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軍人衛國殺敵是否有罪過?保家衛國是修無畏布施!

居士問:「有一位居士學佛非常虔誠,但是自己是一位軍人,每天從事的工作是研究作戰方案,製造武器,為此很困擾,請開示。」   

答:從事於這個行業沒有過失,為什麼?你這個行業、你這個工作是保衛國家的,保衛人民生命財產;這在布施裡面講,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這個沒有過失。在世間法裡面,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一定有保衛的人。在新加坡,國家雖然小,也要有軍備;你沒有軍備,別人侵犯你怎麼辦?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佛門裡面護法神都是現將軍相,他們都是軍人,手上都拿著武器。保護這個國家,保護這個族群,換句話說,我們決不能無緣無故發動戰爭侵略別人,這個就對了。保衛的戰爭,抵抗侵略的戰爭,這在伊斯蘭經典裡面,在《古蘭經》裡稱為「聖戰」,諸佛菩薩也都同意,也不會反對,這時候殺生,這有開緣,這是開戒,這不叫破戒。   

軍人受了菩薩戒、受了五戒,如果你為保衛國家,敵人侵犯,你看到敵人,你殺不殺他?這時候你想:「我受了不殺生戒,我殺了他我就犯了戒」,敵人攻破我們,我們這個城市、國家多少人民家破人亡,你沒有盡到保護的責任,你這個罪就嚴重了。所以,必須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你這個工作就是要抵抗敵人。佛法通情達理,不是不講道理的,你這個行業保衛國家、國土,這些工作都是應當要做的,所以這個沒有罪過,菩薩現將軍身修無畏布施。


軍人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問:我是軍人,將來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知義法師答:佛教戒殺,對一般在家人來說,是戒妄殺。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在戰場所射殺傷亡之人畜,是為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尋仇報復,謀財害命,所以沒有罪。

好比醫生,為了保護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診斷沒有錯誤,就是因手術而導致死亡,也不犯罪。軍人在戰場上的行為,和醫生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故說不犯。話雖如此,但希望能做到無枉無縱才好。因為在戰場出現的敵人,也有脅從的,不見得全是壞人,對於俘虜的處理,必須謹慎,在可能範圍,予以適當的教化,使其改過自新,而化敵為友。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好自為之。

從前梁襄王問孟子:'怎樣能使國家安定?'孟子說:'定於一。'又問:'誰能統一?'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能統一。'由此可見殺人並不是謀求統一的好辦法。我們要戰勝敵人,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後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養生送死無遺憾!'國家自然富強了,'焉用殺!'


問:弟子是一位軍人和佛教居士的雙重身分,請問應怎樣做到旣能保家護國又不造殺業?

憶棲法師答:你好好的學大乘,大乘教裏面會教給你,確實能做到。尤其你看現在《華嚴經》上我們講的“無方大用”,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佛菩薩示現將軍身的很多,你看佛教的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就是示現的將軍身;佛家的護法四大天王,也是菩薩,也示現的將軍身,菩薩示現的。你把這裏面的道理透徹了,你就曉得殺人也不是罪過,殺人是救人,兩麵都救了。你想害人,護法神把你殺了,救了那個人,同時也救了你,為什麼?因為你殺人,你將來墮地獄。你想殺他,沒有殺成,未遂罪,菩薩把你殺掉,你不墮地獄,你看從地獄裏把你救上來。那個人也救了,把你也救了,雙方都救了,這個道理很深。菩薩有智慧,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一片慈悲。


無論何因,殺人都要受報,那些保家衛國的戰士,是否要受果報?

如本法師答:造善得善報,造惡得惡報,是不變的因果律,造因有共業之因與不共業之因,我們尚未解脫三界,亦然要受三界的共業所驅使,身不由己,無奈又能奈何呢!保家衛國的戰士亦不能例外,雖然國家說是為你負擔其罪,但你不要忘記國家有國家的共業,你是共業中的不共業,罪亦難免,因緣成熟,必招果報,因果是沒有特權的,因果是沒有赦免的。

自古至今,中外國家,歷史上敗家亡國的史實,不是活生生的一面鏡子嗎?此國與彼國鬥爭殺戮,慘不忍覩,血流徧滿大地,屍體橫徧山野,難道這些不是因果循環所致嗎?難道會無風起浪嗎?難道世間會有無因而有後果嗎?難道世間被殺者都是無辜的嗎?是倒楣的嗎?要明白呀!個人有個人的因果,社會有社會的團體因果,國家有國家的共業因果啊!世界有世界的大洪流因果呀!

