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名合格居士的標準有哪些?師父說其實就兩條!

靜波法師

真居士的標準首先是皈依三寶嘛,那你必須要皈依三寶嘛。你有三皈依嘛,你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通過外在的佛像、經書、出家人,當然這個佛像是莊嚴的佛像,你不能有的人整那個佛像跟鬼似的,我一看就害怕,這不是佛像。法是佛說的經,不能你擱哪兒淘換什麼血湖經,什麼這個經、那個經。我告訴你,佛教沒有的經,現在都冒充佛教的招牌出來了,要提高警惕。僧,一定是被認定的,公認的出家人,不能在外邊瞎跑的,那個還叫出家人嗎?假貨,假貨。所以你明白了,你要皈依三寶,你要護持正法。

護持正法怎麼護持呢?你上合法的道場,合法的寺院去幫忙,你不能搞非法活動,現在很多所謂的居士跑到外邊什麼因果道場,什麼念佛堂,請問那讓我情何以堪?國家法律你沒有遵守,佛教的三皈依你並沒有,那請問你是真的嗎?那你要任性,我沒有辦法,我只是建議。大家願意去,我也沒有辦法,我只能建議你,咱們要守法,要守戒。守法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我們省市縣三級政府它審批的這個寺院,你不去護持,然後你跑到那非法里去,請問你愛國嗎?你不愛國。因為首先你就不遵守法律嘛,你三皈依沒有了,你說:「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那請記住,你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三寶不成立,你前面那兩個都是假的。那我告訴你,如果三寶不成立,三皈依不成立,你的信仰也不成立,所以你說假居士多不多?太多了,所以我們很傷心。末法時代就是這樣,聽騙不聽勸,聽邪不聽正,我們也沒有辦法,這是我的責任,我要說,我不說也不行啊。

你說真和尚六個標準,真居士其實就有兩標準唄,一個就是皈依三寶,第一個就是皈依三寶,你不能缺一個,世俗諦的三寶和真諦的三寶要並行,就是空有並觀唄。那第二個就是守法守戒,守國法,守戒律,那你說你受三皈依,你為啥不守呢?你受五戒,你為啥不守呢?你受菩薩戒,你為啥不守呢?這就是標準。這個標準,我告訴諸位的是,不是我的,請千萬要注意,你不是給我守戒,跟我沒關係,我只是負責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信是因緣,不信它也是個因緣,所以假的很多呀。


【一生在平安當中過日子,這個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該來的自然來,該去的自然去,一點都不要操心,平安自在!一生把負面的、不善的遠離了,清淨的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增長,快樂無比,這是佛法帶給我的恩惠。

現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沒有教人做人,現在的人會做事不會做人。不會做人,事做得再好,縱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膽,怕出禍亂,不安、不穩,死了之後三途受果報。人不知道,鬼神知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用什麼樣心態待人接物?用真誠、慈悲、恭敬。這個人騙我、害我呢?對他也是真誠、也是恭敬。我如果真的被他害了,那是我命中要遭這個災難,我不怪他。

如果我命中沒有,他要傷害我,恐怕老天就先把他收走了。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何必要懷疑?何必要操這個心?一切恭敬是大德!普賢菩薩修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

我們只依照佛經上去做,百分之百去做,一點都不懷疑。對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障礙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統統都看成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替我消業障。他所毀謗的我聽到了,想想有沒有,有就改,沒有就勉勵,不可以造這些不善的事。

他是我的老師,他在提醒我,他在考我,我不能被他考倒,我要關關通過,這就是提升自己。怎麼提升的?這些人幫助我提升。順境、善人沒有貪戀,逆境、惡人沒有瞋恚,永遠保持你的平等,心平氣和你就安了。

一生在平安當中過日子,這個就是方老師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平安、歡喜,每天快快樂樂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該來的自然來,該去的自然去,一點都不要操心,得大自在。在這個時代,幾個人能夠過這樣的生活,平安自在?你去打聽,很少。

這是方老師教我的,我念念不忘老師,不是老師,我哪有今天這種生活!一生把負面的、不善的遠離了,清淨的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增長,快樂無比,這是佛法帶給我的恩惠。

我們原來不認識釋迦牟尼佛,對他有很大的誤會,方老師介紹,我們才知道,那是個好人。

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也不是妖魔鬼怪,他是個大好人,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好人,我們親近他沒錯!


自從學佛後跟人格格不入....

清淨法師

一個居士說:自從學佛後,似乎跟人處處格格不入了,因為經常吃素、放生等,被親戚、鄰居、同事當傻子笑話。也沒有什麼愛好了,過去的酒友、牌友、舞友、聊友現在見了面也不親了,她們都說我學佛學的沒人情味了。我自己也經常感覺很沒面子,也不知自己現在做得對不對,有時候也想放棄學佛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卻又不甘心,左右為難,很煩惱。

清淨法師給她講了一個孔子的故事:

《莊子·讓王》: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接連七天不能燒火作飯,用野菜做的湯裡面連一個米粒也沒有,臉色顯得有些疲憊,但是,仍然在屋裡撫琴唱歌。弟子顏淵正在擇野菜,但聽到子路、子貢一起說著話:「老師兩次被從魯國驅逐出來,隱退到了衛國,後來到宋國講學,又被人砍倒了大樹,差一點丟了性命。還曾經在周地遭受睏頓,現在又被圍困在這裡了。要殺害咱們老師的人竟然沒有罪過,欺凌咱們老師的也沒有人來禁止。可是,咱們的老師還是撫琴唱歌,君子難道就這樣不把羞恥當回事嗎?」

顏淵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進去對孔子說。孔子把琴推到一邊,長嘆了一聲說:「仲由(子路)和端木賜(子貢),都是看問題看得太短淺了。你去把他們叫進來,我跟他們說說。」子路和子貢進來了。子路有些憤憤不平地說:「像我們這樣在天下傳道,卻遭受這樣的困境,可以說就是走投無路了!」

孔子說:「怎麼能這麼說呢?君子能夠通達道義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達道義才叫做‘窮’(走投無路)。現在,我孔丘雖然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遇到憂患,但是,這是因為堅持仁義之道所致。如果因為遇到憂患就放棄仁義之道,還能算君子嗎?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說是走投無路啊。」

孔子接著說:「既然要推行君子之道,就要在心中永遠堅持道義,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道義,就要堅持道德原則,即使遇到災難也不失去道德原則。你們看到那些松樹和柏樹了嗎?無論天氣多麼寒冷,霜雪多麼凌厲,都是常青不謝。現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遇到了阻礙,從而可以考驗自己是否能堅持住道德仁義,這是一種幸運啊。」

說完,孔子又把琴拿過來,繼續撫琴,唱起歌來。子路高興地拿起盾牌隨著節拍跳起舞來。子貢感慨地說:「原來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義才能上薄雲天,有修養才能承載一切啊!」

由於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在對同一件事上評論也就不盡相同。修行人所做出的努力和犧牲,在世俗人眼裡的確難以理解,甚至會說三道四。作為一名佛子,要以聖言量(佛說)為言行標準,不能被世人的錯誤評論影響修行進程。要知道,沒有古聖先賢智慧的指導和矯正,人們的知見大多都是顛倒的。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在真理評判上,要樹立唯一參照系,那就是「佛說」。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見得到黎明。

佛言: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佛說吉祥經》)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證道果。(《佛說四十二章經》)


學佛多年,你是否依然不知道居士的本份是什麼?

