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道通的境界
通常而言人們那些外在的言語和行為,都是由內心的思想所生成,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和相,是一不是二。由相知心,由心生相。
一個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氣性格上面沒有一點改變,可能是由於,還沒有真正獲得修行的益處。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本性,其實就是習氣。習氣就是陰渣,是累世形成的、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修行沒有別的,只是修、改習氣而已。習氣就是執著。
最大的神通,不是別的,而是放下一切執著,一切都無所謂,這就是道通。「神者智也,通者達也。智足以通達一切,不受境奪者,曰大神通。」「在物不染,處事不亂,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體現。合道之後,就是道中重生,開始了返樸歸真的過程,從捨我、奉獻、付出的仙聖,回歸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過起了真實的人生。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執著一切的有,也不再執著一切的無;對一切都在乎,對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穩坐了!踏踏實實、安安心心地過日子,只做份內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層次。現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層次。
道通是萬緣放下時陽性功能的、實存在的表現,神通則是萬緣放下時陰性功能的、虛存在的表現。神通是神仙聖人的層次,道通是凡聖不二的凡人的層次。由凡到聖,再由聖到凡;由實到虛,再由虛到實;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的證道過程,再次驗證了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否定之否定規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心為陰,相為陽。因為心已不再執著出神通、證生死、度眾生、祛無明,又由於相由心生、陰陽不二、陰陽互根的規律,所以合道之後,就真的漸漸恢復成普通人了。這個階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沒有一絲奇特。不但進入不了入定態,接收不到外來的陰性資訊,也感應不到自己任何的陰性資訊,甚至連感應一下的欲望都沒有。陰性的場能還是很強,表現為混混沌沌、陰陽不分的寒涼狀態。
由於陰陽不二,所以陰陽不分的陰性法身決定了陽性的思維和言行是不分別一切、不在乎一切。不在乎生與死、凡與聖,不在乎善惡是非、榮辱得失,也不在乎修行、使命、度眾生、成正果。陽性思維清楚敏捷,與什麼都感應不到、混沌的陰性功能完全相反。只是過去修煉中的點點滴滴,已經完全忘卻,真的與自己沒有關係了,也沒有用了。再回頭看看時,陌生得就像在讀別人的故事。
合道之前,陰性的能量如在空中飄著,整個人也處在恍惚狀態。心在物外,凡塵瑣事都不在心中,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合道之後,能量漸漸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穩定不動。整個人也如從雲端飄落到了地上。從此以後,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同時,正常的生理需求開始復蘇,生活也與常人無異。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鳳凰經歷浴火重生。這一次,雙腳穩穩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著泥土的芬芳。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覽勝、秋果飄香、冬曲情深。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學習、吃喝玩樂的真實生活中。難怪說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常看藍天,心胸寬闊,志向高遠;常看大地,德行深厚,包容萬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德有多高,修行的境界就有多高。繁華過後,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極,終要回歸平淡;到了頂峰,再無可去之處,只有掉頭回去。當最珍貴的都已得到,滿得再也裝不下時,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於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麼都無所謂了。笑亦淡淡,怒亦淡淡,於是有了清淨、涼爽的大樂境界。看什麼都很平常,都無所謂了,於是無憂。無憂則極樂。此種快樂,綿綿不斷。它不是大喜之樂,而是無喜無憂、喜憂不住之樂,是喜怒哀樂皆如如不動、平靜恬淡。