總而言之,保家衛國之戰士亦不免受因果製裁,果報亦無能享有特權,因而逃之夭夭!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問:佛勸戒殺,身為軍人,保國衛土,殺敵除賊,乃是天職,如此是否有罪?深恐因信佛有虧職責,愧對國家。乞開示!(藍步季)

答:事有原則,亦有例外,法有禁止,更有勸令,豈可只知一面。佛法之中,戒有止殺,是其原則,此屬於禁。若見眾生受危,即當施與「無畏」,救其危難,若見惡魔害眾,更當施以「降伏」,制其殘暴,此是例外,均屬勸令。軍人之職,在佛法中,屬於後二項,焉得有虧職責。若在戰陣,已獲勝利,再濫殺無辜,及殺俘殺降,則所不許。譬如醫施手術,割其病毒,乃是仁心,若濫損無病之肢體,即負罪責矣。

**************************

問:戰禍殺機,空前浩劫。正方興未艾,晚身為軍人,以為教化只能度上智初覺者,而欲急救目前之浩劫,不得不以殺止殺,雖屬治標,然所謂暴不鋤去,則良不得安,不知與佛旨有違否?(蔣南海)

答:身為軍人,職要護國佑民,禦侮止暴,等同降魔,亦是對眾生施以無畏,但以消滅對方戰鬥力為主,不宜濫殺。


軍人殺敵不犯菩薩戒,屬大乘菩薩行嗎?

太虛大師全集·答問

問:本人在軍界不能戒殺,佛戒殺,軍主殺,其手段適相反,故佛學不談戰備,似不利於當前之國難;軍人輕視佛法,亦影響於未來之淨土。兩均有弊,如何迺宜?

答:戒殺迺人天乘、二乘之理。如受戒殺之戒,便不能為軍人。以普通凡夫人或小乘人,守不守戒,對事相而言,故在人天戒與二乘戒,則不可為軍人。惟菩薩戒則不同,前二者自個人言,若僅受三皈而未受戒者,則無妨礙。至於菩薩戒,則以大眾為前提,菩薩無我,以眾生為我,負一國責任之軍人,當以全國國民為本位,為盡保衛國民之責任而殺敵無犯。反之、若任人侵淩而不衛民,反為殺生,故視其目的而定其應殺與否。菩薩乘之殺敵,迺為大多數人之生而去其害,從救大多數人之大悲心起,故不礙於戒殺,而反是實行菩薩行。若以侵略心殺之,則失菩薩心。若達空性,則無物無眾生,更無軍人,一切無相,而無殺不殺可言。若自因果和合言,則一切俱有差別而無量。然能以慈悲為本而方便行殺,仍為大乘行也。(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八九期合刊)(《答吳覺僧問》)


職業殺生者,亦可學佛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旣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卽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板,清早從外面迴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裏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卽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知義法師《初機學佛決疑》)

注:暫不能改行者,也要脩慈悲心,念佛功德迴向所殺之眾生,助其解脫,化解部分怨業。

**************************

從事殺生業者,是否可歸依佛門?

有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往往為了維持家庭的生活,逼不得已而為,甚至環境所逼迫,無奈的從事殺生工作,這就是業力感召,要脫身實在不容易,欲拔不能,如此一來,應該如何呢?這位仁者啊!學佛就是要學覺悟,覺悟後就應該想辦法逐漸改善的工作,不然的話,越陷越深,廣行殺業,果報是不可思義的,希望您能振作起理智,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懷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悲願,若能如此而為,十方諸佛讚歎,諸菩薩護持,天龍八部拱手,曆代高僧大德嘉許。

從事殺生業也可以歸依三寶,因而來學佛,歸依三寶後,心地會逐漸理念化,畢竟,佛法可令人覺悟,對是非善惡能分辨,對人生觀與宇宙觀更能深入體會,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能淨化,因緣成熟的話,自然會捨棄殺生的行業,是故,從事殺生業者照常可歸依佛門。(如本法師《佛學問答》)

**************************

問:殺生是最不好的,可是我現在的工作是每天切肉,不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減輕罪過?