「居士」是什麼意思?

東晉慧遠大師《維摩經疏》記載:「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唐代窺基大師所著《法華玄贊》載:「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

宋代著名的禪宗辭典《祖庭事苑》對居士有如下的定義:「凡具四德,乃稱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蘊德;三、居財大富;四、守道自悟。」

在家居士又被稱為「護法」。有不少人認為在寺院道場做義工,幫助籌辦法會,或者是給寺廟佈施、募捐等就是護法。這僅僅是一個方面。護法絕不只意味著物質的供養。護法護的核心是法,必須要在法上下功夫。

居士的本份是什麼?

我們進入佛門初步是皈依三寶,是須內心發心皈投依止三寶,不可只在形式上皈依。皈依乃是一切戒之基礎,尊佛、奉法、敬僧才能得到救護。每一位三寶弟子必須做到恭敬三寶。「一分恭敬,一分利益」。無論你受了五戒、八戒,還是菩薩戒,最起碼的恭敬三寶都做不到,那一切都是空談。

在家居士所受的三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佛是覺者,法是覺悟到的真理,僧則是弘揚真理的出家人。僧寶又稱「福田僧」,是弘法位,而居士是護法位!現在有些人只尊佛寶與法寶,卻對出家人吆三喝四,毫無恭敬之心。經雲:破禁比丘雖無戒,初心出家功德勝。百千萬億白衣人,功德縱多不及彼。

可知,所有的出家師父,捨家棄欲,剃度染衣,續佛慧命,弘法傳教,在家居士能做到嗎?

泥龍雖不能行雨,禱雨者必祭泥龍

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者須敬凡僧

佛金口親宣,他的出家弟子縱然毀禁破戒也仍然超勝一切世間外道。《贊僧功德經》雲:「常能防護己業過,不談如來僧寶眾。」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世間都是如此,在寺院道場更應該遵守規矩。作為在家居士,一定要遵守居士的規矩,明白自己的身份,清楚自己的位置。

《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德是修行的資糧,德高福厚使得修行之路走的更遠。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作為居士更要明白三寶門中因果絲毫不爽,每每做為應當如履薄冰。

綜而言之,居士本分大致分為:恭敬三寶、護持三寶、守持規矩、少欲修心、培福積德。


【在家居士不想過世俗的生活,心裡很糾結】

問:師父您好!我是一個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沒有結婚,不想過世俗的生活,想去寺院。朋友們說我是在逃避,我覺得朋友們說的有理,因為我並沒有發出大菩提心來,可是在塵世生活又感覺很痛苦,一直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辦,請法師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

在家居士還是以在家居士的生活方式要求自己比較好。

你不想過世俗的生活,又沒有出家的想法,「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那你怎麼辦呢?所以,你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仔細的、慎重的思惟。

如果你確實沒有發出大菩提心來,出家的緣分又不具足,那麼可以在世俗生活當中過一種修道的生活,即「巧把塵勞為佛事」。

你沒有結婚,選擇不結婚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的,不是非得要結婚。但你得要有一份工作,一份可以謀生的職業,把本分的職業做完了,然後就隨分隨力地誦經、念佛、護持三寶,這樣生活在世間也可以。

居士在世俗中過一種有職業,又能隨分隨力擠出時間修道的生活,應該說也是比較自在安樂的一種生活方式。


問:弟子將來成家立業,若家人不同意我拿錢印經書、法寶,或不同意我用《感應篇》教育下一代,而用競爭的方法教育,應該怎麼辦?

淨空法師:

那最好就不要成家,這不是很乾脆的事情!少找這些麻煩。或者在結婚的時候條件就談妥,你要不接受,不接受就算了,這個都是方法。不要結婚之後有這些麻煩就不好。


在家人事物牽絆多,怎樣修行最高效?

我們要隨順佛法,不要在一切虛妄的事緣上引起我們心上的紛爭。我們要降伏其心,心裡要無事,要把持住自己的心,不浮不沈,不好不壞,清淨本然。心裡無事,我們的心才能歇下來,慧性才能開發,善根才能增長,才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應當這樣修學。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動,佛法提倡正信,發起正修行,修行就應當這樣。

文:成剛法師

我們在家居士為了生活,還得有個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職業,維持家庭生活。回家還有很多家務,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

只能忙裡偷閒修學佛法,所以多被事緣所牽扯,不能像出家人沒有世俗的塵累,全部身心投入修學佛法之中。所以在家修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事緣多,所以牽掛多障礙多,煩惱也比較多,清淨下來比較困難,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我們有了佛法,就能夠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來修我們的禪定。止,就是禪定,就是把我們的無明妄想歇息下來,降伏其心。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善的、惡的、罪的、福的、逆的、順的,有事無事,我們都能用佛法發起心上的智慧。

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屬於光明性,就能照了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鏡中像似的,當體即空,無我我所。所以我們就能夠對這一切所經歷的事情,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

好事現前了也莫作好想,因為事情本來不可得,好事也不可得。

如果作好想了,就該起貪心了,就能唆發我們的妄情,希望這種好事現前,保留下來別失掉,這就是生死,就是罪業,就是痛苦。不好的事情現前了,我們了達本空,無我我所,也不作壞想。作壞想了,就會唆發我們的嗔恨煩惱,發起危害,這也是罪業,也是生死,也是痛苦。

好壞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如果能這樣天長日久地觀照,正念觀察,那麼這一切事情就會過而不留,我們的心就會清淨本然,四大調適,氣血周運,精神提高,智慧增長,內心歡喜,我們就能達到出苦得樂的願望和目的。

