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什麼是攀緣?

答:攀緣是你有意願,有目的,或者是為名,或者是為利,你想去做一樁什麼事情,這是 緣,就是你要去找。

佛法,佛教我們隨緣,隨緣跟攀緣不一樣,隨緣是別人來找你。

人家找到我們,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需要幫忙,不能不去幫助,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隨緣。

­如果隨緣當中我們有目的,有名利夾雜在裡面,也變成攀緣,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

為別人做事,事情做好了,他有福報;事情沒有做好,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功德圓滿。

所以,絕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這是隨緣;與自己清淨心有妨礙,這是攀緣。


淨界法師:攀緣妄境,造業輪迴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個諸侯供養他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這雙筷子紂王非常歡喜,心中就住在這個筷子。我們一個人歡喜一個東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歡喜;筷子要是損傷了,他就痛苦,所以我們的心就隨這筷子起伏!有一天,他有一個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紂王吃飯的時候,他感覺這商紂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對勁,就有一種不祥的徵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從小事情體會出大道理─會事入理。

他就跟商紂王說:你這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商紂王說:這是諸侯供養我的啊!他說:這個筷子不吉祥,你要趕快把它舍掉、把它丟棄,否則你有亡國之患。商紂王說:這不就是個筷子,有這麼嚴重嗎?箕子說:你今天你愛著這個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飯,吃久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碗不對勁,跟這筷子不相配,你總有一天要找一個象牙的碗,來跟這個筷子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桌子也不對勁了,桌子怎麼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個象牙的桌子來跟這個碗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房子不對,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蓋一個更莊嚴的房子,來配合這個像牙的桌子;所以總有一天,你就是因為這樣的慾望輾轉增勝而亡國。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僅是會帶動我們產生慾望、去造業,而是它會輾轉增勝;你滿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滾雪球一樣,會不斷的輾轉增勝!剛開始你不覺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覺得它的勢力強大的時候,你沒辦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在讀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對於妄想的描述很貼切:

有一個母親跟一個女兒在一起生活,這個女兒長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這個女兒就領了薪水,她覺得這一個月的辛苦,應該給自己一些犒賞。經過百貨公司的櫥窗,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錢,拿了一部分,買了一頂帽子戴上,看了,欸!越看越滿意就回去了。回去以後,她跟她的母親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親給她讚歎幾句,就跑到她母親前面,她母親剛好忙著在做菜,沒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對,跑到前面晃沒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親開冰箱的時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沒看到帽子,這時候這小女孩就生氣了,吃飯的時候悶悶不樂啊!她母親說: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說:對啊!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帽子要給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這個母親說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我今天做了新的頭髮,你也沒有看到啊!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其實我們並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從唯識的角度,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只有第一念,我們了解外境是怎麼回事,第二念開始妄想活動,我們開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說你吃榴槤: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吃到榴槤,你第一口咬下的時候,感受到榴槤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後,你就活在你的妄想當中─這個榴槤是很好的、是怎麼樣的;其實你第二口以後你沒有再吃到榴槤。妄想活動的時候,我們已經不知道外面是怎麼回事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緣妄境→產生慾望→開始造業。


淨界法師:關閉六根能得到更精緻的快樂

為什麼思惟苦諦,觀受是苦?用苦來調伏感受的刺激。你喜歡攀緣,得到了什麼?我們無量劫來,感受到處活動,得到了什麼? 我們得到輪迴的果報,我們真的快樂嗎?未必!

快樂來自於善業,不是來自於攀緣,該是你的快樂,你一點都不會少掉的。你說,誒,我都攝六根,我福報這樣大,不是很吃虧嗎?不會的,你會有更殊勝的快樂,更精緻的快樂,不必透過感受的,透過你心裡的法喜。

我們在娑婆世界流轉,都用感受獲取快樂。但是你會發覺,感受也帶給你痛苦,一個人經常放縱感受,特別敏感,感受力太強也不好受,也付出代價。你其實可以把六根的門關起來,打開往生的門就好,六根的門對你沒有好處。臨終的時候,外境波動的影響能降到最低。