答:你在切肉的時候,一刀一聲阿彌陀佛,切完之後念往生咒,念往生咒囑咐它求生淨土,不再受這個惡報,這樣就好。(憶棲法師)


佛教與軍事

戰爭通常會導致經濟困頓、人民傷亡、文化破壞等不良後果,為多數人所厭惡,但是數千年來,不論中外,大大小小的戰爭卻不曾停歇。

和平既然為人類所愛好,為什麼世界各地仍有大大小小的衝突、戰爭呢?《中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更相說惡,況復他人?以欲為本故,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爭,更相憎故,以種種器杖展轉相害。」人類有歷史以來,就不斷地有各種紛爭。從上古時代的人,使用打獵的武器來對付敵人,就可以知道人類往往因為佔有欲而產生戰爭等暴力行為。佔有欲的根源就是「我」,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愛染,因「我」而紛爭。「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寧。因此,唯有消除熾盛的煩惱大敵,重視內心的淨化,才能遠離戰爭的夢魘,達到真正永久的和平。

世間的軍事

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暴力的驅動者是人的自私與執著。因此,戰爭是一種迫使敵人屈服於我們意志的武力行動,為了將我們的意志加諸於敵人身上,以獲得本身的利益,不惜一切的運用種種軍事戰略、計謀來破壞敵方,解除敵人的戰備武裝,甚至攻心為上,擊潰敵人的心防。戰爭的武器由最原始以手投擲石塊,到發明銳利的弓劍,演變成火藥槍砲,進而發展到飛彈火箭,時至今日,則有軍艦、坦克、飛機、毒氣彈、細菌彈、原子彈、中子彈、核子彈等。一九四五年,一顆原子彈摧毀日本廣島,開啟了軍事力量毀滅文明的可能。

作戰的方式更是不斷的在改變,從過去小部落的爭執作戰,戰士們一哄而上的雜亂無章,到後來軍隊講究戰略方法,使用不同的隊形和陣戰,以應付戰場上的各種情況。漸漸地,戰事範圍更從小國擴展到大國,由局部擴展到全面,乃至爆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後,衝突仍在全球各處發生,除了出現在中國、印度、韓國、阿爾及利亞、越南、前葡屬非洲以及前南羅得西亞等處的戰爭以外,一九四五年以來,造成巨大傷亡的持久內戰或革命、暴亂、屠殺等,在數十個國家中不斷地發生。

戰爭使得各國地位互有升降,它與和平一樣,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歷程。戰爭雖然殘酷,不但造成亡命傷身、妻離子散的悲劇,而且還摧毀了各項文化建設,但是在另一方面,戰爭伸張正義,推翻暴政,無形中卻也促進了人類的文明,兩相比較,很難算清功過。重要的是人間需要和平,就算戰爭,我們應正視破壞之後如何建設的問題。

過去印度的阿育王,南征北討,所戰皆捷。雖然四方順服,稱臣朝貢,但是所到之處,百姓的目光皆充滿了仇恨。後來他篤信佛法,政風丕變,改以仁道化民,果然德風遠播,廣為人民所愛戴尊崇。可見以武力服眾,不如以道德贏得民心--唯有「法勝」才是真勝!

佛教對軍事的看法

一個國家要強盛,國防力量不容忽視,尤其當國家有難,面臨外來的侵略,有時戰爭是避免不了的。身為佛教徒,如何面對戰場上的敵人?國家有難,佛教徒能於軍事上貢獻什麼呢?