我們在座的都是三皈五戒在家修行的居士。士,是個清雅之稱,清淨雅致之稱,就是說,我們要斷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五種粗重的過惡,使身口意三業具足佛門弟子的威儀,不犯這五種粗重過惡,所以是清淨雅致之稱。

在家修行之士就叫清淨士。要想身心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必須很好地循規蹈矩,把我們的想、說、做納入三皈五戒的規範。三皈五戒看來很平常,其實並不平常,因為它是無上菩提的階基,台階和基礎。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根本戒。不管大乘戒,小乘戒都以這四種戒為根本。對於三皈五戒來說,也是十人九犯,不同程度地違犯。

比如我們皈依三寶了,成為名正言順的佛門弟子,那就要常念三寶的功德,念佛、念法、念僧,功德不可思議。可是我們是不是在一切時間和處所,都念佛、念法、念僧了呢,基本上,大多數達不到,還要想念世間的聲色貨利,是非長短,鬥亂危害的事情,並不能真正達到念佛、念法、念僧,發起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整個身口意,在一切時處,還是在造作生死之業。我們反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心,時刻沒離開憎愛這兩種惡性的造作。憎、愛這兩種妄心在我們心中交替進行。一會兒貪著,一會兒嗔恨,始終是沒離開這兩種妄心,所以不能離開生死惑業。

我們怎樣才能脫離呢?我們得念佛、念法、念僧,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停地念,修行的心不能間斷,間斷了嘛,我們的生死習氣有一種生死的習慣勢力,它自動就要發起現行,嗔恨、煩惱、貪著、鬥亂、危害,所以我們心就得轉念佛法,念佛就能滅罪增福,念法就是把佛法轉入心中,才能摧碾我們心上的貪、嗔、痴等惑業,才能降伏其心,開發智慧之性。念僧就是念諸大菩薩名號。

很好地守持五戒。就拿殺生來說,也是不同程度的違犯。真正做到纖毫無犯,那是很不容易的。雖然不殺雞、鴨、鵝、狗,但是蒼蠅、蚊子有時還危害,雖然不主動發心去危害眾生,但是主觀意識呢,由於我們不能時刻地防範,有時也避免不了殺生的因緣,所以是不容易的。

包括偷盜,非理而取,有意無意地佔便宜,不該得的就得到了,這都是違犯。性質是共同的。三皈五戒想真正實行起來,作一個合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和佛法相應,有佛法氣氛,那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應當提高認識,使自己再提高一步,做一個很好的在家修行之士。

因為我們事緣多,每天早晨起來,洗漱之後,第一件事就要想到佛、法、僧三寶,第一件事就是恭敬、禮拜、贊嘆諸佛菩薩,早上第一件事要隨淨業因緣,不要隨染污因緣。

首先到佛堂恭恭敬敬地點上三支香,這香是屬於供養,和瓜果、蔬菜、飲食、衣物一樣,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因為我們是佛門弟子,為了表達對諸佛菩薩的孝敬之意,所以每天要供養諸佛菩薩。供養諸佛菩薩功德無量,因為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福田。

像農民似的,春天種地,秋天收穫果實,我們供養諸佛菩薩,也是在佛的三寶地,在佛的福田上種下善根,將來能夠出苦得樂,所以每天都要供養諸佛菩薩。恭恭敬敬的把萬緣放下,一心的,心不它緣。這個時候,家務、工作,一切都要停下來,此時此刻,我就是禮拜、供養、贊嘆佛。

比如說六點開始,萬緣放下。誠則靈,誠就是一心,不雜它念,必須一心,心裡想念諸佛菩薩。把香點燃,恭恭敬敬,橫平竪直,身攝則心攝,心攝則身攝,把我們身口意、想說做,都攝受在佛法因緣上,攝受在禮拜、供養、贊嘆諸佛菩薩這一大事因緣上。

點完香以後,恭恭敬敬地把香供養給諸佛菩薩。我們在插香時,香要橫平竪直,這個福田才能真正種在三寶地,如果香插的歪歪斜斜,東倒西歪,高低不平,這說明我們心沒攝,沒一心供養諸佛菩薩,必須三業相應,心不離諸佛菩薩,恭敬心就是菩提心。

心攝則身攝,我們給佛上香,表達對佛的孝敬之意。心上雖然是這樣,但無所表示,所以用香來表示。香是物質供養,通過這種物質來表心表法,表示我們的誠敬孝順。

把香上好以後,恭恭敬敬頂禮三拜,一心觀想諸佛菩薩莊嚴相好,心不它緣,這就是三業相應了,心觀想諸佛菩薩,口贊嘆諸佛菩薩,身體拜諸佛菩薩,身口意三業全部攝受在禮拜、恭敬、贊嘆諸佛菩薩的這一淨業因緣上。

這樣,三業相應,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漫不經心,身體禮拜,口裡說,心裡胡思亂想,心想它緣,那就不行了,反而是輕慢,夾雜罪業。同樣是禮拜,如果相應了就得不可思議的功德;不相應了,反而起罪業因緣。

就像蓋大樓似的,如果按照設計方案,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監督檢查,這樣工程質量就好,一舉成功,就能得一棟樓的受用。如果不是這樣,不但白費工時,而且白費錢財。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它失敗的一方面,我們不作則已,做呢,就得一舉成功。

然後按照我們規定,每天進行功課。在家居士的功課,二時課誦,早晚功課,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在三藏十二部教典裡面選擇的有代表性的經咒、佛號。早上,像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晚上是彌陀經,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為什麼要誦咒呢?因為誦咒對內對治習氣,對外降伏魔怨。一心誦咒,就能夠對治我們的妄想習氣,降伏其心;對外能降服魔怨,一切天魔、鬼神、冤親債主,都能降伏,能使我們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只要我們一心誦,不用解意,就能達到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的願望和目的。所以我們早晨要誦咒。

咒是總持,梵語叫陀羅尼,總一切法,持一切意,持善不失,持惡不起。只要我們一心誦咒,就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咒,不管是哪部經,佛顯說以後,然後說密咒,咒是密詮,所以咒都是平等的,誦楞嚴咒等於誦大悲咒,誦大悲咒也等於誦十小咒,不在多少,在於誠則靈,誠就是一心,還有一字咒,有六字大明咒,我們誦哪個咒相應就誦哪個咒。

