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說:“只要你發現這個人心性不對,就不要跟他對話,一個字都不要說,放生即可,交給因果。“
因為,無論你的修為有多高,都會有你渡不了的人,這樣的人會拉低你的能量,讓你好久都緩不過來,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渡人不如渡己,他渡不如自渡。”
索達吉堪布:一個人是正是邪,與他接觸的人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我們自身來說,為了避免產生邪見,一定要注意選擇親近的人。
如果一個人親近了不信因果或者雖信因果卻不懂因果道理的人,自己也會染上邪見的過患。
《因緣品》云:「若將純淨吉祥草,繫於腐爛之魚上,彼草亦會變腐爛,依止惡友亦復然。」
有些人本來很好,人格、見解、行為都很不錯。但由於惡知識和惡友的影響,相續中產生了各種邪見,行為也變得非常不如法,最終誤入歧途,這是非常可惜的。
現在很多人正在聞思正法,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接觸的人,不要被某些惡人偷走了自己的正見。
很多人都害怕錢財被偷走,但我覺得有漏的財產被偷走不可惜,最重要的是相續中的正見不要被偷走,如果正見被偷走就太可惜了,大家一定要小心。
如果一個人依止了誠信業果、喜善警惡、了知因果道理之人,則自己也會變成具有正見者。
《因緣品》云:「若人將紫梗樹葉,置於漢香香囊中,樹葉亦發出香氣,依止善友亦復然。」紫梗樹葉本來沒有香氣,如果把它放在漢香囊中,時間久了它也會散髮出香氣。
依止善知識也是如此,本來一個人的聞思修行很一般,如果他依止聞思修行很優秀的人,自己也會逐漸變成一個很好的人。
作為一個修行人,交往什麼樣的人的確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遠離惡人,自然而然就會遠離各種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大方等大集經》云:「若能遠離惡知識,亦能遠離諸邪見。」如果我們親近惡人,自然而然也會變成壞人。
孔子說:「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也許剛開始自己還有正知正念——他的思想行為不好,我不能像他那樣,但時間一長,就和壞人同流合污了。
相反,「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如果我們親近好人,自己不知不覺也會變成好人。
學院有些人以前不愛聞思修行,自從和愛聞思修行的人交往後,也變得愛聞思修行了,不管背考、講考、筆考都踴躍參加。
總而言之,一個人是正是邪,與他接觸的人有密切的關係。
不僅佛教徒這樣認為,世間的智者也是這樣認為的。晉代的傅玄曾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初學佛者的正見沒有穩固,千萬不要跟壞人交往,否則自己也會變成壞人。
此時特別需要好道友的提攜和幫助,這樣自己的善根才會不斷增長。我看到外面的很多佛友在行持善法方面互相提攜幫助,這樣非常好。
淨界法師:要跟這種磁場不和的人保持距離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就是有些人造的罪業特別重,這個殺盜淫妄的業。
比方說「旃陀羅」,旃陀羅就是在古印度專門從事殺業的;或者是畜養豬羊雞狗。
我們受了菩薩戒是不能養這些動物的,因為這個動物,你雖然沒有殺它,你增長殺生的助緣。
或者是畋獵,就是打獵,或者捕魚等等,如是這種殺生的惡律儀。
這種整天做殺生的人他造惡業,他來跟你求法,你可以為他說法,但是你不能夠有一種希望要彼此親厚,彼此友好。
因為你跟他在一起,我們說過,兩個人在一起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就是你跟他磁場不和,那你們兩個就互相爭論。要不然,就是兩個磁場完全被同化。
當然你不可能同化他,因為你是凡位菩薩,結果你被同化,所以,損害慈悲心。
因為你一旦認同他,那你就損害慈悲心了,所以你變成進退失守。
所以乾脆保持距離,就是遠離惡業。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很謹慎,思考我們到底懂多少呢?我們若是道心還沒有很堅固,雖然我們要去度眾生,我們的力量若還不夠,反被眾生度,所以我們就不親近;不是排斥,是不親近,不要去靠近,不可投入。你若無法說服別人,你就會被說服去。所以佛陀為了要保護,初發心者的道心,就是這樣交代我們,「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哪怕外道也有出家修行,但是所修的行,那就是和佛法不同,有偏了。
或者是「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一些世俗的書。修行時間不夠,哪有辦法看其他這麼多的,世間有很多的文筆,很多的書籍,真的很多,尤其是外道的書籍。或者是讚歎,或者是等等,很多的論著,「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那就是他們外道教,有很多的論著,有很多書,這麼多的道理,有的是順人間世俗的欲情,這樣在論;有的是反對,所以「逆路伽耶陀」。同樣的文字,不一樣的看法。這全都有,費很多口舌在那裡論著,這都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我們的心念。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我們也是一樣要很注意,因為我們的道心還沒有堅定,我們盡量就是要保護道心慧命,所以「不親近諸有凶戲」。尤其是很多的在玩的戲,相扠相撲等等,這有比較激烈,也有什麼吞火團,吞火丸,什麼吞刀劍等等,這實在是很危險,不可去學,不可親近,若不小心會傷害。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又亦勿近兇險戲者,共相廝撲,皆兇惡遊戲之事。