有人認為佛教徒是消極避世的,對於國家無法善盡保衛的責任,尤其是上前線殺敵,似乎與佛教的戒律相違背。事實上,佛教是承認為真理而戰鬥的軍事,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犯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就必須運用佛法的權巧智慧來化解血腥的戰爭。一個推行仁政的領袖,為了人民能和樂生存,則國家須有健全的軍隊來保衛國家人民生命財產,伸張正義。所以,佛教徒不為瞋恨而殺人,為盡忠報國,救生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所謂「捨身取義」的聖賢行為。如經典中記載:有一個軍人在出征前去向佛陀辭行,佛陀說:「汝等之身,受王俸祿,所作當然,佳善!」

又有一個耆那教的軍人,奉命戍守疆場,保衛國土,曾請示佛陀:「佛教以平等無私的慈悲心對待一切受難者,不知佛陀是否准許懲罰犯罪者?為保衛國家而戰鬥可以嗎?對於惡人的陷害、無理侵犯都應該逆來順受嗎?」

佛陀回答:「佛陀雖然教人要無害於一切眾生,但是作惡的還是要懲罰,行善的仍然要表揚,這個教誡並無矛盾。因為懲罰的是他所犯的罪,判罪是他做惡的結果,所以犯罪受罰,心中不該懷著怨恨,反而應該了解這是本身的惡行所應當付出的代價,應該心甘情願的接受才是。如果能有這樣的認識,心靈就能得到淨化。我告誡世人,凡是殘害同胞而戰是可悲的,但沒有說為正義而戰,為保衛和平而戰者要被譴責。一個人如果為了一己之私而爭鬥,那麼即使戰勝,甚至獲得財富、名位,最終還是不能獲得好的果報;如果為了正義,為了真理而戰,即使戰敗,雖敗猶榮,而且可以獲得無量福報。」

日本有一位知名的長勝將軍,大半生的歲月都馳騁在沙場上,帶兵領將,百戰百勝。當他年老退休的時候,許多名人去訪問他,請他發表談話,這位所向無敵的將軍很感慨的說道:「雖然戰勝了無數敵人,但不足以稱為英雄,要能打敗自己心中的一切貪瞋欲望,才是真正的英雄。」

佛教常說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貪瞋癡等八萬四千煩惱魔軍。如《大智度論》說:「修行人有欲、憂愁、愛、睡眠、怖畏、疑、三毒、虛妄之名聞利養、自高慢大等十種煩惱魔軍。」《四十二章經》形容出家修行如披盔甲上戰場,與百萬煩惱魔軍作戰,有的心意怯弱,有的半途而逃,更有格鬥沙場而戰死,或戰勝凱旋而歸的。在戰地上是有形的敵人,而修行是對抗我們心中的萬千邪魔,這些貪欲、嫉妒、瞋恨、懈怠等種種無明煩惱的邪魔比真正的敵人還要可怕。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金剛座上戰勝了百萬魔軍,成就無上道果。所以,學佛出家就像當兵,與煩惱的大敵(我執、自私、貪、瞋、癡、慢……)作戰。人很孤單,與這麼多軍團作戰,必須有善知識來援助,佛學本身就是軍事學。軍事是有形,看得到的;煩惱是無形的,潛伏在人的心中。

僧團與軍隊一樣,要早起、早課、訓練。軍隊有放假節日的時候,僧團則二六時中激勵不休,比軍隊更嚴格。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來降服煩惱的魔軍,有了正確的方法,好比作戰有了兵法戰術,要擊潰敵人也就容易了。因此,修學佛道應當要:

1.以正見為盔甲:戰場上的盔甲可以抵禦強敵,保衛自身,而正見就是我們心中的盔甲,可以抵禦外境的誘惑,有正見才能擊退心中不正的念頭,正見的盔甲使我們遠離煩惱的毒害。

2.以智慧為刀箭:文殊師利菩薩手持智慧寶劍,以智慧砍伐煩惱強魔。《佛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又說:「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

3.以精進為力量:在戰場上要有勇猛力,才能衝鋒陷陣,克服困難,不生畏退。《瑜伽師地論》說:「勇士上陣,先擐甲冑,於他劍戟戈矛、一切苦難,無有畏懼,然後乃能勇悍直前,殺敵致果,無退屈故。」

4.以慈悲為戰術: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往往為了一點小事而發生衝突、爭執,互相仇恨,乃至動刀槍殺傷對方,以洩心中的憤恨。瞋恨會使人失去理智,不擇手段的毀滅一切。所以,以瞋不能止瞋,唯有佛法中的「慈悲」才能化解瞋恚,才能使國泰民安,平下太平。例如長生童子就是以慈悲感動與其有不共戴天殺父之仇的加赦王,而收復國土。

5.以六度為大軍:統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大軍,可以征服煩惱大敵,自生死迷界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