就像吃飯似的,有的人吃饅頭能吃飽,那就吃饅頭,有的人不願吃饅頭,吃飯能吃飽,那就吃飯,願望和目的是一個,都是為瞭解除飢餓就行了。在這上面,沒有什麼分別。

要一心誦咒,降伏魔怨,我們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這個。

然後要供養諸佛菩薩,每天買點新鮮供品,蔬菜瓜果,如果經濟不富裕,買一個兩個果都可以,但是每天供養佛的心不能間斷。每天都要換新供,天天如此,盡此一生,乃至盡未來際。「十大願王」里不說嗎,要供養諸佛,不能間斷。

如果我們經濟困難,買不起瓜果,每天做好素的飯菜以後,用小碗盛出一碗,供在佛前,也表達我們的孝敬之意,天天如此,就可以了。但是自己吃剩的,殘湯剩飯,或者瓜果,自己先吃了,把剩下的供給佛,這就不行了。《地藏經》說:米泔菜葉,不棄於地,自未飲食,先供佛僧。先供養諸佛菩薩,盛出一碗,然後自己再吃,這也可以。

我們把修學佛法,恭敬禮拜諸佛菩薩,作為每天工作、學習、生活的重心、壓倒一切的重心,就是重法,就是佛法在我們心中是第一位的,這也表示再沒有比佛法更重要的事情了。

因為我們供養了諸佛菩薩,恭敬禮拜贊嘆了諸佛菩薩,又誦了神咒,即被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一心向佛,我們的心就清淨了,就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了,中間沒有妄想隔礙了,有感即應,諸佛菩薩就有求必應,就能護念我們,使我們生死習氣不會發起現行,天魔鬼神、天災人禍、都會消除。

但只是早晨起來禮拜供養、贊嘆諸佛菩薩,夠不夠呢?不夠。

白天雖然不能專門修行,但是心裡不能離開諸佛菩薩,心裡有佛即是佛在。無論什麼時間,或者走在天涯海角,做什麼事情,心裡都要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這樣我們就有了主意,就能自作主張。

因為我們心是主宰,我們心離開阿彌陀佛,離開觀世音菩薩,那麼佛也沒有辦法,就像小孩似的,你告訴他別往泥坑里走,他偏往泥坑里走,大人也沒有辦法。因為你的心不能代替他的心,佛只能把成佛的辦法告訴我們,但是我們不覺悟,不實行,佛也沒有辦法,那就等我們妄想消除以後,再去施行。所以我們要躬行實踐。

修行是個辛苦的事,誦經、坐禪、拜佛,是辛苦的事,但是先苦後樂。辛苦一時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所以不要怕辛苦,如果我們不去禮拜供養贊嘆諸佛菩薩,我們的無明妄想就要發起現行,賊就會惑亂,令我們身心坐臥不安,痛苦煩惱。

所以我們白天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都要念阿彌陀佛。這樣能夠滅罪增福。我們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了,心裡能提起正念,能夠念佛、念法,把佛法轉入心中,我們就會發起心上的智慧之性,心上愚痴暗昧之性就會徹底滅除。

所以我們白天在經歷這一切,善惡、順逆、罪福的事緣過程中,我們就不會迷悶,用世間話說,就會頭腦清楚,就不會失去理智,心上就有智慧之性。不妄想執著這一切事情,心無所住著,現前了就和沒現前一樣,沒現前也和現前一樣;有事和無事一樣,無事和有事一樣,本來平等,心裡清淨本然。

我們心就是個道場,道場在心上,就像道路一樣,道以能通為義,從此到彼,車水馬龍,在上面運行,給人們造成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沒有道不行,道路在我們生活當中是最重要的了,但是道路在每剎那的時間里,在每個位置上,必須是空的,道路的體是空的,這個道不是男女老少,也不是車水馬龍,也不是糞土,也不是黃金,道路本身是清淨本然的,沒有一物,所以車水馬龍才能在上面運行,暢通無阻,發起利益。

我們心也是這樣,每天要經歷很多事情,但是我們了達本空,過而不留。

佛在《金剛經》里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在最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沒有常恆不變的實體。

就像做夢本來是假的,夢中幻想泡影更是虛妄不實。世間的事情,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使人眼花繚亂,但是我們有了智慧之眼,以佛的智慧眼去觀察世間,如太清虛空,本無所有。這樣我們就能度過難關,走過生死險道。

五濁惡世是個生死險道,就像雜技團走鋼絲似的,必須掌握重心。誰來掌握?心來掌握。心掌握好重心,就不偏不倚,就能順利地走過而不墜落下來。我們在世間生活,這一生,每剎那都是很難度過的,所以我們有了佛法,就能走過生死險道。

不能離開佛法。佛在《華嚴經》中說:「寧受地獄苦,不離於如來。"我們寧願受地獄的刀山火海之苦,心裡也不能離開如來,不能離開佛法。離開佛法,那就沈淪苦海,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了,沒有出離之日。所以修行不是我們早上禮拜、供養、贊嘆諸佛,心清淨了,離開佛堂了種種牽掛障礙又上來了,這不行,還是熏習生死。

心裡還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忍。忍辱波羅密。忍是心裡認可、容忍,忍受而不違逆。好的事情現前了,了達本空,認可於心,容忍,忍耐,怎麼忍耐呢?不作好想不貪著它,它來就來,不來就拉倒;壞的事情現前了也要忍,也不作壞想也不嗔恨,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衡下來。

於外不染為禪,內心不動為定。我們的心要安住自性,安住實相,安住佛法,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心不動誰也無可奈何,都是我們自己生心動念,把事情弄壞了。就像蠶似的,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綁縛了。

世間不有一句話麼:「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高山大河關關相阻,誰設的呢?自己心設的,心要不妄想執著,無所住著,高山大河關關相阻雲消霧散,無所依據。

所以心裡要無事,要練這個功夫。念佛、誦經、拜佛都是我們修行的方便辦法、手段、目的,願望是要達到淨化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覺悟淨化起來。

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境界就會殊勝起來,我們未來的果報就會殊勝起來,就會出苦得樂。不淨化心,想出苦得樂無有是處。必須斷除身口意惡的氣氛,惡的氣氛斷除了,才有佛法氣氛。

晚上臨睡前,也要恭恭敬敬地禮拜、供養、贊嘆佛。最低是早晚一柱香。臨睡前要皈命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就是我們身心皈命依靠佛、法、僧三寶。

按照在家居士的因緣,要安排早晚功課,可多可少,早晨誦三遍大悲咒也可以,晚上誦一遍彌陀經,然後一心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但是每天都是這樣,規定一個課程,不一定早晚功課全部念下來。

