》,裡面就講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這個問題。
善生是佛陀時代的一個年輕人,按照祖輩的教導每天早上向六方禮拜,後來佛陀告訴他六方所代表的含義,分別是如何處理跟父母、師長、朋友等等的關係。在這個經典中,佛陀跟善生說,有四種人似乎是朋友,實際上卻是敵人。哪四種人呢?
第一種是什麼東西都想拿走的人,這種人跟你交朋友,只是想獲取你的財物,你給他一點兒他就想得到更多,他會對你表現出奉承和順從,但全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佛陀說,這樣的朋友,其實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敵人。
第二種人呢,叫作“言說為主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假裝仗義豪爽卻言過其實的人,你可能有朋友經常說“以後有什麼事情儘管找我”,但是有事就找不到他了,等事情過去了,他又會說“你怎麼不早找我啊,見外了不是?”如果你真的找到他了呢,他不但不幫忙,還會種種藉口,或者勸你乾脆不要做這個事情。佛陀說,這樣的朋友,其實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敵人。
第三種人呢,是喜歡跟你說好話的人,什麼都順著你說,你做錯了事也不提醒,你做出正確的選擇也不幫你肯定,而且習慣於當面誇讚你,背後卻對你進行詆毀。佛陀說,這樣的朋友,其實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敵人。
第四種人呢,就是所謂的酒肉朋友,整天拉你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佛陀說,這樣的朋友,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敵人。
大家看,佛陀對於這些“似友實敵”的情況分析得多麼透徹。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呢?佛陀跟善生也說過了,有四種人是真正的朋友。哪四種人呢?
第一種是能夠互相幫助的人,在你有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助你,在你有危險的時候能夠保護你,在你需要財物方面的幫助時竭盡所能,在你喝醉或者生病的時候能夠照顧你。佛陀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種呢,是能夠同甘共苦的人,能跟你分享自己的苦和樂,能跟你相互之間沒有什麼秘密,在你貧苦的時候不捨你而去,會把你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佛陀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第三種是能夠時時對你進行勸誡的人,他會告訴你如何防止做錯事,會告訴你如何做正確的選擇,會解答你所不知道的事情,能幫助你提高自己的修行和道德。佛陀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第四種呢,是能夠跟你休戚與共的人,你快樂了他會為你高興,你遭遇困難了他不會幸災樂禍,有人誹謗你他會為你辯解,有人讚揚你他會表示感謝。佛陀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很多人以為佛法講的都是出世的修行,很少談及世間的為人處事,其實這是很嚴重的誤解。佛法是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很多經典都在教導大家如何為人處事,像《佛說善生經》的內容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希望大家能有個清楚的認識。
一看朋友圈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達真堪布
一般的凡夫都會受身邊惡友的影響,彼此相處要不近不遠,都是同修道友,疏遠了不好,太密切了也不好。
有的人剛開始關係特別密切,自己捨不得吃,給對方吃;對方的衣服自己拿過來穿,過了一段時間就鬧彆扭了。
都是凡夫,走的太近,關係太密切了,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會造不必要的惡業,所以要保持距離,尤其要遠離惡友。與人相處要觀察,如果這個人毛病多,想影響他卻沒有能力,那麼就要遠離,否則自己容易受不好的影響。
比如社會上有些人跟抽煙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也開始抽煙了;跟喝酒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也會喝酒了。有些居士或出家人,剛開始時很好,很清淨,很精進,後來跟某些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就不清淨了,不精進了。有的人原來能按時上早晚課,後來因為看不慣一些人,早晚課也不上了,開始懈怠了,越來越不清淨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看朋友圈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我們經常說感應,有感就有應,你身邊的人都是自己業力的感召,也就是自己心的感召。
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惡緣,可能是往昔沒有結過惡緣,所以沒有不好的緣分。而有些人很難逃脫這些惡緣,處處會遇到不好的緣分,這也是自己往昔結的惡緣,是自己的業障,應該多懺悔。
