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我再講一次,清淨心不是你修來的

可能很多的菩薩還搞不清楚什麼叫做清淨心,我要講一下。它這個無為,這個清淨心,古德又加了兩個字,叫「自性清淨心」。這個觀念對你臨命終很重要!

諸位!尤其是淨土宗的臨終的正念。很多人都希望臨終有正念,但是怎麼做到,很多人不知道方法。說,欸,我把佛號念好了,我就有清淨心。你如果奢望用佛號去對治你的妄想,你這個觀念基本上就失敗了。

為什麼失敗?你一天打了二十個小時以上的妄想,你念佛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如果你完全要靠事修來保持正念,那表示什麼?表示你要用佛堂兩個小時的佛號,去消滅你在夢中、在覺醒的時候打的二十二個小時的妄想,那這個輸贏很快就知道了。

如果你用事修的話,欸,我用佛號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你就很難有正念了。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它無量劫來就佔據在你的心中,而你這個佛號是到你這幾生才開始念佛的。妄想,你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就是靠這個妄想產生業力、產生煩惱、輪迴生死的,是熟境界。

所以,諸位!你千萬不要以為,你可以靠你那個脆弱的佛號去面對強大的妄想,你千萬不要有這種觀念。那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把你的無價寶珠拿出來,很簡單嘛!你無價寶珠放著不用,卻一定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

諸位,無價寶珠不是你修來的,是在你睡覺的時候佛陀就把它放進去了。就是說,清淨心不是修來的。要是說清淨心是修來的,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有清淨心了。

修來的有一個問題,它會變化。你今天打個佛三、佛七,你的清淨心比較強;臨命終的時候,內憂外患,親屬的哭泣,那你就沒有清淨心了。所以修來的清淨心是不可靠的。但是,如果清淨心是本具的呢?就是你本來就清淨呢?那這個就跟因緣所生法沒有關係了。

不管你臨終的時候起顛倒也好,保持正念也好,它清淨心永遠是清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憶念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妄想,只要你把它回歸到生命的原點,妄想就沒了,它沒有力量了。

所以,諸位!清淨心,我再講一次,清淨心不是你修來的。如果你現在修清淨心,說實在,也來不及了。你要達到臨終正念,你還有幾年可以修清淨心?清淨心是你本來就具足的,你只是以前沒有拿出來用而已。

所以,諸位!為什麼我們見多寶佛,我們必須要讓佛陀把我們拉到虛空去?因為十方諸佛的相見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安住清淨心,在離相清淨中相見。你臨命終的時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相見,難道你心中可以打妄想嗎?不可能!你一定要怎麼樣?雖然有妄想,但是你怎麼樣?不隨妄轉,安住清淨心而不隨妄轉。你說,你沒有調伏妄想。沒關係。關鍵是你不能住在上面,問題在這兒。

如果要把所有妄想都調伏才能夠往生,那全世界沒幾個人可以往生。那就不是帶業往生了,而是消業往生了。妄想不可怕,怕的是你起顛倒了,你臨命終不知道怎麼辦,手忙腳亂了。臨終就怕手忙腳亂,不怕你內心的妄想,它根本不是你對手,你只要能夠找到清淨心妄想就消失掉。你心中有光明,你怎麼怕黑暗呢?

所以這一段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清淨心不是你修來的,是你本來具足的,你以前不知道拿來用而已。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必須在虛空的清淨心當中跟兩尊佛相見,這個就是正念真如。這個真如是你本來具足的,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淨界法師:運用「自性清淨」破除障礙

你在大乘經典當中,只要看到「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這樣大乘的教、理、行、果,都是屬於圓成實所收攝。

這四種清淨,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離垢清淨」是我們的目標;但是「自性清淨」,這件事情是很重要。這個法門你要會去運用它,對你自己破除障礙,有很大的幫助;你要不會用它,你破除障礙會比較吃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個凡夫的階位開始修行,我們已經通身的煩惱罪業、沾惹了很多的塵埃,才開始修行。有些人很快就從塵埃中跳脫出來,有些人這個塵埃他跳不出來,很辛苦,這是因為每一個人跳脫塵埃的善巧方便的運用,有所不同。

你看看大乘經典、歷代祖師的開示,你在對治煩惱的時候,如果你先生起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先讓心不要在外境的妄想中打轉,先把心帶回家,先把一直在在妄想中纏繞的心,帶回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再啟動你的對治法門,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你會發覺妄想比較容易對治。如果你今天在對治妄想煩惱的時候,沒有把心帶回家,就在這個煩惱的外境,在外圍一直跟它作戰,那你就很辛苦了!