這個功課是歷代祖師大德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咒,所以我們一般不能輕易改動,經過一兩千年的傳統的、成型的功課,我們最好不亂改動,選擇其中一部分,我們能夠讀誦就行了。修行的事必須進行,但是沒有固定格式。

因為三世諸佛,大覺世尊,是慈悲願主,諸佛都是以慈悲為體,舉佛心的全體就是慈悲二字,更沒有其它,所以只要我們能夠隨修方便,根據自己的因緣,皆為諸佛之所歡喜。我們作完功課要睡覺了,心裡也不要想世間的事情,貪嗔痴的事情,誰對我好了,對我不好了,不要想這些事情,想它只能增益生死,陷入痛苦煩惱之中。

我們要按照八正道,提起正念,一心念阿彌陀佛,最為穩當。睡覺的時候,心裡一心念佛,不必出聲,或者觀想阿彌陀佛,念念入睡。醒了第一個念頭還是念阿彌陀佛。

晝夜二六時中,不離開佛法。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天長日久我們積重難返的生死習氣就會減損,最後就會把它拖到後面自行滅去,智慧禪定就會現前,我們身心就會愉悅、安穩、輕快、善根增長,就能出苦得樂。

這個出苦得樂不從求中得,要通過我們修學佛法的實踐逐漸增長。我們老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像我們想上北京,不能起行,永遠也到不了北京。佛說的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就是覺悟人心、淨化人心的,所以佛在四弘願里說:「法門無量誓願學。」

不管是僧人還是居士,三世諸佛是我們的學處,我們要發誓、發願來修學佛法,要通達三藏十二部教典,這樣才能方向明,路子不錯,我們才有辦法。如果我們不學無術,想修行無所從,不知怎樣修行,甚至走入歧途,向外道外仙學,那就錯了。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我們修學的依據、方向,是成佛的道路,所以我們要認識,要知道,要悟明,這樣能開發我們的智慧之性,滅除我們的愚痴暗昧之性。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都是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知之的,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這一大事因緣上,要不辭辛苦,精勤修學。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就是要給眾生發起利益,所以佛法沒有隱諱的地方,就是讓眾生全部知道,才能發起利益,眾生不知道,怎麼能發起利益呢?不像外道,父不傳,子不告,搞得挺神秘。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包括經藏、律藏、論藏。說了很多經文、契經,說了很多神咒,還說了諸佛菩薩名號,就是讓眾生知道。修學哪一部經典,哪一種神咒,念哪個佛號,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僧人還是居士,還是男女老少,願意誦哪部經就誦哪部經,願意誦哪種神咒就誦哪種神咒,願意念哪尊佛的聖號,就念哪尊佛的聖號,在這裡沒有禁區。

白天念誦可以,晚上誦也可以,夜間誦也可以。修行不能間斷,佛在三遺教經中說:「中夜誦經亦復如是。」我們攝心修行不能間斷。要依經不依人,佛是怎樣教誡,我們就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佛沒說的,我們不能作為依據。

我們願意供哪一尊佛,就供哪一尊佛,願供哪一尊菩薩,就供哪一尊菩薩,佛佛道同,供阿彌陀佛就等於供釋迦牟尼佛,供釋迦牟尼佛,也就等於供藥師琉璃光佛。供一佛就等於供百千萬億佛,供百千萬億佛也就等於供一佛。

本來平等,不要分別,分別即染污,染污即塵垢,反而成為障礙。我們就有一尊佛,那就恭恭敬敬地供一尊佛,說我有五尊佛,那就供五尊佛,沒有什麼分別,本來平等。我們念一佛名號,就等於念百千萬億佛的聖號。我們分別就離開阿彌陀佛了,反而不相應,成為不相應法,成為障礙。所以,在這裡沒有禁區。

有的人隨便說《地藏經》出家人可以念,在家人不可以念,白天可以念,晚上不可以念,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人可以供養,在家人不可以供養,說地藏王菩薩出家人可以供養,在家人不可以供養,這都是沒有依據主觀臆斷,隨便說,妄想發明,這樣就給我們設了很多障礙。對這些要有個正確的認識。

誠則靈,誦那部經,供哪尊佛菩薩,白天誦、晚上誦都可以。誠就是一心,不雜它念的意思。道教講誠則靈,佛教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是不雜它念,也是誠的意思,誠就是一心。

因為心想它緣,心力分散,兩種心相爭,中間就有隔礙,這一念妄想就把我們和諸佛菩薩不隔而隔,隔離十萬八千里,對面不相逢,諸佛菩薩想加被我們也不可能。像我們想一眼萬里,看見前面的一切物像,但是就是因為一層窗戶紙,就把我們隔礙了,了無所見。

只要我們一心,就能和諸佛菩薩的清淨心感應道交,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我們才能滅罪增福。佛法就是用佛說的法來淨化我們的心,這就是佛法,除此之外都不是佛法。

佛法就是用佛說的法來淨化我們的心,除此之外都不是佛法。地藏經不說嘛,我們不要拜祭鬼神,求諸魍魎,反遭罪愆,不但不能消災免難,脫罪出苦,反而招罪增苦。不要燒紙,祭庫,也不要還壽生債,這都是道教外道傳統的迷信作法,沒有理論依據。

世間人逢年節,子女為了表示對故去親人孝敬之意,沒有其它辦法,或在墳前或在路邊,燒點紙來寄託自己的哀思,這是世間的常情,實際也不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到年節了,沒有辦法,以此表達自己的心情,心裡好像就沒有障礙了。是世間自古以來的傳統作法,是風俗,當然也是一種傳統的封建迷信的作法。

為什麼叫迷信呢?是迷惑而信,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有了佛法,是正信佛教,我們就不能把世間的、外道的、傳統的迷信作法拿到我們佛門中來做。如果我們給他還壽生債,燒紙祭庫,讓他在陰間有錢花,得富貴,我們這一念心舉體皆錯,就把他安住在生死道,不能出苦得樂。

我們應當隨順佛法,求助於諸佛菩薩,一心給他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贊嘆諸佛菩薩,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亡者親人。這一念感應諸佛菩薩接引他上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永斷生死,得大安樂。我們這一念錯了,就把他安置在生死道上;正確了,就能使他生到極樂世界。

我們一心念佛,佛有異方便,特殊的方便辦法,就能在冥冥中開發他的神識,能使他消除妄想,出離生死道,使他能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就能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本師在經里有明文教誡,我們應當隨順佛法,不應當用世間生死的辦法。

