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業障並不是障礙我們的關鍵

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業力現出一個相狀,可能快樂的相狀,也可能痛苦的相狀,但是它可沒強迫你去接觸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緣這個業力,所以你才跟它感應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不能夠去怪業力,因為業力雖然是可怕,但是業力它不能主動的攻擊你,它只能夠被動的現出相狀,是你要攀緣的,是你自己要跟業力感應的,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第七意識的執著,業力怎麼會對你有產生干擾呢?

從資糧位到成佛,他的心態轉變,第六意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識,完全在第六意識。我們看得出來,我們從資糧位到加行位,佛陀並沒有強調說:哪一個人業障重,這個人要經歷久一點(解脫困難些);哪一個人業障輕(解脫就容易些) 。佛陀基本上是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完全看你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你的觀照力,因為“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一個人會活得痛苦,你會活得痛苦,業力的因素其實不大,就是你這個人攀緣心重——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緣心重(分別執著心),你自己要去招惹業力。

第八識你是不能攪動它的,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業力在睡覺,你最好不要把它喚醒,對你很不利的。那麼你一天到晚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了,你是沒事找事吧。所以你一個資糧位的菩薩,盡量的沒有事要把心收起來——都攝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識起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業障深重了。

那麼當第六意識:「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欸,這個人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就是靠第六意識的憶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識操作得當,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你變成憶佛念佛——諸佛正遍知海,創造未來的功德莊嚴;你第六意識如果失控,你就去攪動業力,你就把你自己給害了,所以關鍵成敗在第六意識了,問題在這。你第六意識不收心,那你就會把無始的業力給攪動起來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識收心,第八識的業力,就沉澱下來,就帶業往生了。

所以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看你怎麼去操作它。

佛陀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


淨界法師:一個人會痛苦,他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很會打妄想!

我們現在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業力,你會痛苦:這是我業障重,不是!因為你打妄想,應該是這樣講。

因為業力給你的痛苦是一時的,它是刺激性的痛苦、它是感官的痛苦,那你的痛苦為什麼會相續呢?因為你不斷的去想它,而且你做負面的思考,展轉相續,這最可怕了。其實業力給你的刺激只是一剎那而已,就像佛陀說的:它射出第一支箭,是業力這一塊給你的,但是後面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是你的妄想,你的名言安立很多的想法,然後你自己讓你自己痛苦。

所以一個人會痛苦,業力的比例不高,一個人會痛苦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很會打妄想!你有豐富的想像力,但是不幸的是你墮入的都是負面的思考,所以你很痛苦。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痛苦都歸咎於業力,它只佔一部分,它只是佔前半段而已,後面的相續,都是你的打妄想,安立出來。

所以這個加行位的菩薩,他靜下心來以後,他觀察這個一切法:其實都是你的徧計執。所以他把業力以外的依他起保留下來,他把業力以外的東西,徧計執,觀空——徧計本空,依他如幻,他只保持業力的假相這一塊,保留下來,因為它還有用處,後面還有用,但是他把自己妄想分別,所安立的這一切法都破壞了。


淨界法師:凡夫的想象,幾乎沒一件是好事!

有一個老母親,老母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賣棒冰的。這個母親,天氣好的時候,太陽出來的時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兒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兒,天氣這麼熱,雨傘賣不出去了。過了幾天下大雨的時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兒:糟糕了!天氣下雨了,我女兒的棒冰也賣不出去了。

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陽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後來有人跟她講說,你不要這樣想,你換個角度。出太陽的時候,你就想著你的小女兒,這個棒冰賣得不錯哦!下雨天的時候你就想大女兒,誒,我這雨傘可以賣得不錯。你整天就很快樂了。

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內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感受。感受的時間是很短的,那是一種直覺。但是當我們第六意識想象以後,你後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象來主導。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件事情都有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沒有一個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們是生長在一個對立的世界,只有佛陀能夠離諸對待,超越了對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

有為諸法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如果你可以告訴我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那就破壞了整個佛法說的二分法的對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情緒是受了想象的影響,不是外境。外境的時間很短,那是一種直覺而已。

