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覺只是感覺,哪裡有個我?

阿姜查尊者

我們經常說我的腳、我的手、我的朋友,一直都有一個我在。但是根據佛法而言,那是沒有認清自我。瞭解這些都不是自我,才是認清自我。你只是看見而不去碰它,就像你看見一條毒蛇,只要不去捉牠,就不會被咬。那仍然是一條蛇,但是牠的毒液卻與你無關。因此佛陀說要認清自我,這種說法不只難以聽聞,並且難以理解。世俗的規範或教導,在佛陀清明的心看來,都是顛倒的;而覺者的教導,在世俗人的心看來,也是難以接受的。

當世人覺得他們是善、惡經驗的主人,而經歷著苦與樂時,他們其實都正受到無常的眷顧。因為一切事物皆不斷在變化,執著它們只會造成更多的苦。事物來來去去,不斷變化,你只能在喜與悲的兩端之間,疲於奔命。不安源自於邪見,它讓你起非份之想。你終究難逃苦樂的輪回,它們也將持續壓迫你。

感覺就只是感覺,樂就只是樂,苦就只是苦,沒有苦樂的人,這就是正見,佛陀希望我們如此思惟。如此思惟一段時間之後,心即可慢慢嘗到法味,看清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所經驗到的樂是怎麼一回事?而苦又是什麼?它們是穩定與恆常的事物嗎?它們有多麼確定?好好檢視這些我們先前經驗過的事物。

我們享受過的快樂--它結束了嗎?我們曾經不快樂嗎?它一直存在嗎?當我們慢慢瞭解現象的本質,不再那麼執著時,心便得以平靜下來,因為我們不再渴望擁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享受生活,並目利用我們所持有的物品--廚具與傢具等,雖然它們並非真正屬於我們所有。我們使用它們,但是清楚覺知它們並非屬於我們所有。我們可以輕鬆自在地使用它們,而毋須受制於它們。

我們在深廣與超越的知識基礎上使用它們,如果我們不能站在這些事物之上,就會被它們壓在下面,以渴愛的心背負起它們,聲稱:「這是我的。」自甘受役於它們。這樣的邪見只會把我們引向痛苦,因為事物永遠不可能如我們所願。


當心碰到外塵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阿姜查尊者

當你發現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時你會想要出離,心會變得無動於衷並會尋求出離之道。出離心是來自於發現事物的本質,如實知道事物和愛恨的本質,無動於衷,指我們不再執著,從執著中出離,以平靜的心觀察,可以去除執著,這種平靜是修行所致。

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禪修的要點,他們認為行禪、坐禪和聽佛法的開示就是修行,這些只是外在形式。當心碰到外塵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這是修行之所在,此時,有感官的接觸當人們說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時,我們會生氣;如果他們說我們喜歡的事,我們就高興,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們如何修行呢?

如果我們只是跑來跑去,想追逐快樂,遠離痛苦,如果這樣修行,即使到了老死,我們仍然無法瞭解法,這是沒有用的。當苦樂生起時,我們如何用佛法來解脫痛苦煩惱?這是修行的要點。

通常人們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們會不開心,例如,有人會說:「不要打擾我,不要打擾我!為什麼責備我?」這是自我封閉的人。這正是修行之所在:當人們批評我們時我們應該反省他們說的是實話嗎?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和想想他們說的內容,或許言之有理或許我們有該責備的地方,他們可能是對的,通常我們會立刻的生氣。如果有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該努力改正、改進,這是聰明人修行的方式。

混亂的地方才正是讓我們平靜下來的地方,當我們以智慧觀察混亂的外境時,心會平靜下來。有些人不能接受批評,他們自大、傲慢,他們會替自己辯護,如果你是一位教師,有時你的學生或許會告訴你不知道的事,因為你是老師,你聽不下去,這不是正確的心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非常聰慧。有一次,當佛陀在說法時,佛陀問這位弟子:「舍利弗,你相信這個嗎?」舍利弗尊者回答說:「我還沒有完全相信。」佛陀贊許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你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輕信,在相信或不相信。」

之前,他會敞開心懷去傾聽,然後仔細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佛陀為為人師者做了很好的典範,舍利弗的話是真的,他只說他的真實感受。有些人認為,說你不相信老師說的話好像是,在質疑老師的權威,他們會害怕,不敢這樣說,他們會贊同老師的說法,這是世人的行為模式,然而佛陀不會生氣。

佛陀說:「你無須為那些不是錯誤的事或惡事感到羞恥。如果你不相信,就說:你不相信,這是對的。」在這裡,佛陀的行為是為人師表的典範。

有時,你甚至可以從小孩子身上學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權威。

無論是站是坐或是在不同的地方走動,你總是可以觀察周遭的事物,我們以自然的方式,以色、聲、香、味等感受或想法來接觸所有事物,聰慧的人會去思考。真正修行時,我們不再關心任何外境。


達賴喇嘛:有我論還是無我論?