我們已經皈依三寶了,應該以佛為導師,法為道路,僧為道友。跟我們志同道合的,在大乘佛法裡有修有證,在解脫的道路上,在菩提的道路上不退轉的人叫僧寶。跟他們志同道合,以他們為榜樣,跟他們學,而不能跟那些表裡不一的人學。
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遠離惡友非常重要,要“雞眼往上看”,不要“狗眼往下看”,要多親近善友,遠離惡友,這對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行的進益,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慧律法師開示:《佛陀的格言5》這4種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
誠懇,我們說:誠懇、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 換句話說:這個世間是有真情的;這個世間是有真愛的;這個世間好的人多,壞的人還是比較少。 那麼,當我們一輩子不用虛偽跟人家交往的時候、坦誠相見的時候,我們就會得到誠摯的友誼。 所以要從自己誠懇的交往,無私的奉獻,才有辦法交到最好的朋友。 所以,這個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在座諸位! 一個人這一輩子沒有好的朋友,這個人將會孤獨而死,沒有可以談心的物件。 所以,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哲學家說:要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可以先瞭解一下他四周圍所交的朋友。
佛陀告訴我們: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要良師,二、也要益友。 (第一、)要良師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一個大善知識來依止。 第二、要益友,就是你生活的四周圍這些都會説明你,説明你的,要益友。 無論在金錢上,無論在真理上,無論在感情上,都能夠同心協力的説明你,都能夠跟你的看法一致,而且你真的是很真誠的為他著想,他也會為你著想,那麼這個朋友真的是難能可貴!所以交朋友也需要一點眼光。 而有的人就很糟糕,交了一個壞朋友,連命都沒有,連命都沒有!
所以,一六八句: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
【你應當知道,下面這四種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第一、説明和支援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處的朋友;第四、具有愛心的朋友。 】
第一七一句:你應當知道,下面這四種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一、遇到困難時,肯説明和支援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二、能同甘共苦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
第三、能使你得到益處的,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四、具有愛心和慈悲心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師父解釋一下,這一段有點長。
現在是佛陀教你如何來選擇朋友,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在選擇朋友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了佛的這個理念,那麼你選擇朋友就會得心應手,也不會選錯朋友。
第一七一句:你們應當知道,下面這四種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一、遇到困難時,肯説明你和支援你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不會說碰到了困難,大家平常講得很好聽:我就是你真正的朋友,我是你的怎麼樣...... 我一定要...... 你不管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我都挺你到底! 講得很好聽;可是碰到困難呢? 沒有人幫忙! 但是困難也要看情形,困難,看看對方有沒有這個能力來説明你? 譬如說你碰到困難,你要跟朋友借:麻煩你先借我一百萬! 阿彌陀佛! 我哪有一百萬借你? 這個不是。 所以,這個困難不是說指無窮無盡的一種施捨,要求對方來施捨我,不是的! 我們是能力...... 能的對方有沒有這個能力來幫助我們? 所以說:第一、要遇到困難的時候,肯幫助我們和支援你的人,不會中間落跑,這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不是這樣的,不要跟他交朋友。 你碰到困難,他會安慰你幾句,會在旁邊鼓勵你,也不會落井下石。 對不對?
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就說:你去死好了! 他本來就快死了,你還罵他,叫他去死,他想不開,真的去死的話,你怎麼辦,對不對? 所以我們這個嘴巴,就可以説明很多的眾生,他在失去希望的時候,鼓勵他,打個電話勉勵他、支援他。 但是,這個也看情形,有的人,好手好腳地不去賺錢,像電視報導的一對姊姊跟弟弟,說跑到一個空曠地、無人的地方要等死,為什麼? 散盡了所有的家產,又沒有一技之長,姊姊跟弟弟遺書寫好了,交給他舅舅,請他舅舅來收屍,你看這個多悲哀! 好手好腳,好手好腳不去賺錢,整天想要別人救濟,你看這有沒有很悲哀! 對不對? 那你要説明他,還是不説明他? 所以這個説明他,還是要用智慧的,用智慧的。 不要變成養成他的懶惰習慣了! 對不對?