我們可以把這種觀念作一個會歸:不管是調伏煩惱、懺悔業障,事懺、理懺的關鍵,就是你是不是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說,煩惱跟罪業是無自性的東西。什麼叫無自性呢?就是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同樣一個煩惱、一個罪業,到某一個人的心中,他覺得對治很困難,這個煩惱在他的心中纏繞,揮之不去;有些人他有煩惱罪業,但是他很快就能夠突破、消滅,這就是你的善巧方便,就是你能夠像《大乘起信論》上說的,經常能夠「正念真如」,經常憶念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修習真如三昧,這樣子的話,你在破除障礙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無量壽經》的批註中,解釋「十念往生」,他說:有些人臨終的時候,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能往生,要超過十念,要多念才能往生。為什麼呢?不在於煩惱的輕重,而在於他是不是生起觀照。有些人念佛,他這妄想起來,他就「跟你拚了!」這個時候,你念佛當然辛苦了,你十念不夠,你要比十念還要多念。

但是有些人在臨終,他今生的煩惱跟罪業現前的時候,他能夠先憶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馬上感到煩惱跟罪業是虛妄相,然後再啟動他的佛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時候,他很快就能夠從障礙當中突破。所以「自性清淨」這個法門你不能忽略,它在破除障礙這個角度,會給你很大的加持,破障。


我們不僅誤解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對自己的內心也知之甚少。

對許多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從來沒有機會安靜下來好好了解自己:此時此刻自己感覺如何呢? 是飽還是餓? 是冷還是熱? 是疲倦還是精力充沛? 是安靜還是躁動? 聽上去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可並非每個人都能立刻答上來。

——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因為它無染無別,無爭無求,無怨無悔,無憂悲苦惱,無妄想執著,無七情六欲,無貪瞋癡慢疑,無邪知邪見及一切不善心等。

是誰污染了自性?又是什麼遮蔽了它?自性無人、無事,無一物可染,說它有,便執「有」,即落入常見;道它無,便執「空」,即落入斷見。它無實無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故言「不可說」。

什麼遮蔽了自性?向外望去,有花花世界七彩繽紛的事物,有令人心動流連忘返的景象,有錯綜複雜名利的道路,有爭奪地位權勢的幌子,有永遠追逐不到的慾望,有無明作祟的迷失…,這所有的現象並非主因,而是自身,不見本性呀!

當不注意它時,好像是有它在運作;當觀照它時,卻又是空無一物。似有非無,是自性難以理解的地方。當什麼時候領悟到,緣起的中道實相,您便能體悟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就在那個當下,此心是覺,覺即是佛,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

星雲大師 

唐高宗儀鳳二年春天,六祖大師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屬入山禮請六祖到城裡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廣開佛法因緣,演說法要。六祖登壇陞座時,聞法的人有韋刺史和他的部屬三十多人,以及當時學術界的領袖、學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向六祖大師禮座,希望聽聞佛法要義。

六祖對大眾說:「善知識!每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用此清淨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成佛。善知識!先且聽我惠能求法、得法的行由與經歷事略:

我的父親原本設籍范陽,後來被降職流放到嶺南,於是作了新州的百姓。我這一生很不幸,父親早逝,遺下年老的母親和我相依為命。後來遷移到南海,每天只靠賣柴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困苦。

有一天,有位顧客買柴,囑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後,我得了錢退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正在讀誦佛經。我一聽那位客人所誦的經文,心裡頓時豁然開悟,於是問那位客人說:『請問您誦念的是甚麼經?』

客人答說:『《金剛經》。』

我再問他:『您從那裡來?如何得以持誦這部經典?』

客人答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那是弘忍大師住持教化的道場,跟隨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餘人。我就是去東禪寺禮拜五祖,而聽受此經的。大師經常勸出家、在家二眾說,只要持誦《金剛經》,自然就能夠見到自心本性,當下就能了悟成佛。』