摘自:2019年11月23日達賴喇嘛尊者在馬哈拉施特拉邦 、奧蘭賈巴德縣的 Lokuttara國際比丘培訓中心

我們稱「思維分析的觀修」為「毘婆舍那」,即「奢摩他、毘婆舍那」的後者。「奢摩他」只是訓練我們內心專注力的提升,非佛圈裡也常見到這種修行;毘婆舍那的分析觀,通常也會出現在佛教與非佛教的領域裡。如果某毘婆舍那的分析觀,是建立在無我論或緣空奢摩他的基礎上,將會變得很與眾不同,迥異於其他的古印度傳統。

有我論還是無我論?這是哲學的差異。有我論是:身心之外有個獨立的我。但這種觀點無法直接對治無明,所以佛陀詮釋了無我的理論。

當深入無我或空性為何時,那爛陀的法脈中,存在著唯識派和中觀派對此的不同觀點,而且唯識和中觀兩派的觀點與當今的量子物理之論述極其相似,即外在事物的表相不同於真相,表相與真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無知都是源於表相,而對治無明的解藥是深入真相,進而得知表相和真相的不同,以及表相與真相之間確實有著巨大的差異;量子物理的論述有助理解其差異。

量子力學直到今天只提及物理現象,尚未對「觀察者」進行更深層的研究,而佛教哲學則對「觀察者」做了極其廣泛的研究,即「觀察者」本身也不同表相般存在。例如,當我在說話時,這位佛教僧侶的我到底在哪裡?你們看到的是我的身體,聽到的是我的聲音,但「我」在哪裡?不可得啊!看到的是身體,身體不是我,聽到的是聲音,聲音不是我,接受到的是我的思想,但思想不是我。除了我的身體、聲音,以及思想之外,獨立之我又在哪裡?


淨空老和尚開示: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詳

【無我之理(這是道理,無我的道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 最精最詳。當多讀多誦大乘經論,深觀圓觀,而得深解圓解。】

無我的道理,法相的經論講得最精細、最透徹,因為它從事上講,大家好懂。性宗的經論從理上講,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從事上講,佛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什麼生滅?業因果報的生滅,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彈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業因果報的生滅。

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就是業因果報生滅的連續相,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這是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相宗從事上講,好懂!如果你能夠聽明白,想想這個道理,才曉得真的無我。不但我無,法也無,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相續的現象,就這麼回事情。

哪有我?沒我!沒我,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從根本放下,徹底放下。「我」都捨掉了,哪來的我所?五欲六塵是我所,統統放下了,我都沒有了,還有誰去貪戀這些五欲六塵?徹底放下。

所以這個事情,確確實實世間所有一切典籍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的,唯有佛法說得詳細、說得明白。為什麼?因為這個現相是佛與大菩薩親眼所見的。世間人為什麼見不到?沒有這麼深的定功;也就是說,我們不說定功,說定功大家聽了又迷惑,他的心沒有那麼細,這個好懂。世間人粗心,佛菩薩的心很細,細到極處了,那個極微細的他看到了。一剎那九百生滅的這種現象,要不是極細的心,怎麼看得出來?看出來了。

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這個銀幕,銀幕確確實實是一張一張影片在那裡放;我們粗心的人沒看出來,看到好像都是真的事情,在那裡活動;如果是眼光敏銳的人他來看,一張一張的,像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在那裡換。細心的人看得出來,粗心的人看不出來。

六道眾生粗心,四聖法界雖然心比較細,還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細了,他們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出來了,所以那個我徹底放下,不再執著了。像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議我們,要多讀大乘經論,然後你的觀念、你的想法就會改變了。觀是觀念,你的觀察就深了,你的觀就圓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圓,就深了。這樣子,而得深解圓解,不但對於佛法,對於世間法你也是深解圓解。所以佛法通,世間法一切都通。