佛教的因緣觀是,你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福報。有人認為,我福報這樣大,把六根關起來不是很可惜嗎?我現在可以享受,到臨終再來求往生就好了。到臨命終就走不掉了,因為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你把感受養得又肥又壯。

你把六根關掉,該是你的福報,不但不會失掉,層次越好,檔次越高,有更精緻的快樂。該是你的東西,一定不會失掉。不要再用六根,盡量用你明瞭的菩提心,空正見,還有智慧去看清、去看世界。少用眼睛、鼻子、嘴巴跟外界接觸。你如果把六根收起來,你發現用心看事情更清楚,因為干擾越少,太多的刺激減少了,你對人生的觀察更敏銳、更清楚,你就會知道六根是不需要的、多餘的、障礙的。


淨界法師:去攀緣人事,這犯了唯識學的大忌。

當我們開始面對輪回的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智慧就很重要了,就不是完全靠信心了。那麼唯識學的基本的思想它的智慧,它主要的宗旨主要是一個概念,就是萬法唯識。首先你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從小到大你所碰到的一切人跟一切的事情都不是真實的,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你內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例外。宇宙間的萬法,唯獨是你一念心識所變現,離開一念心識無有少法可得。

所有的唯識學的教義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那麼這樣講的話,唯識是把宇宙人生它是切兩塊來看:一個是所變現的萬法,一個是能變現的心識。所以你最好是學唯識了以後,你看人生你開始要分成兩塊來看人生。

我們以前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去攀緣追求所變現的萬法。因為我們把今生看得太重要,因為你受了第七意識的影響。第七意識它對過去沒有興趣,它對你來生往生淨土它更沒興趣,第七意識只對今生有興趣,它的執取只在於今生。你跟第七意識說,來生極樂世界功德多麼的莊嚴,第七意識一概不理你,隨所生所系。所以第七意識最大的盲點就是它太執著今生了。諸位,今生是一個心所變現的東西,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每一個人事都充滿了業力。

所以我們今生去攀緣人事的時候,這個是犯了唯識學的大忌。唯識學認為所有的業力,你不能再去激發它了,業力你越激發它,它越有力量越活絡,所以唯識學為什麼教你斷相續心?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業力,你必須做一件事情,讓它沈澱下來,就好像我們一杯水,乾淨的水有污泥在底下,你不能再攪動它了。如果你今生要達到臨終正念,你最好不要把過去的業力再攪動起來。

那麼我們今天犯的錯誤是什麼呢?我們一再的攀緣所變現的外境,而所變現的外境,是充滿了地雷、充滿了業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臨終的時候這麼痛苦這麼被動,因為你自己把業力攪動起來。那麼現在怎麼辦呢?佛陀告訴你,你現在對於所變現的萬法,應該要隨緣放下。

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你要注意能變現的心識,因為它才是輪回的根本,它才是一個輪回的開關。所以誰能夠掌握你的心識的活動,誰就能夠掌握輪回嘛!所以在唯識的角度就是說要你放棄外在的因緣,你必須把心識放在你內心的世界,因為它是一個輪回的主導者,因為萬法唯識,是心識去創造萬法,不是萬法去創造心識。


淨界法師:什麼叫自我?以攀緣心引導生命。

他根本就不知道,我們當中你這心要怎麼安住?這個生命是有根本的。那結果就是錯用了心。依止生滅心,依止有所得的攀緣心來修學,這種情況【猶如煮沙欲成嘉饌】,你把沙放在電鍋裡面去,希望它變成白米,變成米飯,煮了塵點劫的時間,它還是一個熱沙,因為你本質沒有變嘛!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還是喜歡用攀緣心,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習善法,那你永遠跟聖道完全沒有關係。你今生永遠跟出離道沒有關係。那你就準備再輪回了,就這樣子!因為你用生滅心,不可能成就不生滅的道,不可能,本質不同嘛!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飯,因為這個因地是很重要的。你依止一個生滅的因地,你怎麼去創造一個不生滅的果呢?