把世間傳統的迷信做法、外道的做法當成佛法去實行,那就舉體皆錯,不但不得利益,而且遭罪愆,把我們的親人置於生死的苦難境界。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另外上香是對諸佛菩薩的一種供養,和供養瓜果蔬菜飲食一樣,就像我們把錢財供養父母一樣,是表示我們的孝敬之意,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所以我們供養父母,還想在父母那裡得到點便宜和好處,那就錯了,那就像交易似的,我給父母點利益,父母還得給我點好處,那就虛妄了。

上香以後,就誦經拜佛。不要看香譜,著得高,著得低,或者是哪個沒著,本來心裡很清淨,這一分別,香滅了,著得不齊了,沒達到我們心裡想的那樣,心裡憂愁恐懼,是不是要有什麼災禍;香著得好了,就貪著,唆發了妄想,是不是我今天要有什麼吉祥的事情啊,這都是業,也都是罪業,是生死,也是痛苦,反而引起心上的障礙,不安定,不但沒達到降伏其心的願望和目的,反而數數起心。

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生罪亦生,心生了就是業相。不要看香譜,因為你是供養諸佛菩薩的,我們就是一心,我們把香供養諸佛菩薩,還想和諸佛菩薩進行交易、交換,那也不是供養諸佛菩薩,心就不誠了。因為有的香條粗一些,有的香條細一些,有的潮,有的乾,所以有時候就著得不平等,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不要去理會就完了。

在這個上面分別,反而是一種系縛、障礙和逼迫,同時也是罪業因緣。應該在這個上面實實在在的。《地藏經》說,能夠發起眾善奉行,一滴一毛,諸佛菩薩都嘉許贊嘆,使我們增長。要實實在在的,不要摻雜虛浮的部分,不要摻雜妄想,這樣我們才能真實不虛,修學佛法不允許一點虛妄。

另外,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沒有巧路。念阿彌陀佛,就是一句一句地念,心裡想,口裡念,耳根聽,這樣能把心攝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降伏其心,好壞、憎愛、取捨這些生死罪業才能不發起現行。應當這樣實實在在地修行。不要好的事情現前了,就高興的不得了,歡喜的不得了,可是一會兒失掉了,因緣變化了,又痛苦的不得了。

壞事現前了,就嗔恨煩惱得不得了,這都是心被境牽,認物為己。我們了達本空,對生死大事也是這樣。我們這身命,色身濁命,剎那都是在向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變化,一剎那也沒停止,這叫無常。所以我們對生死大事也不要強行主宰,要隨其自然,不要妄想執著它,本來沒有生死嘛,生死不可得,那樣死神就自敗了。

如果達到徹底解脫,於生死大事上,它願意生就生,不生就拉倒,這不是很痛快利落的事情嗎,所以對一切事物,都應當這樣正念觀察,發起我們的智慧之性,不要以世間的生死感情去認識這一切事物,對待這一切事物,那樣就會把我們拖入生死的泥坑,最後不能自拔。

誠則靈,要本分老實,在修學佛法這一大事因緣上,要本分老實不要虛浮,要實實在在地,念一佛、誦一咒、念一部經,把心攝住,這就是減損我們生死習氣的過程。生死習氣斷除了,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本來佛,就會全體顯現,佛是本具的。

我們要隨順佛法,不要在一切虛妄的事緣上引起我們心上的紛爭。我們要降伏其心,心裡要無事,要把持住自己的心,不浮不沈,不好不壞,清淨本然。心裡無事,我們的心才能歇下來,慧性才能開發,善根才能增長,才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應當這樣修學。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動,佛法提倡正信,發起正修行,修行就應當這樣。

我大致的把在家居士,日常在有工作,有家庭事緣的情況下,怎樣來降伏其心,歷緣修止,經歷事緣來修自己的禪定,把個人的想法和認識說給大家,供參考,不一定是那麼圓滿。關於日常修行,我就給大家說這些。


太感恩了!適合在家居士從早至晚的修行方法!

妙蓮老和尚講述

一、修行功夫貴恆常

很多初發心的人來問:「(妙蓮)老和尚!弟子們在靈岩山寺打佛七,日日跟著維那、悅眾師父們精進用功,太好了!用得法喜充滿,心裡有所依賴;但回家後要怎麼保持用功不懈怠呢?早晚課要如何做呢?請慈悲指示教導!」

在山上精進用功,充了電,好象把水燒滾了,一旦燒滾了電源不能切斷,還要繼續保溫,回家也要保持精進。否則回去後,日常起居還是和以往沒來打過佛七一樣,那在這裡的功夫縱然純熟得像水燒滾了,回去以後也會變冷,所謂「鑊湯停火也成冰」。修行重要的是不能間斷,「滴水常流能穿石」,功夫貴在恆常、無間斷、不懈怠。這要立志發願,誓不退墮!

我們日常生活天天都要吃飯嘛!不吃飯生命怎能持續,怎能有體力精神工作?吃飯才能長養色身,我們也要把修行當作吃飯一樣才可;修行是長養法身功德,要想法身復活,決定要依佛法修持。祝福你們:日日要吃飯,日日要念佛;不吃飯生命就難保,不念佛生死不能了!這點大家千萬不可忘記。不可懶惰,更不可不精進用功而慢性自殺!無所事事,空過時光,就是慢性自殺。

二、早起精進好修行

你們來山上打佛七,早上二點四十五分就要起身,那麼佛七圓滿回家去是不是三點鐘就要起身呢?那倒不必。比方你平時在家裡六點鐘起身,那你回去後就提早一個鐘頭––五點鐘起身。如果沒辦法,至少要提早半小時,慢慢的提早到一小時。要訓練、要磨煉!在山上這麼精進,要把這個精進帶回去,保住不懈怠,令道心增長,福慧成就,合家佛化,身心吉祥。

你早起一個鐘頭,這時候家人還沒起來,家裡非常寧靜,你要看經、念佛、拜佛都好;可以半個小時讀經,半個小時拜佛。將來一天天進步,能早起二個鐘頭那更好;看一小時的經,拜一小時的佛,功夫把住,道業圓滿。

拜佛身口意三業精進,是消罪障、增福慧最直捷方便、最穩妥的方法。最起碼每日拜一百零八拜,長久下來,身體決定健康,罪障消除、福慧增長,了生死、成佛道。這是最基本的功夫,不做好就沒有希望!