第二、能同甘共苦的人,而不是酒肉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能同甘共苦的,不離不棄的,這樣的朋友可以交。
第三、能使你得到一心向善,內心解脫的真正受益,才是真正的朋友。 再念一遍:第三、能使你得到、會讓你一心想要去做善、行善、向善,而得到內心的解脫的人,這個才是真正有益處的朋友。 所以能使你得到益處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得到什麼益處? 一心向善,內心得到解脫。
第四、具有愛心和大慈悲心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這個人沒有愛心,那你就知道這個人很殘酷的;這個世間需要愛的,而且需要大愛,更需要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聖者。 每一個人的心,本來具足有佛的智慧、有佛的慈悲喜舍的心。 所以,我們要交朋友,第四、要具有大愛的心和大慈悲的心,這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交不好的朋友有六種損失 《善生經》告訴你如何交朋友
來源:獅吼梵音 作者:明海大和尚
《吉祥經》中的第一個偈子就提到如何交友:“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這個偈子講的就是關於交朋友、選擇朋友。佛教有句話叫“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
一個人的一生構成他人生、命運的要素,我概括了一下無外乎是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身體。身體的素質、身體的形貌,包括身體內在的氣血能量運行的方式、質量;
第二個就是精神方面,是指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心量大小、思維方式、感情表達的方式,這都屬於精神方面;那麼第三個就是緣。第一個身體,可以叫“器”,第二個精神方面可以叫“識”,
第三個呢叫“緣”,就是緣分,就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跟大自然、跟社會、跟其他人的關係,緣就是關係、緣分。
我想這三個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個人人生的主要內涵。這三個方面它們是互相補充的,其中緣很重要。緣有很多,比如我們生在哪一個時代、生在哪一個國家,我們的家庭出身,這都是我們的緣。還有就是我們的社會關係、我們的親戚朋友叫人緣,我們出生在什麼地方這是地緣,在家的人找對象叫姻緣。所以人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命運。人緣裡很大一部分是朋友。
這個偈子教我們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說“蓬生麻中,不扶則直”,蓬是一種容易彎的植物,麻是直的,它生在麻樹中間,不用手扶也能長得很直。這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係無形之中會影響我們:與愚痴的人親近,我們會染上愚痴的習氣;與有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與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德行會增長。人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們注意體會,心態會互相影響的,這個心啊就像一個手提電話一樣,它可以接收別人的心態,也可以發射——把自己的心態像電磁波一樣向周圍發射。我們跟一個暴怒的人在一起心理感覺和跟一個安詳的人在一起心裡感覺是不一樣的,跟一個很恐懼的人在一起呢心裡也會有恐懼。所以人跟人之間心態是互相輻射的,這個是我們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
為什麼我們要經常到寺院來親近三寶、親近師父呢?即使跟師父不講話,我們也能夠直接從他那裡感受到他心態的輻射。我記得十幾年前在北京的時候,每個週末都到廣濟寺去親近我們老和尚。那時他在廣濟寺有個小院子,面積並不大。但一到週末裡面就坐滿了人,因為師父也不可能跟每一個人都講話,所以一定是有一個人向師父提問,其他人就在旁邊聽,還有一些人根本就看不見師父只能聽到他的聲音,因為師父在屋裡坐著。屋外面是一個露天的院子,當屋裡坐滿了人們就坐到院子裡來,就是這種情況。我看很多人坐在那裡都有一種——我現在還能回憶起來,當時也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有一種暖融融的、依依不捨的感覺似的。就是說我們親近這些大德啊,心裡面有時候是能接收這種好的輻射。所以人跟人在一起有心態的輻射。