世間上哪有這種事情呢!因果不符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這麼久,還是煩煩惱惱?關鍵在於「錯亂修習」。不是說你的福報修得不夠大,而是你錯用了心。你用那個沙想要煮飯,根本不可能。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我們喜歡有所住,住在外境。住在外境就會產生很多的感受,喜歡喝茶的人,他跟茶葉的味道一接觸的時候,哎呀…不錯!心就住在那個味道,然後產生很多的想像。那麼你的心跟外境一接觸的時候,就產生一種攀緣,也就帶動了無量無邊的生死的業力了。以攀緣心來當作一個自我、來當作生命的自體。

什麼叫自我?就是以攀緣心來引導你的生命。那我們可以從這個緣起,未來將會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我們。如果我們的心態不改的話,因為你安住的是生死的根本,那當然就啓動生死嘛。這個開關,你把這個電燈打開了,電燈就亮了,很簡單嘛。你去觸動生死的根本,那生死就出現了。它不跟你客氣的。

‘枉入諸趣’,就是冤枉的去創造我們生死輪回的果報。就是我們一念攀緣心嘛。結果去啓動了生死的開關。結果就是‘浩浩三藏不可窮’。無量無邊的生死就等著我們,‘淵深七浪境為風’。你看唯識學在描述生死很可怕的:‘浩浩三藏’像大海一樣啊,你去大海一看,左邊看是大海,右邊看也是大海,看不到邊際的。看不到邊際的!

那怎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我們一直跟著攀緣心走,所以就變成‘夢里明明有六趣’。在夢中真的是看到很多事情。那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真妄的問題...我們把這兩種根本,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生命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跟著我們的攀緣心繼續的走下去。第二個我們開始回光返照,安住真如,這個會有不同的結果。


淨界法師:你攀緣心越重,離「家」就越遠。

唯識學它認為,輪回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怎麼樣?變現果報。這個果報又刺激你的內心,你又造業,造業以後呢,它又要儲存業力。所以阿賴耶識,第一它成熟以後呢,它就變現果報。它這個業還沒有成熟呢,它就收集業力,等到業力一直到成熟又變現果報,所以它兩個功能。

那麼阿賴耶識,它作為一個生命的大倉庫,它有兩個特質,它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這樣講好了,阿賴耶識的本體是不生滅的。諸位,你們知道阿賴耶識怎麼來嗎?我們上次講過,它是從真如一念不覺而來,它是本來面目以後,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所以它的本體是不生滅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滅的,因果嘛,因緣果報就是生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天台宗它講出一個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說我們的阿賴耶識有沒有真如?當然有嘛!它有不生滅性;佛陀有沒有真如?當然有嘛!那麼我們怎麼區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裡呢?智者大師講得好,他說啊,我們的真如叫在纏真如,就是一念的清淨心當中呢,被兩個東西纏繞了:一個生死業力,一個顛倒妄想。但是呢,真如的本質沒變,它還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只是我們呢,不想回光返照,去把這個功德開顯出來而已,我們選擇向外攀緣。

所以,我們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纏真如,佛陀的真如叫出纏真如,自在,他沒有生死業力,沒有顛倒妄想的干擾,所以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我們這種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沒有失掉,它還是真如,只是在纏真如。所以阿賴耶識就叫在纏真如,它的本質是不生滅的,但是它被無量無邊的業力,無量無邊的妄想包住了,所以變成阿賴耶識了。

那麼這阿賴耶識有覺跟不覺兩種選擇。當我們選擇覺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把這種纏繞的業力跟妄想,慢慢的把它降低,我們就趨向於清淨的一心真如,這是我們一切的佛性;當我們選擇向外攀緣跟著感覺走,那麼我們的生命,就離真如越走越遠了,就走上了根本無明,這個就是成就一個凡夫的識體了。所以你攀緣心越重的人,大概你離家就越離越遠。


淨界法師:一念攀緣心到底是怎麼生起的

佛陀先征問阿難尊者當下這一念攀緣心到底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又在什麼處所。把攀緣心生起的因緣跟它的處所,先提出一個問。我們看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佛陀問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當初發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說是因為你這一念心去攀緣佛陀殊勝的三十二相。這當中有一個能所,能緣的是我們這一念攀緣的心,所緣的是三十二相。那你現在說一說,你是將何所見?誰為愛樂?你這當中一定有一個「見」跟一個「愛」,你是用什麼來見到三十二相?又用什麼東西來愛這個三十二相呢?就提出這個問題。這是把他那個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