6.以真如為主帥:宋朝妙普禪師有一首詩偈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學道如同衛兵防守城池一樣,不分晝夜地警戒,時時刻刻防範敵人的侵犯,六個盜賊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一個把持不住,就和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裏應外合,擾亂我們的身心。因此,我們要喚醒自己的主人翁「真如佛性」,來保護自己的城池,也就是要增強內心的力量,讓眼耳鼻舌身聽從內心(將軍主帥)的指示,當看則看,當聽則聽,當說則說,當行則行。將一切動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觀生活。能戰勝自己的心,就能戰勝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在戰場上過日子,但不是拿刀、拿槍、拿棍跟別人作戰,而是自己跟自己心中的矛與盾作戰,所以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經過千生萬死的「死」了以後,才能再生,且要天天死,天天生。

禪宗常教誡弟子「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一個人要「重生」,必須要大死一番。要讓什麼「死」了?思想上或精神上,最嚴重最有害的要先死,如:情緒化死了、比較計較死了、人我是非死了、惡口兩舌死了、妄念妄想死了、不威儀死了、邪見死了、欲望死了、貪瞋癡死了、我慢愚癡死了、煩惱死了、懶惰死了、懈怠死了、習氣死了。

錯誤的觀念要死一萬個,不好的惰性「死」得越多,才可以「生」得很好。因此,在人生的戰場上要能在槍林彈雨中千生萬死,才能超越生死。

 佛教除了對軍事有獨特的看法外,更為有難的國家、眾生,作出實質的幫助。例如:

1.貢獻智慧:佛陀為雨勢大臣講說治國七法,而化除一場血腥戰爭。在《如來示教勝軍王經》為波斯匿王開示正法治國之道:應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事來攝受群臣、百姓;藉老病死衰等強調勤修無常觀、生滅觀的重要;乃至護持佛法、願求正法聖慧的財寶。《大薩遮尼乾子授記經》中,佛陀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發起正義之戰,討伐無道,應先生起三種慈悲心:*1思維敵人無慈悲心,殘害生靈百姓,我應阻止對方的惡行,來保護人民;*2不直接與之戰鬥,而以智慧權巧,攻心為上,克敵取勝;*3以權巧智慧,生擒敵方惡魁而不濫殺無辜。

佛陀指示:作為一個君主,應該避免嬉笑,專心於軍事。凡是行正法的君主,必須對不忠、不孝、不信三寶、不信因果、迫害佛教、禍害人民者加以嚴重的處罰。

在《佛說孛經》中,孛比丘協助藍達國王治理國家十二年,使國界安寧,五穀豐收,官員百姓都能秉承法治,臨行前還誠懇地為藍達國王講說了許多修身、齊家、為政、治國之道。歷代以來,中國佛教僧侶都是當朝君主的國師,為國家的建設提出許多的箴言。佛教徒身雖出家,但並沒有遠離國家邦梓,為伸張正義,捍衛疆土,保國衛民,佛教徒總是當仁不讓的。

2.淨化人心:佛教徒在亂世中宣揚佛教因果業報、慈悲、無我的道理,使那些好瞋好鬥的人熄下心中的怒火,拔出心中的弓與刀,對安定、淨化社會人心有很大的貢獻。

3.安住軍民:每逢兵荒馬亂時,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紮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給予臨時的救濟與安全。如一九三七年抗戰期間,南京棲霞寺就曾經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之多。寺裏的飯頭師父們每天為了煮稀飯給他們吃,就忙得人仰馬翻,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於顛沛流離的痛苦。佛教界也經常組織勞軍團至金馬前線等地弘法,帶給軍中的袍澤弟兄們的信心、歡喜、智慧與勇敢,更是功德無量。

4.後防支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之後,太虛大師率先呼籲佛教徒共赴國難,於政府統一指揮下奮勇護國,並懇切修持佛法,以祈禱侵略國止息凶暴,同時組織僧侶救護隊,從事救護傷兵、收容難民、掩埋死屍等後防工作。全國佛教徒起而效尤,紛紛在各省縣市成立僧侶救護隊,或佛教醫院、征衣縫紉隊,不分晝夜的奔忙,為保國衛民而努力奮戰。