反正從事這些有危險的事情,就不要學。互相打撲,這樣摔、這樣打,就是不要去學,而且也不要為了這樣去玩。有的人要看什麼擂臺等等,很多,在那個地方真的是很危險。若去學,也會傷身,這都是兇惡遊戲的事情。「及那羅等」,「那羅」就是力士,就是很有力,手握起來,力氣都出來了,或者是筋力都很足夠。甚至畫龍刺鳳,或者是有很多變現的魔術等等。
及那羅等:那羅:此云力士,角力戲亦是設筋力戲也。彩畫其身,變現幻術,蓋優伶之類。
「優伶之類」,「優」,日本都叫做「俳優」,這叫做「明星」,我們一般的人說追什麼星,追歌星、追明星,同樣的道理。「優」就是優人,就是藝人,當然我們盡量,要好好的,在人間的事,若只迷在看戲,迷在去學戲等等,這恐怕會對自己的道心,也會有偏差。
種種變現之戲:應是世間粧飾面首,變諸異相,若觀戲者,執假為真,隨愛恨入迷,令心捶蕩。
世間這個「種種變現之戲」,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人,這就是變現。「粧飾面首」,就是這樣,看我要演什麼人,裝什麼人,就是「變諸異相」。不同的人,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裝扮。「若觀戲者」,有的人這樣在變現,但是有的人就是迷下去,杜撰的,一些戲劇不就是?但是慈濟呢?不論是八點檔,不論是,都有人可以作見證。
不只是演這個人,這個人見證,他的周圍朋友、親戚,也可以作見證。所以在我們人文的志業,是「返真」,返過來,真;也要傳,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是最真的。這就是我們分秒不空過,時間,每一個時間,所講出來的話都是真實的,這就是「報真導正」,不是虛幻的戲。
但是有的戲,亂了人心。「若觀戲者,執假為真」,看戲的人將假的當成真的,有的在戲臺下看戲,看戲臺上在演,壞人是壞得那樣,被人欺負的人,是這樣欺負得那樣。
後母在虐待前妻的孩子時,這樣的戲,過去我們年輕,比較年幼的時候,就戲臺上在演戲,底下的觀眾抱不平,在樓下衝到臺上去要打人,這就是將假當作真,這是真實的。臺上在哭,臺下也哭得那樣;臺上在笑,下面也同樣在笑;氣憤起來,他也會衝上臺要去打人。「路見不平,氣死閒人」就是這樣,這就是被迷去了。這以假,「執假為真」,所以,「隨愛恨入迷」。隨愛隨恨,愛恨情仇,就是這樣在纏,所以我們要很謹慎。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旃陀羅:此云屠業買賣介紹殺害生物。又畜此等物,無非為殺。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我們要很謹慎,不要有這樣的形態。這就是在屠業,又在殺業做買賣介紹,讓這些生靈,這樣被受買賣、被殺害。有的就是畜養這些東西,供應人殺、供應人吃,盡量不要去靠近;不只是不要去靠近,不要去做,就是我們要很謹慎。
「旃陀羅」,印度「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他們有四大種姓,但是「旃陀羅」是被排斥,因為他所執的行業,所以才叫做劣種人。
旃陀羅:為古印度四巨姓外之一,號稱劣種人,執諸賤業。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為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
就是在做這些畜養豬羊等等,及打獵、捕魚等等,這就是造惡業,來靠這樣生活。「近則增長惡緣,故不當親近」。這樣殺,或者買賣,或者飼養,或者打獵等等,這都是和眾生結了很多的惡緣,所以我們不要去親近。
近之則增長惡緣,故不當親近,此應離惡業緣者。言此種種遊戲,能敗壞善業,擾亂心性,故菩薩不應親近,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
「此應離惡業緣」,不要去親近,就是能離開這個惡業的緣,就是不要去做,也不要在那個地方交結,不要。不只是不要殺,也不要去買賣;不要介紹買賣,又不要去養,這些生靈都是有牠自然的生態。
「言此種種遊戲,能敗壞善業」。這些遊戲容易敗壞善業,所以「擾亂心性」。所以「故菩薩不應親近,此應離壞亂緣」,其中的一項,所以我們要很注意。接下來再說: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有這樣在打獵或是抓魚等等,這些造作惡的事情,這都是歸於惡的一類,所以這樣親近,是會損我們的道心。人家若在屠宰場,你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出入,這樣會損害我們的道心。狎損己心,親近就會損害我們的道心。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獵獸捕魚等是惡類,狎損己道心。應離諸不善殺害之法,名惡律儀。