它似未曾哭鬧時嬰兒安詳的面容,似小動物臉上純淨、清澈、安寧的大眼,又似歷經滄桑的百歲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無的淺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純潔、樂觀求知,又有老人的從容淡定、平和寧靜。純樸與世故,冷漠與柔情,安靜與噪動,和諧地共存於一身。冷時似寒冰,柔時似春水。動時若脫兔,靜時若處子。純樸得象天真爛漫,世故得象飽經滄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樂,再也不願意去傷害別人了。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也無論是言語還是肢體。柔軟的心,每每總被眾生的點滴善念與善行,感動得熱淚盈眶。常常覺得身邊每個人都是得道之人,唯獨自己是凡人。這時才明白,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堅定地去做自己認為很正確的事的時候,一定會犯錯誤!因為一定會傷害到別人。
所以,我們的心,雖需堅強,卻不可堅硬。心要柔軟柔慈柔和,才能柔聲柔語柔色。只有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溫柔和仁慈,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通達人情,善巧方便,自然無為,正是所謂的明心妙用,乃是大用現前。
心態變得極為冷靜、冷漠、冷淡,寵辱不驚、灑脫自在。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沉靜地活在當下,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裡,活在早起晚歸的辛勞中。雖然努力爭取更好的結果,卻不在乎得失、成敗、榮辱。心雖在物中,卻不被物牽絆束縛,於是知道,所謂的為而不為,原來只是如此罷了。
明瞭三維陽性世界的一切現象和作用都是有價值的。雖然一切不可著,卻一切不必廢。超然於物外,不離乎人情。可以擁有、已經擁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絕和放棄。雖然知道無常,但既然擁有婚姻家庭、妻兒老小,也不妨愛之。雖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屬於您,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錯過時,徒留傷悲。既然有緣,就是您生命中的珍寶,若當作沙粒棄之,其實真正受傷的是自己。敞開心扉,就擁有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忘記傷痛,才能重新擁抱幸福。
其實,幸福從來就不遙遠,幸福就在我們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來面目,如實地展現罷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我們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為一體。無論我們有多麼不舍,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當那顆藍寶石從生命中逝去,才知道手中握著的那一把細沙,又何曾不是我們的藍寶石呢?才知道當擁有時,既不可握得太緊,也不可握得太松,因為太松太緊沙子都會流淌出來。只有鬆緊合適,輕鬆自然,才是最好的。
無私的關愛、奉獻和付出,就是甘露,能讓苦海中的心靈脫離煎熬,讓世界變得無比美好。幸福、喜悅和感動,像清泉緩緩流淌,能撫平受傷的靈魂,洗盡往日的悲愁。歲月的河,就象一首歌,唱盡了苦辣酸甜;歲月的歌,就象一條河,緩緩流淌,把一切記憶洗刷得乾乾淨淨…
我們可能一樣為真愛追求,為傷痛沉淪,為兒女操心,為錢財鑽營…,只是無論追求得有多苦,沉淪得有多深,操心得有多累,鑽營得有多精…,最終都能靠自己的心能力量擺脫出來。哪怕今生無望,千百世後也終能不再淪為它們的奴隸,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實內涵之一。
大事因緣已了,不代表每一小法小術都會,更不代表世間法能夠不學而知之。何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該何去何從?若真有個究竟在,又豈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無限地接近,又豈能是已經到達?了脫生死、到達彼岸、合道後,又是什麼呢?
合道之後,當行大道,在塵世中體證事事圓融的境界。所謂道中行是無論大道小道,刻刻不離道,而又忘了道。大道之大,非大小之大,乃大小不二之大。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亦大亦小,非大非小。大中既包含無限深廣,也包含無限微小。不是說做大善事、大功德才叫大。
富翁一擲千金,不過於九牛身上拔一毛,故雖大亦小。照顧家中病人,不過是個小事,但若能堅持十幾年如一日而不放棄,則雖小亦大。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能夠對廣大有情無情眾生都生出慈愛悲憫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心量與慈悲是一不是二。
功行終需世上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理領悟的再透徹,終須付諸實踐,落到行上(即事上)。應在生活中去踐行不修之真修,在每一件小事上驗證理事不二,達到無論順境逆境皆能自在出入。