第二點是除了心態輻射之外,人的氣質也會互相感染,所以心可以交流,氣也可以交流。特別是講話,在言談之間、一問一答這個氣已經交換了,所謂“同呼吸共患難”,在中國語言裡很多語言沉澱了這樣的道理。同呼吸,在一個空間、在一個小的範圍內互相交談,就交換了氣了;那麼氣質呢,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親近愚痴的人,愚痴的人有愚痴人的氣息,有他特有的氣質,——當然我們多多少少都很愚痴,不過愚痴有深淺,我想特別愚痴的人的氣質是不是可以說很濁或者很粗啊,或者說很沉悶啊,或者說很昏昧啊,是不是可以這樣來描述他的這種氣質。當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會覺得他的氣很輕、很亮、很光明、很清潔,那麼這種氣質互相之間也是會影響的。當然,除了心態、除了氣質之外,人的行為方式也是會互相影響的。
我們親近什麼樣的人,互相之間也都會感染那種行為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緣的這一部分,我們一定要注意取捨、注意選擇,這個選擇是要自己用心去觀照,親近善友、親近有智者、親近有德者,然後遠離愚痴的人,這樣我們就能有好的緣,有好的人緣。有好的人緣我們的智慧能增長,做事能夠成就。
在《善生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又開示我們說,如果我們親近了不好的朋友會有六個方面的過失。
第一種:不好的朋友跟我們在一起總是假話多真話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種善巧方便欺騙我們。
第二呢這個不好的朋友總是喜歡搞陰謀詭計,他要跟我們說話的時候總是偷偷地壓低聲音說“過來,跟你講,來呀”!他好像總是見不得人,喜歡在角落裡謀劃事務,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們要小心一點。一個好朋友應該是個君子,坦蕩的、無欺的,沒有什麼要偷偷摸摸的。
第三個呢就是“誘他家人”,就是說不好的朋友不僅會影響我們,而且也會觀察我們家裡的人,從我們家裡的親戚裡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個薄弱環節。這薄弱環節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說就包括他的妻子或者子女,或者其他的親戚,這個壞朋友他可能就想辦法去投謀各種便宜。
第四個,這個不好的朋友總是喜歡誘導我們去圖謀別人的財物,有時候他想佔別人的便宜、想佔有別人的財物,他自己不說而是誘導我們去做。還有的時候呢他想犯那個規矩,他想犯規,就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先把我們也拉下水。比如說你很喜歡抽菸,那麼這個惡友有一天就把你帶到一個房間,拿出一包希爾頓給你抽,抽完了以後問“怎麼樣,好抽吧?”,你說“好抽”,他說明天還有,到了明天他再給你抽,到了第三天你就問他“哎,還有嗎?”,他說“有,不過現在我手上沒有啦,但那家商店裡還有,昨天晚上我們抽的都是從那兒來的”!所以這種朋友啊讓你不知不覺就上了他的圈套了,沒辦法了,你就只好跟他一起去偷了。或許剛開始你還不敢偷,但他說“你不干沒關係,就幫我在外面站站崗吧,如果有人來你吹個口哨就行了”。你心想反正我也沒有偷,就去幫他站崗吧,於是就捲進去啦。這個惡友啊也有一種智慧,但那是一種惡智,他沒有善。
第五是“財利自向”,在我們跟惡友打交道的時候,遇到利益他總是會把多的那一部分扒到自己的那邊,比如偷了希爾頓十條,他可能就說 “這一條給你吧,其餘的九條我先放著,等你抽完了再說”——他總是用各種手段把財物和利益往自己這一邊放。
第六,“好發他過”,這個惡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發露我們的過錯,這也包括他還很會控制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過錯,普通的人來說呢多少都有一點不太願意跟別人說的隱私。這個惡友很有意思,他在跟我們打交道的時候,就先想方設法把我們的隱私、缺點、過錯先偵查了,通過各種方式瞭解了,然後呢你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了,你要跳他就說我去跟別人講了。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對自己要求不嚴的官員就上了這種惡友的當,他有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叫這種惡友抓住了,這樣就把鼻子抓住了,只得乖乖地聽他的。為什麼有一些地方司法部門的官員對自己要求不嚴的甚至敢給犯罪的黑勢力作保護傘呢?也是因為有辮子在別人的手上啊。這都是釋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洞察的我們這個人世間的各種朋友。