我們看阿難尊者回答。「阿難白佛言」,他說:「世尊啊,我在整個愛樂三十二相的過程中,是用兩個東西來愛樂——第一個是心,第二個是目。」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心目,就是本經後面說的六根門頭。可以說,我們整個心對外面的造作,沒有離開六個門。六根門頭其實是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前五識。前五識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境,產生一個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聲有音聲的影像。假設我們是善業比較強的人,我們會產生比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們是屬於罪業深重的人,就產生一個卑賤苦惱的影像。總而言之,這個影像的取得就是用這個目,用這個前五識。

然後前五識把這個影像再丟給第六意識來分別,第六意識就會產生一個感受跟想法,這個想法就會發動他去造業。如果產生一個正面的想法,就造善業;如果產生負面的想法就造惡業。

所以,阿難尊者說,我是用我的眼睛來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為您佛陀三十二相是外面的東西,那要把這個相變成受用,要經過眼睛的轉換。比如說,我們今天看這個佛像,每一個人看到的不同,就表示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眼識。所以我們的前五識去攀緣佛像的時候,每一個人得到自己的影像,因為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同。我們一定先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先取得外在的相狀,然後再交給第六意識去產生種種快樂和痛苦的感受,產生種種善惡的想法。因為我產生一個好的想法,所以我就發心要出家,願意捨離生死。這就是我攀緣三十二相的整個過程。

蕅益大師說,其實佛陀已經透露出一個消息,佛陀的意思是說:你攀緣我的三十二相有什麼用呢?這是我的三十二相,不是你的三十二相。你對我的三十二相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想法,跟你完全沒有關係,因為這畢竟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不是你阿難尊者的三十二相。你要成就你的三十二相,你還得向你內心中去求。

在念佛的時候,禪宗都會說「念佛是誰」,就是你要迴光返照。你那個明瞭的心,本來就具足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你是假借這個佛號把它開顯出來而已。你不要老是心向外攀緣,你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個地方佛陀有要阿難尊者去迴光返照的這一層意思,但是從經文看,阿難尊者他沒有體會出來。「征起緣心」就是征問阿難尊者去攀緣勝相的這一念心——主要就是根據他的眼睛去取相,由第六意識來分別,而創造一個殊勝的想法。


淨界法師:《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所以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啟動你過去的業力,生命就變成二分法。

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沒有好壞,它只是個影像而已。但是你開始仁者心動,這個世界就跟著動了,生死業力、宇宙萬法也就開始動了,生命就變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壞的--有些東西你會起貪慾去追求,有些東西你會起瞋心去排斥,這是業力的問題。

第二個,你會產生錯誤的想像。

業力給你的種種景象跟感受,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你會生起顛倒想,認為應該去追求,這個對生命是好的。然後過去的宿業,一旦跟顛倒想結合起來,你就造罪了。怎麼辦呢?《楞嚴經》是怎麼去對治攀緣心?

《楞嚴經》是認為: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我們沒辦法改變;哪些人會對你比較好、哪些人會討厭你,這一部分你沒辦法改變。釋迦牟尼佛身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他的家族要被滅亡的時候,佛陀也沒辦法改變,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殺害他的家族,也沒有辦法,這是業力。

但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起顛倒想,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在消除業力這一塊,而是消除你的顛倒想。《楞嚴經》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說:當我們今天遇到人事的問題時,是先啟動慧身--不迷。

你要先觀照這個景像是本來沒有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雖然這個人跟你講一些不好聽的話,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從不迷下手,從生死業力中通過去,這個業就消了沒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問題的人不多,那怎麼辦呢?不取。

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罵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這個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便你罵我是如此的真實、你傷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實,我可以選擇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來光明的事情,透過無住啟發定身--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如果你的智慧、禪定都薄弱,智慧的觀照也薄弱、禪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著了,那麼最後的底線就是戒身了--不動,不要亂動!雖然我現在心裡很氣,但是我先不動,靠持戒的功德來收攝自己的煩惱。

所以《楞嚴經》是先啟動慧身--不迷,如果這個防線被破壞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煩惱破壞了,就用戒身--不動。所以持戒是整個身口意的最低防線,如果連不動也被破壞了,那就失敗了!