千萬個說,不如一個行。一遇考驗就退縮,言行不一,只能被恥笑為誇誇其談。千萬個修,亦不如一個行。到底修得如何?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溜溜!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在世間需用世間法,合道之後,一切回歸本來面目。在現實生活中該怎樣就怎樣,不刻意順從,也不故意違拗。能夠承受一切時就承受;能夠避免一切時就避免。能夠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也不作付出想。不需要付出時就不付出。也不刻意行善,連行善、付出的念頭也沒有。這個沒有,是不再區分付出與索取,一切都無所謂。
所有言行都源自普通人的思維,毫無奇特之處,平凡得象路邊的小草、腳底的泥土,隨時都會被人遺忘。像純真的孩子,想當然地要他該要的、能要的,毫不吝嗇地給他想給的、能給的。通達人情世故,一切往來皆順其風俗而不改變,因為改與不改、從與不從,都沒有差別。能力不足時,甘願做雞群裡的小雞。有朝一日羽翼豐滿可以翱翔藍天時,必直上雲霄。
順其自然者,不是聽之任之、與世無爭。如此為之者,又陷入自然之極端。順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與人為不二,爭與不爭不二。該積極主動時,就不能聽之任之,而要主動造勢。所以,修行的功用應該是積極處世,而不是消極處世。
修煉中要有法身、元神被毀掉後重來的思想準備,塵世中同樣可能遇到一切毀掉後重來的經歷。無論哪種情況,都必須默默承受,堅持不懈。當明瞭該走的過程必須要走,該繞的彎路必須要繞,該摔的跤必須得摔時,就不願再說法度人,不願再談玄論妙,言語也變得簡易直白。但在不可不辯,不可不爭時,又會平心靜氣應對。自此證入無諍三昧。所謂無諍,不是連是非都捨棄,而是諍與不諍之不二。
所以說: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辯如訥。於是乎有了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於是說大音稀聲、大愛無痕。由於隱匿民間,與常人無二,故曰聖人無名。
合道後,恢復到未修煉之前的普通人,好像自己從來都沒有修煉過一樣,所以叫無修。曾經擁有的功能神通都已消失,所以叫無得。任何境界也不再顯現,所以叫無證。明白的道理越多,越不在乎開不開悟、有沒有智慧,反而覺得有無智慧、開不開悟都不重要。於是能夠踏踏實實、輕鬆安逸、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地活著,什麼也不想,什麼也想不出來,所以叫無智。無修、無得、無證、無智的境界,也可叫大像無形,都是真心因為無所執著、無有索取而得到的真實果報。難怪古聖先賢說,神人無功,神通不可得,智慧亦不可得,沒有境界的境界是最好的。這個階段似退實進,是所謂大智若愚的真實境界,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累。
到了如此地步,世人自然褒貶不一,有辱之為魔者,有贊之為道者,而其皆能不為所動。不明白的人真的很難理解,於是老子解釋說: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
雖說與常人無二,但和從前相比還是有些不同之處。例如對世俗中的種種見聞覺知,不易迷惑,不易動搖。對無所謂的事,總是很快忘記。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但一經瞭解後,若判斷為不值得進一步深入下去,就會很快失去興趣。興趣的濃淡是應實際需求而來。一切嗜好都沒有了,怎麼樣都行。身體各方面都在好轉,體力較從前更趨旺盛。
需要專心致志之事,能做到精力集中,反應敏捷。有時眼睛看著一個地方同時耳聽嘴答,也能應付自如。這種境界叫做六根同時互用。輕易不再發脾氣了,無論平日深愛或深惡的人或事,感受上都已不再那麼強烈了,甚至無所謂了。這境界也叫冤親不二。
世人太注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從而陷入貪瞋痴中不能自拔。合道者懂得因果規律、五行生克規律,知道適當地調節己欲和他欲的關係,使之處在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這就是欲與不欲不二,生與克不二。
依此類推知,無為與為不二,無常與常不二,陰與陽不二,因與果不二,質與量不二,有與無不二,天與人不二,剛與柔不二,動與靜不二,奇與正不二,福與禍不二,善惡不二…。故曰:不二法門。
實證實修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外修,即在三維的紅塵俗世中修煉,修的是陽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下。二是內修,即在四維以上的功態中修煉,修的是陰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上。所以內修比外修的效果來得快。無論是內修還是外修,也無論是主動修還是被動修,都是修煉的過程,成長的過程。雖然都是修,但是單單內修或是外修,肯定不如內外結合的效果好。
內外互根,內外不二,內中有外,外中有內,內外是對立統一的。內變,外也變;外變,內也變。內即心,外即相。心與相是一不是二。內在的心可以改變外在的相,外在的相也可以改變內在的心。無論修心或是修相,無論修陰或是修陽,都能導致其對立面發生改變。所以否定一方而偏執于另一方是片面的。
至於實踐中如何把握,就有個度的問題,不是說兩種修法所用的時間非得均等,這要根據現實情況靈活安排。有閒暇就可以多多內修,無閒暇則可以一直外修,以致幾年甚至幾十年。有緣接觸內修法,內外結合,有可能今生成就。無緣接觸內修法,一直被動地外修,也是在修。哪怕無量劫後才能成就正果,又有何不可?