你看唯識學,它怎麼去形容第六意識的想象力?它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你一天當中的情緒是快樂是痛苦,第六識想象力決定。你未來會造什麼業,也是由你想象力來決定。整個五陰身心當中,最有主導性的就是「想」。它從前面引導色陰跟受陰,它主導你的感受,它後面主導你的行陰跟識陰,通前通後。

不過本經的意思是破「想」。後面會講到,《楞嚴經》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象,就是無念,以無念為正念。它認為所有的想象,凡夫的想象沒有一件是好事情,所以它是先以無念為根本,然後再求隨緣。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說無念,我們先做比較好的想象,正面的想象。

總而言之,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是由我們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誒,你的煩惱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的想象力想出來的嘛。你要這樣子想,你就起煩惱嘛。你換個角度,誒,這個是我的善知識!你認為他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說這是我的善知識,我必須要靠他才能夠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那你就很高興了。所以說境無好醜,你怎麼想象,它就變成什麼相貌。

古人講一句話說:「生從識起,滅從色滅。」它的生起是由細到粗,最初的是識,是先有識陰,然後行陰,然後想陰、受陰,然後再色陰。它生起的時候,一念妄動以後,一念心性剛開始是由識陰生起,因為它最微細。但是滅除剛好相反,滅從色除。我們在對治的過程,先破壞色陰,再破壞受陰,再破壞想陰。因為它是五層的,先破壞最外面那一層,就是色陰那一層。所以這個五陰越往裡面是越微細的、越深沈的,它離那個心性越靠近。


淨界法師: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諸位要知道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第六意識。還有呢?對!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管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是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做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會給你膽量——思量。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的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的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

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不障礙你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個特點:數數現形,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的生命。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他沒辦法改變,他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定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對不好的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

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有沒有問題,這三個有沒有問題?你只要把這三個弄清楚了,今天的課就差不多了,可以了。


淨界法師:你有業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當我們在建立佛教的思想來建立正見的時候,當然我們就是在開始做因緣的觀察,佛教的因緣觀,當然所謂的因緣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這兩個因緣。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跟業力結合起來,才有今生的果報。站在業果的角度,我們今天的這個主題,業果的道理偏重在業力這一塊。

所以我們學佛人剛開始是改造自己的業力,因為這個業力它影響到我們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它跟解脫沒有關係,沒有直接的關係有間接的關係,但是它主要的是主導我們生命的苦樂和對生命苦樂的訴求,當然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我們主要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是積集資糧。第一個是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我們死亡之前,趕緊把它做一個懺悔;第二個就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盡可能的積集善業,這種淨罪集資,所謂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是不一樣的,聖道門的目的是為了要追求來生的安樂的果報,比方說善得人生,六根具足等等,這個是聖道門的訴求。

但是淨土宗它在斷惡修善,它偏重在臨命終的時候沒有障礙這部分來說的。雖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往生淨土是靠正念,但是這個正念是要有條件的。古人說,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遠相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到來的時候,我們要為自己準備一點臨終的資糧。

一個正常人,沒有經過佛法宗教的訓練的人,他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他過去的善業盡情的享受。就死命的花他的福報,花到臨命終的時候大概福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臨命終你看現在臨命終善終的人很少,就是安安穩穩的,沒有病痛,沒有折磨的安穩的往生的非常少,因為你福報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於透支了。

淨土宗就是說既然臨終的正念對我們是很重要,我們一定儲存一點資糧力,讓臨終來受用。臨終的正念,那個明瞭的心要現前,你的身心世界必須在一種沒有很大傷害的,沒有很大干擾的安穩的狀態,才可以生起正念。所以淨土宗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它某種程度是為了要臨終的時候用,那麼當然從這個臨終的角度來說,懺悔業障又比積集資糧更為重要。因為沒有障礙我們臨終不一定要很快樂,但起碼不能有障礙,這個時侯你必須要去注意你的身口意當中有沒有很強大的業力,就是我們說增長業。

我們會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喜歡造身業,做殺生,偷盜,邪婬的這個罪業,有些人他這個殺盜婬做得不多,他口業很重,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有些人他煩惱貪瞋癡熾盛等等。所以你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你要把你自己的盲點抓出來。就是說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樣,醫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幾種病,他先治你最重的,先把最重的病治出來。我們在對治自己的問題也是一樣,你要把你的盲點找出來,就是所謂的增長業。