我聽了客人的這一番話,也想去參拜五祖。由於過去結下的善緣,承蒙一位客人給我十兩銀子,教我備足母親的生活所需,然後就到黃梅縣參拜五祖。我將母親安頓好了以後,不到三十多天,就辭別母親到黃梅禮拜五祖。

———摘自《六祖壇經講話》(香海文化出版)


六祖壇經(十八)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稟五祖大師,聽了《金剛經》而開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何期自性」,何,就是哪裡;期,就是期望,也就是在哪裡找自性呢?「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去澄念,不需要去息妄想,不需要去斷煩惱,一切都是本自清淨!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證一個清淨心,但清淨心若是可得、可證,就不是本具的。

有的人聽了又想:「既然是本來清淨,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這又講不通了啊!」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不是本自清淨,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裡面沒有鋼,想要把鐵煉成鋼,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裡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再怎麼去造作,也造就不出來。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正如鐵裡面雖有鋼性的存在,但還有其他的雜質,只要經過千錘百鍊後,鐵就變成鋼了。這個心雖有無明、煩惱,但是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的一番啟示、一番磨鍊,六根寂然,六根不動了。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柴、買米盡孝,還是同一念心。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也就是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所以頓悟自心,不同於漸修。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一般人會想去「找」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為波浪的當體就是水啊!所以不需離開煩惱,另外去找個清淨心,煩惱的當體就是清淨心,只要現在不起煩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不但清淨,而且還是不生滅。眾生心則有生有滅,例如我們從早上開始,「起床」是一個念頭,動了一下就是生;穿衣服時,起床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不是滅了嗎?穿衣服這念頭不是又生起來了?衣服穿好了,馬上接著又穿襪子、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襪子穿好了又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襪子這個心又滅掉了。鞋子穿好後接著漱口,漱口這個心生起來,穿鞋子的這個心又滅掉了。我們從這當中觀察,每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就是這種生滅的心。所謂「眾生心」,就是念念不停的生滅,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因為從小到老,這念心都是不斷地生滅,等達到一個階段,這一生就結束了。

為什麼心始終都在生滅呢?因為跳脫不出時間、空間、人我、是非,把世界當作一成不變的,並且在這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所以就是生滅心,屬於眾生境界。何謂「眾生」?因為心有眾多的生滅,所以稱為眾生;又因為有眾多的生滅,也就形成眾多的生死。假使未悟本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所修的都是屬於生滅法門。既然是生滅,就不容易得到三昧,不容易得到禪定。

我們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也就是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從生到滅、從滅到生,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這是大的、粗的一種生滅。再深一層探究,這念心的生滅當中又有生滅,大的生滅包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又再包含更微細的生滅。譬如現在想要喝茶,這是一個念頭,剛剛一動喝茶的念頭,這個心就「生」起來了,然後繼續再想喝茶,這個心就在這裡相續不停,這就是「住」。念頭相續不停,始終想著這件事,念頭就一個接一個相續。然後,把茶送到口中,覺得很不錯,還是喝茶的這念心;喝到不想喝了,然後把茶杯放下,又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喝茶是一個念頭,喝了茶以後再去讀經,喝茶的這個心滅掉了,看經的心又生出來了。可是,喝茶、讀經的心是同一個嗎?這當中是大的生滅,但其中又有許多個小的生滅。

什麼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就是「喝茶」是一個「生」,裡面又有:生、住、異、滅四個相在遷流變化。喝茶這個心是「生」;繼續想到一定要喝茶,這是「住」;喝了第一口很不錯,但是喝第二口感覺變了,前一口和第二口的味道不一樣了,這是「異」;喝到不想喝了,把茶杯一放,然後再來看經,喝茶這個心就「滅」掉了。所以,想喝茶這是一個心,這個心的念頭當中,又有生、住、異、滅四個小的念頭。

契悟了這念心,就沒有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了。既然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如此。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契悟了這念心,就不是生滅心了。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方法

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散亂心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

由“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談如何選擇修學淨土的善知識

"喊破喉嚨也枉然"是禪宗對淨土宗的誤解,不是淨土宗的教理

佛陀的話是自相矛盾麼?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