世間的軍事是有形的,佛教的軍事是無形的。世間的軍事是拳頭槍砲對著敵人,佛教的軍事則是以智慧砍伐自己的煩惱魔軍。世間的軍事是一時的勝利,佛教的軍事是永久的勝利。世間的軍事會招致無窮的禍患,佛教的軍事則能究竟解脫,得成無上菩提道果。

佛教強調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荷蘭弗朗幾博士曾說:「世界戰亂之根,由於人類貪競權力思想過高,遂發為暴毒爭戰之至慘。摩西十誡亦列為深誡,杜其欲望,然義非究竟,故未能收弭兵之效。獨佛說無非究竟,戒律尤其精切。今後苟佛教普及,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的,以暴制暴,以瞋止瞋,不能解決紛爭,很多事情不一定要用軍事武力的強暴姿態出現,可以用慈悲方式來解決。果真要戰爭,應與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魔軍作戰,降服心中的魔怨,自淨其意,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戰場上努力殺敵為了保衛國家會不會下地獄?

因果是複雜的,殺生的果報因對象、程度、發心等不同而不同。你殺死一條魚和殺人的果報不同。殺死一個人和殺死一群人也不同。殺一個人和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的果報也不能等而視之。你給被殺者一個痛快和虐殺也不一樣。你為了救更多的人而殺了一個人那結果也不一樣。以上種種行為的結果,從你也被他殺,到下地獄到下無間地獄無有出期等等程度不同。所以殺生也不一定會下地獄。

曾國藩被稱為「曾剃頭」,殺的人不計其數,但是他一生還是福報巨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的後代也是英才輩出:曾紀澤是著名外交家,曾紀鴻是著名數學家;孫輩中曾廣鈞,二十三歲即中進士;第四代孫曾約農、曾寶蓀均是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到了第五、六代呢,基本拿了綠卡,移民海外享清福。

你說,這是為什麼呢?是因果律錯了嗎?不是。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在:一方面,曾國藩累世積了福德;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他帶兵打仗時發的是「為民請命,匡扶天下」的公心,而非一己私慾。

根據佛經的說法,下地獄與否並不是簡單的論殺生與否,而是當人死後,根據人今生,前世,來世所造成的活動所產生的業力的總和來評判。

簡單點說就是總結你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所做的好事壞事總論後,才決定你去哪。不是單純的某一類事和某一件事。

佛教從不認為只要殺生必下地獄,但給其他生命一點機會,每個人都能做點什麼。

殺生關鍵在於有沒有殺心。

白雲老禪師 解答

客問:當生命受威脅或在某種情況下被迫殺生,請問會不會受果報?

師答:經典上記載,有位佛弟子問佛陀:「我曾奉國王的命令從軍殺敵,殺了不少的敵人,但都不是我自願的,這要不要受果報呢?」

佛陀回答說:「要受, 可是這種報的現象不是個人的報,是屬於共報,就是共同受報。」

該弟子又問:「那什麼時侯會顯現這種共報呢?」

佛陀舉例說:「就如同一個家庭或區域,遭遇火災或水災,一起遭受到的感報現象,不管是不是自願,都要受報。」

由此可見,沒有殺而不受報的說法。雖然不是出於自願的殺人,好像軍人為了保衛國家上戰場殺敵,因為一個國家於人民有恩德,沒有國家、國土,人民無法生存;所以身為國民要維護它,這是應盡的責任,也是義務。可是,從事軍人的工作而殺人,仍要負因果責任。

 

為了一次地震,冥界準備了整整五十年!凡浩劫之成,均由眾人積孽所致,絕非偶然。

 

遇極危急之災難,但念觀世音聖號,為最省心力,最有感應

 

因果報應遵循哪些定律? 善業和惡業可以相互抵消嗎?

 

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善惡的因果報應?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業」是什麼意思?共業與不共業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驅離小昆蟲-非常靈驗的普庵咒

我們為了親人造作的惡業太多了

造業的輕重,要看五個條件!

五百世輪回羊,為何牠先笑後哭?

殺羊升天的誤解--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三個方法

軍人衛國殺敵是否有罪過?

殺業的四種情況,不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殺生祭拜是邪法,違背生存之道,得不來福報--殺生祭祖結惡緣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