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無論行善或是作惡,無論順境或是逆境,都是成長的過程,都是必經之路。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若早知修行到最後還是變回常人,又何必出家,繞這麼個大彎子呢?直接在世間修不是更直截了當?就算是出家修行,只要心有牽掛執著,就已經是入世了。若在世間雖與常人無異,七情六欲一樣不少,卻能沒有牽掛執著,其實等同出世。
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喜清淨。在鬧市中成就動靜不二的境界。動中而能清淨者,是真定,是動靜一如。
真正的回家穩坐,就是踏踏實實、心無掛礙地在塵世中自在輕鬆地生活、工作、學習、修煉。看似未修,實則真修。
神通只會障礙你的解脫
德光法師
現在一些人學佛修行的目的不純正,有的人是為了求福報,有的人是為了求神通。對德行好,禪修好,講經說法好的師父不感冒,但是一旦聽說哪個師父有神通,就一窩蜂的去拜。這些人對神通非常嚮往,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去追求神通。殊不知這樣不僅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還會使自己誤入歧途。
很多人不以為然,「有了神通可以更好的洞察眾生內心,更方便的利益眾生啊」。其實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一旦有了神通,再想修行就難了,神通只會障礙你的解脫。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神通。神通是一種難以測度,無有障礙的任運自在,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小乘人修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修觀到圓滿的境界,便證得神通。大乘人修六度萬行,參禪打坐,修習止觀,行菩薩道,修行到圓滿的境界,便證得神通。神通是非常難以證得的境界,理論上說只有佛、菩薩和阿羅漢才具備神通。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遇到某些人具有一些神異的能力,難道他們也都證道了嗎?其實不然,根據僧肇大師的《寶藏論》中的說法,除了神通之外,還有道通、依通、報通和妖通。道通是此生通過修道獲得的通力,在定中,自身生命的本能智慧會被激發,能夠獲得一些能力,根據定力的深厚而有所區別;依通是依靠一定的方法來獲得先知的能力,比如數術、卜卦等;報通是由前生的果報帶來的,有些人的某些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種人前世往往有很好的修持;妖通、鬼通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的狀態,由於自身不健康,陽氣不足而導致外來力量依附而顯發的功能。
佛教是如何看待神通的呢?《舊雜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羅漢和小沙彌一起在山中修行,沙彌每天外出化緣,回去的途中經常會摔倒,把飯都弄髒了。回去後,師父問他原因,他說出去的時候都是晴天,回來就會下雨,路過堤壩就會摔跤。師父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龍王在作怪,就去質問龍王。龍王說沙彌長得可愛,所以喜歡跟他鬧著玩。當龍王得知沙彌是為師父外出乞食後,表示以後供養師父龍宮的飯菜謝罪。從此以後,師父就不讓小沙彌往迴帶飯了,讓他自己吃完再回來。
有一次小沙彌聞到師父缽中飯菜香味入鼻,不似人間飯食,就問師父飯菜是哪裡來的,結果師父沉默不語。小沙彌好奇心強,想知道師父飯菜到底是哪裡來的,就趁師父入定悄悄躲在禪床下面。師父動用神力,連同禪床一起飛到了龍宮。到了龍宮才發現徒弟也一起跟來了,就叮囑他,千萬不要對龍宮的種種美好生起貪著和眷戀,雖然龍有宮殿、七寶、婦人、綵女,它仍是畜生。你雖然是未得道的沙彌,但是你將來必定要轉生到忉利天,勝它百倍。千萬不要玷污自己的心意!
又說,龍有三苦,一是這種百味飯,龍吃到嘴裡就會變為蛤蟆,心生厭惡把它吐出來,之後就不想再進食了;二是龍宮綵女無比美麗,要與她結為夫婦,會變為兩條蛇交配;三是龍背上有倒生的鱗片,沙石生長在鱗片裡,疼痛鑽心。千萬不要羨慕龍族。小沙彌沒有聽師父的話,他日夜思念龍的生活,不思飲食,終至病死。他轉世投生到龍胎,做了龍子。當沒有定力的時候,看到美好的幻化不能識破,就會被這種幻相所束縛,最終受苦的是自己。
人們在世間生活都是帶著面具偽裝著自己,哪怕面對最親近的人也有不能說的秘密。通過打坐修行,我們確實可以獲得一些道通,能夠感知某些東西,但是如果定力不足,有了這些超能力反而會使自己更加煩惱。如果有了天眼通,看到別人做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有了天耳通,聽到別人背後罵自己;有了他心通,知道身邊最信任的人和最親近的人對自己都不是百分之百真心的;有了宿命通,觀察到親人、好朋友竟然都是上輩子的仇人投胎的,怎麼還能淡定的面對周圍的人,從容的生活?
一旦有神通了,解脫就難了。因為在證悟空性之前,你一定會執著這些的。眼前的暫時的那點利益,你都執著的不得了,不肯放下,那麼有了這些神通,你還願意放下嗎?這些神通就是名利和財富啊,你一定會利用這些神通去搞世間法,去造業。業障積累多了,不僅離解脫越來越遠,還會加速自己的墮落。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一定不能走偏,要學習佛法的智慧,而不是迷戀神通。禪宗裡面有一個公案,說有兩位法師各自求法,約定十年之後再見面,看彼此都學到了些什麼。十年後,他們在河邊見面,甲說我拜了一位高僧,白天學習經論義理,夜間修習禪定,十年來感覺自己獲益匪淺。乙鄙夷地說,你就學了這些啊,看我給你展示我的所學,說罷踩著水面過了河。甲花了一文錢讓船夫將他擺渡到了對岸,嘆了口氣對乙說道,荒廢十年,你不過就學了這一文錢的功夫啊。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都不乏神通妙用。坐在家裡,打開電腦便了知全球的動態;打個電話就能夠聽到大洋彼岸的聲音;坐上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幾千公里外的地方。這不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嗎?
