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通《楞嚴經》,再看儒、道思想,都是善巧方便。

淨界法師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個愚痴的凡夫跟外道,他根本缺乏大乘的觀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當做因緣而生,或者自然而有,都是虛妄的分別計度,只有言說相,沒有真實的義理。

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我希望我們在破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理論基礎,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我們有時候也會善巧運用,比方說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之前,華人社會的立身處世之道,其實就是二個觀念,一個因緣,一個自然,二種而已。

因緣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講一句話說:孔夫子!我講實在話,你提倡周禮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個人要的就是把軍隊弄大,版圖弄大,追求的名聞利養,每一個人都想稱霸天下,你這種遵守禮法的禮節根本不可能實踐。孔夫子說:我知道不能實踐,但是我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的,他強調世間上要有所作為。因緣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你看到整個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從因緣當中去建立他的人生觀,有所為。

道家老莊的思想,是完全相反,他強調無為。你看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麼多,做下去是多餘的。他講出一句話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天道明明當中它一定的規則,你不要多事,他不會因為堯,一個賢聖的君王出世而存在,它也不會你一個桀而毀滅。你該怎麼樣,你就會怎樣,你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用的。老莊的思想就是你生命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貴就在於生命的自由自在,你去做這麼多事,給自己弄這麼多痛苦,結果你也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

這二種思想當然在我們華人社會,就構成一個有所為跟無所為的道理。這二個思想你不能說它錯,你看我們有時候,你看我們處理人事,你看身為執事,學院出了事情你怎辦?你只有二種選擇,第一個有所為,馬上辦。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處理,越處理越糟糕。你干過執事你就知道,有些事情不處理比處理還好,因為時節未到,所以你必須「忍而未發,待其時也」,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因為因緣沒有成熟,你越處理,它事情來是一分變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為無所為不重要,很多觀念都在無所為當中,把事情讓它自然化解掉。那到底事情是要無所為,還是要有所為?那就是看著辦。

這二種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他們二個沒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錯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說你:「妙達無生」,你講空也可以,講有也可以,空有皆是方便。

你今天把《楞嚴經》讀通了,你看儒家思想,看老莊思想,通通是善巧方便。你看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把握你的好時機,開創未來;處逆境要安住不動,要以無所為,這個時候少動,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經不對了,講實在話,你不要講話,一個人情況不對了,你講話就得罪人,少講話讓它這段時間趕快過去。

其實你不能說因緣錯,也不能說自然錯。所以你看佛陀他訶責因緣,訶責自然。不是訶責這二種善巧方便不對,是這二種人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產生自性執。你執著一定要因緣,執著一定要自然,是錯在你一定要這樣做,錯在那個「一定」。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無生,有時候因緣,有時候自然,這都是生命的善巧,你就通通是對,對跟錯是一念之間。

所以你要是會讀書的人,你把《楞嚴經》讀通了,世間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會讀書的人,什麼東西都是世間法,你講的話全部都是世間法跟道不相應。那麼問題點在哪裡呢?問題點你要知道生命從哪裡而來,你知道這個根本以後,那你在整個生命過程當中,你就知道你有一個目標,在這過程當中,任何人的智慧聖賢之道,都是你一個善巧方便的法門。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根本問題參透,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關鍵參透了,所有世間的學問你都可以善巧的運用。「妙答無生」說空說有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自然皆是方便。

--《楞嚴經講記》(節選)


同樣是誦經,為什麼功德會差很多?

修任何法,首先要先發心,然後是修行,第三就是回向,這三方面都是需要的。

其中,發心很重要。同樣是誦一遍《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經文人人都會念,但是發心不同,功德會差很遠。

例如:

第一個人,他發菩提心念一遍《心經》,回向給一切眾生:「我發菩提心,希望我可以早成佛道。唯有我成了佛,我才可以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一切如母的眾生。

所以我要成佛道,所以現在我要念《心經》來增長智慧,讓我快點解脫,早成佛道。」這樣發心念一遍《心經》,雖然經文很短,但是功德很大,可以成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資糧。

第二個人,他的心量小一點,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說:「我覺得六道輪回太痛苦了,所以我就要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將來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心是為了求解脫,它是會成為解脫道的資糧,這是菩提道次第的中士道。

第三個人,他發心說:「我業障重,想解脫,可還是做不到的,很困難,慢慢來吧。希望我來生可以得到人身,或者去到天上,起碼我不會在三惡道中間。」這是下士道,起碼可以第二世得人身,繼續聞佛法,繼續修行。

第四個人,他發心說:「我念一遍《心經》,希望我今天生意好一點。」如果只是用這種心修行,只是得到現世的果報。表面看是念了一遍《心經》,其實是在修世俗法,不是佛法。

前三個人發心都是修佛法,第四個人發心卻是在修世俗法,由此可見,同樣是行持一件善法,發心格局的不同,所積累的善業功德也不同。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凡聖都是在修,凡修貪瞋入輪回,聖修悲智得解脫。

因此,修行,不要先匆匆忙忙地拿起一本經書來念,要先糾正自己的動機和發心,然後再去修行。

發心清淨了,當遇到任何問題,我們不用求菩薩,菩薩都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

最後,還要如法地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向我等一切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何謂修行?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