要保持可以用功,一定要比平常早起。如果還是照平常的生活起來,忙著要刷牙、洗臉、吃飯、上班,時間一定不夠用,拜佛心也不會靜,看經也只是白紙黑字。所以時間上一定要提早準備,不要匆匆忙忙。大家回去將這個把握住,為自己將來臨命終時生西方的大事做準備;這是件大事情,你千萬不要把它看輕了,否則就是拿自己的生死開玩笑!諸位應該不會不愛護自己吧!

三、佛堂早課禮觀音

若家庭環境許可,就設一個佛堂,在佛堂里用功;若環境不許可,沒辦法設佛堂,怎麼辦?佛法謂「心即佛,佛即心」,你可以在自己房裡向西禮拜,觀想自己房間就是佛堂,自己面前有莊嚴的佛像,就這樣虔誠禮拜好了。

如果向西方不太方便,不如法時怎麼辦?其實只要你心中作觀,所面對的方向就是西方即可,倒不是一定要東、西、南、北方位的西方;因為各處環境不同,所說的「方位」根本是不定法。所以學佛要能處處圓融,不要太執著;不執著中要圓融,圓融中還要執著點,這就是「擇善固執」,若執著產生妨礙了,那就要圓融了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如何運用就看你自己了。

早上,初上來就這樣做––誦普門品、拜觀世音菩薩,以後熟悉了,課程就可依各人的時間增加;比方加誦大悲咒七遍或十四遍、二十一遍,功夫久了自然就會進步。如果可能的話,再誦一卷金剛經,心經應該也要會背誦。所以早課是普門品、大悲咒、十小咒、心經或金剛經,再禮拜、稱念觀音菩薩名號,這就好了。記住要常恆無間斷,這是離人生苦唯一的方法。

四、工作念佛互不礙

早上吃過飯後,臨出門前,你就利用這段時間修行,上午念觀世音菩薩,下午念阿彌陀佛。印光祖師就是以一佛、一菩薩教化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消災免難。家庭主婦有家庭工作,也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功夫要磨煉,時間久了,就能應念自如,保持佛音不離心了。

我常時送在家佛弟子兩句話:「念佛不礙工作,工作不忘念佛。」念佛是最方便的修行法,不會妨礙你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時不要忘了念佛。保持不停的念佛,可以對治妄念。事實上在工作時你不念佛,自己一個人也是打妄想,二個人在一起更是說閒話、廢話,所以修行不是另外要找一個什麼閒時間,只要利用你打妄想、說閒話的時間來修行就夠了。轉了凡情就是聖人呢!

佛法是要與生活打成一片,不是離開生活而修的;不是叫你信佛修行,工作就不要做了。除非你有福,衣食住這些都充足有餘,那當然不必做了,還搞那些幹什麼?就算一天賺百萬,也抵不過靜坐須臾頃、念一句佛號的功德;錢財是暫時的,功德是永久的。大家對於善、惡、染、淨要能分清楚,不可自害啊!可是人也實在怪呀!雖然心想好,但偏偏行為就是不對勁!

五、晚課彌陀為依歸

晚課又如何呢?吃過晚飯,洗好澡,一般人是看電視,為電視所迷,一看就二、三個鐘頭。但學佛的人與俗人不同,你不要又做電視迷,看電視就有時間,叫你看經、拜佛反而沒時間,那不是顛倒了嗎?把看電視的時間拿來看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夠了,初步能這樣做就很好了。

晚上彌陀經讀熟了,自己的道業想要增進,可以再加上無量壽經,或是普賢行願品;時間久了,功夫進步,能讀淨土五經那更好;不但可以堅固信願行,且往生決定有分。念佛求生西方是萬修萬人去的,萬勿生疑惑!

如果家人看電視,吵得你的心靜不下來,那最好先到房裡靜坐一下,精神不好就先養息,等他們看過電視、睡覺了,這時候你再起來看經、拜佛一個小時,然後才去睡覺。那時候睡下去,非常舒服安寧,很易消除疲勞,恢復精神。但你要克服不良習慣,使生活紀律化,絕不可輕浮。大家要把佛法帶回家,照這佛法的生活方式做,決定一切平安、自在、吉祥!希望你們回家就能照這樣用功,功德成就得大自在。

六、佛心佛慧化家庭

同時也要知道寶貴時間,不必要的交際最好不要參加;當然在世間,信佛的家庭一定要做好人際關係,所以必要的交際是不可免的。不必要的酒肉朋友,與他們交往是無益的,反而打散了自己的精神。留著那點精神自己好好用功,千萬不要把大好的精神無緣無故用掉了。

世間人在五欲上放縱,一定會導致精神不夠;學佛的人「一寸光陰,一寸命光」啊!要過清淨、如法的生活,要守規則、有紀律,這樣才有道心、道業。大家要節省時間,好好用功;否則日漸退墮,後境如何安頓呢?想將來好,就要現在功夫得力。

尤其一個學佛的人,對於家庭工作、日常生活起居更加要做得好,家裡要理得整齊清潔,比不學佛的人還要好,這樣你就能受家人敬重。我時常對諸位強調,我們自己學佛,也要廣度眾生,首先要度自己家裡的人。如果在家學佛,卻不能使家人佩服,那你怎麼起領導作用呢?家庭主婦就是要把家務事做好,做一個賢妻良母,合家幸福大半操之在你手中啊!

男居士是一家之主,信了佛,更應該以佛心、佛慧對待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使合家成立一個佛化家庭,那是多麼溫暖啊!這溫暖是智慧的、是理智的,不是情感的。情感很能傷害智福,又能誤失前程。

現在很多政治界人士時常與佛教接觸,他們都知道了:信佛的家庭沒有壞兒女。他們從那裡來證明呢?就是從最近對所有監獄犯人的調查統計中發現,監獄里的壞孩子,沒有一個是學佛的佛弟子,都是非佛化家庭出來的。因此他們證明:信佛的人家決定沒有壞孩子,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善哉也!

七、自度度他宜即時

要說的話太多了,即使我全身都是口也說不了,終歸一句:「大家好好用功,此生決定生西方!」最後送諸位兩句話:「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聞到了佛法,即刻就要修,不要再等到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到那個明天才開始修呢?今天的事今天就做不了了,還要等到明天?要知道,明天還有明天的事呀!所以萬事待明日,那是自己騙自己,殘害了自己!

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萬事待明日,事事成蹉跎。」諸位!騙人是騙不得,騙自己更是騙不得。你不保持道念,在社會上大家都是凡夫劣習,熏都熏壞了。成人是自成人,了脫也是自己了脫,成佛也是在自己。我們不僅要自度,還要度累劫的父母師長、一切冤親債主啊!有好多重要的事等著我們去做,有眾多人等待我們效勞呢!大家要精進,千萬不要懈怠!