神通是修行過程中潛能不斷開發的超絕呈現,修行圓滿後自然具足。未證悟空性之前求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這個「有」,就是有限、有量、有漏的。唯有證得空無的境界,才會生出智慧的妙用。所以神通不必外求,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體驗,就看自己有沒有用心,有沒有智慧罷了。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反而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和解脫。只有慈悲、智慧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佛光教科書
第八冊佛教與世學(1-22)
第三課佛教與神通
神通是修習禪定與智慧而得的一種超乎常識、體能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佛教 言神通有六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這是行者修持佛道自然而獲得的。六神通以慧為本,五神通(沒有漏盡通)係依修習四禪而得,外道亦可得五通,但漏盡通唯佛教聖者可得。神通還有種種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藥通、咒通、修通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五種。
神通的層次複雜,種類不一,並非人生究竟解脫之道,然而神通卻比平實的佛法更能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因此菩薩有時以神通作為弘化度生的方便法門,如佛教初傳中國時,迦葉摩騰、竺法蘭和道士較量,顯神通以破邪術;有時以神通為苦難的眾生帶來希望,如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解救眾生苦難;有時用神通在亂世裡救民於倒懸,如佛圖澄為救蒼生,剖心、生蓮感化殘暴嗜殺的石勒、石虎,使他們放下屠刀。
雖然如此,神通畢竟只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一種,是一時的方便,並非究竟佛法,像佛世弟子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以神通譁眾取寵,反而障道,不得涅槃,即是一例。神通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因為神通是不能違背因果的,所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個人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
因此,欲求證神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才不致走入神通的歧途:
一、安於慈悲:《大智度論》云:「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淨。」一切修持一旦離開慈悲,即為魔藪,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二、住於淨戒:有了持戒的修養,以戒律約束自己的身心,便不會依仗神通而胡作非為,因為在淨戒裡才知道取捨。
三、行於忍耐:若無忍耐的功力,動輒展現神通,導致傷人害己。
四、用於智慧:神通不能袪除根本煩惱繫縛,如無智慧,有了神通反而徒增煩惱,所以能在平常生活中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三業,一切以道德行事,才是真正的神通。
佛法的流傳依靠真理,不在神通。佛陀住世時,一切生活並無異於常人,《金剛經》卷首即詳載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以慈悲、智慧、道德、人格來化導眾生,不用神通惑眾。提婆達多常請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卻叫他觀「苦、空、無常、無我」,學習神通不見得就能通達佛法,具有神通,固然能懲奸濟弱,但使用不當,則足以危害世間。
其實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日常周遭的一切,像四時運轉、晝夜遞嬗、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於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都非常神奇,吃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於游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可說這都是神通。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表徵,是能力的超常運用,因此,當知修行不在乎有無神通,在於道德人格的培養,在於證悟般若空理的智慧。人間佛教倡導守五戒,行十善,能嚴謹持戒即是培養甚深禪定的基礎,有了禪定功夫,般若智慧得以顯發,才會明白道德是無盡的寶藏,道德不能圓滿,神通亦不能成就,可以說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重要。
為什麼佛不提倡神通,卻還示現神通呢?
神通固然神奇,但智慧卻是涵蓋一切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神通是福還是禍?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有關通靈等級和通靈者的一些不為人知秘密
關於道術應用的某些禁忌--追求神通的種種弊端
眼見未必為真 小心受騙
神通的根源為何?為何佛魔的神通無法分辨?
何謂神通,五通與六通
突然獲得了特異功能,這是怎麼回事?
開天眼真的看見「病有鬼神」
常常見到佛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好事!
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有關通靈等級和通靈者的一些不為人知秘密
神通誤區--佛教不講神通嗎?神通到底可不可用?
神通失誤的案例--過人法
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殺羊升天的誤解
末法時代,群魔亂舞,要如何分辨天魔外道邪師呢?
外道神通與佛法神通有何差別?
練氣功者,更該學佛!用氣功幫人治病,夢鬼壓床,念佛退鬼!
神通難敵業力果報
法術不敵神通,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