《善生經》裡也講到了有哪幾種朋友是偽裝親近我們的,有哪幾種朋友我們是可以跟他深交的,你們下來有時間可以找《善生經》來讀,那個意思都很好理解,我這裡就不細講了。總而言之,各位居士你們在生活裡交朋友要慎重啊,特別是年輕人,因為世界觀還沒有形成,辨別力還沒有培養出來,有時候交到一個不好的朋友,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後患無窮,當然交上好朋友呢也會帶來很多的利益。
好朋友在佛法裡面叫“善知識”,壞朋友叫“惡知識”。善知識在佛法裡分三種。
第一種叫“教授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就是指我們上學的時候教課的老師,我們學佛的時候教導我們的師父、法師、比我們強的人、引導我們的人,這都叫教授善知識。這種善知識特別難得,對於學佛和修行特別重要。在教授善知識這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有好的緣,修行上呢將會少走很多彎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我們從佛經裡看到,很多人看到佛陀的時候就證道了、開悟了,也有的在釋迦牟尼佛座下剃度以後不久就開悟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有非常殊勝的,也可以說最殊勝的教授善知識。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大德,因為遇到好的教授善知識一言半句就悟去的也很多。像臨濟寺的臨濟禪師,他那一喝之下啊就有人開悟,那也是與這個善知識的功德分不開的。一般我們會想:怎麼我就遇不到佛陀呢?其實我們能遇到什麼樣的善知識也是與我們的福德因緣相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我們遇到的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就是最適合我們的善知識。從理論上說也許不是最理想的,但卻是最適合我們的。就跟穿衣服一樣,我們在商店裡面看衣服,你們說哪一件衣服最漂亮啊?這個比喻有點不太恰當有一點不恭,但事實是衣服跟衣服在一起的確很難說哪件最漂亮,穿在我們身上得體那就是最漂亮的,所以善知識也是一樣啊。當我們還是小學水平的時候,這個善知識正好能教小學生,所以正適合我們;等我們到了大學水平了,那時又會有善知識來教導我們了,所以第一種叫教授善知識。
第二種呢叫“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像我們大家,各位之間、同修,一起修行一起拜懺,這叫同行。同行善知識也非常重要。有的人修行喜歡個人去搞,個人關在屋裡、個人躲在深山裡,個人搞自己的。其實這就是說還沒有瞭解到同行善知識對我們攝受的功德,比如在寺院在一個僧團裡,或者在一個法會中間,所有身邊的同修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這麼講呢?比如說早晨去萬佛樓上早殿,如果只有我們一個人,這個早殿能上嗎?不能上。一定還要有敲罄的師父、敲木魚的師父,還要有其他的居士。即使一個人能上——我就一個人在那兒念,但能不能天天堅持念啊,每天早上都五點鐘開始?我想對我們的水平來說恐怕很難。但是在一個集體裡面、在一個僧團的生活裡面呢,集體的制度、集體的行為對每一個個人就有了約束力。比如說本來你今天早上不想去早課的,但因為想到大家都去自己不去好像不好,所以你就會去了,這樣的天長日久,在一個集體的環境裡,周圍的同修無形之中就攝受了我們、幫助了我們,所以同行善知識很重要。另外,同行善知識之間還能夠互相提醒、互相鼓勵。在身邊的同修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優點、美德,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缺點、過錯,值得我們警惕。所以身邊的人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鏡子。當然,如果身邊有很多同修經常交流修行心得、互相啟發、互相激勵,我們就會覺得我們現在走的路不是一條沒有人走的路,我們現在在修行的路上走,不是一個人在走,是許多人在走。我們遇到的困難別人也遇到過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有好的經驗別人也有過,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在這條路上不是一個人,是很多人在前進,這種情況對我們初修的人是很要緊的。另外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一個群體中,身邊有同行的人也能培養我們很多的美德,比如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包容他人,還能學會妥協、學會讓步,這只有在一個集體裡面才有可能,如果是一個人呢就永遠就是按個人的意志辦,那樣不太容易發現自己的過錯和缺點。