這裡舉幾部經典,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地藏經》、《淨土五經》,皆應多讀。《華嚴》、《法華》,這是大經,分量太大了。若不能盡讀,或讀一種。若不能全讀,或讀數品。像《華嚴經》不能全讀,讀其中幾品也可以,甚至於讀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選擇《普賢菩薩行願品》,讀一品都好。

這是舉出幾部大乘經,做一個例子。但是一定要多讀,不多讀不能夠培養一個習氣;換句話說,我們舊的習氣它沒有力量抗衡,事臨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敵不過業力,一定要多讀。所以說一部經念個一萬遍、兩萬遍,並不算很多。只可以說有兩萬遍,功夫才得力,沒有這麼多的遍數,你拿什麼來抗衡你的習氣!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都是妄想?那是習氣。我們佛法的力量不夠,敵不過習氣,還是輪迴心,還是造輪迴業,這就不得了。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54集1995/5


淨空法師:人的細胞七年全部換新了,老的一個都沒有了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88集  2013年10月23日講於香港

人的細胞七年全部換新了,老的一個都沒有了

萬法雖有現象,它是生滅法,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今天不要說別的,說我們身體,“身體不可得”,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話不是假的,是真的,科學報告。

我們這個身體是怎麼回事情?科學家告訴我們,是細胞組成的。各式各種不同的細胞,有些細胞組成我們皮膚,有些細胞組成我們骨骼,有些細胞組成我們的五髒六腑、汗毛、頭發,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這個全身大概有多少個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概有六十兆。單位是“兆”,有六十兆個細胞,我們的身體。可是每一天二十四小時新陳代謝,老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出生代替了,有多少?七千億。每一天就是新的細胞換老的,老的排出去了,從便糞裡面排出去、從流汗裡面排出去,新陳代謝。

那什麼是“我”?每一天要換七千億個,七千億個老的死了,新的活了。那麼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不可得,“我”剎那剎那在新陳代謝,哪裡是“我”!佛法裡面講七年是一個周期,七年,我們老的細胞一個都沒有了,全部換新了。七年是個周期,七十年新陳代謝周期十次。

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有相的東西不可得,有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的統統不可得,“萬法皆空”。

真正明白了,像我們今天的時候,從經典上古聖先賢教誨,科學家的報告,我們了解這些狀況,我們是解悟,沒有證悟。阿羅漢是證悟,別說阿羅漢了,比阿羅漢更低的,初果須陀洹他就證悟。

證悟跟解悟不一樣,證悟有受用,解悟不得受用。我們是解悟,證悟得受用。他放下了,真放下了,不受它干擾了,不受他影響了,這就是證悟人的受用,慢慢慢慢逐漸逐漸他就見性了。你像初果須陀洹他放下了,他知道事實真相,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身見”破了,“邊見”破了。“邊見”,不執著兩邊,也就是沒有對立了。不執著成見,自以為是這個念頭他沒有了,他得兩種受用,恢復本能,“天眼”,“天耳”。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他能看得見;我們聽不到的聲音,他能聽到,他得受用。我們科學家發現這些事實真相,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是解悟,他沒有天眼,他沒有天耳。

比初果再高一級,二果,二果不但有天眼、天耳,有他心、宿命,這兩種神通現前。他心,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宿命,知道我過去世,我的前生,再前生統統知道。

到三果可就了不起了,三果有變化,神通變化。三果聖人阿那含,到遠方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想到哪裡他就到了哪裡,飛行自在,實際上他不是飛行,他是變化。用簡單的來描繪他,他能把身體完全變成一道光,光的速度非常快,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把那個光又變成人,叫化作一道光,他走了,立刻就到達,真的。光繞地球一秒鐘繞七次,所以在地球上任何一點,他立刻就到達。

四果阿羅漢,六道輪回不見了,永遠脫離六道了。六道的人要念他,想他,求他幫助,他會現身,你跟他有緣,他會現身,這些是真的,真有用處。

往生極樂的、墮地獄的、生天的人沒有中陰

“雖知性空,而願淨土。”

所以那些“雖知性空”,這證果的人,成就的人,而願淨土,他還發願度眾生,“四弘誓願”沒忘掉,“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要度?他跟自己是一體,同一個自性,像我們身體,六十兆的細胞同一個身體。都是六十兆的細胞壽命長短不一樣,有一些壽命很短,幾十個小時,它就滅了;有些三四個月,有些三四年;最長的,腦神經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它的壽命大概是一百五十年。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經上所講的,人死了,八個小時不要動他,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為什麼?腦神經細胞它沒死,它要離開了,人才算是真正死掉。一般人斷氣,呼吸停止之後,最好是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再去動他,比較安全,他真走了。往生的人快,往生的人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裡一斷氣,他就走了,他沒有中陰;還有個,墮地獄的沒有中陰,他一斷氣,立刻到地獄,叫無間地獄;人生天,天人福報大,人生天的時候,也是一斷氣就生天了,沒有中陰。所以願生淨土,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念念我們都願生淨土。