就是說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深好樂。你這個行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幾乎每天都出現一次的,你每一天都要出現這個過失的,這個你要小心了。第二個你出現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勸得了你,你要做這件事情,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誰勸你都沒有用,深深好樂,你用猛利的心來數數現行,這個時候在你的生命當中這個業已經形成了增長業。

也就是說,它在臨命終的時候它一定會起現行,所以它就變成你臨終正念一個最大的阻力。如果我們在這個業障裡面沒有懺除,就變成臨終的時候正念起現行,罪業也起現行。這個時侯你就很難從罪業裡面扭轉出來,因為我們一個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業的干擾的。所以為什麼淨土宗要能夠盡量的去淨罪集資,因為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個安穩的臨終環境,所謂的善業。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公案,我們把它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是宋朝的曹彬,這個曹彬將軍,他是宋太祖的一個打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大將軍。這個曹彬將軍他年輕的時候去算命看相,這個看相的陳先生說,你這個人額庭飽滿,眼神炯炯有神,你年輕的時候一定飛黃騰達,但是你這個晚運,這個下巴,這個地格有凶煞之氣,有凶相,你很難善終。你要嘛生重病而死亡,要嘛有殺身之禍。

這個曹彬他很相信,他就自我反省,他就講說,我這個人脾氣暴躁,沒什麼耐心,個性刻薄,所以他就開始自我調整,後來有一天他接到軍令要去攻江南,那個時候江南守得很緊,它知道只要是這個死力抵抗的, 一旦攻下城,那一定是大屠殺,所以他就裝病,其他的大將軍都來看他,大家就慰問他說,你得什麼病?情況怎麼樣?他說,我這個病非常嚴重,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救,就是你們向我保證,我們一旦攻下城以後,把江南攻破以後不要濫殺無辜,這些將軍都是他帶出來的子弟兵,當然就跟他盟誓,就對天盟誓。

對天盟誓這個在古時候是很重要的,你向上天歃血盟誓,這個事情傳出去,傳出去以後江南老百姓聽了,喔,他把我們打下來以後,他不殺我們,我們乾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所以他就因為這一念的慈悲心,就把整個江南用很和平的方式,把它給征服了。這個時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變了,所以他回到家鄉以後,他又遇到那個相士,相士說,你的相貌改變了,你以前下巴那個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個很大的陰德。

所以古人在這段的公案裡面,他就做一個批註說,一念的慈悲心趨吉避凶。

那我們現在從佛法的因果道理,我們來探討這個公案。他今天相由心生,他有這個凶相肯定就是有劫難,他業障跑那裡去了?消失了嗎?

沒有消失。

諸位要知道,業力必須有煩惱的念念的支持。他的個性改變了他的思想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其實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把一個業障改變了,不可能,那這樣子,願我臨終無障礙就變得不可能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無始劫來留的問題太多,我們生生世世留的業障太多了,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改變你的心態,就是你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業障,就像《楞嚴經》說的,你可以讓業障沉澱下來,所以懺悔業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我們在造業的時候一定有一個煩惱在活動,你把那個煩惱停下來,雖然你過去的業還在,但是它沒有這個煩惱的滋潤它就不能起現行,把那個業沉到大海去,這叫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簡單的說就是你有業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這就帶業往生。為什麼我們大家都有業障,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業障它不起現行,有些人業障起現行,因為你去刺激它,這個地方有個地雷,你不去碰觸它,他不會爆炸的。所以這個懺悔,更重要就是改過,你要斷相續心,否則你這種數數現行深深好樂的煩惱,它一定會觸動你的罪業,到時候會破壞我們的佛號的正念。所以整個因果的道理,其實就在這個,怎麼樣去創造一個臨終的安穩的環境,就是你要減損你這個惡念的勢力,是這個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看看你現在的知見,是否有問題?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用攀緣心念佛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菩薩云何應住,你安住了沒有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不要預料未來的痛苦!人們一切的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平安就是輪迴對你最大的賞賜

你能夠做的就一件事:不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