講到同行善知識,有時候呢也會變成教授善知識。雖然是同修,但在某一個問題上他可能就是我們的老師,在另外某個關鍵時候,他也會突然變成我們的老師令我們一下子開悟,也都有可能。關於這一點在禪宗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的時候,在中國北方最有影響的禪師是趙州禪師,在中國南方最有影響的就是福建雪峰山的雪峰義存禪師。雪峰義存禪師先是跟德山宣鑑學習而且也有體會,他也參訪過洞山和很多其他的大德,但是雪峰義存禪師也知道自己的功夫還沒有到最後,他的心呢還有一些不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就經常到外面去雲遊參方,那個時候和他一起雲遊參方的有一個禪師叫岩頭全豁,這個禪師後來住在湖北鄂州而且最後是在那裡圓寂的。現在且說雪峰義存禪師跟著這個岩頭全豁禪師,他們可算師兄弟了,因為一起親近過德山禪師。他們兩人在外面行腳。每走到一個地方在店舖住下的時候,這個岩頭全豁禪師總是躺下就睡而且是鼾聲大作,也沒有見他坐過禪更沒有見他誦過經——實際上他已經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的人啊就比較放鬆,就沒有什麼說就非要怎樣怎樣的。這個雪峰義存禪師呢那時還沒有徹悟,自己心裡還有一點不安,他就每天打坐,知道自己心理還沒有穩當。所以每到一個店舖的時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個是躺下就睡,一個在那兒正襟危坐苦修。有一天兩人來到一個叫敖山的鎮上,在鎮上的旅館住下後,岩頭全豁故態復萌又躺下就睡了,雪峰禪師在那兒打坐,坐了一會就有一點生煩惱了,他把岩頭全豁禪師叫醒說,哎呀,我這一生倒霉啊碰到你這麼個同修,一路上只知道睡覺!岩頭全豁禪師就問了,你為什麼每天打坐啊,坐什麼啊?雪峰禪師說,我心裡還有問題,心裡還沒有搞定、沒有弄穩當。岩頭禪師說,沒關係,我來指點你。你以前是個什麼境界啊?雪峰禪師就說,當時在德山禪師那兒啊,禪師曾問了個問題,然後就給了一棒,他當時就覺得像桶底脫落一般。桶底脫落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沒有親身體驗,我想應該像一個桶裝了很多的東西,下面的底卻突然掉了,那等於說那些重東西啊一下就卸下去了,身心得到了很大的解脫和輕安。岩頭禪師聽後就說了一句話,他說,哎呀,我還以為你有什麼了不起呢,要作祖師舉揚禪宗的法是必須要所有的法都一一從你的心胸裡流出去,鋪天蓋地的,那才對呢。他就說了這一句話,說你要繼承宗門的法、舉揚宗門的法,應該是一一從自己胸襟啊,心胸裡面啊,流出去,鋪天蓋地才對。這一句話之下呢雪峰禪師就徹悟了(當然,這個徹悟與他以前的打坐是分不開的,你們不要認為不用打坐,恰恰因為打坐的積累才有了最後的一下),他非常高興說,師兄,這回才真正是敖山悟道啊。因為他們是師兄弟,所以同行的人在關鍵的時候可能會成為我們修行發生突破的老師,從這一點來說,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擔當這個角色,一個是看我們的積累,另外看我們結的緣。我想岩頭禪師讓雪峰禪師徹悟的這一句話,是以前很深厚的法緣的積累所致啊,不是突然的。這是講同行善知識的重要。
第三種善知識叫外護。外護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修行總是需要一些人來護持的,所以所有出家人的外護就是各位居士。各位居士,你們就是我們的外護善知識啊,你們護持寺院、供養寺院,使我們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有了修行的保障。另外,我們有時候要閉關精進修行,要閉關就要有人給送飯,現在我們寺院就有八個人閉關,六個人是長期兩個人是短期,兩個短期裡面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居士,他們都是需要人來伺候的,因此外護很重要啊。你們在家裡修行也是需要外護的,我們學佛以後有時因為唸經多、打坐多了,家務活就干得少了,無形之中呢家裡其他的人,你的老頭、老太太啊就會多干一點,他們多干一點對我們就是護持,就是我們的外護善知識,來成就我們的道業的,所以外護善知識也很重要。這是講關於交朋友的這一個偈子。
王陽明的交友之道:朋友也要講門當戶對
王陽明的家訓和家書,大部分寫於軍旅途中。戰場即生死場,險象環生,間不容髮,王陽明卻抽出時間和精力,以平靜懇切的語氣,事無鉅細地叮囑家族子侄輩們為人處世、讀書交友的要訣,以及如何避免陋習。實際上,這一篇篇平易近人的家書,注入了陽明心學的精神內核。
王陽明家訓的內容一字一句,全出於誠,用王陽明的說法,寫家訓的念頭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常快樂,常快樂又能心安,便是為人處世、持家立業的真正奧秘。
《姚江王氏族箴·慎交遊》
【原文】
朋友居五倫之內,一生學業要他幫助教導,異日兒女成行尊為父執,此之謂取善輔仁的朋友。若同惡相濟,朋比為奸,當初雖誼勝漆膠,其後必盟寒車笠,如是之人,不勝枚舉。與其悔之於後,何如慎之於先?