“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

這是大乘,心地干淨。“著”什麼?有念就著了。根本沒有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這什麼境界?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一相”,這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我們希望自己證得“平等一相”。我們修行修什麼?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修行重要之處。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無”,“有”、“無”都不執著;中道也不執著;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話說得容易,誰做到?自古以來最明顯做到的,惠能大師。惠能之前沒看到,惠能之後也沒有看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今天唯一能走得通的、能得到結果的,只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也就是淨土法門,也就是這一部經典,不能離開這部經典。

下面引《金剛經》說:

“《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說得籠統,細說,下面還少了一個字。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得成阿羅漢。如果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修一切法,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可以翻成中國字。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因為這一句話就是成佛,就是佛法修學最終的目的。“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是正,後面“菩提”是覺,所以統統翻成中國字,“無上正等正覺”。可以翻,而不翻,這尊重,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佛法求什麼?就求這個。

“是故十方正士,深達法空,專求淨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

來到這裡參學的,禮供聽法的。來這參學的,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法身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不是明心見性的,他們到不了極樂世界。我們見不到阿彌陀佛,他們這些人“深達法空”,明心見性,深深通達一切法皆空,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個個都是這種境界。

智慧是不著相的;迷就是心裡有了,就著相了

“專求淨土”,他要不專求淨土,他就不來見阿彌陀佛了,他就不會到極樂世界來。他們對於阿彌陀佛非常佩服、非常敬仰、非常羨慕,想學阿彌陀佛,所以到極樂世界來參學,這就是“專求淨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所以阿彌陀佛給他授記,你們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剎土。換一句話說,你們將來成佛,一定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佛身。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智無所著,而能大悲熏心,發願淨土’。”

記住,智慧是不著相的。如果有所著,那不叫“智”。那叫什麼?那叫“業”。造業,“著”就是造業,“不著”就是智,這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學智慧從哪裡學?從不著相學。不著相,簡單說一句,不要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就叫不著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上街逛市場,看到那個東西心裡想要,著相了。心裡有了,就著相了。如何練到不著相?所以逛街可以修定,練功夫。練的什麼?樣樣都不放在心上,樣樣都不執著。高等的禅定是在這個地方學;盤腿面壁是小定,那不管用的,他要一做的時候他會動心。只有像在那種熱鬧場合當中,去逛街的時候如如不動,那真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他修定,他是在市廛,就是最熱鬧的街道,他看不著相。聽,不著相;接觸,統統不著相,而且不起心、不動念,真修行。

“智無所著,而能大悲熏心。”

為什麼?看到眾生著相。眾生著相,就是搞輪回;不著相,輪回就沒有了。阿羅漢不著相,輪回不見了。我們看到阿羅漢在世間,那是他回來度眾生的,他對於一切相決定不執著,他要執著,他就墮落了、他退轉了。阿羅漢不退轉,所以大悲熏心,他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就憐憫一切做錯事情的眾生,著相的眾生,所以“發願淨土”,

“一法句”就是極樂世界依、正二十九種莊嚴

“雖淨佛土,而常寂靜。是則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而二十九種。”

這句話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為什麼?為幫助這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讓他們早一天開悟,早一天成佛,是為這個。阿彌陀佛自己住哪裡?給諸位說,自己住常寂光,從來沒有動過,所以“而常寂靜”。

住常寂光,“是則即一法句”,這個“一法句”,《往生論》上說的,“一法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贊歎常寂光淨土。“而二十九種”

“(《往生論》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疏說精妙。”

《會疏》說得太好了。這二十九種我們在前面學過,天親菩薩造《往生論》。《往生論》實際上,就是天親菩薩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報告,他是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極樂世界怎麼好?他的報告給我們作證。“淨土三經一論”,“三經”是佛勸導我們專修淨土,求生極樂世界。天親菩薩往生了,他接受了,他往生了,他以菩薩身份應化在我們世間,將他修學經過、在極樂世界所看到的一,向我們匯報,這是淨宗重要的典籍,“三經一論”。