所以「應諸不善殺害之法」,會殺害眾生的法,我們應該要避離。「名惡律儀」。不善的殺業,叫做「惡律儀」,我們要避開,不要在那個地方。所以,「如是人等,或時來者」。這些人若是有人來,就是這種種這些人,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人,他們若是自己自動來。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如上種種諸惡人輩,或時之間善心來者。
他是抱著善心來,有這樣,我們就是,我們「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則可與之說於正法,不可有所希望之心。
他來了,他自己來,我們就和他說法。他有善心,雖然從事這些工作,他是為生活,他以為這也是生活的行業,所以他不知道,他有心,既來了,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為他說法。所說的是正法,但是不要抱什麼樣希望的心,我們就是盡心來為他說,但是你要叫他馬上就改,改行有困難。
我們就耐心,讓他了解道理,他就會慢慢會改過來。我們也不要很積極一直去找,不要逼他,這樣心會煩。所以,道理讓他知道,慢慢讓他了解,一步一步自己放棄,棄掉了惡業,他就「善業」來。所以,我們還要為他說法,並不是排斥、放棄,只是不要親近,不用自己主動去,也不要在那個地方這樣進出。
以上諸外道,皆為互相諍論鬥議之法。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自執以為是。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
所以,以上種種外道,「皆為互相諍論」。「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這全都是這個外道,九十多種,互相在爭論。前面所說的這個爭鬥的道理。所以,宗教應該都是和平,為了觀念不同,就彼此在那裡起爭端,這是前面的不親近外道。所以,「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所以「自執以為是」。彼此的爭端,這全都是自以為是。
所以,「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這些外道,他們對這個「平等真如常住」,這個道理,他就是因為他在外道,全都在外道教的理論,所以他不會來接受,不會來接受真正平等真如常住這個道理,因為這樣,「永不相應」。因為他有很多道理,他就是不會來接受。
所以,「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我們若一直想要將他度過來,我們若這樣很勉強,你反為被度哦!「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我們也會受影響,明明我們是正見,也會受他這個論議;很多的論議,我們讓他偏引過去,所以還是不要去接近。所以,此應離惡見緣又一項。
以上四種,菩薩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並非拒不與言。若有來者,亦應隨宜說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
再來就是說,「以上四種,菩薩不應與之親近而已」。是叫我們不要去親近;因緣不成熟,我們的道力不夠,我們不要自不量力說:「我們要去度人」。怕我們道心不堅定會受影響,所以我們就是不要去親近而已。「並非拒不與言」,不是他們要來和我們說話,我們就是不要理人,不是。他的行業,我們不要去好奇,也不要去想:我要將你度過來。不可。你度人不過來,你會被人度過去。
所以,「亦應隨宜說法」。有那個因緣,我們就是我們知道的,這樣和他說一下,點到為止。「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不要想:我們這樣說,他就能夠接受,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利養,這都不用;也不用這樣受其讚歎。我們就是要用正知、正見,這是我們要用心。
前面已經有四種,一,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等;第二,不親近外道、梵志;第三、不親近諸兇戲、相撲等等;第四,就是不親近畋獵諸惡,這就是以上四種惡的。真的是要用心去體會,佛法是這麼的微細,這麼的透徹了解。
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無不都是真理在眼前。契理入道,就是藉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我們好好去體會。現在的科技證明現在的佛法,這就是時間如何流長,道理永遠存在,在及時的這個時候。
所以,我們要真正的用心,不要只是受「客塵」覆蔽,我們的環境來迷惑我們。心要顧好,道心、慧命顧好,我們的力量還不夠,不要自不量力,想說我們也要去度人,不可。我們還是要老實修行,道理很透徹,道心很堅固,不受影響,我們才能夠想要去如何度人。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3月20日~
你以前有什麼事情想不開,現在越來越想得開,就是福報增長的徵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