諸位有道心的居士,平時在家一個月有三十天,用二十天做世間事,至少也要用十天來修佛法。再不行也要用五天來修,或到靈岩山寺參加佛七;無法參加一個佛七,臨時三、五天也可以。你能做到這些,往生的資糧就有了。自己總要立志:要修行、要自度度他,希望大家立大志、修大行、感大果、得大福,同生西方!


索達吉堪布: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

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責任;第三,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

一些佛教徒在學佛之後,對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他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看光盤,引起家人強烈不滿,致使家中硝煙瀰漫,經常處於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中。由於學佛受到了阻擾,他們對家人深生厭離,一心渴望像山里修行人那樣,過清修的生活。但是,他們出離塵世之心未必真實堅固,也許只是一時的逃避。出家後不久,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單調,修行艱難,他們又開始思念城市的舒適和便利,想回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與家人長期冷戰,對佛教團體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瑣事纏身,今天同學生日,明天親戚結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也不能過於極端,有違世間的禮儀和規則。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盡量隨和、仁慈和體恤。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為與我之所為,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拋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餘時間來修學佛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家後,父母無人贍養,孩子沒有人撫育,家中會出現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難以為繼。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溫柔呵護下長大,父母和子女,是 我們人生的一種責任。在我們短暫的此生中,如果儘自己的一生精進學修,學佛的時間也不算短。盡到家庭義務,是在家居士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是對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因為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拋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

其實,在工作的同時,你可以對你的領導、同事和下屬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開顯宇宙人生的實相,闡揚大乘佛法的寶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眾生的道場。你身邊的人本來不信佛,由於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眾的能力、你的聰穎和善巧,最終,你可以讓他們的心歸向佛法。你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你身邊的人樹立一個新時代佛教徒的形象,一個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有的人最初精進苦行,拋棄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間的成就。但是,當所有壓力都集於他一身,他又無法承受。

最後,他為了現世的利益,與人同流合污,徹底放棄學佛,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人們認為,只要生活優裕、家庭美滿、工作出人頭地,人生也就不過如此了。但我們是希求解脫之人,與世間人不同。所以,第三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準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不間斷修行,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個責任。

——《點亮智慧人生》網絡開示


索達吉堪布

問:佛教徒應具備哪些素質?

索達吉堪布:佛教徒應當具備哪些要素?顯宗有顯宗的條件,密宗有密宗的資格。作為一個佛教徒,至少應當具備三樣。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佛教徒與其他人不同,對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師如果沒有信心,那麼,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頭銜和聲望,都無濟於事。許多知識分子對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沒有信心。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信心之別。

為什麼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著重強調了三種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層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門之基,沒有信心,就沒有資格入門。佛經中說:沒有信心之人,如同種子被烈火焚燒殆盡,善法的妙藥功德,一絲一毫都不會在他心中產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對一切眾生的悲心。沒有悲心就會鐵石心腸,視生命如草芥。你會一邊唸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如果沒有悲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這幾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相比從前,佛教徒的佛法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慨嘆:假如這些人了解佛法的內涵和意義,該多麼好!他們是那麼虔誠、那麼有信心,卻對佛法一無所知,多麼地可憐!

雖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迄今為止,不要說佛法深奧廣大的意義,有些人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讓人十分悲憫。昨天,我 遇到一位居士。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有些人平時也不重視學習,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迷信無知。

一些參加金剛薩埵法會的人,不僅受過皈依戒,還得過密乘大圓滿灌頂,卻對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滿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樣,不能踩、不能跨。如果這麼做,受過皈依戒的人,就會失壞皈依戒的戒體。

我在傳講《入菩薩行論》和《前行》時,都再三提醒過,只要是學過這些,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寶所依。《大圓滿前行》中說:“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塊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頂戴。”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走路時,都特別小心翼翼,盡量讓別人歸攏法衣和法本,不會在上面跨越。

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但由於沒有次第系統地學習顯密經續,連基本的佛法常識都不懂。他們的行為,與經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佛教團體,如同群盲一樣,對自己、對眾生,不可能成辦任何利益。

——《點亮智慧人生》


在家人修家庭和睦, 是最實在的修行

我們是學佛的,天天都說要發慈悲心,家裡這些都是眾生——與自己最有緣分、最需要自己照顧的眾生,你卻不去照顧他,不去關心他,不去尊重他。他成為你的兒女、他成為你的家人,這也是一種緣分,他是最需要你的關心愛護幫助的眾生,你把這個眾生忘了,那你怎麼發慈悲心?都是眾生,但是他不一樣,他是現在最需要你的,別的眾生不是最需要你的。最需要你的是誰?就是你身邊的這些人,你的家人你的兒女。你得懂得這個道理。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對外面的人行,但是對家人不行。這是什麼原因?你對家人不行,你徹底沒有慈悲心了,你對與自己最有緣分、最了解、最能接觸的眾生也沒有度化,你想度別的眾生是不可能的。這都特別重要,但是人都這樣,我學佛修行,家裡也不管了、孩子也都扔了,還繼續天天跟他們吵鬧,認為我學佛了、你不學。你要好好的想一想,這也太過分了吧?現在還執著形式上的東西,總是放不下這些!如果你真能夠放下了,沒有必要天天爭吵。

好好的愛護、照顧自己的家人,這些身邊的眾生,慢慢擴大,擴大到一切眾生,這是最實在的修行。別的哪有什麼眾生啊?哪有什麼佛啊?這都是眾生,也可以說是佛啊,你幫助他們、照顧他們,也可以說是幫助眾生、照顧他們;你尊重他們,他們都有佛性,你也是尊重佛了。

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尤其是修密宗、修大圓滿法的人,一定要有五種圓滿的基礎。連這個境界都沒有,你想修大圓滿法,這是不可能的吧?

自己在家裡的時候也是五種圓滿,你自己的家、自己的屋子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的家人就是無量光佛阿彌陀佛,自己的親朋好友就是蓮花部的尊眾,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大乘法、大圓滿法啊!

除了自己的家以外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除了自己的先生、太太以外沒有阿彌陀佛,你應該去尊重他,你不是信佛的么?你不是信阿彌陀佛的嗎?這些都是佛講的道理。

不是把不清凈的東西觀想為清凈、不圓滿的東西觀想為圓滿,而是本來清凈的東西觀想清凈、本來圓滿的東西觀想為圓滿。雖然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次第,但是一定要這樣明觀。你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這很正常,但是你要去觀察,要去思惟。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