【譯文】
朋友在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之內,人的一生,在學業上需要朋友的幫助教導,有朝一日自己兒女成長後會把他尊稱為父親的朋友,這就叫作能吸取長處培養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惡,合夥勾結常做邪惡之事,即使當初友誼親密,曾有“車笠之盟”,日後必然因貧富的轉換而忘記了貧賤之交。這種沒有情誼之人,世間太多,與其到日後後悔,還不如預先交友時謹慎。
培養自己仁德的好友
評析
古人最重視朋友,不是因為朋友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快樂,而是因為朋友在五倫之內。孔子曾說過,不知道這個人怎樣,那就看他結交的朋友。他的朋友如果都不靠譜,他也誠信不到哪裡去。事情明擺著:常常和好人在一起,如進了有芝蘭的房間,時間一久即不會聞到香氣,這是因為你的氣息和芝蘭的香氣融為一體了,而你卻不知;和壞人在一起,就如進了魚蝦市場,時間久了不會聞到腥味,因為你的氣息和魚蝦的臭氣也融為一體了。
這段話說明了交友的極端重要性,朋友的好壞,幾乎能改變你的人生。
交友為什麼重要?
首先是它在符合天理的五倫之內。
其次是,人有家室後,父母之教會淡,老師之教會遠,只有朋友才會隨時交往。人這種動物很奇特,他們可能不會聽從父母之言,不理妻子的話,但往往對朋友的話卻深信不疑。所以,交友,尤其是交到真正的好友,有多麼重要。
最後,真正朋友會指出你的錯誤,父母和妻子,因為出於愛,大概不會指責你的是非,但朋友卻會。這其中的道理恐怕是,朋友之間沒有原始親情的羈絆,互相之間沒有利益衝突,所以能實話實說。
朋友在五倫之內
交友要有道
第一個道就是盡可能地識別君子和小人。
如何識別呢?君子總談義,小人總談利,只要察其言觀其行就可得知,這是一般層面上的說法。王陽明則認為,如果你是君子,你就有顆君子之心,心是光明的,來個朋友就照,一照就能照出來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你是小人,你對君子的那一套肯定不適應。這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如何識別君子和小人的關鍵一點就是,你首先要是個君子,或者是個小人。
第二個道自然就是,知道了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後,要親君子遠小人。
按王陽明“知行合一”理論,沒有“行”就不算真知,所以如何親君子遠小人,非去事上磨練不可。事實上,孩童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無數的引誘,會遇到許多陌生而可能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的人,會遇到孩子從未經歷過的對他們身心有害的事件。家長應該讓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對這些加以研究分析,最終有自己的判斷力。倘若把孩子封閉起來,不讓他們和社會接觸,就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所以,適當地讓自己的孩子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這在情在理,不過,要經常加以監督。
交友要有道
第三道就是王陽明所提到的“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這不符合人是社會的動物這一命題。人既然是社會的動物,就肯定會結交各種朋友,但結交是結交,深交是深交,知己是知己。一定要把那些酒肉朋友請出自己的朋友圈,而請出的辦法不過是,你自己首先應該不是酒肉之徒。
值得注意的是,該族箴中提到的一個典故“車笠之盟”。據說古代吳越一帶風俗淳樸,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壇,拿出雞犬等作為祭品,向天禱告說:“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在優美的禱告詞中,人們希望友情天長地久,不因再次見面後地位發生了變化而變化。
這是虛幻的理想,所以很難成真。人因為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從前友誼的事太多,唯一的辦法就是,當你的朋友地位比你高了,那就盡量不要去找人家,回顧友誼。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須知,朋友也是講門當戶對的。
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真正的好夫妻緣,也很難超過10年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不只是消業培福得利益!
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難相處?人與人,千萬不要走得太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