這是《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淨界法師:攀緣心要如何消滅它呢

(一)【楞嚴經】所要對治的就是攀緣心:這個攀緣心怎麼要消滅它呢?因為:第一個它帶給我們憂愁苦惱;第二個它引生生死的業力,有這兩大過患。

(二)【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一個方向─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諸位要知道,前面這四個字是一個重點—迴光返照。攀緣心它在我們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因為攀緣心它必須要有一個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夠活動,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於外境,也可能是住於你心中的妄想。

總而言之,攀緣心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有外境的刺激,它產生了;當這個影像消失了,攀緣心就消失。所以攀緣心是怎麼樣?沒頭沒尾。它是一個中間的過程嘛!

蕅益大師說是:猶如獼猴攀樹枝,抓一個又放一個,抓一個又放一個。獼猴為什麼能夠跳來跳去呢?它必須有這個樹可以抓,它必須有所住。所以: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覓心了不可得!我們真實看到: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影像而已,我們不一定要跟它走。所以本經解決你生命的痛苦、解決你無始生死的業力,其實就在這四個字─迴光返照。我們研究本經,你開始要改變思考模式,你看到事情…你那個心不要馬上就跑出去,不要這樣子,迴光返照,等一等,你問你自己,現在這個心是從什麼地方來?

第一個、安住真如:你的內心是不迷、不取、不動─非常正確。

第二個、向外攀緣:你的心已經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轉了;這個時候你要小心了,你開始在累積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積你生死的業力。

印光大師常說一句話說:一個人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福報大,你接觸的外境就比較廣,你的攀緣心相對就比較重。所以同樣念佛的人,你看福報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難,因為他所緣境太廣。

迴光返照的過程──(經中佛陀分成二個次第)

第一個、先遠離外在的塵境─(這是比較粗的)。外在的塵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觸的這些五欲六塵;跟你今生有關係的塵境,這一部分你要先遠離。

第二個、要遠離你心中的妄想─(這個就比較困難)。你看我在這裡打坐,我也沒有向外攀緣什麼境界,但是我心中還是有很多的攀緣;這是怎麼來的呢?從過去生的種子引生;你過去生打了什麼妄想,事情過了,你這個種子留下來了;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你還打什麼妄想--【等流性】。那麼遠離心中的妄想,這一部分是比較困難,當然方法都一樣,都是迴光返照。

所以我們在經文裡,看佛陀引導阿難尊者怎麼去找到真實的心性?他就是問:你的心是從什麼地方來? 他第一步先遠離外境;其次,遠離內心的妄想;最後把心帶回家。這就是整部《楞嚴經》修學的目標,就是:把一個在外面到處跑的心趕快帶回家,這樣子我們在修學當中,就可以從一種安樂道而提陞到解脫道,這是本經的修學大意。


淨界法師:這個攀緣心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調伏它呢?

佛陀講到調伏妄想的時候,先講出一個譬喻,看經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這裡,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正如你所說的,你當初愛樂我三十二相的過程,的確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說的目是指前五識)。依止前五識來取這個相,由第六意識來加以攀緣分別,你假設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調伏第六意識所產生的煩惱,這個攀緣心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調伏它呢?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譬如一個國王,他有很多的珍寶,但是可惜這盜賊侵入,把他的珍寶奪去了;國王受不了,發兵討除,帶著軍隊討除盜賊,在討除盜賊、在對治煩惱之前,他要弄清楚,這個賊在哪裡?

國王就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我們心性本來是恆常不變;樂者,安樂寂靜;我者,自在無礙;淨者,離相清淨。我們本來是常樂我淨,但是怎麼會弄到現在這個樣子,苦苦惱惱呢?問題出在哪裡呢?先把這個病根找出來。我們本來的面目是常樂我淨,弄到現在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現在的面目跟本來的面目落差這麼大,這是誰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問題找出來,所以說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你要去改變你的生命,從痛苦中轉成安樂,你要知道是誰讓你痛苦,要先找出來!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件事情說: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唸佛唸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不在拜佛。說:你看這個人拜佛拜這麼多,煩惱還這麼重,問題不在拜佛,問題也不在唸佛,他就是錯用心嘛!他用攀緣心來唸佛,你念一萬聲,我念兩萬聲超過你,這個人是阿修羅法界。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我們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生死輪迴?