“一論”就是《往生論》,這裡面說二十九種莊嚴,分為“依報”、“正報”。“依報”是環境,極樂世界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學習的環境,總共說了十七種;“正報”說了十二種。“正報”裡面分佛跟菩薩,佛是我們老師,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了八種;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說了四種,總共二十九種莊嚴。這二十九種莊嚴,它叫做“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這底下說:

“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一法界正是一法句。

“一法句”是圓滿句,是最後句,先後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圓滿句。

……

無論誰說的與佛經不一樣,不能依;一定“依法不依人”

佛滅度之前,阿難尊者為我們啟請:佛在世,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有了困難,有了疑惑,向佛請教,佛會告訴我們;佛要滅度了,不在世了,以後我們有問題怎麼辦?佛給我們說了“四依法”,說了四句。

第一句就說,“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記住:“法”是什麼?佛所說的經典,你依照經典等於依佛一樣。人說法,如果說的法跟經不一樣,決定不能依;他說的法這經上都有,都有這個意思,可以相信。老師?老師也不行。

我年輕,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經典裡面深奧的東西我不懂,聽老師講,我覺得老師講的跟它不一樣,我懷疑。老師所講的有沒有經典做依據?沒有經典做依據,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師說有,查出來給我們看,這是正確的。如果經典上沒有的話,我們就不能相信。要記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語言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沒關系,意思沒有說錯,這就對了。要依義,不要依語。特別給我們現代人,看佛經的翻譯本,你看一部經,兩個人翻的兩個就不一樣,我到底依哪個?那佛說的好:意思對了就行;意思要不對,那個不可以。語言文字沒關系,說得好!“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什麼?“了義”跟“不了義”標准沒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聽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對我就是“了義”;我還沒搞清楚,我還有懷疑,我不敢這樣去做,這對我來講,“不了義”。所以這一句話是活動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環境,不要學得太高了,太深了,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個好。

“了義”究竟的是什麼?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經裡頭,這一部經對我合適,我學這部經我能往生,我學《華嚴》,我得不到華嚴三昧;我學《法華》,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個經的好的,大經,對我來講“不了義”,這個對我來講“了義”。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發願,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號,這叫“了義”。

最後一句叫“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後的決斷要用智慧,決不被感情障礙了,這個很重要!要依真實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師勸你,好朋友勸你。我在早年,忏雲法師勸我修淨土、李老師勸我學淨土,我都沒聽,那個時候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慧,對淨土是什麼?不認識。我對淨土的認識我給諸位說過,講《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那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兩位菩薩: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在《華嚴經》裡找,找到末後找到了,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淨土,在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寒毛直豎,這樣的菩薩還從極樂世界來的,所以就非常認真仔細把《華嚴經》重新再看,看出來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過兩遍,囫囵吞棗,都沒把意思看出來。這下細看才曉得,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佛法跟中國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後。善財第一個訪問的,那叫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我們沒看出來。再細看,看明白了,一頭一尾,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第一參是文殊菩薩推薦的,叫他去參訪。文殊大智,抉擇法門,決定選擇這個法門,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門。

般舟三昧沒有把握修成,困了一倒下,般舟三昧就破了

我聽說國內有修般舟三昧的。一定要知道,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以上修的,不是我們修的。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了,不是凡人。

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間斷,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九十天不是九個小時,你能受得了嗎?你受不了,要修那個法門,那個法門是好,太高了!不是你修的。

所以有同修來問我,他想修般舟三昧。我說你可以,我做不到。我對你尊敬,沒有話說,我不敢!我說學鍋漏匠。谛閒老法師教他的徒弟鍋漏匠,我學他;他,我學得到。谛閒老和尚教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念這念這一句求生極樂世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不分晝夜。這個我可以做到,一點壓力都沒有。累了?累了就躺倒睡一下,休息好就趕緊接著念。這個做得到。這法門要介紹給末法九千年眾生,為什麼?沒有壓力。功夫決定不間斷,什麼時候都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要是有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穿著海清,休息的時候不要脫衣服,躺在那裡休息一會兒,醒過來趕緊去念佛。這個我有把握修成,般舟三昧沒有把握。如果困了一倒下,把般舟三昧就破了,還不如鍋漏匠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能躐等,不能好高骛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肯定失敗!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是來翻轉生命的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

看看你現在的知見,是否有問題?

懷疑自己往生不定,不是謙虛而是驕慢!

及時修行,不要再等了!

奇!眾多三千多年的山神現身向常慧法師學念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