就是:我們的前五識去取相狀,第六意識去攀緣。結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輪迴。當然這個地方佛陀所要說的,是一口道出我們的攀緣,我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用攀緣心去攀緣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業;學佛以後還是用攀緣心來攀緣三寶的境界來修善,當然好很多了,但問題還是攀緣。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件事情說: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唸佛唸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不在拜佛。說:你看這個人拜佛拜這麼多,煩惱還這麼重,問題不在拜佛,問題也不在唸佛,他就是錯用心嘛!他用攀緣心來唸佛,你念一萬聲,我念兩萬聲超過你,這個人是阿修羅法界。

你的心決定你整個生命的本質!

什麼叫本質?後面佛陀說,你拿那個沙去煮飯,你一輩子就是變成一個沙嘛!你本質沒有改變啊。你用沙去放在電鍋煮了一天,它叫做熱沙,它不可能改成飯。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飯,不是拿沙去煮飯啊!所以你的心態不改變,即便你佈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個顛倒妄想的本質過程當中,增加一些善業,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質,你過去是什麼習氣,過去做什麼事,你以後還做什麼事,本質沒有改變,換湯不換藥嘛!以前是攀緣惡法,現在是攀緣善法,攀緣的本質沒有變!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你現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著加行,先怎麼樣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錯了,後面全部都錯了。

也就是說:你要先調整你的心態,而不是趕快去做一些善法,問題不在這裡,是這個意思。

佛陀講這個譬喻:就是你這個國王,你必須先把盜賊趕出去,你這個國王以後才能夠強盛興隆。這個國王比喻真如本性,這個盜賊比喻攀緣心。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026


證嚴法師:對「攀緣」意義的誤解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緣;心若不斷攀緣,煩惱就難斷;以至於輪迴六道,苦不堪言!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

一位富有的長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決心好好修行,不再輪迴六道受苦,因此對一切眾生,完全沒有考慮到好或壞、該做或不該做,只想:不攀緣。

從那時起,他對守門人說:「若有乞丐來要東西,你都替我拒絕。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想跟眾生結緣了。」

這個消息慢慢傳開,很多人就議論紛紛!說某某長者在還沒有信佛前,那麼有愛心、常常幫助人;但是信佛後,心腸如鐵,看到婆羅門的修行者、生活貧困的人,一律拒於門外不肯佈施。「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嗎?」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它弟子聽到了,就趕快去請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們斷絕外緣,不能跟眾生攀緣?」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要斷除攀緣之心──對人我是非的執著、對名利地位的不斷追逐,這就叫做不斷攀緣心。有了不斷攀緣的心,就會受六道輪迴之苦。

弟子說:「佛陀!那麼某某長者所聽到的佛法,是斷章取義了!因為誤解攀緣的意義,現在他心腸如鐵石,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

佛陀聽了很無奈地搖搖頭說:「眾生愚癡,聽法時總是斷章取義──知其一不知其二,執在一端,而有偏執的心態。」

於是這位佛弟子便趕到長者家,告訴他:「你錯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無所求,捨而無所求』;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這分無所求的心,不要有執著。」

長者聽了趕緊請教佛陀:「佛陀!難道我真的聽錯了?」

佛陀說:「你不只聽錯,也做錯了!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必要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佈施為第一;你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是不對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說不要跟眾生攀緣嗎?」長者問道。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心不要攀緣──要用心去付出、去施捨而能無罣礙、無執著;能做到三輪體空,這才是真佈施,若心有執著、罣礙,就叫做攀緣心。

從這段故事裡我們知道,聽法不能以偏概全,學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體會人生正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靜的沈思來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話也能「一理通,萬理徹」;否則就會變成斷章取義。

同樣是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了解,而產生偏差。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能去分析。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用攀緣心念佛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佛陀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